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分析实验报告(精选3篇)
1、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的现状研究
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是师生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将课程标准中所应体现的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策略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这是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的教学建议。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摆在不同的位置上来进行课堂教学,把传统的教师中心让位于学生中心,传统的知识中心让位于问题中心,传统的知识技能中心让位于分析问题—获取信息—解决问题—获得发展的中心,这是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施中教学程序上最明显的一个变化,也是新课程课堂教学最显著的特点。
2、新课改下的课堂学习学生评价方式的实践研究
评价不是以目标的实现为依据的,而是以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知识形式,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过程原则为依据的。因此不仅要重视课程教学的累积性结果,而且更应重视课程教学过程的形成性结果。教师在评定学生作业时,应是“评论家”,而不是“评分者”。评价的目的是根据教师的评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评价有意不预先阐述目标,而是用一种与教育过程的评价和判断比较接近的方式来描述具体的活动,意在向课程决策者提供关于教育过程的信息,也为学生提供有关他们学习的信息,而不是测量他们学习结果的好与坏、课程实施的成功与否。
3、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教师评价方式的实践研究
建立促进数学教学师生互动、协调发展、真正实现学生自我价值的评价模式。确立课堂教学综合评价集合的主要变量及实现这些变量的表现形式与方法,设计整理信息的可操作的方案,构建最简便有效刻划这些变量所反映的事实的方法和手段,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奠定重要的基础。全面应用动态评价和个性评价的基本理论,将课堂教学评价与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融为一体,使评价成为促进教学发展、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4、新课程实施中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评价意味着必须评估学生的行为,因为教育所追求的正是学生的行为变化;在任何时候评价都必须包含一次以上的评估,在最后阶段进行多次评估,以确认行为是否真的发生变化。把评价与目标结合起来,评价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达到目标的手段;用评价观代替了传统的测验观。
基于上述基本理论,我们积极探究构建课堂教学综合评价的科学方法和实现方法的策略,建立健全评价体系,在制定评价体系过程中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评价结合起来,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起来,将个人评价与他人评价结合起来,使综合多元评价实现课堂教学价值取向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适合我校目前与未来课堂教学综合评价的基本实施策略。
一:实验目的:
用已知浓度溶液(标准溶液)【本实验盐酸为标准溶液】测定未知溶液(待测溶液)浓度【本实验氢氧化钠为待测溶液】
二:实验仪器:
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锥形瓶、铁架台(含滴定管夹)。
实验药品:0、1000mol/L盐酸(标准溶液)、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待测溶液)、酸碱指示剂:酚酞(变色范围8~10)或者甲基橙(3、1~4、4)
三:实验原理:
c(标)×V(标)=c(待)×V(待)【假设反应计量数之比为1:1】【本实验具体为:c(H+)×V(酸)=c(OH―)×V(碱)】
四:实验过程:
(一)滴定前的准备阶段
1、检漏:检查滴定管是否漏水(具体方法:酸式滴定管,将滴定管加水,关闭活塞。静止放置5min,看看是否有水漏出。有漏必须在活塞上涂抹凡士林,注意不要涂太多,以免堵住活塞口。碱式滴定管检漏方法是将滴定管加水,关闭活塞。静止放置5min,看看是否有水漏出。如果有漏,必须更换橡皮管。)
2、洗涤:先用蒸馏水洗涤滴定管,再用待装液润洗2~3次。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即可,不得润洗,也不需烘干。
3、量取:用碱式滴定管量出一定体积(如20、00ml)的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注意,调整起始刻度
在0或者0刻度以下)注入锥形瓶中。
用酸式滴定管量取标准液盐酸,赶尽气泡,调整液面,使液面恰好在0刻度或0刻度以下某准确刻度,记录读数
V1,读至小数点后第二位。
(二)滴定阶段
1、把锥形瓶放在酸式滴定管的下面,向其中滴加1―2滴酚酞(如颜色不明显,可将锥形瓶放在白瓷板上或者白纸上)。将滴定管中溶液逐滴滴入锥形瓶中,滴定时,右手不断旋摇锥形瓶,左手控制滴定
管活塞,眼睛注视锥形瓶内溶液颜色的变化,直到滴入一滴盐酸后溶液变为无色且半分钟内不恢复原色。此时,氢氧化钠恰好完全被盐酸中和,达到滴定终点。记录滴定后液面刻度V2。
2、把锥形瓶内的溶液倒入废液缸,用蒸馏水把锥形瓶洗干净,将上述操作重复2~3次。
(三)实验记录
(四)、实验数据纪录:
五、实验结果处理:
c(待)=c(标)×V(标)/V(待)注意取几次平均值。
六、实验评价与改进:
[根据:c(H+)×V(酸)=c(OH―)×V(碱)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我国居民资产保值增值的意愿不断加强,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备受投资者追捧。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纷纷将理财产品业务作为优化收益结构、拓宽中间业务创收渠道的重点,理财产品在发行数量和发行规模上屡创新高。然而随着理财产品业务的不断发展创新,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业务运行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积聚金融风险的同时也给金融调控带来很大的挑战。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业务的发展现状
理财产品发售火热,数量和规模快速增长。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不管是从发行量上还是从发行规模上看,理财产品业务都以惊人的速度不断扩张。20xx年,阜新市银行理财产品发售数量达3471期,发行规模高达329.43亿元,无论是在发行数量上还是在发行规模上都实现了较快增长,在发行量较20xx年增长了17.90个百分点,发行规模同比增长64.5%。
期限结构短期化趋势明显,预期收益呈下降趋势。近三年来,阜新市三个月以下的理财产品占发行总量之比都在60%左右,六个月以内期限的理财产品占发行总量之比都超过80%,理财产品期限结构短期化趋势明显。从近三年来6个月期限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变动情况来看,预期收益率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从20xx年四季度的5.9%下降到20xx年四季度的5.3%,相差0.6个百分点。
表外理财渐成主导,个人理财产品供需两旺。表外理财产品不在银行资产负债表内核算,是商业银行主要理财业务。20xx年阜新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发售表外理财产品2580期,占新发理财产品的75.6%;累计募集资金228.32亿元,占理财产品募集资金总额的69.31%,较20xx年增长31.62个百分点。在居民投资渠道受限,其它金融市场预期收益不确定的情况下,个人理财产品一直占据理财产品市场的大部分份额。20xx年阜新市金融机构累计对个人新发理财产品2901期,占新发理财产品总量的85.1%;新发个人产品募集资金317.31亿元,占新发理财产品募集资金总额的96.32%,较20xx年增长5.17个百分点。
资金投向日趋多元,经营模式呈现基金化趋势。随着理财产品资产规模的增长,理财产品业务的品种和投资范围也日益丰富。商业银行正在改变目前单一理财的经营模式,实现向资产管理业务的转型,理财产品朝着开放式、基金化的方向发展。资金运用主要以股票及其他股权、非股票证券等标准化资产为主,投向票据、资金信托等非标准化资产减少较多。20xx年阜新市理财产品资金投向中,投向股票及其他股权、非股票证券的比例最大,分别为38.53%和39.12%。其中,投向资金信托的比例为10.81%,比年初增减额的占比下降5.5个百分点。
存在的问题及潜在金融风险
理财产品调剂存款作用明显,加大金融调控难度。一是理财产品拉动存款规模不断波动,对货币供给定义与计量的难度加大。为缓解存款压力,很多银行利用短期理财产品实现月底资金回流表内,月初存款外流,导致金融机构存款月增量波动明显。以20xx年阜新市储蓄存款和理财产品运行情况为例,除个别月份,表外理财月增量与存款月增量此消彼长。存款规模大幅波动加大了货币供应量M2、M1的监测难度。二是理财产品降低了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据调查阜新市辖内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收入占银行总收入比重从20xx年的4.5%上升到20xx年的10.19%,使得传统的息差收入占比下降,银行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减弱。三是放大货币乘数。银行理财产品使现金比率下降,使得储户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加大,从而使得现金的持有量减少,由于它与货币乘数之间是反函数,从而不断放大货币乘数。
同业理财规模高企,部分资金流向受限行业。同业理财产品主要为信贷类理财产品,银行间互相持有对方信贷类理财产品,即可以隐藏信贷规模又可以享有贷款收益,近年来同业理财产品规模不断扩张。阜新市发售的理财产品业务运作模式同业占比一直较高,近三年以来,始终保持在四成以上,20xx年占比达到59.29%,较20xx年提高16.05个百分点。此外同业理财产品迅速扩张的同时成为国企、地方政府融资的重要渠道,使两高一剩行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本应该受到限制的资金需求继续获得大量资金,20xx年辖内金融机构发售的信贷类理财产品已达到全年新增贷款的三成,其中71.43%的信贷类理财产品资金流向两高一剩行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短期融资投入长期项目,金融风险不断积聚。
“资产池”运行模式存隐忧,风险管理亟待完善。当前,大量银行理财产品采用“资产池”运作模式进行管理。“资产池”类型产品通过组合投资,分散风险,达到优化资产配置的效用。然而期限错配、信息不透明的运作方式,在后续资金不足时,有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然而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评定没有统一的规范标准,各家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等级都是内部评定的,且没有银行对外公开披露其理财产品风险等级的评定方法,投资者难以获得有效的产品风险提示。根据400份有效问卷调查显示,客户对理财人员的依赖程度在最终做出银行理财产品购买决定时,绝大部分客户离不开专业理财人员的参考意见,仅有5.14%的少数客户完全依靠自己收集的信息决定购买理财产品。52.8%的客户在事先搜索一些信息的基础上再参考理财人员的意见,17.76%的客户则完全听从银行专业理财人员的意见。理财产品销售人员常常利用其信息优势故意夸大收益而轻视对风险的说明,使客户消费在尚未弄清产品所面临的风险的前提下,本着对商业银行的储蓄烙印,购买“高收益”理财产品时往往忽视其背后的高风险。
外核算标准不统一,理财监管“空地”凸显。近年来,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种类和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商业银行业务和利润的增长点,20xx年阜新市辖内金融机构表外理财产品募集金额为228.32亿元,比20xx年增加159.24亿元 ,表外理财资产相当于表内总资产的12.08%,比20xx年提高7.42个百分点。目前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和银监会下发的制度规定,主要针对表内会计核算,监管部门对银行表外资产管理相对薄弱,一直采取紧密观察和跟随市场、针对具体情况“点对点”及时纠正不规范行为的被动的、堵漏洞的监管方式。在我国分业监管的机制约束下,给商业银行通过交叉性金融创新进行监管套利留下了制度空间,采取不断“金融创新”的手段绕过金融监管,实现利用表外理财监管套利及监管逃避。
对策建议
健全理财产品金融统计制度,加强表外理财统计监测。建议结合金融统计标准化的相关要求,针对理财产品统计数据来源、统计口径、数据标准、会计核算方法和信息反馈与发布渠道进行详细规定,提高理财产品统计数据的相关性和可用性。同时尽快建立起对理财产品业务活动进行统计监管的法规制度,并进一步明确我国中央银行对整个金融业的法定统计监管职责;加强开展对表外理财产品的流量和利率统计,强化对资金流向的统计监测,全面反映理财产品对货币供应量的规模、结构的影响,逐步构建起中国的流量和价格统计监测体系。密切关注各类理财产品对货币总量的影响,根据理财产品影响进一步完善货币供应量指标检测,改进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全面规范同业理财业务,引导理财资金服务实体经济。尽快出台监管规定,从严规范同业理财会计核算,实行进表管理。同时加强理财资金投向监测。对房地产、融资平台等重点风险领域制定涵盖同业理财类信贷融资的风险监测报表,实现对重点行业理财融资监测,督导商业银行充分披露信息,“打包还原”基础资产,严格控制理财资金投向。改善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传导机制,从数量调控逐步变为结构和方向调控。鼓励银行探索服务实体经济新产品和新模式,引导银行通过理财业务深度参与直接融资市场,推动信贷资金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实体经济。
强化资产池模式风险防控,完善理财风险管理体系。强化“资产池”运行模式风险防控,将银行的表外信货项目显性化,增强资金来源与投向之间的匹配关系。规范划分理财产品风险等级,制定统一权威的划分标准,特别要注意规范销售行为,要将风险提示放在首位,及时、准确、完整地披露信息。逐步建立理财产品违约的市场出清机制。针对未来一段时间“资产池”运行模式可能暴露出来的风险,相关部门应该厘清理财产品参与方的权责关系,明确金融机构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边界,并建立合理的市场出清机制。
规范表外理财产品会计处理方法,补充理财监管制度空缺。统一设置表外理财核算科目用于银行理财产品的核算,并统一采用复式记账以完整地体现和反映理财资金的募集和运作情况,形成规范统一的会计核算方法。相关部门应出台理财业务会计核算指引,明确理财业务各类经济活动的会计核算,包括初始确认、存续期计量、到期支付等,制定详细的会计指引方式。在商业银行现有核算方法的基础上,统一会计科目、会计分录的设置和使用,规范理财资产、收入等金额的确认、计量和列报,使各商业银行能够参照统一的指引进行会计核算操作。此外相关部门要依据统一理财产品会计处理方法,加强表外理财监管,封堵商业银行通过交叉性金融创新进行监管套利制度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