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羊补牢》这篇文章短小精悍,上这篇课文我感觉有点困难。我经验不是很丰富,上课之前改了好几次教案。不过我的收获正是在修改教案的过程中获得的。通过 这次上课,我充分体会到钻研教材对于上好课的重要性。只要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文章中的难点。教学的目标才能更明确。另外,明确了目标还要注意方法。了解故 事,读懂寓言所蕴涵的道理,这既是寓言学习的主要目标,也是寓言学习的方法,在教学时我把学习的目标与方法清晰地教给孩子,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扎实进 行,即使孩子不能理解的时候也不要慌,要一步步地引导孩子,让孩子去发现答案。例如:在理解题目的意思的时候,学生总是不能说出其意思,而是在讲述“亡羊 补牢”这个成语故事。这时候我先引导学生理解每一个字的意义,在教给学生解释词的意思的时候,可以把词中每个字的意思进行整合,即可解释清楚这个成语意 思。在我慢慢的引导下学生终于知道了如何解释“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的意思。在解释每个字的意思的时候,我慢慢的渗透一种学习方法,即:把字词的意思放在文 本中去理解的方法。让学生在书中找到想要的答案。学会正确的阅读。
另外,我抓住了文中的一些重点词句。让学生自己探索,自己去理解。充分 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发挥学生的想象,想象养羊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会怎么说,羊人又会怎么回答。在此过程中注 意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用规范的语言正学表达。
最后,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悟出道理。并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谈感受,使学生真正受益。再有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中要求学能能够讲出这个故事。在完成这一教学目标的时候,我没有简单的要求他们讲故事,而是创设了一个情境,让他们用这个故事去劝说身边的人。
课后,我觉得这节课结束的比较仓促。说明我对课堂的节奏还不能很好地把握。对个别学生的关注还不够。另外,这节课朗读的不是很充分。以后要加强。
总之,经过这次上课我学到了很多,我只总结出了几点:
(1)要切实开展探究性学习,多尝试自主学习。
(2)注意各个环节的连接。
(3)多钻研教参,分析课文突破重难点。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吸取教训越做越好的。
被调研耽误了一天,今天上完了后两则成语故事,总体情况和《自相矛盾》的感觉差不多:想教的都教了,但课上完了觉得很没味儿。到底存在着什么问题呢?究竟该怎么上呢?反思无果后,上网浏览别人的教学设计,发现也都大同小异,和我的教学也相差无几。有搜教后记来看,看到了因为名叫“卢永霞”,被一些网友称作“名师”的老师的该课教后记。
这篇教后记主要分两个部分:第一是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以及大致的教学设想,第二是对前两则成语教学片断的描述及自我点评。
先看了他对教材的分析, 卢老师在读教材之处也产生过和我一样的疑问:“看看课文,直白如话,几乎找不到训练点,而这三个成语又是学生耳熟能详的,课前他们都能对成语所表达的寓意说出个大概来。那么这样的内容该如何进行教学呢?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哪儿?课堂教学的训练点在哪儿?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又在哪里呢?”然而卢老师通过自己的进一步解读,从简单走到了更深层次:“这三则成语故事虽然看似相同,都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叙述,但是在表现人物的时候,写作方法却不尽相同。比如第一则故事着重抓住人物的语言来表现人物‘夸口’以及言语前后抵触的特点,从而烘托出‘自相矛盾’的主题思想;而第二则故事则主要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来表现‘滥竽充数’的结果,如‘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和‘只好逃走了’;第三则故事则抓住对事物的客观描述来表现张僧繇所画的龙点睛前后的变化,从而突出点睛之笔的神奇。”
看过卢老师的教学片段后,发现其实不少做法正如我所做了的,但区别在于,我是漫无目的的,三个故事的教学都显得过于随意,没有内在的联系,而卢老师因为之前充分的教材解读,整个教学过程因为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的指导,显得从容有致,教学效果自然也就出来了。其实很多时候,像我这样的普通老师不是不会上课,而是不会有目的地清醒地上课。卢老师的这篇教后记不仅帮助我理清了本课教学的思路和方法,更给我以启示:教学要有效,教学目标就要明确;教学目标想明确,就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入地自主的解读。
下面整理一下我在他人的设计或反思中所看到的,与我的教学相一致的几点做法:
1、第一则成语故事《自相矛盾》,从“矛”和“盾”入手,理解课题词语,在读懂故事。这整则故事的教学突出对人物语言的理解和感情朗读。
2、教学《滥竽充数》时,抓住“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这两句话来统领全篇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南郭先生前后不同的心理变化,想象他内心的想法。
3、教学《画龙点睛》时主要式让学生们通过一些词语去想象人物的话语,如“一再要求”“惊叹不已”等。
尽管有不少相同的“想”,但我缺少的正是“构”,以后要学会深入分析文本,“构想”教学过程,才能让课堂更精彩。
《成语故事》这篇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讲述了《自相矛盾》《画龙点睛》《滥竽充数》三个成语故事,看似简单的故事情节却蕴含着丰富的成语内涵。怎样在两个课时内把三个故事全讲完?我决定把三个故事放在一起处理,安排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第二课时研读故事,理解成语内涵。教学环节力求简单,问题设计直中关键问题,使课堂教学真正的达到“简单、有效”!
教学《自相矛盾》时,我抓住卖矛人为什么张口结舌?引出其自相矛盾之处,进而理解成语内涵。讲到《滥竽充数》时,我直接问:文中的两个皇帝爱好有什么不同?简洁明了地解决了故事的关键,使学生明白了滥竽充数的后果,受到教育。最后教学《画龙点睛》时,我引导学生对比张僧繇点睛前后龙的变化,展开想象和讨论,从中领悟故事的寓意。整节课思路清晰,学生也学得兴趣盎然。我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不正是精减问题,避免无谓的问答浪费课堂时间吗?总之,课堂提问要有实效,有的直切关键,有的逐步深入,有的迂回跳跃,使课堂提问的富有艺术性。
《小河蚌的故事》是一篇委婉又富有哲理的童话故事。讲述了一群小河蚌听从老河蚌的教诲,纷纷去捡沙子并埋进体内,光阴荏苒,沙子被磨砺成美丽的珍珠,小河蚌们欢庆自己的成果;可是有一只小河蚌望着这喜庆的场面却躲在一旁落泪了,它后悔当初没听老河蚌的话,让时光白白地在它身边流走了。课文通过小故事引出了大道路理,启迪我们要把握好人生,不怕困难,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内容浅显易懂,极富童趣,深受三年级学生的喜爱与接受。
在这篇童话故事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童话的氛围,课前我准备了小河蚌捡沙子及小河蚌收获珍珠的动画场景。通过欣赏这些动画,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使学生对捡沙子收获珍珠与不捡沙子什么也没有所形成的鲜明对比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在讲读课文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章语言的精妙和情感的深遂,读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读与理解课文思想是相互依托,不可分割的,读文是让学生感悟和理解课文内容的最佳方法,而深刻地理解课文思想时又会把文章读得精彩。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为了追求这一目标,我特地将许多值得品味的语句用幻灯片的形式出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朗读。
由于教具比较花哨,一开始就显眼的摆放在那里,一直吸引着幼儿的眼球。第二,由于第一个环节就是学毛毛虫爬进去,孩子已经有点兴奋了,第二个环节马上又是需要孩子动起来的游戏环节了,所以孩子们的兴奋是不言而喻的,由于小班孩子对摘取物品比较感兴趣,所以当我说肚子饿了时候,马上孩子们飞快爬向教具还没等老师提要求就要开始摘了,造成第一个环节上有点混乱了。再加上我想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更自然、亲近所以没有为孩子们设置固定的位置,这时真的是无法让孩子们安静下来,我属于拖了那个,拉了这个,幼儿那时不能很好地看清我的示范,所以让孩子们学说那句短句时,没有很好的达到我的设想范围,同时也停留在个别幼儿的回答上。第三,真正要到欣赏故事时,还有一部份幼儿仍然停留在采摘的游戏中,无法安心下来,所以目标没有很好的达成。总的来说,这样安排的语言活动却缺乏语言的氛围,真正的欣赏故事却成了结尾的感觉,所以这样的设计是不科学的,还是应该遵循延续了多年的传统,因为那是经验所得。
在姐妹的帮助与出谋划策下,我将继续修改我的活动方案,将再次进行试教。磨课的过程确实是痛苦的,就算是休息、睡觉,我的心时时牵挂着;但有那么多的人在边上帮助、支持我,我又感觉是幸福的,常常会说这句话,“痛并快乐着!”相信在磨课的过程会让我收获满满!
《火车的故事》这样的常识性课文,需要老师做大量的补充,才能提升其趣味性,否则便会十分枯燥乏味。于是,我找了许多有关机车、电力机车的图片,以及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磁悬浮火车的短片,丰富了课文所介绍的几种火车的形象,并让学生体验了磁悬浮列车的速度。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轻松地了解火车的几种类型及发展历史。
我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自行设计一列新型火车,然后画下来,孩子们有的给自己的火车设计了美丽的外观,有的给火车设计了舒适的内部构造,有的设计的火车在崎岖的山路可以长出翅膀在空中前进,有的设计的火车遇到大江大河可以想神奇的潜水艇那样前进......孩子们的想象力是多么的神奇,是多么的不可估量。因为孩子们有兴趣,兴趣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们学习的动力。
课堂上,我利用剩余的时间让孩子们动笔画画。孩子们的画充满了童趣。课后,我又将部分学生的作品粘贴到黑板上。孩子们就更加高兴了。培养低年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很重要,我将为此而不断努力。
1.我设计回文读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另一只小河蚌后悔流泪的原因,以及当时的心情,对比突出文章蕴涵的思想内容。让学生找出这只小河蚌流泪的原因是贪玩,没听老河蚌的话,顺势导出老河蚌的话,再通过朗读比较,让学生明白“语重心长”这个词语的意思,就是用很重的语气说一句有深刻意思的话。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去理解这个词:回忆一下,爸爸妈妈有没有象这样语重心长的对你说过什么话,你来模仿一下?学生纷纷去模仿,很容易就理解了这个词,从而理解老河蚌的话。
2.我设计了一个给小河蚌送话的口语交流环节。通过这个环节,学生把从课文中学到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转化成了思想,而且有的同学送俗语,有的同学用古诗教育,多样的形式丰富了他们的语言,也使他们在交流中自然地感悟到课文要传达的哲理,水到渠成。
《渔夫的故事》选自古代阿拉伯著名的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故事主要讲了一个贫穷的渔夫,到海边去捕鱼,意外地捞上了所罗门王封锁魔鬼的瓶子。他打开瓶子,狡猾凶恶的魔鬼钻了出来,想要杀死他。渔夫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锁在瓶子里。这是个充满智慧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语言形象生动,特别是魔鬼的形象和魔鬼与渔夫的对话,非常引人入胜,能充分调动起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进一步学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简要讲述故事;2.通过阅读对比,理解智慧的人是真正强大的,不可战胜的主题思想;3.学习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写好人物外貌。
一、学会讲故事 体会情节曲折
这个板块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之精彩,我首先引导学生找出这个故事的重点部分,即恶魔的出现时所编造的谎言和渔夫智斗恶魔部分,让学生在讲故事的时候能注意如何把这两处讲精彩,由于这个环节需时较长,所以我选了一个口语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讲述,这个学生能够流利顺畅地讲完故事,但是没有抓住能够表现人物特点的话语,缺乏表现力,所以没能吸引到其他学生的注意力。
二、读好人物对话 感悟形象特点
这篇课文的人物对话非常生动,课文亦是以对话展开情节的,所以读好人物的对话,就把握好了渔夫和恶魔的形象特点。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的心理与语气,夸张地读出两人物的口吻。两位同学绘声绘色地朗读,生动展现出恶魔的狡猾和渔夫的从容机智,同学们的积极性一下提高许多,准确地把握住了故事人物的特点。
三、妙说一幅图 引出故事主题
“请同学们观察插图,解说为什么画得好?”文中的插图面目狰狞的恶魔处在浓浓的黑烟之中,那是邪恶的象征,而渔夫看见恶魔时向后倾倒的身躯显示了他的弱小,凶恶强大的魔鬼和弱小的渔夫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但故事最后渔夫用智慧战胜了恶魔,因此故事告诉人们:拥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强大、不可战胜的。 这样结合课文看图说话,可以训练学生的观察和描述的能力,在这个环节中有些学生能根据恶魔的样貌加以联想,如“恶魔尖尖的手指就像锋利的铁叉,长长地向渔夫伸去,令人恐惧”。基本达到了这一板块的训练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应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本教学设计运用“导读——泛读——研读”的阅读教学模式,体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采用“整体——部分——整体——拓展”的教学结构,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在阅读中识字,在识字中感悟。从激发兴趣入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等多元阅读形式的设计,为学生搭建了自我建构、自主感悟、自我展示的平台。
突出了“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充分运用“集中识字”的教学成果,采用“找朋友,正字音;拆、组字,记字形;相比较,记字形;猜谜语,记字形”等多种识字策略,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
突出了汉字书写规律,培养了学生规范、正确书写的良好习惯,挖掘了学生的知识潜能,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拓展了学生的实践空间,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课堂上,我让学生体会另一只小河蚌后悔流泪的原因,以及当时的心情,对比突出文章蕴涵的思想内容。让学生找出这只小河蚌流泪的原因是贪玩,没听老河蚌的话,顺势导出老河蚌的话,再通过朗读比较,让学生明白“语重心长”这个词语的意思,就是用很诚恳的语气说一句有深刻意义的话。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去理解这个词。
最后,我还设计了两个问题,好的提问不仅仅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能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这两个问题分别是:如果你是小河蚌的伙伴,你会说点什么呢?从小河蚌身上受到教育,但是我们不是小河蚌,而是人,我们以后该怎样做呢?在这两个问题上,学生学到了如何安慰小河蚌,并且也认识到做人要听别人的劝说等等,达到了这节课的目的。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的不足。比如在提问时,问题的目标性要更强一点,准确性要高一点,要让学生有明确的目标,才能帮助他们尽快地找到答案,理解课文。另外在时间的把握上也还不够精准,以至于最后两个问题学生发言还不够充分,因为铃声已响,有草草收场之嫌。
被调研耽误了一天,今天上完了后两则成语故事,总体情况和《自相矛盾》的感觉差不多:想教的都教了,但课上完了觉得很没味儿。到底存在着什么问题呢?究竟该怎么上呢?反思无果后,上网浏览别人的教学设计,发现也都大同小异,和我的教学也相差无几。有搜教后记来看,看到了因为名叫“卢永霞”,被一些网友称作“名师”的老师的该课教后记。
这篇教后记主要分两个部分:第一是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以及大致的教学设想,第二是对前两则成语教学片断的描述及自我点评。
先看了他对教材的分析, 卢老师在读教材之处也产生过和我一样的疑问:“看看课文,直白如话,几乎找不到训练点,而这三个成语又是学生耳熟能详的,课前他们都能对成语所表达的寓意说出个大概来。那么这样的内容该如何进行教学呢?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哪儿?课堂教学的训练点在哪儿?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又在哪里呢?”然而卢老师通过自己的进一步解读,从简单走到了更深层次:“这三则成语故事虽然看似相同,都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叙述,但是在表现人物的时候,写作方法却不尽相同。比如第一则故事着重抓住人物的语言来表现人物‘夸口’以及言语前后抵触的特点,从而烘托出‘自相矛盾’的主题思想;而第二则故事则主要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来表现‘滥竽充数’的结果,如‘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和‘只好逃走了’;第三则故事则抓住对事物的客观描述来表现张僧繇所画的龙点睛前后的变化,从而突出点睛之笔的神奇。”
看过卢老师的教学片段后,发现其实不少做法正如我所做了的,但区别在于,我是漫无目的的,三个故事的教学都显得过于随意,没有内在的联系,而卢老师因为之前充分的教材解读,整个教学过程因为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的指导,显得从容有致,教学效果自然也就出来了。其实很多时候,像我这样的普通老师不是不会上课,而是不会有目的地清醒地上课。卢老师的这篇教后记不仅帮助我理清了本课教学的思路和方法,更给我以启示:教学要有效,教学目标就要明确;教学目标想明确,就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入地自主的解读。
下面整理一下我在他人的设计或反思中所看到的,与我的教学相一致的几点做法:
1、第一则成语故事《自相矛盾》,从“矛”和“盾”入手,理解课题词语,在读懂故事。这整则故事的教学突出对人物语言的理解和感情朗读。
2、教学《滥竽充数》时,抓住“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这两句话来统领全篇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南郭先生前后不同的心理变化,想象他内心的想法。
3、教学《画龙点睛》时主要式让学生们通过一些词语去想象人物的话语,如“一再要求”“惊叹不已”等。
尽管有不少相同的“想”,但我缺少的正是“构”,以后要学会深入分析文本,“构想”教学过程,才能让课堂更精彩。
《成语故事》这篇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讲述了《自相矛盾》《画龙点睛》《滥竽充数》三个成语故事,看似简单的故事情节却蕴含着丰富的成语内涵。怎样在两个课时内把三个故事全讲完?我决定把三个故事放在一起处理,安排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第二课时研读故事,理解成语内涵。教学环节力求简单,问题设计直中关键问题,使课堂教学真正的达到“简单、有效”!
教学《自相矛盾》时,我抓住卖矛人为什么张口结舌?引出其自相矛盾之处,进而理解成语内涵。讲到《滥竽充数》时,我直接问:文中的两个皇帝爱好有什么不同?简洁明了地解决了故事的关键,使学生明白了滥竽充数的后果,受到教育。最后教学《画龙点睛》时,我引导学生对比张僧繇点睛前后龙的变化,展开想象和讨论,从中领悟故事的寓意。整节课思路清晰,学生也学得兴趣盎然。我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不正是精减问题,避免无谓的问答浪费课堂时间吗?总之,课堂提问要有实效,有的直切关键,有的逐步深入,有的迂回跳跃,使课堂提问的富有艺术性。
整体来说,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的积极性较高,完成作业的情况也比较另人满意。作业展评时,先让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学生与学生互相评价和教师点评相结合,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的自主学习能力,并让每位同学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运用对学生激励的方式,(如:你真行!你们真棒!)等形式,树立学生自信心,激发他们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走向成功,这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最后小结时我还适时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意识的培养,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的意识。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绿色生命的情感。
第十册语文第八课的内容是成语故事三则.内容《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前两则故事的寓言性很强。故事中人物的真实性显然是不可考的。他们的代号是“有个楚国人”和一个只留其姓的南郭先生。但是故事中反映出来的人性问题是古今中外都普遍存在的。一个是为了达到自己的利益而不顾诚信自吹自擂,结果导致失信,让人失笑的结果;一个是为了生计或者说也是个人利益,鱼目混珠,最终无法继续伪装而灰溜溜逃走的故事。故事的情节已经简化到了只剩梗概,寥寥数语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虽不丰满但是有发人反思的力量。在准备这节课的时候, 我在想故事中的道理只需略略点拨便可呼之欲出。那么课堂上怎么让这四十分钟更有价值,更有听头,收获更多呢?
考虑再三,还是决定从人物入手。故事中的人物非常简单,只是一个代表某种意义符号。但是书中古人的缺点和所犯错误却是今天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重复的。那么深入人物的内心,去思其所思,想其所想,在孩子的头脑中塑造出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贴近人物形象,由人推己,不是更有说服力吗?于是课堂以叙事和议论的形式展开了教学。
以《滥竽充数》为例简单记录一下课堂经过。
揭题后,先认识“竽”字,看字型,观插图,认识了这种古代乐器。接着解释“滥”字,再举例子帮助理解“充数”的意思。题目的意思弄懂后引导学生针对题目提出几个常规性的问题,比如;谁滥竽充数?为什么要滥竽充数。结果怎样?我们能从文章中得到什么启发?等等。这些问题并不难,因此由学生自己读文解决。每个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后连起来讲了讲这个故事。接着继续进行集体交流讨论,目的是引导学生用“今人”的眼光去解读,研究文中的人和事。
如在讨论南郭先生为什么要冒充会吹竽的人时,大家的思维已经开始活跃了。用今天人选择职业时的想 法结合文章中的相关词句来揣测,我们讨论的结果是:1、这个工作比较轻松还挺体面的,可能俸禄也比较高,因为“齐宣王喜欢听吹竽”;2、南郭先生经过长时间考察和慎重的考虑认为的确有机可乘,因为“他总是叫许多人一起吹”,人多不易被发现,他还是有一定的小聪明的;3、此外他还善于伪装。 “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这是他细心观察和成功模仿的结果。4、他也要养家糊口,可是可能没有什么别的本事,而他又怕吃苦,所以想去冒个险。
接着,我让同学们想象一下,这个南郭先生第一次伪装时的情景。有的说:“他也很紧张,怕被发现。但是要故作镇定,避免穿帮。”有的说:“他不会很紧张,因为他已经从混进来的过程中发现那个齐宣王肯定不会识破他,周围的人也不会多管闲事,说不定还有跟他一样滥竽充数的人呢。”不管怎么说,第一次南郭先生确实成功了,得到了俸禄。这一环节的设计,实际上是要学生了解人们在犯这样的错误时候存在的侥幸心理。以及当错误没被发现时的沾沾自喜,自以为是的想法。这是人之常情,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反应的。这个讨论的结果正是我想要的——让学生由文中人物联想到自己,检讨自己。接着我们继续想象南郭先生拿到俸禄后的得意样子。让学生把刚才讨论得到的想法变成语言说出来,进行说话训练。“他怎么想,怎么做,有什么决定。”注意表达的逻辑,把前因后果有条理的说出来。这个说话训练其实也是对故事的上半部分的一个小结。
紧跟学生的发言我用这样一段话来过渡教学环节:“确实,在今天的社会中有不少人善于伪装,也会耍小聪明,取得了一定的利益。但是这样不诚信的行为能永远装下去吗?”故事继续发展,我们的讨论也在继续。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即位了,当南郭先生听说这个新王喜欢一个个听吹竽时会是什么样子呢。学生继续走进人物的内心,以角色表演的形式,替文中南郭表达了紧张,烦躁,害怕,如热锅上蚂蚁的样子。这一环节的设计也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认识人物的错误。再其他同学对文中人物说一句精辟的话来帮助南锅先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这时候如“骗的了一时,骗不了一世。”“真才实学才能受益终生。”“知错就改,为时不晚”等精彩话语很自然的出现在学生的语言中了。这样语言训练和思想教育这两个教学目标基本达成。课堂轻松幽默,学生议的热烈,说的精彩。感觉非常好。作业是续写这个故事,要求从人物的性格,思想的可能性,推测故事的不同发展结果。
与文中人物的充满人情味的进行对话,使课堂变的很鲜活,人物形象不在是一个符号,而成了身边的人,或者就是自己。这样的语言训练发自内心。这样的思想教育就更能打动孩子的心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应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本教学设计运用“导读——泛读——研读”的阅读教学模式,体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采用“整体——部分——整体——拓展”的教学结构,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在阅读中识字,在识字中感悟。从激发兴趣入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等多元阅读形式的设计,为学生搭建了自我建构、自主感悟、自我展示的平台。
突出了“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充分运用“集中识字”的教学成果,采用“找朋友,正字音;拆、组字,记字形;相比较,记字形;猜谜语,记字形”等多种识字策略,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
突出了汉字书写规律,培养了学生规范、正确书写的良好习惯,挖掘了学生的知识潜能,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拓展了学生的实践空间,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维生素C的故事》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上的一篇课文,文章记叙了维生素C的发现经过。文中写哥伦布带领船队在大西洋探险中遇到了“海上凶神”的怪病,部分被留在荒岛上的病重船员靠吃野果子存活了下来,由野果子人们发现了人体不可缺少的维生素C。这篇课文告诉我们:许多科学的新发现都是在生活实践中经过细心观察、反复研究才获得的。
读罢全文,我觉得课文的语言平实、浅显、流畅,全文叙述有条有理,层次清晰。在教学过程中我着重抓住了两条线,较好的把握了文章的重点,同时也巧妙地化解了文章的难点:
一、抓“海上凶神”关键词,体会航海之苦,探究船员病因。
通过读文,学生很快能从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读懂,所谓的“海上凶神”实际上就是“坏血病”,它是由于人体长期缺乏维生素C引起的。可是,在当时,哥伦布及他的船员知道这是一种什么病吗?(不知道)得了这病有怎样的症状?(病人先是感到浑身无力,走不动路,接着就会全身出血,然后慢慢地死去。)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海上凶神“的可怕。
“那时,航海生活不光非常艰苦,而且充满危险。”这是课文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这句话不仅点明了航海的艰险,更暗含了船员们得病的原因:因为在漫长的航海生活中,船员们所能吃到的只有黑面包和咸鱼。
二、抓哥伦布情感线索,感受人物心理,探究发现过程。
哥伦布的情感变化是串联整个故事的一条比较明显的线索,教学中紧扣这条线索,不仅能突出重点,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主旨。
教学中,引导学生着重体会,哥伦布在航海不到一半路程看到已经有十几个船员相继病倒时“心情十分沉重”。那些病重的船员为了不拖累大家,主动要求留在荒岛,哥伦布“噙着眼泪点了点头……”的矛盾心情。当哥伦布的船队胜利返航接近荒岛时哥伦布心情“越来越沉重”。到最后看到他的那些船员劫后余生时的“又惊又喜”。进而引导学生以“重逢”为题,想象说话。把那些在荒岛上的船员是如何活下来的,说出来。通过他们前后所吃食物的不同探究治愈“海上凶神”这种怪病的良方,从而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哥伦布得知那些留在荒岛上的船员活下来的原因后,并没有停止探究,而是急切地把他的疑问告诉了医生,最后才发现了维生素C。这样文章主旨的揭示就水到渠成了:“许多科学的新发现都是在生活实践中经过细心观察、反复研究才获得的。”
小河蚌经过岁月的磨砺,获得了晶莹的珍珠。这是在课堂上我对学生们说的话,也是这次教学《小河蚌的故事》后,我自己对教学的反思。一堂好的课,也需要经过不断的磨砺,不断的思考,来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收获更多,发展更大。
这篇文章是含有深刻哲理的故事,通过小河蚌们不同的表现来告诉学生要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的道理。课文中有很多生字词语学生比较陌生,学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课文中还有很多难读的长句,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障碍。针对教材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目标:
1.会认课文后7个生字以及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练笔等形式让学生理解“磨砺”等词语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理解小河蚌们不同表现的原因。
3.在感悟课文的基础上,懂得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的重要性。
在学生自学的时候,考虑到文章有很多生字词语,所以花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词语,读课文,力求让他们对课文熟悉,有初步的感知。
在指导学生预习课文时,学生基本已经把文中的大致内容了解清楚,而且阅读批注也已经做好,这为我重新改变教学设计准备了条件。同时曾经在大学时就有过演话剧的经历,我非常自信能够调控好。开始上课了,我尽量用比较温和地声音说:“同学们,我们学习完了《去年的树》,从小鸟寻找树的过程中感受到友情的可贵,诚信的可贵。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篇《小木偶的故事》,看看在小木偶身上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这次我想选几个学生来演一演这个故事。”听到我说表演,同学们顿时就来了精神,争先恐后地举起手来。为了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准备,我就让大家自己选定一个角色,然后自由地演绎,认真地默读着,细心地批画着,“板着脸、笑嘻嘻、愤怒、亲热、温柔、痛苦、伤心、着急、委屈、生气、龇牙咧嘴、嘟嘟囔囔、可怜巴巴、放声大哭”等等表情词。等觉得自己把握到位了,就停下来坐好。大概十分钟过去了,学生们都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一个个跃跃欲试的表情,让我也为之一振。我非常想和同学们享受这一过程,于是我轻轻地问同学,愿意给老师一个机会演吗?结果学生们都非常乐意地点头。
我扮演小红狐,另外再选了几个学生扮演小木偶、小白兔、熊警察、老婆婆、蓝鼻子小女巫。为了把狐狸的狡猾演绎得淋漓尽致,我在表演时尽量的用可爱的动作和甜美的语言来表达,这时大家都进入了状态,委屈、伤心、愤怒的小木偶也演得很到位,可是它只有笑嘻嘻的表情,所以非常难把握。特别突出的是小白兔,那个龇牙咧嘴的表情,蹦蹦跳跳的动作真是很像,全体同学都不由得鼓起了掌。老婆婆在临走时的嘟嘟囔囔,小孩也尽全力的扮演。小女巫的神奇力量是学生们最喜欢的,饰演得很天真可爱。孩子们热情高涨,每个人都卖力地演出,欢笑声充溢着课堂,我发现他们真是可爱至极,又非常聪明!在演童话故事的过程中小孩们也已经充分理解了那些表情词。
《渔夫的故事》一课选自古代阿拉伯著名的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故事主要讲了一个贫穷的渔夫,到海边去捕鱼,意外地捞上了所罗门封锁魔鬼的瓶子。他打开瓶子,狡猾凶恶的魔鬼钻了出来,想要杀死他。渔夫用自己的智慧战胜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锁在瓶子里。故事中魔鬼的强大和渔夫的弱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故事告诉人们:拥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不可战胜的。
这时候渔夫想道:“他是个魔鬼,我是个堂堂的人。我的智慧一定能压制他的妖气。”
这是课文唯一一次对渔夫心理活动的描写。从他的想法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渔夫此时已经镇定下来,他知道怕魔鬼和与魔鬼讲道理,都是徒劳的,自己能与魔鬼较量的,不是身体,而是智慧。他想到了,只有让魔鬼重新回到并子里,才可以治服它。所以下面的对话,渔夫的语言就充满了智慧,让魔鬼相信:他不想再乞求、辩解,准备束手待毙,使魔鬼不知不觉进入了圈套。
本课教学过程中,不足之处有:
当我们的老师,当我们的大人在认为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孩子什么都不懂的时候,也正是我们忽略他们的想象与创造精神的时候。
当我们用我们的思维去考虑他们的时候,用我们的认识水平去衡量他们的时候,也正是我们在抹杀他们的想象与创造精神的时候。一个孩子从呱呱落地,经过娃娃学语,再到如今少儿时代。其实,他们都在用他们独特的眼光看待我们的世界;用他们独有的思维思考着我们的世界。当我们自认为很伟大的时候,其实在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面前你是那么的渺小。
我想作为教师我真的该好好的反省我自己。真正该好好的用新课标的理论指引我,转变自己的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转变一个观念,就是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而不是要什么都在学生之上的传统师者形象。
新颖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等都将教师从传统的一包到底的角色中解脱出来。这些方式,也是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的无形资源。
刚刚和孩子共同学完《小木偶的故事》这篇课文,整堂课都在一种非常融洽的气氛当中度过,至少自己觉得还可以,从表情词语表演的游戏开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了课文,整体感知,汇报故事的主要内容,朗读课文中表情词语,发现表情的重要,引出本文当中的重点句子“笑是很重要的,但是光有笑是远远不够的。”进行和孩子交流沟通,孩子一边思考一边回答,整体的学习状态非常的好。
一、在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方面我是做了如下的设计:
1、读了这个故事,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生答)
2、为什么呢?从课本中你怎么知道的?(生说)
小木偶的书包被抢,小木偶尖叫:“那是我的,我的,我的。” 熊警官不相信
小木偶头疼,对小兔子笑嘻嘻地说:“ 脑袋疼。”小白兔不相信
对老婆婆笑嘻嘻地说:“头很疼。”老婆婆不相信
指导朗读
3、好可怜的小木偶啊,他说的话人家都相信,你说这是为什么啊?你说说小木偶的心情怎么样呢?(委屈、难过)
4、假如小木偶拥有人类的这些表情呢?他会怎样对熊警官,小白兔,老婆婆说啊?(指导朗读)
5、是啊,原来拥有这么丰富的表情原来是这个样子啊,假如小木偶现在遇到了原来给他雕刻的老木匠,他会对他说什么呢?
6、再读句子,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来谈体会。
二、课后反思
(一)、虽然是语文课堂,教的是语言文字,但是在讲解的过程中,训练很重要,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这样无形的语言训练。
1、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有些困难,所以要在课堂当中对孩子进行引导,比如故事的主人公,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这样孩子在慢慢的引导中就说出故事的内容,经过几节课的训练,孩子就会概括了。
2、朗读的训练。注意词语的朗读,课文中有很多关于表情的词语,需要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会带着这样的表情读,学生反而在读句子的时候能够融会贯通,读的很好。在读小木偶的那三句话的时候,让学生读出感情,进行比较朗读,感悟到丰富表情的重要性,学生读的都很投入。
3、想像训练。在体会过后,让学生想像,如果现在遇到老木匠,你会对她说什么吗?学生都能畅所欲言,但是在说的过程中,学生的主题大都埋怨老木匠为什么只给他一种表情,所以这个地方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了引导,朗读前面几个自然段,学生体会到了老木匠的用心良苦,然后孩子开始说觉得老木匠想的不周到等等思维的迸发,那么随机我问孩子,你应该怎么对老木匠说呢?孩子说的就很具有人性化,语气委婉,而且很到位,很欣喜。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用心思考)
1、 教了一年的语文了,觉得小学语文其实说起来麻烦他就麻烦,说起来简单他就简单,但是最重要的是应该去培养孩子的一种学习状态,懂得怎样去学习。比如让孩子快速的读课文,很多孩子就能静下心来,自己的读课文,有的孩子总是交头接耳,不认真地读,即使有些孩子读,他也没有真正的读到心里去。所以读书的状态一定要培养。
2、思考的状态。我觉得在学习中,学生一定要积极的思考,很多孩子木木的坐一节课,自己一眼看上去就是没动脑子,所以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多鼓励,多表扬,让他们说。其实很多孩子一旦第一次张开口,他就会表达了,就有了表达的欲望,所以应该给这样的孩子更多的机会。还有很多时候,问题一出,很多孩子把手都举的高高的,但是我想可能是我的问题没有水平,太简单,但是那些大多数不举手的孩子可能并不是不会,我应该多留些时间给孩子思考,毕竟孩子之间的差异还是很大的,这种思考的状态孩子一定要有。
(三)、一节课孩子到底收获了多少?
这是上完这节课后问自己的一个问题。在课堂上,问过孩子,你学完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回答的特别出彩,不仅仅有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说到我们应该多角度的去看待问题等等一系列能从文本中看到的东西,我觉得很好,主流的思想学生有了,这些学生感悟到的东西也是非常好了,对文本有了一个多元化的理解,很欣慰,很高兴。所以想这些孩子能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在以后的人生中也许会有很大的启发和感触。
整堂课虽然只是略读课文,但是按照重点课文来讲解,发现每句话很有讲头,许多东西需要我们深入的挖掘,希望以后做的更好吧。
故事还在继续,我给大树画上笑眯眯的眼睛和弯弯的嘴巴:同学们,咱们让大树更开心了!可大树有个心愿——我稍作停顿,你们猜猜是什么心愿?
孩子们的情绪很快被调动起来,纷纷各抒己见。他们的想法出乎意料的奇特:有的说,大树想和我们人类做朋友;有的说大树想像它的朋友一样四处走走看看;还有的说,大树想到我们的课堂里,跟我们一起学习,听老师讲故事......每一个想法都那么新奇、可爱!
每个孩子都在思考,都想表达,我也被孩子们的情绪感染了!你能帮大树完成心愿吗?你一定有好办法! 很快,课堂上有涌起一次高潮:大树原本就是人类的好朋友,有的人乱砍滥伐树木是不对的,人类应该爱护绿色;等大树的果实成熟了,小动物摘走果实,就能把大树的种子带到每个角落,就好像大树去了每个地方;我把大树画下来,它不就可以到我们的课堂里来了吗?...... 趁热打铁,我提示孩子们用画笔把自己想到的记录下来,孩子们思维活跃,大都已经“胸有成竹”,作品明显好于前几次。
第二节课完成作品后,我还组织学生讲“大树的故事”,并根据孩子们的故事自然提出我的课堂小结:大树的故事可真多,有开心的,也有不开心的。但只要我们都来爱护它们,它们一定会带给我们更多开心的故事!
整节课在故事中自然生成,孩子们轻松愉快,活跃的课堂气氛也让我极为轻松。
这堂课,在教具上我费了很大的心思做了很充分的准备,为幼儿准备了许多的小图片,可供幼儿选择,还有每人一张的星期安排表、记号笔、自制的教学图片等。这些教具的准备很好的提高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及积极性,为本堂课的开展起到辅助的作用。
在活动的设计中,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现知识的学习情况,认真的思考、设计了活动目标以及各个活动环节。但是,上完本堂课后,发现在活动目标的制定中,我设计的目标有点过于简单,绝大多数幼儿都能自己整理自己的思路,完整讲述操作的结果,以至于在我预设的过程中超前的完成我设定的目标。经过反思,我重新制定了一个新目标,增加了一点学习的难度。我在本堂课中加入时间或月份的学期。例如:星期日,下午几点我在干什么。我想这样的设计更适合大班幼儿的学习特点。一堂课中不仅让幼儿认识到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概念,而且也学习到了“24小时”的时间概念。
经过本堂课授课,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上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不足,在课堂中的随机应变能力、幼儿回答问题积极性的调动等有待加强。
《亡羊补牢》这篇课文是一则成语故事。这个故事短小精悍,故事性较强,课文内容较简单,对学生来说在把握内容上不会有什么困难。关键是要通过读懂寓言的内 容来理解寓言中所含着的意思。寓意是对故事中的具体形象和故事情节作的最高概括,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个跨度的,为了帮助学生迈过这个跨度,必须重视情境 创设,因为学生只有在耳闻目睹之后,才会真正深入地理解故事内容,正确地对故事角色进行分析和评价,在此基础上,才能水到渠成地概括出寓言向我们揭示的道 理。通过课文的教学,要使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出了差错应该及时想办法补救,免得再受损失。这篇课文的教学,我在教学设计中考虑学生的年龄情况,体现了新课 程的理念。
1、导入设计富于情趣,吸引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一上课,我便引导学生通过积累成语,引出这个故事,学生由此兴志勃勃地投入学习,思维随之活跃起来,质疑创设问题情境也就应运而生,各个疑问代表了学生学习寓言的求知欲,这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探究的动机,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开端。
2、重视对重点词句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和培养运用语言文字能力:
在 这篇课文中,我设计了“练习说话”的环节,高度重视字词教学,因为这正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在讲“应该”这个词时,我指导学生通过联系实际生活理解词 义,让学生说句子练习进行运用语言文字训练。另外,还引导学生说说身边类似“亡羊补牢”的例子,让学生在运用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对寓意的理 解,并引导学生运用这个成语故事,指导学生处理解决生活中的事情。
3、重视朗读文本,让学生在读中品悟,培养语感,形成朗读能力:
在 教学过程中,读好两次丢羊的经过。第一次他是满不在乎,街坊劝说的话,他没当回事;第二次他很后悔,觉得应该按照街坊说的去做,并立即动手将羊圈修补得结 结实实。指导朗读时,引导学生把寓言中所表达的几个层次的意思读出来。在朗读的形式上,先让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然后默读理解故事内容;老师范 读,学生练读抓住重点词句;最后再分角色读,通过反复地读,达到理解寓言含义的目的。然后,充分利用插图,将四幅图放在一起,指导学生看图讲故事。大家的 学习兴趣十分浓,有的复述故事,有的绘声绘色地讲故事。
4、拓展练习,丰富学生课外知识。
最后十分钟,我又和同学们一起阅读了语文读本上的《熟能生巧》,促使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不仅激励学生重视阅读《语文读本》,而且进行了语言积累。
综合上述,本节课学生读懂了课文文本,理解了寓意,启发了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进行了语言积累。当然,这节课不免还存在着一些遗憾:
1、教学过程中,创新意识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更加加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创新的意识,为实施素质教育打下良好的坚实的基础。
2、在联系实际环节,有的学生理解了寓意,但是不能条理清楚地叙述出生活中类似的事例。今后还需要继续加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本课时,我重点体现“以读为本”,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思考、读中感悟。巧妙设计教学活动,通过活动调动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如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先请小朋友自由读读这个小节,然后问大家读了这个自然段,你了解到了什么?根据大家回答板书:蒸汽机车、电力机车、磁悬浮火车。
接着问问大家对于这三种类型的火车,你能向其他同学简单介绍介绍吗?结合课文插图和相关的图片、资料向大家简单介绍这三种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火车。然后再问问大家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孩子们对于火车这种熟悉的事物是很有感情的,平时在他们的图画中也是比较多见的事物,上了这一节课,对于火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获得了更多有关火车的知识,特别是磁悬浮火车这新颖、飞速的新鲜事物更让大家感兴趣。然后采取画一画的方法,孩子们有的给自己的火车设计了美丽的外观,有的给火车设计了舒适的内部构造,有的设计的火车在崎岖的山路可以长出翅膀在空中前进,有的设计的火车遇到大江大河可以想神奇的潜水艇那样前进......孩子们的想象力是多么的神奇,是多么的不可估量。因为孩子们有兴趣,兴趣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们学习的动力。
《大树的故事》这节课是二年级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树与人类及动物的关系,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绿色生命的情感。
在课堂上,我通过引导观察,欣赏与绘制大树的故事后。同学们有了对树的了解及大树所带来的好处、作用、美观与故事有了很好的认识。在正确认识到大树的主体结构与动物之间,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后,从思想上就开始对树的保护认识了。
在动手操作上同学们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上都有了很好的表现。在作品的故事展现上突出了树与人类、动物的和谐生活气氛,也充满了对故事的想象与制作。本课是一节集欣赏、绘画为一体的课程,故事是小学生最喜欢和最感兴趣的,让学生自己来讲一个关于大树的故事,锻炼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整体来说,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的积极性较高,完成作业的情况也比较另人满意。作业展评时,先让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学生与学生互相评价和教师点评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让每位同学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运用对学生激励的方式,(如:你真行!你们真棒!)等形式,以达到树立学生自信心,激发他们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走向成功,这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最后小结时我还适时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意识的培养,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的意识。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绿色生命的情感。
《大树的故事》是人美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第三册中的第八课。教学目标基本实现,这一堂课围绕大树爷爷贯穿了整节课的教学内容,通过回答大树爷爷的问题、观看录象和对大树的联想,激发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起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自然奥妙的兴趣。
本课时教学重点明确。回忆并会观察大树外形特征,能根据本课题的内容进行想象、创作。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课前我做了大量的教学准备。关于大树的模型、精彩录象的创设等,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控制学习活动。实践活动时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或昆虫进行创作,大胆地发挥想象,能使课堂活跃起来,更能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做到“纲举目张”,抓住重要问题,引领教学全过程。
我采用了开门见山的形式引入新课。我告诉同学们:今天我从森林里请来了爱讲故事的大树爷爷。然后请一名同学读了大树爷爷的来信,组织同学回答大树爷爷提出的问题。然后通过录像画面引导、激发学生对大树故事的联想,营造了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气氛,为学生提供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并从中拓宽学生思维,大胆想象。然后我又把人们对大树的破坏行为提了出来,让同学们想想如果没有了大树,世界将会怎样,以及我们该怎样拯救大树?这个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生们极大的兴趣,他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门。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不断的鼓励他们。接着我请学生猜猜大树活了以后会怎么样,都有谁会来到大树的周围?
通过联想,学生们也想自己也到大树的周围和大树做朋友,这样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与本组同学讨论,“可以设计什么样的小动物或者昆虫,能够组成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故事的经过是怎样的?”至此学生的设计方案已基本成熟。学生的作品内容各有千秋,有的是象啄木鸟帮大树吃虫子的故事,有的是发生在大树上的故事;作品的图案充分的反映了儿童天真活泼;色彩有的响亮、热烈;有的柔和、宁静。很明显,学生的设计构思较以前有了很大突破,最后我和学生们一起成为了大树爷爷的朋友,并鼓励学生在课后多找一些奇特的大树的资料,来进行课堂延伸,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绿色生命的情感。由于本课的教学使我想到,要把美术教材变成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载体,使美术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沃土,就必须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而学习新课标,首先要加深对美术课程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纲举目张,而不至犯穿新鞋走老路的错误。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言语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尤其举足轻重。在教学过程中我不太注重使用趣味性的语言,说话语速比较快,不符合小学一年级孩子的思维特点,教学过程中学生听起来比较吃力,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跟不上教学,学生反应比较慢。
一年级的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课堂中要使用一些奖励机制,利用鼓励能满足学生情感上的需求,使孩子们课堂上的精神生活更积极,更充实,更持久地激发和保持小学生的这种兴趣。这个奖励可以是口头表扬,也可以是奖励贴花小星星等等。在教学过程中忽略的学生的情感需要,非常吝啬对学生的表扬,没有能很好保持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文章结尾,当结果大白于天下的那一瞬间,不只是大卫,就连所有的读者都为之振撼,窗外是一堵墙,什么都没有,当读到这时,我感到孩子们有些振撼了,我引读“孩子们,窗外没有……没有……没有……”此时我发觉孩子们的眼角湿润了。他们饱含深情的朗读着文本,读出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感动!
“你是大卫,你会说什么,做什么?大卫会怎么对待疾病和其他困难?如病房里又来了病友,大卫会怎样做?”请学生动笔写写你的感悟,借此小练笔训练学生的文笔,同时在孩子们内心深处种下了一颗善良的种子。让孩子们能够,珍重自已的同时,树立一种“大爱”之情!
当然了在教学中,不乏一些遗憾。在问题的情境设计上有些不紧凑,孩子们在朗读上的时间分配还是不够,分析过多,教师牵的太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改进,使每节课都精彩!
在激趣引题时,我问学生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村庄,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这是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和我的预想有了出入,原本我猜学生也许会说到后来这个小村庄被洪水冲毁了,什么都没有了。想到了新课标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既然孩子们说到了美丽,我就跟着孩子们走吧。
你读了哪些句子,仿佛让你看到了这个美丽的村庄。孩子们很快读到了“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本来是想学靳老师的,想让孩子们上去画画,我担心会太费时, 更担心要画出来谈何容易!还是引导学生读出味道来。在一次次的朗读指导,让学生感悟词语的意思,走进这美丽的村庄。“当你读到清澈见底的时候,我仿佛想起了珍珠泉这样一句话……”学生马上站起来很有感情地背到:“水是那样深,又那样清……”“有时候,透过密密的树叶,……一直照到潭底青褐色的石头上。”后一句出乎我的意料,惊喜。清澈见底的意思理解了,课文中的意境显得更没美了。
“你读到清新甜润时,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你知道我闻到了什么?”学生举手的不多,“回忆一下秋天的雨。”学生马上活跃起来,说到了苹果的香甜,橘子的酸味,青草的芳香等。“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看见山上~~`天空~`。”郁郁葱葱,湛蓝深远的意思在朗读中,在评价中,在对话中,学生理解了。很多词语的解释不可下定义,她只是一种意境的表达,对于这种词语的理解,用优美富有诗意的句子来帮助学生理解,美上加美,有助于学生对整段的理解,对全文的理解。
上完《小木偶的故事》,我感觉有特色的地方是:
一.抓住了课文的特色,设计“积累词语”这一环节。因为这课表情的词特别多,所以我安排了让学生划词、读词、理解词、运用词来达到积累运用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道理的三重目的。我把“板着脸、笑嘻嘻、愤怒、亲热、温柔、痛苦、伤心、着急、委屈、生气、龇牙咧嘴、嘟嘟囔囔、可怜巴巴、放声大哭”打在屏幕上,让学生先读词,读准字音,以边读边做表情动作来理解词,最后以选词说话达到运用的目的。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因为有着忽喜忽怒忽悲忽怨各种表情演示,兴致高涨,也能比较直观形象地理解词语的意思,个别学生对某些词不理解就犹豫着不知道如何做表情动作,这时他们会左右观看,从同学的表情中理解自己感到疑惑的词语。既加深了学生对此语的理解,又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紧扣了本课所蕴含的道理,有助于展开课文的教学。这就是有效教学吧,能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中学到各种语文知识,让学生深深地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二、课堂测验辅助突破本课重点:在指导朗读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给括号中填上表现小木偶真实表情的词语这一练习的设计,让学生在充分理解了小木偶的亲身体会的基础上完成练习,使学生对课文主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完成了对本课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三、注意将教学与适当的评价结合,以评促改:及时引导学生的情感、态度,并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法,既有教师评价,又有生生互评、学生自评,让学生在不同方式的评价中体会人物情感、性格,体会文章所蕴含的道理。
本节课的失误之处在于:
1、在指导人物语言的朗读时应该让学生直接进行自由选择,而不是教师各个指定,浪费了时间,导致后面的时间有些紧。
2、由于课文较长,所以读课文的检查预习一带而过。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自己发现错误,不利于强调易错的地方。没有把以读为本落到实处。
星期三第四节课,我精神饱满地走进教室,当我看到学生们渐渐疲劳的面容,我想如何调动学生这堂课的学习激情呢。本堂课的教学课文是《小木偶的故事》,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童话故事趣味性强,学生理解课文并不难。因此我本打算教这课时,采用以下教学流程: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分角色读课文,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积累词语,丰富语言------展开想象,续编故事。但是为了调动学生情趣,我把中间的分角色读课文,变成演童话。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重获信心,我觉得我也能把课堂的欢乐很好地传递给学生。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一言一行都深深地影响着学生。其实学生就是需要点拨的精灵,他们内在的潜力无穷大,只要调动了学生的热情,又何愁学生不爱学语文呢?能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中学到各种语文知识,让学生深深地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这是我们语文老师所追求的语文课堂,也是我们理想的教学方式!
在设计时,我设计的总问题是:“为什么有的河蚌哭,有的河蚌笑呢?”当初本想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说出没有珍珠的小河蚌已经再也没有机会去重新孕育一颗珍珠了,因为时间一去不复返。从而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使学生体会到时间的宝贵,要珍惜时间。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只是浅层的说明,是因为一些小河蚌有珍珠,另一个小河蚌没有珍珠。所以,在当时我便调整了总问题:“小河蚌欢笑和流泪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不只停留在浅层的答案,而需要学生思考,深入发现真正的原因。
全文围绕这个问题展开,共分三个部分。第一个层次是感受小河蚌们获得珍珠的艰辛及喜悦。在设计这部分教学上,我通过“磨砺”这个词语的解读,来让学生体会小河蚌获得珍珠的不容易。先让学生找到说明小河蚌欢笑原因的句子,然后通过日常经验迁移,设计了一个小练笔:小沙子进入了小河蚌们的身体,磨呀磨,————。让学生通过想象,把小河蚌们经受的磨砺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在学生们交流结束后,再让学生找出课文里描写这些痛苦所用的词语是什么,学生很自然地就找到了“磨砺”这个词语,并初步理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这比直接地告诉学生磨砺的意思的效果要好,学生理解更深刻。然后再读描写原因的这个句子时,学生就能读出经受磨砺的痛苦感觉,这是第二次读。然后通过浏览信息窗,让学生了解沙子变珍珠的过程是很漫长的,要经历岁月的考验,第三次读这个句子时,学生感受到了磨砺成珍珠的不容易,对小河蚌们的坚韧性格有了再一次的体会,读时感情又进一步升华。这个时候让学生找到小河蚌们欢笑庆祝的句子,学生们很自然地融入自己的感情,和课文中的小河蚌一起庆贺成功。在指导朗读此部分内容时,我告诉学生读书要加入自己的想象,引导学生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当时的欢庆场面,并从读中体现出来。这样学生不仅有深刻体会,也受到了感染,更加深了没有珍珠的小河蚌那种伤心后悔的心理对比。
同学们通过表演这个童话故事,更清楚地理解小木偶那难以明说的无奈心情,所以不要我说明,孩子们就自然总结出:笑是很重要的,不过生活中,要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我的教学目标就在这个轻松愉快的课堂中实现了,而且效果很好。于是我再次把那些词语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们读词。然后请同学们再试试表演好没一个表情。
为了表示奖励,我给他们讲了《小木偶的故事》的第二篇《我不是一段普通的木头》,同学们听得非常认真,还叫我把第三篇也讲给他们听(因为我告诉了他们《小木偶的故事》一共是三篇,课文是其中的第一篇)。我顺势跟他们说,其实《小木偶的故事》还可以有很多篇,今天就让我们来听听《小木偶的故事》续篇,在小木偶的身上,后来又会发生什么事呢?我们接着把课文编下去。同学们纷纷跟同桌讲着接下来的故事……之后,课后作业大家就完成了一次练笔,都发挥了想象,写出了特色。
自古以来,童话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它那动人的故事和优美的语言,总能把孩子们带入美好的情境,使其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本文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贫穷的渔夫,到还边去捕鱼,意外地捞上了所罗门王封锁魔鬼的瓶子。他打开瓶子,狡猾的魔鬼钻了出来,想要杀死他。渔夫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锁在瓶子里。
本文运用对比的方式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教学时,我避免了繁琐的分析,而是通过指导学生朗读,以情导读,以读定悟。文中多处运用对比,学生通过前后对比,朗读、表演、模仿渔夫的言行举止的变化,惟妙惟肖的表演引得孩子们一阵阵开怀大笑,正是在这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狡猾的魔鬼与聪明的渔夫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物形象便展现在面前,谁是谁非?孩子们回答,我已经找到了答案,故事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显现出来。
本班幼儿绘画及黏贴能力虽然还不是很强,但是在以往的活动中幼儿的参与积极性都很高,尤其是粘贴活动,因此本活动将粘贴和绘画结合起来,既有原有经验及技能的展示又有所提升,先贴后添画,能力强的幼儿还可添画毛毛虫,或粘贴变出其它动物,能力弱的可添画小草,涂叶子,根据幼儿能力的差异安排画面内容。通过多个圆连接粘贴的形式添画出毛毛虫,培养幼儿动手的兴趣,感受色彩美,激发幼儿喜爱动物,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我为幼儿准备了各色大小差不多的圆形卡片、固体胶、作业纸、水彩笔、各种毛毛虫图片。活动开始,出示毛毛虫玩具,引出课题,让幼儿产生好奇,通过毛毛虫和小朋友之间的谈话消除陌生,然后引导幼儿观察毛毛虫有什么特点,这些也是为了之后的黏贴和添画作经验准备的。而且这时候的幼儿透过老师提供的图片,认真观察毛毛虫的特征,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我发现毛毛虫有……的特点”,然后教师小结:毛毛虫有胖乎乎的身体,身上一节一节的,头上有两根触角,身体下面有许多对称的小脚。
这时的幼儿对毛毛虫已有了初步的认知了,所以我设计了这两个问题:“你知道毛毛虫生活在哪么?你知道毛毛虫是怎么爬行的么?这两个问题就充分调动了幼儿已有的经验,回忆自己以前见过的毛毛虫。有的在树上,有的在叶子上等等,然后毛毛虫爬行的时候身体是弯曲的,扭来扭去的,这个环节我还请个别小朋友上来演示下,然后请全班小朋友一起学毛毛虫爬行的样子。接下来就是让幼儿自己动手做毛毛虫了,用老师准备的彩色园片变出毛毛虫。老师先选贴一圆片,再分别请若干小朋友上台来拿个圆,想想和老师这个圆怎么连接可以变出毛毛虫。重点引导幼儿观察掌握圆要连接不能断开的要领,其次,可以让幼儿自己选择颜色来搭配,感受色彩搭配的美。然后教师示范、讲解添画眼睛、嘴巴和触角,有正面、侧面,也可改变爬行方向。(通过圆片重叠画出其它动态或不同方向),然后在圆圈下方添画脚,鼓励幼儿可以添画周围环境,如小草、小花,也可将树叶涂得更绿些,或再添画毛毛虫的好朋友。
请全班小朋友开始动手之前教师要强调几点要求:
1、圆要连接好,颜色可以任选比较,尽量让毛毛虫色彩鲜艳些。
2、粘贴时注意卫生,糨糊不要太多。
3、大胆添画,添画时注意画面整洁。
最后进行评画活动。展示连接好的,色彩鲜艳漂亮的,添画内容丰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