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信教学反思(汇总31篇)

守信教学反思(通用31篇)

守信教学反思 篇1

俗语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上课伊始,我以简笔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鸛雀楼、山、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图画导入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又发展了思维,使学生了解作者,了解诗意,留下深刻印象,使学生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课前经过了解得知,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背诵这首古诗,难点在于有节奏有韵味地背诵,基于此,朗读古诗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如下两步:

1、小老师领读。让会背诗的学生当小老师领读,给优生表现的机会,让快生吃饱,慢生吃好。

2、师生背诗竞赛。 

新课标提倡:“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一年级小学生对古诗的朗读节奏从未接触,需要教师的教。而如果教师机械地范读,不利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也不易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多种形式,学习生字

本课除背诵古诗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认识生字。在识字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步:

3、定位联想,认识生字

首先,学生闭上眼睛,在优美的古筝曲中,跟老师一起回想:红色的生字娃娃都在课文中哪个位置,长什么样子?然后睁开眼睛,对照板书检验自己脑中浮现的是否正确。定位联想识字法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记忆的时间,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4、学生合作,学习新词请使用站内搜索引擎查找本课全部资料。

(1)男生领女生读,女生领男生读。

(2)读给同桌听,文中还有哪些字认识也告诉同桌。

(3)开火车游戏给生字组词。

5、识字游戏:登鹳雀楼

黑板上的简笔画“鹳雀楼”上每层都贴有“老虎”,每只老虎背面都带有一个生字,如果全班同学都能读出来,就可以一层一层登上鹳雀楼。

6、登高望远,想象说话

当全班同学都登上鹳雀楼之后,安排一个想象说话练习:想象一下你看到了什么美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思维。

一个好的课堂小结不仅能点明本课中心,而且能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使本课留下无穷韵味,在学生心中产生深远影响。背诗比赛仅仅是一个展示的过程,要想展示更多的古诗,比赛取得更好的成绩,功夫必须下在课外。所以小结时,教师语重心长地告诉学生:“这些大诗人写出了这么多好诗,人们会永远记住他们。古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我想如果你会背的诗多了,你也会写诗了,说不定将来也会成为一名大诗人。以后有机会,我们还要经常举行背诗比赛。看谁能成为背诗大王、小诗人!

守信教学反思 篇2

本节课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5页的内容,教材选用“游乐园”主题图的一部分——“学生购买面包”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运用加减两步计算解决“还剩多少个面包”这个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使用小括号。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教学难点是使学生明确小括号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因此,本节课我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提问,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现实问题的情境,创设学生乐学情境。本节课以学生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内容为素材,展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碰到的买面包的计算问题。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资源,通过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吸引学生看图搜集主题图中的数学信息,再通过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为下面的探究学习创设了现实的情景,促使学生能在真实的情境中较好的理解和掌握用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的想法。在练习设计上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学会必要的知识后,及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课件出示一家文具超市一些学习用品的价钱,再告诉学生给你80元,你喜欢买哪两样文具,算一算还剩多少钱?使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同时,也使学生理解今天学习的数学知识具有应用价值,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从问题情景中提取数学信息并和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反馈;使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上通过提问你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吗?你又是怎样想的?让学生充分交流研讨,畅谈自己的想法,然后着重说明解决问题的思路。列式计算时可以先分步列式再列综合算式,利用现实情境加强分步与综合之间的联系,同时强调不同算法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激励和尊重学生多样化的独立思考的思维方式。这样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现实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三、课堂上不足的地方:在用小括号将分步计算的式子列成综合算式时要更加注重理解分步计算时每一步算式表示的意义,加强分步与综合的联系。另外在小括号的引出时,应该放手让更多的学生发表自己想改变运算顺序所做的记号,从而得出统一用小括号表示先算部分,改变原来的运算顺序,使学生充分明确小括号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守信教学反思 篇3

语言文字是人的思想认识、道德情感、价值观、人生观等生命意义的一种载体,因此可以说,文本并非仅是一种物化的客观存在,而是一种理性化了的生命体。文本的这种极具隐蔽性的生命意义,只有用感性的方式才能显现出来,而且也只有当阅读主体对文本的这种生命意义有所觉悟、有所触动时,文本的生命意义才会真正生存。在我们的阅读课堂中,就是采用感性的方式让学生和文本进行生命的对话,用文本的意义提升学生的生命。

在教学《雪儿》一课读悟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这段话写的是“我”为雪儿伤愈后重新飞回蓝天而欢呼。教学由学生听教师朗诵开始,接着让学生在跃跃欲试中配上动作自由诵读,这就使学生带着阅读期待,以个性化的方式走进文本,还原语言的形象,感受语言的情感。然后引导学生在读中质疑,缘疑再读,最后补白省略,使学生在“读”这一感性的学习方式中,在表达阅读感受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理解教材、感悟教材。不仅深切体验到“我”的喜悦之情,而且从中觉悟到善待生命的感觉竟是如此的美妙!从而在愉悦中不知不觉地提升自己的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

守信教学反思 篇4

在学生通过欣赏性阅读获得情感满足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让学生谈读后感的评价性练习。在交流中,有的同学谈到“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要靠信赖来创造”;有的感慨“如果世界充满爱,将会创造多少美好的境界”;更有一位同学谈到了对人生的感悟:“马上要毕业了,回首六年的小学生活,竟没有一个可以信赖的好朋友……原来‘信赖’是要付出的。

如果我们经常问问自己对别人付出了爱心吗?有没有尊重别人?在别人给你带来麻烦的时候,有没有理解或宽容?有没有尝试着与别人勾通?有没有欣赏过别人?……那么,也许就会得到很多朋友,会创造很多美好的境界……”学生的感受多么可贵,从感性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了理性的思考。其实,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已经是作家冯骥才对人生的感悟,体现了大家手笔的匠心独运。

守信教学反思 篇5

本课是粤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善待他人”第一课“诚实守信”的第一课时内容。这一课的主题目标是帮助学生认识到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和基本要求,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道德情感,因此,我选择了以“与诚实同在”为教学主题,即结合教材的第一目的内容,并根据学生的情况,酌情整合该内容。45分钟的一堂课,我和学生都有不少收获,当然我个人认为还是存在相当的不足之处的。为了将来的教学和成长,下面我就本堂课进行课后反思:

“把课堂交给学生”是新课程的理念。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讲求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和研究式学习,通过老师的积极引导,恰当的活动设计,使学生自己去体验,去创新,达到学以致用。我把本课的教学思路定位为:宏观把握,贵在“引导”,学生是课堂的主角,理论力求从学生中来,再回到学生身上。

守信教学反思 篇6

1.学习小庆龄和妈妈的对话,体会小庆龄的内心活动。

①师生对读母女对话。

②启发思考:8岁的小庆龄何尝不想去看最喜欢的鸽子啊,是啊,美丽的鸽子似乎出现在她脑海里了,但她还是“摇摇头”(ppt:“摇摇头”加点),她心里是怎么想的?学生反馈交流。(可能有点犹豫)

③小结:答应朋友的事就要做到啊!小庆龄虽然惦记着鸽子,但她仍然遵守着约定!

2.学习爸爸和小庆龄的对话,品读重点词“改天再教”, 体会小庆龄的内心活动。

①引发讨论:“改天再教”,爸爸也这样说,改天再教又不是不教,只是换个时间,有什么不可以呢,你们认为可以吗?学生交流讨论。

②小结:说到做到,信守承诺才能赢得朋友的信任!去伯伯家,能得到美丽的鸽子,但这样会失去小珍对她的信任。遵守约定就是丝毫不动摇。

③教师引读,体会宋庆龄的坚决。

守信教学反思 篇7

1、“我把小鸟关进笼子里,给它食吃,给它水喝,可它一动也不动”,这里我问孩子“为什么小鸟一动不动的?”孩子们的回答很精彩,有的说“因为它难过”,有的说“它想妈妈了”。有的说“因为它不开心”,后我小结说:“大自然才是小鸟的家”。学生们已经能站在小鸟的角度去思考去想象了。

2、当讲到鸟妈妈来找孩子了,我问孩子们,如果你是小作者,你会怎么做,很多学生都说我会放它走。我提醒学生如果把它关在笼子里不吃不喝,有一天它会死去,你们希望看到这样的结果吗?学生异口同声:“不希望。”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让学生也替小鸟的命运担忧。

3、小鸟终于回到了妈妈的怀抱中,获得了自由。我让学生通过观察课本的画面,也告诉学生通过这个“像”字让我感觉小鸟在对我说声“谢谢你”,体会“我”此刻的心理活动,让学生感受我此刻快乐的心情。

守信教学反思 篇8

一、本设计紧扣第二学段目标要求,力求体现文本特点。

1.品词析句,坚守语文教学本色。

针对文本特点,突出语言文字的教学。整体把握各板块间的联系,通过朗读赏析、比较品味、入境体味、文本补白等方法引导学生品词酌句,习得语言,酿出原汁原味的本色语文课堂。

2.紧扣主线,恪守诚信文化之根。

从破题入手,紧扣“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要做到”一句,紧紧围绕“小庆龄是怎样遵守承诺的”这条主线,引导学生深入语言文字,在“充分地准备、倔强地留下、耐心地等待”的层层递进中,逐渐被小庆龄“守信”的执着所感染,诚信的种子融入学生的心中。就是一道引起学生多元反应的问题,它带动学生对课文作出了各自独特的阅读和思考。在教学中,我惊喜地看到学生自己品读、揣摩、推敲课文的情景。

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如何在阅读教学中体现这个理念呢?我在本课做了一次尝试。在初读感知后,我提出了探究内容——小庆玲是怎样遵守承诺的?学生通过分析品读,合作探究,共同解决了这个问题,体会到了宋庆龄诚实、守信的高尚品质。

守信教学反思 篇9

1、如何创设有效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这一环节我没有充分体现,而只是课前让学生猜谜语激发学生的兴趣,没有充分地利用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2、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点在教学过程中引导的很到位。老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操作再讨论发现规律,并能及时地让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你想摆几个呢?需要几根小棒?在小组中说说。既给学生时间又给学生空间。让学生感受学数学的乐趣和用处。

3、如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不同的策略。这一点在教学中是重点也是难点,这节课突破了,着重让同学在教师的帮助下想出多种方法,学生想出了三种方法,并能择优运用。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4、如何合作交流,帮助解决问题。整堂课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老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了,让学生在小组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与享受,小组中互相帮助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

5、如何对过程作出反思与评价。这一点作得不够,老师只是在课的总结时让学生反思而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体现出来。

总之。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改所提倡的“数学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学生自己体验、探索、时间活动的过程”。这一理念,课堂上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学习优势得到充分地发挥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方程”一章基础上,安排的三个专题实践活动之一,意在让学生经历一个直观操作、探索发现的过程,体验发现规律的方法,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渗透一些简单的函数思想,学会一些数学思考的方式、方法。

守信教学反思 篇10

本堂课我的授课初衷是好的,教学目的是明确的,但上完课才发现问题还是不少:首先:我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不够,对学生的能力不信任。其实学生在掌握了一些议论文的文体特点之后,已经具备了自学的能力,老师不必面面俱到,对于一篇自读课文,老师完全可以更大胆地放手。比如对文中例子的分析,显然过了,可以示范性地讲一两个例子,其余地由学生自行分析,这样既可锻炼他们的能力,也能使他们留下深刻印象,更是对他们能力的一种肯定。

再者,这堂课的容量偏大,显然冲淡了教学目标中“学习作者的创新思想,培养求异思维品质”这一点。如果把内容分为两堂课,或是前面讲授的时间安排再合理些,效果会更好。

最后,我发现对学生的发言,我给予表扬的也不多。在课前,我还一直担心学生的预习不充分,上课会造成一问三不知的局面。且加上我班学生上课较沉静,平日里发言的几乎是寥寥无几,我担忧这堂课气氛会很沉闷。但显然学生的课堂表现让我出乎意料,我想在这个时候,我应该多给他们美言几句,也可激励他们日后的踊跃发言。俗话说有失有得,上公开课的确有一定的心理压力,但能在课后得到同仁们的一些良好建议,这对于我今后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是有大有好处的。

守信教学反思 篇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教学应注重情感体验。《怒吼吧,黄河》这篇课文情绪激昂,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很容易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激发学生的民族感情。为此,整堂课我始终坚持“以读为本”,于读中悟情,读中入情,整体领会文意,培养语感,激发并强化学生朴素的爱国情感。

一、巧设情境,激活思维。这篇文章的题目极富震撼力,于是,我从课题中的“怒”字入手,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去感悟黄河的“怒”、诗人的“怒”、作曲家的“怒”、演剧队的“怒”、延安军民的“怒”、全中国人民的“怒”,最后又以“怒”字收尾:心上一个奴!首先,我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播放了一段奔腾怒吼的黄河的录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黄河的怒吼”,紧接着让学生把看录像的感受融入到文字中,激情朗读相关的段落。诗人的激情又触发了作曲家的激情,两位艺术家的激情在碰撞,在升华。我适时启发学生设想两位挚友相见时的心情,推想光未然朗诵时的情绪变化的原因,想象冼星海的激情被触发时的激动,引领孩子们去感悟两位艺术家的旺盛的创作激情和革命激情。《黄河大合唱》诞生了!学生无比激动和自豪。我又满足孩子们的要求,聆听了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真切地感受其艺术魅力和感染力。然后要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联系时代背景来谈《黄河大合唱》的创作的重大意义,突破难点。最后又以“怒”字收尾,“怒”字是心上一个奴,正是因为心中不愿意成为亡国奴,所以才发出了怒吼!至此,学生的激情高涨,热血沸腾,我抓住时机,让学生面对两位民族的骄子,倾诉自己的一腔爱国情,使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

二、诵读为主,读中熏陶。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有所熏陶,有所启迪。通过放声地读,分男女生读,全班齐读,师生合读,孩子们渐渐地走进了两位艺术家的内心世界,与光未然同“激情”,同“哀伤”,同“欢快”,同“悲壮”,同“怒吼”,与冼星海同心潮澎湃,同乐思如潮,感受《黄河大合唱》的作词家、作曲家的旺盛的革命激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和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热爱。

三、课外延伸,加大容量。生活的内涵有多深,语文的内涵就有多深;生活的外延有多宽,语文的外延也就有多宽。语文教学应当体现实践性这一学科特点。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更深刻地理解《黄河大合唱》创作的历史意义,我布置学生课前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课堂上让学生联系时代背景来谈感受。由于有了课前的情感铺垫,学生理解这一难点也就水到渠成。同时,课内的知识自然地向课外延伸,扩展,深化,加大了课堂容量。

现在的孩子生活在新时代,他们对战争年代的事情理解比较浅,所以对课文的时代背景的了解体现的很是重要。在课前,我让学生自己先查查时代背景。在上课的过程中,我特意准备了课件,向学生展示了作者的简介以及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在教学时,我在有些环节处理的不够到位:

一、开场关于黄河的那个画面,应该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的体会,然后让学生去看,这样学生的理解才有个过程。有个台阶。二、在理解作曲家谱曲的过程中,在第一个环节上花的时间较多,以至于在第二个环节的教学中,时间很仓促。对于冼星海这部分的内容讲的不够多,对于他的了解不不够到位。这部分学生读的时间也不够充裕。在今后的教学中,在教学环节的处理方面要更一步的改进。

守信教学反思 篇12

《永远的一课》教学反思 本课是长春版教材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十一版块《考验》一组课文中的 第一课。课文讲的是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日子,欧阳老师带领同学们在 空旷的操场上经历风雪考验,站立五分钟的事。这一课在同学的心目 中是”永远的一课”。在教学本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课文内 容,向课文的主人公学习,从小磨炼自己的品格,使自己勇敢的接受 考验,获得成功。 这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充分预习

的基础上进行的, 学生课上兴趣很浓、 感悟很深。对作者表达的感情能有一定的感悟。当学生的情感已经被 激发起来时, 我应该抓住时机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去读。 多读、 读透, 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华情感。这节语文课我十分注重 让学生在读中培养语感和进行情感体验, 尤其是语言文字的阅读训练 和思维训练融为一体,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究,还有创 造性地想象、 创造性地朗读, 做到了张弛有度、 收放自如, 有的放矢。 本节课为学生创设的这些“机会”,为学生创造性阅读开辟一片“绿洲”。 学生拥有这片“绿洲”,自然就敢想、敢说、敢创造了,那么,我们的 课堂教学也就自然“活”起来了。 我想一位老师在课堂上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 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可以适应社会,独立生存的人?人生在世,都 要经历一些考验。经受住了考验,我们才能逐渐走向成功。而《永远 的一课》这篇文章不仅仅是让孩子们印象深刻。也给作为老师的我以 深深的震撼。 教育是什么?如果所有的老师都有把眼光放在学生是否

学会文化知识上,那么我们的教育只能是重复着过去的老路,如何开 拓?如何创新?是我们作为教育人必须考虑的问题。 我想教育的关键 还是锻炼学生的品格,只有学会挑战自我,磨励自我,才会逐步走向 成功。

守信教学反思 篇13

解方程是数学领域里一块儿重要内容,在实际生活中,学会了列方程解决问题之后,很多不易用算术方法解答的习题,却能列方程很容易地解答出来,这足以说明列方程解决问题比算术法解决问题有非常明显的优越性。

今年我教的是四年级,所用教材是青岛版五四制教材,第一单元就出现了解方程的内容,这部分教材我已经教学了四遍了,按理说这第五次教学这部分内容应该是易如反掌、挥洒自如,可是面对新教材的设计,我这个五年不教学高年级的老师却有了很大困惑----本教材的教学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出乎我预料的则是借用天平演示使学生感悟“等式”,知道“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都乘或除以同一个非零的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从真正意义上理解方程的意义,并学会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在以前几轮教材中,学习解方程之前都是先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被除数=商×除数;除数=被除数÷商等关系式来求出方程的解,就连我自己小时候学习的解方程也都是根据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方程的解的。

开始我有些怀疑,以为只有青岛版五四制这个版本的教材利用了等式的性质教学的,于是急切的打开电脑找到各种版本的电子教材翻看这部分内容,却发现各种版本的教材设计思路是一样的,都是先学习等式的基本性质,接着再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为了彻底弄明白教材的编写意图,我又找到了这几个版本的教材所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翻看,新教材编写者大致都是这样解释的:长期以来,小学教学简易方程时,方程变形的依据总是加减、乘除运算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到了中学又要另起炉灶,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来教学解方程。小学的思路及其算法掌握得越牢固,对中学代数起步教学的负迁移就越明显。因此,现在根据《标准》的要求,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这就较为彻底地避免了同一内容两种思路、两种算理解释的现象,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看了这些内容,我才从思想上认可了这种设计思路,原来是为了使小学教学解方程和中学教学解方程的方法保持一致。

理解了教材的设计意图,我开始强迫自己扭转老的教学思路。结果学生因为是初次接触,课堂上学习的竟是那样的有滋有味。但在后面的教学中,我渐渐发现采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给学生带来的竟然是局部的衔接,而存在局部的衔接对学生会更困难。从教材的编排上,整体难度虽然有所下降,却把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方法单一化了。教材有意避开了形如a—X=b a÷x=b等类型的题目,不教学此类方程的求解方法,因为这类题目如果采用等式的性质来解非常麻烦。很显然采用等式的性质这种方法教学小学阶段的解方程目前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

但在教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又不能避免学生在列方程时,依然出现形如a-x=b和a÷x=b的方程,特别是我们不能刻意地给学生强调不能列出X在后面做减数或做除数的方程,如果这样强调,学生心中会存在很大的疑惑,当学生列出这样的方程时,我们更头痛于学生求解能力的局限性。

鉴于以上原因,课堂上我采用了新老教学思路结合使用的方法,先从教材中的新思路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教会孩子解较简单的方程,以便于日后初中学习时顺利接轨,同时对于初中学习“移项”也能顺利接收。但是面对现在四年级孩子的思维及接受能力,我再利用老教材的教学思路 “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给孩子解方程,至少这样能让我的学生会解各种类型的方程,特别是有利于孩子们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他们不会再被“以乘代除”、“以加代减”的思路困扰着列方程,并且列出来还能顺利解这个方程。

我个人以为,这样用新旧方法结合着教学,既能让学生为以后的学习做好衔接,形成绿色的通道,同时又体现解决同一问题方法、思路的多样性。通过学生的课堂作业,我发现教学效果出奇的好。

通过解方程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我感到不论你的教龄有多长,你对同一教学内容教学了有几遍,每次教学都需要教师静下心来好好的研究教材教法,这样才能用最适合学生未来发展的方法去教学生。

守信教学反思 篇14

从事初中作文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厌烦写作文的现象非常普遍。造成厌烦心理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分析起来,根本原因还在教师身上。教师学是否高、艺是否精、业是否有道、品是否端正、责任心是否强?往往就决定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的方向和程度。为此,解决学生的厌烦心理,首先要从教师入手。

(一)敬业精业,授课精彩。要努力认真钻研教材,精心构思、设计课堂环节,力争每一堂课都是精品。让学生感到听老师讲析作文或课文就是一种享受,以自己全身心地投入来感染和引导学生。精湛的艺术,高尚的品格,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这种氛围中逐渐萌发对文学、对写作的兴趣。

(二)教师下水,现身说法。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一举一动,比千言万语还要有说服力和感召力。长期的作文教学中,凡是要求学生写的作文,我都坚持与学生同题写作,平等研讨,共同修改。本人的写作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在省级、市级各家报纸、杂志发表诗歌、散文、消息、通讯百余篇。更重要的是,我的这种做法使学生感到写作不再那么难,作家也不是高不可攀。“作文其实就是写身边的人和事,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好的作文必须要有独到的思想和艺术见解。”学生对作文一旦有了全新的认识,就会彻底打消畏难、厌烦心理。

(三)典型引导,正面鼓励。对学生要多鼓励、多表扬,不说打击和挫伤学生积极性、自信心的话;不做打击和挫伤学生积极性、自信心的事。坚持多从学生的作文中找评析范文,不求完美,但求有独到之处,力争每学期绝大多数学生的作文都有被选做范文的机会。同时,注意在学生中培养写作爱好者。本人所教学生中有多名在省、市级中学生征文竞赛活动中获得一、二、三等奖。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的写作成就鼓舞了其他学生的写作热情,许多学生纷纷表示,也许将来我也能成为一名作家。继而实现了教师教得顺手,学生学得轻松的喜人局面。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对语文教师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全面。需要教师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更要有对教育事业、对学生赤诚的爱。很难想象,一个对现实生活冷漠、对学生漠不关心的教师会写出情真意切的作品,会培养出品格高尚具有良好素质的人才

守信教学反思 篇15

在看到优点的同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1、重理解而忽视形象感受。讲授这一课时由于条件限制未能播放一系列的安塞腰鼓舞蹈画面或影碟给学生以视觉上的感受,致使从未看过《安塞腰鼓》的同学只能在老师描述中去想象,对于舞蹈的磅礴气势体味不出,体会不够深。

2、缺乏朗读激情。“读”虽然贯彻了课堂整个环节,但由于学生朗读水平教低,对于富有感情、富有气势的文章缺乏朗读激情,使充满激情和力量的舞蹈表演气势逊色了许多。朗读训练需长抓不懈,朗读水平需不断提高。

守信教学反思 篇16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来抒发自己在贬居生活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我认为像这样语言优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能够激起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爱好,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于是我决定教学本文时以情感人,重点体会文章的写景抒情的方法。于是我以导游的身份,以课后练习一 “发现石潭——潭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气氛”为线索,引导学生和我一同游览小石潭。

课前我从网上下载了本文的课件,让学生分组观看。课堂上我激情满怀,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谈乐和忧的心态变化,引导学生从“动与静”、“音形色”、“景与情”等角度解读课文,津津乐道作者高超的写景艺术。讲的时候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同学们也听得津津有味,非常投入。我还精心设计了拓展延伸练习:当地政府要把小石潭所在地开发成旅游盛景区,如果请你作为设计师来设计景点,你会怎样设计?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被点亮了:“幽竹阁”、“玉佩泉”、“翠蔓廊”、“观鱼台”、“望溪亭”……争先恐后的发言,掀起了课堂教学的高潮。

可是第二天早读,却发现同学们断句不准,朗读尚成问题,更不用说背诵了。对一些字词理解也有误,虽然进行了补救,但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反思良久,明白了我的失误在于:

第一、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他们毕竟只是初二的学生,又是普通班 ,基础薄弱,且缺乏良好的自学习惯;第二、忽视了文言文教学诵读这个基本环节,导致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和基本能力训练方面缺失,丢掉了最基本的“抓手”。现代人总会对文言形式的语言感到遥远而且陌生。这首先从心理上加大了现代人尤其是现代中小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的难度。我们要学习文言文,就必须首先越过这个障碍。这个“越过”绝不是“ 跨过”,而是“穿过”。也就是说,我们必须通过认知和理解的方式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培养语感入手,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理解字面意义是前提,决不能忽略这个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首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义,读懂文章内容,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其次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形成诵读能力。通过反复的诵读,去深入感受文言语言的潜在魅力,去深切体悟文言语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质,能动地缩短现代人与古代书面语言之间的距离。只有增强了语感,学生才会入情入境地品读文章语言,从而对学习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一切学生都必须切切实实地“经历”才行。

由此我也明白了文言文教学决不能忽视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必须重视培养语感,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只有学生真正读懂了课文,才能在学习《小石潭记》这样富有情韵,语言优美的作品时,能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想象,才会在脑海里呈现山水的本真性灵。才会透过语言文字看到活泼的绿色,感受到作者笔下那个空灵、静谧,甚至有几分神秘的小石潭景色。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感情。

守信教学反思 篇17

由于时代久远,作者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独特感受,不易为现代青少年所理解,教学上有一定难度。但这又是一篇文情并茂的优美散文,其语言精妙传神,是学生品味语言好教材。笔者把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放在“品味语言,掌握方法上”,“拈精摘要”,大胆取舍,主要抓住描绘“荷塘月色”的的三幅图景,教会学生掌握品味语言方法。

1、诵读精彩文段:

诵读是品味语言的最基本的方法。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说:“……采用朗读的办法,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语言使用的妙处,形成语感。”学生通过对精彩文段的反复诵读,可以感受语言的丰富性,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从而增强对语言的规范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文章不是无情物”,通过表情朗读,学生从朗读的语调、音色和形象生动的词汇中,领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学习《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我主要采用多种朗读方法,诵读描绘“荷塘月色”的部分。除齐读外,或让学生先听录音,体会范读的速度,声调的高低以及感情的流露等;或由学生自己试读;或让学生自读,便于自己体味、揣摩;或由一人范读,其他同学聆听,然后共同评论其优劣。

守信教学反思 篇18

《故乡的小路》是小学五年级教材中的一首歌曲,表现了对故乡浓浓的思念,学生没有这方面的亲身感受,怎么样让学生“唱好”这首歌曲呢?在这首歌曲的教学中,我抓住以下几点进行歌曲教学。

一、节奏

这首歌曲与以前所学歌曲最大的不同是歌曲中同时存在两种拍子,这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变拍子。我想让学生自己发现,于是在初听歌曲的时候,利用节奏游戏,我跟着歌曲拍节奏,让学生模仿节奏,然后让学生说出节奏型有哪些不同?最终,大家发现两种拍号在歌曲中是以小节交替的形式出现的。(抓住这一点,让学生明白节奏的反复性)与此同时,老师弹琴,学生来伴奏,帮助学生熟悉歌曲,更好地把握这种结构上的相同性,为歌曲的演唱奠定了基础。

二、歌曲的意境

因为歌曲中乐句很相似,很多同学在歌曲演唱过程中都唱得没有什么变化,缺少歌曲意境的表现。我先让孩子们将歌曲按旋律分段,明白歌曲的前半段重在叙述,后半段重在抒情,歌曲的高潮在后半段。但是,后半段的这两个乐句在演唱中力度也是不一样的。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区别不同的力度?

我先让学生用朗读的方法体验文学朗读中的高潮。我先朗读,学生跟读,有些同学的处理是前一句强,后一句弱,有些同学处理是前一句强,后一句更强,他们都有各自的理由:先强后弱,能更好地表现这种对故乡的意犹未尽的思念,先强再强,表现自己对故乡无比强烈的思念。我首先肯定了他们的见解,接着说:“同学们,刚才是我们在朗读中的处理,音乐中的高潮不一样,它必须借助旋律来表现。我们想一下,歌曲高潮处的旋律有什么样的特点?怎么样的旋律才有助于我们抒发自己心中的感情?我们再来看这两个乐句的旋律,你听一听,想一想,怎么样的处理能更好地表现这首歌曲?最终,在我这样的引导下,学生一致认为先强后弱的方法能更好地表现歌曲的意境,演唱效果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三、创编活动

这个教学环节是让学生创编歌词,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小组合作精神。

通过这节课,学生都参与活动,而且每个小组都表现的很好,表现了团体的力量,难点、重点在游戏中已经突破,了解变换拍子并能创编,我通过小组接唱、创编激发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反应能力。

这节课,让我们都明白了唱好一首歌曲的不容易,但也知道了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发现,乐于思考,多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小组合作,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我们的歌一定会唱得更好,更动听!

守信教学反思 篇19

《多些,少些》是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比较大小的教学内容之一,主要是让学生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来概括几个数量间的关系。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我们要做的只是让学生将他们的生活中的语言说出来。在这节课上,我利用例题和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先让学生观察例题,后根据例题的内容及要求用小木棒摆一摆,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同时联系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学习理解和使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来概括几个数量间的关系。在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想和动口说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想学、要学,更进一步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只是“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这些词语在生活中经常用到,但学生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和感受多是模糊的,尤其是不易区分“多一些和多得多”“少一些和少得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想尽办法让学生多说多议,从而进一步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以便更好地使用这些词语,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其次,在总结之前的经验的基础上改变教学策略。去年我利用导学案让学生小组合作,由于组织不好,导致教学效果不好。这次我让学生同桌两人合作进行操作,后引导集体讨论,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教学效果不错。

再次,在知识的巩固阶段,我安排了相应的练习及用这些词语来说一说教室里物品间的多少关系,借些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含义。

但是乡村的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相对要差,有一些学生还是不能区分理解“多一些和多得多、少一些和少得多”之间的差异,没能准确的运用。只能在今后的复习过程中,多加引导,加强他们对词语的理解。

守信教学反思 篇20

《操场上》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识字课文。这篇课文包括一幅插图,6个词语和一首儿歌。词语为体育活动的名称,第一排的活动以“手”为主,第二排的活动以“足”为主。这节课要让学生认识“王,足”以及“打、拔、拍、跳、跑、踢、球、高、步”九个生字。根据教材特点,我把生字分为两类处理:一类是带提手旁及足字旁的有规律可循的生字;一类是字形较为复杂的“球,高,步”。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我准备运用不同的方法个个击破。希望孩子能在轻松的氛围识字,给孩子良好的认字环境,是我上这节课的初衷。的确,在我的努力下,课堂收效较好,反思起来课堂上呈现的三个场景让我十分满意。

场景一

当一幅精美的“操场上”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彩图出现在孩子们面前时,他们高兴地发出赞叹声。我乘机问“孩子们,你们喜欢操场上的哪些体育活动呢?“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告诉我,这种情境的创设扣住了孩子们的心。接着,我提出了一个很巧妙的问题:“其中有些活动与手有关,你能找出来吗?”这样,“分类”概念的渗透很自然,随即我又抽出“打、拔、拍”三个字,问:“它们三个字,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特点吗?”这些问题为即将进行的学习活动提供了良好的铺垫。随后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想办法记住这些字,“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更加活跃,有的说“拍的白就像一个小皮球,小朋友在用手拍皮球。”还有的说“拔中右边有一就像拔河用的绳子。”创新思维的火花迸发了!我趁热打铁,让孩子记住字形的孩子做出相应的动作。在游戏中掌握了字形,理解了字义,真是“一举两得”。在做“拍”的动作时,我亲切地说;“请你轻轻地拍拍你的同桌,和他打个招呼,问声好。”小朋友们高兴地和同伴打着招呼,好一幅温馨美好的画面。

场景二

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我把“跳高、跑步、踢足球”三个词语并排贴在了一起,问:“小朋友们看老师在干什么?你发现了什么?”孩子们兴奋地告诉我,他们都和脚有关,都带有“足”。那我们能和这三个字交个朋友吗?这样期待性的语言,又将孩子推向了学习的主体位置。

场景三

“球、高、步”没有规律 ,字形又比较复杂,但我要让学生认字并不难,只要肯动脑筋,想办法,会和很多字交朋友。“球”字的教学我采用了扩词的方法,如“你知道哪些球类?”“我们住在哪个星球?你还知道哪些星球?”

“高”这个字给了孩子们更大的想象空间,在课堂上又一次地掀起高潮。有的孩子给它编了顺口溜:“登高望远,”高高高。有的孩子从字形上分析:“高字的开头就像一座高楼,两个口就像窗户。”有的说:“高字就像一个小孩在瞪着框子往高爬。”我微笑地听着,情不自禁为这些孩子竖起大拇指。这时教师也由“独奏”转为“伴奏”,在课堂上发出和谐的音符,使教学开放而灵活。

“步”字出错率较高,我用摆一摆的方法,让学生用刚才的演示来编一个顺口溜:“上字加一竖,少字去一点。”这样的识字水到渠成。

这节课这九个字认得轻松,而且学生也掌握了一定的认字方法,教学过程中,我不断地对孩子的点滴成功给予充分的鼓励,使孩子产生成功感,并积淀起参与的信心,让课堂涌动着生命的活力。

守信教学反思 篇21

最近,我组织孩子们进行了一次阅读活动,阅读故事《狐狸与乌鸦》。一开始,我让孩子们欣赏色彩鲜艳的故事书封面:丛林里有一棵枝繁叶茂的老树,树旁有两只可爱的小动物。这一画面令孩子们的眼睛为之一亮。我说:“小朋友们看了美丽的封面,你们会想到什么呢?”顿时,孩子们七嘴八舌嚷开了:“我想知道狐狸和乌鸦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它们面对面的,在说些什么呢?”“它们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

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的思维很活跃,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经验,他们观察分析画面,想像一些故事情节,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理解远离了作品的原意。有的说:“乌鸦骗了狐狸,给它的肉是假的。”有的说:“狐狸要乌鸦做女王,所以乌鸦把肉送给狐狸吃。”还有的说:“狐狸肚子很饿,肉是向乌鸦要来吃的。”没有一个孩子能讲到:乌鸦是因为听了狐狸的好话而上当受骗的,狐狸的那块肉是从乌鸦嘴里骗来的。而且,最后孩子们所表达的想法也各不相同。婷婷说:“我喜欢狐狸,因为狐狸聪明、会动脑筋,所以得到了那块肉。”涛涛说:“我喜欢乌鸦,因为乌鸦善良、心好,自己舍不得吃,把肉让给了狐狸。”丽丽干脆说:“我想告诉狐狸和乌鸦,你们不要骗来骗去,应该自己去劳动找吃的。”最终,孩子也没有说到故事的主题上来。在活动结束前,我让孩子们讲述故事,每个孩子都讲了自己所看懂的故事。

活动后,我反思这个问题:在阅读活动中,孩子们所理解的故事情节远离文学作品原意时,教师应该如何作出反应,是去顺应孩子,呵护他们创造性的思维火花,提升他们的经验呢?还是按部就班地追求原定的教学目标,把孩子的思路引向作品的主题呢?

我想,我们所追求的应是“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教育目标的实现,更要考虑实现这个目标是否有价值,以及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和方式是否有助于孩子的发展。我们不要太在意活动的结果是不是符合作品本身,而应更多关注活动是否能激活孩子的思维,孩子的发言有没有自己的理由,在交流中能否擦出火花,产生共鸣?文学作品本身也是作家创作出来的,作家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教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把孩子的思路引向“标准答案”,让学生掌握“标准答案”。如果那样的话,我们的教学哪还谈得上有创造性、有个性呢?

守信教学反思 篇22

在学习《蒲公英的种子》一课后,我引导孩子们说一说:“假如你是“蒲公英的种子”,你会飞到哪儿,在哪儿安家呢?”有的学生说:“我会飞到操场上安家,我可以天天看到小朋友们跑步、玩游戏。”有的学生说:“我会飞到海边,吹吹海风,听听海浪的声音。”刚开始还只有一、两个学生回答,经过同学的启发,马上便小手如林般举了起来。有的说:“我会飞到长城上去看看我们的万里长城,而且站得高我还可以看到更美的风景。”有的说:“我要飞到灾民身边,安慰他们,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有的说:“我要找一个没有人的地方,安静地生活,不受人打扰。”有的说:“我要找一个雨水充足的地方安家,这样我便可以更快地生根、发芽。”有的说:“我要飞到花园里,因为那儿有我的朋友。”有的说:“我要飞到田野里,跟禾苗一起成长。”还有的说……孩子们的回答真是太精彩了,我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想象、思维能力。

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一定要更精心设计好每一个问题,让孩子们有更大的思维空间,有更大的思考积极性。

守信教学反思 篇23

本周四,我讲授了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一课,由于备课时间仓促,情急之下,我临时上网搜集了作者的生平简介、图片、及课文中需要学生理解的几个重点问题并上传至多媒体,就匆匆忙忙地踏着铃声走进教室。课堂教学环节基本上按照作者简介、整体感知、探究问题、分析人物形象等思路进行,结果发现:学生上课情绪低落,对于提出的问题毫无兴趣可言,一节课下来几乎是在听我的“独角戏”,搞得自己身心疲惫,更不要提什么学生的创新了。于是我犯愁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整节课犹如一潭死水?

中午,我及时上网浏览了几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避免另一个班级重重蹈覆辙。读着别人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的同时,我开始反思今天这节课的失败之处:缺少教师的情感投入,缺少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又怎能激发学生用心去学习,去感悟,从而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又怎能被作者的坚韧顽强的精神所感动?我马上重新备课,修改课件。

下午第一节课我胸有成竹地走进另一个班级。课前,我让学生两人一组做了“瞎子猜字”的游戏,在总结猜中人数寥寥无几的情况下,我因势利导转入主题:一个健康的人暂时失去视觉来认识一个汉字都这样困难,更何况一个聋哑盲女孩来认识整个世界。对她来说能生存下来已需要足够的勇气,但要有所成就,那简直是一个奇迹。今天,我们就要走进这个奇迹,走进海伦凯勒的心灵世界。在我的感召力下,大家富有感情地朗读了课文,并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全班同学共同解决。接着我便提出自己的疑惑要求学生帮忙解决,他们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忙得不易乐乎。在品味语言环节,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找出了自己最喜欢或最感动的句子进行交流,同时被海伦凯勒的坚毅、顽强所打动,许多同学在畅谈感受时表示要以海伦凯勒为榜样,勇敢地面对挫折,成就一番事业。

从两节课的比较中不难发现:教师的良好情感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映,要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就要善于营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围,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平日的教育教学,这样,学生才能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地投入自主性的学习活动。另外,也让我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一句话: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强烈的需要,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心灵深处这种需要更强烈。

守信教学反思 篇24

《小露珠》是一篇优美的童话,它写了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过程,以及小动物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赞扬了大自然的和谐、融洽和美丽。

这节课,我又上了三遍,前两遍都是在自己的班级试上,不过两次的教案除了开头与结尾相似,中间的内容都是截然不同的。

为了上好一堂专家指导课,真的有点“心力交瘁”,不过在同事们的指导和帮助下,还是很幸福地完成了这项任务。

起初我是模仿网上的教案,稍作修改就开始试上了,因经验不足和自身能力有限,整堂课的速度很快,不到20分钟,全上完了,学生说的和做的时间非常少,整堂课几乎是我在讲,忽略了学生探究合作部分,把教师主导发挥得“淋漓尽致”,虽然课堂中也有很多练习,但与“小动物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脱节,整堂课就是为了训练而训练,活像一节练习课。因此总结:我驾驭不了这样的课型。于是我开始了第二次的尝试。

课的开头还是以小露珠形成的视频出现,并用引背及齐读的方式巩固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接着抓住小动物们对小露珠的喜欢开始2—5自然段的体悟。我想抓住小动物们的动作词训练学生学会抓事物的特点去写作,但这样设计完再回到小动物们喜欢小露珠的内容上,显得比较牵强,所以在第三次的教案上,我们用“小动物们都被小露珠吸引过来了,你们看,他们是怎么过来的呀?”引出小动物们的动作,在此,我还配以flash,生动地展示了小青蛙、小蟋蟀、小蝴蝶是如何来到小露珠身边的。第二堂课上,我的评价语几乎没有,都是以“对!”“请坐!”“好!”来结束学生的回答。而且因自己对教案的不熟,导致上课环节脱节、遗漏。本堂课时间依旧剩余太多。

第三次是在专家指导课上上的。在抓2—5自然段的内容时,我花了过多的时间去读和背,其实我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就熟记这部分的内容,因为本文是需要背诵的,但用了过多的时间,使得内容枯燥而反复。第六自然段我抓了“光彩熠熠”、“装点”等词句,让学生感受到小露珠自身美,也把美奉献给别人,并进行了一组说话练习,也是为了让学生以植物的角色表达对小露珠的赞美与喜爱。但此环节,我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中途打断了学生的说话练习。板书中“奉献”一词显得比较突兀,还需仔细琢磨下板书的内容及排版。

课后有一个以“越来越”说话的题目,本想放在课文最后一段训练的,但为了渲染小露珠快要消失了的气氛,所以我只把它放在了课后作业里。但“越来越”的用法有两种,应该先讲解、示范及训练,学生才能更好地完成这样的作业。

本堂课进步的地方——我使用的评价语多样化了,自我感觉比较自然,但不足的地方还是很多很多。在评课的过程中也已记录各位老师提出的宝贵意见,希望通过努力,能把课上好!

守信教学反思 篇25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发现学生在以往生活中已产生了不少情感体验,如果从这些已有经验出发来组织教学,这样,就能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己教育自己,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也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因而,我根据第一个目标,对学生的诚实认知进行了调查了解。这一做法,对我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很大,使我的教学更加地有的放矢。通过课前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我发现所教学生的“诚信家教”普遍缺失,这使我认识到了这堂课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虽然通过接受了前七年的义务教育,学生都知道要讲诚实,在生活中也有过讲诚实的体验。但是,学生的这些认知是片面、表面和零散的,因此也不一定能做出明确的行为。由于学生受年龄、阅历等限制,有时“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知道该怎样做;有时因为缺乏坚强的意志,很多时候是“说一套,做一套”。教学中我以学生的生活为本源进行教学设计,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例如有的学生认为诚实地参加考试,成绩反而不如考试作弊的,诚实地承认错误受到惩罚,而撒谎却逃脱了惩罚,我及时捕捉了学生的心理,机智地增设环节,让他们展开讨论“作弊的好处和坏处”,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交融中更加明白了诚实的重要性:虽然诚实有时候吃点小亏,但是对你,对我,对大家,对社会都有好处。这就对学生的实际生活起到了指导作用。

守信教学反思 篇26

本学期我担任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三年级教授的是计算机入门知识,四年级讲授的幻灯片制作内容。根据三、四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学习特点,我现将本学期以来的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一、打好扎实基础,养成良好习惯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本学期刚开始系统的学习计算机知识,(大部分学生接触过电脑但没有系统的学习)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觉得帮助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开展教学工作。

对于刚开始接触计算机的学生来说,他们一般都有较浓厚的兴趣,积极性较高,但较迷茫,不知从何处学习。此时,我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计算机的发明、发展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然后,我以打比方的方式介绍计算机的组成原理,用我们人身体的各个部分来类比计算机的组成部件,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接下来,我用玩游戏的方式介入键盘的操作知识的讲授。对于刚学习计算机的学生来说,练习键盘本来是一件单调枯燥乏味的事情,如何保持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我选择了金山打字通软件,该软件里面有打字练习游戏。从此入手,学习变得轻松有趣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键盘操作。

二、合作探究学习,体验学习乐趣

四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在本学期的幻灯片制作课程教学中,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各自的主题制作项目。每个小组选取一个主题制作项目,自己搜集制作所需的图片、声音、动画等素材,完成各自的创意设计,然后制作完成各自的主题项目。在此过程中,我主要是讲解关键的制作技术,同时辅助各小组,提供技术上的支持。根据各小组的完成情况,学生基本上能制作图文并茂的作品。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能掌握各种幻灯片制作技术,而且提高了大家互相协作的意识,增强了团队精神。当然,项目完成的质量还不算太高,诸如创意设计还有待提高,我相信经过进一步努力学习,学生会有长足的进步。

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如何进一步组织好学生、组织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我长期值得研究的课题,我将一如既往的扎实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高标准的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

守信教学反思 篇27

《谁说没有规则》是一首现代诗歌,作者创设了富有生活气息、司空见惯的四个场景,告诉读者生活中不是没有规则,但有的人就是不能自觉遵守。教育学生从现在做起,从遵守身边的小规则做起,树立人人遵守社会规则、建设美好家园的良好意识。诗歌共四小节,结构相同,语言和内容通俗易懂,每一小节的第三句都告诉读者应遵守什么规则,最后一句讲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有人会不遵守。这样的诗歌,贴近学生的生活,在结构、语言上很好把握,便于学生模仿和创作。

为了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我课前布置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在生活中收集有关规则的资料,让学生对身边的规则有个大概的了解。由于学生课前用心去收集,于是学生有话可说,想说,爱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接下来的初读课文,我就采用以指名读、四人小组读、齐读等不同形式的读,在整体上体现课文的情感,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读,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在读中,引入评价机制,以生生评价、师生评价促进学生感情朗读诗歌。学生读得相当投入,读得非常有水平。

为了让大胆放手让学生学习诗歌,我采用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围绕“这节小诗写了什么规则?”“为什么不遵守规则?”进行讨论。很快地小组长在汇报的时候,都有自己的见解。以此为契机,并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校园里、大街上有哪些不守规则的不良现象?我们该如何遵守它?并以此鼓励全班同学仿照诗歌进行创作。从学生的作品来看,学生的学写诗歌能力还是较强的。

但是这节课也出现了几个失误,预设与生成还是没处理好。虽然课的第二个环节自己能无痕地转变教学思路。但是当有学生谈到的违反规则不是诗歌那四个小节谈到的内容时,老师不能大胆放开,而是“牵着学生走”。本节课虽然非常重视感情朗读的教学,但是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老师还是绕不开。所有的这些都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能更成熟些,让课堂的生成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精彩!

守信教学反思 篇28

《七颗钻石》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神话,描述了地球上发生的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随后跳出七颗钻石升上天空,变成了七颗星星。这篇神话情节简单,但内涵丰富,它寄寓着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爱心是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普照人间,学生读着关于爱心的神奇故事,在感知童话丰富想像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爱心对别人及至对社会的意义,懂得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创设学习情境,引领学生用心去领悟,领会教材。总体效果很好。

一、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情感

课文开头所写的那种干旱程度,与我所面临的小学生的生活境况有很大差距,这就需要我们“未成曲调先有情”,我用动画课件和凄凉的音乐做背景,干裂的大地,枯萎的草,奄奄一息的树,吐着舌头呼吸喘气的小狗……,我把声、形、光、情、意融为一体,接近学生与文本的时空距离,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积极的体验,果然,学生在这样的铺垫下,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置身于故事之中,极富深情地朗读第一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

二、抓主线,走进文本

教学中,由于有了兴趣这个先导,学生自主地学习文本,借助水罐的一次次变化这条明线,让学生从水罐的变化中去感悟、去挖掘课文的内涵:是什么力量促使水罐有这样神奇的变化,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多次走进文本,去寻找那隐藏在水罐神奇变化之内的暗线——爱心。学生积极地探索和大胆地想像,抓住一明一暗这两条线索,对文本内涵的理解水到渠成——爱能创造奇迹。

三、借用关键词,重点感悟

文本内涵较丰富,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内容,我借用重点词语,让重点词语开启学生情感的大门,比如抓住“所有的、干涸、干枯、焦渴而死”引导学生体会当时水的重要;“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等,体会小姑娘的心情,感受小姑娘对母亲的爱;“再也忍不住、咽了一口吐沫”引导学生了解小姑娘当时多么想喝水,从而体会她把水让给过路人是多么动人的行为。给小狗喝水的时候,她还牵挂着母亲,所以她分一点水给小狗,而现在从母亲手里接过水罐后,她把水毫无保留地送给了过路人,这里再次体现了小姑娘的爱心是广博无私的。

从背课到上课,我常常地体会到要讲好一节课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教师有娴熟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外,还要深钻教材,课堂要体现新的理念,要有大胆创新的勇气,反思这一节课的教学有以下不足:

1、授课就立足文本,但更应超越文本。

教师是教材的应用者,是课程的建设者,创造但教材只是教学的材料,优秀的教师应立足教材,更应超越教材。让学生从文本中走出去,让语文课程具有更广阔的空间,形成开放的语文课堂。而我在这节课上没有为学生创设由教材走向生活的途径,没能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走向生活,去关注生活,没有让他们的情感得到升华,我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文中,学生反对神奇的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虽然体会到了爱能创造奇迹,但也仅限于文中,学生按照我的预设的程序一步一步地走下去,却始终走不出文本,,究其原因是我在课堂上不够煽情,情感不够丰富,包括对学生的评价都缺乏激qing。

另外,在学生理解“爱心创造奇迹”这个内涵后,如果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结合自己了解到的关于“爱心”的故事来谈谈爱心的重要性,这对学生受到的熏陶和感染会更深刻。

2、文章的结尾处置上有点唐突

水罐的最后一次变化,是在前几次变化的基础上的,如果前面任何一次选择有违“爱心”,水罐里都不可能跳出七颗钻石,涌出清澈又清闲的水流,在学习时没能帮助理解这次变化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如果结合第一自然段来想像爱心带来的神奇变化,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大地一片荒芜的景象,而现在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人、动物、植物及至大地将会……可引导学生想像久旱逢甘露的美好景象,还可以让学生想象,如果没有“爱心”,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这篇文章的内涵。

老师和学生融为一体共同参与语文学习的过程是语文教学努力的方向。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课堂后气氛是课堂十分需要的,课堂能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和共鸣,心灵上能够交汇是作为一名老师必不可少的素质。这对我来说是欠缺的。在今后的教学中,这将使我努力的向使自己提高的更快。

守信教学反思 篇29

教完这一课,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被课文的内容深深地陶醉了,同时被嘎羧的真情震撼了。

《最后一头战象》是一篇悲壮、感人、内涵丰富、篇幅较长的动物小说,全文接近20__字。课文记叙了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们的“百象冢”旁刨开一个坑,庄严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一、读课题,定基调

讲课伊始,让学生齐读课题《最后一头战象》后,我定基调:课题读起来有一种沉重的感觉,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在一次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战象,再读又有一种英武的感觉,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头在战场上浴血杀敌的大象。就是这样一头大象,在它生命的最后历程中,做了那几件不同寻常的事呢?学生说。我随机板书:“重披象鞍”“告别村民”“重临战场”“埋葬自己”。从而以时间为序理清了课文脉络。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并为下面语段的品读铺垫了一个悲壮的基调。

二、做到长文短教

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多,学生在理解上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备课前我也去查阅了有关长篇课文的教学方法,可以采取“直奔中心”法,即从整体入手,通过整体感悟,让学生直接触及中心正题,抓住重点段落进行研读,放弃逐字逐句的讲解的繁琐。以实现长文短教的目的。于是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从采用“让学生提出疑惑—自读解疑,师适时引导,点拨,拓展—总结点题。这样一个三步曲。这样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也很好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投入。第一第二方面,抓住文章表现的几种情感,以朗读为主,在读中体会战象的品质,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描写的细腻。

三、走进嘎羧的内心,实现与文本对话

在点拨疑惑的过程中,如何让学生走进嘎羧的内心,走进文中的作者、波农丁。实现与文本的对话。这成为了我备课时的一个难点和重点。我想只有通过对文章中重点字词的体会,作者的细节描写等等,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才能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于是在教学“披挂象鞍”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们抓住了

“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久别重逢的老朋友”这些词句,体会嘎羧内心对曾经辉煌地留恋和回忆。同时,也把抓事件——品细节——悟感情这一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读中悟情,收获感动

在学习本文中,我采用了让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抓重点语段细读,男女生赛读,选择令自己感动的语段邀请同伴自由读等多种形式,学生不仅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描写的细腻,透过这些文字。还体会到了嘎羧的善良,忠诚情怀,思想得到了净化,人性得到了提升,动物尚且如此,何况我们人呢?

五、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崔峦老师有一句顺口溜说的是:“读思议练重实践,人文熏陶含其中”,通过阅读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这篇文章还有很多的空白点需要学生去思考,比如嘎羧回到战场时“久久的凝望”,在礁石上“亲了又亲”,“震耳欲聋”的呼唤等等,这些都是文本的空白点。于是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们开始思考久久的凝望里嘎羧仿佛看见了什么?在礁石上亲了又亲它仿佛在说什么?在震耳欲聋的呼唤里,它仿佛在呼唤什么。这些口语表达的设计,即让学生走进了嘎羧的内心,体会到他当时的情感,同时落实了“读思议练重实践”这一句话。

还可以尝试,在进行长文短教的教学时?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一处(如嘎羧在打洛江畔凭吊的那动人的一幕)进行透彻的研读,继而辐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样的一幕?从而体会嘎羧的英勇。在它知生命大限已至之际它为何这样做不去象冢而去百象冢?从而体会嘎羧的善良与忠诚……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补文中的空白。有待在以后的课堂实践中,探索。

守信教学反思 篇30

思品教师要根据《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要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整合教材,使教学效果最大有效化。我在这节课的备课上,以新课程目标中“懂得对他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实的基本要求,了解生活中诚实的复杂性,知道诚实才能得到信任,努力做诚实的人”这个目标为纲,参照人教版、湘教版教材的相关内容,再结合课前调查、与学生交流谈心的结果,编排教案。即使是在实际的上课过程中,我也没有拘泥于教案的预设,而是在不同的平行班,利用适合的时机促成不同的精彩“生成”。

为了达到帮助学生认识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和基本要求,并懂得自觉践行,我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根据教学规律和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适当设计教学图片及适合的教学视频等教学媒体,既避免了我过多的抽象、简单讲述,还给学生的“口、眼、耳”于主动权,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守信教学反思 篇31

本课是我在2______年10月我上的一节许昌市优质课。既然是优质课,我就在对现行的人教版旧教材进行了一定的重新理解与整合,并在教学方法上以新课程标准进行了大胆地尝试。

首先,我备课时认真整理了教学思路。在人教版的旧教材与教参中,是以历史事件为主要的认知线索的,但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是以模块为主的教学,更突出经济史的专题及对历史人物认识与评价。所以,我在教案设计中以“罗斯福何以被称为美国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总统?”导入,以分析罗斯福实行全面改革为主要内容,以从罗斯福的身上收获一种精神为目标铺开教学。

其次,我在课堂教学流程的设计中,我注重让学生能通过学习――亲近历史,即多元化历史文本阅读,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以网络、书报、影音等媒体形式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较之课本,更亲近了历史;理解历史,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课堂上提出和思考的许多相当有深度的问题,事实上是学生在课前的预习和小组探究式讨论中已经提出来了的,如“罗斯福是如何想到以国家干预的理念来实行新政的?”我深深地感到,学生在与历史文献,与同学和老师的对话中,更深刻地理解了历史;感悟历史,也就是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学生的思想是非常活跃,思维是相当开阔的。我设计的“大胆假设”环节,让学生想像自己是新上任的罗斯福总统,将如何向人们阐释自己的改革理念,以及让学生模拟总统幕僚来谈改革措施,这样的体验和感悟收到非常理想的效果。

同时,本课中以CCTV热播的大型系列片《大国崛起――危局新政》贯穿始终,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把本课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而且本课在讲课的过程中采用的大量真实照片,给学生创建了非常逼真的历史情景,大大增强了课程观点的说服力,让学生感受并体验当时的历史环境,达到内化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在备课过程中,我还学会了使用一个用电脑做影片剪辑的软件,可以将自己的需要的电影素材精确地剪到千分之一秒,事实上,在本课的多媒体课件中,我一共用了四段影片,有限的课堂时间决定了我只能剪成一两分钟的片断,所以尽管在电影剪辑软件的使用方面我是新手上路,但无疑这次的尝试已是一个可喜的意外收获。

此外,本课中设计的活动比较多,老师引导学生讨论、辩论、各抒己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发言很积极,很踊跃,这说明开放性的问题情景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研究、探讨历史问题的积极性,也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特别的是在让学生通过一个或几个简单的英语单词来概述新政的理念时,学生的创造性实在令教者和听课者惊叹!在我课前的设计中,因为“三R”是能够在许多资料中查到的,我想学生答出这几个单词不成问题。可在后来的实际教学中,学生们有参照这一模式,结合学校的校园文化提出“三A”的,其中还有一名平时比较调皮的学生提出了“Rebuild”这一单词,并解释这是重建、恢复的意思,也就是要通过新政来恢复人们对政府的信心,重建人们对生活的希望。当时赢得了课堂上所有听课老师和同学的掌声。这一个教案我在自己所上的三个班级中,每一次都有不同的词汇说出来,这样思想火花的迸发,便是课堂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其潜能的结果。在教学中,我做到了充分尊重学生的见解,每一次讨论或各抒己见之后,都能先倾听学生的想法,在鼓励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从不成熟的认识中归纳出一定的结论,这样避免了形式主义,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这一堂课从学生的知识反馈及许多位听课的专家和同行的评价来看,是非常成功的。但我自己仍感觉有一些遗憾和不足。

为准备这一节课我搜集了大量相关的资料,也进行了删减和取舍,制作的课件幻灯片也由四十多张精减到最后的二十来张,但三次授课都未能真正按教案设计完整地把课上完。我认真反思后认为原因有二:一则问题过多,课堂容量太大,从未开始上就注定了这是上不完的课;二则由于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实行开放式、探究式的教学,很难真正地把握住学生发言的时间,其中在一个班授课时有一名学生说到兴起时,干脆请求老师再给他时间多说一些。所以,如何在深度与广度之间、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间拿捏好尺度,还需要今后更进一步地探索和尝试。

另外,在教学中由于公开课对时间的限制,课堂上罗斯福新政的内涵――凯恩斯主义理论的介绍及评价过于简单,而这一概念又相对深奥,学生不易理解,难以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今后在正常教学中无论如何还是要增加教学时间补充并讲透这一概念的。

再有一点,人格和教育的正常发展是课程的生命。我设计了通过对罗斯福新政中的表现及对其个人生平的了解,欲让学生从他身上获得一些对自己的品格形成有益的启示。这是历史情感与价值观教育的极好时机,但课堂上仍是时间因素,未能真正的拓展深入,罗斯福的身残志坚、锐意改革、勇于挑战等品质,对学生触动多大,能给他们的青少年时代多少启发,我自己也在质疑自己,所以我想,历史教育,是一定要在课堂外延伸的。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