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理论培训心得体会(精选3篇)
我不止一次地看到老师困惑的表情:为什么我如此努力,可学生照样拒我于千里之外?为什么我苦口婆心讲出的道理,学生根本不听?教育行为失效的原因自然是复杂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教育是心灵对接的工作,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如果不能心意相通,所有的教育行为必然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于是,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场景:学生规规矩矩地在“听”老师的训示,但基本属于左耳进、右耳出,在教师眼里极其重要的信息,尚未进入学生的意识系统和行为系统,就被“删除”了。如此情况下,教师的“教育梦想”能够换来学生的实质改变才怪!
关键点就在于教师是否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如果学生崇拜、信任、依赖自己的`老师,把老师当成自己的偶像或朋友,那么,教师说的每一句话都会成为“真理”,每一个要求都会成为“圣旨”,学生焉有不洗耳恭听、认真照办之理?教育,说穿了就是人对人所施加的影响,一个教师不被学生所认可、所喜欢,进入不了学生的内心,对学生的影响也就无从谈起。即使有时候表面上看起来学生“乖巧听话”,也是由于教师这个特殊的身份造成的,学生“不得不听”而已,很难说是心悦诚服、心甘情愿。
说到此,想起了魏巍先生笔下的小学女教师蔡芸芝先生,一个从不打骂学生、温柔美丽的年轻教师,却深深赢得了学生的心。魏巍先生写到:“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她,连她握铅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试想,一个老师如此得到学生的喜爱,一旦这个老师提出自己的要求和希望,学生会如何对待呢?
因此,融入学生是教育的开端。
如何融入?首先要以教师自身的魅力吸引学生。让学生喜欢上、爱上你这个人,进而喜欢和爱上你的“谆谆教导”。浅薄,平庸,讲起课来错误百出却又自以为是,很难被学生所接受。知识渊博,谦和宽容,风度翩翩,灿烂阳光,这些因素都会使一个教师成为学生眼中亮丽的风景,从而乐意追随。如果你在学生的眼中“一文不值”,受到排斥和疏远就成为必然。
其次要想方设法与学生多一点接触。上课来,下课走,从不肯在教室逗留片刻,无形中就拉大了与学生的距离。从空间角度讲,你离着学生八竿子远,想融入学生也就不可能了。早去几分钟侯课,与学生闲聊几句,了解了解学情;下课后晚走几分钟,听听学生是否还有疑惑;在楼道里,在操场上,和你的学生扯几句与学习无关的闲篇,等等,往往都能一下子拉近彼此的距离。课堂之外的教师和蔼可亲,更容易消除学生的疏离感和戒备心。魏书生介绍经验的时候总会谈起,他的课间就在教室呆着,甚至就在教室办公,这种“混迹”于学生之中的做法,不能不说是“真智慧”、“大智慧”。
第三,教师要学会让脸上有温度,让身段软起来。板起脸来,看似威严了,但并不能简单换来学生的尊重。有的老师极其“吝啬”,从不肯给学生一个笑脸,自以为尽享师道尊严,实则无形之中把自己“架空”了。真正要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重,往往不表现在学生对你的“怕”,对你的敬而远之。恰恰相反,看似学生可以跟一个老师嘻嘻哈哈,畅所欲言,有些过于随便了,但在毫无芥蒂之中,心与心已无限接近。李希贵当校长的时候,穿上滑稽的衣服和学生一起参加狂欢节,并没有使他的威信降低,相反,学生们都把他当作了最好的校长,最好的老师,当然,也是最好的朋友。
第四,教师还要学会主动“示弱”。教师不是神,不要自以为所有认识和做法都是真理。主动征求学生意见,主动表明自己有些东西不会,主动寻求学生的帮助和学生的建议,能使老师的形象变得更“高大”。不妨定期发个调查表或搞搞座谈,对孩子们提出的质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都是很好地走近学生的“招数”。如果明知道有问题,明知道不懂,却要硬挺着,却要“装”上一番,是很容易被学生“嗤之以鼻”的。
当你能做到蔡芸芝先生那样,手里的教鞭高高举起,而即将“挨打”的学生却倍感幸福,你还会无奈于自己的教育为何总是无效吗?
学校组织学习《教师的教学智慧》后,感受颇多,让我对智慧型教师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教育是一种“学习”的职业,作为从事这个职业的教师,不应当仅仅是教学生学习,而必须在此同时注重自身的学习。智慧型教师,不仅能赢得学生的尊敬,激励学生学习,维持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而且即使在炎热的星期五下午也能保持他们的注意力。
做一个理智的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情绪的躁动、难言的苦恼是难免的,需要用理智去克制,需要用理性去引导。所以自己以后要多读书,多为孩子,同事、家人服务,多思考一下所面对的问题多角度多方法的设计解决预案,解决问题以理服人,才会用理性的光芒去照亮黑暗的心灵。
做一个明智的教师。《教师的智慧》这书的主旨就是要教师做个明智的人。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明智的教师是改革的积极参与者、主动调适者。因为明智的人,善于明理,善于辨析;明智的人,善于把握大势所趋。面对教育方式多样的今天,采取哪种方式来处理师生关系、解决冲突和问题,反映了教师行为的明智程度。
教师是一个博爱的人。关爱每一个学生是师德的灵魂,宽厚仁爱,有理有节,人性丰满,才是教师的德智情怀。面对学生充满爱与关怀,面对知识,充盈渴望;面对同事多关心。处理好师生、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让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丰满而快乐。
总之,身为教师要不断地读书学习,要时常重新认识自己,多学习理论知识,多向同事学习治班教学的经验,来提高自己。在工作中不断思考,在思考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了一整天的继续教育培训,通过对《教师职业道德经典案例评析》、《有效观课议课》以及《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三本书的培训学习。使我受益不少,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学习后的一些收获启示。
社会对人才的重视迫使教师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提升自我职业道德的修养,加强教学基本功的修炼。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即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王世威老师主要抓住一个“爱”字对我们进行了生动而深刻的培训,他总结出了爱生九需要,即智慧、惩罚艺术、发现、尊重、教育艺术、鼓励、宽容、批评艺术、微笑。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施予学生爱,让他们在爱的教育中健康成长,这样学生是快乐的,教师更是快乐的,快乐地“教”与“学”是通向成功教育的基石。我记得在我教二年级时,班中一学困生因未按时完成课堂学习任务,我让她放学后来我宿舍补一补,那天天气特别热,她站在我宿舍门口背书,我看见了说:“外面热,来老师宿舍背吧。”她进来后,我还给她搬来一凳子让她坐下背。就是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行为却感染了这位学生,她到六年级毕业时都不忘这件事,在作文中也曾多次提到这件事,她说是史老师的爱让她从此喜欢上了学习。现在她虽已上初三了,但还不忘记与我联系,而我通过这件事,也更认识到了一个“爱”字,可以温暖师生的心,增厚师生的情,甚至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所以让我们不要吝啬我们的爱,爱满课堂,爱满校园,爱满生活,我们会收获到更多。
我把学习《有效观课议课》后的收获也谈一谈,“观课议课”的主题可以预先研究和准备。在观课的过程中,大家就能有所选择地把该观察的东西观察得仔细一点。为了避免预定的问题和现象在课堂观察时扑空,预先确定的主题就要有一定的普遍性,因为课堂教学发展变化具有不确定性,所以还应该承认主题生成,鼓励老师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课堂,研究课堂,并把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理解通过对话交流的方式与大家分享。
把学习收获和我的教学实践相结合,我觉得“观课议课”具有以下的优点:
一、“观课议课”更具有针对性和参与性。
二、“观课议课”使课堂教学的研究更具有深度和时效性。
三、“观课议课”是一种民主平等的教学研究活动。
总之,“观课议课”真正体现了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在授课者、观课者、议课者的共同参与的过程中,真正实现了思想的碰撞、相互的促进、共同的发展。
最后我还想谈的是,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是教师实施优质高效教学、实现精彩专业生活的前提和基础。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注重基本功的积累与修炼。课本将教学基本功概念定位在教师的教学行为要素层面,分别归纳为“语言交流”“教具展示”“教学实施”“学生学习指导”“教学评价”资源开发”“教学研究”等七项。通过学习我认识到教师基本功的训练,绝不能仅靠学习书本来实现,我们必须在教学实践中长期地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