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教育的读书心得体会(精选32篇)

有关教育的读书心得体会(精选32篇)

有关教育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1

在寒假里,我读了《生命教育读本》。因为学校有要求在假期阅读,在开家长会时也推荐家长看这本,就拿起书,泛泛的翻了一几页,后来却是越看越觉得不错,就干脆坐下来细细品读,认真体会。

生命教育讲的是帮助孩子如何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与生活技能、提升生命质量。

看后觉得,这本书所阐述的是一些教育方法和理念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生命教育是一门学问,也像是门艺术,也是让所有家长、老师时时刻刻无法回避的日常琐事。

我们的身份很是双重的,即是家长,也是老师。很多的家长都觉得把孩子交给老师就万事大吉了,成也老师,败也老师。还说交给老师我们放心,只要是为了孩子好,要打要骂随便,绝不袒护。家长要养育孩子,不仅是要养孩子,更要育孩子。不仅管吃穿住行,更要管成长。养育孩子从第一声啼哭就开始了,我们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生活的'每一瞬间都教育孩子。怎样穿衣,怎样更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的事,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表示痛苦和愤怒……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不知不觉中担任着教育者的身份,和孩子一起走下去,和孩子一起成长。不要半途而废,孩子上学就把教育任务完全交到了老师的手中,孩子不是接力棒,而是一块尚需雕琢的石头,需要家长的辛勤劳动,需要老师的挖掘,才能成为一件惊世作品。家长是孩子的终身老师。

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成绩永远不满意,这是因为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总把自己的孩子当天才而不把孩子当成一个普通人。是天才,每次考试都应该满分,所以家长永远对孩子表失望。一个人不应该简单的与别人相比,而应该跟自己比,用昨天的我跟今天的我相比,看是否进步。不要对自己的孩子太苛求,遗传、环境等很多外因和内因注定了孩子成长的差异,天生我才必有用,只要你在同个领域,自己一天比一天进步,长此下去,你就是最好的自己。

作为家长,我读这书,收获很多更好的教育方法,作为孩子的教育者,我读这书,如获至宝。闲暇时间我会在读,在领会,在品味。与孩子一起成长是我今后该走的路。

有关教育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2

本人通过第一次集中培训,根据班主任布置,回来后立即系统学习了学前教育有关政策法规,不懂法的教育者是不合格的,也是不称职的,作为园长,更要知法、懂法、用法,才能引导幼儿园健康、有序发展,才能为幼儿教育作出贡献。

本次培训,进修学校发了《幼儿教育法规与政策概论》一书,为我们园长提供了办学、管理的政策法规依据,可谓是及时雨,只有潜心学习研究方能导航学前教育。

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副司长,傅国亮先生的导言,深入浅出的分析了学期教育政策法规的建立使用的重要性,为学习者指明了方向。

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仔细阅读理解了《幼儿教育法规与政策概论》读本,使我认识到园长要树立《幼儿教育法规与政策概论》法律意识,结合教育教学理念,努力使自己向 “领导型、专家型”的新时期教育管理者的转变。

依法治教是教育发展的历史必然,学习幼儿教育基本知识的意义,在于一线幼儿工作者有章可循,也明白了必须遵守的行业规则,和职业道德。

一个连《教育法》都不知道的园长,那无疑是瞎人骑瞎马,工作中难免错误连连,《教育法》不能等同于教育政策,《教育法》是我国所有教育阶段的纲领性文件,指导教育一切,教育政策是各部门,各地方围绕《教育法》制定的实施政策,是《教育法》的执行手段,是保障《教育法》实施的具体措施,也是对不同阶段教育工作的细化管理,两者不能混同,更不能等而视之。《教育法》由表现形式,层级及效力,最终上升到教育法的体系,我们要知道它的来龙去脉,方能有效执行。

如何教育都必须自觉接受教育法律的规范,幼儿教育是教育的起始阶段,现在被纳入整个教育体系,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国家近几年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幼儿教育的行政法规,地方政府也出台了配套措施,现在幼儿教育已经做到,有法可依,那么我们幼儿教育者接下来就是要求“有法必以”。不能局促在原来的自然状态,千园万面,乱象丛生。要明晰什么是法律责任?其种类有哪些?有哪些法律责任的认定?不然,自以为干的红红火火,却不知漏洞百出,洋相百出。

我着重研读了幼儿教育行政,幼儿园的法律地位,幼儿园的保育和教育,幼儿园的工作人员,幼儿园的经费和资产,幼儿教育中法律责任和法律救济,这些重点章节,在我的日常园务管理,教学执行,财务规范,信息化利用等方面建立起科学架构,实践于幼儿园教育,有效,高能。这些得益于《幼儿教育法规与政策概论》读本的惠赐。

总而言之:通过对学前教育政策法规的学习,增强了法治观念,树立了严格执法、依法办园的意识,初步掌握政策法规的一些基础知识,能比较准确的分析和理解幼儿教育法规,提高执行政策的水平。也能掌握党和国家有关幼儿教育的法规政策,维护师生合法权益,保障我园教育改革深入进行,提高幼儿园的保育教育质量。

谢谢金安区进修学校,给了我此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我将认真把为期一年的园长培训任务出色完成,争取做一名合格的基层幼儿教育工作者。

有关教育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3

对于刚刚成为教师队伍一员中的我来说,我深知自己在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因此,阅读教育理论就成为了一种很好的充实自己的方式。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让我对新教育理论有了初步的理解,也指引着我今后的教育方向。

新教育致力于让教师和学生拥有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既有对教育意义的思考,也有对当下教育问题的担忧;既包括教育的传承,也包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教育进行的改革和创新。在我看来,新的改变应渗透于教育中的方方面面,现实生活中,教育的弊端虽然没有完全除去,但是局面还是在改变的。以我所在的英语学科为例,我做学生时,我的老师更多的是将重点放在知识点上,提成绩大多只能靠死记硬背和刷题,但是,当我真正接触师范教育之后,发现现在的英语教育强调的是在语境中进行教学,词汇和语法仍为砖瓦,但房子的搭建如果想要足够稳,还是要形成坚固的体系,而这个体系就是语境,语言之所以称之为语言,就是因为它是在语境中被使用的。如何让教师和学生在教育中都感受到幸福呢?那就是教师和学生都能感受到所教和所学的东西都是有意义的,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的同时,在自己的精神层面也有所提升,比如更好的了解外国文化,或是能够运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又或是对中西文化差异有所感悟。

这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所谈到的“在反思中成长”。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一直对我有很大的影响,经验可以随着时间不断积累,但是反思是绝对需要智慧的,千篇一律的照本宣科绝对造就不出教育专家,而只会诞生教书匠。反思不应该是为了应付工作,更多的是应该形成自己真正的感悟,不断地反思才能让自己明白不足,逐渐成长,形成教育智慧。虽然我平时也会经常将自己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与身边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探讨,但缺乏专业的语言以及持续性,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除了认真备课和进行教学设计外,我还要经常书写反思,形成自己的教育史。

教育之路任重道远,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要吸收丰富的教学理论,并将先进的教育理论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之中,成为新教育的践行者,做幸福的教师。

有关教育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4

在读《家庭教育》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觉得好的孩子总是好的,不好的孩子总是不好的,至于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一直没有深究,觉得或许这就是父母的命。但事实上这并不是命,而是和教育分不开的。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父母永远是孩子最重要的教师。父母的潜移默化才是对孩子最大的影响,这也就是为人父母最大的压力,所以要培养教育好孩子,就先得从自身做起。

现在的许多父母十分自私,打着给孩子创造富裕生活条件的幌子,好像是为了孩子愿意付出一切,但其实却很少舍得多为孩子花一点心思。孩子的一言一行都在模仿着大人,既然把他带到这个世界就有责任关心他爱护他。现在的孩子由于家庭条件的优越,而且独生子女比较多,有一部分孩子不在父母身边长大,而是由老人们代为看管,很多父母只是定时去看望一下而已。其实孩子小的时候是特别需要父母的关爱,倒不是说长辈们不关爱他们,但是此爱非彼爱。惭愧地说,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有时也抱怨也觉得很累,看着别人在潇洒的享受生活,我过着围着家庭转的日子,而且还总是有个“小尾巴”跟在身边。现在想来,幸好由于种种原因,我不得不自己带孩子,如果我也把孩子放在父母身边,放手不管,将来我一定会后悔的。以前孩子都因为让老人带惯的不听话,脾气太犟了,还好现在孩子还小,改正还不晚。千

万别小看孩子,别以为他小小的,貌似什么都不懂,其实他心里都明白,只是说不出来而已。

这本书的很多观点我是非常认同的,书中谈到的很多教育孩子的方法我也非常赞同,只是真正做起来有点难度,尤其是坚持长期如此,更是难上加难。读完这本书给我上了非常有意义的一课,也是对我这个不太称职的妈妈敲响了好好教育孩子的警钟。

班主任老师曾说过,教育孩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哪一个父母坚持的时间长,哪一个孩子就是最优秀的,现在不为孩子操心,孩子的后半辈子都需要你操心,这句话说的太对了。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天才,每个父母都是艺术家。相信我们做父母的`只要选对了正确的方式方法,用心的去关心教育孩子,那么每个孩子都是最出色的。

有关教育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5

假期里有幸拜读了朱永新主编的《教育的奇迹》一书,受益匪浅。我不知疲倦地欣赏着这本神奇的“奇迹”带给我的新生力量!

《教育的奇迹》这本书里面的故事让我震撼、引人深思。书中的故事让我懂得教育不是为了选拔天才,更不是把人分成天才和笨蛋。上帝让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都赋予每个人一个成功的机遇,成功的可能。

当我们真正领略了教育的真实意义,也就不再怀疑这些功成名就的天才的成功必将是一种必然!

《教育的奇迹》主要讲的是一些当代名人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牛顿是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是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是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是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书中还写到了世界上唯一的一名智商不全指挥——周舟。他是一个先天性智残孩子。舟舟是不幸的,舟舟又是幸运的。作为他的父母,从未把他当成残疾儿童,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来培养儿子的智力。利用他超常的音乐天赋,不断培养和给予他锻炼的机会。作为一个智障孩子,舟舟是幸福的。上帝关闭了他智慧的大门,却开启了他指挥的殿堂。看来“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职责,更多是家人的责任!总之,无论是来自哪一个人的有效教育,它都能不同程度上创造真正的奇迹。而这一个个奇迹的背后,无时无刻不在显示人性的爱!是爱,各种各样的真爱,让这一切成为了可能!

所以,我们要改变我们的教学理念,那就是无限相信学生的潜力。人的潜力是巨大的,要相信每一个人都应该而且可能做得最优秀,做得最卓越。公平对待所有的学生。其实越是成绩不好的孩子,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怀与爱护,他们的心更敏感。很多学生之所以会越来越差跟他在学校老师对他的关心够不够,受到老师的漠视有着很大的关系。对待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我们应该有亲切的语言,温暖的笑容和恰当的包容,孩子的成长过程需要我们的包容与鼓励,多点包容,多点鼓励,孩子的进步就会很大很快。

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我们要明白对孩子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首先,不要用成人的眼光看孩子,和成人相比,孩子的思想是不定向的,他们不受束缚,无章可循,无法可依,心上很少受概念的约束。因此,他们不可能去认真思索一个问题,注意力也不可能长久地集中在某一件事物上。这反而使孩子能无拘无束地想他们所想,超出成人的想象,创造出令人惊异的场景。善于教育的老师,往往能够顺孩子的天性,不断诱导,把孩子培养成才,而不会按照自已的意志强迫儿童改变自已的天性。对孩子的教育,应该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不同能力,不同个性的孩子,在教育方法上也应该有所区别,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发展孩子的特长,要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随心所欲,更不能强制孩子服从家长的意愿,而是要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再次,多为孩子喝彩,不要像防坏人一样防孩子。孩子有优点也有缺点,这是肯定的。在与孩子的交流中。父母和老师一定要避免使用一些不良的语言和态度,而应该多为孩子喝彩,多对孩子进行鼓励,父母和老师也不要把孩子当成坏人一样的防着、管着、而是应该信任孩子、赞赏孩子。

本书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和老师。虽然不是绝对,但也父母和老师的教育会对孩子起着绝对的作用。老师、家长们应该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一味地给孩子过高的压力,强迫孩子去成长。希望就在眼前,秘密就在身边,打开此书,悉心阅读,你会发现——天才就在身边!

有关教育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6

假期里,我捧起了学校下发的《爱心与教育》一书,认真研读,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是怎样地爱他,真是感动人。

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真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一般的老师是难以做到的,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尤其我在书中读到他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还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课余时间或假期中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等等,李老师在教育岗位上处处闪耀着爱的火花。

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处于生命中最主要的集中学习时期,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各方面处于形成阶段,有着多方面的需求和发展,充满生命活力和潜力。这段时期的教育影响远远越过该阶段而扩展到终身。因此最需要老师对学生的爱,懂得儿童时期对生命的独特价值,并善于开发其生命潜力。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动人的灵魂,无法引起人的共鸣,不足以震撼人的情感,那就不是成功的教育。师爱的最高境界是友情,具有爱心和知识,对学生来说,他们喜欢前者。学生们特别渴求和珍惜教师的关爱,师生间的真挚的情感,必定有着神奇的教育效果。爱学生就让我们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吧。

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用爱去赢得爱,用爱去化解许多的矛盾。爱我们身边的人,无疑是播下爱的种子,让他们也懂得去爱护和关心别人,尤其是当老师的我们,面对的是正在成长,性格还没有定型的孩子,他们最需要的是爱的滋润,我们给予他们的爱心也一定会影响到日后他们对待别人的态度。曾几何时,看到书上有几句话:”不会对别人宽容的人,对自己也不会宽容;不会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不会爱你!“要相信你付出的爱越多,你也会获得越多的爱。

有关教育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7

最近,我利用课余时间读了《教育的奇迹》这本书。这本书通过一些伟人小时候的故事,告诉我们其实这些伟人小时候和我们平常的孩子小时候是那样的相似,只不过是他们遇到他们人生中的伯乐,让他们最终成才。读完这部书之后,感触也挺大。

《教育的奇迹》主要讲了教育的惊人作用,一些当代的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美国教育家老卡尔﹒威特说:“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纵观有史以来的伟人和天才,他们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倘若能给他们以再高明一些的教育,那他们一定会更伟大、更健康、更和善、更宽大、更出色、更聪明、更正直、更博学、更谦虚和更坚强。一言以蔽之,只要满怀虔诚的心态,施以更加优良的教育方法,这些人就会成为更加尽善尽美的伟人和天才。”是呀,每个孩子都有着各自不同的优点,就看你能不能发现他们的优点并且好好地挖掘他和培养他了。如果我们细细分析一下这些“笨小孩”“问题孩子”,我们就会发现,他们并不是一切都笨,一切都差,一切都有问题,他们身上也有“闪光点”。如果每一位父母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孩子,总会惊喜地发现,孩子身上具有许多优点,也许他可能缺乏纪律观,但是,他却非常爱好劳动,喜欢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许他可能学习成绩并不好,但是,他非常喜欢画画,画的作品非常有新意。在孩子上身上其实有着异乎寻常的潜能,关键是父母和老师们如何去挖掘。如果我们每一位老师和父母能够带着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去孩子,总会发现,其实我们的孩子就是一个天才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教师只有对学生奉献自己诚挚的爱心,才能让学生喜欢、信任和尊敬,才可以为他们营造一个有利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良好的教育氛围,才能开启学生心灵之门,让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如果教育要从多方面来培养人,那么他首先在多方面来了解学生。”由于家庭影响不同,接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个人的主观努力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没有像两滴水那样相似的学生。只有做到这一点,才可能谈得上因材施教。记得第一年教书时,有个叫刘雪梅的学生。开学都一周了,还没完成过作业。我想,一个小女孩,好办,把她叫到办公室来教育一下,就没事了。两天过去了,老师们反映没管用。这可怎么办?我就用了原来百试百灵的办法—请家长。我和她妈妈共同教育了一番,没想到,当着家长的面她答应的好好的,几天下来,她根本没付诸于行动。这下我可愁了,批评教育不听,请家长又不管用,怎么办呢?没办法,我就去二年级原来教过她的老师那里讨招,可他们的回答,更让我对她束手无策。她在二年级时根本就没交过作业。虽然没有办法,可我也不能对她置之不理。从我踏上教师这个工作岗位开始,我就告诫自己,不管什么原因,我不能让任何一个学生在课上掉队,我决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一天,我又找她谈话。“刘雪梅,老师每天晚上布置的作业,不是巩固练习,就是预习新课。你不做作业,你当天学的知识能记住吗?不预习,老师讲新课你多被动。你是怎么想的?”她一进办公室,我就问她。几分钟过去了,可她却没回答,只是目不转睛的看着我桌子上的玻璃。我感到很诧异,看什么看得这么入迷?我仔细一看,原来她是在看我玻璃上的小贴画,那是我买来哄我两岁的女儿的,看着好玩,我就撕了一张贴在了我桌子上的玻璃上。我明白了,我高兴地问:“你喜欢这个东西吗?”她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这样吧,你如果按时完成家庭作业,老师每天奖励你一颗,而且它们各不相同,怎么样?”她笑着点了点头。第二次上课,她果然按时完成了作业,虽然质量不是太尽人意,但态度还是蛮认真的,能做到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履行了我的诺言,而她也再没不交作业。三年级的第二学期刚开始,刘雪梅到办公室找我。“老师,以后你不用给我贴画了,写作业我已经养成习惯了,即使你不奖励我,我也会认真写的,因为我从中找到了写作业的乐趣,而且我也愿意学习了。”听了她的这番话,我开心极了。一张张小小的贴画,竟然让她改变了不写作业的坏习惯。其实,根本的原因是我了解了她的爱好,我才能因材施教,让她找到自信,扬起了学习的风帆。全面深入了解学生,才能为教育塑造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爱,是教师与学生心灵碰撞的火花,是教师心灵之门的钥匙。教师只有把爱的阳光洒向每一个角落,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努力进取,获得最好的发展。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有一种泛爱的心理,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的同时,坚持一视同仁,将神圣的师爱均匀的撒向每一个学生,以自己无私的爱去感染他们,去改变他们,教育他们,塑造他们。

教师面对的是形形色色的学生。每个学生身上都有神性的光芒,只有你用灿烂的眼神去审视他,你就能看到孩子身上的亮点是那么多。在教育中找到学生的亮点,不断确认、表扬、鼓励、放大,因势利导,让学生找到自我价值,由此引发出成长的动力。孙迪,三年级第二学期转学到我们班的学生。她上课经常做小动作,作业不是忘了做,就是写的乱七八糟。可是大课间活动时,我发现她动作灵巧,喜欢跳皮筋,每个大课间她都玩的满头大汗。一天,班会时间,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孙迪大加赞赏:“我们班的孙迪同学真是个跳皮筋的天才,跳起来动作既轻盈又优美,老师以你为荣。”我发现当时的孙迪有些不自然。之后,我经常当着孙迪面对老师们确认她跳皮筋的能力,孙迪皮筋跳得很棒……当众表扬他,然后很自然的摸摸她的头,让她感受到老师的鼓励。跳皮筋比赛,她获得了全镇第一名的好成绩。借着这事我对孙迪说:“孙迪,你是个很聪明的女孩,头脑灵活,思维敏捷,只要你用心学习,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成功……”几周下来,孙迪果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上的她听课认真。当然,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

抓住学生生命中的亮点,然后把这个亮点放大,因势利导,培植自尊心,然后引导到引发这些事情的兴趣上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六年的班主任工作,我深感“爱”对孩子的作用之大。爱是成功的基础。教师只有用爱去播种,用爱去浇灌学生的心田,让他们在爱中找到自信,学生才能进步,才能健康成长。

有关教育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8

《爱的教育》就是一本值得父母和孩子一齐细细品味的名著。我怀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去读的书,看了这些故事深深感到其中的爱!书中有关于孩子、家长、老师的一个个感人的故事给我和孩子留下深刻印象。让我们和孩子一齐共同学习和成长。

它以日记的形式,透过看似平凡的人和事。作为一名家长,当我看到父亲教育儿子的细节,我常常想,生活中的我好象少了些耐心,多了些浮躁;少了些宽容,多了些挑剔;少了些鼓励,多了些批评……自己期望孩子在怎样的环境下成长又期望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孩子原本就是可爱的,在其成长的路上真的需要爱的精神,爱的教育,教会孩子学习,让她拥有爱心,让她懂得做人。

古往今来,有多少爱的真情故事啊,可见,爱,就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一出生,就沉浸在爱的海洋里,有父母的爱和爷爷奶奶的爱。渐渐长大了,上学了,又有老师的爱,同学们的爱。爱就如空气一般,我们身边到处都就是爱,我们从未离开它,离开了爱的人,就等于没有灵魂的人。爱能够使人绝处逢生,爱能够使浪子回头,爱又能够激发人无穷的力量。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完美的人间!”如同这首《明天会更好》的歌一样,只要有爱人间会变得更加完美更加温暖。

有关教育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9

王维审老师曾经来我们学校开过讲座,当时就对他谈及的“教育叙事”印象深刻。当拿到王老师的作品《寻找不一样的教育——我的教育叙事》这本书,我怀着学习的态度走进了王老师撰写的一个个教学事例,与其说是教学事例,可能用“故事”来形容更为恰当。

在阅读这一个个清浅而深刻的教育故事时,很多次,都让我回忆起了自己上初中、上高中那会儿的生活,激起了学生时代的情愫。在这些故事里,我一会儿站在学生的角度,感受学生时代和学习有关的一切人或事;一会儿又站在老师的角度,去思考、去揣摩学生的心理、老师的处理方式方法,虽然这一个个故事大都和中学、高中相关,但也能让我联想到我所接触、面对的一个个天真活泼的学龄前幼儿。

要说印象深刻的案例故事,哪止一个两个,在阅读的时候,我都觉得每一个故事都是那么“令人着迷”,都具有那种把人带到那个场景中去的魔力。在“教育到底能做些什么”一篇中,王老师以带儿子理发遇到曾经教过的学生谈起,学生的“读书无用论”引起了他的思考,面对如今的现实教育,关注分数无法改变,但是,作为教师除了注重学生的分数,还可以给予学生很多其他的学习内容,比如:自信、尊重、自强。尤其像我们幼儿教师,没有分数这些量化压力,更应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思考“该给孩子怎样的教育”。

对于中班新来的插班生徐辰逸小朋友来说,在保留天真活泼的本性的同时,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帮助他懂得规则意识、集体意识,懂得与同伴一起游戏的分享意识,获得控制自己不良情绪的能力。对于坐不定的裘智盛小朋友来说,培养他的自控能力、帮助养成耐心听讲的习惯是我们首先该做的。对于思维敏捷、善于思考的丁溪遥小朋友来说,我们要引导她学会处理与同伴之间出现的小矛盾、小摩擦,做一个心胸开阔、拥有更多朋友的人。

读王老师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有一个最大的感触就是——写教育叙事,贵在坚持。我也有通过博客的形式“幼儿成长简记——某某某”在记录着一些孩子的问题与成长,以及我当时的一些感触与思考,但是,缺乏的就是坚持,尤其是如今有孕在身,精力更加不够用了吧!(其实,这只是我为自己偷懒找的借口吧!)我想说的只是尽量多的去关注身边的每一个孩子,去发现他们的问题、成长并加以记录、思考,在这一过程中,要摒弃对孩子的偏见,用欣赏的眼光帮助孩子打破生命的盲点!

有关教育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10

“一个理想的教师,他应该是个天生不安分的、会做梦的教师。”这是一句多么朴素而又多么富有诗意的话呀!吁了一口气,我合上了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但书中充满智慧的语言却久久萦绕在脑海。

该书分别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学校、教师、校长、学生、父母十个方面,谈了理想中的教育。本书的内容不象有些教育书籍只有空洞的理论和说教,它的大部分章节都是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入手,然后分析问题的根源,再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即理想中的教育,读后让人犹如醍醐灌顶。清晰地记着,在“理想的教师”这一章节中,有这么一段话“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人,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一年五年乃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他们的成绩是不一样的。”

是啊,扪心自问教了十一年书,可真正用心去教的有几年呢?很多时候都把教书当做谋生的手段,忽略了教育塑人灵魂的神圣职责。我想“用心”的前提就是“爱”,爱自己的职业,爱自己的学生。朱教授还说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写教育日记,也是用心的体现,如一事情,今天成功了,是怎么做的?有什么体会?有什么感受?今天产生了一个矛盾,是怎么解决的?今天产生了一个挫折,又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把这些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再总结得与失。从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开始,把这一串串的“珍珠”串起来,那就是一个非常美丽的项链。是啊,用心积累这点滴,长此以往就是一笔丰厚的财富啊。

朱永新对于“理想的教师”提出了八点要求: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这些要求为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我想终有一天我会梦想成真的。

有关教育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11

这些日子深知自己对教育理论的匮乏,同时为了提高自己的作为一名教师的修养自身的理论修养,提高我们自身的教育理念,我在寒假闲暇之余,打算到书店买几本关于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来给自己进一步提高。当我走过喧哗热闹年味十足的大街,漫步走到一家书店虽是春节期间,人们很多都去走亲访友,但是这里也不乏有许多学习之人,有很多人来这里挑选自己喜爱的图书,还有的为自己的孩子来挑选等等之类。当我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来到书店街来寻找我心目中的导师——教育中书籍。面对着许多压力更感觉着自身学习的必要的必要性。问了这里的人员,来到教育书籍的书架前来挑选自己喜爱的教育书籍。

面对琳琅满目的书籍顿时使人感到无所适从,不知挑选哪一本书较好,这时我无意间发现了李镇西老师写的有关爱的教育书籍《爱心与教育》深深所吸引,《爱心与教育》里面有很多有关如何转变差生的经典案例,有时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大部分老师都喜欢班里面听话的学生。对班里的差生很是反感,也有事对他们的行为也是束手无策,差生在许多老师眼中也基本上变成无可救药的学生,他们经常在班级里是比较份子,有的时候在上课的时候还带头给老师搞一个对抗活动。

但是李镇西老师写的《爱心与教育》是一本成功的“实例教育学”。此书既有精深的教育理论的阐述,又有典型的案例的分析和剖析。尤其李镇西对“逆境”学生的关怀,那些缺少关爱的学生更是爱护有加,特别是对“后进”学生的转化工作,如何改变他们的缺点,让那些调皮的学生能够进一步的迎头赶上,和对“优秀”学生的培养问题,李镇西老师都做了教育方法的阐述。

同时他更注重对“中学生健康心理教育的养成,他认为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不但有健康的体魄而且有健康的心理,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学生。加强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首先是让学生充满感情的教育。对每一个学生拥有爱的教育,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做一个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这样的老师才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同样李镇西老师要求教师的教育应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教育的归宿提高全民素质。

有关教育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12

在翻开《儿童的人格教育》这本书的第一章,我就感到这本书艰涩难度,是硬着头皮看的。但是,渐渐的,我觉得受益匪浅。它其中的一些观点促使我反思自己在教育学生时的对与错。

小学生经常会有摩擦产生,作为班主任对于处理这些小事是驾轻就熟的。比如,我们班的小凯同学总是喜欢与同学打打闹闹,对于学生向我报告说小凯又和谁谁打闹了我是习以为常的。我的处理方法就是调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该道歉道歉,并提醒他们以后用正确的方法处理摩擦。但是,从我看了《儿童的人格教育》后,我就反思,也许我的做法是解决了事情本身,但是对于小凯来说,我有没有帮助到他呢。书中说:“把一个特定手势或特定的表达孤立开来,忽视人格的统一性,就像从一个完整的旋律中抽出一个音符,然后试图脱离组成旋律的其他音符来理解这个音符的意义。这种做法显然欠妥,但却相当普遍。”我想我在处理小凯这件事上就是比较普遍的做法,却欠妥当吧,作为教师,我们是要教育孩子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而不仅仅是解决掉眼前的.事情本身,如果我们只看到表面现象,就根据表面现象去进行想当然的推理与推断,却不能探讨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那么对于孩子来说这样的教育其实无济于事。正如书中所说:“应该在全面理解儿童人格统一性的基础上,探讨儿童犯错误(或其他表现)的情况是如何发生的,即背后的成因是什么。”人格是具有统一性的,“如果我们想要理解儿童的某一特定行为,就必须首先了解其总体的生活史。儿童的每个活动都是他总体生活和整体人格的表达,不了解行为中隐蔽的生活背景就无从理解他所做的事。”这些言语提醒我,要真正帮助到小凯,必须从根源处入手,在学校不断观察他,引导他的同时,也要与其父母沟通,深入了解他的家庭教育,并在教育方面与其家长达成一致,家校合作,一起帮助他。

后来在与其父母沟通后,我从他们不断掩饰孩子的错误,为孩子开脱的言语中就感受到他们对小凯的宠爱,我想这或许是导致小凯行为的一个原因,因为小凯在学校并不受同学喜爱,与他在家中的地位截然不同,也许是这样的反差导致他用了错误的方式来引起学生和老师的关注。是他在“自卑而超越”的过程中,缺少合理的追求优越感的手段,进而选择了一些虽对其自身无益,却能吸引关注和体验成功的错误路径。当然这只是我目前的猜测,还有待证实,同时人的性格受各种因素影响,我还需对小凯不断观察,并与其父母不断沟通,找出真正能帮助到小凯的方法。

非常感谢这本书,帮助我意识到自己在教育上的问题,引导我向正确的方向前进。

有关教育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13

最近课余时间读了朱永新主编的《教育的奇迹》。这本书里面的故事曾经让我刻骨铭心、感动良久,让我震撼、引人深思。书中的故事让我懂得教育不是为了选拔天才,更不是把人分成天才和傻子。上帝让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都赋予每个人一个成功的机遇,成功的可能,世无弃人,自弃之人,世无完人,应该发现自己。当我们真正领略了教育的真实意义,也就不再怀疑这些功成名就的天才的成功必将是一种必然!

书中写到了世界上唯一的一名弱智指挥周舟。他是一个先天性智残孩子。舟舟是不幸的,舟舟又是幸运的。作为他的父母,从未把他当成残疾儿童,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来培养儿子的智力。利用他超常的音乐天赋,不断培养和给予他锻炼的机会。作为一个智障孩子,舟舟是幸福的。上帝关闭了他智慧的大门,却开启了他指挥的殿堂。

放下这本书,细细联想在平时的教育生涯中。在我看来孩子都应该是快乐幸福的,都应该是无忧无虑的。但我们的身边,总是不乏一些调皮捣蛋、行为散漫、性格怪异的学生。他们的个性、缺点各不相同。由于成长环境不同、家庭的教养方式不同,年幼的孩子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也不同。许多人都把孩子比做一张白纸,所以我认为是白纸就一定能描绘出美丽的图画。我相信,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他们也都有一个共同的需要。那就是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爱。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学会去赏识每一个孩子,要给予孩子关爱的目光、鼓励的微笑、赞美的语言、亲切的拥抱。让他们在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快乐地成长;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鱼儿离开水一样。我国童话大王郑渊洁说:差生是差老师和差家长联手缔造的。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父母和老师在教育中的责任。从舟舟身上我深深懂得: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要我们去努力,每个孩子都可以获得成功。我相信:爱的确会创造教育的奇迹!

看完这本书中的许多事例,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前一阵子在荧屏中国达人秀上,人们记住了一个用脚趾弹奏钢琴的倔强身影刘伟。他说:我的人生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这句掷地有声的话,成了激励更多怀揣梦想青年的座右铭,并迅速成为网上流行语。他成了吸引世界目光的达人。我曾查阅资料,什么是达人?原来达人是指在某一领域非常专业,出类拔萃的人物。指在某方面很精通的人,即某方面的高手。那么象舟舟、刘伟、张海迪、周婷婷他们都是残疾人,但他们更应该叫做达人。

我是从这本书里面获取了它的精神和品质,获取了作者对于生活的理解,这也是我看这本书的最大乐趣。所以从今往后,我要坚持阅读、快乐阅读、在阅读中不断进步!

有关教育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14

这本书没有那种高深的理论,而是关注现实,在对当代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典型案例、教育科学史上的名家等的分析对比综合上,从课堂教学、学科教育、素质教育、理想教育、教育研究等5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亟需更新的教育新理念。阅读了袁先生的《教育新理念》,让我的头脑经历了一番洗礼。处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时期的教师,需要以一种怎样的姿态迎接这一转变呢?我个人认为应具有以下理念:

一、修身养性,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良好人格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是形成学生人格的重要条件。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师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的多么美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的人格。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

二、热爱学生,做到对学生尊重与宽容

教育是人学。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有着丰富情感和人格尊严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具体的人。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应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逻辑起点。

(一)教师应尊重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尊重学生多姿多彩的选择,尊重学生主动活泼的呈献。

(二)教师还要学会宽容学生

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施与这种美德会对受与者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这种宽容并不是放纵。

宽容是一种修养,能使教师遇到突发事件仍保持一种平等、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宽容是一种胸襟,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广阔的心胸;宽容更是一门教育艺术,它能使教师不厌其烦地对学生坚持耐心的多方式的教育,给学生以自我反思、认识、改正错误的机会。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对犯错误的学生,常常让他们先做一件好事,然后写一份心理活动说明书,要求反映出做好事前、做好事时,做好事后心灵深处的旧我和新我是怎样论战的,这种做法,既能让学生自觉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感受到老师真诚的爱。

三、要做,具有一双发现人才的

生活中许多有特殊天赋的人、有着异乎常人的大智慧的人,一开始通常不会被人理解,反而被称为愚蠢或傻瓜。我们的学生中其实也不乏这样与众不同看似愚蠢的人,身为老师的我们是不是只盯着那些分数指挥棒下的优等生,而错把美丽的天鹅当成了可怜的丑小鸭了呢?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发展。需要教师关注个性差异,允许每个学生自由地发展与个性充分地张扬。我们对待学生不能象割韭菜似的一刀切,而是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我们应当善于用欣喜的目光去发现去培养有独特个性,富有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把理解与鼓励作为给学生们的礼物,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有天才出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是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主体,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位,以学生的创造性发展为本位。教育工作者在参与新课改的实践中,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热情,确立行动目标,迎接教育的挑战。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人精神财富,《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确实值得一读,尤其是从事教育的工作者们。从这本书中,普通教师可以读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教育管理者可以读出管理理念、办学方向;而思想者读出的更多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师,此书给了我很多的启迪,也让我深思。我相信,如果你也一起分享了这本书,作为人,你是幸福的,作为教师,你是快乐的,作为你的学生,他们的生命也会非常精彩。以上只是我的几点感想,其实书中的每条建议都带给我不同的

有关教育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15

参与教学工作已经奔向第三个春秋了,可是在教学路上的困惑与迷茫也时长围绕在我的周围,我常常一路走一路思考,也时常向周围的前辈请教,在书中寻找指南针。读完朱永新教授的缔造完美教室,让我意识到培养孩子们的德、美、劳,对于孩子们的智力同等重要而且要刻不容缓地去实践。

刚刚从教的第一年,我时常只能关注到自身与学生本身,很少注意到环境的影响,即使在我已经学过的这些理论知识的同时,我也很难将这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是,总是要多了解,有一些真实的例子可寻,这样才让实践变得简单一些。新的一学年对于我所带的班级也有了自己的想法与实践。有一些事情总要先做起来,才能在不断的试错中有所进步。

今年我没有像以往一样自己给我的班级定一个班名,而是发挥孩子们的主动性,让他们自己给自己一个满意的名字,大家参与的也是特别积极,我们通过班级投票的方式最终选择了“飞鹰班”作为我们班的班名,一开始孩子们觉得鹰袭长空的风景很美,可是后来我给孩子们讲了一些关于小鹰学飞翔的经历,他们也发现任何一件看起来理所当然的事情都有着超乎别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他们好像更加喜欢自己班的这个名字了。

我在班级的墙面上也给孩子们贴上了可爱的标语,希望他们能脚踏实地的一点点的努力,同时希望他们学会面对生活中,学习中的一些“拦路虎”的时候也能够不断的坚持,说不定坚持的努力过后,会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

这一学期,我还加入了每周一首歌的学习,虽然我的五音不全,幸好有新媒体的帮助,我将教室后面的黑板开辟出了一块每周一歌的地盘,让学生们在一周的学习中也能去学一学在课本知识之外的东西,每次上课当大家注意不集中的时候,当学生们累的时候都能够转化一下孩子们的心情,重新集中注意力,同时也能活跃课堂的氛围。

除此之外,我还在一周培养孩子们的一个小习惯,希望他们慢慢的去学会打扫卫生,养成整理书桌的好习惯,同时我也希望自己能够再多想一些办法,去更好的建设我自己的班集体。

有关教育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16

阅读是学习的基础,也是学习的关键。亲子阅读是家庭教育的有效方式,是培养亲子关系的重要途径,可以使家长和孩子很好地沟通和交流,拉近与孩子的距离,提高他们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也是一起享受亲情、分享快乐的过程。所以我们都比较重视和孩子一起阅读,下面是我的一些点滴心得与大家分享。

首先是选书。我家的书都是带孩子一起去选的。我觉得既要尊重孩子的心里特点,选一些她赶兴趣的,如印刷美观,篇幅短小、通俗,内容有趣的图画;又要有一定的价值,情节发展要符合孩子的想象和思维。我家贝贝喜欢的书有《可爱的动物》、《神奇的植物》、《变、变、变》、《绚丽的大自然》、《艾玛丛书》、《三只小猪》、《三字经》、《童话故事》等等。

其次是读。图书绘本的画面很细腻、丰富,画面间一般有过度和衔接,不要错过细节,要注意把画面看全。我们大部分是先让孩子自己看一遍,鼓励她把看到的想到的说出来。然后再讲给她听,一边讲一边一起翻阅图书。最后以游戏的方式提问,让孩子在填空游戏中回忆故事情节,加深对内容了解和语言文字的印象(有趣、好听的词语鼓励她多说一说)。答对就给予一定的表扬和鼓励,激发、培养他的潜能和兴趣,从而提高阅读水平,但也不能让读书成为死任务,只要她愿意看,我们就很高兴陪她一起,不能刻意地要求她学里面的字,记清所有的内容。在兴趣的基础上更能把书读到心里去。

另外,我们无论是面对面对家长和孩子,都要用心,无论什么事情,只要用心就能做到。尤其是对我们的孩子,毕竟跟跟我们朝夕相处的还是孩子,我们用心对待孩子,家长也会感觉得到,对于我们的工作,他们自然而然的就会给与支持与鼓励,这些都是相关联的。另外,虽然工作中会遇到很多不顺心的事情,但我们尽量不要表现出来,我们最应该做的事就是尽量把烦恼留给自己,把快乐带给别人。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宽广的胸襟,要有海纳百川的气度。

我感觉如果用几句话来形容我们的职业的话,最合适的莫过于"微笑面对每一天,真诚对待每一位家长,爱心呵护每一个孩子。"

有关教育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17

今天想跟大家交流的是我这学期读了《教育的奇迹》这本书的一些感想,下面就从四个方面随意地谈谈吧。

一、书的基本内容

《教育的奇迹》这本书向我们介绍了把“笨小孩”培养成天才的12种方法。书的前言部分告诉我们:没有一个孩子是“笨小孩”。造成笨小孩的责任在家长和老师,“笨小孩”并非真的笨,在他们身上也有着异乎寻常的潜能,并且潜能是呈多元化的,关键是父母和老师如何去挖掘。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你就会觉得你的孩子就是一个天才。

本书通过十二个所谓的笨小孩,把他们培养成天才的事例,介绍了培养天才的十二种方法。根据我粗浅的理解:

第一、以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牛顿为例,讲了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创造性是天才的特征;

第二、以爱“说谎”的“讨厌鬼”达尔文为例,讲了要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想象力会成就天才;

第三、以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爱迪生为例,讲了要用爱来培养天才;

第四、以笨拙、反应迟钝的希尔伯特为例,讲了要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天才的表现是专注;

第五、以被人称为“愚笨儿”的爱因斯坦为例,说明用音乐也能培养天才;

第六、以被人看作“小呆子”的阿蒙森为例,说明要培养孩子的兴趣,兴趣是天才的老师;

第七、以特别好动的差孩子丘吉尔为例,讲要按孩子的天性来培养天才;

第八、以阅读失常的巴顿为例,说明自信能铸就天才;

第九、以被老师判定为低能儿学生的肯德尔为例,告诉我们要培养孩子不断进取的精神,天才就是不断地进取;

第十、以被人们视为“白痴”的卡尔威特为例,告诉我们欣赏孩子会造就天才;

第十一、以让父母伤心的背榜生苏步青为例,告诉我们老师要为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

第十二、以又盲又聋又哑的残疾儿海伦凯勒为例,告诉我们感官教育也能使盲人聋哑人成为天才。

二、在爱的环境中学习是孩子的一种幸福

书的第三章介绍了爱迪生的故事,爱迪生曾经是个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一年级读了三个月就被恩格尔老师撵出了校门。但在母爱的情感中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发明家。所以我想爱的力量是巨大的,在爱的环境中学习是孩子的一种幸福。作为一个老师应该热爱自己的每一个孩子,不能只爱德才兼备的优等生,还应该爱平平常常的中等生,更应该爱智力落后的后进生。我想既然我们选择了教师的职业,就应该热爱每一个孩子,热爱孩子应该是教师的天职。

三、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希望

书的最后一章讲了海伦凯勒的故事,莎莉文老师为了改变海伦凯勒吃早饭时的不良习惯,与海伦凯勒进行了一场较量,老师终于胜利了。我觉得好习惯是孩子一生的财富。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做老师的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身教胜于言教。老师在做出榜样的同时,还要让孩子在思想上有所认识。有句名言说:要注意你的思想,因为思想会产生行为;要注意你的行为,因为行为会养成习惯;要注意你的习惯,因为习惯会形成性格;要注意你的性格,因为性格会影响你的一生。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除了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以外,还有文明行为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健康习惯,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我觉得合理安排时间对我们的工作和学习确实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如果做得好,将为我们赢来双倍的生命。

所以我想要让孩子们限时限量地完成作业,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从小养成雷厉风行的习惯。看来要改变孩子不想完成作业的坏习惯,课堂作业当堂课完成已经势在必行,决不能放到课外去做,课间十分钟是孩子们休息活动的时间,合理安排时间一定要做到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愿孩子们都能养成好习惯。这是我的心愿,也是你们的心愿。因为好习惯可以让孩子们在成长中走向胜利。

“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职责,更多是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甚至还是舅舅、姑妈、后妈等人的责任!总之,无论是来自哪一个人的有效教育,它都能不同程度上创造真正的奇迹。而这一个个奇迹的背后,无时无刻不在显示人性的爱!是爱,各种各样的真爱,让这一切成为了可能!

有关教育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18

看了这本书,第一个感受是纠正了我对一些心理学原理的认识。具体地讲,以前关于教学方面的心理学理论自己是知道一点的,但是看书之后发现,有些理论不是自己以前认识的那样,以前的认识是片面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

比如关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我自己在写文章的时候好多次用到这个心理学原理。在看杂志上的文章之时,偶尔也能看到作者引用这个心理学原理。然而,殊不知,艾宾浩斯是利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来得出这个遗忘规律的。后来的研究证明,如果学习材料是有意义的概念和原理,一旦学生理解之后,就很难遗忘。这个时候,显然不能用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来描绘概念和原理的学习与遗忘。这段论述对我的冲击是很大的。站在“心理学”面前,我感觉自己真得太渺小了。同时,这段论述也让我联想到了我们平时教学中要多多增加有意义的学习。对此,书中也有类似的论述,例如根据加涅对学习的分类,可知学习有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之分。在言语信息的一个亚类——符号学习中,因为符号学习属于机械学习,故学习者可以在无意义材料中人为地赋予某些意义,使机械学习易于记忆。这种改进记忆的方法被称为记忆术。那么我们可否作这样的推论,对于艾宾浩斯的无意义音节材料,如果记忆者采取记忆术来记忆,那么其遗忘规律就不在是“先快后慢”了。

再如,当前在讨论教学问题时,经常听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说法。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一般的说法是“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尊重学生,跟着学生的思维走,等等。这些当然是对的,但显然是不具体的。当今建构主义学习观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指教学时应仔细考虑学生带到教学情境中的已有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同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师放弃教学责任。在“规则学习的过程和条件”一节中更是明确指出: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完全由学生独立发现规则的情况较少,更多的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发现。这样的观点让我联想到,学生虽然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但这个“过程”的发起者是教师,同时教师也是确保这个“过程”得以顺利通畅的关键因素。

类似地情况还有很多,比如我们常说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一直以为这种教学论是具有一定科学依据的,然而事实是这些教学论就是哲学取向的教学论。科学取向的教学论在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兴起。还有,如看了“学习心理”部分就会发现,机械学习在学习心理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强化刺激这些手段具有正统的心理学意义。

看了这本书,第二个感受是让我看清了我们平时一些看似“不太好”的做法,其实具有重要的心理学原理。具体地说,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有一些教学方法被“素质教育”或者“新课程”套着一些“帽子”,殊不知,在这些“帽子”下面,隐藏着重要的心理学原理。

比如桑代克根据迷箱实验,提出可以把学习看做是刺激与反应的联接,并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三大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这三个定律反应了学习动机、练习、强化和反馈在这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学习的实质是条件反应形成和巩固的过程,其中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动机和强化。虽然这些研究成果与当今建构主义心理学具有一定的差距,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习的本质。据此我不得不联想到 朱国荣老师在杭州的那堂《长方形面积》:课中,在学生已经发现“长乘宽”就是“每行几个乘几行”之后,朱老师安排了一系列的关于“每行几个,有几行”的强化练习。当时我觉得这个过程有点死板,或者说给予学生再次去体悟的成分少了一点,感觉“不太好”。但从今天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个过程,才发现那是符合心理学规律的。

看了这本书,第三个感受是增加了我对教学与心理学关系的理解。具体地说,以前只知道该这么做,但为什么这么做,有没有什么理论依据,是不知道了,而在看书之后,我找到了教学与心理学的联接。

比如张兴华老师在《重提数学教学心理学》一文中提到:南京师大涂荣豹教授在其著作《数学教学认识论》中鲜明地指出,建构主义学习的基本模式就是“同化和顺应”。郑毓信教授也曾经说:“建构主义似乎并不能看成一个全新的主张。”张老师据此提出:实现建构的途径无非是传统心理学中“同化和顺应”的缘故,意义建构的过程无非是同化和顺应。这样的说法有没有道理,当时看到这里时心中打了个问号。这一次,算是对此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比如书中这样说:“学习的同化论或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学生利用原有知识结构同化(或建构)新知识。”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同化和建构是同一件事情。因此,说“建构主义学习的基本模式就是‘同化和顺应’”是完全正确的。换句话说,传统心理学虽然只是研究动物和低级思维,例如机械记忆或反应之类的,但其原理在人的学习过程中是通用的。

再如,我们来思考“用圆规画圆”属于什么学习?一般认为这是一种动作技能。而从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来看,“用圆规画圆”是智慧技能。既然是智慧技能,那么在教学时就得按照智慧技能的教学策略展开,而不是去思考“动作”的问题。

看了这本书,第四个感受是增加了我做好教学研究的信心。具体地说,以前总认为教学研究是一件非常深奥的事情,是那些非常聪明的人才能有实力去完成的事情,但是现在,我想我也可以去尝试。

比如,国内外心理学家、学者通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发现,教学效果同教师的智力水平并无显著的相关,教师的知识水平同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无显著相关。

再如,调查显示,不经过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就成为专家教师几乎是不可能的,要成为专家教师,就必须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

我们都身在教学一线,正在进行着大量的教学实践,我们都有成为教学专家的可能性,因为我们具备这样的条件。

有关教育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19

本学期我读的一本书是《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成名作、代表作。本书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书中所描述的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一般的老师是难以做到的,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读完《爱心与教育》,我对于优秀生的培养和后进生的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一、优秀生培养

“优生”,当然应该是指品学兼优的学生,但在现在不少教师、家长的眼中,所谓“优生”更多的是指学习成绩拔尖的学生(也被称为“尖子生”)。

培养“优生”的意义显然是不言而喻的。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一些教师不但只注重“优生”的学习分数,而且“一好遮百丑”,把他们其他方面的优点也有意无意地夸大了;相反,他们所独有的思想偏差、人格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却被教育者忽视了。他们认为对“优生”的感情几乎是不需要培养的,因为教师对“优生”的爱几乎是天生的。但我们对“优生”的认识却未必正确而且全面。

当我们第一次从新生报名册上认识“优生”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他们并不是自己教育的成果,而是学生家长和小学老师共同教育的成果。说明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意味着我们对他们同样需要从零开始的教育。而且,这种“从零开始的教育”的主要依据是这些“优生”的两重性:一方面,他们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学习成绩以及各种能力对一般学生相对(注意:只是相对)要好一些;另一方面,他们除了仍然存在着一般学生在这个年龄容易出现的毛病外,也存在着他们作为老师的“好学生”、家长的“好孩子”所特有的一些毛病:

1、由于智力状况比较好,课内学习较为轻松,因而容易自满,不求上进。

2、“优生”长期处于学生尖子的位置,比较自傲自负,容易产生虚荣心。

3、从小就处在受表扬、获荣誉、被羡慕的顺境之中,因而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远不及一般普通学生。

李老师在培养优生时,首先就“优生”的特点进行分析,然后指出了“优生”的培养方法,引导“优生”树立志向,帮助“优生”认识自己,指出:激励“优生”超越自我,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在各个方面实践,以发现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潜质,鼓励他们在日常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战胜自我,甚至教育者可以有意识设置一些难题去“折磨”他们,让他们在一次次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正是战胜自我到超越自我”。李老师笔下的程桦的案例就是一个很好的见证。

二、后进生的教育

“后进生”是指在学习、思想都比较落后的学生。后进生”的转化,一直以来是令人头疼的事,而李老师又是怎么做的呢?李老师讲:“后进生”教育要民主,用心灵赢心灵。爱,是教育的前提;但是,对“后进生”来说,这种“爱”应该是真诚的。换句话说,教师对“后进生”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师真诚人道主义情怀的自然流露。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李老师要工作中也正是这样去做的,在教育后进生的同时更尊重他们的自尊心,用母亲般的爱使其转化,用班级的集体力量改变他们温暖他们感悟他们。万同同学就是在李老师的这种感召下,由一个“后进生”成长为一名“世界上最可爱的人”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以李老师为榜样,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去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真正做到“以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

有关教育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20

过去的教育,被单纯地理解为传授学生知识就行,而对学生的思想不予重视或没有好的对策,一味地说教。现在的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必须为社会发展服务,过去的应试教育己跟不上时代潮流了,我们需要对教育进行改。那么究竟在学生思想教育上作为一线的老师们应该怎么做呢?

前几天有幸看了《快乐教育法》这本书,我觉得受益匪浅,这实在是本好书,读着读着自己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所遇到的问题到底是怎么回事,仿佛豁然开朗了,也更有信心了,更加觉得教育是一种充满趣味的事业。以后,再遇到学生不良行为也从容应对了。

我们发现通常老师在面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时,往往会采取用权力、压力和惩罚来控制学生,使学生暂时性地服从,或感到气馁,干脆放弃对学生的希望,其实这样做,并不能真正地改变学生,相反,他以后会变本加厉,那么该怎么做呢?我们可以试着改变自己对学生的态度,如果教育得法,相信绝大多数所谓行为不良的孩子是可以改变的。最有效的办法是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地对待学生,做一个民主的教师,给学生一个民主式的学习环境。关于如何做一个这民主的教师,给学生一个民主式的学习环境。关于如何做一个这样的老师,具体如何应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书上作了很具体的说明。

在这里,有两点特别值得我们关注:第一就是本书建议我们对学生应多鼓励不宜对学生表扬和批评。鼓励和表扬是有本质区别的。表扬只奖励个人,容易使孩子只注意他自己,而孩子由此得到的满足感或成就感是很少的。鼓励激发孩子努力,并使孩子把注意力集中于加入团体的能力,使他认识到自己的内在潜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表扬认可的是行动者,而鼓励认的是行为本身。第二是对付教育行为不良的学生有一个很好的器,那就是自己是团体中的一员,融入其中,那么再发挥团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就会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在这么一个充满团结友受,合作的环境中,不适宜让学生之间有竞争,至少越少越好,竞争会带来不良的影响。

我们应该学习这本书所阐述的原理,把它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届时,我们将会是个更快乐、更健康、更随和的教师。孩子们将会更加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热爱我们,明天将会更美好!

有关教育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21

《做有故事的教育》是“觉者为师”系列的第四本,主要记录了王维申老师利用故事来改造教育实践,形成教育理念的实践历程。在自序部分有这样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故事的魅力就在于,他不是敲着我们的头指指点点,而是将教育娓娓道来。”

这本书勾勒出了王维审老师对“叙事教育”的基本主张。王维审老师用“叙事者”成员和团队的鲜活案例阐述了,教师如何将故事融入班会和家长会,如何用故事开发课程,如何用故事丰盈课堂,如何在叙事中走向专业成长等。它让我对叙事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叙事教育对教育工作的有着重要意义,它通过教育生活经验的叙述,促进人们对于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也就是说,叙事教育是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发掘与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探讨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

叙事,通俗的说就是讲故事,讲述教育教学实践中正在发生的或曾经发生的故事。这些故事是真实的、完整的,承载着教育经验的理论意义,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教育叙事强调以教师自身的真实生活为基础,以教师行动的意义探索为目的,以教师自己的故事建构为手段,更加贴近教师现实的职业生活。它以实践—反思—叙述—再实践的操作方式,有效的帮助每一位教师更好地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提高自我,并在参与述说和交流分享中,推动教师群体的全面发展。

叙事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促进人的自觉成长”,包括教师的生命成长和学生的生命成长。由此引发的一些叙事德育活动,比如,“我喜欢你”叙事教育课程,根据被表达人的不同,分为教师篇、学生篇,让师生在讲述真实故事的基础上,彼此走进内心,唤醒美好、善良和自尊意识。以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故事为载体,为触动学生的心灵,引发良好的教育契机创造了条件。

王老师在书中描写或引用了上千个或清浅或深刻的故事,每个故事之后都有对于教育的反思和归纳。让我们紧跟王老师的脚步,在教育生活中发现故事,记录故事,分享故事,运用故事吧,让更多美好的改变发生!

有关教育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22

前段期间,有幸捧起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细细地读着、品着、感受着、也思索着。说起朱老师,感觉特别亲切,缘自于《新教育之梦》那独特的亲和力。简单而尊重地道一声“朱老师”,仿佛一下子距离近了许多,读他的书也就更容易融入和沉醉。

作者在书中所说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按最正统的解释,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这就意味着,教育是一种期待: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期待,社会对人发展的期待。而“期待”本身就是对理想的憧憬;或者干脆直接说,教育就是对理想的追求。

朱老师正是怀着一种赤诚的教育理想之心,以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描述着他的“新教育之梦”: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校长、理想的教师、理想的家长、理想的学生我不打算在这里一一复述作者的教育理想,但我要强调说明的是,作者的这些理想绝不是虚无飘渺的“童话”或“神话”,而是根植于教改现实的理性追求。

以《理想的智育》为例,作者从八个方面谈了他对理想智育的理解。在此列举四个方面。第一,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是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第二,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充满民主精神,真正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第三,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面对个性、没有失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享受学习的快乐。第四,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注重协调和谐,融德智体美劳诸育于一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合格加特长”的个性养成。

朱老师的教育理想之梦,带给我的灵感和激动将随着我的文字流畅成我的所得,感谢朱老师提供如此美味的精神食粮,感谢朱老师愿意把这些可贵的文字和我们分享,感谢朱老师孜孜不倦和循循善诱的引导和教诲。

《新教育之梦》——将时刻警醒着我们去做一个新时代的“理想教师”,培育一群新时代的“理想学生”。教育的未来充满阳光。

有关教育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23

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让我深受教育。这本书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爱”,爱很简单,可以是关爱,也可以是腻爱。但腻爱不能太过度。

这本书主要讲了意大利小孩安利柯的生活和学习。让我深受感动的是“爱国”,这篇文章讲了安利柯对祖国的热爱和关心,因为他有许多理由喜欢他的祖国;他的父母在意大利,他有许多朋友在意大利,他流着意大利人的血,他周围美丽的环境和一切都属于意大利,这些都是安利柯爱国的理由。爱国不一定要去牺牲,只要我们有颗爱国的心,为祖国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也是爱国,保护坏境也是爱国。绿化坏境和我们身边的小花、小草、大树也是爱国。我们每做一件好事就是在爱国。把一件小事一次又一次的去敌,也会成为一件大事。随着我们的年龄不断的增大,也就为祖国做的页献也就越来越大。但是为祖国想要做更大的贡献就要有知识,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

我们身边一定有很多这样的故事,比如:我们院子里有几棵小树,但小树好久没人浇水了,都快枯死了。我和我们院子里的几个好朋友拿了一桶水给小树浇了水,过了几天小树就活了。

假如别的国家来侮辱我们国家,我一定会努火中烧。

这本书中全都是爱,这本书中没有乏味的说教、也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平凡的日常生活,但这里充满了对国家、社会、民族的爱,充满了对父母、老师、朋友的爱。

有关教育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24

根据自身学习的'需要我放假时间,静下心来,脚踏实地地学习了《教育新理念》等书籍,冬天气温虽然很冷,但我能克服一切困难,仍持之以恒地有计划的进行学习。透过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新理念的学习与反思,我的大脑又一次的受到了前首未有的洗礼,并对一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奠定了更扎实的基础。

对创造始于问题的认识

我个人认为:一是教师的新理念、新教法与学生的实际、课堂教学要求相脱轨;二是在备课的过程中,不能真正体现出备学生的过程,在教师的教案里,更难找到与教学环节、教学资料和切合学生实际的提问。没有提问,哪有问题;没有问题,哪知学生学得如何?这样做的关键是教师为了图省事或认为学生文化基础太差,根本不值得一问,或借口课堂时间十分有限,怕提问后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所以认为,多一事还不如少一事。透过认真学习,我真正认识到了课堂提问题的重要性,缺少了这一环节,课堂教学无论多完美、多动听,总会让人觉得少了灵性和缺乏现实好处。因为有问题意识、问题潜力的课才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潜力的素质教育。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找到独立思考途径的可能。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提倡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并带着更多问题走出课堂。这就是所谓的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这种教育,教师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用心探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个性是构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特见解为目的,使学生终身受益为目标。

对过程教学比结果教学更重要的认识

在以往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认为,只要课前认真备课、上课环节比较完美、课后布置一些作业就是一节好课。至于学生能否学到多少有用知识、潜力能否提高却不在思考之列。若按这种教学,表面上看是素质教育,但实际上仍是“应试教育”的翻版,只但是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正所谓拉“素质教育”之大旗,做“应试教育”之虎皮。为此,我透过不断的学习,才真正的认识到过程教学比结果教学更重要的含义。因为知识才是人们真正的认知的结果。而知识的学习和教学无疑是必要的,但大多数教师往往太注重认知结果的教学了。如果在知识发展缓慢的时候,有这样的想法还有情可原,那么,在知识和信息快速发展的这天,这就不能容忍了。因为学生学到的仅是知识大海的一粟,而缺乏实际问题解决的潜力,跟不上快速更新时代的步伐。简单地说,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教学比结果教学更重要,因为知识才是真正启发学生智慧的手段,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教学中能够把结果变成过程,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才能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潜力。

对文科教育过程是体验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的认识

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不少学生因为芝麻大小的事,大打出手,甚至致人非命;有的学生对花草树木的随意攀折不以为然;对弱势群体逞强、嘲讽;对可爱的小猫、小狗生命的不屑一顾等等。从学生身上暴露出来的缺点,不难看出在他们的身上难以体现人的生命价值观。这不仅仅说明当今的教育确实存在必须问题,更说明一些学生的素质低下,只有看到这些学生的不足,才能深刻地反思当今的教育。这让我想起,为何国外也把保护动物写进本国法律中,并用心倡导保护动物的生存权,建立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让动物成为人类的真正朋友,以此来加强国民的素质教育、爱心教育和关心弱势群体教育。这种教育的效果十分明显,国民素质大大提高。所以,在这种教学中,要大力倡导人的真、善、美的一面,极力反对暴力和战争,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关爱生命。为此,在文科教学中,要把文学、哲学、道德所表达的对生命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生命价值的尊重成为教学的重点,使学生真正感悟到人的生命价值得以实现,才是人的这种独特的生命感受。让学生在这种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生命的跳动、感受到这种生命价值的升华,这才是文科教育的真正任务和真谛的体现,也是文科教育的基本使命和基本教育的功能。

对网络时代教师的认识

在逐步实现网络教育的这天,我们还有部分教师满足“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的陈旧教学方法。因为这种教学既简单,又省事。但殊不知,这种简陋的、过时的落后教学,是在万不得已的状况下,也就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方可使用。而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哪个学校没有一到几个多媒体教室,可这些配有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多功能教室却完全成了摆设,像装有漂亮鲜花的花瓶,仅供人欣赏而已,没有更多的使用价值。当然,多功能教室也有发挥作用的时候,那就是上级主管部门来现代化验收时,学生才有可能在现代化的教学中快乐地学习、才能感受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导致这种不良现象的原因有多方面造成的,如多媒体上课,制作课件是一件繁而难的事,或部分教师不求上进,不能利用有限的业余时间学习电脑的操作,而是把主要精力用于家教或在“围城”里面酣战,可对课件的制作却一窍不通。导致这种对多媒体教学不感兴趣的现象,造成有限的教学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充分使用。这种结果要不了几年,设备老化,教学质量低下,学生素质下降,最终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所以,作为一名网络时代的现代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创新。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信息化知识,以此适应现代教育教学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以,信息技术为现代教育的新飞跃带给了平台,提高了教学质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根本的严峻挑战,信息技术呼唤新世纪的教师,新世纪的教师要有不断学习的意识,最终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飞速发展。

总之,透过暑期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我感触很深,体会颇多。我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只有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才能真正体会教育教学新理念对现代教育的重要作用,才能真正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和生存,才能紧跟时代教育发展的步伐,才能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有关教育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25

《教育的奇迹》这本书,不仅让我感动于书中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人物,也让我悟到教育的真谛。它让我知道“人的潜力是巨大的,上帝让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都赋予每个人一个成功的机遇,成功的可能,每个人都应该而且可能做的最优秀,做的最卓越。世无弃人,只有自弃之人;世无完人,应该发现自己。”所以,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与学生,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书写自己的精彩;就是要发现孩子与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让他们真正地成为自己。

书中例举了一系列知名人物的成才的经历,牛顿小时候常被老师与同学称为“笨蛋”,同学们都瞧不起他;达尔文读中学时,因为成绩不好而被老师视为“智力低下”;爱迪生小时候坐在鸡蛋上孵小鸡,被认为是脑子有问题的人;爱因斯坦曾经连续几次考试不及格,被认为是愚笨的孩子;丘吉尔小时候不但口吃,而且异常好动,经常受到老师的惩罚;巴顿将军小时候曾经患阅读失常症,只要他一开口,大家就嘲笑他;数学家希尔伯特小时候是一个非常“迟钝”的人,甚至在长大当老师后,每当讨论一个问题时,他总是无法理解学生的发言,而需要已经理解的学生一起向他解释他才弄懂;在学生时候苏步青曾经连续几次是排名最后的“背榜生”,让父母伤透了心;海伦。凯勒出生19个月就成了一个又盲又聋又哑的残疾儿……但他们都成为了伟大的人物。

从这一个个事例中,告诉我们对于学生的教育应该从他们的实际出发,不同能力,不同个性的学生,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平时要多给予他们肯定,多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而不能一味的以成绩这个标尺来衡量他们,早早地否定了某些成绩稍差的学生,从而使他们失去学习上进的信心和勇气。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自己的学生,总会惊喜地发现,孩子身上具有许多优点,也许他调皮好动管不住自己,但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热爱劳动,喜欢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许他可能学习成绩并不好,但是,他非常喜欢唱歌、画画,画的作品非常有新意……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他们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赋,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多加观察孩子,欣赏每个孩子,多给孩子一些宽容,让他们在爱的目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地成长;或许我们真诚的爱也会创造教育的奇迹!

有关教育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26

寒假里有幸拜读了张文质先生的《教育就是慢的艺术》,感触颇深。张文质,福建闽侯人,教育学者,诗人。198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系“生命化教育”的倡导人、负责人。多年来致力于“生命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长期植根于中小学课堂,推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变革和发展。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创办了1+1读书俱乐部,推广1+1式的读书理念。透过学习,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首先我们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平时,我们要更细致、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与克制。其次要广泛阅读,努力付诸实践,积累经验,构建自己的认识平台。

张文质先生在《教育就是慢的艺术》一书中,详尽而又灵动地提炼、诠释了生命化教育的理念。当他提出“教育就是慢的艺术”这个观点后,很多人都提出了质疑,因为这天这个时代确实就是泥沙俱下、万马奔腾的年代,有人认为教育不可能有慢的耐性,更不可能有慢的境界。但就是张老师认为:好的教育肯定就是慢的,俗话说慢工出细活。这样的教育在我们任何人看来,或许都会觉得都就是一种理想中的教育,教育就是慢的艺术,张老师很显然给出了他自己的宣告。一个字一个词,字就是慢,词为艺术。张老师认为我们的教育太快啦,快在那迅速展现而又擦去的ppt上;快在了教师应对这一大群叫不出名字却能把课演绎的完美而流畅上;快在了教师与校长们每一天似乎都在忙于应付各种各样事务性的事务上,快在了教师冷漠地看到教室里那些不解而又迷惑的目光上……

正如那作者苦恼的快一样,我们这天的学校里。教室座位整齐,台下人头攒动,一派工业化大生产的气势。老实说确实难以看到具有生命个性的人。这也难怪作者所推崇的叶澜教授不断的发出呼唤,呼唤教育创新要有“具体个人”意识,呼唤要在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中“人”的转向要从“抽象的人”到“具体个人。说到底快到了我们的课堂上都看不到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了。慢又就是一种什么样貌的课堂,什么样的教育呢?作者眼里慢就是像W老师那样的”教师身体动作就是慢的,说话的语速就是慢的,等待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就是慢的“。又如作者所说的,日本的佐藤学认为”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一些有用的东西“。在平时教学活动中,速度要放慢,慢下来教师才能注意到每位学生的困难并及时给予帮忙,多给他们带给创造、交流经验、合作学习的机会,逐渐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潜力。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高频率、快节奏、大梯度,不利于学生的有序成长和发展。

张文质老师倡导”生命化教育“。在当今教育界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生命化教育“,简单地讲,就就是把对学生的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它不就是仅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达和理解,它务必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

“生命化教育”的实现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起主观作用的,就就是教师。教师要关注每个独立的学生个体,不仅仅要尊重、善待学生,还要研究学生特点;在注重全体学生知识获得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风格,带给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异常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情感交流;注重师生互动交流,引发思考……客观条件,就就是课堂环境,教学空间。张文质在《教育就是慢的艺术》一文里的一段话:美国教育家博耶说,学校还就是小的好。那么“小“到什么程度为好呢?”小到学校所有师生都能彼此叫出对方的名字,亦即人数控制在二三百人内为最佳”。博耶又说:“当班生数超过30个人时,教师的注意中心就从对个体的关注转为对班级的控制。”这些见解都令人感佩。但博耶必须想不到,在中国有那么多“名师”能够在叫不出一个学生名字的状况下也能把“课做得神采飞扬”,他更不可能想到一些更厉害的“名师”竟能够在体育馆数千名观众面前在叫不出一个学生名字的状况下把“课做得神采飞扬”,也许,从某种好处上说,这正就是中国教育胜过美国教育“难能可贵之处”。

如果教学课堂环境没有保障,首先就给教师组织课堂带来了困难,信息的传输呈单向化而不就是多样化,“生命化教育”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而一味地强调教学质量,并以此作为衡量教师业绩的标准之一,也就是对教师的不公,因为能把”课做得神采飞扬“的老师毕竟就是少数。以”生命化教育“为理念,就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结合;既要强调教师的主观作用,又要营造良好的关注学生独立个体的空间,把“生命化教育”具体落实到教育过程中的每一细节和实处。

教育就是慢的艺术。在教学上,教师要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就是慢慢感悟出来的。一个好教师,应就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然后顺着这种正道,终成大器。教育就是些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东西。功利的教学都就是短暂的,不关注长远的,不关注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的。我们的教学研究,也就是慢的艺术,有所发现,有所用心,慢慢地去做。这个慢,就就是让学生感受、体验过程,构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慢,就就是不急于求成,要有足够的期盼,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燥与功利,这才就是真正的教育。

有关教育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27

今年寒假期间,拜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教育的奇迹》这本书。书中四部分共录入18个真实的故事,细细读来,每个故事都让人刻骨铭心,让人深深震撼。书中讲诉了一些当代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蠢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他们的父母没有放弃他们,他们的父母坚信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就算是出生智力低下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只要给孩子付出所有的爱,孩子就一定能够成才,而不是变成家庭与社会的负担。他们做到了,他们成功了。其实,这才是真正理想的教育。

我在这本书里读到一个个令我难忘的故事:25年前,有位教社会学的大学教授,曾叫班上一个学生到一贫民窟调查200名男孩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并对他们为了的发展作一评估。每个学生的结论都是他毫无出头的机会。25年后,根据调查,这200名中有176名成就非凡,其中担任律师、医生或商人的比比皆是。教授他拜访了当年曾受评估的年轻人,跟他们请教同一个问题,你今日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什么?结果他们不约而同地回答:因为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教授找到她后,问她到底有何绝招,能让这些字贫民窟长大的孩额子个个出人头地。这位老太太眼中闪着慈祥的光芒,嘴角带着微笑回答道:其实也没什么,我爱这些孩子。

有关教育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28

每做一件事的背后,总会有一定的收获。只不过这个收获有大小之分,好坏之别。

读了波普诺先生的《社会学》,得到的除了思维模式的转变和视野的开阔,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很多自身的缺点和坚定了自己的人生信念。以下,我想谈一下给我最深的几个观点。

(1) 美国人的价值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不赞同强烈的个人主义,我欣赏美国的“实际”,用“工具性能动主义”来理解。所谓“能动主义”,是指美国人倾向于对周围环境进行控制,而不是佛教徒那样被动的生活方式。所谓“工具性”,即美国社会并不追求一种高层次的或者说是“最终的”目标或价值观,相反,它追求一种非常普遍的“改善”或“进步”。一个理想的社会应当是每个成员都能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努力工作的社会。

这样给了自己的一个深刻的反思,自己的目标是不是定得太远太高,不现实?确实是的,有时候自己认为所谓的高瞻远瞩的目标其实只不过是好高骛远,不踏实的目标。在很多时候,在追赶比自己优秀的同学时,心里很容易产生一种浮躁的心理,不够平稳。在进步、改善这方面,我确实需要向美国人学习学习,力求每一天都有一点点进步,每一天都能改善一点点自己的不足之处。不积硅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 角色期待与角色表现。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被赋予了社会对它的角色期待。每个角色期待背后都有相应的角色表现。在今年端午节,我和一个好朋友,还有他的表叔一起吃饭。他表叔作为一个出来社会工作多年的前辈,指导我们大学生的规划以及为人处事的道理。他表叔跟我同学说的一句话令我颇为震惊,“你作为你家的长子,你要想下你身上肩负的是什么责任”。这句话至今萦绕耳边,时常警醒着我。有些东西随着成长,其佯装的外表该脱下就脱下。我承认,以前有太多太多的东西,没有改变,确实做得不好,我并不是电影中的周星驰,不能胡乱地做出匪而所思的动作,因为别人会因我的角色表现而判断我是一个疯子,这里也不是电影世界。这是生活,我应该现实点,做出符合我角色期待的角色表现。在家、在学校都应该思考一下自己所处的位置,该拿出什么样的角色表现。我相信我会慢慢改变。

(3) 社会地位和结构的流动。我觉得觉得现在社会上存在这样一种风气:社会地位与金钱直接挂钩。人,生下来就不平等。在广东,很多资源,掌握在我们这一代的前一辈上,因改革开放很好掌握了赚钱的资源。试问,广东很多龙头企业董事长哪几个拥有高学历,很多都是高中学历,靠的就是一步步实践和一股勇气赚了属于自己的财富。一个家族企业,很好掌握各种资源:人脉资源(客户)、货源、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等。企业家们也有足够的财力使自己的后辈得到较高的教育水平,只要其后辈不是智力问题,喜欢学习,喜欢实践,身边有优秀的人才,接管前辈的生意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至于“富不过三代”这句话,我怀疑了。早一段时间,进了一个工厂,和工人阶级一起工作。稍稍调查了他们的年龄和工资,有几个和我年纪差不多,有几个30几岁。工资根据你以往的工作经历商议决定,其中有个前辈,35岁,他有3个孩子,每月拿的薪水是1500,包吃住。3个孩子,先撇开教育投资不说,生活费也成问题。在工厂里和工人同吃同住,这种感觉是在写字楼里体验不到的。感到生活上的巨大差距,生活来之不易,更应好好珍惜。处在社会底层的人,他们的孩子们得不到好的教育资源,向上结构流动的机会越来越来小,创造财富的机会越来越小。或许,只有教育才能改变他们的现状,教育是一条向上流动的很好的途径。但成功的只有一小部分人而已。为此,我更加坚定了知识的作用。要向上流动,先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

有关教育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29

“愿与天下父母共读之”——陶行知

引言:一本书的作用到底有多大?也许我们无法做出回答,但是《家庭教育》这本书却用自己独特的魅力影响了中国几代人的学前家庭教育……

正文:以前很少接触教育理论类的书籍,因为觉得此类书大多是很枯燥的,但是读了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代表作《家庭教育》之后,我才发现原来一本充斥着条条框框的教育理论的书也是可以有着如此的趣味性和实用性的。这本书是以作者的孩子陈一鸣为主要记录对象的,从1920年12月26日,一鸣出生起,陈鹤琴就开始记录,记录陈一鸣什么时候哭,什么时候笑,什么时候小便,什么时候会顽皮了。把陈一鸣身心的发展都作了全面的研究,一共连着808天。808天的连续跟踪观察﹑文字摄影记录及实验对比,创中国研究儿童之先风,后来也就有了这本在中家庭教育史上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家庭教育》。

在读这书的过程中,每位读者都可以深切的感受到作者的良苦用心以及他先进的教育理念。在书里作者用自己的观察记录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用自己的教育原则切实的实践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每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作者就会用自己的方式和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以此在逐渐观察和总结基础上提炼出家庭教育的101条原则。我们都够清楚的看到,这每一条原则都是作者的心血所凝聚而成的,也都是值得我们每一个读者相信并付诸于自己的教育实践的。我看了书之后就在想,如果我们现在的家长也能像作者一样关注自己孩子成长的的每一个瞬间,真正的去了解孩子,那么中国的家庭教育便会更加科学合理,中国的孩子也便能更加健康和快乐的成长了。

在书中我体会最深刻的莫过于作者对孩子行为的思考和对孩子心理的分析,我们无法否认,这种深刻的思考和分析是作为一名教育家应有的,但是这种敏感度更是一名父亲多特有的。其实,教育孩子和与他人相处也是有很多相同的地方的,这都是要建立在对对方了解的基础上的。在这本书上第一章首先谈“儿童的心理”。作者提炼出7条原则:小孩子是好游戏的、是好模仿的、是好奇的、是喜欢成功的、是喜欢野外生活的、是喜欢合群的、是喜欢称赞的。这就告诉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首相要充分的了解了孩子,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更加有针对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书中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和经典的案例,对于有孩子的父母而言,这些到现在还都是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因为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小的案例折射出很多的正确的教育理论,而这些理论对于孩子的教育是大有帮助的。

这是一本正真经典的教育书籍。正如陶行知先生说,作者是“以科学的头脑、母亲的心肠”做成此书的。

这是一本实践与理论完美融合的家教全书。在书中几乎每一条理论框架背后都会有一个具体而生动的实例,实践与理论相互佐证,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这是一本雅俗共赏的教育典藏。如郑宗海先生在序言中说:“这本书事实具体、文辞浅显,可期家喻户晓。”

总之,这是一本我们可以信赖的好书,读书的真正乐趣就在于你能够与作者发生共鸣,把自己融入书中,融入到作者的思想中。而我相信读过《家庭教育》这本书的读者,尤其是家里有幼童的父母,定会觉得自己的精神得到了一次洗礼。也许您正在众里寻书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有关教育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30

《儿童的人格教育》,作者是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一开始觉得这是一本很枯燥的理论性书籍,慢慢读来,感觉还是挺有意思的。全书一共十三章,不单单是理论性的陈述,还有典型事例的分析,让我们了解了自卑情结和追求优越的概念,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如何预防自卑情结,并通过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环境去阐述,在不同环境下,自卑情结的儿童表现形式以及如何预防矫正。

“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它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激励他尝试通过改善自己的处境来消除自己的心理自卑感,追求优越感。”其实在每个人心里都藏着自卑的种子,只是有些人能够通过展示优越感,把它深深掩埋,而有的人却让它生根发芽,高高举着自卑的旗帜,埋头在自己的世界里。只有通过成功地追求优越感,我们才能克服自卑感。“每个孩子都在追求优越感。父母或老师的任务就是要将这种追求引向富有成效和有益的方向,确保追求优越感能给孩子带来心理健康和幸福,而不是神经症和精神错乱。”

阿德勒在书反复地强调:一个被剥夺了对未来信心的孩子就会从现实中退缩,就会在生活中无益和无用的方面追求一种补偿。教育者最为重要的任务,或者说神圣的职责,就是确保每一个学生不会丧失勇气,并使那些已经丧失了勇气的学生,通过教育重新获得信心。这就是教师的天职,因为只有儿童对未来充满希望、充满勇气,教育才可能成功。我们的身边有不少的孩子,对自己的学习缺乏信心,总是给自己找借口,“题目太难了”“要背的内容太多了”“今天太累了,明天再做也不迟”……慢慢地堆积,堆积得越来越多,最后干脆放弃吧!于是,就成为所谓的“问题学生”,上课无精打采,下课生龙活虎,作业次次要补,考试屡屡失败……不仅让老师和家长头疼,他自己也会很沮丧。

身为教师的我们,有责任引导学生走出自卑感,追求优越感,这让我不由地想到了我们七年级上册学习的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文中这样写道:“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完成了自己想要完成的',达到了自己的目标,然后再回头看时,不禁对自己走过的这段漫漫长路感到惊讶和自豪。”莫顿·亨特告诉我们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成一个个小困难,再把这一个个小的困难解决,就解决了一大困难。我们可以给孩子们制定一个小目标,等他完成之后,再制定下一个小目标,直到他完成大的目标。就像我们背诵一篇文言文,先背诵一段或者几段,分次背诵,这样就能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地背诵完全篇。

教师要利用好学生的成功,把成功当作他们获取更多知识的垫脚石。记得网课期间,早读视频会议检查背诵,抽查时间比较短,不能及时检查每一位同学,潘同学课下发了自己的背诵视频给我,我接着在上课的时候表扬了她的做法,称赞她学习积极主动,并且告诉大家可以随时给我发背诵的视频,如果有疑问也可以随时给我发消息。之后,不少同学给我发来了背诵的视频,还有同学针对上课学习的内容频频发问,我们在网络上的互动也多了起来,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也高涨了起来。我们的学生需要的就是这一个个小小的垫脚石,帮助他们走向更大的成功。

要想清除杂草,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这个地方种上庄稼。要清除我们心灵的杂草,就必须追求优越感,树立自信,我们作为一名园丁,就要在孩子的心田里播撒一粒种子,让他们生根发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有关教育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31

前段时间,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又一次拜读了读完了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日记体小说《爱的教育》。这是一本教育人们怎样做人的好书,采用日记的形式,讲述一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反映了社会各阶层的人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生活状况已以及他们对各种事物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情感与不同的处置方法,它是通过对生活的朴素的描写,使人感到人类多么需要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相互理解! 深深地被小说中的一个个平凡人物而又不平凡的思想品质而感动。这本小说没有任何的豪情壮语,也没有任何虚伪的说教,却通过对生活的朴素的描写,使人感受到一个最根本的东西,爱。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少年爱国者》这个故事。故事内容是这样的,一个贫穷的意大利青年,从小就被卖到戏班子,受尽了虐待。一次,戏班子到西班牙,他趁机逃了出来。在意大利领事的帮助下,他登上了开往意大利的船只,与一群来自世界各国的达官贵人同坐在二等舱中。船上的乘客们了解了他的遭遇后十分同情他,纷纷给了他一点钱。正在他庆幸有了这些钱就可以吃一顿饱饭时,他听到了那些给他钱的乘客在侮辱他的祖国意大利,于是那个小男孩就毅然地把这些钱愤怒的扔了出来,并高吼到:“我不要说我们国家坏话的人的东西!”读到这里,我不禁为这个小男孩宁可挨饿,也要维护自己祖国尊严的行为而拍手叫好。

我由此想到不少这样的爱国者。南宋名将岳飞,他少年时就立志“精忠报国”,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他忍辱负重,含冤而死;边防叔叔,为了领土的完整,不怕流血,牺牲,赶走了入侵我国边境的侵略者;多少体育运动健儿,为了让五星红旗能高高飘扬在赛场的上空,忍者伤痛,奋力拼搏……他们的爱国热情激励着无数国人奋发向上。

我们应该教育学生从小就以爱国英雄为榜样,树立爱祖国的思想。爱祖国,平时应体现在爱人民,爱集体,关心同学,爱护公物。爱祖国就一定要为祖国而奋斗,是自己具有为祖国建设服务的本领,将来也像他们一样,要为祖国增光添彩!

书里面有许多作者的小伙伴,他们是可爱讲道理的孩子虽然有的贫穷,有的富有,有的残疾,有的学习落后,但作者他从不计较,与他们玩得开心,学得快乐,并从开心和快乐中得到了教育,《爱的教育》这本书塑造出一个个貌似渺小却并不平凡的人物:小石匠,小铁匠,卖炭人的儿子,少年鼓手等等,这些平凡的人物在许多感人事件,在我的心中激起了一阵阵强烈的感情.

读了安利柯的故事,我认识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颗深爱子女的心.安利柯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

转眼间,我们离开《爱的教育》所记载的那个年代已经很久了,但是"爱"这种教育的方式却永远不应该远离我们,特别是远离我们这些教育战线上的工作者.我们要全身心的去爱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为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而欣慰,用爱的泉水去滋润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让孩子们沐浴在爱的阳光中,自由,健康的成长!

读《爱的教育》,有泪有笑,但一直在心底涌动着的是融融的爱意,暖暖的感动!书中几乎涉及到了人世间所有高尚的爱,博大的爱。

有父母与子女之爱,姐弟之爱,同学之爱,师生之爱;还有对弱者之爱,对不幸者之爱,对劳动之爱,对学习之爱,对环境之爱,对大自然之爱;及至对人民的爱,对军队的爱,对祖国的爱... ... 所有爱的内容都不空洞,都是生动丰富的,都是融入了生活的,是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这样的爱的教育,才能够真正地被学生所接受。

这是一本学校生活的书,新学期,这本书一定要成为我们班孩子们首选的爱的教育的引领者!书中的某些闪光的人物,一定会成为许多学生心中的偶像,他们应该会使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教育。期待着爱的教育,会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灵!

有关教育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32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这也许将成为自己需要时时温习的功课。

写作不仅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因懂得这些,虽工作辛劳,文笔稚嫩,但我仍坚持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让忙碌的我不断与宁静的我进行对话,让冲动的我不断接受理智我的批判,让实践的我不断接受理论的我的提升。

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是自己成长的最大敌人。“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应成为我们为师的座右铭。我想对自己说的是,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风”跑。对自己的教学,不要考虑完美,要考虑最有特色。

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比如,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尤其对所谓的学习、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要学会做“寒里”和“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为学生在困难或痛苦中及时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谁走在我的前面,谁就是我的老师,包括学生,尤其是那些老教师——敬业,博学,钻研,激情,严谨,刻苦等教育传家宝,已经成为我们“通向现在和未来美好教育境界的阶梯”,把我们引领到当今课程改革的风口浪尖上。我心中永远铭记他们,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时时记得向周围的教师学习。

如果说以前的成长靠的是个人奋斗,那么新的时代与环境,强调的却是团队的力量。尤其是激烈的竞争环境,需要真正的合作。没有合作之心的人,内心是焦躁而绝望的,也不会取得什么真正的成功。你有什么样的情怀,就有什么样的处世方式;你有什么样的期许,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因此,强调个人发展与竞争,一定要依靠环境和伙伴的合作——学会沟通、学会倾听,同行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以减少由于孤立而导致的个人行为。

教育,不变的永远不会变,改变的必将会改变。创新不是推倒历史,更不是在沙漠上建设大厦。回顾过去是有益处的,如果我们对前人视而不见的话,我们身上的独创性不会很好地保存下来并取得快速的发展。教师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审视者、反思者、继承者,但应当永远把自己定位在是教育海洋中微不足道的一颗海星的角色——也许这是一种理性状态。

大量的阅读教育书籍,给了我很多教育实践中曾经历过,却未细细揣摩的教学真谛,我久久的徜徉在这片书海中,深深的懂得教书育人的不易,我们得时时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才能将工作更落到实处。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这也许将成为自己需要时时温习的功课。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