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书籍心得体会(通用33篇)
从主观方面来说,我觉得学生厌学主要有以下原因:有的学生纪律观念淡薄,没有正确的学习目标,缺乏远大的理想;有的学生智商比较低,对问题反应慢,学习跟不上去;有的学生是因为学习基础差,对老师所讲述的问题理解不了,学习甚感吃力;还有的学生是由于对某些学科或者某些老师的好恶程度不同。
从客观方面来说。学生厌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受当今社会上所流行的新的“知识无用论”的影响;
第二、家庭管教失误,对学生过于放纵或过于严厉;
第三、受当今社会上某些不良思潮的影响;
第四、某些教师教育方法的失误。
要想遏制厌学现象的发生,及时挽救厌学的学生,我觉得可以尝试这样做:
根据厌学者的实际情况和具体表现,帮助其制定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但要注意目标不可定得过高,不能让学生感到可望而不可及。在使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达到该阶段目标后,学生在享受胜利欢乐的同时,再制定下一个目标,经过若干阶段的努力和练习,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家庭与学校配合法。教师经常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互相通报学生的情况。针对学生的不良习惯,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管教。通过家庭与学校的配合,才能形成一股合力,从而发挥最佳的教育效果。
即:让厌学者充当新的角色,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和学生的信任,接受新的习惯,改掉不良的风气。比如让对某一学科厌恶的`学生充当该科的课代表,迫使其培养对该学科的兴趣。
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使自己能够成为学生的心理医生。要看到,学生厌学,并非都是不喜欢学习,而是由各种各样的主客观原因造成的,教师应抓住学生想学又学不好的心理矛盾,及时找学生谈话,对学生产生厌学现象的心理原因加以分析,使学生理解到学习成绩并非判断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只要在学习上尽了最大的努力,遵守校纪班规,就是好学生。从而端正学生的思想态度,鼓励其向好的方面进行努力。
抓闪光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即使厌学者也不例外。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及时给予鼓励,让学生的优点得到充分地发挥,从而使学生实现彻底的转变。
总之对这些特殊人群的学生一定要有耐心。
xx月号,我参与了intel将来训练的培训。刚开头,满心怀疑。后来心中渐渐明朗起来,被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所折服了。现将我的心得总结如下:
一、教材特殊课本上技能性的内容很少,课本上几乎全是各种活动的每一步要解决的问题。学习时,这些问题的解决成了整节课的.主旋律。
二、教法特殊除了第一节课简短的开场白和本次培训的意义外,剩下的全是教师安排任务,小组争论问题的解决方案。任务分工、合作完成任务、沟通共享。一天下来,人人喊累,都说比我们讲课还累。想想也是,在课堂上,我们人人都在动,学习是我们自己的事,教师从不做学问的讲解,只是帮忙我们催促打算,什么时间分工、什么时间查资料,什么时间沟通共享。任务完成了,学习任务也就完成了。学问点也就把握了。并且做到了不同学生学习不同层面的学问。在一样的时间,学习层面可高可低,完成快的同学可以连续努力,完成挑战性的任务。完成任务时,如有不会的技术性问题,解决方法只有两个:
1、请教接近的同学。
2、查阅技能手册。
沟通时,不同层面的作业展现与谈制作心得,可以给他人的学习带来促进与帮忙。
三、效果特殊通过培训,教学模式的体会颇深,解决了素养训练开展以来的很多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如:学生是学习的仆人,是学习的主体的含义是什么?以往的满堂灌为什么学习成绩提高缓慢?通过本次培训,学问也把握了不少。一是观看他人的制作心得,知道了很多新奇的东西。二是与他人的沟通,了解了一些他人的体会与操作技巧。三是查阅技能手册,学会了不少提高工作效率的学问与技能。
总之,通过这次培训,使我更深的了解到了素养训练的形式与效果,为我今后的教学供应了方向与思路。真感谢这次的intel将来训练。
《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是由曹理老师主编及全国许多音乐工作者合作完成的一本填补音乐教学这一领域空白的书。尽管它在1993年就已经出版,刚开始拿到这本书我在想这本书已经出版这么久,当中的内容会不会已经过时,但是读完后我发现书中的内容到现在为止都是非常值得我们音乐教师或者教育工作者值得学习和研究的。这本书涉及的内容是非常全面,书中除了讲述“音乐教育的'研究”、“音乐教育的本质”、“音乐教育的目的、任务、原则”、“教学大纲、教材教法”等这些与学校教学直接相关的内容外,还有从音乐教育的对象、实践、教改等有关方面讲述了“儿童音乐教育心理学”、“儿童音乐才能”、“家庭与社会教育”、“比较音乐学”、“国外音乐教学法”等许多内容。
读完以后我的感受就是原来我们音乐学科并非唱歌、跳舞、弹琴那么简单,特别是我们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的人来说,除了要关注学生技能技巧的进步,更重要的是要关注教师自身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心理,因为不管学习音乐或者欣赏音乐都是一个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而由于个体差异,这种心理活动过程又是因人而异的,因此作为教师就要关注这些差异,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另外书中有花不少篇幅介绍了几种音乐教学法,有奥尔夫教学法、达尔克罗兹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美国综合音乐感教学法等,其中我准备将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奥尔夫的“乐器”、柯达伊的“柯尔文手势”结合运用到我今后的教学中,希望能在以后的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实习目的:学习新课程的理念,参与新课程的实验,把新的教育理念融入到实际教学活动中。巩固和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教育和教学上的独立工作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前言: 为期8周的教育实习,确实意义非凡。通过自身的争取和多方面的协助,我不仅有幸到凤岗银星学校做一名实习老师,更幸运的是我还能到英才学校(东莞有名的贵族学校)和油甘浦中心小学参观学习,这无疑让我获得了更多丰富知识及经验的机会!虽然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了许多的困难,但在指导老师及其他在校老师的帮助下,加之同学们的积极配合,让我在顺利完成实习任务的基础上,学会了许多在学校没能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也让我发现了自己存在的种种缺点和不足,激励着我不断地进步和成长!正所谓“千淘万漉虽辛苦,一波三折有收获”啊!这为我后来继续留在银星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学生的天真、烂漫、求知似渴让我有了真实的感触,励志从此以后一定继续从事教育行业,特别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及辅导。
刚离开学校,又走进了学校,这种感觉是既陌生又熟悉的,可以用“激动万分”来形容。与银星结缘是因为银星设有一个学生小记者站(我是新闻学专业的),那天恰逢来考核我的领导是学校董事长成总,他给出了一道意想不到的题目:写进入这所学校得感触。当时的写作与其说是作文不如说是心声,现在还记得里面加重又重复的词——激动,激情、耐心、爱心、神圣……。是的,做老师是我从小的梦想。
实习的主要内容包括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和教育调查研究。实习期间,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给了我较深的体会。
一、教学工作:
基本情况:完成新授课12节,练习课8节(语文、数学、英语、)
由于各种原因实习期间,在教学工作方面,我得到的教训要远比我得到的收获多。让我深刻地明白到:教学工作容不得马虎,要善于学习,要乐于学习,要认真对待!给我较深体会的是一下几点:
1、善于学习、乐于学习
教学是一个很个性化的过程,每个老师都有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风格,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在教学实践中善于与其他老师的交流、听其他老师的课、从其他老师的课堂中学习、虚心地向其他老师请教,这要比自己盲目地摸索要直接、更省力、更见效。但学习绝非生搬硬套,因为适合别人的东西却不一定适合自己,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要有自己的观点。在教学《翠鸟》时,我先听了刘老师在3班的课,在还没吃透教材的情况下,我只是简单地模仿刘老师的教法,将刘老师的课生搬到1班,结果那堂课是我上得最失败的一节,条理不清晰、教学重难点没有把握好,教学衔接不流畅,将完全没关系的减法与除法比较教学。这堂课让我明白,要在有自己的东西的基础上学习,要会学,而不是模仿。
2、吃透教材,把握好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做好备课工作
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并不多,知识点也比较细,在把握教材、掌握教学重难点方面有一定的难度。备课时,要熟知了解教材,知道这课教学内容是什么,教学的重难点又是什么,结合教参书和学生的练习再来备教材,在教学时才会有清晰的思路。对于在教学过程中无法串起来的部分可以请教一些有经验的老师。在备《文具店》时,通过阅读教材,我知道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就是“谁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其本质是“几个几”的问题,教学的难点就是如何使学生区分“谁是谁的几倍-除法”和“谁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在如何引入方面,我始终无法把握,古老师给了我一个建议,用一个“拍手游戏”很顺利地导入课堂。这堂课花了比较多的时间准备,指导老师给予了比较高的评价,教学设计不错,教学流畅,教学重难点处理得比较好,也指出了不足之处,让我感觉进步了不少。
3、及时巩固,查缺补漏
通过练习与作业及时巩固,查缺补漏。老师评讲时,只许学生听,不许学生订正,常用举一反三的方法来评讲试卷练习,然后再让学生独立订正错误。把仍不会的学生集中出来,再进行个别辅导,而且同时发信息给家长,让家长在家加强辅导,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好所学的内容,让每个学生的知识点过关。
4、确定目标,节节进步
在教学过程中,了解每一个学生,对于基础好的学生严格要求,对于基础较弱的同学放宽要求,多点表扬。在对每个孩子心中有数的基础上,给每个孩子订立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要切合每个孩子的实际,对达标的孩子还要给以特别的奖励,激发孩子继续达标的兴趣。对于没有达标但取得进步的差生也要给小小的奖励,鼓励他继续努力争取达标,增加孩子的自信心,促使每一个孩子都有进步。
二、班主任工作:
组织过一次《感恩母亲主题班会》观摩课
初期的班主任工作学习,很机械、很重复,只是简单地跟早读、跟操、跟值日,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班主任如何完成学校分配的任务、如何处理班级事务、如何与家长沟通,从看的角度去学习,感悟其中的微妙之处,注意其中的细节问题,努力地记忆,努力地模仿。实习中期,因为一位老师临时因事请假,我接管了她的班级,来到了二(1)班。在两个星期里,我以外行人的身份担任了这个班的语文老师,完全以一位班主任的身份融入到老师中、融入到学生中,独立地做着班主任工作,教学、出操、分早餐、应付学校的作业检查、处理班里的事务、做学籍册等等工作都让我体会到了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工作的琐碎,同时也感受到了作为一名老师、一名班主任的责任,对班主任工作有了一个更直观的认识。通过看、通过做、通过想,对班主任工作我有了以下几点的领悟与体会:
1、重视学生安全,安全排第一位
2、明确要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赏罚分明,恩威并重,说到做到
4、善于培养有能力的班干部
5、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很重要
三、总结: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有着太多的感悟,有着太多的体验,有着太多的渴望,希望自己在未来的教学中学习、进步、成长。争取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及阅读指导课等领域有更好的突破。
三项教育学习心得,对于这次三项教育,我觉得很及时,极需。这次活动让我们的思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净化,对自己的不足也进行了分析查找,从而为自己以后学习与提高的道路指明了方向,最重要的是,让我们对工作充满了激情、斗志与信心,这对我今后发展的好坏、成败是至关重要的。
现在,我想谈谈我今后的努力方向:
一、向“先进”学习“思想”
应该拥有良好、健康、积极的思想,高尚的道德素养,对工作和生活的热爱。是做好其它方面的重要前提。
二、做到“依法上网”
学习法律,做到依法办网是搞好教育的`基础。不守法,一切都是空谈!
三、及时关心、关注社会其它各项事业的发展
社会就好比是一幅画,各项事业就好比是各色颜料,只有把它们合理调配、使用,才能创作出赏心悦目的“社会宏图”。
四、活到老,学到老
社会的飞速发展,让社会对网络从业人员的要求不断提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知识的更新非常快,原有的知识已不能很好的完成主持任务。所以要求不断学习,扩充知识量,同事间多交流、讨论,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博采众长。
感谢这次活动,让我脱胎换骨!
学习《小学教育学》,我收获很大。
首先,我学会了理解,学会了思考。通过对目前教育的反思:现在的学生犯错误不自觉,寻求刺激好玩。而提倡的教书育人,思想教育抓不到位。我们提倡用活力去培养活力,用智慧去点燃智慧,用灵魂去塑造灵魂。学生的心目中的教师形象(角色期待):模范公民,一个有学问的人,活的教科书知识库。以身作则,说到做到的老师,风趣幽默的老师,真才实学的老师。德才兼备,要求老师品学兼优。
教师是从事专门职业活动的专业人员,教师的职责是教育教学,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教师具有专业情操,即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有理想性的价值评价的情感体验,它是构成教育价值观的基础,是构成优秀教师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专业情谊发展成熟的标志, 教师的专业自我是教师对自我从事教育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将显著的影响到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育工作效果。教师的职业理想即教师对所从事教育工作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积极性,它是教师献身于教育事业的根本动力。它具体表现为对教育事业及其社会地位的认同,情感和行动,师爱是教师职业理想的灵魂。
总而言之,学习不仅充实了我的头脑,武装了我的思维,教会我怎样去武装别人的思想,而且还帮我认识了许多教育大家,他们的教育理念可以指导我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第子规读后感。”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
〈谨〉,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穿衣服要系钮扣,要整洁,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适量,不要喝醉了,否则容易被别人“说闲话”。尤其是不应该在背后谈论人家的长短,这样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人也会变得很快乐。
仁,代表仁慈、亲仁。对外人仁慈,对亲人仁慈,对朋友仁慈,对同事仁慈……
现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几个是做到“仁”的?俗话说的好,人无完人吗!只要我们尽量做好自己应做的,至于别人怎么说,那就是他们的事情了!
我已经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还不行,还要学会做。怎么才能做呢?学知识。怎么学呢?学习可分为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我们可学别人的,别人的也不一定全对,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该学的学,不该学就不学。我觉得《弟子规》对我们的一生都会有帮助,我会时时刻刻用这本书来鞭策自己的。
读完《弟子规》,我以为当日的儿童最需要奠基的`为人处世之本,敦厚纯良之性,其原因有三:
一是由于改革开放浪潮的涌入,人们不分青红皂白地接受西方国家的思潮,造成国人的荣辱观、善恶观、自我意识判断等观念的混乱,一时之间,以任性为个性,以无情为潇洒,以刁蛮为可爱,形成了一个不良的社会环境,不利于青少年儿童的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
二是独生子女现象导致家庭对儿童的期望过高、溺爱有加,几乎达到“众星拱月”的地步,这同样不利于儿童文明习惯的形成。
三是影视作品对文明礼仪缺失的漠视,镜头里充斥了儿童大呼小叫、哭闹纠缠的情景,耳畔也充满了成年男女脸红脖子粗的骂街叫阵场面。
我想,韩剧之所以在中国市场广受青睐,大概也与其传统文化有关吧。因为韩剧的情景画面总是令人感到温馨:鞠躬问候,彬彬有礼,进退有度,使人如沐春风。当今社会,倡导国民素质的提高,当从小处着眼,从小儿着手,《弟子规》不失为一本好教材。如果有人能根据时代的特点,对《弟子规》进行再版修订,摒弃其中不合时宜的章节,增加当时当代所应秉承的德行操守,其必功德无量也算起来,真正意义上接触传统文化已经有两年的时间了。其实,这么算也不见得正确,因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每一个人都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毕竟,文化是一个连续的传递过程。就好比我的一个历史老师讲的“无论世家子弟还是山野村夫,无论略识文字还是一字不识,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显现儒家文化的教养”。这句话,我是感受越来越深。一种思想理念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了几千年,这里的人民哪里还可能不会受到影响呢?虽然传统文化在近代屡遭浩劫,她还是在中国大地上有很强的生命力。我的父母曾经在这方面教育了我很多,为人处世,以及一些礼仪都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了。这么算来,我已经有起码十几年接触传统文化
在我看来,《弟子规》包含了《孝经》《礼》等传统思想,特别是在行动方面做了规范。所谓弟子规的规,也就是规范的意思。本来这本书是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大约和《三字经》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们出生于七十年代的人,普遍缺乏这种教育,所以现在学习这本经典也是恰当的。特别是现在,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特殊教育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她使用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组织或设备,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人进行培养和教育。很多人一看到特殊教育,就会认为其对象是一些有生理缺陷的孩子,其实这是极为片面、落后、不准确的看法。随着教育理论的深入发展,教育素养的提高,人们对特殊教育的传统观念正在发生变化。广义上的特殊教育除了对生理或有缺陷的儿童或少年的教育外,还包括对天才比如智力超常儿童的教育以及品德不良儿童或少年的教育。狭义的多指研究各类残疾儿童教育现象与规律的科学,又称“残疾儿童教育学”、“治疗教育学”、“缺陷儿童教育学”、“障碍儿童教育学”等。世界各国多用狭义概念。按具体研究对象又可以细分为盲教育学、聋教育学、智力落后教育学等。如今,国际上已经形成了从幼儿教育到成人高等教育的完善的特殊教育体系,体现了终身教育的发展趋势。
特殊教育学是研究特殊教育现象及其规律,原则和方法的科学。特殊教育是使用一般或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组织形式和设备对特殊儿童(青,少年)所进行的达到一般的和特殊的培养目标的教育。从严格的科学意义上说,二者是不同的。但二者又有一些共性,前者是研究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活动,后者是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活动,特殊儿童的教育活动是二者的汇合点。本书在论述中,从实际应用的角度,较多地注意了“特殊教育学”和“特殊教育”的共性,而未做严格的区分。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阐述特殊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从多学科的角度阐明特殊教育的学科性质和特点,从历史和现实中总结出特殊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全面而系统地反映出当代特殊教育的理念和主要内容,相邻学科的基础研究,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教育、教学模式,努力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发展道路;通过反复核对,提供准确的数据,提供丰富的有关国内外特殊教育新的研究资料,尤其是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经验;从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等不同的角度提出一些引起读者深思的问题,有助于提高学员分析处理和解决特殊教育发展中一系列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能力;用特殊教育前驱者的感人事迹来激发人们为特殊教育和其他人类崇高事业献身的精神,使学员能更多地受到人类文明的熏陶,进一步感受到发展特殊教育是远古深厚的人文精神与近代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是“科技以人为本”的水到渠成,是人类反思后在共存与合作意识指导下的自信与骄傲,启发学员鞭策自己,去积极地探索和解决特殊教育过程中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竞争与共存的矛盾,创造性地搞好我国的特殊教育。
在我国特殊教育学科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特殊教育起步较晚,至今特殊教育学科自身建设尚不太完善。在理论探索、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革新、师资培训、行政管理等许多方面仍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初级阶段加强特殊教育学科的自身建设刻不容缓。据资料显示:我国学龄残疾儿童接受特殊教育服务率为4。53%、学龄特殊需要儿童接受特殊教育服务率不到2%。种种现状表明:中国的特殊教育只是刚刚起步,21世纪的中国特教工作者任重而道远,需要更多的有志青年投身到这项光荣的事业中去。
今年8月,是矿业公司开展安全警示月训练活动的第三个年头了。通过这次《机械事故案例精选》《常见违章作业事故案例再现》等事故案例学习分析,笔者以为,安全警示训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切要抓常抓长。“违章、麻痹、不负责”充分诠释了事故发生的缘由。“违章”就是不按规章制度,不按操作规程来做事,凭自己的个人主观意识来做事,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习惯性违章;“麻痹”则是进一步违章,未仔细分析工作过程中的全部环节,不仔细履行工作流程和规程,总认为自己这么做没什么大不了,自己是对的,图便利、图省事,从而导致了事故的发生;“不负责”就表现在多方面,治理上的不负责,监视上的不负责,详细工的不负责,即治理不到位、监视不到位、执行不到位。
因而我们要“常怀职责之心,常行职责之事”做安全生产明白人,仔细按章操作,强化安全监视。而在日常工作中如何做到“警钟长鸣”、安全生产呢?笔者认为:
首先要将“安全就是生命”的根本理念真正让大家共知、共享,要唤起员工“违章就是事故、事有意味死亡”的意识,时刻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真正做到本质安全,不能麻痹大意凭幸运;要转变传统思维,做到安全工作精细求细,要在提高安全保证程度的根底上做到“猜测、预知、预警、预报、预防”。
二是要提高每名从业人员的安全认知潜质。要真正熟悉到安全治理的严厉性、严峻性,熟悉到安全工作一票拒绝的极端重要性。只有境地提高了才会真正重视起来,才会将安全真正放到生命至上的高度去讨论、去治理、去落实,去全面履职履责。要严格落实“安全进展”的要求,抓好“人、机、物、环”四种隐患的排查,打击担心全的行为。
三是必需要抓好本质安全和本质质量要求的落实。本质安全首要的.是人的本质安全,这就要求对员工要一手抓训练,实行正面引导,树立正确的防范意识,一手抓制度约束,严格执行各项制度规定,目的是解决爱护自我的问题;本质质量就是要干标准活,高标准干活,标准操作,不糊弄自己、不糊弄别人。我们要追求的就是凡事有标准,凡事按标准去做,这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习惯订正的过程。
四是必需要科技兴企,文化强企。透过形式多样的形势训练和文体活动,广泛宣传安全文化理念和企业进展前景,要真正将我们的安全文化理念渗透到每一名员工的思想、意识、操控、行为;进一步改善员工的精神状态、思想观念,增加广阔员工的骄傲感、职责感和使命感。
本学期师从xx老师学习教育学这门课程,老师把关于教育的基本问题讲清楚了,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们以后看待和思考事情多了一个教育学的角度。受教育十多年来,作为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一定会对教育有所思考。略谈如下:
一、教育的专门化与大众化
从历史上看,最早的教育活动是同生产生活活动一起进行的,无法分开。后来,有了剩余物质资料,教育从生产中独立出来了,走上专门化的道路,这极大促进了教育实践和理论的发展。西周已初步形成体系,到《学记》时已臻于完美。考试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手段,如果正确地看待和运用,会促进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一旦被统治者利用为统治工具,由它牵着教育的鼻子走,难免会有李约瑟难题啊!如今的钱学森遗问又何尝不是呢?
不必有人号召,学习本应是人类自身追求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终身学习更是与时俱进的要求和体现。在这种背景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就显得极其重要。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从小受家庭教育养成一个好习惯,上学后学会一套学习方法或一技之长,在社会中形成一个良好的环境,这才是教育影响的全部。学校教育无论如何受非议,毕竟是比较科学地在教育人。而家庭和社会呢,他们真正懂得教育吗?话又说回来,谁规定了学校课程中的必修和选修?依我之见,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应该对学生进行有关教学的教育,让学生学会学习,让未来的父母懂得教育孩子,让未来的社会成员知道自身行为对别人的教育影响。
二、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化
社会分工极大地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动着历史的进步;同时也使人的眼界有意无意地局限于所从事的行业,这对于人们辨证地认识世界造成极大的障碍。地球只有一个,科学却有许多学科,世界是可分不可离的,除了地理工作者等少数职业人士外,很少再有哪些人具备整体的或综合的看待世界的能力了。肢解的认识指导我们实践一定会出问题的,因此在人生的受教育阶段树立整体、综合意识就很重要了。从这个视角看待我们目前的学校教育课程,是否有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呢?
人们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一生中受教育的时间有十多年,人这一辈子才多少年啊!我们的教育一定要对学生负责。各个阶段的教育在形式和内容上衔接不紧密,不是不承认后一阶段要比前一阶段有很大发展,作为教育设计顶层,一定要规划好这些事情,孩子自己没有经历过这些,领导者可是经历过的,得给他们做好引导工作,避免在阶段交接环节上浪费学生的大好时光。义务教育阶段可能好一点,学生年龄小、性格特点还不稳定;初中到高中,高中到大学,学生的各个方面都要做调整,适应新的环境和任务,做好衔接是必要的,要使我们的教育过程纵向上下贯通,融为一体。
人类社会要想永久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一定要有历史观念,历史不是陈旧的古董,是个时间轴,懂得历史的人才能把握当下,引领未来。教育的内容基本上是前人经验的总结,要在十几年的时间内把人类几千年的历史经验传授给后人,对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教育应该教给学生交流的方法,古今交流、中外交流、人际交流、心灵交流、生态交流,这样学生就可以自学了。还要培养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把最基本的原理和规律教给学生,让他们一有灵感就可以运用已有经验做出成果;还不能给他们建立条条框框把他们束缚住,要把握好尺寸!
三、教育经验借鉴
各行各业的手艺都得往下传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各种文化都希望能够传承下去,这里就有许多教育经验可资借鉴。祖国传统医学自古就有官方培养机构,但这是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的,广大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者是怎么培养起来的呢?有一部分是自学成才的,一本《黄帝内经》,古人识字的就能读懂,再看看中药方剂,基本上就能治小病儿了,再有几年的临床经验,就成大夫了。这对于我们今天的教材编写工作者不是一个启发吗?学生从小到大要用的各种课本教材太多了,效果又如何呢?纪晓岚家边上有个著名的京剧科班喜(富)连成,几十年的时间里培养出数位开宗立派的京剧大师,学员几乎没有废品。教学方式可能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但它的历史功绩不可磨灭!纪律严明、讲究艺德、苦心志劳筋骨、口传心授、传帮带、重视舞台实践、善于总结规律等等,这些都值得我们参考借鉴。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永恒话题,文虽至此,思考不尽。
“新教育实验”是当今我国最具影响力的教育改变之一,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完善指导我们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机遇,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相互沟通的平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好推进各项工作开展的方法,给我很大的收获。
通过“新教育实验”学习,逐步掌握了一些方法。它有操作性很强的六大行动,这无疑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指导方案,我可以有意识地进行课堂教学反思,让反思成为习惯。同时我也学习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把读、写、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海门新教育实验学校的晨诵做得很好,通过参观学习我了解到,在这二十分钟的早读时间里原来可以引导学生如此深入的领悟美文的主旨,学生们真正把晨诵当成一种享受,一种与作者交流的方式,每天伴着朝阳畅游在书海之中,师生过着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通过“新教育实验”学习,我充分认识到一切教育都应该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作为一名理想的教师,首先应该热爱学生,因为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受到学生的热爱。没有热爱便没有教育,热爱学生是教育的全部技巧,教师的主要作用不单是讲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思维。有了创造思维的能力,学生不仅可以学会教师讲授的知识,还可以在自己的思维实践中学到教师没有讲授的知识,甚至创造新知识。新教育下的完美教教室和高效课堂让我真切的感受到了教师的童心和爱心,教师只有把自己当成孩子中的一员想孩子之所想,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来授课,和他们互动起来,真正让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阅读的注重还体现在整本书的阅读教学,每月读一本书好书,阅读的书目既有学校的推荐也有班级的共选,通过整本书的阅读指导教师和学生进入到文本之中,深入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教师还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把书本和现实生活连接起来,加深学生的体会,开阔学生思维,激发想象力。俗话说读写不分家,在广泛的阅读之下学生的作文写作就水到渠成了,在学习时听了海门实验小学吴勇老师的作文指导课,让我茅塞顿开,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巧妙地引导,独特的课题设计,让写作环环相扣又妙趣横生,我想这源于吴老师平时教学的“真功夫”,学生们已经把班级博客当成一种想与他人交流表达的方式,真正引领学生走进了知识的殿堂。
从学习中我感受到,新教育实验的课程对教师的组织、协调、沟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转变。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下进行,学生更多的要在一种良性的、合作的、对话性的学习环境中获得发展。在这样的过程中,需要教师转变以往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某些仅仅在形式上表现为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组织、创设实质性的促进学生发展的各种学习环境的能力。其次,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带来了个体差异的日益显著,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关注个体差异,并针对不同个体有效地组织教学,协调与沟通生生、师生关系并且解决个体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
对于这简短的几天的学习,不能说给自己带来立竿见影的学习效果与实惠,但也受到了很大的触动。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现代社会非学不可、非善学不可、非终身学习不可。教师面临着一场学习的革命,高尚的思想道德、渊博的学识,高超的教学艺术。过硬的科研能力和良好的身心素质构成了教师素质的骨架。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教育的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昨天我们从阅读中起步,今天我们在阅读中充实;明天从阅读中圆梦。
教师在课堂上的最佳表现首先源于对教育事业、对学生、对所教学科的热爱。只有对教育事业充满深厚的爱的教师,才会乐于献身教育事业,精心哺育一代新人。一个对所教学科充满爱的教师,就会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就会富有感情地去教授每一堂课,从而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更深刻地感受与理解教材。一个对学生充满爱的老师,才会对学生诲人不倦,润物无声,如甘霖洒向大地般让教育充满爱。同时,浑身洋溢着健康向上精神的教师,会给人以精力充沛、心胸豁达、充满活力的感觉。在面对困难、挫折、失意时,教师应保持乐观开朗的态度,既可以激励自己,又可以给学生以榜样示范。教师的活泼开朗的性格,又会感染学生,通过无言之教受到潜移默化之效。教师的这种情感,是与其教育年轻一代的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豪感等联系在一起的。
我觉得学习不能是暂时的,也不能使强迫的,只有不间断的进行业务学习,才能提高我们的授课水平,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才能把新课程内容讲好。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体在职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现将一些学习体会做个小结。
1、提高了思想觉悟,净化了心灵之魂
视频中,教授通过分析当前教师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诠释了新时期人民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的内函,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核心思想和前瞻。性作了阐述,使我深刻认识到了教师职业道德对于教师成长的重要性。人民教师肩负着教育和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崇高使命,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小学德育工作状况和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所以教师职业道德与能力培养不容忽视。时代在要求人民教师须日常工作中树立良好的道德模范,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魅力。进一步学习了《标准》的基本理念,要更新教学观念,做到与时俱进。
2、加强科学文化学习,做一专多能的教师
想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就必须具备一桶水这几天几位授课老师讲的课就充分印证了这句话。他们用渊博的科学文化给学员们讲授了深奥的理论知识,讲得通俗易懂,让我们深受启发,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对知识充满渴求的孩子,将他们教育好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这就要求我们加强“教育艺术”的学习,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我们只有不断地加强学习,加强修养才能胜任教育这项工作。以往总觉得课题是研究生和高级教师做的事情,与我这些刚出来不久,学术水平不高的教师关系不大,但我发现根据我平时的努力积累,还是可以做出好研究的。令我对成为学术型教师充满信心和充足的动力。
3、做个心理健康的好老师
教师教书育人,要有健康的心理才能教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态度决定一切,虽然之前对教学也存在倦怠,但我通过学习慢慢学会了如何调整心态,克服倦怠心理,积极投入教学中去。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知识,心境不好的老师很难营造愉快,轻松的课堂教学环境。他们常表现得烦躁,易怒,喜怒无常,情绪不稳定,教师的情绪会影响到学生。如果老师心态健康向上,生活态度积极,教学积极,就会不断想办法去改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孩子们叶会积极地学,积极地思考。
4、积极地推动课程改革,做课程改革的实践者。
课程改革虽然现在还处在探索阶段,许多未知领域,需老师去探索和总结。经过此次培训,我认识到每个老师都要积极地投入课程改革中去。不做旁观者,而应去推动他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做一个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我想只有经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新课程就会遍地生根,开花,结果。
通过此次继续教育学习,我深切感觉到,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崇高的奉献精神、高标准的师德,也需有先进完备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由于本人的工作经验不足,在面向全体学生这一方面以及对教材的理解都不够透彻。通过因特尔未来教育的培训,使我在教学工作中能“因材施教”,对学生能给予学习上的指导,生活中的关心,认识的点拨,思想的疏导。并能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满足他们求发展、求进步的需要,并且能悉心研究每位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不遗弃,不淘汰任何一个学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牢牢打好各方面的基础、总之,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为使自己具有高尚师德,具有实施素质教育能力与水平的而加紧学习,学习,再学习。希望自己成为能够历经风雨的参天大树,在课改这片肥沃的大地上茁壮成长。
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是1820xx年发表的。该书所论述的教学理论,说明了心理学对于教育学的意义,提出了教学的形式阶段的原理,论证了教育性的教学这一概念,特别是指出了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对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意义。所有这些,在教育史上都有一定的价值,这就是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在世界各国得到传播的原因之一,也就是我们今天重新研究与评价该书的意义之所在。
全书共分三编,三编之前加有一个"绪论"。绪论里,赫尔巴特着重说明教师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与作用。还论述了教学与教育的关系以及教育目的与作用等问题。第一编的标题是"教育的一般目的",共分两章,第一章为"儿童的管理",第二章为"真正的教育",本编主要论述了管理和教育的一般目的问题。第二编的标题是"兴趣的多方面性",共分六章,各章依次为:"多方面性的概念","兴趣的概念","多方面兴趣的对象","教学","教学的过程","教学的效果"。本编主要论述了兴趣的多方面性问题,并以此为基本原理来解释学校的教学计划和学科设置,阐述了教学的过程,环节等一系列教学论问题。这一部份是《教育学》一书的核心,也是比较有价值的部份。管理,教学和训育,构成了赫尔巴特教育体系的骨干。
一、《教育学》中的主要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的唯一的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赫尔巴特还把儿童未来的目的分为两部分,即希望达到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所谓希望达到的目的是一个人有时可以根据自由选择而给自己提出的目的,或者说与职业选择有关的目的。为达到这一目的,教育就必须发展人的多样的,各方面的感受性,培养人的多方面的兴趣。所谓必要的目的就是道德的目的,这是一个人在任何活动中都必须达到的目的。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以各种观念来丰富儿童的心灵,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完美的道德品格的人。
(一)性恶论与管理论
赫尔巴特禀承了历史上沿袭的,曾为中世纪神学所极力鼓吹的"性恶论",认为在儿童天性中处处都会表现出不服从的烈性。"所以为了要使那种在烈性与欲望中成长起来的意志不被他们造成具有反社会的倾向,就有必要经常不断地对它们保持明显的压制","而儿童管理就是许多必要的预防措施之一"。他说:"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
赫尔巴特将对儿童的管理作为实施教育工作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在赫尔巴特看来,教育过程可分为三大部分:管理,教学,训育。没有教学就没有教育,不进行文化知识的教学,实施道德品格的教育就无从谈起。在进行教学之前,必须首先对儿童进行管理,如果不首先通过管理将儿童天生的粗野倔强的性格压下去,无论是教学还是教育都无法进行。但是,儿童管理既不是教学,也不属于教育,旨在为顺利进行教学和教育创造前提条件,除此之外别无目的,"这种管理并非要在儿童心灵中达到任何目的,而仅仅是要创造一种秩序"。主要的管理方法有:威胁,监督,权威与爱。
(二)兴趣说与教学论
兴趣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兴趣的多方面性"构成了儿童意识活动的内在动力。"兴趣的多方面性"为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和必要。由此,赫尔巴特提出了他的范围广泛的教学课程论。属于经验兴趣的学科是自然科学,物理,化学,地理;属于审美兴趣的学科是文学,唱歌,图画,属于同情兴趣的学科是外国语(古典语与现代语)和本国语,属于社会兴趣的是历史,政治,法律,属于宗教兴趣的学科则为宗教。
赫尔巴特还进一步对兴趣的心理特性和心理过程进行了探讨,认为人的兴趣是一个由"专心"和"审思"共同组成而又相互矛盾的心理活动。"专心"与"审思"的矛盾运动构成了兴趣的四个阶段,即注意,期望,要求,行动。赫尔巴特正是依据兴趣的四个阶段提出了其极为著名且又影响极为巨大而深远的"四段教学法"。这就是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明了就是向学生明确地讲述新的教材;联想就是通过教师和学生谈话,使学生把新旧观念联合起来;系统就是学生在新旧观念联系的基础上,去寻找结论,定义和规律;方法就是把已学得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培养学生有逻辑地,创造性思维的技能。赫尔巴特所规定的这些阶段,由他的学生齐勒修改为预备,提示,比较,总括,应用五段,称五段教学法。
(三)性格观与训言论
训言论即道德教育,是整个教育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他认为道德教育不仅直接影响儿童的心灵,而且能指导他们的感情,愿望和行为,形成他们的性格。道德教育的方法应该依靠学生已有的美德。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找到学生的善良特征,甚至学坏了的`学生的善良特征。用一个火花燃起另一个火花。道德教育的方法,他认为包括以下几种:约束学生;限定学生;规定明确的行为规则;使儿童心灵保持"宁静和明朗";以奖励和谴责去"鼓舞"儿童的心灵;劝告规律的生活方式,家长要保证儿童合理的生活秩序,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分辨是非,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赫尔巴特所建立管理儿童的制度曾经广泛地推行着,这种制度的缺点在压抑儿童的创造性,使他们绝对服从成人的权威。
二、《教育学》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是教育理论发展史上的伟大里程碑,是近代教育理论走向科学的开山祖和奠基石。
(1)赫尔巴特试图将人的个性与社会性统一起来,将现实社会的要求与未来社会的召唤统一起来,从而培养既能立足现实,又能面向未来的人才
(2)赫尔巴特将其管理论建立在性恶论的基础之上,这显然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但是,即使在赫尔巴特的最专制的管理论之中,我们还是可以依稀看到一些民主的东西:"人们只能理智地把这种服从同儿童本人的意志结合起来,并只能把这种服从作为一种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真正的教育的结果来期待得到","一个外行的教育家如果擅自行使支配权,而这种权力既不是从父母那儿得来的,又不是被学生承认的,那么他将完全自毁于此。"
(3)《教育学》的不朽生命在于它的教学论。
第一、赫尔巴特从其观念,兴趣,统觉等心理学思想中寻找其教学论的理论依据,试图将其教学论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这是赫尔巴特的一个极为重大的理论贡献。
第二、他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从而正确地阐明了教学的定义,论述了教学与教育的关系。
第三、"四段教学法"的提出。"四段教学法"对于教学的四个阶段划分得很清楚,且比较细致地考虑到学生学习时的心理状态,注意到不同教学阶段学生的不同兴趣,特别考虑到不同的教学阶段所应采取的不同教学方法。这对于知识的系统授受和教学过程的规范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4)在训育论中,赫尔巴特试图将道德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统一起来,从而使人归于"内心自由"。从中我们又可以看到赫尔巴特试图将人之个性与社会性协调统一起来的努力。赫尔巴特重视有规律的生活在儿童的道德性格养成中的作用,将道德性格的养成生活化,重视教育者在形成儿童道德性格中的重大影响和作用,主张陶冶,反对强制,所有这些,都是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
三、小结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代表作,主要体现在他这本《教育学》里。他所提出的把教育学建设成为一门科学的主张,把道德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的见解,多方面兴趣的理论,教学形式阶段理论以及统觉心理学理论,等等,对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欧美多数国家以及日本等亚洲国家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其实,赫尔巴特的巨大的历史功绩主要不在于众人加之于他的"近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之父","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等美誉,而在于他的教育学说成了西方近代教育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进程中,赫尔巴特的影响也同样重要。这不仅是因为他是最早被系统介绍到中国的西方教育家,更主要的是他对20世纪初期中国建立新式学堂和发展近代师范教育发挥了无人可及的巨大作用。
很多个安全事故的教训告知了我们一个深刻真理:企业成于安全,败于事故。任何一起事故对企业都是一种不行挽回的损失,对家庭、个人更是无法弥补的伤痛。安全意识应始终牢牢扎根在每个人的心中,让大家知道若责任心不到位就会酿成事故,正确熟悉到安全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个上下关联、人人互保、环环相扣的链,是一张错综简单、严密相连的网。安全生产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安全文化已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并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在安全生产的实践中,以从事安全治理、安全生产、安全宣传训练等形式,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共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点的价值观念、经营作风、治理准则、企业精神、职业观念和安全目标等的总和。随着“卷烟上水平”目标的稳步提升,推动安全文化建立,促进企业安全生产已成为当前烟草行业的主要任务。现就企业安全文化建立的方法和途径谈点粗浅熟悉。
一、形成全新的安全文化理念
如何形成全新的安全文化理念,使安全文化理念深入人心,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打造安全文化是全面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的新举措,是企业保障员工人身安全与安康的的新探究。以人为本的安全生产治理,就是指企业生产的过程中把员工的生命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贯穿“以人为本”、“珍惜生命”、“爱护环境”的理念,真正做到维护员工的利益,以员工是否满足、是否得利、是否安康稳定为标准,形成社会效益、企业利益和个人权益的多赢局面,促进企业可持续进展。因此,企业抓安全生产首先要把员工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当员工人身安全与企业的生产、企业的经济利益等其它方面发生冲突时应无条件的听从人的生命。二是要树立安全就是企业最大效益的观念。煤矿只有实现安全才能确保企业稳定的生产秩序,没有牢靠的安全作为屏障,企业的生产、经营、改革、进展将无法正常进展。安全是生产的前提,安全事故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因此要深刻熟悉到安全生产是企业的最大效益。三是要形成安全工作人人有责的观念。安全不仅是企业的重要工作,而且也是每个员工的事。企业对安全工作、对员工生命的关注不仅强调生命的物质存在的珍贵,更应关注和关爱员工,不仅要保证员工的生命安全,更要对员工进展情感和精神的关心,使员工获得精神上的安慰和满意,为员工供应一个本质安全的环境,使企业“人本、人权、人性、人情”的'核心思想获得充分的表达。企业的每一个员工也要充分熟悉“安全为天、生命至遵循重要意义,要不断提高自身安全意识,实现自我治理,保障自身和他人的安全,实现家庭幸福与企业共同进展。
二、创立有效的安全文化机制
有一个有效的安全文化机制,能够保证安全文化建立的顺当进展。主要要创立以下机制:一是创立安全学习机制。要使安全文化理念深入人心,必需要有一个科学的学习机制,建立学习型组织。在安全学习和安全训练的途径上要多管齐下,强化效果。在安全学习和安全训练的形式及内容上要丰富多彩,推陈出新,使安全学习和安全训练具有学问性、趣味性,寓教于乐,让职工在参加活动中受到训练,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安全意识。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和宣传训练,逐步形成“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讲安全”的气氛,使广阔职工逐步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思想跨越,进一步升华到“我会安全”的境地。二是创立安全治理机制。仔细整合并完善各类安全治理规章制度,增加科学性、严密性和可操作性,是搞好安全生产的前提,也是创立安全文化的前提。要编织上下同欲齐抓共管的科学治理网络,各职能部门要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制,强化安全治理,确保各项规程措施、规章制度和安全生产落到实处,领导干部要起到领先垂范的作用,以身作则地把好安全关,加大对安全生产的监视检查的力度,狠反“三违”,保证安全生产。三是创立安全培训机制。要把安全培训工作纳入企业安全生产和企业进展的总体布局,统一规划,同步推动,以培训机构、师资力气和安全教材为重点,推动安全培训标准化建立,建立安全培训责任制,探究安全培训工作的新机制,把安全培训与技能培训结合起来,以安全培训为起点,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文化素养,力求安全训练工作科学化、人性化、多元化,增进安全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美不雕、大安和谐。我坚信,只要人人都来重视安全,时刻关注安全,将“安全生产”牢记心中,不折不扣地遵操作规程之章,守安全生产之法!让人人都清晰地熟悉到违章就是走向事故,就是损害自己、损害他人,甚至走向死亡。不要抱有任何饶幸心理,由于,或许一次小小的不经意的违章,就会造成很大的损害或损失,就会变成违法。假如我们每个人都能真正意识到这一点,那么我们的安全生产工作必能做得更好,我们的企业就能长盛不衰,我们个人就能在一个安全和谐的环境中幸福生活。
赫尔巴特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西方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1806年,他发表了《普通教育学》一书,此书的原标题为《从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学》,全书共分三编、十四章,三编之前有一个“绪论”。
以下是我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一书做的一些摘录以及自己的理解:
一、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教育者的第一门科学——虽然远非其科学的全部——也许就是心理学。”赫尔巴特提出了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也是作为教育者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的一门学科。
二、教育的管理和目的
(一)儿童的管理
“满足于管理本身而不顾及教育,这种管理乃是对心灵的压迫,而不注意儿童不守秩序行为的教育,连儿童也不认为它是教育。”赫尔巴特认为,对儿童的管理是教育者的一部分教育工作和责任,对儿童的管理是进行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另外对儿童的管理不能太过。
(二)儿童管理的目的
“……所以为了要使那种在烈性与欲望中成长起来的意志不被造成具有反社会的倾向,就有必要经常对它们保持明显的压制。”赫尔巴特继承了中世纪的教育对儿童的看法,认为儿童起初表现出来的意志就是不服从的烈性,这种烈性是不守秩序的根源。指出为了使这种烈性不会发展为反社会倾向,就必须经常用强制来压制。
三、教学的步骤
教学过程包括“专心”和“审思”两个基本环节。“专心”是指集中于某一主题或对象而排斥其他的思想活动。“审思”是指追忆与调和意识内容的思维活动,即深入理解与思考,把“专心”中认识的个别事物集中起来,使之联合成统一的东西。专心和审思都各有其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在此基础上,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阶段理论,他把教学划分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个连续的阶段。
(一)清楚
这是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对学生而言,这一阶段处于静止状态的“专心”活动,其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注意。作为教师,要采用提示等直观教学讲授新教材,以便使学生清楚而又明确地感知新教材。事物能否被感知,首先取决于学生的过去经验,因此,要使学生清楚地感知新教材,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观念,以便向学生提供恰当的新观念。
(二)联想
对学生来说,这个阶段是运动状态的“专心”活动。经过了明了阶段之后,学生能够将以往的种种观念迅速地正确再现出来,并自然地引起某种联想。但是,也往往会碰到新观念与旧观念不相一致、与旧观念不相联系的情况,这时,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其他有效方式,寻找某些较接近的新观念或旧观念,去代替或调和它们。在此阶段,重视培养和利用良好的记忆力和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
(三)系统
经过“联合”阶段,学生的新观念与旧观念之间产生了一定联系,但并不系统,需要学生进一步进行一种静止状态的“审思”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使初步联合起来的`种种观念进一步与课程的整个内容和目的联合起来,使相关的新旧观念重新联合为集团,形成普遍性的概念。在这一阶段,想象和思维表现得特别活跃,并具有更严密的逻辑性。
(四)方法
这一阶段学生对观念进一步思考,表现为一种动态的“审思”活动。教学过程达到系统阶段,并不等于观念体系全部形成了,还需要不断充实和完善,这便需要借助实际的练习,使已获得的系统知识付诸应用,使之变得更为牢固和熟练。
四、训育及其方法
(一)训育的定义
“现在便容易对训育的概念下定义了。它与儿童的管理有共同的特征,它是直接对儿童的心灵发生影响的,它与教学共同的地方在于它们的目的都是培养学生。”赫尔巴特通过把训育与对儿童的管理和教学相比较,来更清晰地理解训育的实质内涵,它们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
(二)训育的方法 赫尔巴特在他的著作《普通教育学》里提出的心理学对教育学的意义,儿童的管理理论,教学阶段论以及训育及其方法,这些教育思想尽管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对教育科学发展的贡献是杰出的,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仍具有借鉴作用。
巴特尔指出:“爱和信任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教师载有爱和信任的眼光,哪怕是仅仅投向学生的一瞥,幼小的心灵也会感光显影,映出美丽的图象。”孔子也曾说:“亲其师,信其道。”陶行知说:“爱心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因此对于特别的孩子我们给以特别的爱,才能融化特别的孩子心中的坚冰。
首先教育学生要尊重理解孩子。记得刚刚接手三(6)班,我凭着自己的一种热情和平易近人的性格,很快融入到孩子们的世界,成为了他们的良师益友。当我总结出自己成功的经验,并为之自信时,却遇到了新的麻烦和挑战。我班一个学生车俊,任课的老师都知道他是一个调皮而让人无可奈何的孩子。他非常淘气,经常惹事生非,经常爱搞恶作剧,与人打架,发生矛盾。在学生中造成了极恶劣的影响。我自然不能不管不问,多次严厉的批评他,还和他的家长商量如何共同严格教育。然而,事与愿违,家长不管不问,他不但没有改正,反而在班上我行我素。只要在班里提到他,别人总是像开批判会一样列出他的几大罪状。
正当我山重水复疑无路时,读了魏书生先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这本书,让我领略了一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然后,我试着以平等的心态走进他,以朋友的真诚打动他,对他耐心说教说:“很多同学都说你很聪明,有时你就是自控力太差,管不住自己,所以学习提高不快。我感觉我平时对你那么好,你结果还不给我面子,我怎么想呀!老师平常把你看得多能干,你却使得我们很难堪!你是不是感觉在这里读书很无趣?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干脆试一试,今后我就不管你,你自己管自己?如果你真的感觉太累,你可以回家休息几天。”我的话还没说完,他就说:“老师,我知道了,我的确是没有管好自己,对不起您,我错了,老师您原谅我一回,我今后一定能够改正,您相信我吧。现在您不管我,我怎么办嘛?”后来我又心平气和地给他谈话,请他告诉我咋样才能改变。他说他在家里父母很少关爱他,爸爸做生意,妈妈爱打牌,平时一旦做错事,总是挨打。只要老师给他关爱,他就会发生改变。
他的话深深地触动了我,确实平时我总是拿他没办法,除了讨厌他,哪还有给他过关爱?从此我随时关注他,他爱打扫卫生,我就让他管理垃圾桶,每当他倒完垃圾时,我就表扬他。因为他的以前的.种种恶习,大家都孤立他。我在班级讨论让同学们说如何帮助他,可是仍然有好多同学都说讨厌他,我只好通过课文里《好汉查理》的故事告诉孩子们只有理解和尊重让查理发生变化,成为真正的好汉。过一会有同学说:“车俊,我们帮助你,希望你能争气。”还有其他孩子直接给他掌声。我把班上的一些事情让他帮忙做,在同学中树立他的存在感,经过几番感化后,他似乎变成了另一个人,同时也让我发现了他的闪光点:他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及做事很勤快。
在一次环境卫生大扫除当中,我安排他当负责人,只要监督班上同学,不需劳动,但他以身作则,自己带头打水、拖地……还当上了班级小管家;看着他的成长,我欣慰的笑了。这让我深刻的明白:教师需有四爱——理解之爱,宽容之爱,信任之爱和赏识之爱。“爱心”能唤起孩子成功的信念,爱心永远是成功的铺路石。一个原本屡教不改的孩子,在爱的鼓舞下进不了,谁说这不是老师和同学们关爱的结果呢?
其次,教育孩子要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对待“学困生”,我的原则是不抛弃、不放弃。对于那些后进生和生活有困难的学生,更需付出特别的爱和关注,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尊重。我们班有个学生叫李鑫,来到学校后不进班,给别的孩子找事,大家总是告他的状,我先后找他谈了几次,效果却不是很好。于是,我通过深入了解清楚事情的原委,原来是爸爸刚去南方打工,妈妈给爸爸离婚,走了,奶奶因为年迈,无法照顾他,把他送到辅导班。一次下着大雨,他就那样淋着雨来上学,付校长看见他关心的问这孩子咋不打伞,经过询问,他是没有伞,我决定送给他一把伞,他回去后高兴地告诉辅导班老师,渐渐地他变得不再惹是生非。作业也能交了,成绩进步很大,有一次班里有个同学吐了,他还主动给那个同学打扫,我当时就表扬了他,现在同学们越来越爱给他玩了。我们得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爱,这样问题学生才会得以转变。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但却十分脆弱,一不小心,就会滚落破碎,不复存在,学生的心灵,如同脆弱的露珠,需要老师的倍加呵护。”期末考试他的成绩有了明显的回升。我于是又在班上表扬,并且送上一颗进步星,奖励一个本子。从此以后,孩子的脸上又有了灿烂的笑容,上课积极认真,是学困生的榜样。这使我明白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心态。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学会了用不同的爱给不同的学生。
再次,教育学生就要尊重孩子,满足孩子的需要。一天上课,我向孩子们提问,突然发现那个学习最差的学生朱世元也跟着大家举起了手。我心中暗喜,就让这个孩子起来回答问题,可是他一个字也回答不上来,但我仍然表扬了它很勇敢。下课后,我把这个孩子叫到办公室,问他为什么不会也举手,他哭着说:“老师,别人都会,我老不举手,同学们会笑话我的。”我听过我很自责,其实每个孩子自尊,我们不能忽视这种自尊。于是我和他约定:今后老师提问问题会不会你都举手,当你会的时候举右手,老师就创造机会让你多回答几次,当你不会是时举左手,我就不让你答题。一段时间过后,他变得很开朗,并且成绩进步很大,现在总找机会给我背书,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背诵大王呢!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只有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最后,爱孩子要相信孩子的所作所为,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孩子的心灵就像一张白纸,纯洁而美好。冰心说:“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丰富美好的内心世界,这是学生的潜能。”一次我们班的花因为枯了要被扔掉,班里有两个可爱的小朋友说;“这花好可惜啊!”一个是文静而帅气的王天瑞,一个是粗心可爱的徐俊则。他们主动要求把花倒掉,然后把花盆带回家。我看他俩还挺节约的就答应了,但我同时也在想:这俩男孩子能种好花吗?但是等到下午我才发现这俩还又栽上两盆新的花带到班级了。看着他们带来的花是那么漂亮,我当时的心情更不可名状。我对这俩孩子除了感动还有自责,我把花拍下来发到微信群里表扬了一番,还封他们是“护花使者”。从此无论何时我都要相信我的孩子们,因为他们真的很纯真。
高尔基说:“谁爱学生,学生就爱他,只有爱学生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学生。”李镇西说:“爱心和童心,是我们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作为班主任,我们只有对孩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给他们温暖的阳光,他们才会对我们敞开心扉,进而促进他们的转变。
“教育史上的经典著作永远是教育工作者的最佳启蒙”。通过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阅读,我体会到了赫尔巴特所构建的科学教育学体系的历史价值及其对现实教育问题的借鉴意义。
下面就几个方面,结合现实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拙见。
1、课程改革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以培养新型人才为目的是方法的先导。首先应该从各地的实际出发,确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有计划、有组织去设计、去实施。一定要强调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注重改革的实效和教育目的的达成度。
2、赫尔巴特论证的教学法往往被人认为是教师的“教法”,而不包括学生的“学法”,这就是忽视了他的“教法”是建立在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之上的。根据学生兴趣活动的四个阶段:注意、期望、要求、行动来规定教师不同教学阶段的教学活动和方法,以促进学生统觉团的形成和扩大,他没有否认学生的主动性,而是更多地论述了教师如何去做,以促进学生的最大发展;而杜威也忧虑,“迎合学生的任性和兴趣”会有危险,需要有成人的指导来发展学生的民主,他没有否认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规范。
3、如何构建我们自己的教学法,首先,无论采用哪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孤立的发展知识或能力,二者之间的对立也就没有那么绝对。其次,对于赫尔巴特和杜威教学法,不能一切“拿来”,更不能一概否定,要辩证分析,取长补短。第三,现在各种教学法如雨后春笋,更要汲取各家之长,为我所用,切不可今日学习“魏书生”,明日又学“洋思经验”,一定要学其思想的内核,而非形式。如同今日我们仍然要研究赫尔巴特一样,主要是研究和学习其教育思想。
4、赫尔巴特的眼里,教育目的之间存在着统一性,这种统一性表现为相互联系的三重目的。首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浓厚兴趣是实现最高教育目的的首要条件。没有兴趣,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道德教育。兴趣必须是多方面、均衡的。教学中如果只有单一的兴趣,或者某个方面兴趣过度,会出现与完全缺乏兴趣相同的结果:破坏完善道德的培养。因此,兴趣必须向多方面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应该构成一个匀称的统一体。其次,多方面兴趣的培养就是个性多方面发展的教育。赫尔巴特提出,教师应该使个性向多方面性发展,使个性、品格、多方面性融为一体。他所说的个性与多方面性实质上是资产阶级个人发展的要求与社会需要的反映。个性愈益同多方面性相融合,品格即愈益易于驾御个人。三者结合起来既为实现教育的最高目的——道德的完善奠定基础,又为实现可能的目的创造了条件。他有时把教学放在第一位,有时又把训育放在第一位,原因也就在这里。他说:“假如道德在多方面性中没有根基的话,那么,我们自然可以有理由撇开教学来探讨训育了;那样的话,教育者就必须直接控制个人,激发他,
驱使他,使善在他的身上有力地生长起来,使恶劣的习性销声匿迹。教育者可以自问,这样一种人为的、被强调的单纯的训育至今是否有可能? 假如不可能,那么,教育者必须有一切理由假定,人们首先应通过扩展了的兴趣来改变个性,必须使其接近一般形式,然后才可以设想个性有对普遍适用的道德规律发生应变的可能;同时在对付过去业已变坏了的儿童时,除了应考虑他现存的个性以外,还应着重估量他对新的和较好的思想范围的可接受性与他接受它们的时机。” 因此,教育目的的三个部分是可以合并起来的。赫尔巴特把多方面兴趣、道德、个性联合起来作为培养目标,反映了资本主义政治和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要,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即使在今天对我们也不无启迪作用。
笔者认为在理解赫尔巴特的儿童管理思想时,应该同他的培养儿童个性的教育起点联系起来,且不可以点带面、以偏概全。赫尔巴特谈到,教育学是教育者自身所需要的一门科学,但他还应掌握传授知识的科学。他认为,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也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教学在向儿童提供知识的过程中引起了儿童心理的变化,产生了对知识的兴趣,然后,由知识兴趣上升到欲望,最后在行动中表现为意志。因此,赫尔巴特认为整个学校教育无法分为两个孤立的过程: 一是通过情感和意志的训练进行道德陶冶的过程;一是通过传授知识进行智慧的`过程。如果只讲道德而忘记多方面的培养,就可能导致无知识与能力的人支配社会;同样如果只进行知识教育而缺乏教育性也会导致无信仰的人支配社会。显然,他把实现教育目的与
传授文化知识看作同一过程,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也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正如他所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所以教育性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平衡的多方面兴趣,使他们形成思想范围。多方面兴趣分为认识与同情两大方面,经验、思辩、审美、人类、社会和宗教六大种类。多方面兴趣是教育的视野投向全人类的社会生活,是教学过程中教育要实现最高目的所必须培养的东西。它既是教学过程的起点,也是教学过程的终点。赫尔巴特指出训育是一种持续的诱导工作。他认为,冒失是青少年的通病,教育者需要通过训育以维持他的想法。它通过交际、榜样、启发使学生直接得到积极发展方面的促进。训育就是要直接地陶冶儿童的性格,在儿童身上培养一种有利于教学的心理状态。训育的措施可以是抑制、惩罚、赞许和奖励。
当我们今天对其重新审视时,会发现其对我们的教育和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学习了《教育学》后,知道我国有个大教育家叫陶行知的。但那时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连一知半解都说不上。这学期,我认认真真地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真正认识了我国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在书中先生指责现在的学校“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教校。这都是因为重教太过,所以不知不觉地就将教和学分离了。”先生提出:“然而教学两者,实在是不能分离的,实在是应当合一的。”现在的新课程思想,不正是从重教到重学的思想吗?“传统”的教学,主要是看老师教得如何,而忽视了学生学得如何。或者误解为只要老师教得好,学生就必然学得好。评价一堂课,也主要是看老师讲得如何精彩,即使看学生,也只是看学生是否与老师的讲配合得好。
陶公早在八九十年前,就深刻地提出了“老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真传统!现在的新课改,其实就是回归传统,回归教育的真传统。这不由得使我想起这么些年来,教育上不断提出新思维、新口号、新观念,不断地在搞着仿佛是在打破“传统”的改革。
一会儿素质教育,一会儿新课程,一会儿创造性学习,一会儿探究性学习,把我们的一线教师弄得晕头转向了,无所适从了。我们何不少提那么多口号,少抛那么多新理论新观念,静下心来,真正回归传统,从孔子学起,从陶先生学起,从苏霍姆林斯基学起。今天的新思想,新口号,新观念,都从他们那里找得出来。
3月28日,作为一名刚踏入工作岗位的特岗教师,在学校的安排下我很荣幸地到阆师附小和民族小学参观学习并听了三堂精彩的观摩课。
我们一行人首先参观了阆师附小,在他们学校的精心安排下,由副校长给我们介绍了阆师附小的办学理念、学校的基本情况、办校以来所取得的成绩等等。接着便听了由数学老师严霞上的一堂《分数和除法》的观摩课,她的课堂语言十分的简练;从周末出游买烧饼这个话题来导入新课,营造了轻松的课堂氛围;课堂上孩子们积极的动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孩子们自由的发言,并适时地给予鼓励。在她的课堂上,孩子们都是那样的专注,乐学好学。
接下来的一堂课是由名师文利老师讲的一堂习作课,四年级第二单元的作文—《说说心里话》。去年在培训的时候听过文利老师的汇报演讲,她发明了文利作业评价法,当时就觉得她是一个很有实力的老师。听了她的这堂作文课,她的课堂设计很精细巧妙,首先是三分钟的课前展示活动,由一位女生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带领我们游览桂林山水,在她的导游下,我们身临其境般的感受到了桂林山水的美。接着用班上同学的作文录音导入,引出本次作文的题目-说说心里话。截取了一篇相对较差的作文和一篇优秀作文进行对比,通过让学生对比这两篇作文来发现自己的作文的不足,再进行修改。这样能够启发学生们的思考,拓宽写作的范围,扩展思维,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和不足处。同时在学生们写作的同时老师也一同写作,作文中分析了孩子们开学以来的表现,流露出了老师对他们的关爱与期望。用一首《我喜欢》的小诗来结束本堂课,整个课堂都充满着语言的魅力。
在民族小学《跨越百年的美丽》这堂课中,充分展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明白了“为什么居里夫人是跨越百年的美丽的人”,抓住重点词语,句子层层分析、理解。
总之,这三堂课的学习让我感受到了教学精英的风采。他们能很好的把握教材的主要内容,教学重难点自然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对孩子的基本情况了解得很清楚,根据他们的学习特点来进行教学呈现。这些宝贵的经验都值得我们新教师学习。
通过这次听课活动,使我认识到了:
首先要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先进经验来指导自己的教学;
其次要钻研新课标,转变教学观念,认真备课,研究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课前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案;
利用多方面的信息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活到老,学到老。”我要不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在学习中进步,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第一次接触心理课程是在上大一的其次个学期的时候。我想学校可能是为了减小大学生学习与心理的压力,为我们排解心中苦闷与压力才开设了这门课程的。自认为心理还比拟康健的我,听完课后我才真正熟悉到自己的缺点与缺乏和需要变更和疏导的地方。从那时开头接触心理学,同样也开头渐渐了解心理学。心理安康课为现代的大学生树立了正确的择业观、爱情观、价值观供应了条件
仔细回想一下,心理进展不成熟,心情不稳定,和一系列的心理生理及社会适应问题往往会导致冲突和冲突,而这些冲突和冲突得不到准时解决的话,就会演化成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特殊是在当今社会,现代大学生都是经受了残酷的高考,倍受高考的毒害。为了在竞争剧烈的高考中取胜,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家长的过度呵护,学校的硬式训练,是我们缺乏生活经受,而且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的承受力量,每每遇到一些问题,总不能很好的处理解决,消失心理问题也不能正确的疏导,以至于消失心理疾病。这只是冰山一角,广泛的说,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是人们产生了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时机增多,从而难以兼顾的冲突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焦虑感,各种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交错在一起,极易造成当今大学生的心理失衡。心理将康指个体能够适应进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共性特征,且其认知,心情反响,意志行为处于乐观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力量。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熟悉自我,自觉掌握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安康的根本特征。
心理安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进展,安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进展的根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乐观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进展的重要条件。充分熟悉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进展,是以安康的心理品质作为根底的,一个人心理安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进展的实现。
安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宝。对作为天子娇子的大学生来说,心理安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胜利、生活欢乐的根底。同时大学生心理将康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大学生心理安康是大学生综合素养得到提高的前提。心理素养是在心理方面比拟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心情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养形成和进展的根底。我们大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进展过程。训练供应给学生的文化学问,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稚嫩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养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养的影响。学生各种素养的形成,要以心理素养为中介,制造意识、自仆人格、竞争力量、适应力量的形成和进展要以心理素养为先导。在简单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整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养的凹凸,取决于个人的心理的将康与否,学校心理安康训练的胜利与否。
其次,心理安康是驱动学生人格进展的根本动力。一个人的心理安康与否直接影响的他的`人格进展,心理安康使人格进展不仅能正确引导一个人的进展,而且可以使人格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进而使我有一个健全的人格。
力量的形成和进展要以心理素养为先导。在简单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整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养的凹凸,取决于个人的心理的将康与否,学校心理安康训练的胜利与否。
其次,心理安康是驱动学生人格进展的根本动力。一个人的心理安康与否直接影响的他的人格进展,心理安康使人格进展不仅能正确引导一个人的进展,而且可以使人格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进而使我有一个健全的人格。
最终,心理安康能够更多的开掘学生的潜能。训练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训练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养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安康则为二者的协调进展制造必要条件。帮忙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熟悉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进展对环境的适应力量,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进展。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养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进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养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育,大学生的心理安康是将来能报效祖国的前提,也是祖国进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大学生的心理安康极其重要。
虽然教育学每周只有一节,但是我还是获益匪浅,从《教育学》这门课中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在此,要感谢老师为我们传授了《教育学》这门课程,我觉得收获确是难于言喻。其实教育学去年我们就开始学习了,以前总不把它当回事儿,心想又是一门像《毛概》一样无聊的理论课。但是,到了今年我就彻底改变了我之前的想法。一是,老师上课很有趣,有吸引力。在课堂上,您不仅给我们举了很多大哲学家,先贤以及大教育家们的例子,还给我们讲诉了许多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您所举的许多例子不仅对我们学习教育学有很大帮助,而且还对我们自身也很有启发作用。二是,您还会和我们互动,用问题来引导我们、激发我们。通过互动和同学间讨论,让我们的课堂变得轻松、民主,也同时让我们变得主动学习、主动思考。通过上您的课,通过您对教育的解释,对教育学的解释,以及许许多多贴近生活的事例,我发现:原来“教育”并不是一个遥远的话题;教育学也并不是一门枯燥无味的理论课。
依然清晰的记得这学期我第一次翻开《教育学》这本书时的情形,当时我发现书里的内容特别的枯燥乏,后来我才发现原来是我误解了《教育学》。现在再回到我开篇就提到的收获却难以言喻上。因为我确实在《教育学》这堂课上学到了很多的知识,不仅解除了我对《教育学》就是一门枯燥的理论课的理解,还丰富了我对“教育”,“教育学”的理解。
还记得老师在给我们讲“教育的本质”这一节的时候,您给我们提出了几种不同的定义。其中令我映象最深的就是爱因斯坦对教育的定义:教育是把受过的教育全部忘掉之后,剩下的东西。通过对“教育”本质的学习,使我开阔了思维,不再把“教育”一词想的空洞而深不可测。
通过教育学的学习,我还深深的喜欢上了教育学。其中有许许多多我感兴趣的话题,比如中西方文化的传统的差异所造成的中西方教育意义的不同。老师给我们形象的举例阐述他们的不同之处,老师把中国的灌输式教育形象的比喻成木桶给杯子倒水:老师是木桶,学生是杯子,老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更有意思的西方的教育,老师把西方的引导式教育用“产婆术”来做形象的比喻:老师是接生婆,学生是孕妇,而孕妇产下的胎儿则是学生内在的潜质,通过老师的“助产”,使学生主动学习、思考,从而发掘自己的潜力和才能。通过老师形象的比喻,使我深深的理解了中西方教育的本质区别。
上老师的课,从历史的角度上来说,我也是获益匪浅,通过您对“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这一章节的介绍,我了解了教育在人类社会的五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各自的特点,以及教育的缓慢发展史。在讲到农业社会的教育史时,中国西周时期的“六艺”教育让我倍感骄傲,我国的先贤们在那个时期就已经提出了如此优秀的教育理念。除了了解中国的教育史发展之外,老师还给我们介绍了国外的一些典型的教育内容。其中很特别的是古希腊的“斯巴达教育”,他们当时的教育目的仅是是培养合格的军人。而正是这种教育,它对我们的教育事业也是具有进步意义的。看着最近学校里大一新生幸苦的军训,就让我不禁想起了古希腊“斯巴达教育”。西方世俗封建的“骑士教育”也让我印象深刻。它的教育也很特别,教育分成三阶段,其中最让我好奇的是第二阶段:护卫。不仅要帮男主人打仗,侍奉男主人的生活,居然还要视女主人为情爱对象!通过这样特殊的教育方式来培养骑士的军人品质和绅士风度。还有古希腊雅典的“通识教育”,等等。真是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教育的目的各异,内容各异,教育的方法和组织形式也大有不同。《教育学》真是让我对历史上的各种教育大开了眼界,丰富了我的知识和视野。
在“教师和学生”这一章,我更是收获良多。通过老师对教师职业,教师角色,教师的素养,学生的本质属性,以及如何处理师生关系的讲解和举例论证,我才发现原来做老师,做个好老师,做个优秀的班主任原来是那么的不容易,是有那么多的学问在里面。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师在讲这一章时,给我们举的一些老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所举的实例。通过这些实例,我发现做老师离不开“头脑”,要想当个好老师必须要全心全意的做好学生的传授者,领导者,辅导者,以及朋友。在老师讲授“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时,我也是获得了很大的启示:我希望在将来我出去当老师以后能够尽量处理好: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教育的客体的关系,充分发挥自己既是学生的引导者,又是学生的依赖者的身份。
同时还给了我很大启示的是老师在讲授“课程”这一章节中的“学科课与活动课”。老师分别介绍了这两种课程的优缺点,听了课之后,我一直都没有忘记这个问题。各有各的好处,但又有各自的劣势,因此我在想我以后当了老师要怎样做呢,要怎样去平衡学科课和活动课呢,要怎样才能跟上新课标的步伐呢?虽然,我现在还没有走上就职的岗位,但是通过《教育学》这门课,通过刘老师的认真讲解,使我在还没踏上岗位之前就开始思考这些问题,我觉得对我将来的发展是很有利的。
在老师讲到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谈到我国基础教育发生的重要转型时,我对“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也有了更深的了解。通过对这两个概念的了解,我也更加坚定了对素质教育的赞同和认可。我也坚定了如果将来要当老师,就一定要做一个培养多数人才为主的教师。
《教育学》全书共分三编,三编之前加有一个“绪论”。第一编的标题是“教育的一般目的”,本编主要论述了管理和教育的一般目的问题。第二编的标题是“兴趣的多方面性”,本编主要论述了兴趣的多方面性问题,并以此为基本原理来解释学校的教学计划和学科设置,阐述了教学的过程,环节等一系列教学论问题。第三编的标题是“性格的道德力量”,下面就《普通教育学》中的教育思想作一简要述评。
(一)五道念与以之为基础的教育目的论
五道念构成了赫尔巴特教育目的论的理论基础。五道念即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等五种道德观念。第一种为“自由”的观念。亦译作“内心自由”的观念。“自由”的观念要求个人的意志和行为能摆脱一切外在影响的束缚而只受制于人的内在判断,归之于人的内在自律,归之于人的理性自觉,从而使人的意志、理性与外在行为完全协调起来。第二种为“完善”的观念。赫尔巴特认识到,在实际的道德实践中,人的由意志、理性所作出的内心判断往往难于与外在行为完全协调起来,人之理性判断外发之为道德行为,往往受客观条件和人的其他心理品质的影响。当内外发生矛盾且这一矛盾不能调和之时,即需依靠“完善”的观念去加以解决,即用多方面的意志力和坚强而紧张的毅力加以“内部的协调”。第三种为“仁慈”的观念。亦即“绝对的善”的观念。“完善”的观念得以发生作用的法宝是人的意志等理智能力。如果借助人的内部的理智能力还无法协调意志和行为之间的矛盾时,就要用“仁慈”的观念来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使人不与任何人发生那种危险的恶意的冲动。“仁慈”的观念发生于两种意志的相互关系之间,通过这一观念使自己的意志处处与别的意志相协调,具有无私地为他人谋福利的强烈愿望,这样,社会冲突就不可能发生,社会秩序就会得以安定。第四种为。“正义”的观念“正义”的观念就是“守法”的观念。如果“仁慈”的观念还不足以遏制人的与他人发生冲突的恶意冲动,就必须通过“正义”的观念,即根据人们志愿协调所制定的守法观念或法律条文予以解决。这样,“正义”的“守法观念”和良好的社会秩序就会牢固地建立起来。第五种为“公平”的观念。亦即“报偿”的观念。如果通过“正义”的观念还不能够解决不同意志之间的矛盾,就必须通过“公平”的观念,对那些预先思量过的错误行为予以应受的惩罚使之不失为公道。“公平”的观念要求以等量的善与恶偿还于当事人,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它使人意识到不良的行为必将导致应有的法律制裁。
教育的整个目标和全部工作就在于以五道念为基础,培养具有完美的道德品质的人,“使绝对明确、绝对纯洁的正义与善的观念成为意志的真正对象,以使性格内在的、真正的成分一个性的核心一按照这些观念来决定性格本身,放弃其他所有的意向”。这种以培养道德为旨归的教育目的,赫尔巴特称之为“道德目的”或“必要的目的”“道德的目的”或“必要的目的”是教育最终的最高的目的,是公民道德对教育目的和学生人格所提出的必然要求。道德目的强调要培养内外统一,道德认识、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相互协调的具有自律道德的人,很显然,“德育决不是要发展某种外表的行为模式,而是要在学生心灵中培养起明智及其适宜的意愿来”。道德目的即是要培养既不怀疑现存的社会制度,又能克服自己内心的任何冲动的“完人”。
教育目的除了“道德目的”这一最终的或最高的目的之外,还应当包括“纯粹可能的目的”或“意向目的”。在赫尔巴特看来,人类的社会分工是必要的,“人类社会早就发现分工是必要的,这样每个人都可以把他所做的事做好”。但是,分工过细也会造成弊端,所以,“在真正人类的较高级活动领域中,分工不应该分到使每个人相互不了解的.程度”。社会要求每一个人都要热爱一切工作,同时又必须精通一种工作,“这种专一的精通是各人所意向的事情,而多方面的可接受性,只能产生于个人从一开始就作出的多方面的努力之中,这就是教育的任务”。作为教育者,应该针对儿童在未来的成人生涯中所可能遇到的种种职业选择问题,有意识地为他们的未来生活和就业工作做好必要的准备。因此,必须针对儿童兴趣的多方面性培养儿童“平衡和多方面兴趣”,以使儿童获得“一切能力的和谐发展”。
(二)管理论
赫尔巴特认为管理的主要方法有:
(1)威胁。这是一切管理首先采取的措施,是管理儿童的第一手段,也是特殊手段。威胁带有强制性。学校应规定许多切实而具体的命令和禁则,设置惩罚薄,专门记载儿童的过失。但是,由于那些本性倔强的儿童对威胁毫不在乎,什么都不怕,而那些本性脆弱的儿童也体会不到威胁的意义,还是继续照其愿望所指使的那样去做,所以,采用威胁的方法常常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它必须与其他方法结合进行。
(2)监督。对孩子不加监督,不加教养,而放任儿童撒野是培养不出伟大的品格来的,因此,长期以来,监督就是儿童管理的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滥用监督又会造成很大的危害。拘泥于细节的和经常的监督对于师生双方都是负担,因此双方都常常千方百计要回避它,并一有机会就会把它抛弃掉。滥用监督“还会妨碍儿童自己控制自己,考验自己,使他们不能认识永远不会被引入教育体系之中而只有通过自己探索才能发现的许许多多事物”。滥用监督只会扼杀人的创造能力、果敢精神和自信行为,只会产生这样的人;“他们始终只是单调刻板的,并习惯于墨守陈规俗套,不思改变,而对于高尚与奇特的事件则畏缩不前;他们把自身葬送于庸庸碌碌与安逸之中”。
(3)权威与爱。权威能约束人使之不至产生超出常规的活动。权威非常有助于克服人的一种倾向于邪恶的、正在形成的意志。对于那些具有最活跃的天性的人来说,权威更应该是不可缺少的。权威必须将教育置之度外而单独发挥作用。虽然权威对于儿童的心智培养没有多少意义,但它“对于学生以后的思想范围的划定或者扩大来说是多么重要;他们今后将要在这种思想范围内更加自由地活动,并独立地创造自我”。爱在管理中也具有重要意义,学生一旦获得了爱,这种爱便可大大地减轻管理的困难。爱所要求的师生之间的感情合谐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产生出来:一是教育者的感情投入,教育者将自己的感情十分巧妙地悄悄融合在学生的感情之中;二是教育者设法使学生的感情以某种方式接近他自己的感情。后者较为困难,它必须与前者结合起来采用,“因为只有当学生能够用某一种方式与教育者交往起来的时候,学生才能致力于他与教育者关系的发展”。
(三)兴趣说与教学论
(1)兴趣的多方面性。赫尔巴特将“兴趣的多方面性”作为其教学论的理论前提和基础,在《教育学》中,其第二编,作为论述教学理论的专编,即是以“兴趣的多方面性”作为卷名的。
何谓兴趣?“兴趣是同欲望、意愿和审美有共同之处的,是同漠不关心相对立的。”“当我们发生兴趣时内心是积极的,但在兴趣未转化为欲望与意志之前,我们在外表上却一直是消极的。兴趣处于单纯的观望与着手之间”,同时.兴趣能激起人们的爱好而占有人的心灵,从而过渡到欲望和意愿。人对外界实在的注意,构成了兴趣的来源,这种实在一旦与人的一种新表象相互联系时即会产生兴趣这一心理活动。作为现象的外界实在具有多方面性,因而人的兴趣也具有多方面性,“心智中的多方面性只不过是现象的多方面性,就像心智中的统一性只不过是现象的相似性与综合一样”。
兴趣的多方面性可分为两大类,即“认识”的兴趣和“同情”的兴趣。“认识”的兴趣是属于周围自然现实的认识,“是在观念中摹写在它面前的东两”,而“同情”的兴趣则属于认识社会生活的,“是把自身置于别人的情感之中”。以上这两大类兴趣又可具体分为六种兴趣。第一种是观察、认识自然界及周围环境个别现象的经验兴趣。第二种是探究自然知识规律,对事物进行思考的思辨兴趣。第三种是对现象的善恶美丑进行艺术评价的审美兴趣。第四种是与一定范围内的人接触的同情兴趣。第五种是与社会上较广泛的人进行接触以尽公民职责的社会兴趣。第六种是要对所信奉教派予以重视和亲近,虔信上帝,服从教会的宗教兴趣。
(2)兴趣的四阶段与四段教学法。赫尔巴特还进一步对兴趣的心理特性和心理过程进行了探讨,认为人的兴趣是一个由“专心”和“审思”共同组成而又相互矛盾的心理活动。“专心”要求人全身心地投入到某一事物之中,排除其他事物的干扰,不以彼一害此一,“应当明晰地把握每一件事,全心全意地献身于每一件事”。同时,“人格依赖于意识的统一,依赖于积聚,依赖于审思。各种专心是相互排斥的。正因为如此,它们也排斥那种必须借以使它们统一起来的审思”。因此,“专心”排斥“审思”,同时又需通过“审思”将种种“专心”统一起来。如何预先感觉到‘审思每一次是如何由这样那样的专心组成的”,“乃是教育技巧的核心”。“专心”与“审思”的矛盾运动构成了兴趣的四个阶段,即注意、期望、要求、行动。赫尔巴特正是依据兴趣的四个阶段提出了其极为著名且又影响极为巨大而深远的“四段教学法”。
根据这四个阶段。赫尔巴特认为,教师应采取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教学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因此他把教学过程分成4个连续的阶段:
一是明了。指教师讲解新教材,把教材分解为许多部分,提示给学生,便学生领悟和掌握。这时,学生的心理处于"静止的专心"状态。教师适宜于"采用简短的、尽可能易理解的语句进行讲解,"而在讲解之后,立即让一些学生(而不是全部学生)确切地重复出来,这常常是适用的方法"。
二是联想。指通过师生谈话把新旧观念结合起来。教学的任务是把前一阶段教师所提示的新观念和学生意识中原有的旧观念结合起来。这是统觉的初级阶段。这时,学生的心理表现为动态的人专心"。"自由交谈是联想的最好方法,因为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机会去尝试作出偶然的联想,而这种联想对他来说恰恰是最轻而易举的,最不费力气的,同时可以获得机会去改变这种联想,使之多样化,并按他自己的方式掌握已学过的东西。"
三是系统。指在教师指导下寻找结论和规则,使观念系统化,形成概念。这是统觉的继续。这时,学生的心理处于"静止的审思"状,而这种审思可以使学生"看到许多事物的关系","把每个个别事物看成是这种关系的一个成分,并处在恰当的位置上"。教师要采用"连贯的陈述方法",要"通过突出主要思想使学生感觉到系统知识的优点,并通过较大的完整性增加知识的总量"。
四是方法。指通过练习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以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是否正确。这时学生的心理表现为动态的审思。教学万法主要是让学生做作业、写文章与修改等。
所以,教学过程即是一个观念运动过程,通过清楚阶段使个别的观念明确清楚,通过联合阶段使许多个别的观念得以联合,通过系统阶段使已联合的许多观念得以系统化,通过方法阶段使巳系统化的观念进行某种运用,以便使之更为牢固和熟练。
四群教育是对做好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一项深入抓落实的教育活动,以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为主线,抓好“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四个点,从认知到实践再到方法论,形成一条完整、严谨、规范、科学的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链条,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做到了“知行合一”。作为普通教师,也应该向党员干部靠齐。
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群要彻底沉下身子、放下架子,学会与学生平等相处,交朋友谈感情,建立彼此信任关系,自觉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想问题、想办法,认真倾本文来自学生的心声声,才能准确掌握和了解学生情况。要时刻做到心系学生,履行职责带好头,学生面前做榜样,在繁杂、琐碎的学习生活中解决学生的每一件小事。
二、知之真笃即是行,行之明察即是知,学生工作是重要条件,是教师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在做好学生工作同时,要注重调查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方法。反思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形成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确保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成效。
人们常说:“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辛勤的园丁。”人们也说:“教师这一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那么,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这是走上三尺讲台七年的我不断思考的问题。
我们常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个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因些,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就应该有良好的人格,道德。新时期的师德应表现为一种对社会、对学生、对家长的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应体现时代赋予教师的时代特征,不仅体现在教师自我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和道德修为,还包括先进的社会观、教育观、教学观、师生关系观。
坐而言易,起而行难。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困难不少,存在的问题也不少。
1、重教书,轻育人。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作为科任老师,平时上课,更多的是传授给学生知识,重视学生的成绩,但是对学生的情况了解不多,有时也忽略了了学生的变化,就只做到了教书,忽略了育人。
2、心躁气急。由于学生的知识底子较差,有时会感到力不从心。对于那些经常违犯纪律,又屡教不改的学生时,容易心躁气急,很多时候语气会不太好,不够尊重学生,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
3、引导缺失。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多元的,高速运转的社会,也是一个通迅发达的社会。学生可以通过很多的方法了解到外面的信息,这些信息良莠不齐,学生对于这些信息的辨别能力不足,有时就会被误导,在这一过程中,有时因为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信息,不能对学生及时的加以引导。
既然工作当中遇到了这些问题,那么就要设法来解决。
(一)学生方面
1、对学生少一点斥责,少点失望,少一点冷漠,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任,多一份关切,尤其关爱学困生,积极与他们构建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才受到学生的喜欢,才能感化每位学生,学生就会信服于你的道理,学生才能在爱的海洋里吸取更丰富的知识。关爱每一个学生是一个教师的职责,应尽职尽责教育学生进步。
2、时刻要求自己“育人先做人,正人先正己”,也就是你要求别人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
3、以身作则,要以自己的言行去感染每一位学生,使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4、帮助学生检测和反思自我,明白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资源。
5、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6、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
(二)在自身修养方面
1、刻苦专研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修养,时刻牢记“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
2、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除了面对学生外,还要与周围其他同事发生联系,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与配合。课程的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与全体教师之间的合作,不同学科的相互配合,齐心协力的培养学生。不仅要教好自己的学科,还要主动关心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从而使各学科的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同事之间一定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团结互助,这不仅具有教学的意义,而且还具有教育的功能。另外还要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3、转变作风,积极工作。坚持科学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兢兢业业地做好教育工作,树立强烈的时间观念、效率观念、质量观念。严格要求,自我加压,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时时处处严格约束自己,正确对待个人得失,不计名利,不讲价钱,不图虚名,不事张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全心全意为教育、为人民服务。
4、加强语文业务知识学习,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一是从实践中学,向广大的教职工学习,学习他们先进方法和思想,二是勤于从书上学,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业精于勤,信服于人。三是向挫折和教训学,不断加以改进和提高,以致完善自我,丰富人生。
5、我还要继续正确地对待群众提出的各种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从群众意见中看清自己平常没有察觉或没有引起重视的缺点和不足,虚心接受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解决好自己的师德问题。师德建设是与时俱进的,我会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坚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提升自己,坚持以自觉的育人精神引导自我,我会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育人功能和为人师表的作用,把师德工作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素质,师德为本。我会努力成为“信念坚定、思想过硬、知识渊博、品格高尚、精于教育、善于育人”的好教师。
“爱”是成为一个好老师的前提和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真诚地热爱学生当被视为当代教师的师德之魂。爱是教师美丽的语言,我们教师应有那颗与学生沟通的法宝——博爱之心,用爱去对待学生,影响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我们应该用先进的理念、恰当的方法带给学生鲜活的知识与技能,努力培养出具有世界胸怀、中国灵魂、适应现代社会的有用之才。教学,是一曲爱的奉献,我们的生命会因奉献而精彩,因开拓而闪亮,因耕耘而芬芳,因奋斗而更美丽。
省高级法院为期一周的集中教育培训周圆满结束,在为期六天的讲座和研讨中,获益良多。集中教育培训周不仅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而且针对性和适用性极强。专家学者讲座资料翔实,深入浅出,旁征博引,重点突出,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价值。通过聆听讲座和深入研讨增长了知识,开拓了心智,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认识,真正起到了"收心""输血""充电"的作用。特别是董开军院长关于树立学习就是工作、学习就是责任、学习就是素质的重要论述,更是语重心长,深受激励和感动,激发了我不断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下面自己就《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境界与方法为题,谈一点学习体会。
孔子周游列国,碰了很多钉子,退而立言,教授弟子,传己之道。《论语》第一篇第一章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很明确地道出了关于学习的诸多问题,在此略作归纳。
第一,关于学习的目标与境界。
这个问题分为三层:第一层是悦己,第二层是乐人,第三层是修身。学习首先是让自己快乐,其次是帮助别人,从中得到快乐,第三是成就自己的道德修养。学习可以提升人的素质,让人从无知走向智慧,从浅薄走向高尚,包括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扩大视野,完善自我等。也就是说学习的首要动力来自于自己的内心需要,而不是外在的评价或利益追求。学习之后要服务他人和社会。学习的成果可以和别人分享,可以去分担别人的忧愁,解决别人的困难,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学习不仅仅是充实完善提高自己,学习要惠及他人和社会。孔子强调的是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服务社会,建功立业,以此来成就自己。
倘若,一个人有了很多的才华,有了很大的成就,为社会做了很多的贡献,但还是没有人了解他,重用他,还是不被社会所承认和肯定,那他也不应该生气,抱怨,愤恨,他也不觉得这个社会是如此的不公平,这才是一个君子的态度。学习本来不是追求人们的评价和表扬,学习本来就不是追求功名利禄。学习本来就是成就自我,奉献社会的。即使没有人了解自己,重视自己,承认自己,但仍然坚持自己的原则,这就是君子的德行了。学习必须达到无功无名的境界,才能让自己走向道德境界,成为贤人。
学习的目标和追求的境界决定着人的学习态度和成就,一个人学习的目标和追求的境界很低的话,他的学习不会坚持的很长久,也不会有很大的成就,他也注定是一个平庸的人,他的个人潜能也不会得到发挥。所以,这个问题是一个学习的大问题,求学者必须首先明确自己学习的方向目标和要达到的境界。
第二,关于学习的方法。
"学而时习之。"学,是主动的,积极的学,而不是被动的,消极的学。主动是自己有需要有要求,积极是知道自己该学什么,如何学,可以有计划,目标等。时,是及时,按时。及时是要抓住最佳时机,按时是要知道周期性的反复。及时而不按时,就会前功尽弃;按时而不及时就会费时费力。习,是复习、练习,是反复的训练,是一种行为,须有一定的量的限制。科学而合理的.学习方法就是有正确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计划,合理的学习行为。正确的学习态度是"我"对学习的内在需要,而不是别人的要求;科学的学习计划是时间上的合理安排;合理的学习行为是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总之,学习是一个人获取知识、提高素质、增长本领的重要方式,是一个民族和国家传承文明、繁荣进步的重要途径。《论语》中关于学习的论述虽然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还是有积极的借鉴意义。重视和善于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个重要政治优势。90年来的风雨历史,我们党总是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向全党提出学习的任务,特别是在每一个重大历史转折时期,都把加强学习作为战胜艰难曲折、夺取新胜利的重要法宝,极大地推动了党的事业的蓬勃发展。作为一名法院工作人员,要坚持学习与思考相结合、与运用相结合、与创新相结合,努力提高学习效果,既要向书本学习,又要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不仅在总结成功经验中获得提高,而且在汲取失败的教训中获得进步。要善于在消化吸收既有知识、前人成果和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有切实依据的新观点、新认识,形成改进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
通过对安全知识体系的研究,我们对安全工作有了更好的认识,提高了安全工作的基础理论知识。在这方面,主要有以下经验:
第一,安全工作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第一
不安全事件带来的危害大家都知道,但在日常工作中往往被忽视,取而代之的是麻痹和侥幸。只有当事故真的发生了,造成了损失,他们才会回来醒来。这是因为安全工作没有放在第一位。做好预防工作的关键在于提高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在我们的维修工作中,要以安全规章制度为保障,严格执行,杜绝工作中的习惯性违章。
第二、加强安全知识培训,提高防范意识
“不伤害他人,不伤害自己,不被他人伤害”,特别要求每个员工提高安全意识,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确保设备和技术人员的安全,准确把握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的重点。安全生产管理者也要时刻牢记“安全重于泰山”,树立“居安思危”的紧迫感,把安全提到讲政治的高度。一线员工和管理者都要充分了解岗位和部门可能涉及的风险因素。高危岗位人员和其他人员应定期接受相关安全教育和培训。
第三,安全工作要“三抓”,不留隐患
首先是“专注”。对于重大维修作业和高风险作业,应制定安全技术措施,加强现场监督,确保措施落实。加强过程控制,除了工作前的安全交底外,还要定期组织检查,及时整改隐患。
二是“抓弱”。认真开展危险点分析,特别是多关注一些工作量较小的`简单工作,克服马虎的思维,认为简单的工作不会造成安全问题。加强对安全知识和技能相对较差的临时工的教育和管理,确保安全管理落实到每个角落。
三是“抓细节”。千里筑堤毁于蚁巢。你应该从一个小地方开始。细节不容易引起注意,比如施工工具不合格。但几乎所有重大事故一开始都是由“不注意”和“粗心”造成的,这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很容易成为小事故的放大器。
总之,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从心底里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没有安全生产,效益就没了。只有时刻思考安全,重视工作中的安全,牢记安全理念,才能营造稳定和谐的氛围。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这也许将成为自己需要时时温习的功课。
写作不仅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因懂得这些,虽工作辛劳,文笔稚嫩,但我仍坚持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让忙碌的我不断与宁静的我进行对话,让冲动的我不断接受理智我的批判,让实践的我不断接受理论的我的提升。
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是自己成长的最大敌人。“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应成为我们为师的座右铭。我想对自己说的是,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风”跑。对自己的教学,不要考虑完美,要考虑最有特色。
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比如,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尤其对所谓的学习、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要学会做“寒里”和“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为学生在困难或痛苦中及时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谁走在我的前面,谁就是我的老师,包括学生,尤其是那些老教师——敬业,博学,钻研,激情,严谨,刻苦等教育传家宝,已经成为我们“通向现在和未来美好教育境界的阶梯”,把我们引领到当今课程改革的风口浪尖上。我心中永远铭记他们,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时时记得向周围的教师学习。
如果说以前的成长靠的是个人奋斗,那么新的时代与环境,强调的却是团队的力量。尤其是激烈的竞争环境,需要真正的合作。没有合作之心的人,内心是焦躁而绝望的,也不会取得什么真正的成功。你有什么样的.情怀,就有什么样的处世方式;你有什么样的期许,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因此,强调个人发展与竞争,一定要依靠环境和伙伴的合作——学会沟通、学会倾听,同行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以减少由于孤立而导致的个人行为。
教育,不变的永远不会变,改变的必将会改变。创新不是推倒历史,更不是在沙漠上建设大厦。回顾过去是有益处的,如果我们对前人视而不见的话,我们身上的独创性不会很好地保存下来并取得快速的发展。教师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审视者、反思者、继承者,但应当永远把自己定位在是教育海洋中微不足道的一颗海星的角色——也许这是一种理性状态。
大量的阅读教育书籍,给了我很多教育实践中曾经历过,却未细细揣摩的教学真谛,我久久的徜徉在这片书海中,深深的懂得教书育人的不易,我们得时时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才能将工作更落到实处。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这也许将成为自己需要时时温习的功课。
经历了中考的洗礼,你们顺利地进进高中,开始了紧张而又有序的高中学习生活。进进高中后,不管学习生活上还是心理上,都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因此,如何迅速调剂自己,让自己适应高一新生活,完成从初中到高中的转变,从而愉快地学习和生活,是目前最为重要的题目。如何高中生活的第一步,我以为应留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际交往方面:
尽快融进到班集体中往。
大家来自十几所中学,现在组成了一个新的班集体,相互之间还不是太熟悉,因此要求同学们能够处理好人际关系,尽快融进到班集体中往。
要融进到班集体,首先要用积极主动的态度与班级同学交往。不能够事事等待他人来关心自己,更不能孤芳自赏。要主动向他人先容自己的情况,让他人更快了解自己,从而主动和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其次,主动帮助同学。当他人有困难时,应当尽自己的能力往帮助他人,在学习上、生活上多关心他人,这样你就会赢得友谊与快乐。最后,要积极参加班集体活动。班级展开的主题班会、课外活动等,这既是展现自己、把自己融进班集体的大好机会,又能培养自己的爱好爱好,发展能力。近两天,我们将要进行班干部的竞选活动,会为你展现自己的能力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希看同学们能积极参加。
二、心理方面:
摆平心态,增强自信。
你们能考进高中,在初中时学习成绩一般都不错,心理上就会有一种优越感。进进高中以后,特别是实验班,有的学生由初中班级前几名跌到高中的中下游,就感到压力大,产生自卑感,以为自己不行了,实在大可没必要。
进进高中,新生重要的题目就是要摆平心态,找准位置,不管自己过往身上曾有多少光环,都要把过往忘掉,脚踏实地投进到新的高中学习中来,这才是最为重要的。根据多年带班的经验,中考成绩与你以后高中的成绩并没有必定的联系,中考成绩靠前的,由于对新的环境适应能力不强,不能及时改变学习方法以进步学习效力,或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习成绩可能一落千丈。相反,中考成绩不理想的,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成绩会蒸蒸日上。总之,中考成绩不能决定你将来的命运,可能这样说,你们现在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
另外,我还要提示同学们留意,不要因进进实验班,产生一种优越感,从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管你现在成绩有多好,与你的高考目标都会有很大的差距。只有掌控住高中三年的时间,坚持不懈,顽强拼搏,你终究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圆你的大学之梦。
三、学习方面:
培养自学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中时期,学生学习的知知趣对简单,考试内容几近全是基础知识,学习方法主要是死记硬背。进进高中后,不管是学习的量还是学习的深度,都大大增强了,不但要把握好基础知识,更主要的是在基础知识之上有所进步,多思善思,并在不同的情况下做出灵活的反应,对能力的要求更高了,仅靠死记硬背是难以获得理想的成绩的。初中时老师发挥的作用很大,学生自学空间相对较小,但是进进高中,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了一个很大的要求,老师讲完课后,更多的是要求学生自己往学习。因此,学会学习、主动学习,是高中生独立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基础。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高中生活相当重要。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很多,最为重要的应是课堂上留意听讲。教师每上一节课,都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来精心设计,上课认真听了,课后就可以勤俭大量的时间,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说,认真听课是进步学习效力的重要途径。学会预习,可以对自己将要学习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从而有重点、有目的地往听课,特别是自学不能够弄懂的知识,更会留意老师的分析与推理,学会正确的思惟方法。学会温习,温习是巩固知识的良好途径。除些以外还有很多好的学习习惯,如勤于思考,勇于攻关破难的习惯;在规定时间内学习的习惯,力戒拖延和磨蹭;定计划的习惯,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天天有条不紊地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制定计划很有必要。总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会使你毕生受益。
四、生活方面:
渐渐调剂,适应食宿。
饮食方面,尽量在学校食堂就餐,食堂较为卫生,安全更有保障,既要勤俭,又要留意营养的.全面。住宿方面,尽快适应集体住宿的生活,弄好清洁卫生,处好人际关系,充分感受同学之间的友谊,集体的气力与暖和。
五、非智力因素方面:
培养多种爱好,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爱好、情感、意志、性情等,正确的动机、良好的爱好、理智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品格等无疑有益于同学们学习的进步与个人的健康成长。这在某种程度上比好的学习成绩还要重要,会使你将来更加适应社会,取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因此,高中生活应留意培养良好的爱好,锤炼坚强的意志,这不但关系到你学习的好坏,更关系到你将来的发展远景。
总之,高中阶段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阶段,而高一是高中的起始阶段。迈好高中第一步,学会交往,学会学习,锤炼意志,可为今后的学习与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有幸接触到了"生本教育"理念,随后,一起听了一场专家报告和一节生本数学示范课,感受了生本课,后来看观摩课、集体学习、个人阅读生本教育的书籍、上网查找资料,和老师一起开始学着上"生本课",的实践,简单谈一下的学习体会。
一、学生们了释放生本教育的理想:
找出教育方法,使教师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让学生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者和引领者。以前在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真正到学习,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性可想而知,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真正体现。"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实践的知识,有成就感,自信心,种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有兴趣了。,班的韩子健、韩世纪同学的就很,原来的时候俩在课堂上属于不回答问题的那类学生,对学习的性不高,但自从开始让学生们以为、探究并走向讲台当小老师为大家讲题之后,俩像换了人似的,性高,课下还动不动就问我问题,看到的,我高兴、激动,甚至都不敢相信。看两个的使我坚信"生本教育"能拯救每个孩子解放每个老师。
二、老师的角色翻天覆地的改变
关于点,我是深有体会,以前的时候在课堂上总是像老大妈一样,唠唠叨叨,生怕孩子们听不懂,总是反反复复的讲个不停,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我的老师太强势,而且我在教学中太自作多情了,时候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失败。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而是有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积累经验,反思离不开的。上了一段的"生本课",我最大的困惑不知道在课堂上该说些不该说些了,一开始总感觉本节课的知识点应该由学生来生成,尽量不敢多说话,后来才知道,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孩子、做小结,并都不说,握好度,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努力学习。
三、生本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看教学视频,生本课上的孩子们自信的、快乐的,现在我有时候体会到点,当学生从和中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我感到非常的意外和喜悦。,更多的时候是憋着一股气,每次都在想:孩子们怎么这么不会合作?语言表达能力怎么这么欠缺?每次做总结时怎么总是说不在点子上,还那么啰嗦?上,的现状其实很,在前期,并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去培养孩子的的好习惯,现在,刚刚开始接触生本教育,老师新手,地方做的都,又何况是孩子们呢?,看的,在学习上冲劲十足,自主意识很强,慢慢的合作意识,更多的是学习上的创新意识,我深切的意识到,孩子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生本教育,我知道了真正优秀的教师,你教的学生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完全的,的另一还要看你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穷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做了,你为学生今后的发展了哪些帮助。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最高的学习和最好的学习。"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学习生本教育理念,将生本教育下去。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去,去,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
学习知识,快乐的成长。使真正的学习的主人。也要学着做魅力老师,从而让的课堂有魅力!
客观地说,赫尔巴特的这本《普通教育学》所带给他的名声,在当时还仅仅限于学术界内。赫尔巴特的学说,真正被运用于教育改革运动之中,是在19世纪中后期,是在他的学生们的努力宣讲下,才开始逐渐为世人所注意的。作为现代教育之父的他,生前曾不无悲凉地这样说过:“我早就知道,无论是我还是我的学说都不符合这个时代的精神。我也不想耍小手腕去迎合这种精神。”杜威晚年之时,常代进步教育家们受过,其实他的教育理想和主张并不为他同代人真正理解。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研究表明,杜威的理论并没有在进步教育运动中真正得到实施,其影响也是有限的。
哲学家叔本华说过,天才总是与他的时代格格不入。相比于后人,赫尔巴特和杜威离他们的同时代人更远。从后世来看,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深刻影响着全世界的教育状况,而且从19世纪中叶至今,近一个半世纪的时间内,恐怕没有一个教育家能够像赫尔巴特那样,对欧美各国及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教育活动发生过如此广泛、直接、持久的影响,在长达一百年的.时间里,赫尔巴特的教育教学理论成为教育学者们时常引用的经典,尤其著名的是他的教学形式阶段理论成为全世界中小学教师处理日常教学工作的现成处方。赫尔巴特努力把教育目的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从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的角度来论述教育目的。确定这个原则,是现代教育学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关键一步。实际上,教育心理学化的进程虽在裴斯泰洛齐已经开始,但它为世人所信服和普遍采用则应归功于赫尔巴特辛勤实验和研究的功劳。
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赫尔巴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如何能够诞生?尽管赫尔巴特的理论确实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例如,他在教育者的立场上走得太远,以至于他对儿童的能力越来越不信任;他对科学能够带给人类永恒的秩序,如此坚信不移,以至于他把他的理论机械化和教条化了,从而冷漠了人的主体性价值和创造性;他并没有建立一套合乎理性的道德秩序理论,而是更多地停留在了对宗教和现有封建伦理规范的保守立场之上,以至于他总是因此而备受后人诟病等等。
但是,我们需要理解:赫尔巴特是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成就指引着后人在科学教育学的道路上,不断迈向人类智力发展的一座座高峰,他的智慧启发着后来的教育家们,思考教育问题的复杂性,并不断试图以观察、实验和数学的而不是形而上学的方法来解释教育现象、解决教育问题。至于他的错误,很大程度上,乃是一个时代的潮流使然。赫尔巴特是伟人,但他不是神仙,他无法脱离开他的时代想问题,正如我们无法提着自己的头发,使自己离开地面一样。
这段时间我通过学习《有效教学》,深有感触。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应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教与学务必有一个和谐课堂步骤,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步骤来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学得用心主动,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到达有效教学,创设情境,构成问题,使学生愿学。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情,以情激境,以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课,构成问题。提出的问题要击中思维的燃点,这样不但能对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迅速唤醒,从而提高单位时间里的学习效率。学生因情境的巧妙刺激,学习热情激发起来,萌芽学习兴趣,认知系统开始运转。
我觉得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切实作到有效两个字就应至少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认真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是教师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立足点。除了教学的重点,难点的把握,教师还就应思考到教材的重组与延伸
2、仔细推敲教学方法。随着网络的的普及,教师能够利用的资源是越来越多了,教师交流教学方法的渠道也是越来越广,我们能够发现相同的教学资料往往有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何选取适合自己班级学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3、有针对性的设计课堂练习。学生吸收知识第一印象往往十分重要,而教师在课堂上设计的听说读写各式练习状况往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课后练习的正确率。
4、制造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良好的心态更加有利于学生投入的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
具体还应从一下几个方面开始抓:
1、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有的学生是由于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比如遭到讽刺,挖苦;受到不应有的干涉,与家长、同学、教师发生矛盾,尤其是当和教师发生矛盾时,他就更不可能把精力专注与学习。
2、对学生的期望值不要太高
有的学生是因为教师、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太高,孩子因为没有到达预期目标而产生了负罪感和内疚感,因此也就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这样也就不能去听教师所教的课程了。
3、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有的学生是因为我们教师没有适应人本教育,没有改正自己的教育观念和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同时自己不能做到以身作则,对学生的爱心不够,不能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4、教师要幽默
有的课堂过于死板,气氛过于沉闷,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他更不会去学了。学生很喜欢幽默的教师
5、教师要讲究对学生评价的方法
评价很重要,无论是课堂评价还是学生的自评、互评都要准确。课堂上要多鼓励,及时鼓励,肯定评价要多于否定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要把握好,不要使学生的自评、互评变成自我夸耀、自我贬低,或互相进行攻击、互相挑刺,评价要中肯,要切合实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6、教师做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鼓励者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鼓励者。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根据教学资料和学生实际,准备好充足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带给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自觉、自由的活动中用心、主动、探索式学习。
所以为了做一个好教师,一个能被学生认同的好教师真是太不容易了,首先要把教室布置在教学环境中,这样学生才能进入专心的学习状态;在课堂上要建立民主与规范,既不能把课堂管死,又不能让课堂太活跃,影响了课堂纪律。但是课堂的学习行为规范务必要明确,要说到做到,然后还要对学生付出真诚的关爱,哪怕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不要去伤害学生。
我们既要承认激励赏识教育的正面作用,也要承认它存在着必须的局限性,这才是科学的发展观。当然惩戒要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批评时在方式上要含蓄、委婉、注意语气,讲究“度”。我们教师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被学生认可、理解,那么就不会再有教不好的学生了。
上周读了《大教学论》,我觉得夸美纽斯一直在强调把孩子交给自然,让他的成长、发展都顺其自然,而我读完《普通教育学》的感受却和《大教学论》不同,赫尔巴特更多地是在强调规则与管理。管理是可以避免现在和将来对别人与儿童自己造成危害的。我经常看法制节目,现在的犯罪现象有很多都是发生在青少年身上,当究其原因时大都有个共同之处,那就是他们儿童时代所受到的管理。而我这里说的规则是指人为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威胁。这是一切管理首先采取的措施,是管理儿童的第一手段,也是特殊手段。威胁带有强制性。
监督。赫尔巴特认为如果把监督作为常规工作的话,那么就不可能要求那些在监督压制下成长的人们都能机制敏捷,具有创造力,具有果敢精神和自信行为。而且如果对孩子不加监督,不加教养,放任孩子们撒野的话,他们是不会有伟大的'品格来的。
权威与爱。爱所要求的感情和谐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产生:教育者深入到学生的感情中去,十分巧妙地悄悄融合在学生的感情中;或者设法使学生的感情以某种方式接近教师自己的感情。一旦获得了爱,就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减轻管理的困难。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可避免由于威胁、监督造成的叛逆,让师生关系更和谐。
说到“爱”,我想到了曾经看到的一个关于爱的教育的故事。苏霍姆林斯基,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也是乌克兰巴甫雷什乡村中学的校长。他记下了这样一则真事: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硕大的玫瑰花,全校师生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这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4岁女孩在花房里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这个女孩为什么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搀着小女孩,在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后来一位江苏的语文老师用这个故事的前半段出了一道材料作文题,让学生续写。他们会写出怎样的故事呢?果然具有“中国特色”。大部分的中心内容都是写教育家如何教育小女孩儿不能损害公物,写教育家对儿童缺乏良好的道德教育而忧心忡忡,等等。
我想,为了学生能像人一样地站立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中不能少了爱的教育,教师应该让孩子有对人性美与人情美的感悟,要用自己的爱去浇灌他们,让孩子的心中有一朵永不凋谢的玫瑰。通过清楚、联想、系统、方法四个步骤,我们的孩子将建立一个合理的秩序,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而自然不能做到这样。
最近,在学校的倡导下,在同事们浓郁的读书氛围中,我阅读了《合学教育:突破合作学习的5大瓶颈》这本书,这本书是合学教育的创始人张素兰老师针对一线教师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基于对自身实践的总结,基于对别人实践的观察和分析,通过设身处地的讲解,帮助老师们实现自我审视、自我诊断、自我发展,从而共同冲破合作学习领域的栓塞之处。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瓶颈扫描和突破瓶颈,在扫描部分,张老师不仅列举了很多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存在的误解和误区,同时还从儒家思想等传统文化的高度,为实施正确的合学教育寻找到深厚的理论渊源,另外,张老师还从五方面具体分析了5大瓶颈发生和存在的原因,这里既有全社会教育大环境的因素,也有因为教师对合学教育这一理念理解得不够深刻,尚不能抓住其实质,因此在操作的过程中步入了误区,使合作学习停留于表面,而缺乏了应有的实效性。在突破瓶颈部分,张老师针对5大瓶颈,在如何达成师生认同、如何进行小组建设、如何实施多元的评价策略、如何进行有效地教学设计和科学的问题设计这五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具体的指导意见。其中的很多观点和方法,对我很有启发,在这里谈一谈我的体会。
张老师的“合学”是合作学习的简称,合学教育指的是老师指导学生真诚合作、科学学习的教育,她所倡导的合作,是基于对每一个学习者人格的充分尊重,落脚于参与者的共同受益。其实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并不是新生事物,以我校为例,我们所提出的小班化教育的六个一模式,我校的尊重教育的办学理念,课堂教学中的“三步教学法”都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理念,但是实事求是的说,虽然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也努力去实践和尝试,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理论的学习,总是浅尝辄止,有时遇到了障碍,遇到了困难,就产生了畏难情绪,打起了退堂鼓。读了这本书,我从理论和细节两个方面对合作学习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首先,合作学习不仅仅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也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也就是通过合作实现教学相长。因此,教与学两种活动、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都是不可偏废的。要想让合作学习更高效,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作用。当刚刚接触一个新的班级,老师就要做足准备,一边对学生进行观察和了解,一边向他们介绍和渗透合作学习的意义,使孩子们从内心深处认同这一学习方式并有一些好奇和渴望,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在尊重大多数学生意愿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分组,要坚持整体差异最小化的原则,接下来老师要积极发挥示范的作用,因为没有学生天生会当小组长,没有谁自然而然的就具有良好的合作能力,这些都离不开老师的耐心指导。张老师的一个学生虽然是班长,但是在做小组长方面就很不成功,后来是老师帮助她找到了症结所在,使她成了一名称职的小组长。除了以上这些,最为重要的是老师要对合作学习的内容、方式、时机进行精心的设计,合作学习的问题要有深度,能够触动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思考,如果没有对教材、对学情的深入研究,是很难做到的。而浮于表面的问题,为了合作而合作的方式,不仅对学生的发展没有帮助,而且会逐渐扼杀孩子们的合作热情,使教学又回到原点。因此,为了合作学习更有实效,更能促进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作为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彻底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小组合作学习要真正落到实处,教师要从改变自己的教法开始,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教师只有完全相信学生,学生才能真正的去探究、去合作。所以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是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前提。
二、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精心筛选合作学习的内容
要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教师一方面要研究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另一方面,要针对初中学生认知特点,确定教学策略。在布置预习时,安排学生圈画出疑难之处,独立思考,初步整理出自己的解题思路,难以解决的,就是课堂上需要组织学生合作探究的问题;在教学设计时,分析学情,了解学生对新知识了解的程度;在备课预设时,进行筛选,选择重点、难点问题。一般来讲,思品学科的辨析性概念问题、材料分析问题、实践探究问题,都适合小组合作学习来完成。
三、指导合作学习方法,参与学生合作学习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一定要深入小组的活动,认真倾听学生的交流或是仔细观察他们的进展。学生在小组合作时,如有分工不明确或是操作不当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帮助,指导他们做出正确的判断,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到教师也是其中的一分子,也在和他们一起参加探究活动,一起学习。同时,教师的深入观察和耐心倾听,能让教师发现学生的精彩表现和独到的见解,从而弥补自己个人思维的局限性,在参与合作的过程中达到教学相长。
四、合理评价,及时鼓励
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教学活动则是以培养高素质、会学习的“学生”为宗旨。在小组合作的学习过程中,对于每个学生的任何反映,教师都要给予及时的评价,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合作环境。即使学生的观点存在某些不足,教师也应努力找出其积极方面,以保护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参与的激情。其次,成功的合学教育需要发挥备课组、教研组的团队合力。
在这本书中,张老师多次提到她所带领的团队,《问题引领》也是团队智慧的结晶。从中可以看出,想要真正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必须明确加强集体备课,特别是在新课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大背景下,我们在传统的备教材、教法、课时计划、教学程序、课后作业五大项内容的基础上,也要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备学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为学生服务的,因此,集体备课首先要深入分析学生的学情,全面了解学生目前的素质发展状况,确定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然后依据学生的实际调整和确定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安排教学环节。
二是备学法指导。新课改最重要的变化表现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著力倡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这就对学法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集体备课时就要根据学情和教材内容充分探讨每一节的学法指导,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这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三是备合作探究。让小组合作探究取得成效,既需要教师根据教情、学情预设思维含量高、具有探究价值、能够引发学生兴趣的“真问题”,杜绝那些学生一目了然或者怎么讨论也得不到答案的“假问题”,又需要教师预设好合作探究的程序和预见到各种生成性问题,避免合作探究走进误区。集体备课要充分发挥备课组成员的智慧,对小组合作探究进行精心的设计,决不能让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真正让合作探究成为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平台。
以上是我从教师个人和集体备课两个方面就如何实现高效的合作学习谈了一些粗浅的体会。
我们都知道,人不能给予别人自己不曾拥有的东西,那么我们就必须多一些学习与思考,以自身的发展来引领学生的发展。正如张老师所言:除了学习,我们没有第二条成长的途径,除了把今天的时间付诸学习,我们难以找到其他的学习时间。让我们走走停停,在学习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首先,我学会了理解,学会了思考。而通过对目前教育的反思:有知识但无智慧:有规范性但无道德:有目标但无信仰。现在的学生犯错误不自觉,寻求刺激好玩。而提倡的教书育人,思想教育抓不到位。我们提倡的火炬传情,用活力去培养活力,用智慧去点燃智慧,用灵魂去塑造灵魂。学生的心目中的教师形象(角色期待):模范公民,一个有学问的人,活的教科书知识库。以身作则,说到做到的老师,风趣幽默的老师,真才实学的老师,德才兼备,才要求老师品学兼优。
教师是从事专门职业活动的专业人员,教师的职责是教育教学,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教师劳动的主要特点:
1、强烈的示范性;
2、独特的创造性
3、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教师具有专业情操,即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有理想性的价值评价的情感体验,它是构成教育价值观的基础,是构成优秀教师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专业情谊发展成熟的标志。
教师的专业情操包括;理想的情操,即由于对教育功能和作用的深刻认识而产生的光荣感与自豪感;道德的情操,即由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性的认同的体现;教师的专业自我是教师对自我从事教育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将显著的影响到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育工作效果。教师的职业理想即教师对所从事教育工作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积极性,它是教师献身于教育事业的根本动力。它具体表现为对教育事业及其社会地位的认同,情感和行动,师爱是教师职业理想的灵魂。
总而言之,《教育学》的学习不仅充实了我的头脑,武装了我的思维,教会我怎样去武装别人的思想,而且还帮我认识了许多教育大家,他们的教育理念可以指导我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