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育心得体会范文(通用6篇)
20xx年8月20日,在区教体局举行的新教育学习培训活动中,我有幸凝听了来自海门市几位教育专家对新教育的专题讲座。这场讲座对从未走出去进行学习培训的我来讲,无疑是一场新教育的盛宴。这次讲座,使我对新教育有了更深的熟悉和理解,对我以后的专业成长将起到积极的增进作用。新教育实验,是由朱永新教授发起的一个民间教育改革行动,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的重点课题。它是一个以教师发展为出发点,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全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新教育的核心理念是:
过一种幸福而完全的教育生活。切合了教育的主旨,回归了教育的本真,回到了教育的原点。它既是对教育终极意义的思考与寻求,也是对当下畸形教育提出疗治的愿望与计划。从家长和老师压着孩子让孩子被动的苦读,变成在学习进程中提倡师生、家校、亲子间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学生、老师、家长共同配合,做好家校共育的教学工作,让孩子的教育生活不要仅仅局限在学校这个小小的场合里,真实的教育应当走出校园,走进家庭,走进社会,从小让孩子体会教育无处不在,活到老学到老。一个不读书的.教师,穷其毕生,也只能一个教书匠;而有着一定文化底蕴的教师,教学时间未必太久,年龄不一定多大,却能够脱颖而出。每个老师要取得成功,取得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名师是目标是方向,名师的成名秘诀更是学习的指路航灯。深厚的文化底蕴来自读书,来自不断地学习实践。只有引导教师明确读书是永久的真正意义的备课,实践反思与读书相结合,才能帮助教师构成自己的教育主张和思路,教师专业才能发展。但在平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不丢脸到,有的老师固然会教书,但不喜欢读书,没有时间!这是很多教师给出的不浏览理由,他们靠的是一年一年在教学进程中积累的经验传道、授业、解惑;有的教师迫于考试压力和业绩考核,只关注教参,而排挤其他读物。由此带来的是教师教学的程序化,教师人文与科学素养的低迷和越来越严重的职业倦怠现象,日益成为教育质量提升的瓶颈。新教育夸大行动,而且把行动作为实验的价值取向,指出:
只要有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提出了新教育的十大行动:
修建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凝听窗外声音、培养出色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动每月一事、缔造完善教师、研发出色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学生学习知识、学习生活的主要阵地是课堂。课堂生活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学生生活的质量和学校教育的成败。因此,新教育把构筑理想课堂作为重要的行动目标。我们的课堂围绕有效二字做文章,课堂有效,这节课就是成功的;课堂无效,这节课就是失败的。因此,构建理想课堂应当是所有学校共同的、永久的寻求!新教育发展论提出:
为了一切人,为了人的一切。这里的人,不单单指学生,也包括教师、家长和一切和教育有关的人,由于没有这些人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远远高于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口号,体现了一种全民教育的思想。爱因斯坦说:
人们将学校看成是向正在成长中的一代人传递尽可能多的某种知识的工具。这是不对的。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为活着的人服务。学校应当在年轻人身上培养那些对公共福祉来讲有价值的品质与能力学校教育的目的一方面应当使年轻人成为有独立行动和思考习惯的人,另外一方面,应当使他们将为集体服务当作是自己最高的生活目标。新教育以一种崭新的整体且生态的视野关注本身,关心人的生存、天生和可延续发展,关心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生死与共、唇齿相依的共生关系。
寒假里,我拜读了朱永新的《新教育》,新教育的宗旨是:“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致力于追求一种理想的教育,这种教育理想,正是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深刻思索以及对教育理想的不懈追求,点燃了广大教师的热情,读新教育,我的心灵也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对“新教育的教师专业发展”感慨颇多。
近几年中国正在全方位积极推行“素质教育”,新教育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新教育实验的课程对教师的组织、协调、沟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转变。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下进行,在这样的过程中,需要教师转变以往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某些仅仅在形式上表现为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组织、创设实质性的促进学生发展的各种学习环境的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怎样打造高素质的教师?新教育实验逐渐摸索出一条“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专”模式。我深有体会的是前两点,因为这两点我们能够从自我做起。
1.专业阅读。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离不开教师的专业阅读。正像《新教育》所说的:专业阅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为适应新课程改革,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才能使教学课堂永远充满活力,永远富有教育教学机智,才能做一个永远富有魅力的老师。
老中医、老政治家随着年龄的增高和资历增长越来越增值,而教师则不然,很多中小学生喜欢年轻教师,年轻教师除了身上所散发出的青春的`活力外,还因为年轻教师具有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方法,他们之间没有代沟或代沟很小,与学生很容易沟通。我是一名老教师,怎样才能在工作中保值增值,永保青春的活力呢?那就是读书——为自己的未来投资。
读专业类的书,学习教育的新观念、新思想。教师迫切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适应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提高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论转化为方法的能力,适应综合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性教学的新要求;增强理解学生和促进学生道德、学识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的综合水平。
寒假里的阅读学习和听了有关新教育的两次专家报告,不能说给自已带来立竽见影的学习效果,但也受到了很大的触动。开阔的视野、渊博的学识、豁达的胸襟、高超的教学艺术和良好的身心素质构成了教师素质的骨架。而一个乐于高度自我超越的教师是一个永不停止学习的人,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近期,有关专业类的书,我读了魏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漫谈》、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外教育名家的教育智慧》、朱永新的《新教育》等,深刻体会到越学越感到自己的不足。我将不依赖自己过去的教育教学经验,努力学习,不求超越他人,但求超越自我。
读经典文学类的书,丰厚自己的文化积淀。近几年,一直担任毕业班教学,每日忙于备课、管教、批改,忙忙碌碌的生活总有些怅然若失。课堂上,讲解、练习等应试性教育的思想强烈的占据了头脑,教参代替了涵咏吟诵,再美的句子也引不起感情的波澜,如同课堂上听不到学生读书声一般,课堂之外的我也疏远了读书。在课改的大潮中,难以消化各种新名词、新概念、新模式、新理念。忙碌中却总感觉缺失了什么,缺失什么呢?静心思量,缺失的就是自我的阅读,自我的提升。只有读书,才能拥有源头活水;只有读书,我们才能生成新的智慧。
2、专业写作
《新教育》书中讲到的,“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人,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人,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日常的工作中,自认为整天和孩子们一起尽情地享受着成功的快乐,共同体验着成长路途上的挫折与失落。可是很多时候,自己只是激动一下,兴奋一刻,难过一阵,后悔一回……也没有付诸笔端,便不了了之。正像书中所说的那样“这些‘火花’不久就烟消云散了”。现在想来,真为曾经流逝的岁月而感慨,真为逐渐模糊的记忆而惋惜。所以,理想的教师应该成为新教育实践中的“有心人”,要及时地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等。因为,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这成功的背后靠的不仅是智慧,更要靠努力和不懈地追求。
“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是千百年来社会、学校和家庭达成的共识,也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教师的职业要求教师不断学习。管理学大师彼得·杜拉克提醒世人:“这个世代和前一世时代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以前工作的开始是学习的结束,当下的社会则是工作的开始就是学习的开始。”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说:“如果离开学校后不再持续学习,这个人一定会被淘汰!因为未来的东西他全都不会。”因此,今天多读几本书,就是为自己的未来投资。不断追求终身的知识成长,未来才有立足的空间。
今天,和同事们一起去济宁实验中学倾听了“任城区关于开展新教育实验研究专家报告会”。富有激情和人文关怀的卢志文院长对“学生苦,教师累,家长急,校长冤”的教育现状做了很中肯的剖析和评判,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新教育产生的必然趋势,以及新教育实验的理念、精神和新教育实验的架构体系。引起与会教师的强烈共鸣!卢院长朗诵着德国著名文学家赫尔曼黑塞的诗句“人生的义务,并无其他,仅有的义务,就是幸福。我们都是,为幸福而来”,陶醉自己的同时也让我心生向往之情!的确,新教育实验就像荒凉旷野中的百合花,幽幽山谷中的叮咚泉,就像寒冷冬日的暖阳,炎炎夏日的阴凉,能让师生体验到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如果说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让教师向往,那么新教育实验具有可操作性的基本方法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等则让教师看到了实现的希望。
再好的教育理念如果没有社会和家庭的支持都是美丽的肥皂泡,很美但是很脆弱。可是我们对孩子的期望明明又是一致的,都希望孩子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能够让每一个受教育者获得成功的智力,整合的智慧,高尚的德性,丰富的情感。所以我想,不但老师要关注孩子的长远发展,家庭和社会关注得也应该是孩子明天走得远不远,而不是今天走得快不快。互相配合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美好的教育梦想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实现才会指日可待。
学习新教育实验,我觉得作为老师必须要加快学习的节奏:多读教育专著,提升理论素养;多关注教育方面的信息,跟上教育潮流;多读经典作品,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只有这样,才能在新教育的春天驾轻就熟,毕竟打铁还需自身硬,呵呵。在这美好的九月,我热切期望新教育实验遍地开花,成为中国教育的主流!
朱永新在《新教育》里说,新教育实验的伦理学基础是崇高论、和谐论。这话很对。但这不是朱永新的发明。所有现代教育的伦理学基础都是崇高论,即认为教育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
我想起了大学里学的哲学,说明一下,我学的哲学大部分都还给了老师,一般情况下,我不敢说我是学过哲学的。
古希腊哲学家里,有一个人叫普罗泰格拉。他比苏格拉底早生30年左右。他的学说后来被苏格拉底以及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们所极力反对。但他的学说却成为后来西方教育学说的理论来源之一。普罗泰格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胡适解释说,普罗泰格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世间万物只对“我”有意义。这句话有唯心主义嫌疑,正确与否我们不去讨论。但普罗泰格拉正是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特别注重和强调教育。他说教育的目的在于造就良好公民,在于使人分别优劣善恶,他说人的道德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可以教育的。他还希望人人都受教育。他说,雅典人要做木器,就得找木匠,要做铁器,就得找铁匠,但遇到是非善恶的问题,人人都可以讨论。
人人都受教育,这是一个朴素的希望,但也是一个崇高的希望,是一个说易行难的希望。因为普罗泰格拉所说的教育,显然不是技术或职业教育,而是约等于“素质教育”+“道德教育”。诸位想想,使学生熟练掌握一道物理题容易些还是使学生明白一个做人的道理、养成一个行为规范容易些?显然是前者。但是交给学生做人道理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所有学科的教育都应该以此为前提。
朱永新还说,教师要和学生共同成长。这个说法,我也颇为赞同。把教师拉下“天地君亲师”的神坛,作为普通人看待,教师才能正视困难,承受委屈,才能舒展身姿,放下架子。教师本来就是普通人,不是神,不是生而知之,不是生而高明的。教师要在教与学的互动中成长。教师和学生要互相尊重。最简单的,学生问好,教师要学会真诚回应。你板着脸,就维护了师道尊严吗?我只能“呵呵”了。
寒假里,我认真拜读了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一书,感觉受益匪浅。尤其对第二章的《潜力论:无限相信学生与老师的潜力》和第十章《新教育的家教主张》颇有感触。现将自己的感受与书友们分享如下。
朱老师在第二章提出新教育实验的一个重要观点:唤醒潜能,激发力量,促进学生和老师走向成功。科学家指出,人的能力有90%以上处于休眠状态,没有开发出来。现代医学心理学也认为,由于各种复杂的内部和外部原因,人的大脑机能存在着一种抑制现象,使得人们长期难以察觉自己的能力,但是在恰当刺激的条件下则可以解除这种抑制,从而使蕴藏于人体内的潜能充分地释放出来,产生一种神奇的力量。
例如我们现在的新教育实验倡导的社团活动,使学生们在课余时间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从中,老师们意外地发现一些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或许画得好,唱得好,跳得好······发现了这些孩子的潜能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那么未来他们可能成为画家、歌唱家、舞蹈家······正是由于唤醒了孩子们的潜能,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力量,未来才会有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朱老师在书中提到了“皮格马利翁效应”,人们通常这样形象地加以说明: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要想使一个人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期望对人的行为有巨大影响。积极的期望促使人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跌落。在学习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如果老师和家长能灵活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孩子们必将受益无穷。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座位似乎和成绩有关,他们认为学习好的学生往往坐在前面两三排中间位置,学习差的学生都坐在后两三排或两侧。而我接手一个新班开班会时,会打消家长和学生心中的成见,把我之前教的考得好而坐在后面或侧面的学生作为例子,让他们从内心认识到成绩和座位无关。我还告诉孩子们不论坐在哪个位置,只要努力,都能考出好成绩。结果,期中或期末考试时,我们班考得好的学生坐在前面后面两侧的都有,其中后面和两侧的还挺多。
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学校教育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受老师喜爱或关注的学生,一段时间内,学习成绩或其他方面都有很大进步,而受老师漠视的学生就有可能破罐破摔。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接的班里有一个不被前任老师看好的学生引起了我的关注,当我跟前任老师聊到这个孩子的进步时,那位老师不敢相信,我内心也有点小得意,犹如伯乐发现了千里马。后来这个孩子大学毕业后考上公务员在政府上班。
我曾经在中央台法制频道看到过许多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其中许多孩子成为少年犯的原因之一,就是不良期望的影响。他们因为小时候偶尔犯过错误而被自己、父母或老师贴上了“不良少年的标签”,这种消极的期望引导着孩子,使他们也越来越相信自己就是“不良少年”,最终走向犯罪的深渊。
教育家陶行知曾提醒我们教师:“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当我们换一种眼光换一种态度对待学生的时候,没准将来真的有科学家从我们手中诞生。
朱老师在第十章《新教育的家教主张》中提出一系列切合新教育的家教观点:新教育需要新父母。家庭教育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没有父母的成长,就没有孩子的成长。品德重于学问,状态大于方法。把童年还给孩子。无限相信孩子的发展潜力。让孩子有一样属于自己的东西。让读书成为孩子的生活方式。让日记伴随孩子成长。
这些家教主张看得既是家长又是老师的我们热血沸腾,心潮澎湃,甚至读到每句话就会联想到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是否恰当。
然而实际生活中,我们农村许多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以后,就像甩掉一个沉重的包袱一样,说得最多的话就是:“老师,孩子交给你们了,该吵吵该打打,只要能学习好就行。”说完不等老师搭茬就赶着去做生意或外出打工了。跟这样的家长沟通交流有一定的难度,因为生活是很现实的,父母需要挣钱养家,管教孩子的时间自然就很少或根本就顾不上。教育这些家庭的孩子,老师们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因为一个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靠的不仅仅是学校教育。想起了一位县领导引用的一首打油诗:门口就业真好,兼顾庄稼老小,转移就业一人,全家实现脱贫。如果政府加大工作力度,为百姓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受益最大的是孩子,是我们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
真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好好看看朱老师在本章每小节的具体讲述,从而好好反省一下自己平时对孩子所进行的教育存在哪些问题,今后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更好的教育。
当然,作为老师,我们应该记住莫愁新父母学校的核心理念:学校应该成为学生、教师、学生父母共同成长的地方。家庭、学校作为未成年人成长的最重要的两个场所,我们的父母与我们的教师应该是同事关系,相互沟通进行合作,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
从学校方面来讲,要定期举办面向学校所有父母的培训活动,向学生父母进行系统培训,切实有效地传播先进家教观念、科学家教方法。定期举办由父母、学生参加的亲子交流、座谈会、联欢会等活动,倡导父母与孩子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好书让人百读不厌,朱老师的这本《新教育》丰富了我的寒假生活,里面的章节令我忍不住一再地翻阅,因为他为我们的新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X月X日为期一天的汉滨区“新教育培训会”在安康技术学院东校区召开,在学校大礼堂,全区一千多人一起聆听了新教育代表团的四场报告会,报告中的那一个个鲜活的案例,生动的人物,感人的故事,一线人士成功的经验,专家及老师的前瞻性分析,都给了我很大的鼓舞。报告会上由海门市新教育报告团的李志军围绕“构筑理想课堂的思考和行动”,吴勇的“以专业的情怀做老师”先后解读了新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五大理念”、“六大行动”、“四大改变”和新教育的重要使命,同时阐述了理想课堂的实施策略、实施原则、备课上课的要求;汤晓霞的“小学卓越课堂的研发策略”向我们介绍了校本教材、艺术教材。等教材的编写范例;高波的“我是一株君子兰”班的故事讲述,向我们介绍了全国“十佳教室”的创建及班务管理经验交流,指明了新教育儿童阶梯阅读的航标。学习之余我又在网上搜集了一些有关新教育的内容,充分理解了新教育的具体内涵,用新教育的观点去审视教育的变化和作用,给人启示,令人深思。
通过“新教育培训报告会”的学习,使我初步掌握一些新的教育方法。那操作性很强的“六大行动”,无疑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指导方案,让我们有意识地进行课堂教学反思,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在反思中促进自身专业素质的发展,激起我强烈的专业意识,从观念到思想,从精神到行动,都进入专业的状态。
通过“新教育培训报告会”的学习,我充分认识到一切教育都应该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而不是追逐个人的名利。因此,作为一名理想的教师,必须热爱学生,因为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只有爱学生,才能受到学生的爱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是教育的全部技巧。教师的作用不单是讲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思考。有了创造思维的能力,学生不仅可以学会教师讲授的知识,还可以在自己的思维实践中学到教师没有教授的知识,甚至创造新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采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新的教育方法去揭示更深的学习重点,这才是成功的教学、理想的教师。通过学习我还充分认识到“读书实践反思总结”这是教师的必经之路。反思自己,自觉惭愧,自己又做到了多少呢?
新教育实验的课程对教师的组织、协调、沟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在自主的、合作的、对话的学习环境中获得发展。在这样的过程中,需要教师转变以往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自主探究、互助合作的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以及创设实质性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各种学习环境的能力。其次,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带来了个体差异的日益显著,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关注个体差异,并针对不同个体有效地组织教学,协调与沟通生生、师生关系,并且解决个体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强地协调、沟通能力。
对于这充实的一天的学习,不能说给自己带来立竿见影的学习效果,但给自己的心灵有了很大地触动。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深深地认识到今后应该多读书、读好书、读有用的书。从而充实完善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我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相信新教育的明天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