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著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0篇)
在我看来,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这学期,学校布置了读专著谈体会,粗略浏览推荐书目,专心阅读教育专著《新教育之梦》、《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育的55个细节》、《爱的教育》等,边看边与平时教育相比较,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这些书在教我们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
一、做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
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向前辈学习,向优秀者学习,甚至向我们的学生学习。
二、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人没有了思想,根本就属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二是用思想陶冶学子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仁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井贵的生 命。
三、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有一条就是宽容在《中国教师缺什么》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儿童的差异,承认儿童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你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有人说,人生有三大境界,一是物质人生,二是艺术人生,三是宗教人生。宗教人生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可能一辈子也达不到,但追求一种快乐的让心灵释放的艺术人生还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多读书。作为教师,尤其要多读教育类书籍。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活动空间有限而闲暇时间也极少的教师来说,读书无疑是开阔视野最好的捷径。我在读书的过程中便常常感叹于“开卷有益”的道理所在。读书是一种享受,可以暂时忘却自己所处的空间位置,忘却繁杂的琐事。尤其是读教育类的书籍时,经常对号入座,感觉身边发生的好多事和书上讲的比较类似,在书中可以学习怎样教育教学,能从中获得许多启迪,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加从容,这样的感觉很真实也很充实。
“做一名有智慧、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过一种有尊严的教育生活。”是我作为人民教师的一个目标。读了李老师的书,感触颇深。
感受之一:
作为教师,应该多读书,读各种各类的书,尤其是文学名著更要捧读不辍。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确实有这种感觉,读书不仅增长见识,还可以在写作时有所借鉴。李镇西老师经常向学生推荐各种有意义的课外读物,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的动力。当然,推荐给学生读的书李老师都是先读过的,有的学生甚至从李老师的书架上借书去读。这一点特别值得我学习,虽然我是教英语的,但我本身一直认为读书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丰厚,能够承载更多生命的底蕴。读书伴随着积累,然后在需要的时候才能“厚积薄发”,在课堂教学中就能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精神营养。
我可以把这分精神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也每天多学习一点点。
感受之二:
教师应该真正地喜爱学生,并走进学生的心灵。李镇西老师时时反思自我,时时向学生学习,他也认为学生的心灵纯洁可爱,学生的心灵比老师高尚得多。在这里,我之所以用“也”这个字眼,是因为我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也有这样的认识,而读到这里的时候就和他产生了共鸣。我也和李镇西老师在书中坦然自述的一样,是个急脾气的人,有时和学生之间难免因为急躁而发生不该有的误会,特别是和那些学习、纪律上的困难生,还经常怨声载道的,每次过后,我都后悔不迭,但学生从来不跟我记仇,有时我真诚地向他们道歉,他们却说:“没事,老师,你都是为我好”;反思一下,作为老师觉得很惭愧,常常用“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其实孩子是多么天真无邪呀!今后,在和学生相处中,我要格外注意树立教师的形象,用真心对待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爱学生,才能对学生的缺点宽容处之,慢慢等待他们战胜自我,取得进步,并和学生一起成长;爱学生,才能细心指导学生,如李镇西老师在给新生的信中,对新学期的准备就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爱学生,就有耐心和学生真诚沟通,用谈心、写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评去教育学生。李老师转化万同的方法和耐力很值得借鉴。
感受之三:
做老师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师职业,固然辛苦,但却极富挑战性。在和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相处中,要针对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材施教,面对一个个活生生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工作要时时创新,但更应遵循教育的规律。在《爱心与教育》的前半部分,李老师教给学生的自我激励方法是“每日九问”,而在“手记三”中他在指导优生学习时提出了“每日十问”的要求:“一问今天在家早读外语没有?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三问今天学习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四问今天的功课复习没有?五问今天预习明天的功课没有?六问今天做过闲事没有?七问今天“过电影”没有?八问今天计划完成没有?九问今天有未弄懂的难题没有?十问今天有无浪费的时间?”他要求学生把这十个问题制成表格,每天按实际情况填写。并鼓励学生“一两天做到这每日十问并不难,但关键是要坚持下去,唯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步入学习的良性循环。”我对比了一下,我也经常建议学生问问自己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今天复习巩固了吗?今天预习下一课了吗?一部分学生真的在做这些事了,而有一部分学生还是学无习惯,乱了一团,所以必须经常指导个别学生学会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爱心与教育》给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师首先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础上接受老师的教育,学生受到的教育会更深刻,效果也更好!还有,教师也应该努力和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师在书中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成功事例反复证明的那样:“师生间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块基石。”而离开了老师的爱心,感情的建立便是无源之水。对于我来说,要学习的还很多,要把握好素质教育的实质,着眼于人的培养,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对得起学生那一声声“老师”的呼唤!
第一次听到《优秀是教出来的》这本书的名字时感觉怪怪的,优秀当然是培养出来的,这本书到底想要说明什么呢?于是冥冥之中就对这本书充满了渴望。
一拿到这本书,我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结果出乎意料的是我没有那种“眼前一亮”的感觉,相反觉得作者罗恩克拉克先生所描述的教育场景,所提的要求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说话先要讲礼貌、主动询问表关心、乘坐公车不吵闹、见到老师问声好,完成作业不拖延等这些不都是我们老师平时经常强调的吗?书中没有长篇累牍的大道理,有的只是些微不足道的小细节。但是再次拜读第二遍的时候,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这种对事业执著追求的精神。对于一个小学老师来讲,《优秀是教出来的》确
实是一本不可不读的好书,让我对教育又有了一层新的认知。作者抓住教育过程中容易被人们忽视的细节,既对孩子严格施教,又用爱心和热忱赢得了他们的爱戴和尊敬。克拉克老师不仅仅将注意力放在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而且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教养。
在日常的工作中,罗恩克拉克的几点做法给了我不少启示。例如:一个“问题”学生已经很多天没有交作业了,罗恩克拉克和他家长联系了多次都没有联系到。有一次总算联系到了,克拉克就把这个不好的消息直截了当地告诉了这位学生的家长,想得到这位家长的支持。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家长听完了竟然说:“我孩子在家里也一向如此,你就将就一下吧”。这个回答真是让克拉克哭笑不得。也许是克拉克他自己认识到了自己的这种和家长的交流方式有待改善,所以在另外一个学生犯错误的时候,他改变了策略。他首先是耐着性子给这个家长拨通了电话,与第一个学生的处理方法不同的是他没有直接向这位家长“告状”,而是向这位家长违心地说他的.孩子这段时间表现如何如何好,这位家长听了以后自然非常高兴,表示要老师对他的孩子一定继续严格要求,家长会极力配合。过了两天,克拉克再次拨通这位家长的电话,这一次向这位家长陈述了孩子这两天的不好的表现,家长当然非常气愤,当即表态,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回家一定批评教育自己的孩子。看完罗恩克拉克的处理方法,真是佩服他的别具匠心。事在人为,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处理方法就会有不同的结果。所以今后我们在工作中一定要有所创新,在对待后进生问题上一定要赏识和批评相结合,多渠道地转变后进生。优秀是教出来的,一般的人对于这个教育都有一种狭隘的理解:那就是学校教育。其实不是这样的。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才会使我们的孩子变得优秀。
总之这位老师的做法让我更深切的感受到教育的魅力,教育的机智和教育的挑战。
闲暇之余,我终于读完了这本教育专著——《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由此我认识了李希贵老师,了解了一名农村中学教师,成长为全国知名教育家的传奇人生。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过:凡是我所有的好东西,都要归功于书。我国也自古就有“读书改变命运”的说法,李希贵老师的人生历程或许能作为这些话的映证。他在文中写道:像多数文学爱好者一样,我搜寻着所有可以找到的名著,急切地、贪婪地阅读,我恍若置身另一个世界,时而犹豫,时而彷徨,时而沉思,时而激昂…这种高度痴迷、全身心投入的大容量阅读,为我的精神世界储蓄了一笔丰厚的财富,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这笔
财富不断生息、增值,实实在在地滋养着我的心灵,影响着我的价值取向,为我的生命打上了浓厚的底色。毫无疑问,在此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将幸福地享用这笔财富的利息。
他说:我真正的学习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教育是与读书连在一起的,书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民族素质的提高,乃至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都离不开书。一个人在他相应的年龄阶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的书,那将是终生无法弥补的缺憾。李老师之所以能从教师———校长———局长———教育家一路走过来,跟他通过读书进行的大量的阅读积累及对这种阅读积累进行的思考和利用是分不开的。他走到哪里,就把读书的种子播撒到哪里。
他以自身和专家、大师的成长经历,告诉每一个孩子和每一位家长: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在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今天,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坚持学习。今天倡导教师多读书活动,其实更多的是要求教师要处在真正的读书状态。做一个善于读书,知识渊博,视野广阔的读书人,而不是只在原有知识水平上,作低质量的重复。当今这个正在发生巨大的、深刻变化的时代,新学科、新知识迎面而来,只有学习,才能丰富自己,才不会落后,不会被时代淘汰,新的教育环境,刻不容缓的教育改革,逼人的教育形式———我们没有时间再去重复,去等待,去观望。
这个月一直在读王哓春老师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感觉有几点感受最深:
一、王老师实话实说。
面对如今铺天盖地的成功教育案例,王老师提出质疑:教育事业真是这样简单化、轻松化、单一化的吗?王老师的见地我非常赞同,作为一名工作在教育一线的小学教师,我深深地感觉到教育感化一个孩子真的是“难于上青天”!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需要做案例研究。我们做案例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积累经验与教训,指明研究的方向,从而为实践提供导向作用。因此,我们做案例研究应侧重于过程和逻辑分析,不应侧重于是否成功;侧重于理智的判断,不侧重于激情燃烧。
回顾了一下自己以前所谓的案例分析,总好象是为了凸显自己的成绩在涂脂抹粉。其实说句心理话,近二十年的教育教学经验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教育的苍白无力。
二、做研究不要总立足“怎么办”?应先找“为什么”。
对于这一点我也感同身受。刚开学接了个新班,刘斌是班级的“老大难”。
一开始我总想:怎么办才能不让他拖班级的后腿。于是天天中午留他在学校与我一块儿吃饭,并给他辅导功课。可是半学期下来,他依然如故,尽管在行为习惯上略有好转,但对于学习还是能躲则躲,能赖就赖。
于是,我开始思考“为什么”?为什么他这样不愿学习?为什么小小年纪的他竟然如此大胆?这么多的坏习惯又是怎样养成的?为什么他有努力的愿望却看不见进步呢?
经过与家长的多次接触我逐步了解到由于父母忙于生意疏于管教孩子。租住场所鱼龙混杂,他与哥哥只有狠一点才不会吃亏。至于学习因为父母没有明确要求、期望,自己也就顺其自然。待到落后时便索性破罐子破摔,反正家人也无暇顾及。而我们的学校教育又是主动或被动地采用了“学习成绩”这一把丈量的尺子,于是,成绩落后的他自然就将自己列入了班级、老师和家长的对立面,以此来保护自己。
我想:自己即使穷三年之力也未必能使这孩子改变多少,但我至少了解了造成孩子不良习惯的主要原因——家长的疏忽与环境的影响。是呀,我们不应总是责怪孩子,多从成因上找找,我们就能以更宽容的心对待孩子。
三、现代教育呼唤教育者的教育智慧。
全书读来,给我最强烈的感受就是:现代教育要求教育者练就一身过硬的发现、分析和解决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案例”,来引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纠正偏差,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做人、做事的习惯,提高素养。而这一切都需要教育者独具慧眼,不以粗暴、简单的方式加以归因、干预和压制。重在发现和研究,积极探求学生表现的背后的深层次的本质原因!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不断进步。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不仅教育好学生,而且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成为一个深入学生生活的探索教育方法最优化的“研究者”。如:一个不爱学习的体育特长生,“对学习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于是老师用几乎公式化的思维方式认为:“怎样让他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成了我的首要难题。”于是老师开始主动接近他,深入了解他,谈话“一开始涉及到学习的话题,他就有些退缩”最终起作用的还是老师在获得他的信任之后,在帮助他解决一个个学习困难的情况下,经过长期努力得到转化。王老师认为这位老师一开始就出现了问题的归因错误,走了不少的“弯路”:学习的重要性是一个很常识的问题,几乎没有人不明白!这位老师的这个归因就缺乏“智慧”!“这也是目前中小学教师工作的普遍弱点”。教师面对学习障碍学生大谈学习的重要性,就是做让学生更反感的“傻事”,做的是无用功。而智慧的提问题应该是:“明明知道学习重要,为什么还不起劲呢?”解决问题,老师的爱心固然重要,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老师的专业能力,就如同医生要能对症下药。教育智慧起码也和爱心一样重要!同样,老师的真心如果没有更多的智慧相伴,则真心换回来的很可能就不是真心。由此可见教育智慧的重要性。
四、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育智慧的保障
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教师自己的心理健康很重要。很多教师是这样想事情的,刚说过不能怎么样,学生就公然违反,“顶风作案”是明摆着与老师对着干。于是火冒三丈,处理起来“简单、粗暴”,一顿训责,学生在高压之下似乎也立竿见影。可以说这是教师在使用权力压制学生——“拼力气”,学生是否真的服气很难说。也可以说这种教育方法是在“制造敌人”。而教师的教育智慧在很多时候体现在教师能否“化敌为友”的能力上,要做到化敌为友,教师要有科学的精神,研究的心态,前提是教师自己心理要健康。王老师说;“人有研究的心态,他是不会向研究对象发脾气的……恰恰相反,你得想办法使自己的认识客观地反映对方的现实状况。这是科学的思维方式。”我想,人的宽容度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只有心中容得下他人的人,才可以冷静的面对意外情况,举重若轻,把麻烦酿成快乐。可见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多么重要。
一、转变观念、更新理念
新课程体育教材,应和了新世纪对学校体育教育的要求。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引起教师角色、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在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产生了极大影响。新课程改革教育的预期目的就是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是多元智力理论。它不仅是一切知识和技能所开出的鲜艳花朵,而且也是一切教与学所结出的最终果实。现在是信息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教育报的一篇文章中说,需要通才,有创造能力,终展能力,身心协调的人。 体育活动中充满了可创造性的元素与机会。例如:教学比赛及游戏的规则就是如此。它本来是为了公平地、愉快地进行的,但在具体的情况下,进行一定的调整和修改,既为体育教育的目的服务,又为学生愉快地进行体育活动服务。在进行某种类型的体育技能教学时,我们可以把课本上列举的部分学练手段对技能锻炼的作用及原理向学生作简要介绍就行了,学生可以据此选择或创造新的适合自身的方法进行锻炼,只要有效果,教师就应该给予鼓励,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从体育学习活动中得到乐趣。
因此,针对新课程教材编注栏中众多的自我测评、自我认识、自我阅读、想一想、看一看、读一读、试一试及学一学等等。作为教师首先应克服思维定势,提倡发散性思维。让老师和学生总是同处一个平等交流的氛围之中,学做孩子王。学生可以随时打断老师提问,甚至于可以立刻进行课堂讨论,把宝贵的课堂时间用在激发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上,鼓励引导学生根据当前条件和已有经验,沿着不同的角度进行学习和思考,产生大量的设想,进而提出独特见解,并通过教学实践进行检测。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可以使新课程教学落到实处。
二、新课标、新理念、新教学
新课程的教学法:必须用“心”去作战,其实,我们的教学也是如此要想获得教学的成功,首先必须用“心”去进行教学。一切新的教学方法产生在教学观念转变之后。试观几十年来我国中小学走过的路,对课程标准新的理念逐渐接受和认可。只要将“心”用到教学上去,新的教学方法必然会层出不穷地涌现出来。
1、在学生经验中吸取教学方法:
快速跑,传统的教学中都是沿用竞技运动教学模式,从一开始就采用了直线跑,记时跑的方法,而孩子恰恰不是直线跑,而是喜欢用扭动着躯干的直线跑,传统的跑是单纯地发展跑速度,是与提高速度素质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而生活中的快速跑正是一种娱乐性很强的,孩子的自我展示以及心理满足的活动。
2、体验着手改造教学方法:
球类项目: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从传球学起而外国排球是用手心把球托起,如:我在上课时,课一开始,在整齐的队列练习后,打破了过去那种呆板、单一、成人化和公式化的定位徒手操,模仿操等活动的教学方式,而是设计了随着优美的乐曲声,教师带领着学生以艺体的脚尖步做各种舞蹈的练习,使学生能在美的乐
曲伴奏下,在优美的形体舞蹈练习中,感到新鲜,使学生积极活泼进行热身运动,从而以区别于传统的'途径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学生在完成强度与密度较大的教学任务后,不采用单调人工的口令徒手操,进行放松运动,结束教学,而是让学生跟随教师在美的旋律声中,做各种轻快的舞步动作和听优美的配乐诗朗诵两脚开立闭目,进入一种轻快的意境,使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充分得到松弛,心旷神怡,从而有的消除疲劳,恢复正常心率,轻松愉快地结束教学。
由于音乐舞蹈这一教学手段恰当的运用到体育各个环节之中,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把单调紧张的课堂变成动作优美,生动活泼的课堂,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这也符合了“新课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要求。
其次,增加体育游戏活动内容。体育游戏是一种特殊的课堂活动和运动练习方法,体育游戏是由一定的情节、形式、规则和结果等几个部分组成的综合性活动。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先让同层次的学生,在可行范围内通过协商,制定出合理的游戏及规则,自己摸索或小组讨论取胜对手的方法;充满公平竞争、冒险获胜的气氛。同时也可让学生自由组合,或分组创编体育游戏,由师生共同评价谁优谁劣。学生一旦参与积极性极高,可以有效地激发团队精神、合作精神,有利于各层次学生在智力发展和创新能力方面得到各自相应的提高。
古人常说:排阵无常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对学生进行各种能力培养的问题上,教师一定要认真研究教材,充分掌握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在教学思维上不要须因循定则,蓦然回首间,定会多有收获。
因此,在新课标、新理念、新教学下,要从教学方法、手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出发认识和对待学生的体育兴趣,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听专家教授作报告,的确是种享受,他们循循善诱,列举了大量的教育实例,言辞诚恳,让人不由得不被感染。听各位专家谈班级管理的种种,我不禁反思,自己配当班主任吗?与这些名师相比,在平日的教育教学中,我对学生,爱,深度不够;严,力度不足。我在寻求班级管理的方法,名师们在追求班级管理的艺术。按年龄说,我也应该算做老班主任了吧。但要说管理经验,却谈不上半点。因为我总是跟着感觉走,缺乏理性的思考与总结。自以为工作很细致,但现在看来,自己还有很多闪失之处。听优秀班主任们交流如何管理班级,我只有自愧不如的感慨,因为面对愈来愈追求个性的学生,我经常感觉黔驴技穷,记得郭宝向主任在级部会上曾经说过,“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看来,我必须得潜下心来多向其他班主任学习与效仿了。
浇花先浇根,育人要育心。 班级从组建到现在,困扰我很久的一个问题是说闲话违纪者甚众。虽然,我也动了不少脑子,想了不少办法,可都是收效甚微。不是说不起作用,每一种新方法实施开后,在短时间内也能起到一定效果,但时间一长,也就疲沓了。没办法,只好另想一种对付他们的惩罚办法。
现在想来,还是我方法欠缺,一味地想着如何去“罚”,而从来不舍得在“导”上下功夫。如果像高密的康成中学一样,给他一个“喧哗十分钟”,结果就应该大相径庭了吧?今后多顺应孩子的天性,少一些关、卡、压,教育会更有效。
平日的我在班内不乏说教,只是爱板着脸比较严肃,学生离我似乎很远。班内有一部分学生了解我的脾性,知道我也幽默、温和,平时不惧与我交往,也有家长打电话来说孩子与我接触长了越来越喜欢一班。只是我本身性格使然,不太爱张扬,不太爱表现,我喜欢沉静含蓄。我不是那种让人一见就有好感的人,我的优点与长处我愿意慢慢绽放。因此,在过去了两年后,我与学生的关系越来越融洽,只是学生在慢慢熟悉了我以后,我本身的弱点与不足也就暴露无遗了。学生们会不会客观、全面地评价老师,从而心悦诚服地接受我的教育与引导呢?班主任系列学习给了我很多的启发:
一、利用学生爱心进行教育
没有哪一个学生是铁石心肠,即便是行为习惯很差或品行不端者,内心深处也一定有残存的一点良心和爱心,利用他们未泯的良知,教育学生学会爱自己,爱家人,爱老师,爱同学,爱集体,爱国家?
二、老师的付出要让学生知道,使其怀有感恩心理,教育效果就会好。 怀有感恩心理,学生才会做到孝敬父母;怀有感恩心理,学生才能做到尊敬师长。唯有如此,师长的话才能深入人心,起到一定作用。
三、帮助科任老师树立威信,能收到极好的教育效果。
多替科任老师讲些好话,能融洽师生间关系,在抬高其他老师的同时也抬高了班主任自己。
四、教师不妨亮一亮自己的丑。
教师适当亮亮自己的丑,能拉近师生间距离,使师生间共同话语更多一些,这样再对学生进行教育,他们不会感到老师高高在上,能将老师当作知心朋友对待,教育效果当然显著了。
五、营造好的班风学风,有很多前瞻性工作要做,但更多的是要适时而为,抓教育契机。
班级管理本来就无小事,班内每一个学生都是局内人,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不抛弃,不放弃,在学生成长的同时,我们就能品尝到工作的快乐。
最近读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苏霍姆林斯基用精辟的教育理论知识结合生动的教育实例将其几十年可贵的教育经验展现在我们面前,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有效的切实可行的建议,每条建议都如涓涓细流,滋润着我的心田,更像一盏明灯给我指明了方向,为我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了启迪,使自己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和深深的洗礼。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学生的关爱、对教育的理解,深深感动着我。
通过阅读该书,它使我悟到了如何建立积极互动的班集体,怎样成为学生中的一员,如何做一名有智慧的教师,怎样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微笑起来……
书中提到:当一位学习困难的儿童跟能力较强的儿童在一起上课学习的时候,需要给他以特别的关心和耐心;要让他去完成专门为他挑选的作业,并且评价他的成果;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同时要有耐心,能够忍受学习困难的儿童那种迟迟不肯开窍的局面,那可以称之为豁然开朗的时刻必定能到来。读后这些话久久在耳边回荡,它给了我很多启示: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存在许多这样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在面对的他们时,要有最大的耐心和爱心,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应该多与他们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困难,从而对症下药。我们还应以赏识的眼光去看学生,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与学生做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和真诚,从而度过学习上的难关并逐渐乐于学习。
小学教师读教育专著心得体会有幸跟着一位爱读书的校长,这些天我们学校的老师又共读一本教育战线上人人称颂的好书——《陶行知教育名篇》。领会了陶老先生的教育思想,感受颇深。
陶先生所倡导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他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
陶老先生提倡“爱满天下”,他是对学生充满爱心的典范。书中的一句话特别震撼我的心灵:“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里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一名班主任,如何以“爱满天下”的精神,去爱每一位学生呢?
一、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
小孩子的喜怒哀乐就在脸上,做为班主任,你一定要做个有心人,细心观察他们每天的心情,心理疏导也是你的职责,千万可别忽视了小孩子的情感。
二、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
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
总之,陶公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本源,是值得我们终身学习的!
久闻魏书生思想席卷中国教育界,暑期读了有关他的教育理念这方面的著作。从中我发现书中他写到的并不是纯理论的东西,而更多的是那些特别实实在在的,在他从事教师这个职业时的一些具体教育方法。拜读了以后,我从书上真实体会到了魏书生的人格魅力。在这教育改革的年代中,魏书生的教育理论无疑就是一盏启明灯,为教育大潮中的师者们指明了航向!
魏书生的教育思想精辟地归纳为:一句话;两本书;三个魅力;四字精髓;五点启示;六步教学法;七个一分钟。全面且简洁明了地涵概了魏书生的基本教育思想。其中的“三个魅力”让我的内心蓦然升腾起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新,魏书生的人格魅力、知识魅力、成就魅力使他在恶劣的环境中催化自己发奋图强而更加卓越,他以自己的经历勉励着取经者要做到“天人合一,解放自我”,正是这种解放才使魏书生有能力有勇气去创造一般人难以创造出来的奇迹。做为一个师者,不能用狭隘的人与人之间权与利争夺禁锢自己的聪明才智,歪曲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要努力管理好自己的内心世界,作自己的心灵主人,胸怀坦荡,淡泊名利,发扬光大自己内心的大智慧,真正的将生命付于教育事业,真正地做到燃烧的蜡烛,在发光发热中不断思考、学习与进步,自强不息,真正做到博学为师,厚德为范。
通过阅读,我深刻体会到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肩负的光荣与责任。老师就是给孩子提供服务,要给不同的孩子提供不同的服务,要以孩子为中心,牢固树立服务的观念。“没有坏孩子,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教育是一门艺术,我们要琢磨怎样才能发挥它的艺术性,我们要把能走上讲台培育下一代,能传授自己的所学所知而感到自豪和荣耀。
书中我也非常欣赏的魏书生老师的一句话,“当你每做一件极小的事,都能做得如诗如歌,有滋有味,你就能够享受快乐!”。现在让我们也这样想:我正在从事着快乐的事业,也正在享受着快乐!
本学期担任四个年级的体育教学工作,对于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我感到压力很大,因为我要担负起七个班的体育教学任务,为他们的身体素质能够合理的锻炼与有效的增长而感到压力巨大,同时也感到很荣幸,因为那是学校对一个新老师的信任。所以我很认真很努力备写每一节课的教案,积极课标努力钻研教材。全力以赴使每位学生在每一节课都有收获。每当下课后看到学生快乐的擦拭着脸颊的汗水,争论着胜负时,心中莫名的感动,此时心中更加坚定而充满着动力,相信用心的付出就会有收获。
时代要求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努力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和个性特点,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使“主动”成为体育教学的核心。为此,在教学中应努力做到以下三方面:
1、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引入新知识时,应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每项教材时,使学生深刻理解学习该教材的实际价值,
并使个体的体育需要得到一定的满足,就可以使学生在情感上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
2、从“学会”到“会学”。体育教学不是单纯的给予,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掌握知识、技能,学会锻炼身体的方法,真正从能力完成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这既是现代教育“学会学习”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学会健体”的需要。
3、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学习欲望,启发诱导学生多动脑筋。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为什么而学?学了有什么作用?怎样学才学得快学得好?学习中遇到问题或困难怎么办?自己和伙伴学习得怎么样?原因是什么?等等。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和学得会、学得懂,学得愉快。
所以,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就应尽力做到掌握更多的运动技能,为学校体育教学服务。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运动技能又是我们体育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然而教学技能与运动技能是不同的:教学技能是直接指向课堂教学的,它的范围要比运动技能宽泛的多,它所包含了调整课堂教学的各种行为。
因此我认为他们不能混为一谈,运动技能水平很高不一定代表你具有很高的教学技能水平;即使具备较高的教学技能水平,也不一定具备高水平的运动技能。下面我以“投篮动作技能”与“投篮示范技能”来举个例子:首先必须学会和掌握“投篮动作技能”,因为这是你理应掌握的,如果你连最起码的的动作技能都不会或做不好,那么如何去教学生去做呢?但是,即使你具备了很好的“投篮动作技术”,也不能代表你具有横好的“投篮示范技术”,因为它们之间是两回事,“运动技能”仅仅是你的运动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而“示范技术”则牵扯了各种除你本人之外的诸多因素:比如根据运动技能的特点,你是选择侧面示范还是正面示范;还有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你是选择慢速的示范还是选择中速示范;再有就是根据示范的效果你是选择近距离示范还是中等距离进行示范等等。
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有着本质的区别,正如我们体育教师自己所理解的那样,体育教师并非谁都能当,必须具备一定的运动技能,这种运动技能必须经过专业的培训才能获得;体育教学又具备教学的性质;因此在具备较高水平的运动技能的基础上,还应具备一般的教学技能,两者合一,就形成了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