信息分析报告(通用4篇)
档案信息化是法院信息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所在的基层法院从去年上半年开始着手创建省特一级档案工作,通过实践发现档案信息化建设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具体问题,应切实加以解决。
一、档案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错位。少数部门、部分同志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了解不够,认为这是可有可无的事,即使争创档案升级,也是办公室档案人员的事,与己无关。思想认识上出现偏差,因而往往怠于配合、协助。
2、档案管理停位。现有的档案管理水平停留在原先省一级标准基础上,几年来未能不断发展、提高。现有条件,对照省特一级标准差距较大,给创建工作带来难度。
3、人员配备缺位。基层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再抽调人员从事档案升级工作相当困难。而专职档案人员仅有1至2名,每天需要应付日常工作,很难抽出更多的精力搞创建。力量配备不到位,造成创建行动迟缓。
4、技术指导失位。档案信息化建设涉及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有的.内容专业性较强,究竟如何入手、怎样操作,缺少相关的业务指导,这已成为基层法院创建工作的突出难题。
5、资金来源空位。档案升级在加强规范管理、加大硬件投入等方面需要一笔较大支出,而法院经费主要依靠财政拨款,经费来源中没有用于档案建设方面的专项资金。如调剂使用有限的办案经费,只能是杯水车薪,不能满足创建工作需要。
二、对策与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创建认识。要组织广大干警深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人民法院诉讼档案管理办法》、《江苏省档案信息化建设规划纲要》等法律、法规,提高全体人员对档案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为档案升级工作服务的自觉性、积极性。
2、强化档案管理,完善创建条件。要不断更新观念,进一步健全归档、保管、鉴定、借阅等各项管理制度,完善具体操作规程,推进规范化建设;要及时引进先进档案管理设备,提升档案服务水平,为档案管理升级提供基础保证。
3、挖掘内部潜力,增强创建力量。要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从其他综合部门抽调力量,必要时聘请提前离岗、退休的老同志,组成专门创建班子,明确专人负责,每个部门要明确一名兼职创建联络员,实行专兼结合,齐抓共管,保证创建工作稳步推进。
4、开展业务指导,提高创建技术。要加强与档案主管部门联系,积极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业务指导,通过组织培训、举办讲座、上门辅导等方式,传授档案升级方面的专业知识,普及创建技术,让创建单位及时掌握方法,从而少走、不走“弯路”。
5、增拨专项资金,提供创建保障。上级法院要积极扶持基层法院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帮助;同时要积极与财政部门沟通协商,争取支持,增加拨付档案建设专项资金,以保证档案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
OA协同管理系统
企业以管理信息系统为主导,利用计算机软件、硬件、网络通讯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增强企业战略竞争力、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它决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系统,而是把人包括在内的人机系统,因而它是一个管理系统,是一个社会系统。20世纪80年代后期,信息被看作是一种战略资源,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可能来源,是击败和威慑竞争者的战略武器。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将根本改变企业的目标、产品、效劳以及内外关系,建立此系统的目的,就是要改良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使之保障企业生存和繁荣的有效手段。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必然要求企业具体的各种工作业务进行业务流程的再造,以适应管理信息系统的要求并发挥管理信息系统的优势。
一、主要硬件设施
任何一个管理信息系统,都要依托于网络,实现网络办公、资源共享,而强大的硬件设施建设,是管理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的有力保障,我公司网络建设主要以硬件为根底,兼容强大的软件系统,有效地发挥无纸化办公优势。
我公司办公终端节点达296个,根据用户不同的办公地点划分了12段VLAN〔虚拟局域网〕,主体网络接入为陕西省广电公司光纤专线网络,带宽为百兆。光纤入口接入防火墙设备一台,型号AG300。是在内部网和外部网之间、专用网与公共网之间的界面上构造的保护屏障,保证了公司办公系统的平安性。公司网络的主体,是H3C核心交换机设备,型号为H3C
S7500E,搭配专用路由引擎型号H3C
S7506E-S
Salience
VI-Smart、千兆入侵防御系统模块H3C7500E及万兆以太网SFP+光接口模块,配合内部三层交换机型号为H3C
S5210-EI,构成企业千兆局域网,架设效劳器交换机型号H3C35800,与效劳器型号万全R520G7搭配,形成后台数据库、防病毒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及网站建设的平台。主要拓扑结构如下:
二、OA协同管理系统的应用
我公司办公系统,由致远A8协同管理软件构成,应用于全公司范围内办公场所。其功能主要如下:
1、集团化应用:实现组织内协同到跨组织的产业链和组织群协作的集团管控;
〔1〕集团化组织架构:支持集团治理结构和管理模式的组织架构,各种应用支持完善的权限控制,提供大组织、多业态的.组织支撑。
〔2〕各单位独立运营的IT部署:各单位可以独立实现完整的组织、行政和业务应用,是一套独立协同软件应用模式。
〔3〕跨单位协同:统一的信息平台治理结构、制度框架,跨单位的行政、财务、人力、和业务审批,跨单位方案、任务下发和结果上报。
〔4〕公文流转:集团下多单位的多套公文管理,包含公文下发、上报和水平发送的公文交换,完整的签报系统,完善的公文档案共享
〔5〕集团化文档管理:集团文档和各单位文档的自动沉淀、积累、共享、发布和主动推送,内部多级文档的有效利用,成员各单位间文档管理严密,分级管控。
〔6〕公共信息发布:实现全集团的新闻公揭发布,人事任免等信息可设置发布范围。
〔7〕企业文化:集团文化的门户展现,口号、色彩、精神、制度差异
2、协作管理中心:敏捷组织,快速响应
协作是组织内最常见的工作行为之一。然而我们现在还是依靠E-Mail、QQ、MSN等工具在沟通,当需要多人协作处理事情时信息对称就出现了问题;一旦事情推进中出现了问题,互相推脱、扯皮的现象就出现了。我们需要一种新的协作模式来弥补现有模式下如:请示汇报、任务下达、信息的互通、团队协作、任务互助、工作协调等事件处理提高组织工作效率和执行力。
〔1〕全程管控:所有协作信息均被完整记录,为跨单位和部门的查询和跟踪提供方便依据,从而减少了推诿、扯皮的出现。
〔2〕时时反应:及时提供任务执行全程各状态、变动、结果等信息,确保任务执行全程管控,帮助领导随时了解协作的瓶颈,实现动态优化。
3、公文管理中心
公文是组织在其工作活动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标准性文书,是组织管理中传递信息、交流情况、商洽工作的重要工具,是组织内外日常办公不可缺少的重要应用。电子公文管理是指以电子化的方式实现公文收发、交换和存档的管理。集团公文管理支持集团实现电子公文一体化运转,支持单一组织内以及多组织间各种形式的电子公文交换,并最终与公文档案系统无缝衔接,实现电子公文的平安保存和管理。
遵循标准:遵循各项国家电子公文管理标准,提供平安有效的电子签章系统,实现电子公文形成、交换、处理、归档等全过程的标准化、自动化,确保电子公文的合法性、权威性、平安性和有效性。
贴近应用:提供从公文单、审批流程、套红格式、领导审批界面等全面的自定义设计和人性化的处理策略,方便领导工作。系统特有的电子公文督办功能,可时时监控公文运转情况,简便的异常情况手工调整,在方便进行公文督办管理的同时,显著提高公文的流转效率。
公文自动交换:系统支持分布式部署方式下的公文封发后的自动交换,同时提供标准化公文交换接口,为异构系统间的电子公文交换提供了根底保障。
4、辅助文化建设中心
信息化作为组织文化建设的辅助手段,是加速、深化、标准组织文化建设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新闻、公告、讨论、调查等手段推动组织精神文化建设,通过协同和工作流表单实现组织行为文化建设,通过网站、企业识别系统等推动组织物质文化建设。
行为文化:通过制度、行为的双重约束,形成组织内的精细执行文化。
组织凝聚力:多角度、多方式的信息推送,增强组织的融入感,提升组织凝聚力。
文化特征:通过长期的使用,循序渐进导入管理思想,形成组织文化气氛,树立组织文化特征。
传导文化:借助协同系统,倡导和传播组织的理念和价值观。
5、整合平台
将组织现有信息系统和管理数据、业务数据等进行快速关联整合,从而实现对集团信息资源和知识共享的过程。通过整合使用户能够从统一的通路访问其所需的信息,把分散的信息资源整合在产品化的高度稳定和成熟的统一信息资源管控平台上,通过多维信息空间门户科学地管理、控制、检索和共享信息,满足用户个性化扩展应用的需要。
数据整合:统一的数据视图使数据得到有效利用,提升数据利用的深度和范围,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管控的作用。
流程整合:整合跨单位和组织的核心业务流程。通过整合可以实现业务流程的连续化,保证数据传递的快捷、完整、真实。
界面集成:实现统一的入口和界面。用户只需要登录一个系统就可以完成所有的日常应用,有效提高信息系统的效率。
正确地引入管理信息系统,为我公司创造了快捷、方便、平安的办公环境,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管理信息系统在管理企业中起着举足重轻的作用。它不仅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同时,也促进了企业管理走向现代化的进程。
知识沟的概念与信息传播策略分析。
知识沟的概念与信息传播策略分析
摘要: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获得信息的途径和数量是不平衡的,也就是所谓的知识沟。这种现象不仅出现的大众传播之中,而且还出现在基础教育之中。本文针对目前基础教育中出现的知识沟现象,探索了几点解决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知识沟信息传播
1970年,蒂奇纳等学者在《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别的增长》论文中提
出了“知识沟假说”,认为“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蒂奇纳等学者认为收入、文化程度等不同的人获取的信息量不同,知识沟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这是因为:1.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和社会经济状况差的人在传播技能上是有区别的。他们的文化程度通常存在差异,而人们的基本信息处理工作如阅读、理解、记忆等均需靠教育打下基础。2.在现存的信息数量或先前获得的背景知识方面也存在差异。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基于其所受教育,可能对某个问题早有了解,或者也可能通过以往的媒介接触而对此有更深入的了解。3.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可能有更多的社会联系。也就是说,这类人能与同样了解公共事物和科技新闻的人们有交往,并且可能与他们就此类问题展开过讨论。4.选择性接触、接受、记忆的机制也可能在发挥作用。社会经济状况差的人可能找不到与他们的价值观和态度相协调的涉及公共事务或科技新闻的信息,于是他们就可能对此类信息兴味索然。5.大众媒介系统自身的本性就是为较高社会阶层的人而用的。自知识沟假说提出以来,学者们对知识沟已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盖瓦纳和格林伯格发现导致知识沟最主要的因素还不是社会经济状况和教育,而是受众兴趣。信息有时会扩大知识沟,而有时则可能缩小知识沟,在这一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兴趣或动机。
知识沟的理论不但应用于宏观上所谓的社会中存在的“知识沟”,同时也存在于我国的基础教育中。传播学家attewell从较为微观的角度出发将字鸿沟分为两个层面,即第一道数字鸿沟和第二数字鸿沟。他把电脑和因特网接入上存在的差距为“第一道数字鸿沟”,而把电脑和因特网使用上存在的差距称为“第二道数字鸿沟”。他认为,这两道数字鸿沟的存在必然导致“知识沟”的出现。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极不平衡。较发达地区的学校相应配套了较好的
硬件设施,建起了校园网、局域网和城域网,信息化的步伐相对较快。而在中西部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边缘地区的学校,由于教育经费的短缺,硬件设施相对比较落后,信息化的投入明显不足等原因,基础教育信息对称情况与东部发达地区形成了明显的差异。
迄今为止,国家、政府和社会力量在教育信息化中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其目的是让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能够共享到较发达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进而达到教育信息化对称。这是值得肯定的措施,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促进效果。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各个地区的学习者素质水平的差异。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学习者相比,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学习者的信息素养相对较低,有的还不能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以及操作技能,更不用说充分利用网络上的优质教育资源,而且对于什么样的教育资源才算得上优质也是值得商榷的。现阶段,那些所谓的优质教育资源主要来自于经济和文化相对发达的富裕地区,其内容和形式大多反映的是这些地区的文化形态及区域特点,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文化形态在其中则很少得到体现。这种教育信息化的地区差域更是加深了“使用沟”的差距。以我们现在的班级为例,我们班既有出生在城市的同学也有出生在农村的同学,其实同学之间从先天智慧上来说并没有什么分别,但是有很多从农村来的同学对于电脑的运用非常不熟悉,从这里也看出来农村教育的基础教育的确是存在很多的问题,上文所谓的这种知识沟的确是普遍存在的。
要消除目前信息弱势群体包括教师和学生在教育中的“知识沟”状况,除了国家层面政策的倾斜和加强弱势群体“硬件资源”的建设外,还应从改善弱势群体的“软件资源”入手。
首先要加强弱势群体的信息素养教育。对于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说,很多人没有接触过电脑、网络等现代媒体,跟周围的同学相比不免产生自卑心理。因此,我们首先应引导他们树立良好的心态,消除媒介对于他们的神秘感,培养其主动利用媒介的意识。要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媒介的能力,包括信息检索、鉴别选择、加工提炼、整合创建的能力。这样,学生才能顺利地把信息整合为知识,为以后生活和学习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其信息素养的提高也是教学有效的重要保证。在教师教育中,应采取“二级传播”的理念,从教师群体中选取部分知识水平较高、接受能力较强的人,培养成为意见领袖,通过提高意见领袖的信息素养来带动整个教师群体的发展。
其次要借鉴发达地区优质教育资源与开发本地优质教育资源并行。发达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就是让欠发达地区共享、借鉴发达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教育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和无故障运行,既降低了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成本,又提高了资源的无限使用效率,因此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设计就是关键环节。与此同时,仅仅借鉴和共享并不能彻底改变不同地区的“知沟”现象。早前,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就提出了“文化专断”和“符号暴力”的`概念。他认为,教育制度中的文化专断就是支配阶级以自己认可的文化,通过教育过程强行灌输到其他文化的儿童身上的过程。其结果必然导致具有文化优势的支配阶级的儿童容易理解教育,支配阶级的文化显示出优越性,支配阶级用文化“符号暴力”,凭借“课程霸权”的方式强行灌输给其他阶层的儿童,使其达到社会化。因此,在共享和借鉴发达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开发适合本地区使用的优质教育资源成为重构教育关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最后,要构建全新的和谐教育关系。教学中的信息传播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很复杂的动态过程,微小的扰动都有可能会影响教学信息的传递和反馈,从而影响教学的效果。为此,教师除了要牢记教学目标,熟悉教学内容,还需要提高整体把握教学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对于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如学生的突然提问或窗外的无关扰动,需要教师自身培养出较高的教学智慧加以引导。在一般情况下,教师和学生是信息不对称的两个群体,教师拥有更多的知识和信息。这种不对称不但是课堂教学得以存在的理由,而且确立了教师的主导地位。然而,这种不对称常常产生于教学的最初阶段,此时教师应努力以渊博的知识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对教师信息进行着逐渐的接收、理解,此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也使相当量的其他信息同时作用于教师和学生,导致学生在某些方面的信息和知识比教师的还要多,并出现各式各样的后喻文化。于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知识沟”逐渐缩小,这无疑是教学的进步,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生从媒体中获得的信息是良莠不齐的,有时甚至包括许多有害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需要以独到的见解、创新的观点以及行之有效的分析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黎加厚.创造学生和教师的精神生命活动的信息化环境.电化教育研究,(2).
2吕文凯,禹建强.信息化时代“知沟”的主要表现及其政治意味.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农村信息化不仅是能打电话、能上网,更应该满足农民获得、交换信息的需求。除了农村通信实现基本的‘村通’工程以外,信息化建设也必须得到重视”。“村通”的目的是要促进农业发展,而农业发展的出路是在于帮助农民找到致富的方法,而农村信息化恰恰可以实现这一目的。我们针对富拉尔基区所辖农村进行了实地的调研,并根据调研结果,提出此项报告。
一、农村网络现状
富拉尔基区下设两乡,共有行政村10个,总人口3.39万人。根据实地调研,目前移动通信和固定电话业务已经全部覆盖;宽带互联网业务除了海格村外,其他九个村实现了光纤到村、宽带到户;无线数字电视实现村村通。另外,富拉尔基区的十个村屯现已经具备了基于固定电话业务开通的平安互助功能,此功能不但实现了村民危难时能够自救,而且还实现了村民之间的互助功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二、农村信息化应用状况
(一)在七个农村中小学中,除了海格村外,均开通了宽带互联网业务,实现了农村学生的互联网内容教学,但在教育资源远程共享方面,由于资金问题,均没有实现。
(二)农村部分农民家庭购买了电脑,使用了宽带互联网业务,达到了在网络上索取农业信息、与外界沟通的作用。截止到目前为止,全区共有517户农民家庭使用了宽带互联网业务,占农民家庭总户数的4.26%。农民目前对电视、互联网的应用还基本停留在娱乐休闲上,还没有真正把信息与生产有机结合起来,缺乏正确引导。
(三)所有的村均没有建立信息服务站,没有一个公共的、可供全村农民共享的信息服务系统,没有专职人员负责农村信息服务的推广和应用上的引导。致使绝大部分村民依然在沿袭传统的耕作意识,从众意识强,思想落后,距离建设新农村要求有一定差距。
三、农村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难题
近年来,我区农业信息化工作有了较大进展,但农民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状况并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是农业信息网络推进乡村后,入户遇到了障碍,农业信息得不到广大农民充分有效的接收和利用。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农民的信息意识淡薄。农民的信息意识呈现出一定封闭性,主要表现为对信息情报反应迟钝、缺乏应用信息的积极性、敏感性。因而对信息技术需求欲望低。这种现状,使农村仍然存在着信息流、物流不畅,生产、销售和需求相脱节,一些农产品被压等压价,甚至出现滞销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信息化建设是当务之急,这一点必须形成共识。
(二)农村信息服务水平较低。农民自身满足其信息需求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农村专业信息技术人才匮乏。实现信息化,人才是关键。由于农业发展相对落后,信息技术人才很少,尤其是高素质信息技术人才更少。同时受经济能力制约,很难吸引外地人才。
(三)农村信息服务推广力度有待加强。农村信息服务推广离不开政府统筹协调,才能使各个领域协调一致地将涉农信息有效落地,才能通过信息服务实现调整产业结构、扩大销售渠道、提高农户收入的目标。这不仅需要对此项工作增大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在前期的信息化服务推广工作中,增大财政投入。由于财政困难,信息化建设缺乏专项资金扶持,加之村集体经济薄弱,以致信息化建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前期的信息化服务推广工作。
四、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一)转变农民观念,提升农民素质,改变农村的风貌。农民可以通过上网查价格、上网查政策、上网选择良种、上网销售和采购,在网上听课学习农业科技知识,网络信息在农民心中会成为一种依赖,成为学习实践、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信息化不但能增长农民的见识,还会增强公民意识,渐渐学会运用知情权、管理权、监督权,村民民主自治的水平也将会明显提高。
(二)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使传统的生产方式发生变革。如今电话、电视、电脑多源的信息渠道使农产品价格公开透明,销路增多,农产品坐地增值。市场化的农产品价格直接影响了再生产取向,也将自发地引起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譬如山西省应县龙泉村以产胡萝卜为主,过去没有网络,胡萝卜找不到销路,只好喂牛。自从有了网络后,从未滞销,而且价格高。通过网络还从日本引进了新的优良品种。如今按订单生产,远销东南亚。胡萝卜种植面积达到了6000亩,占全村耕地的一大半。每年户均收入两万元,人均6000元。胡萝卜的大量生产,又带动村里发展起了胡萝卜科研、加工、冷库储藏等产业链。龙泉村先后上马5座冷库、4个储藏库、1个高产试验中心。村支书刘建银说:“鼠标和键盘已经成了新时代农民的锄头和镰刀,是离不开的生产工具”。
(三)推动农村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目前远程医疗、网上门诊、住院预约、远程视频诊断等等网上医疗功能均面向社会开放,极大方便了社会就医途径。另外,农民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各种疾病的防治、预防和保养。农村信息化工程带来了农村远程教育。通过有效建设远程教育网,使农村中小学连上北京101远程教育网,通过互联网,成立好课堂。以此引进先进的教育资源,拉近城乡教育差距,弥补农村教学资源的严重不足,缓解农村师资匮乏的问题。
五、几点建议
(一)增强信息意识,加强组织领导。开展农村信息知识宣传和教育,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信息意识,提高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专门领导机构,协调信息化建设各职能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
(二)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农村信息化建设是高技术、高投入的社会公益性工程项目,必须依靠资金支持。一是政府每年财政预算中要有计划地安排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二是动员社会各界,特别是信息化建设职能部门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扶持农村信息化建设;三是千方百计向上争取专项资金。通过信息化手段帮扶农村脱贫致富,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实现农村跨越式发展。
(三)加强对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加工增值和应用管理,建立完善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宋俊德教授提出“内容建设比网络建设更为重要,而这项工程通信运营商是无法独自完成的,需要各级政府的支持”。宋教授建议“在通信运营商搭建了信息沟通的平台后,各级政府、研究院所、科技单位应该有意识的在农村信息化问题上形成共识与合力,依据各自的长处为农村提供有指导意义的内容,如先进的种植方法、防灾方法、预警信息等。同时,政府应该给予实施内容交流平台建设的单位一定的支持,如财政、税收等政策支持”。我区当务之急是建立完善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应该在各村建立信息服务站,聘用专兼职信息员。作好信息分析和对未来农业经济形势的预测,较好地分析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状况,使一些农业信息对农民的生产经营具有指导性,推动农民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并充分调动涉农企业、农产品经纪人、农村各专业协会、农研所、村干部的积极性,使各方面密切合作,形成集信息收集、加工、发布、服务于一体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为解决农业信息进村入户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信息内容的本地化,增强时效性、正确性和实用性,最终使信息服务惠及广大农民。
(四)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为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提供人才保障。人才是农村信息化建设中最重要的因素,要采取多种途径和手段,加大培训力度。一是对信息服务站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业务能力等方面的集中培训;二是积极探索合适的方式,组织引导龙头企业、种养大户、流通大户、有文化的农民学习信息网络知识,通过组建农民信息协会、农民科技协会等形式,开展“网络联乡村,信息进万家”活动,组织带动农民上网利用信息实现增收;三是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吸引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到农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