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结题报告(精选25篇)
一、研究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学段学生作文训练提出了明确要求,个性强调要培养和训练学生自改作文的潜力——“养成修改自已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可见,放手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培养学生的自改作文潜力,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潜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导地位了吗”他还说:“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者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的自改潜力。”
而现实教学中,老师们“一批到底”,批作文成了教师最烦恼的事。耗费了超多心血,收效却不大。学生怕写作文,总是对作文不感兴趣,更写不好作文。作文批改也就成了贯彻教师写作意图的过程,学生则转成了被动理解的容器。这样做的确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却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此,我确立了《培养学生互批互评作文潜力的研究》这个课题。
二、概念界定
本课题的研究有三个概念:
学生,他是作文的主人,也应是批改和评讲的主体,学生成了主体地位,他就会有兴趣,就会乐学。
互批互评:作文写好后,是学生间的互相批改,互相评讲,不是老师包办。
作文:是学生自己写的文章,不是其他地方选来的文章。
三、研究目标
1.透过互批互评来激发学生写作的用心性,培养学生的阅读赏析潜力。
2.培养学生批改作文、评讲作文的潜力,使批改成为习惯,以提高写作的潜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四、研究资料
培养学生互批互评作文的潜力。
本课题系苏州市中小学“指导学生自学”微型课题,课题编号1009059,组长:朱建荣。主要研究成员:施路平、郑咏梅、蔡秀兰、方芳等
五、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透过查阅、收集有关学生作文自改潜力培养方面的科研文献,获取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综合,从中提炼出与本课题研究有价值的资料。
调查研究法:透过访谈、问卷等方法,对学生作文批改现状以及学生自改作文潜力进行调查研究,并加以分析综合,为课题的研究带给第一手资料。
实验研究法:以课题研究计划为目标,对各个阶段的研究不断地进行计划、研究、总结、修正,使课题研究科学、规范、合理。
经验总结法:透过对课题的研究,不断地加以总结,把获得的经验加以提炼总结,以期从中探索出一些教学规律,来指引今后的教学工作。
六、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拟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xx年10月:
1、学习理论,我们学习了黄大龙、朱治国合编的《生态课堂理论》,学习了《蔡明讲语文》和蔡明老师的一系列有关生态课堂的文章。
2、酝酿制订了方案,我们的方案获得市方案评比二等奖。
第二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1月)按计划实施,根据实际状况,搜集整理第一手资料,认真分析研究并小结;及时上传到网页。
第三阶段:(20xx年2月——20xx年3月)我们用心做好研究活动,成员们每人围绕课题开公开课。有几人多次上了课题公开课,及时资料整理、总结,及时上传。最后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七、研究过程
首先,我们学习理论,以提高理性认识。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生态理论,基于蔡明的生态课堂的原则和黄大龙朱志国的生态课堂理论,我们认识到让学生互批互评作文就是以关注学生生命为主的生态教学活动。他是培育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
日常活动:
20xx年9月朱建荣对市骨干教师开作文评讲课。
20xx年3月11朱建荣老师开校级公开课:关注差生的作文评讲——我来帮你写作文。
20xx年3月24郑永梅老师校级作文评讲课——《捕捉特征细致描绘》。
20xx年10年4月7方芳开校级公开课作文评讲《你在我心中》。
20xx年4月14号施路平老师开作文评讲课——怎样围绕中心选材。
20xx年4月27蔡秀兰校级公开课——怎样批改作文。
20xx年5月13市督导室来调研,市学科带头人朱志国听了朱建荣的作文评讲课,说值得推广。
20xx年9月29朱建荣老师参加袁建忠书记的生态作文结题会。
20xx年10月19朱建荣老师给苏北宿迁市曹集中学老师交流学生互批互评作文的做法。
20xx年11月22号,市教研室书记中听了朱建荣老师的课后说值得推广。
20xx年11月24日,在市教学活动展示月中,施路平、郑咏梅老师上作文指导展示课,朱建荣老师上作文评讲推荐课。这次基教科顾松鹤科长在听了朱建荣老师的课后有三点评价:
1、港区初中的语文老师凸显了一个理念——用教材教,学后注重应用,培养学生素养和潜力。
2、实施了一种策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中来。
3、养成了一种市进修校园卢金霞老师评价朱建荣的课:“将批改与指导相融合,将批改与作文升格训练成一体,将这次批改的目标与本次作文训练的目标达成相一致”。
推荐课后与进修校园张老师交流,受到张老师邀请。
20xx年11月30号朱建荣老师应常青藤校园邀请去交流学生互批互评作文方法。
20xx年3月11日我们邀请生态语文群老师来我校听朱建荣老师的作文评讲课,并进行评课交流。
八、研究成效
本课题研究贴合《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学段学生作文训练的要求。《课标》个性强调要培养和训练学生自改作文的潜力——“养成修改自已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也贴合叶圣陶老先生说的:“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潜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导地位了吗”
本课题基于课堂,恰好贴合张家港市生态课堂教学的理念,让学生互批互改互评作文,就是以关注学生生命为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生本性原则、生命性原则、生成性原则、生动性原则、生活性原则、生长性原则得到充分体现。
1.透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鉴赏潜力。学生互批作文,是对同学作文的鉴赏,又是对课文鉴赏的复习应用,能督促他们在阅读课上作批注,他们的评语越来越准确,证明鉴赏潜力越来越高。
2.透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学生写得体批语的潜力,同时也提高了运用规范符号的潜力以及语言表达潜力。学生经过训练,批语越写越得体,各种修改符号都能准确运用。在评讲同学作文中,能够用心中肯的发表意见。语言表达潜力明显得到提高。
3.透过本课题的研究,激发了学生乐学,提高了写作潜力。“学生的乐学心理主要来源于自己的创造个性和创造思维所产生的结果能被认可和理解,其价值能被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让学生评讲作文,就是肯定学生的潜力,相信他们有鉴赏潜力,是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表现,证明老师重视学生的观点、意见、推荐。学生得到了老师的信任,课堂的民主和谐度就高,学生心里就简单了,没有压抑了,学生就能用心思考,大胆发现,大胆发表意见。学生的日记能够证实他们对作文的兴趣和快乐。学生的兴趣起来了,他们的作文就越写越好了。
4.透过本课题的研究,能促进师生成长。
学生评讲作文是在学生互批的基础上的评讲,既要评讲作者所写文章优劣,又要评讲批者的批语是否准确。这是一个鉴赏过程,要检查作者的写作水平,又要检查批改者的赏析潜力,无论是批改还是评讲,都要检查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具体到评讲,又要听力、决定潜力,语言表达潜力等。所以,每一次的`互批互评对师生都是一次挑战,一次提高。它激发了学生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个体意识。这种成长过程包括强化自省、强化自评、强化自控。学生在自省、自评、自控中成长起来。这种课堂也激发了教师的知困意识、探究意识和问题意识。有了知困意识就促使你去多读多看。所以也促使了教师成长。
5.透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构成了作文教学的特色。20xx年3月11日我们邀请生态语文群老师来我校听朱建荣老师的作文评讲课,并进行评课交流。新生代教师,青年名 师梅洪建听课后的评价:
a、一向以来,在功利的教学环境中,教师为了分数早就忽略了对学生潜力的培养。朱建荣的课让学生不是站在写的角度来审视文章,而是站在“理想的作者”和“高明的评者”相结合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理想创作潜力和批评鉴赏潜力。这个过程不是对别人作品评论好与坏的问题,而是在自己有了相对理想的思路之后再对别人的作品的品评中进行自然的升华和再创造。这是对学生潜力培养的途径。
b、一向以来,在很多人在阐释性的语文中,早就剥离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将课文的美点消解在对知识性记忆和资料性的再现之中,在“意”的强化中,忽略了“文”的魅力。在朱建荣的课堂中,不但到达了“文”“意”的自然统一,而且是反向的在作文评改的过程中达成了对课文中“文”的反哺。在更高的层次上锻炼了孩子的审美潜力。
c、一向以来,孩子们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意看到别人的美,只看到别人的不足。但在朱建荣的作文评改过程中不仅仅仅让孩子发现了别人的不足,更让孩子们发现了别人的美。同时在对评语的评价环节,更能体现一个人的再认知以及培养孩子的理解批评的潜力。这种无形中的人格培养,则是教育的永恒追求。”
6.透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对新课改的认识。
老师们明白了学生互批互评作文就是关注学生生命的生态作文教学。互批互改作文最能反映生本性原则,学生评讲作文最能显示生命性原则,在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评讲课上,生态课堂的生动性原则、生成性原则都得到充分体现。
7.透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教师的指导作文潜力。
一、讨论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班级学段同学作文训练提出了明确要求,共性强调要培育和训练同学自改作文的潜力——“养成修改自已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沟通写作心得,相互评改作文。”可见,放手让同学修改自己的作文,培育同学的自改作文潜力,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同学作文老师改,跟老师命题同学作一样,同学处于被动地位。假如着重培育同学自己改的潜力,老师只给些引导和教导,该怎样改让同学自己去思索去打算,同学不就处于主导地位了吗”他还说:“改的优先权应属于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重在培育同学的自改潜力。”
而现实教学中,老师们“一批究竟”,批作文成了老师最苦恼的事。耗费了超多心血,收效却不大。同学怕写作文,总是对作文不感爱好,更写不好作文。作文批改也就成了贯彻老师写作意图的过程,同学则转成了被动理解的容器。这样做的确充分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却严峻忽视了同学的主体地位。基于此,我确立了《培育同学互批互评作文潜力的讨论》这个课题。
二、概念界定
本课题的讨论有三个概念:
同学,他是作文的仆人,也应是批改和评讲的主体,同学成了主体地位,他就会有爱好,就会乐学。
互批互评:作文写好后,是同学间的相互批改,相互评讲,不是老师包办。
作文:是同学自己写的文章,不是其他地方选来的文章。
三、讨论目标
1.通过互批互评来激发同学写作的专心性,培育同学的阅读赏析潜力。
2.培育同学批改作文、评讲作文的潜力,使批改成为习惯,以提高写作的潜力。
3.充分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使老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四、讨论资料
培育同学互批互评作文的潜力
本课题系苏州市中学校“指导同学自学”微型课题,课题编号1009059,组长:朱建荣。主要讨论成员:施路平、郑咏梅、蔡秀兰、方芳等
五、讨论方法
文献讨论法:通过查阅、收集有关同学作文自改潜力培育方面的科研文献,猎取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综合,从中提炼出与本课题讨论有价值的资料。
调查讨论法:通过访谈、问卷等方法,对同学作文批改现状以及同学自改作文潜力进行调查讨论,并加以分析综合,为课题的讨论带给第一手资料。
试验讨论法:以课题讨论方案为目标,对各个阶段的讨论不断地进行方案、讨论、总结、修正,使课题讨论科学、规范、合理。
阅历总结法:通过对课题的讨论,不断地加以总结,把获得的阅历加以提炼总结,以期从中探究出一些教学规律,来指引今后的教学工作。
六、讨论步骤
本课题讨论拟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xx年10月:1.学习理论,我们学习了黄大龙、朱治国合编的《生态课堂理论》,学习了《蔡明讲语文》和蔡明老师的一系列有关生态课堂的'文章。2.酝酿制订了方案,我们的方案获得市方案评比二等奖。
其次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1月)按方案实施,依据实际状况,搜集整理第一手资料,仔细分析讨论并小结;准时上传到网页。
第三阶段:(20xx年2月——20xx年3月)我们专心做好讨论活动,成员们每人围绕课题开公开课。有几人多次上了课题公开课,准时资料整理、总结,准时上传。最终完成课题讨论报告。
七、讨论过程
首先,我们学习理论,以提高理性熟悉。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生态理论,基于蔡明的生态课堂的原则和黄大龙朱志国的生态课堂理论,我们熟悉到让同学互批互评作文就是以关注同学生命为主的生态教学活动。他是培育同学进展的有效途径。
日常活动
09年9月朱建荣对市骨干老师开作文评讲课
20xx年3月11朱建荣老师开校级公开课:关注差生的作文评讲——我来帮你写作文
10年3月24郑永梅老师校级作文评讲课——《捕获特征细致描绘》
10年10年4月7方芳开校级公开课作文评讲《你在我心中》
10年4月14号施路平老师开作文评讲课——怎样围绕中心选材
10年4月27蔡秀兰校级公开课——怎样批改作文
20xx年5月13市督导室来调研,市学科带头人朱志国听了朱建荣的作文评讲课,说值得推广。
20xx年9月29朱建荣老师参与袁建忠书记的生态作文结题会
20xx年10月19朱建荣老师给苏北宿迁市曹集中学老师沟通同学互批互评作文的做法。
.20xx年11月22号,市教研室书记中听了朱建荣老师的课后说值得推广。
20xx年11月24日,在市教学活动展现月中,施路平、郑咏梅老师上作文指导展现课,朱建荣老师上作文评讲推举课。这次基教科顾松鹤科长在听了朱建荣老师的课后有三点评价,1.港区学校的语文老师凸显了一个理念——用教材教,学后注意应用,培育同学素养和潜力。2.实施了一种策略,让同学充分参加到学习中来。3.养成了一种市进修校内卢金霞老师评价朱建荣的课:“将批改与指导相融合,将批改与作文升格训练成一体,将这次批改的目标与本次作文训练的目标达成相全都”。
推举课后与进修校内张老师沟通,受到张老师邀请。
20xx年11月30号朱建荣老师应常青藤校内邀请去沟通同学互批互评作文方法.
20xx年3月11日我们邀请生态语文群老师来我校听朱建荣老师的作文评讲课,并进行评课沟通
八、讨论成效
本课题讨论贴合《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班级学段同学作文训练的要求。《课标》共性强调要培育和训练同学自改作文的潜力——“养成修改自已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沟通写作心得,相互评改作文。”也贴合叶圣陶老先生说的:“同学作文老师改,跟老师命题同学作一样,同学处于被动地位。假如着重培育同学自己改的潜力,老师只给些引导和教导,该怎样改让同学自己去思索去打算,同学不就处于主导地位了吗”
本课题基于课堂,恰好贴合张家港市生态课堂教学的理念,让同学互批互改互评作文,就是以关注同学生命为主,能充分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使生本性原则、生命性原则、生成性原则、生动性原则、生活性原则、生长性原则得到充分体现。
1.通过本课题的讨论提高了同学的阅读鉴赏潜力。同学互批作文,是对同学作文的鉴赏,又是对课文鉴赏的复习应用,能督促他们在阅读课上作批注,他们的评语越来越精确,证明鉴赏潜力越来越高。
2.通过本课题的讨论,提高了同学写得体批语的潜力,同时也提高了运用规范符号的潜力以及语言表达潜力。同学经过训练,批语越写越得体,各种修改符号都能精确运用。在评讲同学作文中,能够专心中肯的发表看法。语言表达潜力明显得到提高。
3.通过本课题的讨论,激发了同学乐学,提高了写作潜力。“同学的乐学心理主要来源于自己的制造共性和制造思维所产生的结果能被认可和理解,其价值能被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觉者、讨论者、探究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同学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让同学评讲作文,就是确定同学的潜力,信任他们有鉴赏潜力,是敬重同学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表现,证明老师重视同学的观点、看法、推举。同学得到了老师的信任,课堂的民主和谐度就高,同学心里就简洁了,没有压抑了,同学就能专心思索,大胆发觉,大胆发表看法。同学的日记能够证明他们对作文的爱好和欢乐。同学的爱好起来了,他们的作文就越写越好了。
4.通过本课题的讨论,能促进师生成长。
同学评讲作文是在同学互批的基础上的评讲,既要评讲所写文章优劣,又要评讲批者的批语是否精确。这是一个鉴赏过程,要检查的写作水平,又要检查批改者的赏析潜力,无论是批改还是评讲,都要检查对以前所学学问的把握和运用。详细到评讲,又要听力、打算潜力,语言表达潜力等。所以,每一次的互批互评对师生都是一次挑战,一次提高。它激发了同学自我提高,自我进展,自我完善的个体意识。这种成长过程包括强化自省、强化自评、强化自控。同学在自省、自评、自控中成长起来。这种课堂也激发了老师的知困意识、探究意识和问题意识。有了知困意识就促使你去多读多看。所以也促使了老师成长。
5.通过本课题的讨论,我们构成了作文教学的特色。20xx年3月11日我们邀请生态语文群老师来我校听朱建荣老师的作文评讲课,并进行评课沟通。新生代老师,青年名师梅洪建听课后的评价“a.一向以来,在功利的教学环境中,老师为了分数早就忽视了对同学潜力的培育。朱建荣的课让同学不是站在写的角度来端详文章,而是站在“抱负的”和“高超的评者”相结合的角度来培育同学的抱负创作潜力和批判鉴赏潜力。这个过程不是对别人作品评论好与坏的问题,而是在自己有了相对抱负的思路之后再对别人的作品的品评中进行自然的升华和再制造。这是对同学潜力培育的途径。b.一向以来,在许多人在阐释性的语文中,早就剥离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将课文的美点消解在对学问性记忆和资料性的再现之中,在“意”的强化中,忽视了“文”的魅力。在朱建荣的课堂中,不但到达了“文”“意”的自然统一,而且是反向的在作文评改的过程中达成了对课文中“文”的反哺。在更高的层次上熬炼了孩子的审美潜力。c.一向以来,孩子们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情愿看到别人的美,只看到别人的不足。
但在朱建荣的作文评改过程中不仅仅仅让孩子发觉了别人的不足,更让孩子们发觉了别人的美。同时在对评语的评价环节,更能体现一个人
的再认知以及培育孩子的理解批判的潜力。这种无形中的人格培育,则是教育的永恒追求。”
6.通过本课题的讨论,提高了对新课改的熟悉。
老师们明白了同学互批互评作文就是关注同学生命的生态作文教学。互批互改作文最能反映生本性原则,同学评讲作文最能显示生命性原则,在以同学为主体的作文评讲课上,生态课堂的生动性原则、生成性原则都得到充分体现。
7.通过本课题的讨论,提高了老师的指导作文潜力。
结题报告是对整个课题研究项目行动的综合表述,是课题研究资料中最具价值也最为系统的表述性文本。一篇结题报告,就是一份相应课题研究的答卷主件,亦如一本专著的拓展性目录,必须要结构性地回答所有关于对应课题研究的基本问题。通俗地讲,就是要回答清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怎么去的?”“抵达了吗?”等一系列相关问题。
根据本人多年课题研究与科研管理的经验,要基本说明研究情况,结题报告中以下的一些版块不可或缺,标注“*”者,尤应重点阐述。我们可以把这些基本版块称之为“八股”,但绝不能僵硬地理解为类似于科举考试答卷的固定格式,现实中,课题研究各不相同,结题报告的具体表述没有统一的模式。但课题结题报告的“八股”,或许能够帮助我们厘清关键概念,找准项目定位,审视研究设计,回顾探索历程,梳理研究成果,反思实践行动。此“八股”类似于结题“述职”时必须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指引课题组规范判析自己的研究实践。如何在“八股”基础上亮出本课题的独特视角、学术内涵、实践根基和成果价值,就有赖于结题报告的灵动撰写了。在“规范”基础上的“灵动”表述,考验着课题组的学术思考、逻辑统筹和实践落实。
为具体加以说明,以本人撰写的“区域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建设的实践研究”报告为例。
一、课题的提出(研究背景、课题的缘起等)
此版块主要交代课题研究的起因和基础,文字表达宜简洁、明了,要紧扣课题名称中的核心关键词,依据相关背景因素中的不同层次,逐层解释。
例如“区域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建设的实践研究”:
1.课题研究的背景
第一,课程改革宏观背景。(略)
第二,课程实施操作困难。(略)
2.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本课题研究旨在通过研究式实践,构建一个研究型的课程实施共同体,促进我市各个区域之间、各个组织单元之间(教育行政机构、教学研究单位、基层学校)有效联动,开发课程资源,组织区域性指导,在课程门类、课时安排、内容呈现、教学组织、学习方式、考核评价等方面为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提供材质辅助、技术服务和精神激励,全面有效地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尝试通过实践研究,推动我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启动、全面实施并最终达到常态化、规范化操作,真正实现该课程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所具有的独特功能和价值。
这一部分一般以背景因素中的宏观、中观、微观层面为序,可以涉及教育发展趋势、课程改革精神、学校教育诉求、区位办学优势、学校发展规划、本校研究基础等。着重强调本项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研究本身所承载的一定角度的历史使命,忌东拉西扯、盲目攀高。
二、概念界定
该版块极为重要,堪称研究报告之“凤头”。可以理解成对课题名称的特定注解,第一时间帮助结题报告的研读者确认课题组的研究定位,表达及思路宜前后贯通,细致确切。可以从课题名称出发,将关键概念层层析出,从重要到次要,逐个厘清。
例如“区域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建设的实践研究”中主要有三个概念: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②课程资源建设;③区域性。
显然,第②“课程资源建设”是本课题研究的核心,对此概念要重点释义。首先,说明了其一般定义,即“课程资源是课程与教学的信息来源以及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涵盖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其次,增加了本课题研究对“课程资源”概念的特定的拓展性理解:“我们认为,资源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要素。在该全新课程实施之初,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广泛存在,所有有助于课程实施的物质条件、精神条件、人力条件都属于课程资源。”第三,进一步阐明本课题的“课程资源建设”方向,即“重在将所有自然的和社会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纳入课程管理的视野,视教师和学生为最直接的课程资源,结合国家课程的规范,遵循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特质和精神,开发多样的课程实施条件,在活动素材开发、课程实施管理、教师专业培训等方面开展实践研究,切实推进我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进程。”
通过上述结构性界定,本课题的“课程资源”内涵了然于目,即“一般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进过程中必须且特有的课程资源(课程发展环境、课程管理方式、专业师资素养等)”,不仅暗示了本课题的创造性,也为之后的研究工作实施和研究成果汇报做了铺垫。
三、理论依据
这部分重点介绍课题研究的相关指导性理论,要求体现科学性、相关度。一般涉及高位的教育、教学、管理方面基本理论流派的相关理论,也可以是中位的相关教育政策和教育教学指导纲要,还可以是低位的同一领域其他研究业已证明有效的具体策略和方法。
“区域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建设的实践研究”之“理论依据”分层表述如下:
1.耗散结构论与教育变革、课程改革。
2.信息论与课程资源建设。
3.系统论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环境的创设。
4.课程与教学论相关理论。
(1)“课程”的本义与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点的理解;
(2)课程的分类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特征;
(3)新课程的“合成课程”思想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课程要素。
5.教师论与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课程意识。
6.管理学理论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与管理。
(1)管理职能理论;
(2)权威结构理论;
(3)行为科学理论;
(4)双因素理论;
(5)管理的Z理论。
现实中,部分结题报告要么缺失此版块,要么撰写内容大而无当、不靠实。回避理答理论支撑性问题,会影响课题研究的学术性品质,使“研究”显得缺深度、少理性,容易流于一般意义上的“工作”。过度“装潢”,则又会产生涂脂抹粉之负性功效。要解决此类问题,仅靠最终报告撰写者的个人修养和技巧是不够的,必须要课题组集体在研究定位方面作深入思考,拓展视野,寻觅适切的指导性理论,继而认真组织相关的理论学习,切实感受理论的核心思想并在现实中做应用性探索。
四、主要研究目标和内容
此乃结题报告之“猪肚”,整项研究行动的科学性、合理性、实践性集中在此环节展示。
“研究目标”部分主要指明方向和意愿,表述宜条目化,每一条三、两句即可,条目之间一般要呈现递进关系。
“研究内容”的本质是课题组对自身课题研究定位的再审视和工作的任务化,要与前文中的“概念界定”和后文中的“研究成果”形成呼应,承上而启下。可以“研究内容1、2、3”的形式加以说明,也可以直接陈述子课题的分类,如“子课题1”、“子课题2”等。具体表述要关注以下几点:第一,研究内容的划分要科学,无原则性错误;第二,研究任务的分配要合理,忌大而无当;第三,各项任务之间要有逻辑关照,子类别的“集合”要能够很好地解决研究问题,而子类别之间尽量避免或减少交叉,互为“补集”;第四,子课题的名称要细致斟酌,体现研究定位;第五,通常在子课题名称之后,再用简短的话语辅助说明主要研究的子内容或侧重点。
以“区域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建设的实践研究”为例。
研究目标:
1.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特征为价值标准,建设主题型活动资源,并将该课程的核心价值以及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贯彻在学校课程体系之中;
2.积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活动素材,形成资源开发的基本操作规范,降低一线教师设计综合实践活动的难度,鼓励教师在素材基础上精心进行课堂教学和活动指导,并关注活动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
3.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域性管理范式,为各县市、区和基层学校提供组织实施该课程的基本要领及多样化选择;
4.探索区域性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科任教师素养的途径与方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缓解学校课程实施的师资需求;
5.充分发展教育信息与相关技术,发挥教研室推动新课程实施的技术指导功能,致力于将教研室建设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资源中心。
研究内容(子课题设计):
子课题1:区域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潜质资源调查。(略)
子课题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活动素材开发研究。(略)
子课题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域性管理研究。(略)
子课题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培养研究。(略)
五、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将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一一呈列。建议在列举研究方法名称之后,用简洁的语言点出科研方法的定义,更要个性化地补充介绍本项研究进程中此类科研方法的运用阶段和具体功效。
以“区域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建设的实践研究”为例。
主要研究方法: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体框架,结合文献资料法、田野工作研究法、校本研究法、个案研究法。
(以下分段简述各类科研方法的具体实际运用。略。)
研究方法的恰当选择和科学运用是研究结论科学性的重要保证。要突出表明研究结论来自于“科学探索”而非单纯意义上的“经验总结”。部分课题的特色就在于其独特鲜明的研究方法,那么,结题报告中的匹配性科研方法及其具体运用就要大书特书了,如“……的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法)、“……的案例研究”(个案研究法)、“……的比较研究”(比较研究法)、“……的跟踪研究”(观察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
六、研究步骤
“研究步骤”就是研究工作的规划图和进程表,安排要合理,推进要规范。基本包括阶段时间、阶段任务、具体负责人、阶段性成果等要素。可以分段说明,也可以用表格形式呈现。时间划分宜粗不宜细,至少是以季度或半年为界。
此版块撰写难度不大,省略例举。
七、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的篇幅基本要占整篇研究报告的1/2及以上,甚至可以说,报告中的其他版块都是为“研究成果”做铺垫当配角的,如同在上完开胃菜、冷盆、普通热炒之后,接下来呈递的就是特色看家大菜了。
特别要提醒的是,相关研究论文等等,其本身并不是研究成果,而只是承载研究成果的系列文本而已,因此,切忌以简单陈列论文发表、活动获奖、校本教材等篇目来代替真正的“研究成果”。要立足于课题的整体设计、系统落实,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也就是要将研究进程中大家思考的问题、搜索的资料、有益的尝试、科学的验证、确切的结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表达出来。总课题组要综合提炼多篇相关论文的系列观点,整合性匹配性表达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的表述分类相当重要,建议结合研究内容展开相应阐释。各段文字要精心拟就小标题,用词要审慎,既能精准体现研究收获,也能经得起专家质询。结合小标题展开具体说明,文字要通透,忌语焉不详、模糊不清,忌滥用大词和花哨的形象性的表达。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探索的研究,也可以案例形式辅助说明各项成果,只是必须要清楚,“案例”自身的完整性并不重要,关键在于用好案例的对应环节来匹配性地说明成果。案例过于庞大的,可以“参见附录1、2”的格式加以注明。
“区域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建设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表述如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建设的实践研究,其特色在于从实践操作角度切入,在课程理论和课程实施的结合点上,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深化理论,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建设的内涵发展与课程的目标指向融合起来,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建设的区域实施与课程的具体落实贯穿起来,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建设的实际操作与课程的规范实施统一起来。
主要成果列举如下:
1.理性认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成了科学、全面的理性认识,进一步明确了该项课程实施的价值和意义。
2.操作指导:形成了适合本区域的、具有合理性的操作建议,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落实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指导。
3.文本成果:课题组成员有数百篇论文在各级各类杂志上发表和获奖,在省内外产生了一定影响。
“小学语文知识积累方法初探”是我校语文教研组结合学科教学实际于20xx年9月提出并申报的课题。两年来,在县教研室的精心指导下,学校坚持以新课程为突破口,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全体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认真实践,使教研工作负有一定成效,取得了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成果,尽管它是一只羽毛未丰,举步蹒跚的丑小鸭,但毕竟使语文课堂中的积累方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达到了预定目标。现将两年来课题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一、精心组织,扎实安排
当研究课题申报后,学校成立了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认真做到研究课题、人员、奖金、奖惩四落实。确保课题研究工作有序开展。课题研讨共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进行:
1、课题研究准备筹划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0月)认真组织课题组成员,讨论搜集有关文献,确定研究内容,制定研究目标、途径、方法,撰写实验研究方案。
2、课题研究实施试验阶段(20xx年11月xx年3月)组织教师根据研究方案指定的课题,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研讨活动,通过组织对有关文献的学习,撰写论文,交流心得、思,开展教学设计,不断完善和创新在抓好典型引路的基础上,探索出阅读教学的个性教学特点和规律。
3、课题研究完善总结阶段(20xx年4月20xx年6月)通过在第二阶段的教学时间上,要求课题组成员认真思,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成果整理档案,形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接受上级验收评估。
二、认真探讨,抓好落实
课题研究小组成员紧密围绕“语文知识积累方法初探”这一主课题,广泛探索适应于新课程要求下的农村小学语文知识积累教学方法,认真做到了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理论学习不放松,每个课题组成员坚持每周搜集资料,强化语文知识积累教学理论指导;
二是坚持每学期上好一节公开课,在课堂教学中找规律;
三是坚持每学期写好一篇相关小论文或教学思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部创特色;
四是在学生学习效果上求论证;
五是课题成员坚持在相互交流,研讨中提升自我。
我们通过文献学习、课堂实践、调查思,总结提高的课研思路,组织看优质课例光碟,进行优质课堂技能竞赛撰写的论文思等有效研究,使课题研究内容得到了全面落实,课题研究的目标基本实现,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学生丰富的知识积累在语文教学课堂上学生丰富的语言及语言组织能量得到了提高,改变了以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还极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学生整体语文素养。语文知识积累普遍注重了“理论性、实践性、个性化、创新性”的教学原则,经抽样调查显示,六⑴班学生对知识积累兴趣由试验前67%到试验后89%,增加了22个百分点。xx年春对一年级学生期末检测“积累运用”部分抽样显示平均提升9.5分,xx年春对五年级学生期末检测作文部分抽样显示平均得分提升4.27分。由此充分看出学生整体语文水平提高。
2、学生对语文知识积累教学学习兴趣普遍高涨。通过调查问卷,学生对试验后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喜欢率与试验前相比均有提高(如四年级试验前积累喜欢率33%到试验后为87%)
3、教师业务素质得到了提高。何祖锋同志撰写的《抓住知识拓展,落实创新实践》一文xx年在中华创新教育论坛中发表。《根据文章类型选择阅读方法》xx年获省教育协会三等奖。任亚丽同志撰写的《后进生在教师鼓励中的成长》xx年获省教育协会三等奖。夏慧同志撰写的《开发学生内在潜能,加强语文素质教育》xx年获县一等奖,苏晓琴同志撰写六年级语文礁xx年获市级三等奖。
在“语文知识积累方法初探”中课题成员全身心投入研讨之中,创出了展现自身教学特色的新模式,如何祖锋同志撰写的《语文知识积累三点不可忽视》周桂兰、韩传荣同志撰写的《词语积累方法初探》等从不同侧面折射出了“语文知识积累方法”多样化、新颖化,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积累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良好习惯,促进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完善推广,深化教研
本次课题研究极地提高了教师研究教学的积极性,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通过课题研究增强了教师的自信心。因为课题研究组成员在课题的研究中得到了成长。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将研究成果在乡内小学推广,在校其他学科推广应用。组织研究成果突出的'研究者为全校教师上示范课。
通过本次教研,我们将更好地开展校本教研工作,以中心小学教研组为龙头,辐射各完小,形成乡校课题研究网络,兴科研兴校,科研兴教之风。
我们在完善已结题的课题基础上,围绕新课题的实际,紧密联系实际汲取成功经验,克服研究中的不足,确立新课题,使研究工作再上新台阶,以达到优化课堂结构,优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之目的。使广教师由普通型向专业型、学者型教师转变,让我校教师在课题研究工作上由“羽毛未丰”向展翅腾飞的雁一样凌空翱翔。去拥抱又一个灿烂的科研春天!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口语交际”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一个重要而崭新的课型。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主要包括听说能力、交际能力、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的培养等等。听人说话能领会主要内容,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其中重在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口语交际要讲究文明礼貌,养成良好的听话态度和语言习惯,听人说话要认真,倾听要认真耐心,要边听边想,理解主要意思。要坚持说普通话,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态度大方而有礼貌,不理解的地方要向别人请教,有不同的意见与别人商量,能主动积极的进行口语交际。然而在实际口语交际的课堂上,有许多学生嘴巴很“紧”,不是他们不会说、不能说,而是害怕说话不当、举止失措而被老师批评,害怕一旦说错被同学笑话。这些问题已成为不少学生口语交际中的心理阴影,严重影响了课堂互动氛围的形成。“口语交际”这一教学内容的安排,主要在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促进学生口语语言和内部语言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综合素质。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学习新课标后,使我领悟到口语交际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职责。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我认为,在当前的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1、口语交际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口语交际有利于增强学生之间的交往,消除学生交际时的羞怯心理。使学生无论在社会的大环境中或者班级的小环境中,都能达到敢说,大大方方地说。
3、口语交际使学生在相互的说、练、演的过程中,感受到别人的关爱,同时也学会了去关爱别人。这样的交流,孩子们收获的不但是知识,是表达能力,更是具有了良好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
三、研究的目标
1、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在一定的情境中,学生双向互动进行交流,把话表达清楚,让对方听明白。
2、培养学生态度大方,有礼貌,注意使用礼貌用语。别人讲话时要认真倾听,不要随便插话,提建议要委婉,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
3、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下,通过情感交流,促使课堂充满生机,体现人本主义思想和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状态,最大限度地发挥个性潜能。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全面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四、研究内容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找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多种切入点,创造各种机会,生动活泼、扎实有效地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开放教学思想,树立大语文观,开拓口语交际训练渠道,让学生时时处处乐于交际;开放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学会交际;促使教学主体的开放,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善于交际,乐于交际。
五、研究方法
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学生已有交际能力的差异,以及《课程标准》对各学段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达成的不同要求。把自己所带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并确立相应的对照班,展开课题研究。本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有:
1、文献研究法: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根据课题的需要,查阅、分析、整理小学“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全面、正确地了解和掌握所研究的问题,进而总结出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
2、调查问卷法:结合小课题和教学实际,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口语交际的实际水平。
3、行动研究法:在实施课题计划的`行动中,注重收集每一步行动的反馈信息,对计划及时作出调整和修改,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的处理,得出研究所需要的结论。
4、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常性地进行反思、交流、讨论、总结,不断提升理性认识,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时间:20xx年5月—20xx年12月
(一)准备阶段:(20xx年5月-20xx年8月)
查阅相关文献,前人关于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家庭背景、学生口语能力、用语习惯等)作问卷调查分析,制定实验方案。
(二)实施阶段(20xx.9~20xx.12)
根据制定的实验方案举行口语交际教学活动。
准备教学素材,制定相应的课堂教学方案组织课堂教学。根据课堂教学方案的内容设定口语交际实践活动的内容,定期组织口语交际实践活动以检验教学效果。根据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案。
(三)总结阶段(20xx.11~20xx.12)认真总结实施阶段的教学情况,初步形成小学口语交际课堂教学模式。撰写实验报告,组织结题。
七、课题研究的过程
今年5月份我将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上传于博客后,专家对课题研究方案进行了指导,通过研究和分析,针对专家的建议,我认真的对课题研究方案进行了重新修改和调整。
6月份,在前段做好充分理论准备的基础上,结合小课题和教学实际,给一年级学生和家长发放了调查问卷,主要从学生对口语交际课堂教学方面进行调查,为了得到可信数据,所有问卷均记真实姓名。我对本班57名学生的口语交际现状进行了调查,情况如下:
1、在调查“你喜欢上口语交际课吗?”这一问题时,有76%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很喜欢”,有23%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碰到感兴趣的我就喜欢”,还有1%的学生选择了“不喜欢”。
2、在调查“你认为口语交际就是看图说话吗?”这一问题时,34%的被调查学生认为是的,66%的学生认为不是的。
3、在调查“上口语交际课时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话吗?”这一问题时,63%的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能”, 36%的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偶尔能”,1%的学生选择了“不能”。
4、在调查“你觉得看书和看电视,哪个你更有兴趣?”这一问题时,63%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看书”,25%的学生选择了“看电视”, 12%的学生选择了“两个都没兴趣”。
5、在调查“在家里,你是用普通话与家人交谈吗?”这一问题时,54%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是”,45%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有时用普通话,有时用方言”,1%的学生选择了“用方言”。
6、在调查“你希望老师多开展些口语交际活动吗?”这一问题时,68%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非常希望”,18%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随便”,14%的学生选择了“不希望”。
7、在调查“上课时,你踊跃举手发言吗?”这一问题时,37%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是的”,54%的学生选择了“有时”,9%的学生选择了“不怎么举手回答问题”。
8、在调查“你喜欢和别人交谈吗”这一问题时,13%“很喜欢,和陌生人交谈一点也不害怕”,68%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如果对方是我熟悉的人,我就喜欢和他交谈”,19%的学生选择了“不太喜欢说话”。
9、在调查“在和别人交谈时,能做到态度自然大方并且注意文明礼貌吗?”这一问题时,74%的被调查学生选择“能”,14%的被调查学生选择“有时能”,12%的学生选择了“没太注意”。
10、在调查“别人讲话时你能认真听吗?能明白别人讲的是什么吗?” 这一问题时,77%的被调查学生选择“能”,19%的被调查学生选择“有时能”,4%的学生选择了“不能”。
通过这次调查,让我对低年级口语交际课的现状有了一个更为全面和客观的了解。
1、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口语交际课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活泼生动的形式受到绝大部分学生的喜爱,他们大多数都希望老师多开展些口语交际活动。
2、从调查中可以发现,自己对待口语交际课较为重视和认真,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不断改变学习方式,从而使口语交际课更为生动有趣。
3、在调查学生上“口语交际”课时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话吗?这一问题时,发现一小半被调查学生选择了“偶尔能”,分析原因,可能自己在课堂上的引导和对联系学生生活上存在一些问题。
4、在调查学生“上课时,你踊跃举手发言吗” 一半的学生选择了“有时能”,说明自己在引导学生说话还存在一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便削弱了学生的积极性,在以后需做进一步的调整。
5、《大纲》开设口语交际课最主要的目的便是更好地为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人际交往提供服务,不过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效果不是特别好,首先自己在这方面重视还不够,日常中指导联系的较少;其次由于自己在联系实际这方面对学生渗透不多,从而使学生自身也不太会把口语交际课所学的内容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建议自己今后在这方面要进行一定的修整,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7-8月份,利用暑假时间学习了相关书籍和资料,及时整理,将好的思路和方法运用到我的课题之中。
9月份至今我积极准备上好每一节口语交际课,激发学生喜欢口语交际课,使“口语交际”教学联系儿童生活实际。
1、激发学生的口语表达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1)多赏识儿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2)多让儿童体验生活,留心生活,观察大自然,鼓励他们大胆地说生活。(3)多和儿童聊聊他们喜欢的生活话题。
2、营造口语交际的和谐氛围,保护好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是小学生大胆进行口语交际的前提。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走向民主,宽容,对学生的发言要给予肯定,对学生的观点要给予尊重,要允许他们出现错误,理解他们的不足,尽量采取表扬或奖励的方式,鼓励他们进行口语交际。教师可以作为一个听众、朋友,与学生一起聊天、讨论,进行没有心灵距离的交流。营造相互合作、相互尊重的生生关系。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显然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如果有学生在说或表演时,其它学生不屑一顾、窃窃私语甚至进行人身攻击,试问有几个学生能顺利、轻松地完成口语交际呢?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合作。既要学会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也要学会倾听、补充和帮助。
3、利用生活实践活动,增加口语交际的机会。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交际活动,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活动将“口语交际”引入学生的生活实践。如参加学校组织的重大节日庆祝活动,参加课本剧表演、讲故事比赛;参加校干部、班委竞选;每周一的国旗下演讲……这些活动将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以锻炼和展示,他们将用自己的智慧、口才学习与别人打交道、请求帮助、解决问题。生活是大课堂,教室是主阵地,我们做教师的要处处留心,做“口语交际课”的有心人。如教《教你学一招》一课时,通过观察,我发现班里近来男生喜欢玩溜溜球,女生喜欢编绳子等。于是抓住机会让孩子互学本领。课堂上首先让学生展示自己学的本领,其次让学生说说学本领的过程,然后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看谁的本领最高,看谁把学的过程讲得最清楚,最后鼓励本领高的学生当老师教大家。这样一来学生在快乐地玩中不知不觉进行了口语交际。
八、研究结果与成效
1、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了提高。特别是一些不爱说,不敢说的孩子有了表达的信心。
2、课堂气氛活跃了很多,为练习写话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初步形成小学口语交际教学模式。
九、存在问题及改进
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这段时间里,虽然经历了很多困难、迷惑,但我还是坚持下来了。同时在教研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问题,第一次尝试小课题研究,对课题的理论构建能力显得力不从心,还需要加强学习。本学期我带一个班语文兼班主任,还带两个班的思品课,繁杂的工作让自己不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好好做教学研究工作。而且所带班级学生人数偏多在进行研究时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所以本学期小课题的研究时间非常紧张。针对这一情况,解决的办法就是要求自己克服困难多辛苦一些。合理规划时间,及时收集课题研究资料,积累教育资源,总结研究成果。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对遇到的问题做好记录,斟酌对策,不断完善。对于小学生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仅仅通过结题报告进行了一些经验总结与探索,还远远不够,这个工作还要继续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口语交际教学的几种有效方法》徐颖 小学语文教育
2、《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论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 韩艳梅 教育评论
4、《小学语文新课程案例与评析》 高等教育出版社
5、《构建小学生口语交际的互动环境》 姜亚杰 上城教育研究
6、《做最好的老师》 李镇西 漓江出版社
7、《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理论与示例》 费蔚 浙江教育出版社
8、《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孟庆茂主编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日期:20xx年X月XX日
把教学还给教育 把课堂还给学生 ——万店镇中心学校“提高课堂有效性”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20xx年10月,我们万店中心学校成立了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优秀教师为主的课题研究小组,并确立了以“提高课堂有效性”为课题的教研主题。从确立课题研究开始到现在已经历时五个学期的时间,目前我校课题研究已经进入末期结题阶段。为此,将这五个学期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 前期课题的提出、申报及比较阶段
随着时代的发展及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农村中学教育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高投入低产出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为探讨适合农村中学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模式,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我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于20xx年9月开始酝酿课堂教学改革。
20xx年10月我校成立了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及优秀教师为主的课题研究小组。课题研究小组成立后,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开展“制约我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调查。根据调查结果适时向学校提出了“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课题研究主题。
20xx年11月教务处初步拟定了《课题研究方案》,方案出台后,分别印发至学校领导小组成员、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研组长及备课组长以征求意见。教务处根据征求意见又对该方案作了相应调整并最终定稿。
20xx年元月,我校正式向曾都区教育科学研究所提出进行《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课题研究申请。该申请得到了教研室领导的高度重视,教研室领导要求我校制定出严格的研究措施,将课题研究落到实处,力争在全区推广。
20xx年3月16日,由区教育局杨局长带队,区教研室专家及全区各中心学校分管教学副校长组成的视导团莅临我校,召开了隆重的课题开题仪式。杨局长在开题仪式上鼓励我校教改:要立足教师的专业成长,着眼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勇力教研教改的潮头。陈校长在会议上对全体教师作了《用课题研究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动员报告。
根据杨局长及陈校长动员报告的知识精神,我校制定了《课题研究第一阶段实施计划》,该计划明确提出第一阶段应达到的目标,即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广度、深度)。并将研究任务落实到每周,做到周周有任务、周周有活动、课课有反思、周周能落实。
20xx年3月18日及25日,陈校长分别利用教职工例会时间对全校教师作了《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改变陈旧教育思想、落实学校课题计划、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真正的有效课堂不应该制造差生,而是转变差生、促进中生、创新优生》的报告,报告明确了在课题实施过程中,领导小组成员、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各自的任务与职责。
20xx年5月25日,为解决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开阔教师的教育教学视野、拓宽教育教学思维,促进我校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学校分学科组织了部分课题组成员远赴河南焦作修武第二实验中学考察学习,深入分析了修武第二实验中学现象,汲取了宝贵的经验,从而更加坚定了我校教改的决心与信心。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我校以课题组为研究核心,以落实教学常规为抓手,以课堂教学活动为手段稳步推进课题研究,严格执行了课题组例会制、三级集体备课制、教后反思制、推门听课制度,在备课方式、教学方式上作了大胆的、有益的尝试。
经过半年的研究,我校在教研教改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校先后组织教师、学生参加的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论文、案例、课件制作、学科竞赛等活动中收获颇丰,其中获国家一等奖2人次,国家二等奖15人次、国家三等奖5人次,省级一等奖5人次,学生学科竞赛获市级一等奖20余人次。
但是,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仍然暴露了诸多问题,如:
1、老师们都能高谈阔论课改的理论,也就是说老师们的课改现在大多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缺少的则是实践的操作。
2、班级的学习小组的使用流于形式,表现在教师的要求不明确,留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太少,指导学生探究、交流的思路与方法不到位,学生不能自觉地在组内或组间展开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学生的探究、交流、思考等只局限在表面的、简单的、直观的内容,而缺乏深层次的思维。
3、部分教师课改的意识不浓,教学观念陈旧,教育理念不转变,课改喊的震天响,应试教育做的实。
二、中期实验、比较学习阶段
20xx年5月25日,为解决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开阔教师的教育教学视野、拓宽教育教学思维,促进我校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学校分学科组织了部分课题组成员远赴河南焦作修武第二实验中学考察学习,深入分析了修武第二实验中学现象,汲取了宝贵的经验,结合我校实际,学校决定将20xx-20xx学年度定为课题研究的关键年,定为课题研究的中期阶段。为此,学校做了如下的工作:
1、成立了“提高课堂有效性”课题研究的实验班。
20xx年10月下旬,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实际,在学校领导陈校长的提议和安排下,在学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孙校长的亲自参入下,将八(3)班确定为“提高课堂有效性”课题研究的实验班。
在学校领导陈校长和主管教学的孙校长的指导下,在实验班班主任刘友波老师具体组织和各科科任教师具体实施下,实验班确立了以“德育为第一位”的工作方向,将“让每个学生接受公正公平的教育”作为班级工作理念,将“小组合作、小组竞争”作为班级管理和班级教学工作的核心。
在20xx年春,学校决定跟进一个实验班,将七(1)班作为第二个课题研究的实验班。
2、学校以各种形式,利用各种机会多次组织教师外出考察学习。
20xx年12月份,学校组织了全体班主任和部分教师到湖北省荆门市象山小学考察学习,观摩了象山小学的周一的升旗仪式,考察学习了象山小学的德育管理,学习了象山小学的班级自治管理,学习了象山小学的“家校”联合教育。学习归来,很多班级在不同程度的仿照象山小学的教育模式参入班级管理,实验班在学习之后成功的组织了一次家长联系会。
20xx年3月,随州尚市桃花节,学校藉此机会组织学校班主任和部分教师到尚市参观,并考察学习了尚市一中,通过与兄弟学校的对比,检查我们自己的不足,改进我们的工作。
20xx年4月,学校委派教务处的万主任和刘友波老师前往山东参加北京创新国基教育中心组织的“山东三大经典教学模式对比解读和课改核心深度研讨会”,在这次会上,他们考察学习了山东三大课改名校:山东茌平县杜郎口中学、昌乐二中和即墨二十八中。在学习中,他们写下了6000多字的日记,拍摄500多张照片,记录达5个多小时的摄像,学习归来,他们又写下了20000多字的考察报告,针对学校实际提出了十几条建议。学校领导根据他们的考察报告和建议,确立了今后的课题研究方向,即研究“课堂的参与性”为下一阶段课题研究的工作重点和方向。
20xx年5月,湖北省在武汉组织了初中政治优质课大赛,藉此机会,学校委派了全体政治教师到武汉观摩了竞赛全程,通过观摩此次全省优质课大赛,他们受益匪浅,归来后,他们写下了1000字左右的学习报告,记录了学习中的种种体会,并在实际教学中运用。
3、 扎实开展“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课题的提出依据。
中国是世界四大之明古国之一,华夏文明历经上下五千年,渊源流长。而记录之一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基本上都是文言文,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汉语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那些记录着我国古代文化发展的无数典籍,成了令人望而却步的“天书”,对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青少年学生,肩负着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只有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了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更富有生机和活力,从而为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而传承优秀文化传统的前提和基础是能够读懂用文言文记载的文化古籍。
因此,文言文的教学就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文言文的翻译教学则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难点之一。
2、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文言文的翻译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那么怎样正确翻译文言文呢?这是学生经常会问的问题,文言文的翻译教学也是老师觉得头痛的问题,因为平时我们不用,所以意思很理解。有时候看到一个句子,学生觉得根本无法下笔。而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并不容乐观,教学效果也不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从教学双方的表现看:教师教的很累、很苦,且无从下手;学生学得没有兴趣,且效果较差。
(2)从教学方法看:往往是教师“一言堂”、“竹筒倒豆子”,只注重结果的传授,而缺少方法的指导和语法的探讨;学生只是照本宣科地是背、译文章,而不能正确理解文意,没有思考的余地。
基于这样的现状,为了尽快改变在文言文教学,特别是文言文翻译教学方面的被动局面,更好地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经县教研室同志的指导和十里坪镇九年制学校领导与语文教研组成员的商议,在20xx年秋季,提出了“文言文翻译教学的方式方法”这一研究课题。
3、课题研究的目标。
这一课题研究的目标是要尽快改变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教学的现状,改进语文教师对于文言文翻译教学的方式方法,使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正确理解文意,合理处理文言文翻译中直译与意译的关系,掌握部分句式及虚词的用法及意义,能够翻译较为浅显的文言文,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果。
二、课题组情况简介
1、课题组基本情况简介。
课题于20xx年10月经初中语文教研组全体成员商定。于20xx年3月基本完成,在两年多的时间中,共有黄开忠、陈玉海、徐飞鹏、夏慧、邢国山、陶秀丽、周兰香、王仕焱、桂秀菊等11名同志参与课题的研究,由陈玉海同志担任组长。
2、人员分工。
黄开忠:负责课题研究的领导及协调工作。
陈玉海:负责课题的实施与监控;材料的采集、分析、研究工作小结及年终结题。 徐飞鹏、夏 慧、邢国山、周兰香、陶秀丽、王仕焱、桂秀菊:负责活动的具体实施。主要包括课堂活动的设计、操作、反思和小结,课题实施的记录,学习效果的检测,实施过程中的意见反馈,个案材料的搜集与记录,形成经验的实践与推广。
三、课题的研究与实施
1、阶段的划分及主要任务。
为了利于课题的实施和管理,便于及时了解研究的动向,课题组将整个课题的研究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11月)课题的起始阶段。主要任务是了解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明确研究任务与分工,明确工作方向。
第二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2月)课题的实施阶段。主要任务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针对教学现状提出对策并进行具体操作。
第三阶段:(20xx年3月—20xx年5月)课题的深化阶段。主要任务是对教学策略进行改进,形成一定的经验,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方式方法。
第四阶段:(20xx年5月—20xx年3月)课题的补充总结与经验推广阶段。主要任务是对研究情况进行反思、小结,形成结论并推广,对课题进行结题。
2、课题的实施。
(1)总体情况。在一年多的研讨活动中,课题组成员及实验班级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开展各项专题研讨会10多次,发放学生调查问卷300余份,开展各类听评课10余节次,收集案例近百份,形成各类文字材料数十份,为课题的研究总结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材料。
(2)课题实施的方式方法。在课题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①利用调查问卷、听课,了解文言文翻译教学的现状。结果发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一是教师教得累、教得苦,有畏难情绪且多丰是照本宣科;二是教学方法陈旧,基本上是教师“一言堂”;三是学生学得累、兴趣低;四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差,只会死记硬背,而不能融洽贯通,不能进行知识的迁移。
针对这些现状,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改变过去那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积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引导学生多读多思,培养学生文言语感,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翻译的畏难情绪;通过不断的练习,学生熟悉了文言的用词习惯和用词方式及语言环境,文言文的翻译水平较以前都有较大的进步。
②利用研讨会分析对策:针对教学中的现状,全体课题组成员通过研讨、分析后认为:首先要改变过去那种照本宣科,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教学中注重对词语用法的总结。注意直译和意译的结合。其次,要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合作机会,让学生通过质疑、讨论、疏通文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把这些对策在教学中积极实践,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普遍反映自己对文言文的翻译比以前顺畅多了。
③主要是利用课堂教学进行课题的实施。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对于文言文的翻译,注重了语法的总结,特殊句式的记忆、直译与意译的关系上侧重于直译,落实“句名落实,直意结合”的原则。教师在教学中根据课题研究的基本成果积极落实和实践,学生已经能够能够按照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自主去翻译一些文言文,能够较为流畅的理解文意。
四、课题研究的结论
通过研究后,参与研究的同志经过多次探讨后一致认为:
1、在文言文的翻译教学中要给学生以“自由空间,教会学生举一反三”,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质疑、探讨、合作等方式,使学生能清楚地疏通文意。在文言文的翻译过程中,要落实“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直译为主”的基本原则。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只要有一定实在意义的词,都必须字字落实。
如翻译《狼》中的“其一犬坐于前”,在翻译时应把每一个词的意义都要翻译出来: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户)前面。特别是要弄清“犬”在句中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像狗一样”,才能正确翻译出这个句子。关键词语落实了,句子翻译就比较顺利。
在翻译的过程中还要去认真领会原文,把词放入句中去理解,把句放入篇中去理解,不
要望文生义。比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绝境”就不能望文生义地理解为现代汉语的“没有出路的境地”。因为从全文看,那里是“世外桃源”,不存在生活无着落的问题,因此,“绝境”应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如《童趣》“明察秋毫”,直译为“能看清楚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这样翻译无法表意,应意译为“能看清楚很细小的问题”。
2、使学生基本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
(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如:“人五”、“窗八”这种表达方式不合现代语习惯,译时应变换语序:“五个人”,“八扇窗”。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认真研究其规律,探索适合学生的途径、方法,才能使文言文教学不再成为教师和学生的负担。而这个研究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某一成绩,对于整个研究过程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对于文言文教学的研究,我们只能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一、课题实验的背景及意义
和新的中小学的颁布,指明了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对现代的语文教学赋予了新的定义,提出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悟性、灵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的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核心。个性化阅读和写作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挖掘语文教育中人文内涵,而写作是运用文字进行表达交流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一种精神产品的独创,写作能力也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务对于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道德修养有很大帮助。
二、课题实验的进展
1、方案的制定
语文作为一门传统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我们必须认识到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我们以个性化教学理论和思想等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课堂教学实际为研究主渠道,从教学的两个基本要素即教师和学生入手,关注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建设,力求师生和谐互动互进,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让教师教出个性,学生学出个性,实现“以科研促提高,以提高赢发展,以发展求质量”的目的。
2、研究的重点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心理学研究指出:“思维能力是人的智力的核心。培养青少年的思维能力是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传统教学是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精于分析,教学形式单一,很显然,学生的思维受到严重的束缚,更谈不上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采取何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个性化的教学,达到教学相长,师生共进,提高教学质量,亟待研究解决。基于此,我们确定以下几方面作为研究的重点:
(1)写作教学现状和对策。
(2)个性化阅读写作教学和语文教师的创新意识培养。
(3)个性化写作中科学的思维训练体系。
(4)写作教学和语文课堂的交融、整合。
(5)个性化写作过程中资源的开发。
通过重点研究,达到以下目标:
(1)课堂教学:师生民主,氛围宽松,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形成自、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个性;
(2)队伍建设:积累语文学科教学改革经验和教学案例,提高参与教学改革的教师的业务素养和学科科研能力水平,为学校培养学科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提高我校语文教学质量;
(3)学生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写作水平,同时也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健全人格的形式和发展。
3、主要研究方法:
①调查研究法:我们在课题的研究中,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和把握学生、老师在教学中的现状和感到的困惑,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②文献分析法:课题组及时搜集、整理、借鉴国内外教学的相关理论、实践经验和教学案例。
③行动研究法:通过一系列社会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不断观察和感悟,注重挖掘材料和积累素材。
④经验总结法:将在实践中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归类整理,并从中总结出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和方法。
4、课题实验的组织与实施
课题起止时间从20__年至20__年,具体分三阶段开展:
(1)从20__年10月至20__年9月为起步阶段:转变观念,更新理念。制订方案,明确思路,做好计划,组织实验教师学习“个性化教学”课题相关理论,要求教师教学时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自身经验,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
(2)20__年10月至20__年9月为攻坚阶段:理论创新,有所突破。探索语文个性化教学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系。
(3)20__年10月至20__年10月为总结阶段:运用整合,总结结题。对各阶段的测试数据、资料统计进行分析整理,撰写实验报告,介绍实验做法。
现将各阶段的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起步阶段:转变观念,更新理念
1、领导重视,骨干参与,更新理念,深化认识
课题开题后,语文组成员人人参与,深入学习和新的,认真研究“新课程语文个性化教学实验研究总方案及实施方案”;课题组教师一起交流谈心得,认识传统教学带来的弊端。通过学习讨论,深化了对课题的'认识,在沉重的反思的同时,打开了教学的一扇新窗户。
2、结合本校实际,制订课题方案,明确实验研究思路。
课题开题之初,要求教师转变观念,从上好第一堂实验课开始,课课落实,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自身经验,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结合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明确要重视语文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校语文教研组围绕“新课程下个性化阅读和写作教学研究”这一课题,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作为课题的领衔人,我带领全组人员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开展“经典重温”阅读工程
阅读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认为是传播人类文化、吸取思想精华、培养审美情趣、提高精神境界的最佳方式。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强调学生“课外自读文学名著(10部以上)、科普书刊和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300万字”。与新课改相适应的新高考也明确地将十部名著列入江苏省高考考查范围。因此,为学生开列书目,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积累已成为语文老师的当务之急。我校语文教研组经过认真研究后,决定三个年级一盘棋,高中三年学生必须有整体阅读的计划。
除阅读教育部推荐的经典著作外,我们还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天天三个“一”:要求学生每天诵读一首古诗;课前交流一句座右铭;回家向父母背诵一句格言。
2、周周三个“一”:每周写一篇读书心得;举行一次读书会,在交流中互相促进和积累;每周一次专题讲座,由语文组教师分工协作,就写作中的基本理论进行指导。
为配合读书计划,各年级在平时及寒暑假的作业布置上特别注重阅读、写作的安排,例如:20__年高一年级布置的寒假作业是
(1)阅读:完成新课程推荐篇目阅读任务——罗贯中的;阅读时需做读书笔记,开学后将举行读书报告会,进行交流。
(2)写作:完成四篇小作,其中两篇为的读后感或文学鉴赏。
(3)积累:完成20首诗歌及其欣赏内容的背诵任务,一天一篇,开学前的作业检测将从中挑选五首进行考查。
为落实教学大纲的要求,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潮流,高二语文备课组于20__年推出文学名著导读系列校本课程。老师们带给了同学们一份红楼大餐,解说了的经久魅力,诠释了。让高二学生走进了文学的殿堂,享受了一次文化的盛宴。20__年12月,在校园文化艺术节上,我校举办了“弘毅读书报告会”,学生们就自己的读书经历与思想感悟作了交流。一项项活动的开展让阅读真正成为了“悦读”。经典的重温,让学生陶冶了情操,放飞了思想,积累了素材,拓宽了视野,成了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20__年由语文组陆纪登老师参与编写的名著出版,成为文科学生阅读名著的辅助资料。
二、营造语文课堂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1、创设个性化课堂教学情境
学校在教室墙壁上张贴古今中外名言警句,并开设图书角,让学生家中的书籍流通起来。2、挖掘教材中写作素材
高中新教材精选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既是很好的课文,又是很好的素材。整合课本材料,指导学生运用到作文中去是提高学生作文切实有效的措施。为此,我校高三语文备课组做了,大量工作,编写了独特的校本作文材料。高三备课组长在20__年我校对外公开教学中展示了这一成果,得到了兄弟学校的一致好评。
三、课堂内外的整合行动
1、20xx年高一备课组开设了“快乐作文”校本课程,20__年开设了“经典阅读”校本课程,在校园网、校报上开设专栏,并定期印发刊物,将学生习作结集出版。
2、邀请专家来校讲学。王力群教授的讲座提高了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作家毕飞宇、祁智、范锡林的讲座放飞了学生想象的翅膀,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校电视台定期播放名著的讲解,如“百家讲坛”的精彩节目的播放让学生在欣赏中得到提高升华,这些都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
3、重组骥江文学社,不定期举行作文讲座、作文竞赛等,利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语文组20__年先后组织学生参加了三次省作文大赛。在江苏省第六届“中学生与社会”现场作文大赛中,我校顾碧阳同学荣获高中组特等奖,朱葭同学荣获二等奖;在省教育学会主办的“高考作文杯”江苏省首届高中生现场作文大赛中,我校徐天娇获特等奖,展楠、田晓贝、秦晴荣获一等奖;蔡慧、郭煜、周逸人荣获二等奖,我校被授予了优秀组织奖;在教育厅主办“镇中杯”第七届高中生现场作文大赛决赛中,朱葭、田晓贝、鞠云三位同学荣获省一等奖。语文组辅导学生参加省中学生现场作文大赛,我校高三(19)班戴唯、三(21)班常晓丹获首届“高考杯”创新读写大赛一等奖,取得了南京大学自主招生的资格。在江苏省第七届“中学生与社会”中学生现场作文决赛中,高一(3)班赵宸艺同学荣获高中组一等奖。20__年11月23日我校组织部分学生参加了由江苏省教育学会主办的“高考作文杯”江苏省第二届高中生现场作文大赛,我校选手钱梦姣获特等奖,赵宸艺、唐燕、黄诗婕、孙燕霏、周晗5名同学获一等奖,二等奖4名,三等奖8名的好成绩。我校被授予“优秀组织奖”。20__年组织学生参加“我与经典有约”征文比赛,高三(7)孙熙伟、魏艳波同学获省一等奖,另有二十位同学获省二三等奖。
4、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内知识得以拓展延伸。20__年5月,结合高二所学,全年级举行了诗词名句默写比赛,又举行了“走进经典”唐诗宋词朗诵比赛,学生自己写串台词,自己主持,自选朗诵篇目和配乐,经过激烈的竞争,高二(7)班陈靖雯同学脱颖而出,先后参加了靖江市、泰州市“雅言经典朗诵比赛”,获得了泰州市二等奖。
5、20xx年,在语文组的团结协作下,第二届“高考”杯(华东地区)创新读写大赛复赛在我校成功举行。我校高三两位同学获读写大赛一等奖,取得了名牌大学自主招生的资格;我校两位同学在“苏教国际杯”第九届江苏省高中生现场作文大赛中荣获一等奖;一位同学在“新语文学习杯”第八届“中学生与社会”现场作文大赛中荣获一等奖;七名同学在江苏省“高考作文杯”现场作文大赛中获一等奖。赵宸艺同学代表泰州参加了首届全国中小学生“中华诵”夏令营活动,我校被评为省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学校。
四、走进生活,重在实践
“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我们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考察活动。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考察家乡名胜古迹和地名由来、传统习俗、饮食文化等,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存在众多的写作素材。20__年高一学生利用寒假对靖江店铺名折射出的文化现象作了深入调查研究并撰写了调查报告。20__年汶川大地震后,语文组配合校团委在高一、高二年级中发起了“写给灾区孩子的一封信”征文活动,倡导学生将视野投向社会,关注生活,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
(一)攻坚、发展阶段:理论创新,有所突破
1、理论学习是基础,创新是根本。课题组所有成员认真交流探讨,并结合学校的课题科研实际做了认真反思。正是沿着这条教改科研的思路,每学期语文组成员积极撰写论文,三年来,有数十篇在国家级论文比赛中获一二等奖。
2、我们以课堂教学为研究主渠道,抓住重点,探讨个性化教学的新模式,探讨个性化教学和发展学生思维的关系。
教学模式是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最好桥梁,我们通过一定的教学模式将个性化教学理论贯彻到个性化教学中去,这样才能达到经验普及的目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老师及时总结,并将成功的经验运用到教学实践。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师生互动的教学,展示了语文课堂的魅力,也体现了学生的个性。20__年我组羊琳老师在省语文优课评比中获二等奖;20__年我组荣雪飞老师在省语文优课评比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20__年羊君老师在省语文优课评比中获二等奖;丁杰老师获泰州市语文优课评比一等奖。黄越前、荣雪飞、羊君、曹成玉、羊琳等老师胜任高中循环教学。
(二)课题总结阶段:运用整合,总结结题
艰辛的探索产生了可喜的实验效应。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实验教师乃至其他教师的教学观念变了,意识到教学同样需要与时俱进,能逐步意识到以新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性,教学方法灵活了,教学手段丰富多了,青年教师也由一个高起点迈入,在实验中成长起来,能够熟练的驾御课堂,实施个性化教学。课题实验所带来的教学教研成果是明显的,成绩是可喜的,教师业务素质水平提高了,教学科研能力增强了,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高考成绩稳中有升。然而,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这只是提高我校教育教学水平的一个良好开端,在接下来的教学科研过程中,我们将把“语文个性化阅读与个性化写作教学”课题实验研究精神继续延伸,深入挖掘,拓展课题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训练思维,个性发展的内涵。
三、课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该课题进行了三年,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但还有许多实际问题亟待解决。例如,怎样促进学生由获取知识到形成能力的转化,怎样在语文个性化教学中促进学生个性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个性化教学的评价问题等等,都是我们今后继续要研究的问题。
教改的路是艰辛的,但也唯有这种艰辛才能带给我们快乐和欣喜。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这只能作为我们今后继续课题实验的基础,我们将以此为动力,与时俱进,开拓进取。
社会科学课题基本完成以后,需要撰写结题报告。结题报告的写法没有固定的格式,但有大致的框架结构。课题结题报告不同于课题报告。课题报告侧重于研究成果的表述,而结题报告则侧重于回顾过程和评价成果。从应用写作的角度考察,课题结题报告可以分为标题、前言、正文、结尾和附件等5个部分。
一、结题报告的标题:
课题名称和文种——结题报告。
二、结题报告的前言:
简述课题概况,包括课题来源及级别、历时,对课题成果的总体评价及作用意义。
三、结题报告的正文:
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1)课题的一般情况,阐述列题的背景;指明课题目标、研究思路及原则;说明研究历时及阶段,并分析各阶段的主要工作和特点。
(2)课题的研究成果,简要阐明本课题的基本观点及其逻辑联系;着重揭示本课题的特色和创新之处;强调本课题与实践的关联性,乃至在实践工作中应用的阶段性成果。
(3)课题的评价意见,自我评价——根据国内外、所在地区和同类单位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现状,对本课题的地位给予正确的定位,并揭示本研究成果的作用及前景。
专家评价——综述专家对本课题的意见,并点明典型评语。实践工作者的评价——如果本课题在实践中已有应用端倪,则可给出实践者的反馈意见。
四、结题报告的结尾:
对与本课题相关的问题,指出进一步探索的方向;对本课题的应用推广等问题,表明课题组需作出的努力。结尾的写作应视情而定。
五、结题报告的附件:
列具课题组成员名单;附上课题研究过程中已发表的论文篇目,研究成果已被采纳或开始应用的佐证材料,致谢等其他材料。
上述结题报告,在课题鉴定会结束以后,可根据专家意见作适当的修改。然后经课题组长签署后存档。根据课题级别的高低、研究成果的大小、研究者认识的深浅,结题报告将各具特色,但其总体要求是,反映全貌,突出重点。反映全貌,要求撰写者把握从立项到结题的“全程”轨迹,把握课题预定目标、探索重心和研究成果的“全素”关节,把握研究者、评价者乃至实践者的全员意见。突出重点,既需要突出研究成果的创新特色,更需要突出实践中已有效果的评述和将有效果的预测。
自从我校学习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向各省市自治区下发了《关于全面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之后,开展了“阳光体育运动”活动,保证了我校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使学生从繁忙而又紧张的室内课堂中解脱出来,参加体育活动,达到真正的育人育体的宗旨。可是,对于一所西陲边缘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团场学校来说,我校的体育设施资源非常有限,根本满足不了现有学生的需求。但是,我校的课程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有很大的开发和利用的空间。可见,合理开发体育活动资源尤为重要。为此,我校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具体要求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各种课程资源。我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正是利用了校内课程资源(包括老师群体、师生关系、班级组织、学生团体、校风校纪、体育场地等),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加强了对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与能力。以下是我对大课间体育活动资源开发与课外体育活动拓展的一些见解:
一、合理开发教师资源,实现学科资源整合。
老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老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大课间体育活动除了开发与利用《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外,更重要的是实现各学科教育资源的整合。例如,活动期间,学生对于音乐节奏的把握,离不开音乐教师的教导;在编排民族舞蹈的时候,学生对于舞蹈动作的掌握,也离不开舞蹈教师排练;大课间期间,对于班级秩序的管理,离不开班主任老师。可见,开展这些活动光靠体育学科是不够的。此外,还要积极开发校内场所和设施,如图书室、实验室、老师群体、师生关系、班级组织、学生团体、校风校纪、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社团活动等,校内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要着眼于校内课程资源。没有校内课程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成为奢谈。
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热情参加体育活动。
新课程强调,学校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并按自己的需要设计教育活动。让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学生动手,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很好地利用了学生这一重要资源。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热爱学校的团队精神,增强学校凝聚力,增进师生情感,团结奋进,丰富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校风,具有特殊的教育意义,同时对发展学生体能,增进身体健康,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及心理素质、养成终身体育意识,陶冶学生的情操,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养成学生积极向上和豁达乐观的健康生活方式,消除脑力疲劳,减轻紧张的课堂压力,提高学习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三、开拓课外体育活动,创造活动的多样性。
培养学生的兴趣,注意发展学生的能力,养成锻炼的习惯,我们安排了长短跑,篮球、羽毛球、踢毽、乒乓球、体育游戏等。通过参加活动学生得到了锻炼。小型竞赛是非常适合少年特色的体育活动形式,深受学生欢迎,不仅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而且活跃学生生活,培养学生荣誉感及集体主义精神,我们根据季节变化开展比赛,以单项分散为主,有班级队列比赛,小足球比赛,跳绳,长跑比赛,广播操比赛等。同时,创造性的开展一些有特色体育活动,例如:1有趣的瓶子。(每位学生准备一个空矿泉水瓶子,可用砸、滚、拼、搭等方法进行活动。如:保龄球、砸瓶子、换物接力、盖房子、把瓶子当成障碍或目标进行游戏、掷远、套圈等);2神奇的报纸。(每位学生准备一张报纸,可用顶、翻、踩、折、掷、踏石过河、纸飞机、过障碍、接力跑、翻斗龙等);3各种动物的爬、走、跳。如:狗熊爬、鸭子走、螃蟹爬、虾子 退、青蛙跳、兔子跳等,可练习,也可进行小型比赛;4短绳游戏。(每位学生准备一根短绳,可用夹、甩、拉、拼、折等方法;5用短绳做游戏。如:踩蛇尾、抓尾巴、拼图、掷准、拉力赛等);6游戏(贴烧饼、跳皮筋、阳光伙伴等);7长绳。(每班两根长绳,可进行各种方法的长绳练习。如:单人单跳、双人单跳、加减跳、童谣跳、双绳跳等);8素质练习。如:立定跳远、扶膝直腿走、踮脚尖走、高抬腿走、高姿俯卧撑、连续深蹲、原地高抬腿。
四、合理安排校园场地,严格监督学生安全。
每班班主任必须到本班活动场地,选择、设计分散活动内容,组织安排本班学生站队和活动。分散活动时以推荐内容为主,各班可根据实际情况操作,尽量做到顾全点面,让每个学生活动起来,并注意安全。体育老师负责本年级班级的场地安排,并对学生的站队、广播操、分散活动进行指导与监督。活动必须由班主任到场负责管理,做必要的技术指导。加强安全防范管理。班主任必须加强教育,引导学生安全、文明、有序的参加活动。如果遇到小型体育竞赛,体育老师必须提前到达比赛场地。各班快速、有序地进入比赛场地进行比赛。遇到阴雨天不能进行正常室外活动时,各班由班主任自行在教室进行室内游戏(器材自备)。
以上所述是我的一些见解。总之,开发校内课程资源,要遵循实效性、因地制宜等原则,尽可能多地用最少的资金和精力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利用一切有利于有效达到教育教学目标和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课程资源。只有那些进入课程,与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才是现实的课程资源。学生通过“大课间体育活动”增强体能,促进身体健康;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培养创新精神;学会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 “迷、悟、爱”学习三部曲,明确指出只有引发兴趣,才能使儿童入迷,才能使儿童进入爱学、乐学的境界。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更好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从而获得较牢固的知识和技能,英语这门学科又是学习英语这一交际行语言,而语言的学习现状又单调枯燥,加之农村小学生害羞、胆小、又更增加了学习难度,这就要求教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自觉地参与学习活动,激发求知的欲望。
一、问题的提出:
兴趣是人们从事或探究某种事务活动的积极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力源。而学习兴趣则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自主掌握学习方法,从小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自觉形成一套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或技能的心理支持平台,同时也是一种自发的、积极的、主动的学习情绪体验和内部动力。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深处形成最优的兴奋中心,促使各种感官处于最佳状态,自发地引起学生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全身心参与学习,投身学习提供最佳的学习心理准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和技术支持(方式、方法和习惯)
课题确立的主要原因是:
1、学习兴趣是人生学习的起始动力,为终身学习提供心理支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是一个社会自然人在世界之林中要生存发展,就需要不断地学习创新。新的基础教育课改核心就是要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个核心目标的实施与完成,必须以学生学习兴趣(广义)的激发和培养为前提。所以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入门的向导”“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强大动力,又是激发求知欲,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当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后,就能使其整个认识活动活跃起来。兴趣一量旦形成,就会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这时,对学生来说,学习不再是吃苦受累,被人强迫的事,而是来自内心深处的一种需要,是一项充满积极情绪体验的活动,达到“乐学――学乐”境界。
2、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让学生主动发展的前提,是外在乐趣,真正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有所收获,主动发展,就必须引发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内在乐趣,达到好学、乐学、善学,激活学生思维,体验学习乐趣,形成强烈的出自内心深处的学习动机和欲望(潜移默化)。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思维学习心得源于学生在某种信息的作用下,突然闪现和顿悟的灵感。而打开这种灵感的工具正是激活信息(教师的引导诱发)。这些被激活的信息所产生的感想、表达及新认识、新见解,使学生潜意识的主体性和创造力得以释放和发展,既协调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广泛性和持久性,也发展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
3、学习兴趣可以促进学生智力开发、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兴趣。”智力方面的工作,尤其是学习,它是一项高度智力化的脑力劳动,它要求学生同时调动自己的多种感官,专心致志,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极大地提高。这种积极脑力劳动本身就是对学生智力的一种有效锻炼,并且,学习的积极性越高,主动性越强,大脑的使用频率和幅度也就越大,相应地学生智力的被开发程度也就越大。
4、学习兴趣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广泛的兴趣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广泛的学习兴趣会推动学生广泛地猎涉并积极投身于各种有益的活动中,从而使他们见多识广,视野开阔,潜移默化,融合百家,自成一家。既丰富了知识又使个性得到充分发挥。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1、教育心理学理论:从信息论、控制论、神经生理学的角度看,无论人们进行什么活动(包括学习活动),都必须有心理活动的积极参与,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心理活动要有效地进行,又必须保持一定的“觉醒水平”。觉醒水平表明大脑神经细胞处于一定能量状态,它可以吸收、分析、判断、储存信息。这是心理活动的最起码水平。学生的学习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脑力劳动,要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不仅需要较好的智力,还需要对学习活动的兴趣、热情以及顽强的毅力,自信心等性格特征。
2、学习心理学理论:小学生贪玩好动、记忆力强、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遇事总好问个为什么?对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就像海绵吸水一样积极主动参与并能获得心理感应。
快乐教育理论:人类的需要得到满足就是快乐。快乐与人与外界事物或与他人处于和谐境地,使人处于超然自由的状态。而快乐的情境常常伴生兴趣,兴趣使人产生接近或愿意接近事物(的情感),产生钻研、探索、创新的愿望,从而又孪生快乐。也正因为这样,快乐为智慧活动提供了最好的情感背景。在实践中,一旦兴趣衰退趋势出现时,由兴趣引起的快乐情感状态对维持兴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维护、激活作用,用快乐的松懈活动解除兴趣集中带来的紧张,用快乐的向往提供兴趣再生和巩固的动力,而这种效应是一切学习创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不可忽视的。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快乐情境,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三、研究目标
1、探究小学生学习兴趣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2、探究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基本特征
3、总结农村小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激发与培养的技术(途径和方法)
4、培养一批骨干教师,推出一批科研成果
四、实验的历程
课题组规划了三个实验阶段:
1、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我们在山阳县教体局领导的指导下,从课题中筛选了“如何激发和培养农村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专题研究作为我校今年科研
攻关的重点课题。课题组成立后,我们一方面进行理论学习。学习相关的现代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素质教育理论和相关的教育教学经验。广泛查阅资料,初步掌握同类课题的研究发展动向;另一方面,组织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课题实验方案、规章制度的制定,实验经费的预算与落实,确保课题实验研究正常开展。其次,我们在“如何激发和培养农村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总课题下制定实验计划,开展实验活动,进行实验小结,并把它们纳入到教师年度考核中。教研组每月开展1次专题研讨,课题组每学期举行一次阶段小结。第三,我们从调查学情入手。确定4个实验班的12名学困生(学习失趣),长期跟踪调查他们的学习行为、心理状态、家庭背景、社会关系、个人兴趣。调查结果表明:“学困”原因是爱家庭影响的5人(父母在外打工靠寄读或是单亲家庭);爱社会影响的4人(进网吧打游戏或打工也能挣钱思想影响);受智力因素影响的2人(生理障碍);受非智力因素影响的1人(想玩、不想学,对学习缺乏兴趣、信心)。然后我们针对这12名学生的特点施以恰当的学法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扶导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激发成功的信心。学期结束有8人脱困,另4名学生与原来相比,也有不同程度地进步。我们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有时出现学习兴趣下降,成绩下滑,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教师只要诊断准“病情”,施以爱心,创设情境,更新教法,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把失去的兴趣找回来,他们一定会进步。通过第一阶段的调查研究,为我们的第二阶段实验指明了方向,树立了信心。
一、问题的提出
“美育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当前,将美育教育提升到改善全民素养,培育跨世纪人才的高度,是教育观念上的一个新的进展和追求。美育作为陶冶情操、提高境界、开启心智、激发制造力和想象力的一种潜在力气,对于全面提高民族的文化素养,共性是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音乐一般是指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音乐。民族音乐,它源于生活,与幼儿的生活阅历亲密相关,并且有着丰富多彩、令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有着适合幼儿年龄特点,易于理解的资料。开发并利用乡土音乐资源中有鲜亮民族特色,资料健康向上的精品对幼儿进行熏陶教育,能够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永春地处闽南中部,有着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各种传统民间音乐丰富,如:鼓队舞、高甲戏、南音、木偶戏、布袋戏、山歌等。然而,当前幼儿园对具有乡土特色音乐资源的利用较为贫乏,缺乏对四周生活与地方本土音乐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制造,以至很多富有乡土特色的音乐慢慢失去流传因此,我们试图通过以开发利用乡土音乐资源为主线,对弘扬民族文化,萌发幼儿爱国意识,完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践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进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的教育目标有不行忽视的重要好处。选取贴近幼儿生活的艺术教育资料,开展有家乡、民间特色的艺术活动,即是有可能的又是现实的。而且通过本课题的讨论,我们还注意构成园本化音乐课程。
二、理论依据
建构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布鲁纳提倡使用发觉学习法、陈鹤琴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有关艺术领域的精神。
三、讨论目标、资料:
1、挖掘、整理和讨论适合学前教育的音乐教育资料。
2、探究民间音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实践途径和方法。
3、在实践讨论的基础上构成有效、操作性强的园本化音乐教材。
四、讨论方法
文献法、调查法、行动讨论法。
五、讨论步骤:
(一)预备阶段(20xx.1-20xx.3)
1、课题组成员仔细学习曹冰洁、李晋媛音乐教育理论,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幼儿观。
2、制定课题方案,确定讨论小组成员并进行分工。
3、讨论小组成员搜集材料并进行研讨。
4、课题组成员共同制定前测的测量指标。
(二)详细实施阶段(20xx.4—20xx.5)
1、对试验班进行前测。
2、进一步收集有关本地区民间音乐的教育资料,学习许卓娅的音乐教育理论。
3、制定教育目标,依据目标选取活动资料,让幼儿在活动中初步了解并感受本地区的民间音乐。
4、探究如何在音乐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有效教育的手段与方法。
5、针对幼儿水平设计记录表并进行跟踪记录。
6、能大胆运用各种表现形式来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7、请高甲戏团、木偶剧团的演员来园表演。
8、建立学园小戏团、木偶团。
(三)总结阶段(20xx.5-6)
1、整理成果资料,分析相关数据。
2、参与撰写课题报告,课题组讨论成果沟通。
3、汇编成果集(反思记录、活动设计、民间音乐教材、主题活动方案、自编儿歌等)。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从事中学英语教学十六年以来,总是感觉学生关于中学英语词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与学习的自觉性不高,许多学生从七年级前半学期开始,就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因而到八年级以后,中学英语词汇量的增大,课堂内容的加深,更导致许多学生出现两级分化的现象极为严重,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学英语词汇量的增大,我们教师有时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没有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和学习效果,结果是教师教的筋疲力尽,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进而变得厌倦学习;新课改的深入,新课标对于学生关于词汇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虽然大多数老师已意识到词汇教学的重要性,但因教学方法落后,导致教师词汇教学效率低,学生学习效果不甚理想,造成学生综合英语水平难以提高、因而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对于词汇教学策略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作为从教多年的初中英语教师,我深深理解并感受到加强英语词汇教学策略研究与实施以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提高和完善,优化师生关系,并 进一步发挥学生在新的课堂管理模式下,参与词汇学习的积极性,优化学生学习的方法,促进词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最终以推动初中英语词汇的教学。因此,我提出此项课题申请。
(二)界定:
词汇教学是指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它是使学生能够正确朗读、拼写、理解、记忆与运用词汇。词汇是语言的最小意义单位,人类思维活动和思想交流首先是靠词汇进行的。目前,人教版英语新目标新教材词汇容量非常大,新课标第五级(初中毕业时)中关于词汇方向的描述为:学会使用1500~1600个单词和200~3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 同时新课标对词汇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现在词汇教学的“质”(既掌握词汇的深度)和“量”(即词汇量的多少)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的词汇量显著增加,另一方面,新课标提倡从用的角度出发学习词汇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使学生能够运用词汇描述事物、行为和特征,说明概念等。这说明对词汇学习的要求不仅仅限于辨认识记和理解,还在于运用和表达。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一)理论依据:
本课题研究实践的理论依据主要有学习理论,课程标准,新课程改革理论,现代认知理论等
1、 学习理论。主要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课程改革理论。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的思维习惯。”
(2)、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这就要求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优化学生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词汇学习习惯。
(二)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以下可喜成绩:
1、对教师发展的意义。通过课题研究使得如何能够有效地进行中学英语词汇教学,为我区初中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借鉴,使中学英语词汇教学教学能够顺利而轻松的进行,以提高我校的、中学英语中考成绩,成为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2、 对学生发展的意义。学生通过调查问卷等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及学习策略并进行微调。取得比未参加实验学生更好的成绩和状态,使学生在中学阶段培养良好的学习词汇的基本技能,为其长远的人生发展目标奠定基础。
3、 对中学英语教学发展的意义。研究结果可以用来科学的指导我区的初中英语教学,以有效提高我校英语教学质量。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一)课题研究目的:
通过此课题研究,旨使我们在今后的中学英语词汇教学中,能够尝试运用多种有效的英语教学策略,探索出适合我们初级中学学生一些行之有效的英语词汇教学方法,使得能够有效指导我们的学生关于中学英语词汇的学习,词汇是中学英语学习基础中的基础,不论是传统的还是显示流行的词汇教学手段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扩大词汇量,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更有效的英语词汇,并使学生如何能够将词汇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同时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兴趣,培养学生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中考升学率的目的。
(二)课题研究内容:本课题初级英语学科的英语词汇教学为切口
研究内容:
1、 初中英语词汇教材与新课标要求教学分析;
2、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调查分析—以西安市第七十九中学八年级学生为例;
3、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4、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对策、
(三)课题研究方法:
1、根据本课题的性质,在研究中我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对我校八年级学生进行中学英语词汇学习的研究:具体来说我采用的方法是:
a、调查法:课题研究过程中,需要对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现状进行认真分析来确定研究方向,我们采用灵活多样的调查方式、
b、分析总结法:(2次问卷调查、3次座谈)通过对八年级学生进行关于中学英语词汇学习的问卷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各种心理及其学习方法,通过分析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总结,写成报告、
c、文献法: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策略的制定和形成是建立在与英语词汇教学有关的研究理论的学习的基础上,保证研究成果的可靠性、
d、研究法:通过研究与没研究学生比较,不断调整研究策略、
e、研究法:(6次词汇教学研究课)积极参加中学英语词汇学习培训课,观摩中学英语词汇课堂教学,积极开展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研讨课,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有效途径,寻找适合于学生的词汇学习策略和方法,提高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性、
f、总结法:注意搜集积累和总结课题研究中多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提升教学理念
2、课题操作的策略、措施:以理论指导实践,再改进,再实践。
(四)课题研究步骤及实施过程:
通过分析人教版新目标英语教材及课程标准—→调查研究初中英语词汇学习的困惑及现状(西安市灞桥区第79中学八年级学生)—→针对目前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现状找出初中英语词汇教学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有效对策。
具体来说:分为课题研究实施分三阶段
1准备阶段ǎ20xx年5月—8月)完成课题研究设计方案,确定实验班级,做好实验前期的学生在“词汇学习”方面现状的调查工作制定具体可行的实施措施,界定研究范围。
a、运用实地观察法、学生座谈法、家访调查法、测试问卷法等了解学生在“词汇学习”方面的现状,并做好实验前的调查小结。
b、确定实验班级—八年级三,四班。
c、确定研究从学生的“词汇学习”方面的现状困惑入手,从产生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不同阶段学生的变化,逐步形成结论,完成研究工作。
2、实施阶段(20xx年9月—20xx年4月)、
a、实施研究方案Ц据活动课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实施Р⒓笆倍允凳┕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与总结。
b、 20xx年12月18日对实施结果进行阶段性总结,为下一阶段活动的顺利实施做好准备。
c、调整方案,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再次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改方案В对实际教学情况实施第二轮研究方案。完成一篇读书笔记、一篇案例,或教学反思或随笔等并上传。
3、总结阶段20xx年4月—5月、分析、处理各种实验数据,整理、总结各阶段的研究成果,并整理和分析研究结果,完成一篇读书笔记、一篇案例或教育故事或随笔等并上传,同时提交结题申请。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一) 研究结果
1、初中英语教材中词汇与新课标要求分析:
人教版新目标英语新教材在编写上内容跳跃、跨度大,每一单元充分并以任务链的形式展开,通过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了初中词汇学习的五级标准,使学生了解与掌握包括单词,短语,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等,会运用词汇来描述事物,行为特征及说明概念以及理解短语的基本含义以及在特定语境中运用,因而基于以上对教材与课标的的分析,在处理初中英语词汇教学问题上,我们应具备新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积极学习。
2、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调查分析—以西安市灞桥区第七十九中学八年级学生为例:
a、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调查分析:
通过进行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的调查,发现部分中学英语教师一方面有时在词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词汇教学策略,从而使词汇教学流于形式;另一方面有时在英语教学中有时忽视词汇教学,,使得在教学中忽略语境,语篇对于词汇学习的作用,致使学生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
b、中阶段中学英语词汇学习学生现状分析:
通过在我校八年级三,四班同学进行调研(通过谈话,上课实践等方式),了解到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如下:
我校的大部分学生来自偏远的郊区,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强,同时人教版新目标教材词汇量大,记忆的内容太多,学生关于中学英语词汇的学习仅仅只是在老师的监督下孤立学习词汇,使得词汇学习中主次不分,平均用力,死记硬背,不注重理解、分析、和归纳,造成系统性不强,边学习边遗忘的缺陷。学生的缺乏一定的探究精神,从而学生探究能力的欠缺,进而造成学生创造力匮乏。
3、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我校大部分教师普遍认为,目前中学英语词汇教学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a、我校初中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普遍很差,知识储备少。
b、英语课时有限,缺少对学生词汇学习任务落实情况的检测。
c、词汇教学时脱离文章的情境和句子, 不能正确处理词汇中心意义和具体意义的关系,以及忽视对词汇文化意义的介绍,影响词汇的得体运用。
d、不能根据记忆规律有效地记忆与复习词汇以及 缺少记忆环节和记忆词汇的方法。
中学英语词汇教学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a、课程内容的差异。小学英语内容简单,基本上到初一来说也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交际语言,这使得学生的词汇量比较匮乏,而到了八年级,课程内容的增多,无疑要求学生掌握的词汇量也增大,因而学生必须在知识基础的程度上再进一步掌握和拓展新的词汇。这对中学英语词汇教学产生了一定的难度。
b、教学时间的紧迫。新课标教材内容的增多,词汇量的增大使得教师在中学英语词汇教学中时间紧迫,因而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出现教师只教新知识,对于词汇的复习巩固与检测不能落实。
c、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差异。初中学生往往靠“死记硬背”就可以获得高分,这就给学生养成了惯性,因而在研究实施中学英语词汇教学时,结果发现行不通,一时很难改变学习方法,养成自主探究、灵活运用的习惯,很难适应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能力。
d、家校管理方面的原因。大部分学生来自偏远的郊区,学生基本上是务工子女,家长忙于生活的奔波,无疑孩子的学习管理放送,使得学生对于学校安排的学习任务难以落实。久而久之形成学生惰性的心里,把学习就不当一会事情,出现学习无目标,思想不端正,,给中学英语词汇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我认为这是难的最主要的原因,也是最难改变的一个方面。
4、中学英语词汇教学对策
通过对人教版新目标英语新课标及英语教材中中学英语词汇的分析、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以及中学英语词汇学习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我找出了中学英语词汇学习对策如下:
a、转化师生观念,强调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掌握好中学英语词汇学习的基本知识,为提高学生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打好基础。
b、开发课程资源,用案例法教学,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兴趣,联系乡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英语知识。
c、注重理解,记忆与运用词汇的能力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不要只是给学生任务,要求学生死记硬英语课后词汇。多教给学生一些学习词汇的方法,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中学英语的学习方法,尝试用学到的学习词汇的方法去主动学习,拓展词汇。以尽量避免以往“死记硬背”的笨办法,同时引导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法、 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不再局限于初中阶段对一些词汇的了解,而是要进一步深究学习,理解的方法。
d、强化意识,深入了解学生的学情。研究课标及教材内容,适当处理教材 及时了解学生欠缺的中学英语词汇知识,有时需要通过详细的讲解来弥补这些基本知识的欠缺,或者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适时的通过岔路进行补缺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成效
1、展了课题研究,通过不断实践与总结,即找出了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措施,也使学生掌握了有效的学习词汇的方法,从而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自信心与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2、题研究的开展极大地促进了本人自身的专业成长。通过开展个人课题研究,我本人的Ы逃教学观念得到了新的转变,科研能力的发展也使我迅速成长,能够确立科学的育人观、教育观、质量观Т铀枷肷现厥友生的身心活动,使英语学科的实际应用性得以实现,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1、存在问题:
由于时间紧迫,繁重的事务,课务,使得我还需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工作,充分地进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使得我的研究成果的质和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2、改进措施:
a、认真吃透理论精神,不断学习钻研,深入研究,勤于实践,勤于交流,以指导自己的小课题研究工作,及时指导自己的关于中学英语词汇的教学工作,加强对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准确和科学合理性,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课题研究能力。
b、续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深入学生实际,关注研究中学生关于中学英语词汇学习的反应动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写好阶段性报告或论文或教学案例或随笔等。
c、认真参加各类关于中学英语词汇教学方面的培训,认真领会精神,学习新的英语词汇教学方面的知识,加强对学生英语词汇学习学法指导,反复实践,对比分析,在实践中勇于探索,及时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以及时收集课题研究资料,积累教育资源,总结研究成果。
d、充分挖掘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实际,选择教学内容,发掘利用好校外教育资源б争取家长、社会有关方面的理解、参与和支持丰富教学手段,达到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为课题研究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一、课题的背景和依据
(1)受制于传统教学观念,高中语文教学往往重视知识传授,习惯于支离破碎的分析和现成结论的灌输,轻视教学对话,轻视与文本交流,轻视“探讨”和“体验”。
(2)《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提出了课程改革实验的目标,即“提高课程实施水平,探索学校实施新课程的途径,保证高中教育质量,为国家新课程的实施、推广、完善和发展提供实践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理论探索”。“改进教学行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环境,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江苏新课程改革方案要求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并“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规范、高效、创造性地实施课程,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知识的意义”,“逐步实现教学的组织管理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把变革教学与学习方式作为一个重要目标,认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教科书的编写“应突出语文课程的特点,要便于指导学生自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不断提高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教科书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避免模式化。要注意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专题,有助于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4)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构建了适应教学方式转变的三种呈现方式: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这三种方式的创设,不仅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突出其实践性,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而且使“课标”的理念在教材中得到具体落实,倡导“自主式”学习,实现教师与课程同步发展的目标,真正促成教师教学方式的提升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语文教学呈现方式的多样化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是语文教学科学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苏教版三种呈现方式下教学方式的研究,完全符合新课程改革中对教学方式转变的要求,它在改变师生的思维方式与态度,调整师生教学活动的整体结构,促使教学活动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等方面将会发生巨大的作用。
二、课题界定
1.课题的核心概念: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技术。教学方式不同于教学方法,但与教学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由一系列的教学方式组成,可以分解为多种教学方式;另一方面,教学方法是一连串有目的的活动,能独立完成某项教学任务,而教学方式只被运用于教学方法中,并为促成教学方法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服务,其本身不能完成一项教学任务。
2.对课题研究中一些重要概念的认识与理解
(1)“呈现方式”、“学习方式”、“教学方式”
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根据课程目标和学习材料的性质,以探究为核心,创设了三种各有侧重而又相互融通的呈现方式,分别为“文本研习”“问题探讨”和“活动体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呈现方式”是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教材的文本是在以这三种方式呈现;“学习方式”是对于学生而言,学生可以以这三种方式来学习教材;“教学方式”是对于教师而言,教师可以用这三种方式来教教材。
(2)“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
这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三种呈现方式,也是其一大鲜明特色。
“文本研习”主要是提供典范性的阅读文本,创设阅读对话情境,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对话,表达交流阅读的体验感受,侧重于提高学生解读文本、鉴赏作品的能力。
“问题探讨”主要着眼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发展理性思维,培养批判意识。
“活动体验”则引导学生围绕专题的人文内涵和学习要求,结合具体学习材料,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探究,侧重在综合性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3.课题界定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指的是江苏教育出版社依据20xx年4月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编写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系列教材,包括必修1—5、选修系列等由教育部批准的高中语文教材。
本课题只限于在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所编写的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1—5、选修系列的课堂教学中进行教学方式的探讨和实践研究。
4.理论假设
如果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苏教版语文教材的教学中进行教学方式的研究,就能够促进教师改进教学行为,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三、支撑性理论
1.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何克抗教授是最早从国外引进和介绍建构主义的学者之一。他不仅将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介绍,更将其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论介绍,尤其是率先提出“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即“以学为主教学设计”)的概念,明确“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2.关于主体教育理论
关于主体教育理论的文献资料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裴娣娜教授的论著《发展性教学论》;施良方、崔允漷博士的论著《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主体教育理论的这些基本理论,不仅强调了人的主体发展性,而且具体指出了人在发展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科学地说明了影响和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因素与条件。
3.关于体验学习理论
教育界对体验学习的理解是:“所谓体验学习,就是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游戏和情境让参加者在参与过程中观察、反思和分享,从而对自己,对他人和环境,获得新的感受和认识,并把它们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现代体验式学习的理论及实践源自八十年代美国人大卫库伯提出“体验式学习圈”。“体验式学习圈”理论强调有效的学习应从体验开始,阅读的信息,我们能记得10%,听到的信息,我们能记得20%,但所经历的事情,我们却能记得80%,因而体验式学习着重为学习者提供真实或模拟的环境和活动,让学习者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受,觉悟并发现,使参加者之间交流并共享,然后通过反思再总结并提升为理论或成果,最后将理论或成果投入到应用实践中,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式学习强调共享和应用。体验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只有通过共享成果并应用于实践,才是体验式学习的目的。
以上体验式学习理论强调了学习过程中“实践、活动、体验”的重要性。
四、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1.通过对苏教版语文新课标实验教材各种教学呈现方式下相应教学方式的研究,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苏教版语文实验教材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依据课程目标以及各专题具体的人文内涵来确立,如“向青春举杯”,充满热烈的气息、青春的活力,较适合“活动体验”的学习方式,而“月是故乡明”,则是精选表达家园之思的经典作品,让学生在对文质兼美的作品反复阅读中,真正体验家、家乡、家园的精神价值,适宜采用“文本研习”的学习方式。不同人文内涵的专题、板块或文本以与之适应的学习方式呈现,能够更有效地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
2.有助于学生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尽管苏教版教材因教学内容和目标不同而运用了不同的呈现方式,但其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合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对话等教学方式,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不同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让学生在“各类活动”、“各类场合”中体味语言情境,琢磨学习别人的语言,推敲选择自己的语言,积极参与到语言实践中去,对三种教学方式的探索和研究有助于学生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3.能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构建了三种教学方式: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加强对教材中这三种教学方式的探索研究完全符合新课程改革中对教学方式转变的需求,它在改变教师的思维方式与态度,调整教师教学活动的整体结构,促使教学活动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方面将会发生巨大的作用。
4.开展对苏教版语文实验教材教学方式的研究,能够为科学地、创造性地组织好中学语文教学,探索一条比较完整的实施方案,以大面积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
五、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与指标
1.从理论分析层面上深入探讨阐述三种呈现方式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研究重点是探讨论证三种呈现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较,在全面发挥语文课程功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等方面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
2.从实践操作层面上,采用案例研究的方式来具体研讨总结三种呈现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一般原则和常用方法。研究重点是通过对三种呈现方式的各种课型及其教学实践活动的分析探讨,总结提出在具体教学行为中各自必须遵循的一般原则和常用方法。
3.从对教与学进行评价的角度进行研究,提出与三种呈现方式相适应的评价设计原则和评价工具。重点研究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如何进行评价设计(即该如何评价)和应采用的评价工具(即该用什么尺度进行评价)。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为江苏教育出版社依据20xx年4月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编写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系列教材,包括必修1—5、选修系列等由教育部批准的高中语文教材。本课题只限于在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所编写的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1—5、选修系列的课堂教学中进行教学方式的探讨和实践研究。
课题研究由下面6个子课题构成:
子课题01: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材必修系列中如何开展“文本研习”式教学;
子课题02: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材必修系列中如何开展“问题探讨”式教学;
子课题03: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材必修系列中如何开展“活动体验”式教学;
子课题04: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材选修系列中如何开展“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教学;
子课题05:建立苏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材教学网站,推动苏教版语文教学研究。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行动研究。组织研究人员撰写“理论学习心得”,要求在观摩课、研究课之后形成“教学反思”,在听课和听专家报告之后写出心得体会。
2.比较研究。既要将苏教版三种教学呈现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作为比较的对象,研究分析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总结出先进教学理念,又要在三种呈现方式内部进行相互比较,总结出各自在教学功能、教学方式、评价机制等方面的差异。
3.案例分析。分别以三种呈现方式为主题,组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活动,形成以“课题”、“课型”、“教法”、“理论依据”、“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教学后记”、“评议汇编”、“活动总结”为主要内容的“案例分析”资料。
4.文献研究。采取集中和分散的方式,深入研究课程改革理论,提高研究水平。
八、研究过程及成果
1.《江苏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的指导下,通过对苏教版教学方式的研究,课题组编写了必修部分5个模块的《模块学习纲要》,以指导苏教版教材的教学实践。
2.对苏教版语文实验教材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并形成了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唐江澎、夏雷震、张克中、浦其伦、盛志峰、钱志惠等先后应邀至南京、徐州、泰州、淮安、宿迁、常州、无锡以及山东、浙江等地介绍苏教版教材的应用及教学建议或课题网站建设情况。
3.课题组成员唐江澎、夏雷震、张克中、柏俊荣、钱志惠等先后应邀在省苏教版教学研讨会上开设示范课或研究课。课题组对三种课堂教学方式进行了探讨研究,开设了对内对外研究课和公开课,录制了10节研究课,开展了网络评课研究活动,开设了12节公开课。夏雷震老师开设的“问题探讨”式教学公开课《雷雨》,其《谈〈雷雨〉教学中的问题探讨》发表于《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学)》20xx年第1期。
4.夏雷震老师的“活动体验”式教学示范课《图片两组》被录制为光盘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教材服务中心、江苏电子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成为新课程教学培训示范课。钱志惠老师的“活动体验”式教学示范课《白发的期盼》被杭州教育学院和南京市教研室录制为新课程培训光盘,唐江澎教师开设的“活动体验”式教学示范课《白发的期盼》教学实录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20xx年第1期。
5.课题组引入课堂观察实践活动,就三种课堂教学方式开展课堂观察研究,对三种课堂教学方式进行定向观察,开展听评课活动,共撰写课堂观察案例8个,其中曹维明教师执教、浦其伦老师等组织开展的“文本研习”课《季氏将伐颛臾》课堂观察教学案例共计2万余字发表于《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学)》20xx年第4期。
6.在对三种课堂教学方式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在《中学语文教学》《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学)》等刊物发表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实录22篇,获奖论文15篇、教学设计5篇、教学案例3篇、教学实录1篇。
7.课题组网站“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建设取得阶段成果,截至20xx年11月,已积累新闻805篇、文章25562篇、教案4662篇、课件6536个、试卷2375套、素材1530个,拥有免费资源34053个、注册会员92531位。
九、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结论
在新教材使用和课题研究中,各种问题不期而至。“量大、类杂、选文不够典范、学习方式拘定又过多”,一些老师对新教材提供的三种呈现方式不能理解,“教无定法,学无定律,何以苏教版要在每个板块里规定学习方式”。这些许多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执教者遭遇到的困难,我们也同样遇到了。
一、问题的提出
1.问题提出的背景
课堂上教师们都喜欢那些口齿清楚,声音响亮,爱动脑筋,积极发言,敢于交流的学生。然而老师们会发现,课堂上这样的学生只有一小部分,大部分学生都是“观众”和“听众”,表现沉默,特别是农村小学里面的孩子。沉默的学生往往表现各有不同。一是没有发言的愿望,学生身在座位,心不在焉,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漠不关心。二是没有发言的内容,学生当教师问题提出时,看似在认真思考,却不会思考,没有答案,当然也就不举手发言。三是没有发言的习惯,这些学生往往认为自己来到学校就是听老师讲课的,不是来发言的,于是稳坐泰山,似乎胸有成竹,却不举手发言。四是没有发言的勇气,生在农村,见识狭小,感觉低人一等,即使听懂了问题,有了答案,也缺乏胆量举手发言。这些沉默的学生往往被教师忽视,失去了许多对话和交流的机会,不利于这些孩子的成长。
2.问题研究的必要性。
许多学生课堂沉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情况还是相对严重的。首先,课堂沉默的学生人数众多。据我观察,这些沉默的学生大约占本班级学生的60%,几近三分之一,比例之重,令人惊讶,而且,似乎还有继续增加的趋势。其次,课堂沉默的学生被“边缘化”。课堂上活跃的学生备受教师的宠爱,对话交流的机会多,知识掌握得好,反过来促使这些学生更加喜爱发言,于是形成良性循环;而那些课堂沉默的学生,越是不发言,越是成绩落后;越是成绩落后,也就越是不发言,形成恶性循环;不久,发言乃至班级事务与他们似乎无关,他们已经成为班集体的“边缘人”。三是课堂沉默的学生成长受限。课堂沉默的学生因为不发言,不参与,久而久之,对学习环境产生漠视的态度,习惯一旦形成,问题也就接踵而至,学生语言能力退化,语言习惯恶化,思维能力下降,朗读水平下滑,不擅交际,个性无法得到张扬,丧失勇敢表达自我的勇气;这些将严重限制学生的成长。
二、课题的界定和依据
1.课题界定:
(1)关键词之一:“农村小学生”。是指在农村小学就读的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小学年段的学生。这些学生年龄小,并且由于地域的文化局限、家长文化水平的局限、教育条件的局限,呈现胆量小、见识少、能力弱、陌生感强等特点。
(2)关键词之二:“课堂沉默”。“沉默”即不爱说笑(《现代汉语词典》)。这里的“课堂沉默”是指不爱说话,不会说话和不想说话;即不发言,不参与。课堂沉默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有知识储备不足的原因,也有发言能力欠缺的原因,还有信心不足、胆量不足的原因。
(3)关键词之三:“调查与对策”。本课题主要采用教育调查法进行研究。用观察法把“积极发言”“能够发言”“勉强发言”“从不发言”的学生区分开来,确定各类学生人数和比例。用问卷和访谈的方法研究三类学生,特别是“从不发言”的学生的外在和内在的原因,并制定相应对策。
(4)“农村小学生课堂沉默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就是针对农村小学生的特点,运用教育调查的方法深入了解学生“课堂沉默”的形成原因及引导对策。
2.政策、理论依据:
(1)新课标的能力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2)新课程的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一段在《纲要》中没有找到)
(3)主体教育理论。把学生当成教育的主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主体性的特征有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性。这是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而主体性的培养首先要克服消极参与、胆怯害羞、思维怠惰等课堂沉默的现象。
(4)人本教育理论。现代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思想逐步为教育工作者所接受。教育的本质在于“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位学生健康地、积极地、主动地、活泼地发展。教育工作者必须眼中有人、脑中有人、心中有人。
(5)多元智能理论。每一位学生大约有8项不同的智能,而这8项不同的智能强弱各有不同,因此需要区别对待,需要实事求是地对待,需要因材施教。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发展的潜力,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发展的空间。特别需要认真对待语言智能相对较弱的学生,降低要求,注意引导,提供平台和机会,采用恰当的方法和手段,让后进生逐步先进。
三、研究的内容
1.农村小学生课堂发言的情况调查。利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等方式,从“积极发言”“能够发言”“勉强发言”“从不发言”四个方面把学生进行归类,算出各占比例。特别是要调查学生课堂沉默(“勉强发言”“从不发言”)的学生的数量和所占比例,为分析形成原因奠定基础。同时,调查学生“积极发言”“能够发言”的学生的人数及其比率,准备分析原因,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积极发言提供借鉴。
2.农村小学生课堂沉默的原因调查与分析。从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的角度分析学生课堂沉默的原因:知识的缺少(因为知识储备不足,问题难以理解),能力的缺乏(语言表达,特别是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不强,限制了学生的参与与发言),信心的缺失(对自己的理解水平、参与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缺少信心,不敢参与,不敢发言,生怕被别人取笑),习惯的缺欠(主动参与和积极发言是一种良好的习惯,而有些同学没有养成这样的喜欢,只习惯于听别人说,看别人做),认识的缺憾(以为发言是那些爱表现的学生的事情,自己来学校就是为了听老师讲课的,接受式学习的方式主导着他们)。
3.制定“课堂沉默”的应对措施并付诸实践。一是主体性培养,让学生了解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积极发言的`重要意义,把自己当作课堂的主体。二是层次性提问,设计各种不同层次的问题,让水平参差的学生都有问题可以回答,满足各种水平的学生的参与需要。三是发展性评价,及时地、准确的、针对性的表扬性评价,让学生在发展性评价中感受成功的快乐,树立信心。四是民主性氛围,用和谐教育、民主教育、平等教育等思想,为改变“课堂沉默”营造宽松、和谐、民助、愉快的教育教学氛围。
4.引导学生积极发言的个案研究。选择数个“从不发言”的学生,观察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的习惯,深入分析他们“从不发言”的原因,针对性制定引导措施,并采用行动研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发言。从这一过程深刻了解“课堂沉默”的原因,制定对策。
四、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1.研究的过程:
(1)申报阶段:认真选题,制定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2)准备阶段:制定研究计划,进行文献研究,进行相关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
(3)实施阶段::分析原因,制定对策,并付诸实践。先进行个案研究,总结经验,然后推广全班。同时,撰写可以研究相关论文。
(4)总结阶段::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写研究报告,申请成果鉴定。
2.方法的选择:
(1)观察研究法。通过此方法了解课堂沉默的学生数量、学习习惯以及研究前后的变化。
(2)调查研究法。通过此方法去了解沉默学生的家庭、社会背景,进而了解他们沉默的原因。
(3)个案研究法。通过对班级个别沉默严重的学生进行了解,制定措施,实施教育,观察结果,探索规律。
(4)文献研究法。通过《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文献的研究,为此课题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借鉴,为创新性研究奠定基础。
(5)行动研究法。针对课堂沉默形成的原因,制定相应对策,在课堂上运用,观察效果,并根据反馈的问题,调整对策,继续深入研究。
五、研究的条件及研究成果
1.研究者是一个积极进取,要求严格的一线教师,并热爱教育科研,关注学生的变化,善于反思。在校级教科研中积极主动研究,并获得学校好评。
2.研究者一直奋战在一线,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几乎每时每刻和学生在一起,有着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观察学生,与学生交流,深入实施课题研究。
3.研究者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识比较强,经常尝试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有相当的实践经验,并经常反思,因此每年都有案例获奖。
4.预期研究成果:课题研究报告一份。
一、研究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学段学生作文训练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强调要培养和训练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养成修改自已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可见,放手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培养学生的自改作文能力,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导地位了吗?”他还说:“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者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
而现实教学中,老师们“一批到底”,批作文成了教师最烦恼的事。耗费了大量心血,收效却不大。学生怕写作文,总是对作文不感兴趣,更写不好作文。作文批改也就成了贯彻教师写作意图的过程,学生则变成了被动接受的容器。这样做的确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却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此,我确立了《培养学生互批互评作文能力的研究》这个课题。
二、概念界定
本课题的研究有三个概念:
学生,他是作文的主人,也应是批改和评讲的主体,学生成了主体地位,他就会有兴趣,就会乐学。
互批互评:作文写好后,是学生间的互相批改,互相评讲,不是老师包办。
作文:是学生自己写的文章,不是其他地方选来的文章。
三、研究目标
1.通过互批互评来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赏析能力。
2.培养学生批改作文、评讲作文的能力,使批改成为习惯,以提高写作的能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四、研究内容
培养学生互批互评作文的能力
本课题系苏州市中小学“指导学生自学”微型课题,课题编号1009059,组长:朱建荣。主要研究成员:施路平、郑咏梅、蔡秀兰、方芳等
五、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收集有关学生作文自改能力培养方面的科研文献,获取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综合,从中提炼出与本课题研究有价值的资料。
调查研究法:通过访谈、问卷等方法,对学生作文批改现状以及学生自改作文能力进行调查研究,并加以分析综合,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实验研究法:以课题研究计划为目标,对各个阶段的研究不断地进行计划、研究、总结、修正,使课题研究科学、规范、合理。
经验总结法:通过对课题的研究,不断地加以总结,把获得的经验加以提炼总结,以期从中探索出一些教学规律,来指引今后的教学工作。
六、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拟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xx年10月:1.学习理论,我们学习了黄大龙、朱治国合编的《生态课堂理论》,学习了《蔡明讲语文》和蔡明老师的一系列有关生态课堂的文章。2.酝酿制订了方案,我们的方案获得市方案评比二等奖。
第二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1月)按计划实施,根据实际情况,搜集整理第一手资料,认真分析研究并小结;及时上传到网页。
第三阶段:(20xx年2月——20xx年3月)我们积极做好研究活动,成员们每人围绕课题开公开课。有几人多次上了课题公开课,及时资料整理、总结,及时上传。最后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七、研究过程
首先,我们学习理论,以提高理性认识。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生态理论,基于蔡明的生态课堂的原则和黄大龙朱志国的生态课堂理论,我们认识到让学生互批互评作文就是以关注学生生命为主的生态教学活动。他是培育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
日常活动
09年9月朱建荣对市骨干教师开作文评讲课
20xx年3月11朱建荣老师开校级公开课:关注差生的作文评讲——我来帮你写作文
10年3月24郑永梅老师校级作文评讲课——《捕捉特征 细致描绘》
10年10年4月7方芳开校级公开课作文评讲《你在我心中》
10年4月14号施路平老师开作文评讲课——怎样围绕中心选材
10年4月27蔡秀兰校级公开课——怎样批改作文
20xx年5月13市督导室来调研,市学科带头人朱志国听了朱建荣的作文评讲课,说值得推广。
20xx年9月29朱建荣老师参加袁建忠书记的生态作文结题会
20xx年10月19朱建荣老师给苏北宿迁市曹集中学老师交流学生互批互评作文的做法。
.20xx年11月22号,市教研室书记中听了朱建荣老师的课后说值得推广。
20xx年11月24日,在市教学活动展示月中,施路平、郑咏梅老师上作文指导展示课,朱建荣老师上作文评讲推荐课。这次基教科顾松鹤科长在听了朱建荣老师的课后有三点评价,1.港区初中的语文老师凸显了一个理念——用教材教,学后注重应用,培养学生素养和能力。2.实施了一种策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中来。3.养成了一种市进修学校卢金霞老师评价朱建荣的课:“将批改与指导相融合,将批改与作文升格训练成一体,将这次批改的目标与本次作文训练的目标达成相一致”。
推荐课后与进修学校张老师交流,受到张老师邀请。
20xx年11月30号朱建荣老师应常青藤学校邀请去交流学生互批互评作文方法.
20xx年3月11日我们邀请生态语文群老师来我校听朱建荣老师的作文评讲课,并进行评课交流
八、研究成效
本课题研究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学段学生作文训练的要求。《课标》特别强调要培养和训练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养成修改自已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也符合叶圣陶老先生说的:“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导地位了吗?”
本课题基于课堂,恰好符合张家港市生态课堂教学的理念,让学生互批互改互评作文,就是以关注学生生命为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生本性原则、生命性原则、生成性原则、生动性原则、生活性原则、生长性原则得到充分体现。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学生互批作文,是对同学作文的鉴赏,又是对课文鉴赏的复习应用,能督促他们在阅读课上作批注,他们的评语越来越准确,表明鉴赏能力越来越高。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学生写得体批语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运用规范符号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经过训练,批语越写越得体,各种修改符号都能准确运用。在评讲同学作文中,能够积极中肯的发表意见。语言表达能力明显得到提高。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激发了学生乐学,提高了写作能力。“学生的乐学心理主要来源于自己的创造个性和创造思维所产生的结果能被认可和接受,其价值能被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让学生评讲作文,就是肯定学生的能力,相信他们有鉴赏能力,是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表现,表明老师重视学生的观点、意见、建议。学生得到了老师的信任,课堂的民主和谐度就高,学生心里就轻松了,没有压抑了,学生就能积极思考,大胆发现,大胆发表意见。学生的日记可以证实他们对作文的兴趣和快乐。学生的兴趣起来了,他们的作文就越写越好了。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促进师生成长。
学生评讲作文是在学生互批的基础上的`评讲,既要评讲作者所写文章优劣,又要评讲批者的批语是否准确。这是一个鉴赏过程,要检查作者的写作水平,又要检查批改者的赏析能力,无论是批改还是评讲,都要检查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具体到评讲,又要听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所以,每一次的互批互评对师生都是一次挑战,一次提高。它激发了学生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个体意识。这种成长过程包括强化自省、强化自评、强化自控。学生在自省、自评、自控中成长起来。这种课堂也激发了教师的知困意识、探究意识和问题意识。有了知困意识就促使你去多读多看。所以也促使了教师成长。
5.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形成了作文教学的特色。20xx年3月11日我们邀请生态语文群老师来我校听朱建荣老师的作文评讲课,并进行评课交流。新生代教师,青年名师梅洪建听课后的评价“a.一直以来,在功利的教学环境中,教师为了分数早就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朱建荣的课让学生不是站在写的角度来审视文章,而是站在“理想的作者”和“高明的评者”相结合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理想创作能力和批评鉴赏能力。这个过程不是对别人作品评论好与坏的问题,而是在自己有了相对理想的思路之后再对别人的作品的品评中进行自然的升华和再创造。这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最佳途径。b.一直以来,在很多人在阐释性的语文中,早就剥离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将课文的美点消解在对知识性记忆和内容性的再现之中,在“意”的强化中,忽略了“文”的魅力。在朱建荣的课堂中,不但达到了“文”“意”的自然统一,而且是反向的在作文评改的过程中达成了对课文中“文”的反哺。在更高的层次上锻炼了孩子的审美能力。c.一直以来,孩子们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意看到别人的美,只看到别人的不足。但在朱建荣的作文评改过程中不仅仅让孩子发现了别人的不足,更让孩子们发现了别人的美。同时在对评语的评价环节,更能体现一个人的再认知以及培养孩子的接受批评的能力。这种无形中的人格培养,则是教育的永恒追求。”
6.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对新课改的认识。
老师们明白了学生互批互评作文就是关注学生生命的生态作文教学。互批互改作文最能反映生本性原则,学生评讲作文最能显示生命性原则,在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评讲课上,生态课堂的生动性原则、生成性原则都得到充分体现。
7.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教师的指导作文能力。
20xx年10月朱建荣老师对全市骨干教师上了一节以学生为主体的的作文评讲课。受到老师和专家们的好评,也为小组内教师作了示范,20xx年上半学期研究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在学校开了一节课题研讨课。通过开课、研讨,大家的指导作文能力大幅提高。
8.我们总结了很多文章,朱建荣《学生评讲作文——一举多得》和《生态课堂——给学生的天空》发表在《中学生学习报》她还总结有论文《乐学乐教——生态作文师生的精神风貌》、《高素养——生态课堂的基本要求》、《学生互批互评作文显示了生长性原则》(已发表)、《学生互批互改作文体现了生本性原则》、《学生互批互改作文——丰富了读写结合的含义》、《关注差生的作文评讲课》、《我是怎样教学生互批互评的》等(待发)。施路平《对作文评改的几点建议》发表在《中学生学习报》。另外朱建荣开了两次市级作文评讲公开课(20xx年9月和20xx年11月),在20xx年11月施路平和郑咏梅各开了一节作文指导市级公开课。
朱建荣指导学生史明珠作文《因你而美》发表在《作文导报》(09-5-14)瞿希能的《那一幕夕阳见证》发表在《科技信息报》(20xx-3-7)指导印梦娇市作文竞赛一等奖。(20xx年1月)闻兴羽的作文《那一次我真伤心》发表在《现代教育报》
9.积累了很多资料。我们积累了大量的优秀作文和学生优秀的批改作文。也积累了互批互改的一些经验。尤其是对于学生评讲,由粗糙到细致了。有了“训练写作——互批互改——互评”完全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也有由简到繁,由片段到整篇的训练思路,评讲也有了系统性。老师们的反思也积累了起来。
10.我们的课题研究得到市教研室高度重视。著名特级教师蔡明和我市教研室书记袁建忠、市学科带头人朱治国、还有市基教科副科长顾松鹤听了朱建荣的作文课后都认为值得推广。10年11月份教研室又推荐朱建荣面相全市开了一节展示课。我们的做法已得到很多老师的认同,也在逐步推广中。
七、课题研究反思
我们的课题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有很多东西有待进一步钻研。比如说作文训练要有计划性、系统性。课堂上对课文的批注能力要进一步训练。批改作文也要由浅入深,步步为营,一次一个点来互批。学生评讲要坚持,评讲也要有针对性,也要有计划的进行。
日期:20xx年X月XX日
前言
课题级别:市级教研立项课题
课题名称:初中化学教学最优化研究
课题类别:学科教学方法
课题组组成:本课题由市教研室原化学科蔡秀珍老师和教科所高思刚老师设计和组织(组长为蔡秀珍),全市中学共同参加,课题组成员共15人(其中高级教师10人,校长1人)。99年7月蔡秀珍老师退休,99年10月市教育科研办公室将该课题定为市级课题,经教研室和化学科同意,由化学科负责初三教研的傅兴春老师担任课题组长,继续进行本课题研究。
课题提出过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全国教学研究的总动向是加强基础教学,提高学习能力。我室化学学科对课堂教学优化进行了调研分析,发现老师教学的优化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此,我们着手对教师教学的各种因素的内涵、实施的途径和方法进行研究,于1999年成立了“化学教学最优化”课题组。
在“化学教学最优化”课题研究过程中,在99年9月以前取得的初步成效的基础上,结合素质教育的最方向,重新调整了研究方向,重点从教学设计方法的优化上进行研究。
课题研究目的:创设形式多样的教学情境,研究各种教学方式的最优化,期望得出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最优化方法。
课题研究对象:初三学生。
课题研究时间:19xx年9月—20xx年7月(原定20xx年7月)。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
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过程。它既有教师和学生的人的因素,又有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班风、学风、学习结果等因素。这些因素构成了教学活动的输入、输出过程,教学活动是在这些因素不断由异步、无序到同步、有序的循环中前进和发展的。
在这些因素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其他因素都是其学习的外部情境因素。“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优化是影响教与学功能的变量,主要是教师设计的优化,使学生自身因素得到最优化的学习情境和方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学习过程是以学生的全部心理活动为基础的,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仅有一定的认知过程的心理结构(智力结构)是不行的,还必须有一系列的意向过程中的条件(非智力因素)配合,使其互相促进,才能达到学生自主行为的充分表现。
在诸多的情境因素中,教师既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信息的传播者,又是学生学习反应输出信息的接收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功能,应在用课程和教材铺设的道路上,努力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意向心理条件,促进认知过程的心理结构的发展,积极开展学习的动力和阻力的相互消长斗争,用教学效果的反馈强化,增进学生学习动力的加速度,使教学活动成为一个省力、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认识和发展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应是在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中的主导作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活动中创设的教学情境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应有明确的主体、行为、条件、标准,并以教学需要为基础,以确立解决教学问题的步骤为目的,以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课题“初中化学教学的最优化行动研究”就是研究如何把化学教学活动中师生间的各种行为关系,放在一定的组织形式、途径、媒体和方法等情境中,构成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激发学习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意向心理条件,促进其认知心理结构的发展,使师生在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处于同课题、同步、同时态的最佳状态,并产生共鸣,从而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比较全面的发展。
二、实验内容和方法
⒈实验中的因变量:教学最优化后学生教学目标的到达和情感发展水平的制定。
学生达到教学的目标、自主学习的心理行为表现中的学习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等心理品质的调节与变化是本实验的因变量。依据《全日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素质教育要求和教学实际,我们首先制定了本课题的目标体系:
目标 内 涵 发 展 水 平
感受(A) 领悟(B) 追求(C)
教学目标 学生学习的教学质量 达到 良好 优秀
动机 是激励人们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心理过程,它是以需要为基础的。 ⑴家长的要求
⑵老师的要求 ⑴老师的希望
⑵家长的愿望 ⑴自己的前途
⑵祖国的需要
兴趣 是人们认识某种事物,从事某种活动,并能经常关心该活动的心理过程。 ⑴对某事物或现象有好奇心
⑵想亲自动手尝试 ⑴愿意亲自参与
⑵设法动手实践 ⑴十分乐意地去体验
⑵迫切期望去探索
情感 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关系的态度和体验的心理过程。 ⑴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⑵努力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⑴自主地学习
⑵争取圆满完成老师交的任务 ⑴十分乐意地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
⑵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意志 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并能支配、调动自己的学习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⑴主动地预习、复习
⑵积极完成课内外任务 ⑴遇到困难不避让
⑵能克服学习中的一切困难 ⑴能排除干扰,努力学习
⑵即使遇到挫折或失败仍能坚持学习
我们把目标的发展水平分为“感受”、“领悟”和“追求”,由低到高的三个层次。
(A)感受:感知和初步接受。通常表现为对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产生积极的反映。
(B)领悟:领会和觉悟。通常表现为对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能够理解,并能用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C)追求:获求和取得。通常表现为对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能够严格遵循,且深刻体验。
⒉实验中的自变量:各种教学情境设置和教学方法的创设。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心理行为表现,本课题研究的情境创设在实体情境、语言情境和想象情境这些基本情境的同时,更多是创设一种质疑、探究、联想的氛围,建立教学师生互动的主体结构,达到“以境透思”的效果。我们总的构思是:变适应型为创造性,变同步伐为多样型,变封闭型为开放型。
⑴教学情境的类型应是多角度、多层次的,如:
创设明确易读的学习目标,调节学习的动机指向,调控激趣。
创设价值展示,需求激趣;学有新知,以新激趣;情感交融,以情激趣;学有成功,信心激趣。增强求知欲望。
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意境,调动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观察,积极思维。
创设形式多样的实验场景,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内化学生的学习情感。
创设先学后讲,留给学生以思考与想象的时空,师生互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需求;体会成功的喜悦。
创设立竿见影的反馈渠道,磨炼学生的学习意志,体现主体的生命活力。
创设团结奋进的班集体,形成互帮、互学的奋发向前的风气。
创设学生“说学”形式(学前说学、学中说学、学后说学、学法说学),增强师生、生师、生生的双向多向交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寻找最佳学习途径、探索学习规律。
创设形式多种的活动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个性得到发展。
⑵教学情境创设的时间、空间和频率。
我们把引出课题、解决难点的情境称为主情境,其他情境称为自然情境,可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其中刻意性明显且对学生感官刺激较强的情境,创设不宜过多,一般每节课2-3次。自然性情境只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激发、认知的发展,则可随时进行。
每种教学情境可以对因变量的一个或几个目标产生激发。
课堂教学只是教学的一个主要环节而非全部过程,教学活动应该向课外延伸,所以情境教学的实施不应只限制在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内。
⑶情境创设合理性的判断。
可用下面两个指标衡量情境创设的合理性:一是教师发生的信号能否在学生中产生积极的反应;二是师生是否有愉悦的心理体验,进入“情境”之中。根据初中生情绪活动的体验的迅速性和外露性,教师可予以判断。
一个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使学生能进入“情境”之中,参与“情境”之中,乐在“情境”之中,完善在“情境”之中。
⒊学生心理行为个别差异发展观察内容
自变量(各种教学情境的创设和教学的优化)对因变量(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激发,是通过学生心理行为差异发展表现的。本实验着重观察以下几方面的行为表现:
⑴课内行为
①一般参与度(如精神状态、记笔记、举手发言、参与讨论、提问正确率、板演、完成课堂作业等情况)。
②自我能力展示(如质疑、动手实验、发表自己的见解、向教师挑战、上讲台小结等情况)。
⑵课外行为
①作业完成情况,预习、复习情况(作业能提出不同解法,超前预习,自学高年级内容等情况)。
②参加课外学科活动情况(课外读物的阅读、魔术表演、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小论文的撰写、小实验的设计等情况)。
③问卷、交谈情况。
④同学间、师生间关系(互帮、团结友爱、互学、谦虚、自律、自立、自信等情况)。
⑤偶发事情的态度(成功、失败、表扬、挫折态度等自我行为自控情况)。
⑶测试成绩变化。
⑷综合评价。
以上观察内容的目的,是从对学生认识中产生,通过运作重新认识学生,即始于学生,终于学生。学生是实验对象和参与者,又是实验成果的鉴定者和受益者。
观察对象为实验班总体(如抽样不得少于 ),每人一表,分四阶段记录。第一阶段为进入初三时,以物理为基础进行问卷、交谈得出,作为起始水平;第二阶段为初中化学第一章结束后;第三阶段在上一学期末;第四阶段在毕业考试后升学考试前。
教师根据本课题的目标和发展水平建立每一试验对象的成就档案,分四阶段对试验对象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根据观察、问卷、交流和测试结果,按目标发展水平层次定位。如某一目标达到某一层次,就在对应的位置打“√”。第一阶段的定位为试验对象的起始目标发展水平,由此确定最近发展区的目标,从而选择合理的教学情境。
目 标 动 机 兴 趣 情 感 意 志
发展层次 A B C A B C A B C A B C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特殊情
况记录
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能客观、较全面地了解自己、体验进步,看到不足,选择行为方向,确定合适的目标。因此,观察对象的行为表现,在被观察者自我评价的基础上,教师根据跟踪调查情况,给予客观评价。教师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信任学生。
⒋课题目标达成评价
本课题目标达成评价性质是目标参照系的绝对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根据一定的价值观校正教学中的偏差和判断其效果。而情境目标的评价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首先心理活动的显露大多具有双重性,其次是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活动稳定性较差,同时实验中的干扰因素比较复杂。为既简单又科学,还要有一定的可靠性,我们把情境教学目标的评价限定在化学学科课内、外教学指定的要素范围内,注重教学过程的调查分析,采用统计的方法分阶段进行。
首先确定一个一般参考线(如图所示)。此参考线的确定依据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要求的合格率为95%(每一目标的A级水平为合格);化学学科约占初三周课时的12%。且认定情境目标评价与认知评价成正相关。再按每一阶段不同目标不同发展水平综合统计的人数频率作图。
图线分析(以第二阶段兴趣目标为例): (频率:%)
⑴若曲线靠近一般参考线右侧,则认 100
为达标;若离右侧较大,则应防止试验对 80
象偏科性的片面发展。 60
⑵若曲线在一般参考线左侧,则认为 40
欠缺,应对实验中的自变量进行校正。 20
⑶曲线与一般参考线相交,若陡度较 0
小,则实验中自变量应注意面向全体试验 A B C (发展水平)
对象;若陡度较大,则实验中的自变量应注意拨尖。
通过几个阶段的连续统计,根据曲线的变化与一般参考线的位置相对关系,我们可以得出创设的教学情境对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是否有效这一结论。
⒌最优化教学方式的构建
为使我们的构思变为可观察、可理解、可操作,我们对最优化教学的试验程序进行归纳——最优化教学方式的构建。以实验法为主,验证和发展教学多样化选择。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将教学的各要素在整体结构上进行的有效综合,涉及多种方法的选择,并择优形成具体操作的教学活动程序。教学多样化方式一般由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程序、教学评价及案例等要素构成,并通过展示课不断完善。
本课题实验的总模式是:多样化素质教育最优选择法。
所实验的教学程序可归纳为:
提出问题
启迪思维
情境激发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的最优化组合
教学互动
迁移应用
内化素质
三、实验成果
从市级教研课题的研究过程,课题组全体成员感受颇深,从取得的成果中深受鼓舞。
⒈通过课题的研究,使课题组成员的教学理论和教科研水平均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带动了全市化学学科教科研氛围。
课题组共举行了四次论文报告会,从中选出33篇编印成本课题论文集,其中获省级论文评比一等奖1篇,二等奖7篇;在全国性刊物上发表的有1篇,省级刊物发表的有5篇。《论文集》发至学校化学组,使全市化学学科教科研氛围及质量得到提高,20xx年市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举行的论文评比中,就收到应征论文23篇,其中质量普遍较高。
⒉通过课题的研究,培养出一批学科骨干教师。
课题成员中有1人被评为市级学科带头人,4人被评为市级学科骨干教师,大部分是县(市)区学科骨干教师。由于课题研究成果,有多人被提拔为学校校级领导或负责教务、教科研工作。
⒊学科教学结构和形式发生了较深刻的变化,形成一定的新的教学方式,课题组研究的一些运作模式已在部分学校教学中取得认同并应用,带动了全市化学学科教学水平的提高。
⑴课题组先后开设试验课、展示课15次,由此选编了《课题教案选编》,收集较成功的教案10篇。在此基础上,深入进行教学方式优化模式的构建,选编出《课题教学模式文集》一册。课题的课堂教学模式已逐步成为我市初中化学教育改革新的突破口。其中多种教学情境,如教学目标达成信息快速反馈的“色卡”、学生自我小结、简单效果明显的投影片的制作和运用、师生互补等运作已得到广泛运用。
⑵课题组成员在省级的评优课、实验调演、多媒体课件并评比中有4人分别一、二等奖。
⑶“小论文、小实验”评比已成为我市化学学科有一定特色的活动内容。小论文内容有:学法与体会、知识整理与讨论、观察与思考、建议与设想、趣味实验、化学与社会、科普小品等,这种内容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应有的发挥。
⒋实验对象和对照对象在心理素质方面以及参加学科竞赛、化学小论文评比、中考成绩等方面均取得明显的差异。
实验对象在情境目标的定向指导下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自我调控的能力,增加了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经常领悟到成功的喜悦,减轻了学习的心理压力,从而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课题结论
经过对课题目标达成的评价,以最优化为主线的化学教学多样化方式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可以产生较明显的促进作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在教师创新意识强烈的前提下,对教学定会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
五、课题研究的思考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题的素质教育将成为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实行教学中的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的具体落实,才能培养出富有创造个性的学生。为此,教育工作者必须自觉努力学习和探索,使自身具备创新意识教师的素质。
创新是对学生的挑战和诱导,也是对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挑战和诱导!
只有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才会体现出育人本质。
如何与本阶段课改理念相一致,使教学方法达到最优化选择是本课题进一步研究的主要方式。
一、课题的提出
长时间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都不够重视引导学生读数学书,其主要表现是:新授结束再让学生翻开书本,书本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让学生读数学有关概念流于形式,概念的过程不予重视;教学中有的教师仅是作业练习时回到数学书上,使之如同练习册一般;学生对数学读书不重视,也不感兴趣等等。在我们的平时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总认为阅读是语文的事,培养学生的阅读本事、提高学生的语言叙述本事为广大数学教师所忽视。如上公开课不用教材,只用习题纸已成为一种风气。总认为一堂“好课”应当是:教学过程顺畅,教师起到了“导”的作用,学生“演”得也很投入,但往往忽略了学生的阅读。
可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大多会出此刻这样的情景:在应用题教学中,由教师读题学生大都能够理解题意;可是一到让学生完成时,往往错误不断。这也说明了没有阅读本事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本事是多么的苍白无力。为此我们提出了“数学课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的研究”这一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让学生明确阅读数学课本的重要性
自学本事对于人的未来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而阅读是自学的重要渠道,自学本事的核心就是阅读本事。
20xx年版数学课程标准已明确指出,教师必须注意“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课本是数学专家集结过去经验,在充分研究学生心理、生理特征、教育教学质量、数学学科的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的,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是任何教辅用书替代不了的。所以,培养学生阅读本事的根本在于落实数学课本的阅读。
2、使学生掌握阅读课本资料的方法
阅读中要根据数学语言的特点和数学知识的类型,运用多种思维方式进行感知、想象、分析、比较,确定、推理等。各类数学知识在阅读中的侧重点和思维方式都有所不一样,教师应指导学生逐步去感悟,构成技能。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思考的习惯。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阅读为学生创造了思考的机会。边读边思考教师布置的阅读思考题,边读边思考每个字、词、符号和图表的内在意义,边读边建立知识间的联系,找规律、抓本质,仅有积极、主动地思考,才能弄懂、学会知识,掌握思维方式,提高学习本事。
(2)手脑并用的习惯
(a)划:划出概念、术语、公式、法则等,以便查阅和记忆;划出语句中的重点字词以便在适当的时候提醒自我;划出阅读中不理解的地方,以便质疑。画出直观的线段图、平面图形等示意图,变抽象为直观形象,帮忙自我分析题意和数量关系。
(b)算:数学知识是以计算为基础的,所以,阅读中,边看、边想、边算,在算中比较找规律、在算中尝试探索、在算中验证推理的结论等。
(c)操作:阅读中,依据教材供给的信息,亲自动手实际操作,能够使学生借助动作思维获得鲜明的感知。
(3)勤问的习惯。学生阅读中会产生很多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刚开始,有些学生不会提问题,提出来的问题往往是毫无意义的,甚至是幼稚的,但这是思维的火花,教师应善待,这样,学生才敢思、敢问,才会逐渐产生更多有价值的问题。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资料
(一)认真设计,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数学课本
数学课本是教师的教学之本,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依据,尤其是义务教育数学课本,其教学资料和例题的编排都是遵循以旧带新、由扶到放的原则,要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构成过程,以培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我动脑、动口、动手学习的本事和习惯。
1、教师示范运用数学课本,激发学生兴趣
针对小学生好模仿的特点,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在教学中多运用数学课本,使学生感受到课本用处大,认真阅读数学课本益处多,从而使学生产生认真阅读数学课本的愿望。
2、引导学生构成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
教师可采用扶——半扶——扶放结合——放的方法,对学生逐步提出阅读数学课本的要求,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读书,掌握方法。
(1)通读教材,初步了解资料概况。
(2)细读教材。要求学生能找出知识的关键资料,加上着重号或提出自我的问题。
(3)新授结束后,在学生作业前,教师要留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本,让学生整理一节课的资料,消化所学的知识。这一环节不可忽视,学生这时读书,正是他们自我开展摸索学习方法的契机。
(二)引导学生解题时认真阅读题目,逐步构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数学教师经常遇到学生第一遍做题错误较多的情景,有的教师往往把它归为粗心。然而细细分析,找找原因,就不难看出,大部分学生是在解题前没有认真读题。所以,要提高学生解题正确率,必须培养学生解题前认真阅读题目的习惯。
1、概念题的阅读
阅读概念题,要指导学生仔仔细细,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要找出题中的关键词、重点处,对于混淆的题目更要增加阅读的遍数。
2、计算题的阅读
对计算题的阅读,学生是最容易忽视的,这也是造成抄错、算错的原因。所以,要提高计算正确率,除了计算细心外,还要注意题目中的数字、运算符号,对运算顺序更要做到心中有数。
3、应用题的阅读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做应用题时,没有认真读题,只大概地看了一下,就开始做题,往往会做错。因为解答应用题时,阅读本事比计算本事作用更大,尤其是低、中年级学生尤为重要。所以在解答应用题时,能够边读题边用符号划出关键的字、词、句。也能够边读题边画出线段图,然后根据线段图找出等量关系再列式解答。解答完题后,再把题读一遍,检查自我的思路、方法、步骤、算式、计算是否正确、合理。
(三)精心设计读书方法,使学生愉快地学会读书,学会学习
1、充分发挥插图作用。如我们此刻新教材数学书上图文并茂,很是吸引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书本上的插图、图旁的旁白思路,边读边讲,既使学生理解知识,又不觉得乏味。
2、设计不一样的读书方法。
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实素质教学,应突出个体学习与小组互助的作用。在按组学习讨论时,可采用组长提问导读,或提纲引读,也可像语文课那样分主角读数学书。对结语较长的概念、法则可分层读书,如个别读,小组读,团体读。对结语较短的概念、法则、公式、可速读速记,请学生读后立即背诵,进行强化记忆。设计不一样的读书方法,其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地参与数学学习,进而培养出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比较法进行研究,辅助以调查问卷等辅助方法
1、调查法:
(1)以问卷、座谈等形式,调查了解学生对阅读数学课本的情景。
(2)调查实验中期与末期学生的一些情景。
2、比较法:选择两个班级,比较班用惯用的数学课本使用模式进行教学,学验班严格按照课题的数学课本使用模式教学,及时总结教学得失。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大致分为3个阶段,研究时间为一年半,从20xx年3月到20xx年10月。
(一)准备阶段(20xx年3月-20xx年4月)
确立研究课题,学习有关理论,更新教学观念,初步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二)实施阶段(20xx年5月-20xx年11月)
根据方案有序地开展研究,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对方案进行修改、补充,对方案及时调整,使课题研究有效、顺利地进行。
20xx年5月-20xx年8月:根据研究的课题制定详细的课题实施方案,并学习与研究课题相关的资料。
20xx年9月-20xx年11月:深入课堂,确定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
1、启动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1月):组建课题组,选择实验方法,做好各项测试与调查;构成研究方案,申报立项。
2、实施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9月):课题组进入正常轨道,研究数学课堂中学生阅读数学课本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研究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及可行性方法。
3、总结阶段(20xx年10月):全面总结课题研究工作,汇总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完成结题鉴定,进行成果展示。总结出数学课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的方法,构成一套相对完整的教学策略。
六、课题实施的具体过程
我们于20xx年11——20xx年11对《数学课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的研究》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在课题的研究实施过程中,我们注重做了以下工作:
1、了解数学课本的使用情景,找出问题的突破口
面向数学教师开展问卷调查,了解教师在数学课上使用课本的情景;面向学生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情景;面向学生家长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在家使用数学课本的情景。我们发现:大部分数学教师只是在新授结束后让学生翻开书本,让学生读数学有关概念也是流于形式,概念的过程不予重视;教学中有的教师仅是在布置作业练习时回到数学书上;学生对数学阅读不重视,也不感兴趣,很少拿出数学书阅读,在家复习时也不会阅读数学书等等。
2、抓住课堂,激发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热情,帮忙学生养成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
(1)小学阶段的孩子,模仿性最强,我们针对这一特点,教师上课时充分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在教学中多运用数学课本,使学生感受到课本用处大,从而使学生产生认真阅读数学课本的热情。
(2)将阅读数学课本贯穿于整节课。一节课上课伊始,让学生通读相关教材,初步了解资料概况。然后让学生细读教材,要求学生能找出知识的关键资料,加上着重号或提出自我的问题。新新授时重点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例题。在数学教材的每一节都安排了例题,而这些例子全都是经过精心设计,贴合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情景,大多都是图文并茂的。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经过例题去体会学数学的实用性、可行性和重要性。必要的时候对例题进行适当的改编,使例题具有浓浓的数学味儿,又和实际生活相联系,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带有感情的解读图中和题目中的信息。新授结束后,在学生作业前,教师留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本,让学生整理一节课的资料,消化所学的知识。
(3)在早读课上沙场练兵。早读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最佳时间。教师在早读上组织学生朗读数学课本,能够团体朗读、小组朗读、个别朗读,也能够多种朗读形式结合交替进行,从而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朗读热情并逐步构成习惯。
(4)引导学生解题时认真阅读题目,逐步构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解答概念题,指导学生一个字一个字仔仔细细地读,要找出题中的关键词、重点处,对于混淆的题目更要增加阅读的遍数;遇到计算题要求注意题目中的数字、运算符号,对运算顺序更要做到心中有数;在解答应用题时,让学生边读题边用符号划出关键的字、词、句。也能够边读题边画出线段图,然后根据线段图找出等量关系再列式解答。解答完题后,再把题读一遍,检查自我的思路、方法、步骤、算式、计算是否正确、合理。
3、以数学课堂为主要阵地并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养成数学课外阅读的习惯
习惯的养成关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坚持和毅力,也需要校内校外的协调统一。教师主动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教师给每一位学生制定一份检查表,提出阅读要求,由家长实施监督。
(1)合理选用数学课外阅读读物
好的数学读物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数学兴趣,激发他们去思索、创造。数学课外阅读资料的选用不能求多,一般选择一两套高质量的课外阅读资料即可。当然还因人而异,一般来讲,对学习兴趣浓、学习有毅力的孩子,可选择略高于该孩子水平的课外阅读,阅读面也可适当拓宽;对学习兴趣不大、学习情绪不太稳定的孩子,能够选择略低于该孩子水平的课外阅读。
(2)合理选择数学课外阅读时间
家长需尊重孩子,和孩子共同商定阅读时间,可将时间大部分设在晚上或放学后,还能够利用双休日、寒暑假。鼓励孩子针对自我的学习、生活情景选择适宜的阅读时间,不能想读就读,不想读就长时间不读,要有计划,贵在持之以恒。
4、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让学生感受数学阅读的乐趣
阅读习惯的养成需要调动学生内在的情感、心智,而对小学生而言,评价更是影响学生的重要行为。合理、恰当的评价方式会促进学生阅读本事的发展,还能帮忙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情感。我们实行多元评价,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1)评价主体多层,即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家长评和教师评相结合。
(2)评价资料多层。对学生数学阅读的评价,一般从态度、习惯、数量、效果四个层面进行。能够定期请家长和学生共同填写“数学阅读反馈卡”,对每一天的数学阅读时间、是否主动阅读及读的效果作出评价。
(3)评价结果多层。要激发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让多数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就要实行分层评价。我们分A、B、C(低、中、高)三个层应对照“数学阅读反馈卡”,根据阅读的质、量、效果等作出相应的评价,评出“数学阅读小博士”、“小书虫”,“数学阅读提高之星”,“欢乐阅读之星”等。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1、课题组成员在实践和研究中受益匪浅
本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教科研工作,主动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边实践边研究,经过思考、学习和总结,我们的教育思想转变了,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本事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和提高,自身素质获得了较大提升。此外,我还撰写了一些有关方面的经验文章并在国家级教育期刊发表、在新余市征文活动中获奖,并且有2位教师由于表现突出被评为县优秀教师。
2、学验班学生在课研中愉快学习,学业成绩、学习本事得到提升
经过课题的研究,学验班学生逐步养成了数学阅读的习惯,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也得到加强。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自觉阅读数学课本,解题时能仔细阅读数学题目,我的学验班考试的及格率和优秀率都提高了。课外,学验班学生能主动阅读数学课外读物,加强了课外阅读本事和自学本事,养成了课外阅读的习惯。
3、经过课研,家长对数学课本的使用和数学阅读有了正确的意识。家长更关注孩子的数学学习和数学阅读,能主动配合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也更加配合班级工作。
八、课题研究的反思
数学课本是数学教师的教学之本,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依据,重视引导学生学会读数学书,并在不断地读书中构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获取知识信息的科学方法,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到达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
当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可完成的,它需要坚持不懈地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和强化。学生一旦构成良好的读数学书的习惯,那么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进而具备学习的本事才成为可能。
由于时间及自身水平等方面的原因,我们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及研究中,我还要多多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本事的环节,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这12个字充分概括了我们教学教研的方向和精髓。在这浩瀚的教海中,我们仅有乘风破浪、勇于开拓,才能在课程改革中不断前行。
《纲要》指出小班孩子会讲简单的故事,能自己翻阅画面较大、主题突出、形象生动的儿童读物。可以说"绘本"就非常符合这一要求,它是通过图画和文字两种媒介,其中,文字与图画共同担当着讲故事的重要角色,图画不再仅仅起到辅助和诠释文字的作用,而是图书的命脉。绘本到底读什么?又该怎么读呢?
一、什么样的绘本适合小班孩子阅读
不同年龄的孩子其身心发展是有区别的,他们对阅读的需要也是有区别的。从内容上说,虽然绘本都适合孩子阅读充满童趣的故事,但往往因为孩子的生活经验,影响其理解。从情感上说,每个年龄阶段的社会性发展又是绘本教育价值最大限度发挥的前提。所以,当我们拿起一本绘本首先需要鉴定一下,它是否适宜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
二、怎样阅读绘本
(一)形式多样的的引入很重要
我选择在孩子午餐后或每周下午的一段时间作为绘本阅读的时间,带领孩子一起阅读故事,了解故事内容。对于孩子来说,这不应该只是一个摄取知识的过程,更多的应该是一个享受快乐,享受爱的过程。因此,丰富多彩的阅读引入方式很重要。
(二)不能错过的三大部分
(1)封面:封面的意义不仅仅是书的外皮,从封面我们能读到很多有趣的东西。有时候,精彩纷呈的封面是引人入胜的开头。
(2)环衬:环衬是封面与书心之间的一张衬纸。在绘本中,环衬往往不只是简单的一张装饰画面。它与绘本内容息息相关,暗示着主题,透露着细节,所以,在阅读的时候,千万不要错过这精彩的一面。
(3)封底:很多绘本在你掩上书的那刻依然没有完结,精彩的封底同样不能错过。
(三)形式多样的延伸活动
在教师指导幼儿阅读若干故事后,就可以让幼儿尝试自己阅读,这时,幼儿会像遇到老朋友那样,在熟练故事的同时,有机会去注意文字和图片中他们以前没有注意到的部分,加深故事的理解。当幼儿在熟悉故事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幼儿创造一些与故事有关的活动来拓展阅读经验。
(1)在阅读区中,教师投放这些曾经大家一起阅读过的故事书。小朋友仍旧有机会继续学习这些故事。教师播放录制好的故事磁带,孩子只要拿着书跟着磁带一页一页的翻,也能看懂故事,从而为幼儿下一步讲故事奠定基础。当一个故事结束,孩子会很快的把手里的图书收好,继续拿出下一本故事书来看。逐渐孩子对故事内容越来越熟悉,脱离了磁带,自己也能讲述故事了。
(2)每次游戏时,班级里的"故事吧"总是非常热闹,就算是出勤人数少的'日子,"故事吧"里也不缺少人气,一些掌握故事比较熟练的幼儿可以做"故事王",讲故事给进入吧里的同伴听,娃娃家的爸爸妈妈最喜欢带着"宝宝"来听故事,看到有许多人来听故事,"故事王"讲起故事来就更带劲了。
(3)幼儿在读完故事后,可以加上场景和道具,把故事情节用语言、动作配上相应的表情表演出来。我们的故事,在经过了最初的教师讲孩子听,到孩子自己阅读,阅读给同伴听的过程后,还形成了表演故事的活动。孩子们从演故事的过程中,在说话的抑扬顿挫上,语气表达上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不光这些,孩子们还了解到了出场顺序,集体荣誉等等。这些都是孩子们在一个小小的故事表演中得到的巨大发展。所以说,我们要相信孩子,做好他们的支持者,引领者。
在幼儿园里,教师采用自主阅读、集体阅读的活动形式,鼓励幼儿在晨间活动、区域活动、游戏等自由阅读时间选择绘本进行阅读,较好的激发了孩子爱阅读的兴趣。
课题名称:高考背景下,利用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有效提高学生阅读理解题型解题能力的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高考英语科目的'《考试说明》以及高中英语教学大纲中,对阅读能力的要求是,学生要能读懂阅读材料的大意和一些细节,能根据字面意思理解阅读材料深层次的含义,能对阅读材料中的个别生单词通过上下文判断词义,还要能根据文章理解作者的态度和观点。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同时要正确指导学生如何高效完成阅读理解题型,并且要有较高的正确率。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高考英语试卷中,阅读理解部分在满分150分的试卷中占有40分。因此,阅读理解部分学生的得分对于总成绩有着极大的影响。那么,这就要求在日常教学中,在课堂上,教师要抓紧每一个45分钟,每一篇阅读课文,在大量的练习中,在大量的词汇语法知识积累的同时,逐渐的渗透给学生阅读理解题型的解题技巧,帮助学生能够快速而准确的完成阅读理解题目。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1、研究目标
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有效的指导,在对每个单元阅读文章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增强学生的英语语感,让学生在合作学习自我探索的过程中,摸索并积累更多的阅读技巧,提高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题目的解题能力。
2、研究内容:
针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现状,学习状态现状,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不同学习程度的班级,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信心,帮助他们积累和总结有效的阅读技巧,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研究方法:
(1)分析研究法:深入分析学生目前的阅读理解能力欠缺的原因,深入分析新课程标准和高考考纲,有针对性的,脚踏实地的,针对问题,一步步在课堂上解决。同时深入分析类似研究的得失和经验,给自己的研究找出宝贵的提醒和借鉴。
(2)调查研究法:通过口头调查,书面调查,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等方法,对该课题的历史和现状进行考察并从中获得大量资料。
(3)分类研究法:将该课题分成若干个子课题,分阶段进行研究,对不同类别的研究进行规律性的总结和比较,并互相借鉴。
(4)实践研究法: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进行研究,以课堂为阵地进行认真讨论研究,并撰写心得。
4、研究步骤及过程:
第一阶段:申报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0月):对本课题进行论证,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完成申报工作。
第二阶段:比较研究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2月):重点研究根据实际学情,如何正确而有效的利用课堂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
第三阶段:分领域研究阶段(20xx年3月—20xx年5月):展开本课题,以小课题的方式分类型展开研究,并完成相关的过程性材料。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xx年6月—20xx年7月):总结研究成果并撰写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1、通过研究,使学生对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有清楚的认识,使教师能够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阅读技巧,并且师生共同进行主动实践。
2、通过大量个案研究,在实践中摸索总结,针对学生存在问题进行查漏补缺,得出有效的,适合学生自身的阅读方法,也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
3、表现形式:
(1)结题报告
(2)论文、教学设计、课件等。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在进行该课题研究的一年的时间里,由于个人经验不足,困难和挫折很多,但是开始做一件事,就不能因为畏难心理而放弃,我不断向同事请教,大量查阅相关资料,尽自己最大能力,最终还是认真完成了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也反映出自己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对于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步骤的不够熟悉,对于专业研究方法的不熟练运用。这都督促我,以后要多多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献,主动要求进步,一定争取下次做到更好。
一、研究背景
如今工业发展很快,酒酿这一传统中国食品的制作进程渐渐转至工业化,而手工制作酒酿的方法已经没有多少人了解,所以我们提出该研究课题,期望能更多的掌控酒酿的制作方法和关于酒酿的知识。
二、研究目的
我为本课题所定的目的为:
1、了解酒酿的常识,包括酒酿的来源、酒酿的别称、酒酿的发展等。
2、掌控酒酿的传统制法,能自己亲手做出酒酿。
3、学会分组研究,自己总结归纳,及时发觉不足并进行改进,最后做出总结。
三、研究资料及方法
本课题小组分成三小组进行研究:
1、【资料调查】:借助各类资料了解酒酿的来历和它的演变进程、明白社么是传统好处上的酒酿,收集关于如何制作酒酿的进程,制作出一份做酒酿所需要的原材料和制作进程,为问卷和实践小组服务。
2、【问卷调查】:设计一份问卷,其中应包括调查者是否吃过酒酿,是否爱好吃酒酿和对酒酿味道的评判,对酿的来历的了解,并且是否了解酒酿的制作进程。然后完成这份调查,并且进行统计,得出结论。
3、【实践操作】:动手实践,在掌控如何制作酒酿后,尝试着自己收集材料,依照步骤制作酒酿,完成制作后能明白自己的成品是否存在缺点,并进行反复尝试和改进。
四、研究进程
研究分四个阶段进行,估计9周完成。
第一阶段:针对【资料调查】开始收集资料,能够透过询问身边的老师同学或家长,也可透过网络、电视节目、报纸及杂志来获取信息,最后以PPT的情势或以打印稿的情势完成。
估计2周完成
第二阶段:针对【问卷调查】与【实践操作】,开始着手与问卷的'制作和关于酒酿的制作。
估计2周完成
第三阶段:针对【问卷调查】开始发放问卷,并且收集问卷;【实践操作】开始对完成的酒酿进行评判与改进。
估计3周完成
第四阶段:针对【问卷调查】与【实践操作】得出的结论进行总结与归纳,做出最后的小结,最后以打印稿的情势完成。
估计2周完成
五、研究成果
第一我们课题【资料调查】小组开始着手寻觅资料,并找到了酒酿历史悠久,它源于汉,盛于清,是蒸熟的糯米拌上酒酵,发酵成的一种甜米酒,而且在各地都有不同的别称醪糟、甜酒、甜米酒、糯米酒、江米酒、酒糟等,还知道了酒酿甘辛温,含糖、有机酸、维生素B1、B2等,可益气、生津、活血、散结、消肿等酒酿带来的好处。
在了解了酒酿的知识后,【问卷调查】与【实践操作】小组开始分别制作问卷和制作酒酿。在问卷中我们提出了关于酒酿历史、是否爱好吃酒酿、是否了解酒酿的好处和如何制作酒酿等问题。在完成调查后,发觉同学们广泛听说过酒酿,且大部分同学都爱好吃酒酿,但在酒酿的历史与制作方法方面却很生疏,在完成问卷后,同学们普遍对酒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与此同时,【实践操作】小组已经开始着手制作酒酿,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都掌控了制作酒酿的步骤。经过了几周的努力,同学们都各自有了收获,并且酒酿也有了成品。图附:
之后,在指导老师进一步的指导下,制作的酒酿有待改进,有的糯米比较硬、有的味道较淡,在进一步的改进下完成了更好的作品。
最后,在总结了各小组的资料后,完成了一封关于酒酿的PPT附:
六、关于本课题研究存在问题的反思
在本次课题研究中,【实践操作】小组在制作进程中问题较多,例如水温、酒酵的用量、放置时间等,但在老师的教诲下,问题一一解决了,并获得了很好的成效。【问卷调查】小组在完成调查后,发觉同学们广泛听说过酒酿,且大部分同学都爱好吃酒酿,但在酒酿的历史与制作方法方面却很生疏,在完成问卷后,同学们普遍对酒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透过这次课题研究提高了我们的综合素养,也拓宽了我们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真正学会了一项本领,我们坚信我们选取是正确的,我们的研究是有价值、有好处的。
以上是我们对于课题研究的阶段总结,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这也正是我们在今后需要改进的地方,整体来说本次研究型课程获得了成功。
一、讨论的缘由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玩是孩子的天性,要发觉、爱护和引导幼儿固有的天性。”“幼儿园以嬉戏为基本活动”。但在实际的幼儿园教育中,还存在重智育、轻嬉戏的倾向。家长也更关怀孩子的智力进展,往往认为嬉戏就是“玩”,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多少用处。儿童嬉戏越来越少,孩子越来越孤独。而另一方面,民间嬉戏面临失传。那些以前给我们带来无限欢乐的民间嬉戏踢毽子、跳房、投沙包------已不再为孩子们所熟识。其实,民间嬉戏简洁易学、趣味性强、材料便利、不受场地人数限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潜在进展空间,正适合我们县城的幼儿园,我们何不把民间嬉戏介绍给孩子们,让他们也体验传统嬉戏的欢乐呢?为此,我们幼儿园选取了董旭花教授的“学前儿童嬉戏的多元价值开发”子课题——“民间嬉戏的现代好处挖掘”,期望在课题引领下仔细了解、解读民间嬉戏,让它在幼儿幼儿园教育中发挥巨大作用,让孩子们体会民间嬉戏的乐趣,促进孩子们健康欢乐成长。同时也期望,在课题引领下,老师的专业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讨论目标
1、以课题活动为契机,提高老师的专业素养,重点提高老师的教育科研潜力。
2、讨论民间嬉戏所蕴含的教育价值,了解嬉戏对幼儿社会性交往潜力、情感、智力进展的作用。
三、讨论资料
1、各年龄班如何选取相宜的民间嬉戏,如何对传统民间嬉戏进行转变和创新。
2、民间嬉戏与幼儿多元智能(共性是社会交往潜力)进展的关系。
四、讨论对象
主要选取夏津华夏幼教中心3---6岁(小、中、大班)约300名幼儿作为讨论对象。
五、讨论方法
文献讨论法、行动讨论法、阅历总结法、评优展现法、观看法、谈话法
1、文献讨论法:通过对相关嬉戏资料的搜集、学习、分析和理解,了解关于幼儿嬉戏评价的最新进展和民间嬉戏的现状,为幼儿进行嬉戏活动带给理论支
持和方法指导。如:我们通过讨论资料搜集了许多少数民族的嬉戏,如“叼羊大赛”、跳花竿等,孩子们很喜爱。
2、行动讨论法:我们经过思索打算实施以幼儿为主体,以活动案例为载体的教研活动模式,注意行动讨论------反思------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再次活动(行为跟进),紧密结合实践中的难点尽心讨论。如刚开头做课题时,小班幼儿不适合搜集来的民间嬉戏,由于一些竞赛性质的嬉戏对体力和智力的要求比较高。我们经过反复讨论,改造民间嬉戏,重点进展适合小伴侣的非竞赛性质的嬉戏,老师们提出来能够试试语言类嬉戏(比如《拍手歌》)和表演嬉戏(比如《挑小狗》),结果孩子们很快就爱上了这些活动。
3、评优展现法:从全园评比出几个秀的民间嬉戏活动案例,请老师们一齐观看活动,并当场进行评析,合理汲取和借鉴,然后应用于实践。这样进步非常快。如,我们在xx年x月观看了杨杰的《百变神圈》,老师们都从中学到不少东西,大家发觉,民间嬉戏配上民族乐曲,感觉很美!xx年x月我们又观看了蒋岩岩的《齐天大圣》,我们又发觉,用传统故事中的人物激发幼儿嬉戏的爱好,体育嬉戏、表演嬉戏交融渗透,嬉戏的趣味性大大增加。就这样,大家常常沟通,互提推举,一点点提高。
4、阅历总结法:将同做“学前儿童嬉戏的多元价值开发”课题的其他幼儿园的胜利阅历合理汲取,取得对课题开发有启发好处的阅历,概括出支持课题讨论的先进方法并加以利用,对我们讨论水平的提高很有好处。上级课题组给了我们许多沟通学习的机会,利津一幼的“资料收集”和烟台蓝天幼儿园的论文写作都给了我们极其珍贵的启发。
5、观看法:观看幼儿在嬉戏中的表现,进行分析和比较,会发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这也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嬉戏的观看评析都以此为依据。我们会在主角嬉戏中发觉孩子的社会性进展水平毕竟怎样,还会在体育嬉戏中发觉孩子的运动潜力如何------记录下来,便于又针对的实施教育。
6、谈话法:主要用于嬉戏之后,和小伴侣交谈,了解他们在嬉戏中的感受,以及他们喜爱什么,不喜爱什么,以便准时对嬉戏规章做出调整。
六、讨论实施步骤
1、学习预备阶段
A、基本理论的学习:学习丁海东《学前嬉戏论》、周兢《中国民间嬉戏》、皮亚杰《儿童心理学》,重点学习学前儿童嬉戏的专业论著,进一步了解幼儿嬉戏的特点,并了解民间嬉戏由来和各种玩法,结合幼儿园的实际状况,思索如何让民间嬉戏深化孩子的生活,让他们真正喜爱上民间嬉戏。
B、确定人员分工和各时段任务:
我们这个课题由园长常红喜亲自督导,教研组长宿军全面负责,精选我园秀的骨干老师:、
详细支配如下:
起止时间要解决的问题负责人
20xx.1------3月活动发起,搜集素材,分析归类。
20xx.3------20xx.4月实践阶段,各班选取民间嬉戏活动。课题组全体老师20xx.4------20xx.4月阶段总结,全园嬉戏展演,资料收集。课题组全体老师
20xx.5------9月结题阶段,提升阅历,巩固成果。
2、课题实施阶段
第一步:召开课题组会议,制订各阶段目标,明确各自的任务。其次步:利用图书文献、学前教育网搜集民间嬉戏的相关资料;召开班级家长会,请小伴侣和家长都参加收集相关材料的活动中来。
第三步:资料汇总,讨论、分类,确定哪些嬉戏适合在幼儿园开展。
第四步:各班每月选取一个相宜的民间嬉戏,介绍给小伴侣,大家一齐做嬉戏,老师观看并记录。课题组依据幼儿的状况和老师的看法召开教研会,分析解决实际操作中消失的问题,推广先进的阅历。同时留意收集文字资料、影像资料。
第五步:对活动中积累的资料进行分析和筛选,并分门别类存入档案。
第六步:提升阅历,重点引导参加课题的老师撰写论文、制作课件。并进行评比,相互学习。
第七步:结题,向上级课题组呈交讨论成果。
七、讨论成果
我园于20xx年x月被董旭花教授主持的《学前儿童嬉戏的多元价值开发的实践讨论》课题组定为课题讨论试验园,结合幼儿园实际状况,我们选取的子课题是《儿童传统嬉戏的现代好处挖掘》。在从事课题讨论的.两年多里,在总课题组的引领下,课题组成员深化讨论,专心实践,大胆创新,在民间嬉戏的创新改编、嬉戏和幼儿多元智能关系的讨论、老师的教研潜力提升等方面都大有收获。
同时,还积累了超多的嬉戏活动资料,编制了自己的园本教材。华夏幼教中心的孩子爱嬉戏、玩嬉戏已蔚然成风。现将我们取得的成果列举如下,请总课题组检查验收:
1、民间嬉戏的创新、改编。
我们在整个课题讨论中共收集四十多个民间嬉戏,分为体育类、益智类、语言类、艺术类并对这些嬉戏作了相应的创新改编,并已经汇编成册(见《夏津华夏民间嬉戏集锦》)。其中三篇被收入20xx年x月淄博总课题沟通会《阶段性成果集》。
2、嬉戏和幼儿多元智能关系的讨论。
我们对开展的每一个嬉戏都进行了多元价值分析,发觉通过丰富的嬉戏,幼儿的社会交往潜力、智力、体能都有较大提高,共性是社会交往潜力提高很快。
我们已经制作嬉戏观看幻灯片5个,整理出论文十余篇并编印成册,其中论文《亲子嬉戏在家园联系中的作用》已在《幼教园地》20xx年第一期发表;课件《捉不住的小鱼》、《我和报纸做嬉戏》获“解读儿童嬉戏,走进童心世界”课件大赛一等奖。通过老师的分析总结,我们已经能够娴熟的运用嬉戏进展幼儿的多元智能。许多外地参观沟通的老师都说:“这些孩子的智力水平远远高于他们的年龄!”我们的孩子进入学校很受欢迎,在校内里,不论是体育运动、文艺表演、学习学问还是与人交往,他们都出类拔萃,应对自如。
3、做嬉戏、爱嬉戏构成幼儿园的特色。
我们依据嬉戏活动的阅历,编制了分年龄段的案例设计集《夏津华夏民间嬉戏集锦》,并保留了幻灯片资料;依据孩子们爱嬉戏的天性,我们把每年的四月为“嬉戏月”,每年x月举办“亲子运动会”。每一天下午4点后,全体小伴侣都参与户外嬉戏,嬉戏已真正成为华夏幼教中心的传统和特色。
4、老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课题讨论是一条线,我们不断针对实践中的难题开展教研,从一开头的嬉戏筛选、嬉戏组织到之后的嬉戏观看、嬉戏评析、整理论文,老师们的专业潜力一步步提升,每位参与课题的老师都深有体会,她们说:“此刻,读专业书籍的多了,嬉戏时拍照的多了,向幼教刊物投稿的多了,会制作课件的多了。”作为课题的负责人,我更有体会,老师们从“不会提问题,到会提问题,到会讨论争论解决问题”,她们已经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迈出了胜利的一步。这些都得益于总课题组的引领,我们的确在课题活动中学到许多。
八、反思
我们是新成立的幼儿园,这是第一次做课题,所以在刚开头时觉得困难重重:
课题活动开头后,怎样写反思?怎样从纷繁的材料中提炼出有价值的、规律性的东西?怎样提升阅历,汇总成优秀论文?幸好,有总课题组的帮忙,我们从其他幼儿园也学到了许多,最终从实践中摸索出一点点阅历,感谢董教授在课题讨论中给与我们的指导,真诚的期盼下次与您合作!
尊敬的课题鉴定组专家、老师们:
下午好!
作为课题主持人,我对 课题能顺利范文网结题感到由衷的高兴,这是各位领导、专家、同仁扶持和老师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山为本,水自强,民为本,国自强”这是一部电视剧的主题歌词,形象地说明了人的因素的重要作用。在这里,我要说“师为本,校自强”,正是这种理念,使我们意识到,五小要发展,教师必须先发展。可以说,这是我们制定实施《个案学习与教师教学智慧生成研究》课题的初衷。近三年来,我们以该课题研究为载体,创新校本培训模式,通过组织教师学习个案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个案学习方式和教学实践智慧生成与提升策略,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坚定了我们走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让每一个教师成为“智慧型”教师成为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
正如刚才的教师代表所言:“课题结题只是在形式上告一段落,我们来到了新的起点。”课题研究得出的经验性成果,尤其是结题鉴定组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将是我们用之不尽的“财富”,必将引领我们的研究更深入,更有效,也将会取得更大的研究成果。
在这里,我表态:在前期取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本课题的研究,求真、求实、求精、求新,力争获得新方法,取得新经验,新成果。为开发区五小打造一支“学者型”、“智慧型”、“专家型”的教师而不懈努力。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地图是地理知识最有效地载体之一,学生一旦掌握了读取地图信息的方法也就等于拿到了打开地理知识宝库的一把“金钥匙”。然而目前的中学地理读图的现状让人担忧,一方面是相当多的地理教师满足于不断重复地读图经验的传授,甚至在考试的巨大压力下,一部分教师读图经验的传授完全变为自己多年累积的大量图形的一个个知识点的传授,其教学目标为最大限度地做到以全为主、以全仿偏,图图俱到。
另一方面就是那些可爱的学生,经常会受到近似饱和的图形知识点轰击,学生完全无法体会到图形给他们地理学习带来的高效和实惠,反而有了“地图无用”,增加学习负担的感觉。随着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的实施,在进一步发展素质教育呼声愈高的今天,现在的中学地理教育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目前国内对培养中学生地理读图能力的研究主要特点是从目前地理试题中所涉及知识点出发提出提高学生读图能力的方法,很多方法对于提高学生地理能力,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大有帮助。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成绩,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另一方面良好的读图能力还将有助于学生从图中更好更快的获取更多的有用信息,从而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拥有持久的优势,更好的生活。
随着世界交往日益密切以及传媒的发展,初中学生对于中国和世界的了解愈来愈多,因此,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不仅是课程学习的需要,而且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一步,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基础。同时培养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及地理图表的技能”是新《地理课程标准》对学生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要求。
因此有必要探索和总结出一系列在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可操作的有效提高学生读图能力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学会读图,喜欢读图,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能力。针对这一个特点,本研究拟对在中学地理读图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应对策略进行研究,并通过日常教学实践和反思,总结出有效的提高学生地理读图能力的方法策略。
二、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读图能力主要包括了识记图形的能力、理解图形的能力和应用图形的能力。识记图形的能力就是对图形的记忆和识认的能力;理解图形的能力是指明了由方向、比例尺和图例构成图形的意思的能力;应用图形的能力主要涉及一图多用能力、多图并用能力和图文转换能力三个方面,主要包括了对每幅地图,学生能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归纳和综合,从而实现一图多思、多用,发现地理事物及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学生要关注各种地图间的联系,学会用几种地图来综合说明、比较地理事物和问题,达到多图并用;能根据数据或其他信息绘制图表、补图填图,实现简单的图文转换。
读图能力是衡量现代中学生地理知识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培养中学生的读图能力就是使中学生具有正确、高速和有效的识记、理解和应用图形的能力。特别是在课堂活动中,培养学生地理观察能力,使用处理地图、图表的能力及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应用地理信息手段进行交流、表达的能力,不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通过本课题研究,探索培养学生地理读图能力的有效方法,为地理教师提供有效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提高学生读图与析图能力,掌握读图和析图一般程序和典型方法,让学生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让教师能够轻松、快乐工作,实现个人专业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举措和步骤
课题研究的举措:
1、文献法:进行文献查阅、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及测试分析,了解中学生地理读图能力现状。
2、个案法:组织开展集体学习交流,通过部分学生读图、用图个案研究,找出规律,形成培养学生地理基本素养的方法与策略。
3、总结归纳法:针对实践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借以不断完善操作方法,从中探索出更有效的途径,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4.案例研究法:在课题研究的实践与探索中,通过撰写调查报告、教学设计、案例、反思、随笔、论文、课件,运用媒体、网络等方式手段,对有代表性的教师进行跟踪研究,对经验事实材料进行分析概括,使之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理论。
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计划从20xx年5月—20xx年5月,研究周期为一年,共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xx年5月至20xx年8月)为准备阶段。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具体做法:
1、为课题顺利进行,准备理论书籍和学习资料,实验教师积极自学和参加各种培训,继续教育,学术研究,及时了解教育教学新动态及可以借鉴成功,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不断学习,不断改进,提高理论水平。
2、通过问卷调查,基本了解学生的能力和现状。
第二阶段:(20xx年9月至20xx年11月)为实践研究阶段。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将理论落实到实验中,形成阶段性小结。
第三阶段:(20xx年12月至20xx年2月)为汇集总结阶段。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汇集统计和分析。
第四阶段:(20xx年3月——20xx年5月)撰写结题报告阶段。
四、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1、以“生活引导学习”为基本指导思想,着力构建公民需要的、符合中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地理课程教学模式,突出中学地理思想方法,致力于培养学生地理实际运用能力,体现整体性、规范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地理教学方法。
2、使培养中学生地理读图能力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贯穿用于地理教学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在新课的导入、新知识的讲授、课堂习题的处理、分析归纳等活动中,在今后课堂教学中注意并特别制定、展示一些教学案例。
3、使正确、高速和有效的地理读图能力成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优化学生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好方法。使读图能力成为激发学生进行思考、独立探究、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使学生的读图能力成为学生和教师输送信息主要途径,以此获得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4、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个体或群体地理读图能力的情况,进行个别言谈或召开座谈会并记录,获得第一手资料,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协调教学活动,或及时改变教学内容,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从而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并形成个别访谈记录。
5、探索培养学生地理读图能力的有效方法,为地理教师提供有效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提高学生读图与析图能力,掌握读图和析图一般程序和典型方法,让学生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让教师能够轻松、快乐工作,实现个人专业发展。
6、收集整理资料,多进行针对性的深入研究,能加强教师自身的素质,提高教学水平。研究时及结束后撰写相关的阶段性论文和总结性论文。
主件:结题报告
附件:教学论文、随笔、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课堂实录等。
五完成课题可行性分析
1.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课题组共由五人组成,成员都具有扎实的地理专业知识基础和一线教学经验,且分布在初、高中不同教学阶段。
马朝霞,46岁,一级教师,旬阳县师训教研中心地理教研员,从事中学地理教学、教研工作26年,陕西教育学院地理教育专业毕业。
黄玉田,36岁,一级教师,旬阳中学教师,从事中学地理教学10年,宝鸡文理学院地理教育专业毕业,新疆大学地理教学与课程论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
张春亚,34岁,一级教师,旬阳中学教师,从事地理教学10年,宝鸡文理学院地理教育专业毕业。
郭景慧,42岁,一级教师,城关二中教师,从事地理教学16年,陕西教育学院地理教育专业毕业。
梁敏,27岁,二级教师,旬阳县师训教研中心地理教研员,从事地理教学教研工作5年,渭南师范学院地理教育专业毕业。
2.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对生成课程理论与实践现状有充分了解。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并构建一种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变革性的动态生成性课程体系。研究动态生成性课程,既有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师的专业成长,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而对比我国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手段,结合动态生成性课程的教学观、课程观、师生关系等问题的探讨,急需思考的是动态生成课程的实质归属问题,因此急待全面而深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本研究正是从理论方面寻求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依据,从实践方面验证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途径,意图建立适用的中学地理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策略,以给一线的地理教师一点参考和帮助。
(2)对自身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经验和教研活动经验的积累反思。本课题主要参加者有经验丰富的专职地理教研人员、有能力较强的长期从事地理教育教学工作一线骨干教师,能有效地保证该课题与学校教育教学的有效结合。同时本课题的参与人员中青年相结合,成员年龄结构合理。课题组成员认识统一,明确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参与实验的积极性高,具有扎实的地理教育理论、教学实践和教育科研能力,有充足的时间保证,并且他们的参与都得到了其所在单位的大力支持,有能力保证该课题的顺利的实施和完成。同时单位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对教科研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单位教研力量及其氛围的支持和其他教师的帮助,单位已经有共同做课题研究的经历和经验。
3.成员分工:
马朝霞:主持课题研究工作,负责指导、调整、协调课题组成人员的研究过程,负责课题申请表的设计上报、撰写开题报告(课题实施方案)、中期报告、监测与指导资料的收集、整理,撰写结题报告和《中学生地理读图能力培养》相关性论文。
梁敏:负责课题研究的前期教师、学生问卷调查工作(包括设计、发放、回收、统计、问卷),撰写教师问卷调查报告、阶段性总结和论文。
黄雨田、张春亚:负责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培养高中生地理读图能力的经验性资料进行收集、分析,(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随笔、课件等);在通过部分学生读图,用图个案研究,找出规律,形成培养学生地理基本素养的方法与策略,撰写中学生地理读图能力培养的途径、方法的论文。
郭景慧:负责学生的问卷调查工作并撰写调查报告,并撰写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阶段性总结,收集整理培养初中生地理读图能力的经验性资料,撰写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和论文。
南家青:在课题研究的中途,发现课题组成员精力不足,也考虑到南家青老师对本课题研究的兴趣和强烈愿望,同意他加入本课题的研究。主要负责培养初中生地理读图能力的经验性资料的收集整理,撰写与课题研究相关的论文。
摘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一个根本措施。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提高实效性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教学的主要过程在课堂,课堂上用什么模式去学习、决定着教学的效果和发展。几年来我们围绕提高初中物理实效性的这一中心,进行了备课、上课策略的研究,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和“30---15”课堂精讲精练模式的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提出了有效教学的观点,促进了师生的共同发展。
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以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依据现代教学价值论,运用现代教学结构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进行了教学现状的调研,经过学习培训,开展研究课研讨活动,以点带面,总结研究成果,摸索创新教育中提高初中物理实效性的有效方法,体现出“让你充分发展”的办学理念,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们为什么要提出《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这一课题呢?
第一、目前,在一些中小学校的课堂教学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苦干有余、巧干不足、有效性不高的现象,这已经制约和影响了中小学教学质量整体水平的提高,客观上也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深入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很有必要。
第二、我校地处城乡结合处,学生及家长的文化素质差别越来越大.随着中学生就近入学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生源中的“不同智”现象越来越突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最大难题就是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或策略使这些学生能得以提高,我们认为,学校的现实要求我们做这方面的实践和研究。
第三,新的教材、新的课程越来越注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注重了人文主义的教育。它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是仅注重知识研究的结果,而是更重视研究知识的过程;不是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是更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不是课堂上教师为中心,而是重视师生的互动性学习。新的课程越来越重视人的发展和培养。与时俱进的形势要求我们冷静思考,如何进行《提高初中物理课堂实效性的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
第四,任何教科研都应该为教学实践服务。我们的实践阵地是教学的
第一线,也就是说,要通过我们教师的教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提升我们整体水平,在郑州市素质教育中,取得实质性的好成绩,不辜负开发区父老乡亲对我们的厚望。从这一点上说,我们更应该实事求是,认真地去进行新课程教学中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
课题的理论依据
这一课题的提出的理论基础是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克服“普洛克洛斯威斯之床”(又名“魔鬼之床”)现象。“形而上者为道,形而下者为器”,据此,我们提出“有效教学”即“提高初中物理教学实效性”。这一课题的提出的理论依据是,著名教育家的理论阐述。1、皮亚杰的“认知学习”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对外界的认识之最初的中介就是活动。”“教育的目的是造就能创造的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所做的事的人,这种人能有创造、发明和发现。”
2、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功教育”理论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成功的欢乐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足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而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动力。”……他强调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对学习充满兴趣。
3、马斯洛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是人格的发展,是自我的发展。它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诱发学生自主合作、主动求知。
4、布鲁克斯的“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必须主动“投入学习”。死记硬背的知识是“无用知识”。学生必须在情境脉络下与问题互动才能真正理解。学生必须积极建构意义,通过内在对话与思考过程,与他人互动,来理解脉络与解决问题。
5、现代教育家、全国特级教师魏书生也说过,教师的工作就是有效地教育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成为社会有用的人。许多教育家的著作为我们的实践与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课题研究中,我们以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现代教学价值论,运用现代教学结构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进行研究,取得了有益的成效。
课题的界定
所谓“提高初中物理教学实效性”就是指通过老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
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这就向教师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二是指明学生们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等。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
因此,“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研究内容
1、备课研究。这是上课的第一步。老师的备课,再也不能象过去单纯的为传授知识而上课,而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地去学习。而备课中,就应当重视上课过程的设计。例如,标明所教课文的题目;从知识能力、情感等诸方面提出教学本课的要达到的目标;突出重点难点;教学中所运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以及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讨论、解决以及课时安排等。
2、上课研究。“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有充分的合作,教法与学法要有很好的融合,师生心心相印,情感交流的统一,凡良师必深谙其理。
“教育要心理学化”,如果学生的心理(大脑的功能)没有参与教学、就不能接受任何教育、教学的信息,就有可能把教师的讲授当做“耳边风”,或者“心猿意马”“身在曹营心在汉”,或者以为“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或者不买老师的“帐”,导致“厌学、弃学、辍学”。 要消除学生的知识障碍。由于过去的知识没有学好、没有弄懂、或者产生遗忘,学生在学习后面知识时,产生这种障碍。教师要进行知识补救、知识沟通,或者引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与联想,或者简介过去的旧知,或者提示有关的旧知,或者有针对性的进行补救等等,对新知学习进行铺垫,都是很好的方法。
要消除学生的方法障碍。学生自主学习指导不好,往往使学生一筹莫展,常不知从哪里入手。对此“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从方法上给予指导、点拨开窍,既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也让学生尝到解决问题的甜头。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也有“点金的指头”,随时学习,随时都能“点石成金”。
要消除学生的思维障碍。一切学生思维不活,或凝滞、僵化,有时由于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思维常不能突破固有的模式,因而显得思维迟钝。对此教师要进行思维沟通,使他们能从多种思维种类中,爆发
出智慧的火花,领悟到“思考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要消除学生的意志障碍。《墨子·修身》云:“志不僵(强)者智不达”。任务重、作业多,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有时学生对疑难问题缺乏钻研精神;有些学生上课坐不住等都属于学习中的意志障碍。
意志与情感、认识有密切关系。认识是意志活动的前提,情感对克服困难、达到预期目的的立志活动起着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给学生讲课时,要巩固他们学习的信心,多鼓励他们微小进步,这样才能排除学生立志障碍。
消除学生行为习惯障碍也是像我们这类学校必不可少的一种工作。行为习惯比较固定、机械、有特殊倾向。如写字潦草,答题不推敲等,对这些,教师要随时矫正。
一句话,教师上课一定要研究学生。“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就没有教育。”古诗云:“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教师在课堂上也要推心置腹。
3、自主学习的研究。
在教学活动这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学习,是学生的学习,教师是不能包办代替的。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认识者。教师组织任何教学活动,是为了让学生认识,是为了使他们掌握知识。离开了学生就不可能有教学活动。 学生学习具有能动性。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就是学习过程发展的内因。只有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出来,才能掌握教材,思考,融会贯通,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落实教学要求,保证教学质量。 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教育思想的更新。陈腐的传统教育思想的显著特征是“惟书惟上”,扼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谓更新教育思想,集中到一点,就是必须认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4、“30--15”课堂精讲精练教学模式的研究
“30--15”是针对我校学生进行有效教学的一种切合实际的、也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应当在全校进行广泛的研究和推广。这种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学习的主体,改变教师的一言堂的局面,扩大学生的训练和研究性学习机会。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教的客体。教师既是教的主体,又是学生学习的客体。主客体对立统一,构成了新型的教师与学生关系。把“30--15”教学模式定为我校进行研究探讨的一项课题,是十分正确的。
子课题
(一)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的探索
1、备课策略的研究
2、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
3、自主学习策略的研究
4、反馈策略的研究
5、“30·15”精讲精练有效教学模式的探究
(二)教师指导下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
1、怎样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动?
2、培养合作学习品质和能力的研究
3、如何从合作学习中提高效率?
(三)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1、新型的师生关系心理因素的分析
2、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
(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中如何实现知识的建构和运用?
1、怎样以知识为载体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2、综合实践课程教学策略的研究
3、如何进行科学、技术、社会(STS)结合的教育?
4、如何进行各学科知识的有机渗透?
(五)“提高初中物理实效性”中过程评价的研究
1、过程评价的目标研究
2、课堂教学评估的研究
3、过程评价的研究与实践
研究计划安排
1、深入学习有关新课标文件,学习有关理论,认识这一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以学校为单位,各领取一个小课题进行研究,并结合学校特点,制定出相关的研究方案或计划。
3、以一个学期为一个阶段,进行阶段性小结。小结分三部分:(1)研究的过程和实施方法;(2)研究的成果或经验;(3)理论的上升或论文。
研究方法
1. 运用群体优化法,课题组成员分工负责研究内容,有分有合。
2. 调查法:通过听课、座谈、问卷调查等手段搞清目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现状,并经过综合分析,找出影响物理实效性的症结所在。
3. 资料法:利用图书馆和教育网,查阅有关资料,借助前人的理论和经验,指导我们的实验研究,为课题研究提供丰富详尽的背景资料,并更新了课题组成员的教育观念。
4.培训学习:首先由部分课题组成员外出参观学习,参加新教材培训与观摩课学习;然后组织全体课题组成员共同学习他们带回的学习内容及体会,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