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心得体会范文(精选4篇)
孩子像春天的花朵,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纯真无瑕,分辨是非本事差,同时有着极强的好奇心,极强的理解本事和模仿本事。所以对孩子施教,作为家长绝不能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应善于引导,想方设法激发孩子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养成。”“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他化为习惯,仅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也用不完。”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在平时必须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比如写作业时,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不能边做边玩;自己的作业自己检查,自己对自己负责,家长不得当教师;家长必须注重错题原因分析,不得只盯着分数。这样,让孩子觉得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好的学习习惯,可事半功倍。
二、讲究和孩子交流的方式方法
作为家长应放下架子,和孩子交朋友,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主体,和孩子交流尽量低下身子,少用命令的口气,多用商量的语言。多用“我们”,少用“你应当”等等,即使是批评,要让孩子能感受到你对他的爱。因为孩子的心灵很脆弱,如果家长经常教训孩子,势必使孩子产生恐惧感和厌恶感,不敢亲近你,同时还往往产生逆反心理,不但不爱听你的话,就连学校也怕去了。
三、家长要注重言传身教
作为家长要非常注意自己的形象,在孩子面前,家长言语要礼貌举止要得体。因为父母是孩子的学习榜样,家长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对孩子成长影响深远。当然,对于孩子我们要有极大的忍耐力和足够的耐心对待孩子。切莫在工作中遭遇到的烦恼时,把孩子当成发泄桶,作为家长是不能乱发脾气的,只能是不厌其烦地说服教育,最多也只能温柔的说一声“你再这样,我真的生气了”,然后还是耐心地引导,说服。
四、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做为家长要想方设法善于引导,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我们都明白,孩子生性好动、贪玩,可是只要他们感兴趣的事,他才会真正认真去学,认真去做,自觉去做。对不感兴趣的事,他们死活都不愿去做,赶鸭子上架在孩子们身上行不通。仅有善于引导孩子,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孩子愉快地、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平时我们能够利用自己的知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编一些趣味的小故事,或趣味的游戏等,让孩子在玩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真正的做到“乐学”。
总之,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我们要学会用心去与孩子们交流,帮忙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孩子欢乐学习健康成长。
幼儿期是人一生中各方面发展的关键时期,而这个时期教育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就是家庭,其次才是幼儿园和社区乃至社会。家庭对于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情感的熏陶、知识的引导以及社会规范的指导为孩子以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为此,作为家长首先应该明确自身所承担的责任,并努力提高自身做父母的素质,完善自己的角色行为,承担起做家长的职责。
幼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一般来说,孩子出生后经过三年的发育,进入幼儿时期,3~6岁是学龄前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早期教育阶段,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国古谚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幼儿期是人生熏陶渐染化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以及性格等,基本上都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如果把他本人17岁时达到的水平算作100%,那么4岁时就达到了50%;4~8岁又增加了30%,8~17岁又获得了20%。可见5岁以前是幼儿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如果家长在这个时期所实施的家庭教育良好,将是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关键。
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卓有成效的名人在幼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们日后成才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德国大诗人、剧作家歌德的成才,得力于家庭的早期教育。古代以“父子书法家”著称的王羲之、王献之,有过1350多项发明的大发明家爱迪生,一代文学巨星郭沫若、茅盾等名人的成长过程,都说明了家庭教育对早期智力开发是十分重要的。反之,人的幼年时期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影响智力正常发展的事例也是不少的,如印度“狼孩”卡玛拉等。所以不可忽视家庭教育早期性的作用。
惭愧。在此次与我的孩子关于“家庭教育”的交流过程中,我们意识到我们这些家长总是在教育孩子应该如何如何,却并没有真正做到以身作则。
就拿我们教育孩子要“尊重别人”来说,我们总是在要求我们的孩子尊重我们,因为我们是家长是长辈就一定要尊重我们,却完全忽视了我们也应该尊重我们的孩子这一点,以致于经常出现的对话情况就是“怎么回事,你怎么跟大人说话的?大人教你的‘尊重别人’都忘了吗?”“那我的感受呢?我的感受就不重要吗?”“你是小孩子,你就应该听大人的话”。
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后,再回想这些过往的对话,无地自容。我们拿着道德的标准去要求自己的孩子,却不拿这些标准来要求自己,这样的对话是永远都不可能平等的,不能平等也就不会有正向的沟通和交流,这样的家庭教育又怎么称得上是教育呢?纯粹是君王与奴隶的对话罢了。
幸好我们这次给了孩子和我们家长自己一个正视家庭教育的机会,要不是这一次真正平等相待的交流和沟通,我们的孩子晃眼就长大了,他会因为没有我们给他的正确的方式而影响其一生,他会带着原生家庭的阴影在世界上走一辈子。想想过去我们的教育方式,我们自己都有些后怕,要是不及时改过来的话,那跟我们上一辈的家长给我们的教育又有什么区别呢?我们不正是希望自己不要成为自己的父母而生养孩子的吗?最后却重蹈覆辙,又走了父母走过的老路,把孩子教育成一个不快乐的小孩。
通过这一次与孩子关于“家庭教育”的交流,我想我们往后的家庭教育应该会大有改善吧!但习惯是可怕的,我们还真的挺担心,时间长了又走回到老路上去,忽略我们孩子的感受,让他们的心智甚至都无法独立成人。我想我们作为家长的有必要时刻提醒自己,到底是要孩子听我们的话,还是让孩子成长为一个出色的大人,如果让孩子听我们的话,那太轻松了,轻松到等孩子长大后,什么事情都要我们来操心,没有自己的主见,没有自己的奋斗。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我想还是得把让孩子成人当成我们教育的核心,而不是让孩子听我们的话。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其教育目标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幼儿园、学校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
一个好母亲,能胜过100个老师;一个好父亲,能胜过100个校长。这是国际基础教育界的一句名言。从这句名言中,我们不难看出,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同时,也道出了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其教育目标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幼儿园、学校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在孩子入校后,配合学校使其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的地位。可见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托幼园所、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而在农村的基础教育中,我们的学校教育往往是孤军奋战,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我们的教师总是处于教育的尴尬境地。至于教师尴尬到何种程度,请大家看看下边的几个场景:
1、家长会:班主任组织召开家长会,在开学初就把方案拟出来,提前十五天就用文字材料以通知的形式发到学生手中,规定了开家长会的具体安排。待班主任老师一切准备就绪,热血沸腾地到达现场之后,全班62名学生,只有18名家长到会。
2、发放贫困补助: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学校每年都有大部分学生享受到各种贫困生补助,根据学校的安排,班上共有46名学生享受这一殊荣。班主任老师为了让这补助金起到应有的作用,要求必须是家长到场签字方可领取。通知一下去,46名家长一个不缺,而且没有一个迟到。领到补助金后,据观察,有18名家长马上走进了学校前边的小吃店进行消费,有12人到超市买了两盒云烟(25元一盒,这远远超出了当地大部分人的消费水平)。
3、家访:家访是学校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家校联系的重要方式。学校也有硬性规定,学生只要一天不到学校上课,班主任老师就要进行家访,了解并掌握该生的动向。班主任张老师问路翻山越岭到达学生王家的村口时,因不知道学生王家的具体住址而向村里人询问,当得知老师来了,学生王家长居然锁上房门,到后山干活去了,不予理睬。班主任尾随而至后山,得到的结果是:孩子交给了你们,教育不好就是你的事情,我们做家长的只要送孩子上学就完成任务了,其余的我们没有办法啊!
4、学生纠纷的处理:学生A与学生B发生了一次打架事件,并没有严重的问题出现,老师在对两个学生进行教育之后,学生答应重归于好,可第二天学生A的家长就因为咽不下这口气,邀集了家族中的一干人来到学校对学生B进行恐吓,对老师进行讽刺,导致学生B从此辍学,学生A从此在学校行为十分嚣张,成了惹是生非的常客和主角,(学生A在当地是一个大家族,学生B是一个小家族),老师的教育再也起不到半点功效。
当然,在农村的义务教育阶段,类似的甚至于比以上严重得多的事情是比较多的,我不是在危言耸听,也不是在夸大其词,这是确确实实存在并且较为普遍的事情。在如此的环境下,还能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功效吗?对这个问题我也不想作过多的深入阐述与研究,我只是觉得在农村这一块,我们的基础教育是在孤军奋战,没有得到应有的支持,只是承载着太多的太厚重的期望。
我们常说: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我国古谚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幼儿是人生熏陶渐染化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2/3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一生,可以说是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以情通情。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么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因此作为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正,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这是家庭教育之优势,就这一点来看,学校教育是没法达到的,而这最为关键的一环又一环,却成了农村基础教育的硬伤啊!
而在我们农村的义务教育阶段的社会现实中,家庭教育要么就是空白支票,要么就是过分的溺爱,根本谈不上教育的问题。条件稍好一点的家庭,很多家长成为孩子(待别是男孩子)的仆人,他们自觉自愿地为孩子遮风挡雨、端茶送水、穿衣提鞋不肯错过一次机会,同时兼任孩子的自动提款机。于是,导致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偷吃零食,上课精力不集中,有的则影响他人。社会是个大熔炉,也是个大染缸,最终能否成才,有没有独立自主的人格是最关键的因素,学校教育虽然有优势,能起到指点迷津之效,有画龙点睛之功,但学校教育毕竟不能全部包办,而家庭教育在这一过程中无疑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你离我们到底有多远啊?
我们的家庭教育,你该醒醒了吧!我们的家长朋友们,你们也应该醒醒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