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假期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0篇)
哲学上讲: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就是正确的认识,如果落后于当时的实际,条件成熟了还不去做某种事,一般叫右倾保守主义。细细品读《教师的挑战》一书,联想起自己平时教学中的点点滴滴,我不由地进行了反思,自己是不是也右倾了,保守了。
就像一个溺爱孩子的母亲,课堂上,我们什么都要详细讲解,讲得明确而又实在,以至于学生的思维空间都被教师的指导所填满,学生的灵气都被教师的才气所抑制了,最终,封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勤教师教出了笨学生。”
其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教学的一切目的归根究底是为了学生的学习。作为老师,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尽所能去挖掘学生的潜能,变被动为主动,让主动引领学生的一切学。因为主动能限度的提升学习效率。
研究表明,主动学习的效率是被动学习的四倍到十倍以上,这是因为对于主动学习者而言,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他总是处于亢奋的状态,因而胆大心细,注意搜寻和分析信息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遇到困难时,他会调动全身的细胞来寻求突破的契机。
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时,我也充分地体会到了这一点,教学时不管我如何设计,如何启发,从小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孩子们就是无法真正体悟到二小的勇敢,故事的感人。于是在另一班我换了种教法,放手让学生读课文,在初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静静地欣赏同名歌曲,结果一曲方罢,很多同学已是泪花闪闪,问及此刻的感受,孩子们都说感动得只想哭,这时,我顺势让学生结合课文来说说感动的原因,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纷纷跳入了我事先预设好的陷阱。整节课没有了我的滔滔不绝,取而代之的是孩子们如林的小手,发光的小脸,教学效果出奇的好。
这些都向我们明确了一点,教学时,我们有必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天分,学生自己通过读书或思考能感知的内容和理解的问题,教师退而不讲;只在在学生困惑、难于理解的地方,四两拨千斤地进行适当梳理、补充。课堂上,去除多余的讲解,多余的提问,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实实在在帮助学生掌握解决矛盾的方法,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掌握由“学会”走入“会学”的必然王国。
相信学生的潜能,不仅仅是表现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还体现在当学生学习陷入短路时,教师要学会期待。
期待包含着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宽容,可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并且带来课堂教学的生动和有趣。课堂上,学生精彩的表现与教师热切的期待是密不可分的,期待是过程,精彩是结果。
课堂上,我们有时总是追求表面的流畅,当提出问题后,从内心希望回答问题的学生少出错、不出错,能直奔主题节省时间。遇到有人来听课,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学生回答不上来或有困难时,我们就不那么沉稳了,显得有些急躁,不愿意等待,或催促,或换人回答,还有甚者自问自答,学生哪有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呢?精彩也就无处可现。
我们看到一些课堂实录中,那些大师们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都是那么的气定神闲。课堂上说的每句话,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寓意无穷,没有一句是赘言,即使学生的理解与老师有了本质上的区别,老师也能循循善诱,顾左右而不言他,最终达到异曲同工之美妙境界。
每个学生就是一座宝藏,那里有源源不断的能量等着你去挖。相信你的学生,你会发现教育的确是件痛并快乐的事情。
对林海音的印象,只停留在《城南旧事》,停留在英子身上,可爱活泼的小英子和童年那久远的北京城。印象中,林海音就是英子的模样,无意中看到《奶奶的傻瓜相机》林海音著,以为又是一本林海音对奶奶的回忆录了。看完才明白,其实,错了,从《城南旧事》里走出来的小英子有一个特别大的癖好,那就是拍照。《奶奶的傻瓜相机》收录了林海音亲自拍摄的200多幅从五岁到八十多岁珍贵的历史照片和生活照片,是是林海音自己的一本生活影集。
林海音(1918-20__),是一位女作家,一生以办报、写作为主。她是一位美丽、端庄的奶奶,喜欢打扮自己,衣服总是穿的非常得体、整齐,喜欢拍照,用相机记录身边的故事,更喜欢把照片里的故事用简单诙谐的语言写出来和大家分享。《奶奶的傻瓜相机》一书中,以一张张照片串出一件件故事,奶奶爱旅游,书中大部分照片是奶奶和爷爷到世界各地旅游留下的照片,带着读者去到澳大利亚和纽西兰,见识剪羊毛、了解牧民生活,更知道了南半球无人街道中那些戴头盔骑自行车的市民。奶奶喜欢收藏象,照片上的圆桌上摆满了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的象,书的后面还附上了奶奶从5岁到70岁的照片,从一位小女孩变成了一位老太太……这就是林海音,一位优雅的老太太,读到了在儿女的眼中母亲,这部分才是最震撼我的,印象中,母亲的一生是勤奋的,用笔给家添置各种生活品,母亲的教育是无为的,从来没有长篇大论的教训,只有身教!她是一位乐观、奋斗的女性,一位优雅的奶奶!
岁月留在了镜头里,欢乐的人生也留在了镜头里。林海音奶奶以她丰富的生活经历和才情给我们带来了她镜头下的人生,平平淡淡、朴朴实实文字,读来温馨而亲切。合上了这本书,我对林海音这位女作家更加得喜欢了。岁月在她的笔尖走过,但停留在她的傻瓜相机当中。奶奶给我的感觉是优雅。
何为优雅?我问自己。
曼妙的身姿,高雅的举止,那这个词确实距离我的生活好远。可《奶奶的傻瓜相机》明明让我读出了优雅这个词啊。我想,这是一种类似美丽,由内而外的吸引力。做为一位老师,一位语文老师,我有必要学会这般的优雅。
人们说起教师,有一种敬畏,而说到语文教师,总会和人文气息、儒雅等词联系在一起,语文教师开口成诗,唐诗宋词随口就来,下笔成文……,总觉得语文老师应该像书,通晓一切;而学生眼中的语文老师,更是知识的代名词。
可一次,偶然上了百度,说小学生的问题把年年评上先进的语文老师考住,面对历史事件、数学问题、军事技术……每每课堂上有类似的问题,这位语文老师总是害怕着绕着弯走。读完文章,我浅浅的一笑,佩服这位语文老师的勇气,敢于披露自己的不足,更感觉有自己的影子,随着年级的升高,也发现学生爱问了:“为什么啊?”、“那怎么回事?”“什么意思啊?”,时常被学生围着追问,有时一句“那大家讨论讨论吧”把皮球踢给了学生,而时常“自己去发现问题吧”以搪塞之。可有时还是挡不住学生的长枪短炮式的提问。
可语文老师又是全校最忙的,身兼数职,回到家还有一职,确实,作为语文老师没多少时间让自己变得博学,变成家长和学生眼中的百科全书。我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语文教师,深深爱着语文,喜欢一个个跳跃的语言文字,也常常在思考如何让自己不愧于“语文教师”这个名字,觉得语文老师该先让自己优雅起来,优雅类似于美丽,可不是外表的光鲜,而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吸引力。
一、优雅在书香中沉淀
魏书生曾用“语文学科不像别的学科知识结构那样清晰”、“教学天地比别的学科广阔”来形容语文教学。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着一群又一群白纸一般纯洁干净,渴望知识的小学生。他们有无穷的求知欲望,奇特的想象,大胆的想法,如果只用一桶水来浇灌明显不够,就需要语文教师博览群书,取大家之所长。语文教师必须“像蜜蜂采蜜那样博才杂家”,除了自己的专业书籍和典型书籍之外,语文教师不但应该精读、细读新的、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当代优秀作品,凡是学生应当读的、适合学生读的、学生喜欢读的,教师都必须读到。
二、优雅在山水间驻留
祖国的山山水水是一本本无字的书,北国的边疆,南国的风情,西北的大漠,韵味诗意的江南,游玩间接触文化,触摸历史,在名胜停留,聆听当地的故事,既开阔了眼界,无意间文学内涵得到丰厚。
与建筑、风味、特色达到神交的境界,偶然讲起课来自然游刃有余,举例信手拈来,生动形象,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优雅的滋味在心里驻留,在学生眼里闪耀。
三、优雅在笔墨里流淌
经常动动笔,写写文章或感受是语文教师提高自身修养的好途径。能写、善写本来是语文教师的分内之事,可写作水平却正是教师才华的展示,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给学生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单元习作前自己先动笔写写下水文,给学生布置周末作文时自己也动笔试试,尝尝写作的甘苦,既锻炼了文笔,又对指导习作起到帮助。叶圣陶说:“惟有教师善读善写,乃能引导学生善读善写。”语文教师的善写,对学生也无疑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除此之外,偶遇语文界有名的学者、语文大师、观看文艺电影、欣赏音乐作品也是一种变优雅的方式,久而久之,会让自己更加博识、更加自信、更加自信。
也许许多语文老师已经行走在优雅的路上,我想优雅不是外表,是一种内在,教育学生是一门慢艺术,那么我想语文教师的优雅之路也是一路的慢旅途,梦想只能无限期地靠近,相信那时,语文老师一定是美丽的近义词,优雅的同义词,散发着由内而外的美!散发着浓浓的语文味!
机缘巧合下,有幸读了贲友林老师的《重新认识课堂》这本书,读完这本书让我对课堂我有了新的认识、新的领悟、新的反思。
理想课堂是什么样子的?书中贲老师是这么说的:“课堂中,学生积极主动,善于倾听,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争先恐后地举手,自信大方地表达,或补充,或修正,或肯定,或质疑,充满有主见又不失童趣与深刻性的争辩,一个个‘小精灵’都是知识、思想、方法的生产者,是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课堂生机勃勃、兴趣盎然,教师和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成长。”书中贲老师从“上课,教师要听学生‘讲’”,到学生“会讲”,教师“不讲”;从教师的提问之后,该请谁来回答,到学生回答之后,如何产生在课堂上的“问”与“答”的模式;从选择什么样的学生回答问题,到学生如何养成问题的意识……,课堂中的点滴细节贲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着让我感同身受的观点和做法。
回想自己的课堂教学,或多或少存在这样的问题。比如,在课堂上,往往老师们提出一个问题后,或由于上课时间有限或急于听到正确答案,或迫不及待地公布答案,而忽略了对学生问题的思考及学生问题的产生的关注。我们应该在提出问题后“等一等”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停一停”让学生在听到同伴地回答后有产生自己想法或者新的见解、新的问题问题的时间。正如贲老师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一文中所说: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暂不表达自己的看法,而是让其他学生主动“接着说”。如果同伴回答对了,其他同学可以给予积极的肯定,并对其中的精彩之处进行赏析;如果同伴发言中有错误,可以纠正,还可以进行分析错误原因;如果同伴发言有疏漏,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如果几名同伴相继发言,后面发言的同学可以对前面几名同学的发言进行对比分析,也可以进行综合梳理。
课堂上,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地思考。但目前的课堂更多是不假思索地凭着惯性前行,或者是人云亦云的盲从。我们要有一颗“静待花开”且安分的心,做好老师主导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更要思考的是该如何纠错,如何让教学事故转化为“教学故事”。教师有时要适当“后退”,要揣着明白装糊涂。不要害怕孩子犯错,吴老师经常说地一句话的是:错着错着就对了,聊着聊着就会了。我们要相信孩子,因为孩子犯错,经过思考修正,也是学习的过程。我们应该每天上课前都带着“美好即将发生”的心态走进课堂,期待展现学生的美好。其实,学生的美好,不仅仅是他们的正确答案和完美的想法。学生不正确的、不完美的、有瑕疵的想法,经过思考后提出的问题,同样是美好的。正是这样,让我们看到了学生真实的成长的过程。
在课堂中,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关注学生的说,通过关注学生的说,关注学生是怎么样学的,还要关注怎么样学生才能学习得更好。莫迪里阿尼说:“人的劣根性,就是双眼都用来盯着别人和外面的世界,难以自检。所以,我们应该用一只眼睛观察周围的世界,用一只眼睛审视自己。每个人的心底都应闪烁着一只眼睛,一只不断审视自己的眼睛。”重新认识课堂,不能停滞于发现课堂中的问题,也不是懊悔自己课堂的不足,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在批判中建设,敞开胸怀面向未来。
读适合你的书如果你的专业不是文学,你大可不必去读那些被称之为名著的书。对一个普通的爱书者,他不必认为读某部书是“必要的”。许多名著对于普通人来说是沉闷而拖泥带水的,如果你看十八世纪的书,其中会有大段大段的道德说教,而十九世纪的名著里充斥着毫我意义的景物描写,你尽可以跳读,甚至因为这些原因干脆不去读整部书。不要由于看不进去这类书而怀疑自己,大多数时候这都不是你的错。有些作品是由于它的作者出了大名,被胡乱选进了文集,如果读雪莱的《猫》,你是无法从“一只猫咪真痛苦,确确实实不舒服”这样的劣句中感受到诗之美的,那不如忘掉它!
总之,你和适合你的作品应该是一见钟情,这种钟情不要受社会意见的左右。
许多名人和名著是社会的、历史的产物,但不必是你个人必须欣赏的。你个人的原则应该是率性而读,你的阅读应该带给你的快乐,让你看了第一段,如果不看第二段就会当场憋死。
此外,人的年龄与接纳性有着极大的关系,这就像河水的发展,在上游它是涓涓细流,而它的中下游会越来越易于囊括更为广大的东西;也像树的枝头,每一时刻它都在寻找高于现在的高度。所以如果你的年龄刚好适合琼瑶,那就坦然地读她。等你长大了,你自然会得到更为高级的东西。
读书如饮酒读书不要以功利为目的,比如通过读书成为作家和有名的学者,或者通过读书能在聊天的时候力压群儒,或对女朋友交谈时口若悬河。读书只要使你笑了,哭了,使你思索了,就完全达到了目的。它就像饮酒一样,只是陶醉足矣,根本不必作出诗来。而且你(不能)像酒鬼一样,对酒产生崇拜,这恰恰是读书人的大敌。一个读书人能否做出伟大成就,取决于他与书的正确关系。他必须是爱书的,但又不能溺死于书海。
1856年4月11日,马克思写给女儿劳拉一封家书,他说:“书是我的奴隶,应该服从我的意旨。”
你不要把读书变成苦读,当成艰苦的任务,否则难免做出些头悬梁、锥刺股之类的傻束,这种作法不要说是为了欣赏,即使为了赶考,也再蠢不过。试想,困到了必须靠头发的牵痛和铁针刺皮肉才能不倒下去的程度,你的阅读还有什么愉快可言?何不先去大睡一觉,然后悠闲自得地读上几页。
一岁读一部书不要认为一岁读一部书这个目标太低了。如果你能活70岁,你将读70部书!你可以随便找一位朋友,让他开一个读书清单,你会发现,他列不出70部。
10岁以前,你不可能一年读一部书,那时损失的10部要在中学或大学时代补上,这意味着,学生时代你将每年多读2至3本书。这并不算多,因为这恰是你读书的季节。困难的是,30岁以后,当你从事与书关系不大的工作时,你还能不能一岁读一部书?如果不能,你将是一个因精神世界贫乏而未老先衰的人。
对于少数爱书如命的人,一年只读一部书又是一个忠告,在信息时代,一年读许多书的人,无疑将会显得呆头呆脑,因为他在这个时代必须应付的许多事,都由于滥读而贻误了。在今天,读书破万卷的人,下笔定无神。这个时代有更多的方法带给我们欢乐,读书已从求知和娱乐的主导地位,降低到与影视、广播、磁带、唱盘、报刊、旅游同等的地位。青年时期读书不必贪多,以求得更广泛地融入生活之中。中年以后不要放弃读书,它可以保持浪漫、天真、年轻、清醒。
保持你的书橱英国作家阿斯查姆在《校长》一书中,记述了他最后一次拜访简·格雷夫人的情景。那天,格雷夫人坐在窗子旁,正在阅读苏格拉底关于死亡的精采篇章。当时,她的父母正在远处花园里游猎,犬声相吠,喊声越窗而入。作家见她不随家人出猎而独自倚窗读书,便惊讶不已,但格雷夫人说:“他们在花园里得到的全部快乐,远远不及我在柏拉图的书中得到的多。”(苏格拉底的言行全部记载于他的学生柏拉图的书中。)书籍就是这样一种奇幻的东西,如果你能在印刷品时代日渐远去的时候,在你的房间保持一套书橱,你将把持住明洁的性情,因为读书比任何一种愉悦的方式更需要心智的宁静,也更能带给你安详。在越来越躁动的世界里,书籍会给你一个栖息地,它是另一个世界,收藏着许多人、许多时代、许多地域的传奇。它所赋予你的思想远比现实生活赋予你的更为生动,正如湖水里反射的湖光山色总是比真实的湖光山色更加美丽迷人一样。
余秋雨先生曾经这样评论过书籍的功能,他说: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几十年光阴,居然能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
读一本好书,如品一杯茗茶,馨香绕怀,久久不忘。一本好书,可以让颓废的心灵得到鼓励;让忧伤的心灵得到抚慰;让迷惘的心灵得到指引……
但愿书让心灵的土壤植满晶莹的种子,传递心灵深处那份特有的灵感,让宽广的胸膛飘满温柔的花瓣,绽放心灵之光!
有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人说,我爱读书,不求甚解,取放自由。
读书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変人生的宽度和厚度。通过阅读你可以视通四海,思接千古,与智者交谈,与伟人对话。对于ー个生命有限的人来说,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
读书,给你思想的自由天地;心得,给你灵魂的提升空间。来吧,走进书籍的世界;来吧,谈谈读书的心得,分享你的读书故事……
《每个幼儿都是教师的宝贝》有感
“如果要偏爱,那就偏爱每一个幼儿吧。”
----题记
因为家有小妹在幼儿园,有一天在去接妹妹的时候,看到了幼儿园的一个黑板上写了这么一句话,还加了书名号。通过题目我敏感的捕捉到这可能是她们今天的培训内容,于是,迫不及待的从手机上去搜索,原来,还不是一本书,只是一篇文章,是讲述幼儿园老师对孩子的关爱的。同样是老师,平时很少接触幼师这个行业,也是看了之后才之知道幼儿园老师的辛苦和付出。其实作为老师,我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对学生的爱,一直以来都觉得我很爱我们班的学生,但是前几天去家访的时候,看到学生家长眼神中流露出对孩子的关切和爱意,才意识到,我对我们班的孩子所谓的那种爱,是那么的少,那么的浅,完全没有做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有些孩子我在班里甚至都没和她说过几句话,但是她却是爸妈心中的宝贝啊,我们做老师的如果能把每一个孩子都当成自己的宝贝,那还会有什么工作上的难度呢。带着这样的反思,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作者有这样一段话:“假如我们只注意孩子是不是守成规、听指挥,假如我们总是用成人的标准评价孩子的创作、孩子的行为。”假如我们对孩子的做法不去努力的理解和加以鼓励,孩子的潜能就会在我们的“管教”中慢慢的销蚀殆尽。
看到作者的话,很是感慨.其实,孩子们每天都在寻找别人的理解,盼望公正的评价。人对生存价值的需要比生存本身更加强烈。当孩子被贬损得一无是处时,就会表现出明显的抑郁,既影响健康,还会产生厌世情绪,甚至会做出伤害天自己或他人的极端举动。通过学习书本的内容和自己工作多年的感悟,情感是最少的投资,收益却是巨大的,爱的力量永远大于一切,正如书中所言:心中有爱,高地阔;让爱成为习惯,让爱在我们工作的细节中展现,爱不会受损,但是爱需要表达,爱的极致就是宽容。
爱学生不仅仅是口头上的一句宣言,也不仅仅是一份承诺,它应该有科学的方法和细腻的心,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让自己更有耐心,更宽容,孩子父母的眼神,不仅盯在学生的身上,对我也有深深的触动,只要我对孩子没有那样的眼神,那我就做的还不够……
随着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教育”这一行业也在逐渐的改变。教师不仅仅只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使者了,他还承担着塑造人的理想和品德,培养人的综合能力和健康的人格的神圣使命。那么,现在的学生究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呢?这就是当前的学生出给老师的考卷!当前社会给与老师的要求。
尽管每个学生喜欢一个老师的原因都不一样,比如有的学生喜欢她的幽默,喜欢她写得很漂亮得板书,甚至只因为你对他说了一句:恩,做得很好,加油!但我认为他们喜欢的是尊重学生,了解学生需要,注意与学生交流感情的老师。他们喜欢是对学生真诚、坦荡,能得到学生真心与信赖的老师,他们喜欢是有丰富阅历的、能言、善辨、谈古论今,严肃而不失活泼,庄重而不缺幽默的教师。他们还喜欢与他们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并能积极参与他们的老师。教师要放下架子,把学生放在心上。“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走下讲台给学生讲课”;关心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怀的温暖;自觉接受学生的评价,努力做学生喜欢的教师。
教师要学会宽容,宽容学生的错误和过失,宽容学生一时没有取得很大的进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每当想起叶圣陶先生的话:你这糊涂的先生,在你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身为教师,就更加感受到自己职责的神圣和一言一行的重要。
这天我正在上课的时候,我发现有一个学生头靠在课桌上,一只手按着肚子,面露出痛苦状,一问才知道,早上起床晚了,为了能赶上上课连早饭也没有吃,下课后,在我的强制要求下(他开始有些不好意思,执意不肯去)这个学生来到我的家给他煮了一碗面条。后来他就成了我家的常客,因为他妈总是让他给我带一些东西,像几把面条,一点炒面之类的东西给我,我执意不要,可是他总是放下就跑。他还和我的小侄子能了好朋友。语文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另外一个学生有一次上课的时候被我叫起来回答问题,他有点结巴,因为紧张就更说不清楚了。问题终于回答完之后班上的同学早就笑翻了天。看着旁边的同学这样他哭了。我费了很大的劲才使教室安静下来,我拿出一张面纸帮他擦干眼泪后让他坐下,我说,你已经做得很好了。然后我对全班同学说他已经做得很好了不是吗?并带头鼓掌,其他学生或许是被我的行为感染到也开始鼓掌。从那以后我总是有意识的常常叫那个学生回答问题,其他学生从笑他慢慢开始替他紧张,当他回答完之后总是在我之前给他掌声。那个学生慢慢的结巴没有那么厉害了。每次坐下的时候总是望着我笑了。
善待每一个学生,做学生喜欢的教师,师生双方才会有愉快的情感体验。做好一个老师,至少让你的学生偏科不是因为讨厌你。一个教师,只有当他受到学生喜爱时,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
《魅力教师的修炼》之人格魅力的解读
教师的个性强有力地影响着学生智慧、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
——写在前面
所谓魅力,就是对人的吸引力。文章有魅力,读者就愿意多读;人有魅力,别人就愿意与之交往。一个教师若有魅力,学生就喜欢多亲近,聆听其教诲。正所谓《学记》有云:“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可知,教师的人格魅力所产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有些方面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本书告诉我们要具备以下“五心”:淡泊名利,积善成德,有颗敬业心。关爱学生,幼人之幼,有颗慈爱心。公而无私,一视同仁,有颗公平心。谦虚坦诚,仁慈和善,有颗宽容心。精益求精,永于创新,预科进取心。我认为这“五心”的核心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之本——爱,既爱自己的职业,也爱自己的学生。献身教育,甘为人梯,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教师要善于养德,养勤勉敬业之德、爱生奉献之德、诚实有信之德、谦和团结之德、公道正派之德、与时俱进之德,守住自己的道德良心,出色履行自己的天职,人民教师的形象才会可敬可爱,绚丽光耀。
我们都知道教师的人格魅力,不单单是个人修养、人生境界的问题,而是一种不可或缺或无法替代的教育因素、教育手段和教育力量。教师要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要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来陶冶学生,在学生眼中,教师还要做到威而不令、严而不死、亲而不猥、活而不散、宽而不乱、博而不骄、新而不怪、雕而不俗、刚而不犟、愤而不私,尽管我们要求教师不至于尽善尽美,而我们要为这个目标不懈追求。
可爱的教师们,我们每天面对繁复的工作,面对那一群各色的学生,我们要让自己时刻相信:
相信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渴望被信任与尊重,每一个受教育者都渴望能和教育者平等交流和沟通。只要你相信每一个孩子,你就能独具慧眼,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只要你心中有爱,你就会看到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你就会相信,即使是一株小草,有一天也会开出像海洋一样缤纷的花。让我们学会耐心,学会等待,等待学生慢慢学会,慢慢领悟;多一点信心、少一点失望给他们鼓励,多一点积极、少一点消极给他们希望,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性急来等待他们成长。
也让我们对自己、对学生、对未来、对生活充满自信。情是雨露,爱是阳光。春风走过的地方,花儿次第开放,让爱成为教育的果实!
暑期阅书,有所感,谈幸福从师德谈起,因为幸福正是师德之水灌润而成的那树繁花。
关于师德,我是一个具有严格自我评价意识的人,我坚守我的原则和信仰,不求突显于人,但必不负于学生。我始终谨记: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一个具有被尊重、被关爱权的平等生命体,因此,不可轻视,不可欺压,更不可放弃。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没有人可以剥夺,也没有人应该被剥夺。所以,我不是个迷信权威的老师。
曾经有同行义正词严地说——需要什么理由?你说对就对,错就错,这点权威都没有还当什么老师?——我惊愕失语,有此认知,出此言论,其对学生之“风范”可想而知了。
如此权威,效果的确立竿见影。但,请把眼光放长久些,你的权威能由始至终吗?你可曾看见,那嘴角的怨气——眼底下的不屑?你可曾听见,那日积月累沉淀下的愤怒在心里汩汩奔涌?你可曾想象,在他们觉醒的未来生命里你烙下了怎样黑色的印痕?多年以后,他们在埋怨还是在想念?
我不愿意给学生下马威,也不会严词厉色震慑学生,学生从不惧怕我;我轻易不会生气,也不会出离愤怒,只是有时会“痛其不争”;我会受伤,会辗转反侧,因为我在乎学生,让他们活在我心里。
奇怪的是,不权威甚至有点傻的我居然并不是个很失败的老师。随着时机的流洗、交流的澄澈、了解的醇厚,桀骜的学生变得温顺,沉默的打开了心扉,原本抵触的逐渐融化,一切走向和谐。身处其间,我日益轻松平和,去倾听去拥抱那一颗颗青春的、鲜活的、可爱的灵魂,幸福感无限蓬勃着。
清楚记得那天,那个身材壮硕脾气火爆极好打架的男生又和同学拌嘴冲突,挥着铜锤大的拳头就要砸下去,谁也拦不住!我刷的冲过去挡在他身前,使出全身力气紧拉着他的手臂,字字顿挫地说:“没事,别急,好好说,老师在,把手放下,放下……”他紧咬着牙,脸上肌肉抽搐着,额前的刘海在颤抖,终于在决堤的那一瞬间生生阻住,我看着他慢慢的慢慢的松开了拳头,其实我心里也很恐慌——那是一个多么偏激执拗强悍又极度愤怒中的学生呀——我一点都没有把握能制止他。事后回想甚感欣慰,我感受到了我在他心里的分量,他出于对我的尊重强行控制住了自己。
前几年在家养病,学生们电话短信慰问不绝,每到周末就三三两两的来探望。我心里很温暖很丰厚,他们这么信任我,关心我,想念我,期待我返岗,我的付出酝酿出了真正的意义。
学生们常会问:当老师,幸福吗?坦诚说,作为职业的教师,对于那些教育教学之外附加的形式化工作,我并不乐意;但只作为学生的老师,望着那一双双专注热情闪闪发光的眼睛,我无比幸福。是呀,我告诉他们,你们就是我幸福的源泉!多年以后,你们也许忘了我教的字词句篇,但请记住,你们曾经让我幸福,也请一定努力让更多的人幸福,让你自己幸福!学会爱,学会被爱,这才是老师想要帮助你滋生的——幸福的能力!
人与人相处,其实简单,你给予真心,他必予以真情。我只知道,学生是和你一样需要坦诚相待的人,是天下父母精心哺育的生命,只有筑实理和爱的大地,让学生如白云如飞鸟轻灵愉悦地飞天,我才成就了一个大写的师字。
所以,我不权威,但很知足。我惟愿从从容容,简简单单,踏踏实实,做着该做的,平静而幸福。雪莲正在盛开,天籁之声响起。
利用假期时间,我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书中平实淡雅的文字,真实形象的案例,非常贴近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致青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共计85篇文章。读完这些用心灵浇注的文字,仿佛和智者经历了彻夜的长谈,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个境界。
怀揣梦想和激情,走上教学的工作岗位。在近两年的实际教学中,我认识到只有热情的教学是不完美的,要想对职业生命负责,必须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就如吴非先生所言要做到"二者一家",也就是成为思想者,学习者,实践家,教育是一份美丽的事业,她呼唤人的理性追求,呼唤建立美丽的人格。朴实的工作态度和发自内心的话语,就像把一粒种子放在了孩子的心田,潜心耕耘,就会开出智慧之花。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可以想的更多。教育是理想者的事业,教育要培养理想。高贵与卑微的距离也许只有一步,这就是能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教育者的尊严。试着在心里装下学生的心,有些事,尽早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明确的态度,从小培养孩子尊重、敬重的意识。作为青年教师,要自觉维护教师的集体,推动这个集体,实现集体凝聚的力量。每时每刻的关注和努力,关注小事,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教育无小事","生活即教育",一位优秀的教师站在学生面前,无需讲话,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他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思想、气质和未来。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理解到,自己需要修炼的是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之于"青年教师","青年"说明还有很多东西要去学习,去思考,去理解,去实践;"教师"说明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说明要努力超越,以至拥有精湛的传授技巧和高超的教育艺术。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应该负责,无论是对学生的教育,还是自己的专业发展。而且每时每刻都要意识到这一点:自己教育教学业务的锤炼,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更是自己生命价值的展现。学校为青年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教艺精湛的师傅,团结友好的团队。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吴非老师的文字,让我在平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教育。我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更好!但愿我会做好!
看了教师假期读书心得体会的读者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