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鹿的玫瑰花》教学反思(通用31篇)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营造好的课堂气氛,还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探究,还要注重学生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培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收集、处理和应用的实践活动,为信息技术教学营造“宽松、主动、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快乐中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现浅谈如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几点体会:
一、利用多媒体演示讲解的教学设计,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是直观性,有关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仅凭老师的口述,学生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的讲授应精心选择使用多媒体数据,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结论,使教学取得最佳效果。创造民主、轻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利用发现探究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获得知识,重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被动的接受者。其教学设计为:简述操作要领→操作尝试→启发引导→操作学习→反馈指导→巩固练习→归纳总结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方法,一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二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如在学习word制作表格时,学生学起来很简单。但是否很简单,通过布置一个任务(制作课程表),学习效果就一目了然了。至于巩固练习和归纳总结,道理是很显然的。这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操作时间密切结合的教学设计。
通过对比,总结出两篇文章都运用了拟人手法,使鹅都的形象变得鲜活.两篇文章都是先介绍鹅的特点,再具体描写.都是“傲”,但各有各的“傲”。同时都运用了反语来表达对鹅的喜爱.这样,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鹅的特点,而且感受到作者的语言特点,比较了两位作家的不同写作风格,还教会了他们运用反话写作文的方法,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语文课堂强调“悟”,而这种“悟”往往只偏重于人文方面,重视作者情感的体会,而忽略了语言文字本身的特点,忽略了写作特色的感悟。总是在单纯的教课文,不是在教语文。而词语学习正是最基础的语文。所以在这一课时我在词语教学上下了一些功夫,让学生学会理解词语的方法。当学生提出“荣膺”一词不理解,我问:平时我们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怎样理解?学生说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猜想意思。
于是,我让学生找到相应的句子,读一读,然后猜一猜。马上就有学生说是“当上”“成为”,这是孩子最简单的换词获得的理解;我再引导:怎样地当上?“光荣地当上、荣幸地成了”;我说,你是怎样体会到的?有的学生说,成为海军上将一定是件光荣的事,有的说,从“荣膺”的“荣”知道。虽然这个过程化了较多的时间,但让孩子们经历了学习理解的过程,学到了理解词语的方法。再如学生汇报白公鹅“耀武扬威”时,我引导学生想想每个字的意思,学生就体会到是“炫耀武力,宣扬威风”。我再让学生想象,“耀武扬威”是什么样子,从而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可见同一类型的文章,进行对比教学好!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可以仿效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获得不同的阅读体验。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思维品质的提高。因此教学中要抓住时机,鼓励学生进行想象和创造,保护孩子富于幻想的天性。如,在指导读好黄莺和微风说的话以后,教师先提供给学生的是一个帮助想象的平台:还有谁也看到了玫瑰花?蝴蝶姑娘飞来了,她说── 一只蟋蟀跳过来,他说── 一位可爱的小姑娘跑过来,她说──,继而让学生自由想象说话。学生有了阅读的基础和思维的开启,小白兔、蜜蜂等人物形象纷纷浮于脑海。一个问题展开了孩子们想象的翅膀。
“为他人开一朵花”,小鹿这样的行为,给大家带去了快乐。我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也应该常常地想到学生喜欢什么,常常地为他们带去快乐。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上完这节课我比较满意的地方有:
一、猜想导课,激发探究愿望
猜想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课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猜测两种量还可能成什么比例,学生很自然想到反比例,然后我问学生想学会反比例的哪些知识,再让学生猜测这些知识,对反比例的意义展开合理的猜想。这一环节设计巧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激起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强烈愿望。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这节课教材上的例题是由例一变化来的,教学正比例时,我也是自己重新编写了例题,因为我感觉利用圆柱的体积、底面积和高这三种量认识正、反比例对学生来说有些抽象,不接近生活。因此,我借鉴了学生读《安徒生童话选》这一事例,学生感觉这就是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事,亲切易懂,并且愿意在这个表格中找寻规律,进而总结出反比例的意义。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孩子们为什么在风筝上只写了名字而没有写地址”这个问题产生了争论,有的说,孩子们生活在农村,人家少,彼此都认识,万一风筝丢了,很快就会被送回来。可是,也有孩子说万一别人不认识你,或者风筝飘啊飘飘到城市里去了,城市人多肯定不认识他们,那风筝不是就送不回来了吗?还有的说,孩子们希望别人看到自己的风筝或捡到自己的风筝后就可以和自己做朋友。总之,学生对这问题是争论不休,可是,我为了不让太多的争论延误我们后面的学习,于是让学生暂停争论,让他们课外去做实验,看看风筝究竟要多长时间才会被风吹断,或者自己掉下来。
其实,现在想来,我认为自己的建议是愚蠢的,因为在不同的天气状况下,不同的人去放风筝,那么风筝在空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那么,当孩子对此问题争论不休的时候,我是不是应该这样去引导学生呢:作者和他的伙伴将名字写在风筝上,并给风筝取名“幸福鸟”,那么,如果丢了,如果也不能被送回来,那么风筝被别人拿走了真的就是一种损失吗?是一种痛苦吗?这样一引导,我想学生就能想到即使风筝丢了,被别人捡走了,那么自己的祝福就送给了别人,也把幸福的感受送给了别人,自己的风筝能给别人带去快乐和幸福,这不是很好吗?
课虽然上完了,可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遗憾。我想,遗憾永远都会存在,但绝对不会是同样的遗憾!
一、课件演示,分层教学。
由于本课要学习的四个汉字“日、月、水、火”全班有大部分学生都已经认识,但对于“象形文字”这个概念学生初次遇到,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应开展分层教学。首先结合课件的演示使学生感受汉字的演变过程,通过对比体会“象形”的意思。其次,在识字的过程中开展小组合作、同时活动中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以指导、训练。小组同学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共同探究,更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二、注重积累,丰富了语言
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组词、说句、猜谜语等积累语言,如学生用“火”组词“火山”,再如结合学生组词“十月一日”、“五月一日”等说说我国的节日,并进行“爱祖国”、“尊敬老师”、“孝敬父母”等教育。结合学生的组词“水龙头”说说我们应该怎样节约用水等。激发了兴趣,减轻了学生学习的疲劳。 反思这一节课的教学,给我一些启示:首先,作为低年级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认真倾听的习惯、积极思考的习惯、有序且认真观察的习惯、认真书写的习惯等。其次要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如:语言表达的能力、积累的能力等。再次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练习、训练的形式多样化、趣味化,使学生乐而不疲,乐学其中。最后还要把教师的爱洒向每一个学生,用及时恰当的评价激发每一名学生,保护他们的自信心、好奇心。
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初中数学教学中通过课题学习,学生将经历探索、讨论、交流、应用数学知识解释有关问题的过程,从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自己数学思维能力,获得一些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探究数学学习的兴趣,体验学习的成功。
在八年级的数学(上)中的《实数》中,我们遇到了《立方根》的教学任务。本章前两节的内容“平方根”“立方根”在内容安排上也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因此在教学中利用类比方法,让学生通过类比旧知识学习新知识。教学中突出立方根与平方根的对比,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样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既有利于复习巩固平方根,又有利于立方根的学习与掌握。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感受了立方运算与开立方运算的互逆性,并学会了从立方根与立方是互逆运算中寻找解题信息途径。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以人教版教材和课程标准为依据,在教学方法上突出体现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建立模型-----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实际教学中采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
在导入新课时,创设了一个学生生活实际中常常见到的问题,“要制作一种容积为 的正方体形状的包装箱,这种包装箱的边长应该是多少?”让学生从实际问题情境中感受立方根的计算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体会学习立方根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设计问题1:算一算一些数的立方。在此处铺设了一个台阶,再设置了一个学生容易解决的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从开立方运算向立方运算的思路引导,让学生对立方运算与开立方运算这间的互逆关系有初步的认识,为进一步探究新知作好准备。
在教学中安排了问题2:讨论数的立方根的特征,让学生计算正数、0、负数的立方根,寻找它们各自的特点,通过学生交流讨论活动,归纳得出“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的结论,这样就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了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教学中注意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探索和合作交流的空间,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以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问题3的环节中,设计了一个填空题:你能求出下列各式的值并用“ ”或“ ”填空吗?因为 _____, ____, 所以 __
因为 _____, _____, 所以
由以上运算,你能得出什么规律?让学生探讨了一个数的立方根与它的相反数的立方根的关系,由此可以将求负数的立方根的问题转化为求正数的立方根的问题,让学生体会转化的思想,并用式子表示出来,即 ,对学生印象是深刻的。
通过《立方根》的教学,本人对概念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已被生动活泼的自主学习、交流合作数学活动所取代。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充满着求知欲和表现欲。交流让学生分享快乐和共享资源,从生活出发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在学唱这首歌曲时,我首先让学生聆听了器乐曲的《保尔的母鸡》,了解不同的乐器,之后学生通过自己的体会说出音乐的情绪,借机为乐曲加入一个故事,导入本歌曲的学唱。
《保尔的母鸡》节奏明快,曲式结构简单为AABA1,在分析这一环节时,采用了一种直观教法(即拉线哼唱旋律法)为学生揭示答案。我用一条线代表一个乐句,请学生在我点头的位置(即每个乐句的最后一拍 )上拍一下手。学生通过观察拉线的次数和自己拍手的次数,明白到原来这段音乐一共是由四个乐句组成的。经过前面反复的聆听,学生迅速的说出了:“第一,第二个乐句是相同的”。接着我说:“那么,第三和第四个乐句呢?让我们结合歌谱看看听听,详细的分析一下”,我重点对第三乐句做了强调:反复记号与空拍,这是歌曲的一大特点,让学生在演唱时一定要注意,不要忘记。
正确演唱的基础上加入乐器,会让课堂增加色彩,也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我设问:“假如你是保尔你又能想到一个什么方法呢?”作为学生课下讨论的话题。
四十分钟的音乐课里,学生学习的热情始终是高涨的。他们不但收获了音乐,同时还收获着快乐。
《小鹿的玫瑰花》是一篇能够引人思考而有所感悟的童话故事。在美好的春天,小鹿栽下了一丛玫瑰,“他常常去松土、浇水”,期盼玫瑰早日开花。然而,当玫瑰快要开花时,小鹿因跌伤了脚不能走动而没能看到玫瑰花。课文围绕“小鹿的玫瑰是否白栽?”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引发思考。故事的深层,蕴含着美化环境的意义,以及在为他人创造幸福生活的过程中自己也体验到幸福和快乐的思想。在这个过分崇尚自我的社会中,这篇课文的教育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体会这一层深意,我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森林中见过小鹿玫瑰花的小动物:“听了黄莺和微风的话,很多小伙伴也赶来了。你看,我们也看到闻到小鹿的玫瑰花了,我们会对小鹿说什么呢?”创设情境,说话练习。课堂上的气氛一下子热闹起来,“小蜜蜂”说:“小鹿,我采过你种的玫瑰花的蜜,可好吃啦!现在想起来我的嘴里还甜甜的呢!”“小蝴蝶”说:“小鹿,我见过你的玫瑰花,可美啦!每天我们都要到玫瑰丛中跳集体舞,大家都说:‘这是一幅多么美的图画!’”“小兔子”说:“小鹿,我戴过你的玫瑰花,朋友们都说我是森林中最漂亮的小兔子!”……孩子们拥有的超凡的想象力是他们最大的财富,只要我们努力挖掘,就一定能收获惊喜。
精彩的回答已给“小鹿的玫瑰是否白栽?”这一问题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不需喋喋不休地说教,孩子们已能深深体会到小鹿的玫瑰给大家带来的快乐。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在给人快乐的同时,小鹿也收获着快乐。
这是一篇能够引起学生思考而有所悟的童话故事。春天,小鹿栽了一丛玫瑰,他常常去松土浇水,玫瑰花长得很好,渐渐地花骨朵儿已经长出来了。这时,小鹿却跌伤了脚不能走动而没见到他喜爱的玫瑰花,就在小鹿兄弟俩感到惋惜的时候,黄莺和微风过来告诉他们,玫瑰花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小鹿不再难过了。这篇故事语言美,情节曲折,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但理解“为什么说小鹿的玫瑰没有白栽”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一课的重点、难点也就是理解小鹿的玫瑰花为什么没有白栽,体会栽花种草的价值,认识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
教学中要突破这个重难点,应该从小鹿的弟弟说的两句话:“这玫瑰你白载了,一朵花都没有看着。”“看来你的玫瑰没有白栽!”一开始是“白栽”到后来又说“没有白载”,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这一个问题就引出了整篇课文的重点,从而也突破了难点。所以教学时,我把重点放在学生朗读课文上,先是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然后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鹿弟弟的话,读读这两句话,想想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吗?有的学生就说:“我觉得奇怪,鹿弟弟为什么开始说玫瑰白栽了,可后面又说玫瑰没有白栽?”我引导学生抓住小鹿精心种花的句子,边读边体会小鹿对玫瑰的喜爱之情;再抓住小鹿动作的句子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感悟小鹿失望和惋惜的心情。接着,小组分角色朗读后面课文,重点是读好黄莺、微风的对话。我先和学生合作进行分角色朗读,后让学生再分角色表演读,通过扮演角色的朗读、表演,大家再次反思课文内容就会自然而然体会到“小鹿的玫瑰没有白栽”的道理,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感悟出“小鹿种玫瑰虽没看到花开而给他人带来了幸福和快乐,当别人有了幸福和快乐,自己也深感高兴”这一文章的含意,进而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解决了本文的重点问题,达到了学习目的。抓住学生思维正活跃之时,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还有哪些动物欣赏到了小鹿的玫瑰花?学生一下子叽叽喳喳说开了,小燕子、花蝴蝶、勤劳的蜜蜂、小兔……通过说话练习,体会小鹿的玫瑰花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这篇课文的教学更让我坚信了这一点,那就是“简简单单教语文”,让学生多读吧,从读中感悟,从读中理解。
课文记叙了小鹿在家门前种了一丛玫瑰,因为脚受伤而没有看到玫瑰花开的境象。但听到了黄蓉和微风的感谢后,又非常高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也能从中得到快乐。在写作特色上,本课从不同角色的角度进行描写,安由浅入深的推理方法去安排的内容。故事的表层,由憧憬到失望,由惋惜到高兴,在巧合中表现出趣味,从而也蕴含着美化环境的意义。(结合3月12日植树节让学生参与实践的过程突破文本深层意义。)
本人在教学本课的思想上,力求从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从读中感悟课文中所蕴涵的情感。”以“读为主线”采用不同的方式读,个人读、小组合作读、分角色读、齐读、引读、范读、表演读等。力求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在积极的状态,以“读”达到教学目的。(“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也会幸福;给予别人快乐自己也会得到快乐”这是本课的难点)
结束本课后,本人认真反思与探讨了本课教学的成败,从表层看还是成功的。具体遵循了以下的教学思路:
一、 本课的设计主要体现“以情感变化为基点,以读为主线,以感悟为手段”的新课理念。让学生在步步推移的读中,以具体语言为载体,深层感悟课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让学生通过“读”体会出小鹿的玫瑰花所传递出“能够给别人快乐,自己也会得到快乐”的朴素哲理。
如、在这一环节中,本人用“引读法”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知叙述情节的顺序与表达人物情感的变化。自然段里表示时间的词句和表达心情的词句,作为引读的词句。(“春天到”“过了些日子”“小鹿高兴地笑了”等)
二、注重朗读。从读的层次上,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到读中理解,读中感悟,环环紧扣,层层深入。从读的形式上,根据学生实际,课文的特点及教学目标,分别采取了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引读、表演课本内容等。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在积极的状态之中。(如、指名表演加深理解,演小鹿者要创造性地表演“一瘸一拐”地来到门外未看到玫瑰花的情景。细心地揣摩小鹿没看到玫瑰花的心情,从中感悟“惋惜”一词的含义。接着又是“黄莺”“微风”的出现,体会小鹿心情变化。让学生通过不断的角色体验,体悟到小鹿前后心情的强烈反差。同时,文中“弟弟”的两次说话具有拓展性,“既源于本义,又高于文本”引导学生扎实而灵活地训练。)
三、分角色朗读,表演读去激发学生兴趣,去激活学生思维,这是深化阅读的有效“灵方”(从动作、表情、语气等方面进行评价)“揣摩角色的表情和语言”是实实在在的阅读感悟过程。
四、拓展实践。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对比写法”(作者通过“惋惜”与“高兴”前后对比,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当小鹿一朵花也没看到时,鹿弟弟惋惜地说:“这玫瑰你白栽了。”与“当听到……说:“你的玫瑰没有白栽。”)指导学生练习写话时运用这种对比的方法。适当简介对比的种类“横向对比与纵向对比”“横向对比”是指贬低一个,褒扬另一个。“纵向对比”是由于时间的变化而形成对比。本文就属于纵向对比。(紧抓课后问题,共渡难关。如、为什么说小鹿的玫瑰没有白栽呢?)
通过以上教学思想,课堂氛围很好,学生的学习情绪浓厚,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有渴求获知的欲望,作业效果较为理想,本人认为本课的教学是务实的。
总之语文是“情感剧本”只要你去认真探究,教学是不需要“专业的课程模式”的打造,激发学生的“情感认知”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教学理念。
一、自学提纲设计的问题太多,显得杂乱无章。
我是这样设计的,“默读课文,思考:端午节有那些习俗?屈原是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要投江自杀呢?他投江后人们是怎么做的?后来为什么向江中投粽子?”设计这些问题时,我也考虑到了问题太多,但又想不出如何更好的设计。教学中我只注重了课文内容的衔接,忽略了课文的读。现在想想,不如把问题简单化,只设计前两个问题,从屈原是个怎样的人入手,引出屈原的爱国,有才干,受人爱戴的人。从而一步步展开话题,从他帮助楚王变法,是国家强盛,被流放之后依然为国担忧,国家灭亡,自己投江自尽等方面来体会他的爱国之情。从他投江后人们是怎么做的内容中抓住重点句体会人们对屈原的爱戴之情。
二、讨论解疑上指导不够。
我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端午节的由来,可是学生都是从书上照搬,成了复读课文内容,我本想引导一下或是我来说一下,让学生知道怎么说,可是已经下课了,我只好匆匆结尾,使这里一带而过。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重点,一带而过使课堂没了重心。
一、追求平等对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语文课堂应该提供一个平台,让学生置身于与教材、与作者、与同学、与老师的对话交流的过程之中,师生共同经历,共同生成。首先,对话的关系是平等的。《小鹿的玫瑰花》一文,要让学生体验到“能够给别人快乐,自己也快乐”是不太容易的,但通过努力,也是可以做到的。教学中,抓住了一些看似平常实则颇具玩味的词句,如:“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没看着。”和“看来,你的玫瑰没有白栽。”,学生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解疑,随着思考的加深,感受的加深,情感的体验也在不断地生成。
二、注重情感体验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有真情付出,才会有心灵交汇;有情感体验,才能与文本对话。因此,课堂中,教师要以自身的激情引导学生,用他们全部的理智、经验和情感去感受、领悟、欣赏课文的内涵。《小鹿的玫瑰花》一课,就多处引“移情”进课堂,注重体验。学生一会儿是小鹿,在“如果你就是小鹿,躺在床上的那段日子,想得最多的会是什么?”的体验中,感受到小鹿是那么迫切希望看到玫瑰花,感受到他看不到花时的那种惋惜和难过。一会儿又成了黄莺和微风,在“黄莺,你为什么见了玫瑰花就想唱歌?”和“微风,大伙儿在夸你的时候,你心里怎么想?”的体验中,感受到小鹿的玫瑰花给别人带来的快乐。随着体验的深入,学生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小鹿自己没有看到玫瑰花但仍然发自内心的那种快乐。不断的角色体验的过程,是学生全部生命活力的外化,是对课文中包含的思想情感的重新组合和建构。
我们现在的教学方式都是班级授课制,学生坐在教室里学,老师站在讲台上教。这种方式有它的优点──排除了许多不必要的干扰,让学生较认真地学;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有问题能及时作答,有困难能及时点拨。但也有缺点——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对于学习内容,他们只能通过语言文字、录像、图片等来了解,缺乏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其实,新教材中有不少课文可以利用校园、大自然的资源来进行教学活动。如:有关植物的、季节的、自然现象的等等。我们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真切地体验事物,进行观察、比较、讨论,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影子》这篇课文简单易懂、有趣。上这一课时刚好风和日丽,所以,一上课,我就把学生带到运动场上,并给他们布置了一个任务:观察自己和同学的影子,看看它们出现在哪,像什么?学生在运动场上愉快地玩啊,看啊!瞧,他们一会儿蹲下,一会儿站起来,一会儿做动作,有时几个小伙伴又在一起讨论交流……孩子们是在玩语文呢!最后,我利用一点时间让学生畅谈自己的发现,许多学生都了解了不少有关影子的知识,并且在回教室的路上,大部分学生已经把课文背出来了。大自然真是一个大课堂啊!
其实,只要我们的教学方式灵活地改变一下,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让生命智慧有效生成──《影子》教学反思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和面向未来的事业,在当代需要应答关乎人类发展所面临的两大问题:一是在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社会形态下,在瞬息万变的当代社会,人要更好地生存和发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二是人类面临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精神家园的失落,教育如何提升人生境界,转变人的生存方式,引导人去建构一种健康的明智的生活?教育要解答好上述两个问题,必须从传授知识走向培养智慧。因为智慧的基本属性是真、善、美,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人不仅要有知识,更重要的必须有智慧,故而,教育担当起培养人生命智慧的重任,才是人类解决种种生存危机的根本之策。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让生命智慧有效生成呢?在这堂课中,我是这么做的。
1、引导自探,感悟智慧。
有效地学习,不是教师把文本中蕴含的“知识”告诉学生,或教师向他们进行灌输,而是学习者的自主建构。通过学生亲自感知故事,才能真正理解故事的内容,悟出故事中的哲理、方法及新奇、鲜活的思维方式,从而使其内化为主体自身的东西。“不通过感悟,外部的东西对主体来说始终是没有意义的”。据此,在这堂课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深入感悟。首先,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玩踩影子的游戏,在愉快的环境中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在玩中生疑,在玩中释怀。二是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感悟。除了经常采用读中悟,还采用听中悟、玩中悟、做中悟。如:在识字教学中,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识记;在朗读中,选择喜欢的方式读,选择喜欢的部分读,给学生以自由的空间,个性得以张扬。
2、自由对话,启迪智慧。
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师生、生生展开自由对话,有助于启迪思维灵性,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为什么说影子像小黑狗?影子是好朋友?学生是众说纷纭,有的说影子是黑的,狗也是黑的,有的说我家的狗,只要我一回家,它就爱跟着我,有一次还要跟着我来读书呢,真像我的影子,又有的说我是独生子女,平时没有人跟我玩,影子天天跟着我,就象我的好朋友……通过自由对话,学生懂得可见,儿童具有极大的学习潜能,只要采用儿童喜爱的内容和形式,培养其学生素质是可能的,也是现实的。
3、知行结合,生成智慧。
以上的两条教学策略重在从感知、理解故事和互动对话中体悟、开启智慧。为了促进智慧的生成,在后面的教学中,我们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发光体,让学生出来站一站,他们就会发现,只要变化所站位置或者变化发光源的方向,都会造成影子方位的不同。“知”与“行”地紧密结合既有创新意识的培养,也有创新技能的训练,实践证明,效果是很显著的。
形象表演熟记字词──《影子》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是对生活情境的描述,所以在课堂上,凭借教材,创设真实的情境,师生之间互动起来,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的记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影子》一课中的两个词语“跟”“陪”是重点词语,教给学生理解、区别意思,如果是教师一味地讲,学生肯定只是一知半解。所以我采用表演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演演、记记,使表演者和旁观者都进入角色。“哪个小朋友上来跟着我走走?”于是,被选中的学生乐滋滋地站在老师的后面, “跟”着老师走了一圈。我适时地边教给学生:“同学们,像他现在这样走在老师后面,就叫做‘跟’。” 我又问第二个问题:“哪个小朋友愿意陪着老师走走?”上来了一个学生,他也像前一个学生那样站在了老师的后面,下面的学生马上纠正:“错了,错了,他应该站在老师的旁边。”于是,这个学生改了过来,兴高采烈地陪着老师走了个来回。通过这两个学生的表演,我想:“跟”和“陪”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学生肯定会记得很牢的。
《修鞋姑娘》一文感情真挚而富有感染力,是指导有感情朗读的好材料。因此,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紧扣一个“读”字,首先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通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浏览课文、搜集信息,默读批注、角色朗读、入情入境,心灵呼唤、情感升华等多种读书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引领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读中表露自己阅读过程中体验到的情感,进而表达自己的阅读所得。因为,只有学生充分的感知、感悟文本内容,才会有自己的发自内心的阅读体验,才能真正达到与文本的交流。
让每一个学生都不同程度的得到发展,是课堂教学不懈的追求。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不是教师的教学过程,而应该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由不会到学会,由不会学到会学,情感由浅到深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作批注,有感情的朗读指导等,注重放手让学生亲历学习的过程,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真正在学习中获得具有个人独特感受的知识。
课堂是生活的例子,生活是课堂的延伸。教材只是一个凭借,一把钥匙,一把引领学生开启更广阔学习空间的钥匙,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寻找和利用这把钥匙,将其与课内外练笔紧密的联系,特别是课后的仿写练习,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人物,进行了一次实实在在的习作练习。
课文记叙了小鹿在家门前种了一丛玫瑰,因为脚受伤而没有看到玫瑰花开的境象。但听到了黄蓉和微风的感谢后,又非常高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也能从中得到快乐。在写作特色上,本课从不同角色的角度进行描写,安由浅入深的推理方法去安排的内容。故事的表层,由憧憬到失望,由惋惜到高兴,在巧合中表现出趣味,从而也蕴含着美化环境的意义。(结合3月12日植树节让学生参与实践的过程突破文本深层意义。)
本人在教学本课的思想上,力求从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从读中感悟课文中所蕴涵的情感。”以“读为主线”采用不同的方式读,个人读、小组合作读、分角色读、齐读、引读、范读、表演读等。力求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在积极的状态,以“读”达到教学目的。(“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也会幸福;给予别人快乐自己也会得到快乐”这是本课的难点)
结束本课后,本人认真反思与探讨了本课教学的成败,从表层看还是成功的。具体遵循了以下的教学思路:
一、 本课的设计主要体现“以情感变化为基点,以读为主线,以感悟为手段”的新课理念。让学生在步步推移的读中,以具体语言为载体,深层感悟课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让学生通过“读”体会出小鹿的玫瑰花所传递出“能够给别人快乐,自己也会得到快乐”的朴素哲理。
如、在这一环节中,本人用“引读法”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知叙述情节的顺序与表达人物情感的变化。自然段里表示时间的词句和表达心情的词句,作为引读的词句。(“春天到”“过了些日子”“小鹿高兴地笑了”等)
二、注重朗读。从读的层次上,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到读中理解,读中感悟,环环紧扣,层层深入。从读的形式上,根据学生实际,课文的特点及教学目标,分别采取了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引读、表演课本内容等。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在积极的状态之中。(如、指名表演加深理解,演小鹿者要创造性地表演“一瘸一拐”地来到门外未看到玫瑰花的情景。细心地揣摩小鹿没看到玫瑰花的心情,从中感悟“惋惜”一词的含义。接着又是“黄莺”“微风”的出现,体会小鹿心情变化。让学生通过不断的角色体验,体悟到小鹿前后心情的强烈反差。同时,文中“弟弟”的两次说话具有拓展性,“既源于本义,又高于文本”引导学生扎实而灵活地训练。)
三、分角色朗读,表演读去激发学生兴趣,去激活学生思维,这是深化阅读的有效“灵方”(从动作、表情、语气等方面进行评价)“揣摩角色的表情和语言”是实实在在的阅读感悟过程。
四、拓展实践。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对比写法”(作者通过“惋惜”与“高兴”前后对比,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当小鹿一朵花也没看到时,鹿弟弟惋惜地说:“这玫瑰你白栽了。”与“当听到……说:“你的玫瑰没有白栽。”)指导学生练习写话时运用这种对比的方法。适当简介对比的种类“横向对比与纵向对比”“横向对比”是指贬低一个,褒扬另一个。“纵向对比”是由于时间的变化而形成对比。本文就属于纵向对比。(紧抓课后问题,共渡难关。如、为什么说小鹿的玫瑰没有白栽呢?)
通过以上教学思想,课堂氛围很好,学生的学习情绪浓厚,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有渴求获知的欲望,作业效果较为理想,本人认为本课的教学是务实的。
总之语文是“情感剧本”只要你去认真探究,教学是不需要“专业的课程模式”的打造,激发学生的“情感认知”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教学理念。
本节课,是中学生物的第一个探究实验,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科学思维方法的首要问题是明确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即解决问题的程序。
〈观察鼠妇活动〉的实验设计思路。
首先,通过观察发现问题。为什么在花盆下、石块下等处容易找到鼠妇?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
其次,提出假设(对发现的问题大胆提出猜测和解释)。
1.鼠妇的活动可能与光照条件有关。
2.鼠妇的活动还可能和水分,以及其它外界因素有关,等等。
第三步,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在这个阶段,实验的目的任务、方法、材料、装置等等都是根据假设来确定的。所以,实验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假设(当然还有赖于学生对有关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1.先检验“光照”对鼠妇活动有无影响。
2.为了消除无关变量的干扰,突出自变量,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因果联系,必须创造一个除“光照”以外其它条件均相同的、只有明暗两处相通的场所。把一定数量的鼠妇放在其中,观察鼠妇在明暗两处的数量分布情况。
第四步,分析、讨论实验结果,推导结论验证假设的真伪。
通过“鼠妇实验”,要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问题→假设→实验→结论。初中所有的生物实验几乎都体现了这条思路,这里不再重复。 需要说明一点,科学的“假设”绝不是无根据的凭空捏造,而是要有科学根据的。这种根据来源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或者来源于别人的研究成果,或者来源于对客观实际的观察。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教师的引领为主线,以学生的探究为核心,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为契机,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用,用中学。在本课中注重了一下几个方面:
1、注重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力求使课堂体现生活味,数学化,自主性,情感化和趣味化。如:在巩固应用的最后一题,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算式来表示生活中的例子(看算式说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提取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丰富了学生对加法的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2、注重算法的多样化和思维的灵活性。在探讨“4+1=5”的计算方法时,变老师讲学生听,为学生先独立思考,动手摆小棒,主动与同桌交流。在全班交流时,针对学生的思维的差异性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想到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但我还是组织学生对“看组成想加法”的方法,跟其它算法进行比较,让学生发现这种方法是最简洁、最实用的,培养学生多中选优的数学思想。
3、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评价的魅力。在教学中,我尽最大可能对学生的一举一动进行客观分析,并用各种方式对他们作出较合理的评价,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老师一直在关注着他们。同时较全面了解了学生的学习现状,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初步形成。
4、注重培养学生说完整话,提数学问题的习惯。如:让学生观察图并把图意完整表达出来及提出数学问题考考大家等。
不足之处:
1、学生的倾听和回答习惯还需要加强培养。虽然开学到现在,我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倾听和回答习惯,但在本节课中还是有出现个别同学在老师没说完或同学没回答完时,就急冲冲的把答案说出来。
2、学生互动学习还有待于训练。还有部分同学不能很好地把自己的想法(计算方法)较好地与同学交流,在今后教学中我会先培养学生如何把自己的想法与同桌一起分享,怎样通过同桌合作来获取更多的知识、来解决学习中的某些难题,使学生学会初步与他人合作的方法。
记得曾在一本教学杂志上看到过这样的一段话:实践反思=成长。在教中反思,在学中反思,无论对老师还是对学生都是一种收获。教师的反思能力决定着他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在工作中开展研究的能力。如果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缺乏反省,不对自己的教学经验概括,不反思,他就很难不断提高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思考对象,在“回放过程”的基础上,对其中的成败得失及其原因进行思考,得到一定的能用以指导自己教学的理性认识,并形成更为合理的实践方案。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这就也需要学生对学习进行自我反思。我一般会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撰写自己的教学反思:
1、教学过程的反思。我在每次数学课结束时,都要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进行仔细的回味。我认真思考哪一个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没有掌握,哪一个知识点讲的不是很顺利,哪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我没有很好地解决。通过长时间坚持,我发现自己养成了良好的教学习惯,并对教学问题有了较深层次的思考。例如我教的是两个班的数学,常常发现不论我课前做怎样的准备,讲完两个班课后,总感觉第二个班的课,总比第一个班强,原因就在于每上完第一节课后,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我在处理某些问题的方式上都会作出调整,从而更加容易让学生接受,在课堂上的疏漏、失误,在下一节课都会加以关注,经常性的反思,把这些“智慧的火花”记录下来,并进行探究和剖析,确实使我的教学少走了许多弯路。
2、作业效果的反思。学生数学作业中出现错误,师生都应积极关注,要对错误进行反思,分析错误的根源,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吸取教训,以提高解题能力。小学生数学作业出错是在所难免的,如果认真分析这些错误的原因,概括起来: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方法不科学,讲课步骤与思路不清晰,没有把握住重点、难点,作业要求不规范等;二是学生听课不认真,对学习的知识不理解,课堂知识没巩固,影响了新知识学习,或者做题步骤不规范,审题失误等。面对小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一定要让他们明了错误之所在,知晓错误的原因,从而真正获得正确知识。
下面请允许我以一个教师的视角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计算错误方面的原因进行分析反思。平时我们在办公室里经常会听到同事们抱怨:“这些题,我都评讲好几遍了,强调了又强调,可是这次考试,错的人还是很多,这些学生真是没法教了。”其实试想想老师讲得多,讲得透,学生就能听懂吗?就能真正理解吗?往往是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如坠云雾,对于学生的错题,教师只注意娴熟地解题,却不重视学生错误思维的过程疏导,学生就悟不出解题的思路和技巧,即使课上听懂了,课后遇到新题型便又无所适从,以致错误再犯。
不要说不认真计算错误是学生的通病。算理和法则是计算的依据,正确的运算必须建立在透彻地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的头脑中算理清楚,法则记得牢固,计算时,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否则将会出现错误。例如当学生学完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后,有部分学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和乘法两种运算,学生依然先算前面的加法,再算后面的乘法。我一开始也会认为是学生在计算时粗心,不够认真,因此要求学生上课要如何如何地认真听讲,练习时要如何如何的细心。可是如果仔细分析他出错的原因,就会发现并不是来自粗心,而是没有真正理解为什么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只是机械地模仿以前所学加减两步计算式题的知识。因此,在要求学生订正时,不能只要求学生“认真,认真,再认真。”而应先让学生对计算的结果进行质疑,然后再出示正确的计算过程,让学生明确: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和乘法两种运算,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这样学生在进行改错的过程中,不仅明确了错误原因,又有效地提高了计算的正确率。又如,在教学笔算除法时有的学生列了和加减乘法一样的竖式。笔算除法是学生系统学习除法的开始,在这之前,学生通过学习表内除法,已经初步了解笔算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因此像这样的列式在他们认为也没有什么不妥,甚至在他们认为本来就应该这样做的。虽然学生具备了口算除法的基础,计算结果也是对的,但这种计算方法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是十分不利的。所以当我们要这些做错的学生进行改正时,他们是无法从算理上来解释错误原因的。我们要逐步引导他们分析,谈谈为什么除法竖式不能像加减乘法竖式那样写的原因,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为以后学习多位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当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细致而长期的教学工作,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口算、板演或书面作业,都要及时地发现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其原因,找出错误规律,并加以解决,把学生的错误消灭在萌芽之中。
总之,通过这几年来撰写使我认识到教学反思是我们教师成长的阶梯,它能将我在课堂上的意外收获、得心应手、一吐为快;它能把我的失误记载成文,作为前车之鉴;它能让感性的实践升华成理论性的经验,从而使我在教学中得到更深刻的历练……它记录着我们曾经的迷茫,见证了我们洒下的汗水,更奠定了我们坚实的脚步。
《小鹿的玫瑰花》是一篇能够引人思考而有所感悟的童话故事。在美好的春天,小鹿栽下了一丛玫瑰,“他常常去松土、浇水”,期盼玫瑰早日开花。然而,当玫瑰快要开花时,小鹿因跌伤了脚不能走动而没能看到玫瑰花。课文围绕“小鹿的玫瑰是否白栽?”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引发思考。故事的深层,蕴含着美化环境的意义,以及在为他人创造幸福生活的过程中自己也体验到幸福和快乐的思想。在这个过分崇尚自我的社会中,这篇课文的教育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体会这一层深意,我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森林中见过小鹿玫瑰花的小动物:“听了黄莺和微风的话,很多小伙伴也赶来了。你看,我们也看到闻到小鹿的玫瑰花了,我们会对小鹿说什么呢?”创设情境,说话练习。课堂上的气氛一下子热闹起来,“小蜜蜂”说:“小鹿,我采过你种的玫瑰花的蜜,可好吃啦!现在想起来我的嘴里还甜甜的呢!”“小蝴蝶”说:“小鹿,我见过你的玫瑰花,可美啦!每天我们都要到玫瑰丛中跳集体舞,大家都说:‘这是一幅多么美的图画!’”“小兔子”说:“小鹿,我戴过你的玫瑰花,朋友们都说我是森林中最漂亮的小兔子!”……孩子们拥有的超凡的想象力是他们最大的财富,只要我们努力挖掘,就一定能收获惊喜。
精彩的回答已给“小鹿的玫瑰是否白栽?”这一问题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不需喋喋不休地说教,孩子们已能深深体会到小鹿的玫瑰给大家带来的快乐。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在给人快乐的同时,小鹿也收获着快乐。
大班阶段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孩子的理解能力增强,对周围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能够积极地运用感官去探索周围的世界。现在的幼儿大多生活在城市当中,他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较为熟悉,对于农村孩子的生活知之甚少,但却具有强烈的好奇。《我砍倒了一颗山樱花》这个读本运用生动、形象的画面,优美的语言、有趣的情节,向人们讲述了“我”的童年生活。本活动有利于在阅读中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符合幼儿语言发展的需要。
本活动的主目标定位于“阅读绘本,分享故事中“我”的童年趣事,感受童年生活的自由快乐与无限乐趣;尝试自主阅读,能用熟练连贯的语言讲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体验童年生活的乐趣”。因为学前阅读的重点是阅读画面,理解画面传达的信息,让幼儿更多地从画面中获取信息。帮助幼儿概括、提升、拓展经验,符合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
活动主要运用参与式的阅读方式,既有集体阅读(ppt),又有幼儿自主阅读(人手一本小书),环节清晰,过渡自然,环环相扣,重点突出,具有可操作性。教师以读本中主人公“我”的身份,带幼儿走进“我”的童年时代,激发了幼儿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
活动的开始部分以“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你看到的这个小山村是什么样的?”。通过观察讲述、调动幼儿已有经验。接着教师以读本主人公的身份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这是我小时候住过的地方,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在这里度过了快乐的童年,还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令人难忘的事情。今天,我给大家讲一讲我童年的故事”。
集体阅读环节,教师仔细研究读本,对绘本进行适当调整,制作成PPT。抓住重点画面,设计核心问题,让幼儿带着问题观察画面,把“说”的机会留给孩子。生动有趣的画面,让幼儿体会“我”的童年生活的自由与快乐,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幼儿自主阅读环节,给幼儿留有探索的空间,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符合大班幼儿的认知特点。
《买鲜花》是通过解决买花的问题来理解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针对教材的编排以及学生的实际,本课的教学反思如下:
1、利用三八妇女节创设情境:“哪些孩子三八节时送了妈妈鲜花?”“你送了什么花?它们的价钱清楚吗?你总共花了多少钱?”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不仅提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对于已学过的乘加算式问题进行了复习。
2、教材中先解决除减,再解决除加。我觉得学生的认知应该是除加比较简单一些,突出除加的问题也比较简单。因此我进行了小小的调整,先让学生突出除加的问题,解决后再进行除减的学习。
3、本课中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图上的信息很丰富,如果让学生随意提出数学问题,那问题是相当多的,很不容易找到我们需要的数学问题,为解决除加的运算顺序服务的问题。因此,我先将淘气的方案直接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来解决这个问题。在乘减算式的引入上,我不在重复买鲜花的方式,而是让学生比一比什么花最贵,什么花最便宜。学生在比较中有部分学生根据直观感觉判断发生了错误,在通过仔细计算得到正确答案,在这个问题之后我再提出:“一朵最贵的鲜花比一朵最便宜的鲜花便宜多少钱?”,这样学生解决起来,对于中间问题的提出就变的自然了。
4、北师大版教材没有特别指出对混合运算算式的读法,但是我觉得读法很重要,一道算式能进行正确的读,那么就能已经知道了运算顺序了,对于学生掌握运算顺序很有帮助,同时也不与后面学习的有小括号的运算混淆。
小鹿在门前栽了一丛玫瑰,他常常去松土、浇水。可是就在玫瑰快要开花的时候,小鹿不小心把脚跌伤了,等他伤好以后,玫瑰已经谢了,一朵花都看不到了。就在小鹿兄弟俩感到惋惜的时候,黄莺和微风过来告诉他们,玫瑰花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小鹿不再难过了。一个很美丽的故事,传递出"能够给别人快乐,自己也快乐"的朴素的道理。我在教学时抓住课文的内涵,课后感触颇多。
一、抓重点词句,体会内容
教学中,我抓住了重点词句,如:"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没看着。"和"看来,你的玫瑰没有白栽。",学生从单纯的读到思考的加深,感受的加深,从而对内容的理解也在随之不断地生成。
二、以读悟情 注重情感体验
课堂中,我以激情引导学生,用他们的情感去领悟课文的内涵。在体验中让学生设想如果你就是小鹿,可是一朵玫瑰花也没看到,你的心情会怎样?当听到黄莺和微风,说:见了玫瑰花就想唱歌?和闻到“玫瑰香风”时心里怎么想?在这些体验中,让学生再次体会小鹿的玫瑰花给别人带来的快乐。随着体验的深入,学生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小鹿自己没有看到玫瑰花但仍然发自内心的那种快乐。
三、 培养学生的思维,练习说话
教学中抓住时机,鼓励学生进行想象。如,在指导读好黄莺和微风说的话以后,我给学生提供一个想象的平台:还有谁也看到了玫瑰花?(蝴蝶姑娘飞来了,她说 。一位可爱的小姑娘跑过来,她说 ,)继而让学生自由想象说话。
通过这节课,大多数学生能跟随老师体悟文本所赋予的道理。但如果能更好地挖掘课文内容,我想学生还能领悟更深一层的人生道理。
本课是儿童进入小学学习绘画的初始课,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感性地认识绘画工具和材料,让每一位同学都因自己画下的形象和涂出的颜色而感到兴奋和愉悦。
在教学中,我将它设计成一个游戏活动,我将三个班布置不同的任务,让学生有主题的进行绘画,如——《海底世界》、《奇妙庄园》、《下雪了》等,每班选定一个主题,我说先用五分钟时间思考,然后请小朋友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你自己喜欢而且你认为最好的作品,每次上去五个个人,画完的紧接着上去画,看哪个小朋友画的种类最多、图案最漂亮、构图大方等为获胜,让学生自己进行点评,先说一说自己画的如何,然后再点评别人的,这样的游戏场景,很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孩子们很开心。活动中,我鼓励孩子们大胆去画,比赛说说:怎样画更漂亮?”可以根据方位、大小、布局摆放等,让整个黑板画充满艺术感。让孩子们在玩中自然而然地体验到粉笔的特点及不同组合的不同效果。最后要求孩子们在体验后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孩子们不仅自己得到锻炼,也在发言中得到交流,学到新的不相同的方法,学习效果是显著的。
“寓教于乐,寓教于玩”。绘画游戏能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兴趣,能给课堂营造良好的氛围。而创设良好活跃的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本课通过游戏法达到了教学目的,孩子们都觉得“好玩”、“有趣”、“轻松”,没有负担。一年级孩子好动、自率性较差,美术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是常见的事。但是用游戏法恰好可以弥补这个缺陷。游戏中,孩子们互相制约、督促,这样保证了每位小朋友都有表现的机会。课堂有秩序而快乐。
学生的有效数学学习应具有强烈的生活性,让数学真正贴近学生生活,让理论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数学与学生生活碰撞、交融。
“吨”的概念本身十分抽象,是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为了能让学生比较形象地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感知“吨”确实是一个比较大的质量单位,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参加一些体验物体重量的实践活动。通过猜一猜,搬一搬,背一背等活动,使学生能联系实际物体重量进行想象,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吨的表象,感悟“1吨”的重量,并逐步抽象到具体,可以使学生形象地建立“吨”的重量观念,认识到吨与千克的进率关系。
猜一猜
一上课,我让孩子们猜测老师的体重,不管合不合理,勇于大胆猜测的,老师予以表扬。正在猜测的热烈氛围中,教师告诉大家一个秘密,20个这样的老师的体重合在一起有1吨重,引起孩子们对“吨”的悬念。
二、搬一搬
在搬桌子的实践活动中,学生经探究得知,一张桌子20千克,搬50次,正好是1吨。50个20千克的桌子是1吨,探究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了吨的概念。
三、背一背
在“背一背你的朋友,估计体重”的游戏中,老师使学生再次感受到了,假如把全班同学平均每人的体重看作是25千克,40个这样的好朋友合在一起才会有1吨。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与数学活动都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践,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发现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同时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的信心,从而实现数学问题的生活化。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是不可多得的。而我对它的精巧结构觉得实在是感叹再三。散文要散,但并非是不着边际的散乱,要做到散中有神,散而不乱。《醉翁亭记》虽然时而山色露布画卷,时而水流泻进画幅,时而人情喧于纸上,看似散,其实一点也不乱。原因是其中有一条线,即作者的主观感受──“ 乐,醉中之“乐”。
文章的起承转和无不统摄于作者主观感受和体验的波澜起伏。写山水,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不绝路途,是表现人情之乐;写酿泉为酒,野肴铺席,觥筹交错,是表达“宴酣之乐”;写鸣声婉转,飞荡林间,是显示“禽鸟之乐”,更是为着表现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乐”。全文因景生乐,因乐而抒情,围绕个“乐”而展开,构成统一的整体。真是“散”丰满了散文的血肉,增添了散文的生机,增强了散文的内容。真是值得后人好好学习。
1.积极利用游戏教学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检测了学生掌握的情况,为新课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采用实物教学更能直观化,更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在学习单词过程中始终保持较高的热情,记忆单词比较快、准确。
3.在实践过程中不仅指导了学生参与动口,而且自己也主动参与学习,为学生作了带头榜样作用,自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能大胆说出自己的理解,敢于交流,即是说错了,我也正确地引导进行表达自己的感受。
4.能主动为学生创造交流的环境和氛围,学生能在愉悦的氛围中尽情地发挥,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真正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这是一篇能够引起学生思考而有所悟的童话故事。春天,小鹿栽了一丛玫瑰,他常常去松土浇水,玫瑰花长得很好,渐渐地花骨朵儿已经长出来了。这时,小鹿却跌伤了脚不能走动而没见到他喜爱的玫瑰花,就在小鹿兄弟俩感到惋惜的时候,黄莺和微风过来告诉他们,玫瑰花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小鹿不再难过了。这篇故事语言美,情节曲折,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但理解“为什么说小鹿的玫瑰没有白栽”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一课的重点、难点也就是理解小鹿的玫瑰花为什么没有白栽,体会栽花种草的价值,认识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
教学中要突破这个重难点,应该从小鹿的弟弟说的两句话:“这玫瑰你白载了,一朵花都没有看着。”“看来你的玫瑰没有白栽!”一开始是“白栽”到后来又说“没有白载”,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这一个问题就引出了整篇课文的重点,从而也突破了难点。所以教学时,我把重点放在学生朗读课文上,先是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然后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鹿弟弟的话,读读这两句话,想想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吗?有的学生就说:“我觉得奇怪,鹿弟弟为什么开始说玫瑰白栽了,可后面又说玫瑰没有白栽?”我引导学生抓住小鹿精心种花的句子,边读边体会小鹿对玫瑰的喜爱之情;再抓住小鹿动作的句子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感悟小鹿失望和惋惜的心情。接着,小组分角色朗读后面课文,重点是读好黄莺、微风的对话。我先和学生合作进行分角色朗读,后让学生再分角色表演读,通过扮演角色的朗读、表演,大家再次反思课文内容就会自然而然体会到“小鹿的玫瑰没有白栽”的道理,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感悟出“小鹿种玫瑰虽没看到花开而给他人带来了幸福和快乐,当别人有了幸福和快乐,自己也深感高兴”这一文章的含意,进而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解决了本文的重点问题,达到了学习目的。抓住学生思维正活跃之时,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还有哪些动物欣赏到了小鹿的玫瑰花?学生一下子叽叽喳喳说开了,小燕子、花蝴蝶、勤劳的蜜蜂、小兔……通过说话练习,体会小鹿的玫瑰花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这篇课文的教学更让我坚信了这一点,那就是“简简单单教语文”,让学生多读吧,从读中感悟,从读中理解。
这是一节综合应用学过的乘法口诀解诀问题的练习课。教材通过小动物放学回家的情境提供了很多数学信息,采用“你问我答”的数学游戏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本班学生通过前面对乘法口诀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他们能从教师出示的图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有条理地用语言表达出来,也具有一定的互评意识。大部分学生学习数学感觉轻松,愉快,上课思维活跃,勇于回答问题。对口诀的认识也逐步加深。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我对本节课作了如下设计:
一、练一练
将书本第23页的三道练习题:1、算一算(口算题);2、看图填空(看方阵图列式);3、找新家(计算连线题)。让学生利用课始十分钟的时间独立完成。
二、提问题。
1、看一看。(独立观察主题图,看一看图上都有些什么?)、提一提。(要求学生,独立提出一个问题,使这个问题既可以用加法解决,又符合用乘法计算的条件。)( 励志天下 )
2、说一说。(请2个学生独立汇报)
3、小结。结合刚才汇报的问题,进行总结性引导。要提的问题必须符合两个条件,第一:要用加法计算,那么问题一般都是“一共”类的问题;第二:还要能用乘法计算,那么问题中所提问的对象,每一个加数必须是相同的。
4、试一试。(请同学们再试着提出更多的乘法问题,并列式解答)
由于在小结时,孩子们发现提乘法问题并不是很难,只要是“一共”类的问题,所提问到的对象每份数都相同就可以了,这个难点突破后,通过巡视发现,大部分孩子都在主题图中找到三个以上的问题,并结合2~5的乘法口诀进行列式解答。
大自然的声音真的是美妙无比的。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在森林里演奏手风琴;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喜欢玩打击乐器;动物也是大自然的歌手,在快乐地歌唱。这些熟悉的声音围绕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相伴,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这些声音,让这些声音通过语言文字的意象传达给我们与平时听觉上不一样的奇妙感受。文章谴词造句生动,修辞手法多样,是学生品味语言、积累语言的极好材料。
教师在教学中却让孩子们理性地去分析“什么声音美妙,怎样美妙?”一句一句拆开来,揉碎来,那种美妙还能降临孩子心间吗?一句一句单独来看,也能感受到声音的妙处,但是惟有把声音作为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感受同样是风,同样是水,声音却是那么丰富多彩,变化多端,每一片叶子不同的声音,微风的轻柔,狂风的雄壮……把这些放在一起来用心倾听,细心品味,那份美妙的感受会直击心房,让人流连,让人陶醉。感受的方法是多样的,读是最主要的方法,读出声音的变化,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感悟也是很重要的方法。
健康教育课不同于一般文化课,它的授课方式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其授课内容、方式、语言等等都与别的文化课有很大的区别。而且涉及的知识领域是十分广泛的,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以整合,灵活运用,才能使健康教育课体现其科学性。
如何上好健康教育课,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知、情、意,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经过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摸索、总结、思考、调整,我逐渐形成了以下的思路和想法:
1.抓住学生心理,以趣促学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同样的内容,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学生接受起来会更加乐意和主动。面对从未真正接触过健康方面知识的学生,我在第一堂课里以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现象为内容。从梦到星座,从“肢体语言”到“从众”,引起了学生对心理世界的好奇,进而讲述提高心理素质的好处:提高学习效率;合理调节情绪;形成良好性格;学会与人交往等,同时说明这些也是健康教育课以后要涉及的内容。这堂课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引起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兴趣和重视,阐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意义和目的,并让学生正确的认识心理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标,也为以后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 坚持核心原则,形散神聚
健康教育课的重点在于活动中的体验,绝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活动应该有主题,有核心。健康教育课也应该坚持一个核心,并围绕这个核心,“行散神不散”,着重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心理素质,让他们学习和体验到对自己的终生发展有价值的核心观念
3. 聆听他人故事,因势利导
健康教育课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获得的心理体验和感悟程度。学生总是非常关注他人在同一问题上的表现,喜欢聆听他人的“故事”。
(1)心灵感悟:在课堂上,我经常会给同学们同龄人的“故事”。试图让学生明白这些问题别人都有,自己有也很是正常的,并相信这些问题可以解决,进而学习和掌握方法。其实学生在聆听的同时,也在审视自己。
(2)自我开放:如果健教教师能在适当和必要的时候,作真诚的自我剖析、自我开放,学生也会真实地表达自己、安全地探索自己。不过作为一名健教教师,其最重要的角色始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自我开放应该有一定的原则和限度。
以上是我在健康教育课的教学中,经过实践的几点看法和做法。当然,要真正上好健康教育课,发挥出它最大的作用,还有很多问题有待发现和解决;要真正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业,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还需要更多、更强关注学生健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