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黄山奇石教学反思(通用34篇)
一、教学背景
《欢庆》这首诗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第三组教材,这组教材围绕着“爱祖国”这个专题进行编写。这首诗展现了隆重、热闹的国庆场面,大部分诗句采用象征性的语言来表现国庆的热闹场面。篇幅短小,生字不多。但是低年级小学生对国庆节的来历,意义并不了解,所以上课时候我通过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画面把学生带入情景。我们班学生爱表演,好表现,乐于阅读,所以在教学时主要采取以读为主,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设想和主要的教学活动
本课的重点是识字和有感情朗读课文。我在识字教学时主要采取随文识字,自主识字的方式进行,坚持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的原则,由文中的句子,到文中的词语,最后到换环境识字,关注学生识字的过程和识字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汉字具有音形义三位一体的特点,根据构字特征,有多种识字方法,用熟字加偏旁组合记字,用形声字特点记字,用联想的方法记字,将熟字加加、减减、换一部分记字……但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识字也是难点。作为教师不应只教给学生几个字,而是让学生掌握识字的规律,找到识字的方法。如本课的7个生字,其中5个很好记忆,但是“奏”和“曲”,学生的回答和我的预设大大的不同,“奏”我想的是减一减的方法,把以前学过的“凑”去掉两点水就是“奏”。 “曲”字学生说得非常好,是我没想到的。由此我想到了罗曼•罗兰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相信只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发现,大胆创新,就会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掌握识字规律,真正具备驾御汉字能力,打好语言基础。语文教学的关键是识字只有我们把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落实好,才能为学生高年级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朗读课文时我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读为主把朗读的权利还给学生。在初读课文时一遍有一遍的要求,做到有层次、有目的性,针对诗歌的特色熟读时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如: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对读,领读,齐读等,让朗读变得有滋有味,给每一个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去读去感悟,感悟各族人民为祖国妈妈过生日的情景,体会欢乐、喜庆的气氛。并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在指导背诵时,引导学生注意归纳总结自己的背诵方法。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使学生体会读书的乐趣。这节课学生们的朗读是充分的,绝大多数学生投入到了诗歌当中,注重借助图片引领学生想象。在全课结束之前,设计了对祖国妈妈说句祝福的话环节,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课堂上我还出示了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上的照片的当时的讲话录音,唯一遗憾的是播放录音时效果不太好,学生笑了,我有些急躁了,这说明我还缺少教育机智。通过让学生欣赏了歌曲《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祖国》再次感受全国人民欢祝祖国生日时的激动和喜悦,我还利用课件展现了诗歌中出现的自然景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
课堂上主要采用同桌互读,同桌之间讨论的形式进行,在朗读时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评价他人和自己。
三、不同常规的教学创新
以往我在引导学生想象的时候都是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我朗读课文,在这节课我设计了一个由我朗读课文,学生欣赏画面想象的环节。学生在我朗诵之后还送给我一片掌声,我真的很激动。
四、存在的不足
上课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节课上完后静下心来反思,觉得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说识字教学环节,教学生字的时候学生掌握的不扎实,教学时没有针对课文中的词语搭配进行相应的练习等。
识字是学习文化的起点,是阅读写作的基础。识字的多少、快慢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强弱和写作能力的强弱。新课标在识字教学中提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的要求。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应发挥积极的不可或缺的引导作用。由低段教材编排的“专题识字”可见识字教学的重要性。因此,识字教学设计要充分发挥按“专题”编排教学内容的优势,引导学生尝试自读课文,自主识字,并能通过同桌、小组合作的方式,在自主学习中,自我获取知识,教师充当引导的角色,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在阅读中,在感悟中识字,积累识字方法,提高识字速度。在识字教学中,我特别注重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还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中保持主动学习的状态,培养自主的识字能力,提高识字的效率和质量。
识字的学习过程一应该是一个综合训练的过程。在教学中,我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多种学习形式,如:认字与字的音、形、义融为一体等方法;联系上下文语境加强字的辨析;根据生活经验归类识字等。同时充分利用多读(指明读、小组读、男女读、齐读、导读)的形式,让学生在读中识字,课堂的识字效率显著。
从学生的反馈情况看,必须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课内外阅读兴趣,增加课内外阅读量,扩大识字量,这样才真正将语文基本能力落到实处。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习这课时,我以学习前一课《太空生活趣事多》的学习方法,迁移到这课的学习上。在学习这课之前,先让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学习方法:第一、找出课文讲了几件太空生活的趣事。第二,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件进行自学、交流。第三,在全班上,作交流汇报。然后,过渡,学习这课,我们同样用这方法进行学习,找出课文介绍了几种活化石,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进行自学。先在小组里交流,再在班上交流汇报。让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就开始学习怎样去学习语文这一工具性学科。
在这节课上,不足之处是,在一引些知识细节上未能及时纠正学生。如在做一些重叠词的练习上,有一个同学写个“一个个太阳”,老师只是一语带过,“太多太阳了吧!”未有及时纠正学生这个词是错误的。也如一个同学说到“一棵棵种子”,教师也未能纠正这里该用“颗”不是“棵”。另外在读的分量上,还不够,应让学生多读进行感悟。在今后的教学上,我会注意在这些方面进行改进。
一、 创设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年级识字四教学反思。
在新课程和新教材中均指出: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放在首位。要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这样,学生乐学,便会积极投入其中。于是,我创设了愉悦可持续型的氛围,让学生走进“对子王国”,先去认识我们的老朋友,再学习新对子朋友。识字中,通过和字宝宝交朋友,并坐上“识字列车”一同去游览“对子王国”。这种教学情境的设立,学生有了一种“在学中玩,在玩中学”的感觉。他们主动地学习,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奠定了基础。
二、趣味识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是探究者,体验者,发现者。我努力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过程,成为共同交流、合作探究的过程。通过我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有所发现和收获,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我运用直观形象的课件,创设对子王国的情境进行识字教学。先通过学生自主识字来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在鼓励他们同桌合作识字,并全班交流识字方法,识字过程体现循序渐进,先认读带拼音的,再进入“开列车”的游戏中认读不带拼音的字,后半步通过“摘苹果”和“快乐快慢读”的游戏让学生趣味识字,加强巩固。
3.让学生在轻松、宽松的氛围中学习探究,体会了主动探究、合作探究的快乐,学生体验了成功带来的喜悦,同时识字能力进一步提高。
三、还学生真正“读者”的地位,在形式多样的朗读中发展语言。
教学中,我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具有主观能动的人,我们可以促进他们的成长,但不能代替他们成长,所以,我要求自己从领导者变成引导者,由教育者变成鼓动者,从组织者变为策划者,由管理者变为指导者,让学生当“演员”,我当“导演”,创设学生自我管理的机会,指导学生自我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我激励的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经历感知、思考、发现、交流等多种学习活动中,从而让他们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进而有所感悟和生成。
但是细细回味课堂中的每一环节,许多疏漏和处理不当的地方便呈现出来。
1、时间分配有点不合理,造成书写生字的时间太仓促,练习不是很到位。
2、生字词的口头训练容量还可以加大些。
老师充满激情地上课,很能感染学生,让学生的情绪高涨,融入到课文所创设的氛围中去。教师的示范朗读对学生的课文朗读至关重要,当学生读不好时,教师饱含深情的朗读就能起到榜样作用,让学生模仿。不仅老师的示范读很重要,其实老师在课堂上讲的每一句话都不可忽视,要抑扬顿挫,就像朗读一样动听,并配上适当的肢体语言,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像一根绳子时刻拉住孩子的视觉神经和听觉神经。除了要有老师深情并茂的讲解,也离不开现代教学技术,漂亮的图案、精彩的视频、舒缓的背景音乐,在平时的课堂中巧妙地运用这些技术能给课堂锦上添花。
还有很多很多课堂细节,比如要及时抓住学生精彩的回答,让孩子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这就是对年轻老师课堂机动性的考验了;当一个孩子读得不好时,给予机会再读,这对孩子帮助是深远的。。。。。。总之,经过这段时间的磨炼,我有了蜕变。今后,我要把所学的这些方方面面都运用到平时的家常课中,以后的每一堂课都是我的练兵场,继续磨炼自我。
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号称“天下四绝”。《黄山奇石》一文主要讲了黄山四绝中的一绝——怪石。课题“奇”,就已向学生交代清本文所讲内容,使我们知道课文要写的是石之奇、石之怪、石之与众不同。教材将文本安排在第一组课文中,而这组课文虽以秋天为线索,但又不局限于秋景。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感受秋天的美好,领略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的同时,还要通过文本使学生体会对黄山奇石的赞叹之情。
一、 教学设计为导游带领游客欣赏美景这样一种形式。
从图入手,先让学生从直观感受“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的趣味横生;再由图及文,指导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展开想象,这是我教学本课的主旨,以游览形式开始,以学生运用文本知识讲解结束,有始有终。
二 、都通句子,美读全文 。
对于刚升入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能将课文中的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但要做到有感情诵读是比较困难的,尤其对于像《黄山奇石》这样有趣的怪石,作者又将一块块本无生命的石头描绘的活灵活现、呼之欲出的美文写的又是如此有趣,能读出感情就困难了。因此,我把美读课文与展开想象衔接在一起,让孩子们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图—文—想—画—说,结合起来体会文中描绘的各种石头的形状,小中见大,从而感受整个黄山的神秘,产生喜爱之情。在此基础上师—生、生—生互动读、评;小组读、竞赛读、展示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将学生读文的情感引向高潮,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诵读。至此,第六自然段中提到的“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石头的样子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就有了各种各样的形状了。
三、 放飞想象,尝试涂鸦。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学到这时水到渠成,我顺势引导学生在纸上画一画,说一说。孩子们的想象力是不可低估的,他们脑海中的天狗,狮子、仙女也像作者写的奇石一样,太奇了!让你不得不叹服孩子们大胆、无拘无束的想象力了!可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画中的狗、狮子、仙女……均没有脱离现实生活,还没能很好地领悟到石的形奇。
四 、挖掘教材,填补空白。
我抓住第六自然段中的省略号挖掘文本空白进行拓展,跳出课文教课文,因孩子们已深深地被黄山的奇石吸引住了,给其它石头起的名真可谓丰富多彩:海底捞月、石海泛舟、老鹰抓小鸡、凝神静思、盼……到这里,我觉得已将孩子们的想象力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使孩子们更惊叹于大自然的伟大、鬼斧神工了!
平移和旋转这节课的第一个教学目标是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而我在研读教材中的情境图,感到学生对于图中的秋千和翘翘板中的运动学生易判断成平移。所以在这一环节,我设想了模拟实物画运动物体的运动轨迹,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两种物体的运动是旋转。
果然在实际教学中,孩子们对这两种物体的运动方式产生了疑惑,其中秋千的运动方式,孩子们自己用钥匙绳的运动自己解释了和它同类运动形式的秋千运动,并有孩子关注到秋千是绕横杆这个中心点运动的。这为后面孩子们理解翘翘板的运动方式作了有效的铺垫。由于孩子们在翘翘板活动中感受到的是上下移动,所以对此运动方式很多孩子认为是平移,只有少数的孩子认为是旋转,并且知道是绕支撑点旋转。为了让更多的孩子们看清楚它的运动轨迹,我用米尺当作翘翘板,在黑板上画三角形当作支撑点,用米尺的50厘米处对齐它,模仿翘翘板的运动,用粉笔画出它的运动轨迹。这时孩子们看到翘翘板的运动方式和运动轨迹,都清楚地明白它的运动方式应该旋转而不是平移。
从这个小小的环节,我的感受是当孩子们对某些现象产生错觉时,不仿让模拟再现情境,帮助他们关注现象仔细观察,定会让孩子们对错误的认知重新认识,这比空讲要实际得多。
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教材从生活中的是实例引入,抽象出数学概念,最后,又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实际操作中深入理解概念,体现了知识形成的完整过程。
二年级学生在生活中见到很多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现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有比较感性的平移和旋转意识,受生活经验的限制,对于好多现象的判断还有些模糊,更无法想象,不能透过现象用数学的眼光来抓住运动方式的本质。
本节课我安排了七个环节,分别是玩一玩,比一比、分一分,学一学,说一说,做一做,帮一帮,练一练,扩展。
(一)玩一玩——感知平移与旋转运动现象
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跟着我的口令做运动。”通过让学生做运动,有意识的将学生做的运动和本节课要学习的物体的二种运动方式:平移和旋转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很快的从自身的运动过度到物体的运动当中去。一下子就导入了课题。
(二)比一比、分一分: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这一环节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把生活中鲜活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中,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景:(出示主题图),哇,你发现了什么?(通过教师夸张的语言将学生吸引住),在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它们是怎样在动,并让学生动起手来比一比、分一分,根据这些物体的运动进行分类,一类旋转,一类平移,让学生初步感知旋转和平移现象。在学生按照运动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类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对比等思维过程,再通过交流讨论,对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点认识就更深刻了。学习活动建立在学生的直观感知之上,形成了比较清晰的表象。(三)学一学——分析平移和旋转现象的特征
(课件出示旋转与平移的动画)老师和学生一起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让学生看课件的演示再次观察抽象出:旋转就是围绕着一个点或一条轴运动。平移就是直直地移动。得出旋转与平移这两种现象的本质。
(四)说一说——判断和例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找出旋转与平移的特征以后,再让学生判断一组生活中的运动现象是旋转还是平移;再让学生列举在生活中见到的旋转与平移现象,在说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对现象描述的准确性和语言表达的完整性。例如:拉动窗帘是平移现象,电风扇叶子的转动是旋转现象等。还要重点引导学生注意像荡秋千,开、关门的运动,虽然没有做旋转一周的运动,但是仍然是围绕中心运动,属于旋转运动。从生活中去发现平移和旋转现象,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这两种运动现象的认识,体会它们的不同特征,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在生活中的普遍性,加深对数学的亲近感。
(五)做一做
让学生利用学具盒和自己的身体自己亲自体验旋转与平移现象:做一个表示平移和旋转的动作,实际上是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上,让他们用独创的形体语言来表示这两种运动方式的特征,从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充分感受。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二年级上册第一组的课文,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富有韵律感的诗歌。全诗语言生动形象,把自然知识蕴含文字当中,语言朗朗上口,内容浅显易懂。
全诗共有五小节,全诗共五节,第1节激发学生思考:植物用什么方法传播种子;第2、3、4节运用拟人的手法,分别讲述了蒲公英、苍耳、豌豆等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第5节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发现新知识。课文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科学道理蕴含其中,孩子们很容易被吸引,并且文中介绍的内容大多数的学生有一定的了解和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抓住诗歌内容充满情趣的特点进行朗读的指导,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在多读且读好上下功夫,进而体会文章表达的精妙和其中蕴含的知识。还设计了在读中感悟的环节,课上我借用动画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了解植物知识、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各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中,我遵循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围绕本组的主题,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学生为主体,让孩子们课上在对于传播种子的方法进行讨论的时候体会自主寻求答案的过程;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面对面地听、说、读、问、评、议等去实现课前的设计;课上还坚持把“读”的训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总的来说本课教学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黄山奇石以“奇”见长,在教学“猴子观海”时,组织学生看图学文后,请他们说说对这块石头的印象,然后着手进行朗读指导。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想不到有许多学生道出“可爱”之感。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黄山奇石,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的体验。于是,我就让他们怀着这块石头的“可爱”之情,指导学生读出它们的神奇。学生朗读水到渠成,真真切切。最终是学以致用。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有一颗慧心,做写作资源的开发者。学生在先前的朗读语言积累后,通过儿童特有的思维,现学现卖,写出了比文中更具有童真童趣的话语。
我想这样,每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生命之花得以绽放。
《看雪》一文讲的是中国台湾小朋友只见过用棉花做的雪,没见过真的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童年在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
当讲到雪景一段时,我便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我讲:“寒风呼呼地刮着,吹到脸上就像冰打一样。风停了,鹅毛般的雪纷纷扬扬地飘下来,天地间满是雪花在舞蹈。大雪整整舞了一夜。早晨,打开窗户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上、树上、房上、地上全是雪,白茫茫的一片。柳树上生满了毛茸茸的白发;松树穿了件花褂褂;杉树尖尖像灯塔。我打开门冲进雪地里,脚底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我和小伙伴们打起了雪仗,堆起了雪人。你看,那雪人多美,红高鼻,大眼睛,扁嘴巴。再看打雪仗,他们打得轰轰烈烈、热火朝天。欢声笑语把树上的雪都震落下来了。”讲完,学生睁眼。我问:“你刚才看到了什么?”学生的想象像开了闸的水,倾泻而来:“我看见白茫茫的一片。大地像铺了一床洁白的地毯。”“我家门前的小树被雪压弯了腰。我心疼地跑去使劲摇,雪花落在了我的头上、衣服上,有的落进了我的脖子里,冰凉冰凉的。可树伸直了腰。我看着它笑了。”“我爬上了房顶,一不小心摔了下来,可一点儿也不疼,就像落在了棉花上一样。”“我从山上一下滑到了山下,像飞一样。好爽啊!”“我和小亮在打雪仗。他向我扔来一团雪,我一闪,马上扔去一雪球,正好打在他脸上。我俩笑弯了腰。”“我们三个堆了一个大雪人,用扣子做眼睛,用胡萝卜做鼻子,用辣椒做嘴巴,再戴上一顶尖尖的帽子,还有两串糖葫芦插在肩上,它正在叫卖呢。我们围着它唱啊、跳啊,开心极了。”“我呢,在雪地上踩了一串串深深的脚印。再听那嘎吱嘎吱的响声,就像在奏乐一样。”“哎呀!我开着小汽车在冰河上奔跑,跑得真快。”…… 接下来我还给学生讲了“瑞雪兆丰年”的知识。
想象力就像一匹烈马,循规蹈矩的人,紧紧束缚住它。结果是平平淡淡一生,放荡的人,任其胡乱驰骋。精力浪费不少,可最终一事无成。聪明的人驯服它,让它按意志奔驰,从而使自己充满创造精神。
1.教师个人的知识被激活。
据专家分析,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材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源。当我向大家声情开茂地讲述“为什么不早些在中国举办呀?” 这个问题时,其实是我在向学生们介绍中国申奥的历史,其艰难历程告诉我们:成功是何等的来之不易啊!在学生激情涌动的时刻,回放实况录像,学习心境水到渠成。
2.形式多样的朗读要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在教学中,把读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本文虽短小但感情充沛,令人振奋。基于这点考虑,我在教学中既充分发挥范读与指导读的作用,又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在第二自然段教学中,我根据句式特点,设计了引读、接读的朗读方式。在老师饱满热情的感召下,全班学生振臂高呼:“我们成功了!”“我们爱北京!”“祖国万岁!” 此时此刻,他们仿佛就是人海歌潮中的一分子,与其说他们在朗读,不如说他们在用心感受。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们对课文的感悟得到提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实现有机的整合。
“认识角”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的,先让学生在情境图中找角同时将角抽象出来(初步认知角的),接下来摸角(感受角),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创造出角(创造角),其次再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最后让学生找找教室周围的角。找角是让学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样的角,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为认识角的特点做铺垫;教师画角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角;认角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角 的认识,怎样才是一个角;做角是让学生在组长的安排下选择自己的材料动手做角,最后通过操作让学生认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掌握了角的一些知识,其实我也在准备这一节课的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近人意的地方。比如在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其实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目的要让学生学会怎样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虽然教学想法及教学思路还好,比如用老师的大三角板和学生的三角尺比较大小,为了证实角的大小和角两条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但学生回答大的三角板角大。后来在另一个班我立即作了调整,放手让学生来比较任意两个角的大小,学生有的用重叠的方法比(顶点和顶点重合,角的一条边和一条边重合,看另外一条边),再出示钟面上两个相差不多的两个角,引导学生直接用重叠的方法来比,有的学生借用一个活动的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也就是借用其它的角来用重叠的方法比。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我先用实物剪刀做示范,把剪刀张开,角变大了,合起角变小了,剪刀的两边的长短没有变。接着,我把黑板上画的一个角的一条边沿长,让学生体会角的大小没有变,再把另一条边延长,体会角的大小还是没有变。然后学生思考:如果把两条边缩短呢,这个角的大小会不会变 ?通过演示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还有学生提出,如果角的大小和边的长度有关,那剪刀的两条边就一会儿变长,一会儿变短,那是魔法剪刀了。我体会很深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溶入学习中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更大的探索欲望。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中,并结合自己身边的生活知识学数学。
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并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实践化,真正体现数学的魅力。当然这要我们教师不断的努力,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
寓言、童话是孩子们所喜欢的。课文《我要的是葫芦》让小朋友初步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并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相互有联系的。这篇课文还有一些好的词语描写,可作为写话的示范。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抓住句子中“细”“满””、“绿”“几朵”“雪白”词语,让学生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加上这些词语把葫芦藤的形状、叶子的茂盛、花的颜色、大小都描绘了出来。为写话中加修饰词语作一个准备。不足的是在指导阅读时,什么读出来比较平淡,没有引导生对重点词的指导读。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感悟和体验。教学设计以读为主,在学习过程中重视阅读感悟和体验,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同桌合作读、分角色伙伴合作朗读、个别展示朗读等阅读方式突出了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使学生在不同的阅读实践中自主地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积累,既调动了学生主动地参与阅读,又培养了创新思维和语文能力。另外“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还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组织学生通过自己的读书实践,理解课文内容,不同程度地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
二年级,在整个小学阶段占一定的重要位置。本学期数学教学是落实对儿童少年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等。着眼于发展学生数学能力, 通过让学生多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和用途,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完成一件事物的重要前提和条件。二年级小学生年龄还比较小,稳定性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使小学生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对学习的兴趣,他们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那么,怎样才能使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呢?
首先,“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新授课,练习课更加讲究方法。新授课中,我们可以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地位,象朋友一样讨论教学内容,走进小朋友的心里,使他们消除心理障碍和压力,使“要我学”转变成为“我要学”。在练习课上,利用多种多样的练习形式完成练习。请小朋友当小老师来判断其他同学的答案是否正确;或者通过比赛形式来完成。对于胜出的小组给予星星等作为奖品,这样促进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
其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创设问题情景是在教学中不断提出与新内容有关的情景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也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
因材施教,减少坡度,保持兴趣。减少坡度,这一点对差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差生就好象公路上的烂残车,不堪负重,如何使这部烂残车平稳地行使呢?就是让他们选择比较平坦的道路上行走,坡度大的路只能使这部“烂残车”抛锚,打击学习的信心,这一点作为教师是值得注意的。
二、 设计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实践活动。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富有韵律感的诗歌。全诗生动形象地把自然知识蕴含其中,语言朗朗上口,内容浅显易懂,是优秀的科普作品。课文共有五小节,分别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是怎样传播种子的,配有两幅插图。教学中应抓住诗歌利于朗读,内容充满情趣的特点,激发学生童心,引导学生在多读读好上下功夫,进而体会文章表达的精妙和其中蕴含的知识。
在课前预留的预习中,我让学生收集植物,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各种植物,了解植物种子传播的一些办法。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各自介绍了解的一些植物知识,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课后,我模仿课文进行了一个小节的仿写,引领同学们可以在课后尝试进行创编,看到孩子们创编的诗歌,既有韵律又蕴含知识,还是很不错的。
这节课也有自己不满意的地方,那就是在质疑后的落实上稍有些乱,另外板书不够及时,希望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弥补。
《欢庆》的重难点是把朗读与想象结合起来,以读为主,读中想象,读出层次,读中感悟各族人民为母亲过生日的情景,从中体会喜庆、欢乐的气氛,
在揭题解题之后,我就引导学生朗读:十月一日——祖国妈妈的生日。在课堂快要结束,学生的感情得以共鸣时,我又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十月一日——祖国妈妈的生日,十月一日——是个美好的日子。这是朗读的主线,也是情感升华的主线。
在学生能够很清楚地分出欢乐和乐曲时,我就让学生找到文中相应的句子进行朗读: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大海会奏什么样的歌曲,你能唱一唱吗?并在欣赏图片中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我认为仅仅通过课件图画展开想象是不够的,还可以适机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学生找到有田野、枫林、蓝天、大海为祖国欢庆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最喜欢哪一处景色,为什么?学生们各有所爱,但部分学生还是无法展开想象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在此基础上又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田野上会有哪些果实,它们会是什么样子呢?如果你是飞翔的鸽子,你会对祖国妈妈说什么呢?这样更能帮助学生展开想象融入诗歌。这节课中,孩子们的朗读是充分的,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投入到了诗歌当中,到最后,他们能脱口而出:花园献上美丽的花朵,小溪唱起动听的歌曲……
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艺术,虽说在本堂课的教学中,出现了几处让人很想鼓掌的精彩,但也有让人深感遗憾的地方,比如说写字的指导不是很到位,后进生没有很好地激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探索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做一个智慧的语文教师。
《蜗牛的奖杯》是二年级下册的一篇寓言故事。课文通过讲述善飞的蜗牛获得飞行比赛的冠军奖杯以后,自我陶醉,不思进取,结果翅膀退化,丧失了飞行能力的故事,使学生懂得在荣誉面前骄傲自满就会阻碍自己进步的道理。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抓好朗读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阅读教学,首先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在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指导读出感情。由于课文是寓言故事,教学中重在引导学生自悟寓意,不以繁琐的分析或抽象地讲道理,所以我反复创设情境,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读自悟。本教学设计注重了引导学生从词语表达的准确、鲜明去体会、感悟寓意。如:通过对“得意洋洋”、“成天”、“唯恐”、“生怕”等词语及其所在句子的反复品读,学生在脑海里形成了蜗牛得奖后所作所为的表象,让学生感受、体味到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着的道理。
二、抓好重点词语理解
在本课中重点词语有“遥遥领先”、“得意洋洋”、“唯恐”、“生怕”等,课堂上我通过各种形式、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语意思,从而理解所在的句子及段落的意思。比如:在理解“遥遥领先”一词时,通过让学生看图,自己理解并总结词语的意思,从而明白蜗牛是多么的厉害;在理解“唯恐”和“生怕”时,我先通过换词理解的方法理解“唯恐”的意思,学生容易理解到“唯恐”的意思,然后通过读课文,再思考两个意思相近的词位置是否能调换,学生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明白两个词的细微差别,老师最后进行总结,使学生体会蜗牛非常得意的心态。
三、抓好语言文字训练
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语言文字训练。在教学中,我注重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巧妙的结合进行了融合。导入新课时,我让学生选一、两个词进行造句练习;我重点抓了2处来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注重情境的创设,比如:“你就是这只获奖的蜗牛,你心里怎么想?你碰到朋友会怎么说?你是蜗牛的朋友,你会对它说些什么?”,让学生进入到角色,更好地体会蜗牛当时的心态,进而体会到课文的寓意,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高效的言语活动,高质量的提高学生的语言。( 励志
这是我第一次执教习作的公开课,感受颇多,收获颇多。可以说一直是怀着忐忑和不安度过了这一个星期,备课的过程是艰辛的,磨课的过程更是痛苦的,但是当有一定的成效展现在大家面前时,又觉得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意义的。习作教学一直是我常规教学中最薄弱的,平常也不知道怎样去引导孩子们说,指导怎样写,但是通过这次的培训或许给了以后的习作教学有了大致的方向。
在第一次磨课之前,其实我也做了很多的工作,查了几十篇《秋天的画》的习作教学,但都不是很满意,但在这过程中慢慢积累了属于自己的材料,为我自己的教学奠定了基础。由于这次是看图写话,在图的选择上我也思考了很多——到底选哪幅图,选这幅图到底适不适合……
通过两次的磨课,通过指导老师的意见,我也慢慢摸索到一定的方法,可以说引导他们写具体、按顺序完全没有问题,但如何点评他们的习作,指导他们修改还是我以后要不断提高的。
或许是城北小学的孩子们真的特别的优秀,虽然我的引导,我的点评都不是很理想,但是孩子们地表现是值得肯定的,所以听课的老师们也一致认为我的指导是有价值的,老师们也给以了大大的肯定。当然他们也提出了他们宝贵的意见,如怎样引导孩子按顺序地说一说图画上的景物,如如何指导孩子点评、修改等等,为我后续的修改做了很好的指导,感谢他们。
这篇课文有很多地方值得进行拓展延伸,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如:在学习第一段 “阳光像金子,洒遍田野、高山和小河。”这句话时,让学生也来说说:“( )像( )。”在学习“田里的禾苗,因为有了阳光,更绿了。山上的小树,因为有了阳光,更高了。”这两句的时候,我引导说一说:“花园里的花朵,因为有了阳光,更 了。”
然后又让学生再想想其它的植物和动物,说说:“ ,因为有了阳光,更 了。”这样的设计从扶到放,逐步提高难度,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说话,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也让学生理解了阳光与世间万物之间的关系。这些内容上的拓展立足文本,开发了课程资源,不但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而且对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都是很好的训练,同时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很大的帮助。
儿童诗的句式往往可以举一反三,迁移运用。《家》这课中句式“(什么)是(谁)的家”的迁移有两次。一是在学习课文第二句“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前,其主要目的通过句式的拓展练习使学生对于我们和祖国关系的感悟,从蓝天之于白云、树林之于小鸟以及其他的生活经验迁移过来,无需说教,一样亲切感人。既突破了难点,又达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二是在学完整首诗后,先让学生完成语文天地的相关练习,其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迁移语境巩固生字,二是让学生初步接触诗歌的改编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用此句式创编儿童诗,自由讨论,合作完成。
这种创编,是学生超越生活经验的创造思维,是发自内心的自由抒发,不仅培养了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在运用积累词语和句子,丰富阅历,积淀对语文内涵的感悟。
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延伸到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说话训练:“如果我们班评选班干部,你会怎么做?”启发学生向王宁学习,勇敢自信地挑战自己,积极为班级、同学服务,至此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低年级也不例外。在教学中,我们要摒弃那些繁琐多余的内容分析和串讲串问,着力于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使朗读和悟情明意有机地融为一体。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巧妙地训练学生的语言,如“谁是什么”句式的变换,添加人物对话中的提示语等,都是对学生进行读、说的训练。因为,在语文教学中注意精讲多读、以读代讲,并适时进行语言积累和训练,才能真正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猴子种果树》是一篇简短的寓言故事,写了一只猴子没有耐心,一直听别人的意见改种果树,最终一事无成。整篇课文围绕着猴子种果树展开情节,一共种了4次树,课文的结构比较相似,最后交代种果树的结果,教育学生做事要有耐心、有主见,不能急于求成。
刚开始研究教材,感到课文比较浅显简单,意思很明了,学生一看就明白,其次三段对话比较相似,适合由扶到放,指导学生自学。因此,我设计了一个有点及线的教学过程。首先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第一段对话,从想法上、做法上去体会猴子的着急,然后紧扣关键词“一想”、“正当梨树成活的时候”这些细节,进一步加深猴子没有耐心的印象。后面的两段对话,我便放手让孩子自学,从猴子的三次想法和三次做法,体会到猴子越来越着急的心情以及它做事没有主见,不动脑子。其中猴子的三次想法略有不同,第一次是“我可等不及”,第二次是“我也等不及”,第三次是“我还是等不及”,三个副词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顺序也不能颠倒,于是,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自己填一填这些副词。我的本意是让学生能够活学活用,于是借鉴了 谈永康老师教学环节:让学生用这三个副词填一填“正当梨树成活的时候,猴子因为听了乌鸦的话,就拔了梨树,改种杏树。这一年,猴子____没有吃到水果。正当杏树成活的时候,猴子因为听了喜鹊的话,又拔了杏树,改种了桃树;这一年,猴子____没有吃到水果。正当桃树成活的时候,猴子听了杜鹃的话,拔了桃树,种了樱桃。于是,第三年,猴子____没有吃到水果。”,有老师提出“梨子五年才能结果,所以无论猴子拔不拔树,都是不可能吃到果子的。”说明我们在借鉴别人的教学设计时,也不能像小猴一样没有主见,需要自己动脑思考。
《猴子种果树》这篇教材虽然意思浅显,但其中蕴含的含义是很深。比如说,最后我问孩子们:“如果你是小猴,你会怎么做?”有孩子这样回答:“如果我是小猴,我就不听别人的话,自己种自己的树。”这个答案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深入一想,是不是别人的话都不听呢?乌鸦它们的话有没有道理呢?应该是有道理的,但猴子为什么听了乌鸦它们的话没有种成果树呢?因为他没有认真考虑别人的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别人的建议也许是好的,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是辩证地去看待。但是我并没有教会孩子们这一点,课堂结束后,我觉得很遗憾。
其中我觉得自己设计的比较好的地方是板书。根据猴子种树的情节,我把梨树、杏树、桃树、樱桃树一一擦掉,最后留下了一个大问号,引导学生思考猴子没有种成果树的原因,得出这只猴子没有耐心、没有主见两个特点,与题目一一对应,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成语是我国汉语宝库中的精华。“识字4”有三组成语。第一组是说人应该“取长补短”;第二组是说看事物要全面,不能以偏概全;第三组是说做事应该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三组成语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成语,体会其中的韵律感。
3、初步感知成语的特点并有收集成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成语,体会其中的韵律感。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制作。
2、制作“果子树”和“生字果子”。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老师为大家请来了我们的老朋友。看,它是谁呢?(出示图片)对!它就是我们喜欢的宠物小精灵──机灵狗。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它。
2、大家真热情!机灵狗还给我们带来了多角星,用来奖励上课积极发言、认真听讲、合作最好的同学。你们想得到多角星吗?那么先过老师这一关。
3、课下,大家一定积累了不少的成语,那谁愿意把你的积累成果向大家展示一下呢?(指名说7、8个)
4、嗯!你们真了不起,都积累了这么多的成语了!今天啊!我们就来学习的是由成语组成的《识字4》。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师板书课题)
二、读中识字
1、相信大家现在都迫不急待要和成语朋友见面了。那就打开书,自己来读读《识字4》。在读书时,遇到不认识的字,你该怎么办呢?(指名说方法)
2、好!那就用你喜欢的方式和生字交朋友,来读成语吧!注意读准字音。(生自由读)
3、你们都会读了吗?会读和你的同桌互相读一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准确。(同桌互读)
4、(出示成语原文)刚才老师看到大家读得很认真,现在我把三组成语从书中请了出来,有谁想单独来读成语呢?(指名三人分组读)那么我们可要认真听,然后评一评,谁读得最棒!
5、听了朗读,你想给谁评一评呢?(指名评价,师奖励多角星)
6、还有要试试的吗?(指名三人分组读)
7、你们读得也很棒!老师看到大家都想读成语,那我们就一起来读读成语吧!(齐读)
8、(出示“我会认”生字)这会儿,生字的小伙伴回家了,只剩下淘气的生字朋友了。看,它们已经排好了队伍,正等着你们叫出它们的名字呢?让我们的特快火车开起来,去认识认识它们吧!(开火车读生字)
9、我们的火车开得又快又好,看来你们早就和生字交上了朋友。现在就把你的识字方法和你的小组伙伴说一说吧!(小组交流识字方法)
10、刚才大家交流得很热烈!那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呢?(指名说方法)
11、你们的识字方法可真多!你们真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现在和老师一起去我们的“识字树”上“摘果子”去吧!(出示贴上生字的果子树)啊!我们的识字树又结出了这么多好吃的果子,谁愿意帮老师摘果子呢!(指名摘果子,领读生字并说词语)
12、果子都摘完了!没关系的,不久识字树还会结出更多的果子。到时候,让我们再去摘果子,好吗?一言为定。看到满篮子的果子,老师真高兴啊!我还特别给生字果子找了个伙伴呢,请大家来看看!(出示“我会读”词语)你认识它们吗?(生自由读词语)
13、让我们一起来说出它们的名字吧!(齐读词语)
14、过渡:祝贺大家,又交到了这么多的词语朋友。在这些词语中,有的字我们还要学写它们呢!你们有信心写好它们吗?
三、指导写字
1、(出示“助、功”两字)大家看,你还记得它们的名字吗?一起来读读。(齐读正音)
2、请大家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吗?(指名说,注意“且、工”的“横”变成“提”,右边“力”的“折”笔要向左斜)
3、你们观察得真仔细!我们先看看“助”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谁想教大家写好这个字?(指名说位置)
4、师板书“助”字,生书空。
5、让生描红练写“助”字。师提醒写字姿势。
6、让生自己观察后练写“功”字。
7、师生共同板写“功”字。
8、过渡:大家写字的本领真不错!相信我们认识了生字朋友,一定会把成语读得更好!机灵狗也想和我们比一比,看谁的成语读得好?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好!比赛前,先自己练一练。(生自由读)
四、熟读扩展
1、好!我们的挑战比赛开始了,谁先来挑战?你想挑战读哪一组成语呢?(指名读此小组成语)
2、谁想给他评一评呢?(指名评价,师奖励多角星)
3、还有想挑战读这一组成语的吗?(指名读)
4、那么想挑战这一组成语的同学请你勇敢的站起来,我们一齐来挑战。(齐读)
5、我宣布这一轮挑战我们胜利了!接下来的挑战更激烈了,谁想挑战其它一组的成语?(指名读)
6、你读得很不错,有谁比他读得还好吗?(指名读)
7、我们班勇敢的男子汉们,你们想一起来挑战这一小节吗?(男生齐读)
8、真是团结起来力量大!挑战比赛进行到这里,只剩下最后一组成语了,不知道咱们班的女同学们,你们有信心一起来接受挑战吗?(女生齐读)
9、看来女同学也不示弱,读得也这么好!老师真为你们骄傲。送给大家一个大姆指。现在,每个小组选择一组成语合作来读一读,一会儿我们小组来挑战机灵狗。(小组四人合作分工练习读)
10、哪个小组准备好了,先来挑战?(指名小组读,三组)
11、马老师看到大家能和机灵狗比朗读,我好羡慕大家。让我也加入你们的队伍好吗?谢谢你们,我来读第一组成语;一、二小组同学读第二组成语;三、四小组同学读第三组成语,好吗?(师生合作读)
12、老师觉得我们在一起合作很愉快,再一次谢谢你们!可以说,我们和许多成语都交上了朋友。那你们知道吗?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但也有三个字、六个字、七个字、八个字的成语,像我们这节课认识的成语“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它们都是八个字组成的成语。有的成语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呢?你听过哪个成语故事呢?愿意讲给大家听吗?(指名讲成语故事)
13、假如学生讲故事后没有揭示喻义,师追问生:听了这个成语故事,你明白了什么呢?(指名说),接着师相击点拨,指出这一组成语的含义。
如果学生讲故事后说出了喻义,师表扬说:你真是一个善于动脑,乐于思考的孩子!不仅成语故事讲得好,你还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你真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14、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的成语,一定有你最喜欢的成语,试着把它多读几遍记下来!(自由背成语)
15、好,把你记下的成语说给大家听。(指名说)
五、总结扩展
祝贺大家!又积累了这么多的成语!相信爱学习、爱积累的我们会成为一个聪明的孩子。课后,大家再去找一些成语故事来读一读,我们举行一次“成语故事会”好吗?
一,揭示课题,理解"奇"字
读课题后,问学生:"课题中的'奇'是什么意思'奇石'是什么样的石头"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课题"黄山奇石",懂得这里的"奇"是少有,特殊的意思,因为这样的"奇石"只有黄山才有。此时,"奇"字吸引了学生,使他们产生了学习的兴趣,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情绪基础。
二,初读课文,找出"奇石"
接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饶有兴味地找出课文中写到的黄山奇石:"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并暗暗惊叹,原来,黄山的"奇石"连名字都那么有趣。那神话故事中的"仙桃","仙人","金鸡","天狗"都在黄山聚会了,那童话故事中才有的"猴子观海","狮子抢球"也出现在黄山的山峰了。学生由此对黄山奇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黄山奇石》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描述了黄山“四绝”之一的怪石,那些惟妙惟肖、趣味横生的奇石,不是神话,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创造。读着课文我们仿佛被带到了景色秀丽神奇的黄山,似乎已经不是在阅读课文,而是站在黄山一个个观景台上,美美地欣赏着那些奇石,拍下一张张奇石图。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每一幅图,都是一个神奇的童话。读了课文不由心生向往黄山之情,更加喜爱黄山。
作为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事物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知识,表现欲望较强,喜欢展示自己。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已经能够自主学习,能够与他人合作学习。但学生对黄山奇石没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语言表达能力、对事物的细致观察能力也处于薄弱阶段,对课文理解有一定难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学习重在丰富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尤其是低段教学要求,要让学生喜欢阅读,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还要让学生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由此课前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通过观察图画与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学习课文、感受黄山石的奇妙,体会作者对黄山奇石的赞叹。喜爱黄山,向往去黄山看奇石。
教学重点及难点:指导学生观察图片,赏析优美词句,展开合理的想象,体会对黄山奇石的赞叹。
本课我主要采用的是愉快教学法。首先创设轻松的情境,引学生入境,愉快进文,然后引导学生在愉快的品读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最后再引导学生想象,使感情得到升华。总体回顾有以下几点令自己感到比较欣慰。
一、揭示课题,理解“奇”字
读课题后,问学生:“课题中的‘奇’是什么意思?‘奇石’是什么样的石头?”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课题“黄山奇石”,懂得这里的“奇”是少有、特殊的意思,因为这样的“奇石”只有黄山才有。此时,“奇”字吸引了学生,使他们产生了学习的兴趣,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情绪基础。
二、初读课文,找出“奇石”
接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饶有兴味地找出课文中写到的黄山奇石:“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并暗暗惊叹,原来,黄山的“奇石”连名字都那么有趣。那神话故事中的“仙桃”、“仙人”、“金鸡”、“天狗”都在黄山聚会了,那童话故事中才有的“猴子观海”、“狮子抢球”也出现在黄山的山峰了。学生由此对黄山奇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讲读课文,欣赏“奇石”
学生真正领略黄山奇石的奇妙,感受黄山奇石的有趣,还是在学课文之时。那“仙桃石”之奇妙就可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来感受。第一,从外形看,它真像一个大桃子,这已经很神奇了。第二,从来源看,这么大的石桃子人间少有,只能是从天上飞下来的吧,这就更神奇了。第三,从动词的运用看,一“飞”一“落”把那石写活了,那么大一块石头宛如小鸟一般轻松自如地从天上飞来,落在了山顶的石盘上,真是妙不可言。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来体会“仙桃石”的奇妙与有趣,自然会收到好的效果。
“猴子观海”的奇妙不仅在于它的外形像一只猴子蹲着,更引人注意的是这“猴子”所处的位置奇特,它蹲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学生只要理解了“陡峭”的词义,就会感到奇怪:这只猴子为什么要蹲在那么陡、那么险的山峰上?学生再读课文后恍然大悟,原来猴子是为了观看黄山秀丽神奇的景色之一——翻滚的云海。细究 “翻滚的云海”就更能感受到猴子所处位置之奇特了。因为平时我们从下往上看,天空中的云层通常几乎是静止不动的,而猴子正由于它所处的位置高,所以从上往下看到的云,就像大海的波涛那样上下翻滚。学生明白了这一番道理,再读课文,肯定会为“猴子观海”这一奇石大声叫“绝”。
“仙人指路”的神奇在于它就像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通过朗读课文,学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走到那里就会有位仙人帮我们指明方向。然后引导学生表演、问答,使一个“仙”字给这块石头蒙上了神奇的色彩,使人觉得有趣极了。
“金鸡叫天都”的奇妙乃是一个“变”字道出的。天都峰上的几块巨石的形状像只雄鸡本来就很奇怪了,而太阳升起时,巨石还能“变”得金光闪闪,像只美丽的金鸡,这就更令人惊奇了。让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太阳升起时天都峰上的景象,他们便能切实感受到“金鸡叫天都”的奇妙了。
四、展开想象,描写“奇石”
为了在教学中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做到读写结合,在学习最后一自然段时,我增加了“看图联想,写‘奇石’”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在先前的朗读语言积累后,学习作者的方法,写一写“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学生能结合自己的想象,写出自己喜欢的石头的有趣样子,把课堂推向了高潮。
当然教学也是遗憾的艺术,在本节课中也留给自己一些反思:如果能找到其它的怪石让学生看图想象,给奇石起名字,会使本节课的教学再掀一个高潮。
总之,抓住“奇”字教《黄山奇石》,让学生既能体会到黄山风景的秀丽神奇和黄山怪石的有趣,又能体会到课文语言文字的生动和传神。
本期的教学内容,分为八个单元。在每个单元的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我都进行检测,针对学生存在的知识点问题,及时解决。对确实困难的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个别教育,使之掌握。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运用,只有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之后,才能运用。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我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活动。1、优秀课文朗读。通过学生自主收寻优秀文段,使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学生的阅读量增加的同时,学生必然收获了许多东西。2、进行各种词语收集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如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B式,ABB式,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BB式,ABAB式,ABAC式,ABCC式,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BC式,在不断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学生的词汇积累有了明显的增多。3、开展各种语文游戏。如句子的转换,如“把”字句转换成“被”字句,问句转换成陈述句,两句话变成一句话,学生在活动中提高了兴趣,也训练了动脑的能力。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教学工作中难免有缺陷,虽然我们办这个学期成绩比较匀稍微领先,但我发现一个问题,我们班的成绩没有拔尖的,这就是我的失误,下个学期,我要抓尖补差带中间,从开学开始,一定消灭唯一不及格的。
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欠佳,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不浓,还需正确引导。由于本学期安全工作是重点,放学后不能以任何名义留学生,所以我就放松的补差这项工作。期末的时候再来狠抓那些基础差的学生就比较困难了。下个学期,我更要抓尖补差带中间,从开学开始,一定消灭唯一不及格的。课堂教学仍需创新。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仍将一如既往的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争取有更大进步。
《看雪》一文讲的是中国台湾小朋友只见过用棉花做的雪,没见过真的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童年在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
当讲到雪景一段时,我便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我讲:“寒风呼呼地刮着,吹到脸上就像冰打一样。风停了,鹅毛般的雪纷纷扬扬地飘下来,天地间满是雪花在舞蹈。大雪整整舞了一夜。早晨,打开窗户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上、树上、房上、地上全是雪,白茫茫的一片。柳树上生满了毛茸茸的白发;松树穿了件花褂褂;杉树尖尖像灯塔。我打开门冲进雪地里,脚底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我和小伙伴们打起了雪仗,堆起了雪人。你看,那雪人多美,红高鼻,大眼睛,扁嘴巴。再看打雪仗,他们打得轰轰烈烈、热火朝天。欢声笑语把树上的雪都震落下来了。”讲完,学生睁眼。我问:“你刚才看到了什么?”学生的想象像开了闸的水,倾泻而来:“我看见白茫茫的一片。大地像铺了一床洁白的地毯。”“我家门前的小树被雪压弯了腰。我心疼地跑去使劲摇,雪花落在了我的头上、衣服上,有的落进了我的脖子里,冰凉冰凉的。可树伸直了腰。我看着它笑了。”“我爬上了房顶,一不小心摔了下来,可一点儿也不疼,就像落在了棉花上一样。”“我从山上一下滑到了山下,像飞一样。好爽啊!”“我和小亮在打雪仗。他向我扔来一团雪,我一闪,马上扔去一雪球,正好打在他脸上。我俩笑弯了腰。”“我们三个堆了一个大雪人,用扣子做眼睛,用胡萝卜做鼻子,用辣椒做嘴巴,再戴上一顶尖尖的帽子,还有两串糖葫芦插在肩上,它正在叫卖呢。我们围着它唱啊、跳啊,开心极了。”“我呢,在雪地上踩了一串串深深的脚印。再听那嘎吱嘎吱的响声,就像在奏乐一样。”“哎呀!我开着小汽车在冰河上奔跑,跑得真快。”…… 接下来我还给学生讲了“瑞雪兆丰年”的知识。
想象力就像一匹烈马,循规蹈矩的人,紧紧束缚住它。结果是平平淡淡一生,放荡的人,任其胡乱驰骋。精力浪费不少,可最终一事无成。聪明的人驯服它,让它按意志奔驰,从而使自己充满创造精神。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抓好朗读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阅读教学,首先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在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指导读出感情。由于课文是寓言故事,教学中重在引导学生自悟寓意,不以繁琐的分析或抽象地讲道理,所以我反复创设情境,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读自悟。本教学设计注重了引导学生从词语表达的准确、鲜明去体会、感悟寓意。如:通过对“遥遥领先”、“得意洋洋”、“唯恐”、“生怕”、“天长日久”等词语及其所在句子的反复品读,学生在脑海里形成了蜗牛得奖后所作所为的表象,让学生感受、体味到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着的道理。
二、抓好重点词语理解
在本课中重点词语有“遥遥领先”、“得意洋洋”、“唯恐”、“生怕”等,课堂上我通过各种形式、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语意思,从而理解所在的句子及段落的意思。比如:在理解“遥遥领先”一词时,我和三名同学上场,分别扮演蜗牛、蜻蜓、蜜蜂、蝴蝶,通过我和其他学生位置的变化,让学生直观地明白什么是“遥遥领先”,明白蜗牛是多么厉害;在理解“唯恐”和“生怕”时,我通过查字典、指导朗读等方法,使学生体会蜗牛非常得意,又担心失去的心态。
三、抓好语言文字训练
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语言文字训练。在教学中,我注重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巧妙地进行了融合。通过 情境的创设,用采访和对话的形式来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比如:“你现在就是小蜗牛,我来采访一下你,你把奖杯放哪去了?为什么一直背着他?”等等,让学生进入到角色,更好地体会蜗牛当时的心态,进而体会到课文的寓意,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高效的言语活动,进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
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在整节课的学习中,我注重了一些学习方法的渗透。比如:读课文不仅要读文字,还要读标点符号;学会积累词语;培养学生勤查字典的习惯等。
这节课,我觉得有一个亮点,就是在课前准备时,我引导学生学习了劝人谦虚的四句名言,并且经过课文的学习,当学生回答“对不能再飞上天的蜗牛说什么”时,学生很自然的就用到了这几句名言,学以致用,把课外积累落到了实处。
整节课,我和学生唱在一起、演在一起、学在一起,我们度过了非常快乐而充实的一节课。学生们没有因为是公开教学而紧张,积极的表现自己,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成功,因为我总担心我们的教学会过度的约束孩子,让他们的活泼开朗变得沉默寡言。但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1.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加强,当学生因为“演一演”过度兴奋,课堂有些乱时,教师应及时予以制止,要放得开,也要收得回来。
2.细节上,鼓励学生查字典,但在进行下一环节前应要求学生把字典收好。
3.一节课,应该是“凤头、猪肚、豹尾”,我却有点“虎头蛇尾”,在结尾处应该让孩子在整体上再次把握课文。
4.我的板书,我心中永远的痛,我得继续好好练字!
每次公开教学,我都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来的,我很感谢给我意见的老师,让我每次都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地调整、改正。
最后,一句话——我会继续努力的!
一,主要以“美为切入点,让学生找出文中“美的词语。(第二句中,哪些词语写得很美?)
根据“金黄的“火红的“金色的“红红的等表示颜色的词语,复习巩固一年级下学期复习时所学的其他表示颜色的词语“黄澄澄“绿油油“金灿灿等。帮助学生积累词语。同时,适当对学生讲解文中动词的作用:它使句子更加的生动,具体《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但学生对动词的使用效果不够明确
二、为什么是勤劳的人们画出了秋天的图画?(生谈感受)
大部分学生对这个问题不太敏感,究其原因,可能是他们生活在大城市,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及农民的劳作不熟悉,没有亲身体验的那种深刻感受。所以一时不能理解。
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回答这个问题。本班的邱廷华不紧表达清晰,甚至连农作物从春到秋的生长,冬的收藏都完整地介绍了出来。
鉴于此,下次课前准备应该要求学生针对一种农作物,了解农民对它的培育过程。
《课标》中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一个人的字写得好与否,不仅仅是个人的"门面",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他的学习习惯、意志品质及性格特点。因此,教学时我采用了"读字、范写、评议、试写" 的程序:"读字" 时,让学生讨论"写这个字时哪一笔最关键""写这个字哪一笔最容易写错"或"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地方"等问题,整体把握写字的规律;在范写之时,让学生评议老师的范字,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把握写字的要领;让学生对老师评头论足,运用形体动作学写笔画、作业展览、评选书写闪耀明星等方法,激发了学生写字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写字的技巧。
三、在阅读教学中,我反对无目的多读,强调有层次的读书。
初读,将课文读正确,整体感知全文;再读,将课文读流利,理解课文中词句;研读,将课文读出感情,谈独特的理解与感受;练读,将课文读入心,积累语言文字。在不同层次的读中,教师同样鼓励个性化的学习。让学生自己想想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方法,彼此交流、逐步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挑出有价值的问题共同讨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画出来,说一说自己这样画的理由,放胆做画学语文;让学生排演课本剧,师生根据语言文字进行评议,演演评评学语文等等。这些颇有趣味的方法不仅能有效地完成阅读教学任务,还能促进学生乐学、爱学语文。
在学生习惯的培养方面,我注意让儿童在规范中学语文,打下学好语文的基础。这并不与在"玩" 中学习语文相矛盾,习惯能影响人的一生,"个性" 必须在一定的规范中张扬才不会使学生走上发展的歧途。所以,教学决不能从统得过死转向放任自流,一定要严把"度" 这一关。在听、说、读、写几方面,都有一定的规范。如:个别同学站起回答时,其他同学要注意倾听,有意见可以举手提出;朗读或回答问题声音要响亮……语文学习的点点滴滴都需要有规范,都需要我们去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四、在学生学习能力形成方面,提倡学生积极参与各项语文活动,学会参与、学会合作、学会尊重他人。
我教学中,我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合作、竞争,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确有所得。
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是孩子们的乐趣所在,将"玩" 引入课堂,使学生对这种活动的动机和兴趣逐渐迁移到语文学习上,从中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在探求语文教学进程中,我力求将"讲堂" 转变为"学堂",将机械重复的练习转变为生动活泼的游戏,让学生充分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为他们语文学习的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尽管是"玩" 中学语文,但我们决不是追求形式主义。这里倡导的"玩" 是一种形式、一种途径,"玩"是为了更好地学习语文,培植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在本节课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训练能力。用“ 越 越 ”、“ 渐渐地 ”说一句话。这两个句式都是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在这里既是对学生知识点的复习巩固,也是增强学生自信心的最佳时机。在体会雨后景象后,让学生说说假如你是那只鸣叫的蝉,是那只坐在网上的蜘蛛或是那只快乐的青蛙,你会说些什么呢?学生通过看动画等活动,有了深刻的体会,说起句子来就不会显得苍白无力了。这样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抒发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将阅读文本与说话训练相结合,实现了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在指导朗读教学雷雨前这一部分时,我通过让学生感受动画,做“压”“垂”的动作进行指导,学生兴趣浓厚。在指导雷雨中这一部分时,我抓住了重点句子:“哗、哗、哗 ,雨下起来了。”在这一环节中,我提倡让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如:有的学生用拍手打节奏或小手轻拍桌子等通过不同的声音来体会雨下得很大。
《黄山奇石》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描述了黄山“四绝”之一的怪石,那些惟妙惟肖、趣味横生的奇石,不是神话,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创造。读着课文我们仿佛被带到了景色秀丽神奇的黄山,似乎已经不是在阅读课文,而是站在黄山一个个观景台上,美美地欣赏着那些奇石,拍下一张张奇石图。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每一幅图,都是一个神奇的童话。读了课文不由心生向往黄山之情,更加喜爱黄山。
作为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事物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知识,表现欲望较强,喜欢展示自己。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已经能够自主学习,能够与他人合作学习。但学生对黄山奇石没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语言表达能力、对事物的细致观察能力也处于薄弱阶段,对课文理解有一定难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学习重在丰富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尤其是低段教学要求,要让学生喜欢阅读,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还要让学生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由此课前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通过观察图画与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学习课文、感受黄山石的奇妙,体会作者对黄山奇石的赞叹。喜爱黄山,向往去黄山看奇石。
教学重点及难点:指导学生观察图片,赏析优美词句,展开合理的想象,体会对黄山奇石的赞叹。
本课我主要采用的是愉快教学法。首先创设轻松的情境,引学生入境,愉快进文,然后引导学生在愉快的品读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最后再引导学生想象,使感情得到升华。总体回顾有以下几点令自己感到比较欣慰。
一、揭示课题,理解“奇”字
读课题后,问学生:“课题中的‘奇’是什么意思?‘奇石’是什么样的石头?”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课题“黄山奇石”,懂得这里的“奇”是少有、特殊的意思,因为这样的“奇石”只有黄山才有。此时,“奇”字吸引了学生,使他们产生了学习的兴趣,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情绪基础。
二、初读课文,找出“奇石”
接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饶有兴味地找出课文中写到的黄山奇石:“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并暗暗惊叹,原来,黄山的“奇石”连名字都那么有趣。那神话故事中的“仙桃”、“仙人”、“金鸡”、“天狗”都在黄山聚会了,那童话故事中才有的“猴子观海”、“狮子抢球”也出现在黄山的山峰了。学生由此对黄山奇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讲读课文,欣赏“奇石”
学生真正领略黄山奇石的奇妙,感受黄山奇石的有趣,还是在学课文之时。那“仙桃石”之奇妙就可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来感受。第一,从外形看,它真像一个大桃子,这已经很神奇了。第二,从来源看,这么大的石桃子人间少有,只能是从天上飞下来的吧,这就更神奇了。第三,从动词的运用看,一“飞”一“落”把那石写活了,那么大一块石头宛如小鸟一般轻松自如地从天上飞来,落在了山顶的石盘上,真是妙不可言。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来体会“仙桃石”的奇妙与有趣,自然会收到好的效果。
“猴子观海”的奇妙不仅在于它的外形像一只猴子蹲着,更引人注意的是这“猴子”所处的位置奇特,它蹲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学生只要理解了“陡峭”的词义,就会感到奇怪:这只猴子为什么要蹲在那么陡、那么险的山峰上?学生再读课文后恍然大悟,原来猴子是为了观看黄山秀丽神奇的景色之一——翻滚的云海。细究 “翻滚的云海”就更能感受到猴子所处位置之奇特了。因为平时我们从下往上看,天空中的云层通常几乎是静止不动的,而猴子正由于它所处的位置高,所以从上往下看到的云,就像大海的波涛那样上下翻滚。学生明白了这一番道理,再读课文,肯定会为“猴子观海”这一奇石大声叫“绝”。
“仙人指路”的神奇在于它就像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通过朗读课文,学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走到那里就会有位仙人帮我们指明方向。然后引导学生表演、问答,使一个“仙”字给这块石头蒙上了神奇的色彩,使人觉得有趣极了。
“金鸡叫天都”的奇妙乃是一个“变”字道出的。天都峰上的几块巨石的形状像只雄鸡本来就很奇怪了,而太阳升起时,巨石还能“变”得金光闪闪,像只美丽的金鸡,这就更令人惊奇了。让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太阳升起时天都峰上的景象,他们便能切实感受到“金鸡叫天都”的奇妙了。
四、展开想象,描写“奇石”
为了在教学中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做到读写结合,在学习最后一自然段时,我增加了“看图联想,写‘奇石’”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在先前的朗读语言积累后,学习作者的方法,写一写“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学生能结合自己的想象,写出自己喜欢的石头的有趣样子,把课堂推向了高潮。
当然教学也是遗憾的艺术,在本节课中也留给自己一些反思:如果能找到其它的怪石让学生看图想象,给奇石起名字,会使本节课的教学再掀一个高潮。
总之,抓住“奇”字教《黄山奇石》,让学生既能体会到黄山风景的秀丽神奇和黄山怪石的有趣,又能体会到课文语言文字的生动和传神。
《坐井观天》是一则寓言故事。怎样将抽象的文字形象化,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中我做了一些尝试。
一、做一做———动手实验解难释疑
课文中青蛙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青蛙为什么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让学生做了个实验:拿出纸卷成圆筒状。然后通过圆孔看天花板或者四周,说说与平日看到的有什么不同。学生动手实验,为每个孩子创造了参与的空间,弄清为什么青蛙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这一疑难问题。学生在实验中动手,动脑。既培养了实际的操作能力,也培养了观察和思维能力。
二、看一看———利用图画明白寓意
课文中小鸟说:“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啊。”小鸟为什么说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呢?我出示课件,让学生看一组画,自己根据画面进行解说。这样学生终于明白了:小鸟见识广,青蛙所见有限,目光狭小。我们要做一个见多识广的人,不做井底之蛙。学生很自然的悟出寓意,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启示受到教育。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情感人格的熏陶过程。学习寓言故事,就是要学生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明白一个深刻的道理。
三、说一说———拓展延伸培养想象
课文中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自己不会弄错。它错了没有,我们怎样才能让青蛙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于是让学生动脑想办法,同时出示课件:青蛙跳出井口,站在井沿东瞧瞧,西望望。它会怎么想,怎么说呢?学生讨论,各抒己见。既加深了对课文寓意的理解,领悟,又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积累了语感。既丰富了课文内容,还培养了思维的广阔性。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的确,语文教学应该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个性化的阅读氛围,让课堂充满童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基于以上观点,本课教学开始我就向学生出示一面五环旗。这一做法立刻引起学生们的极大兴致,加上学生课前已经搜集了有关这方面的资料,他们有话可说,因此他们顿时争先恐后地向大家介绍自己知道的有关情况。
……天真的周戎居然心愤愤而口悱悱地说:“怎么不早些在中国举办奥运会呀?为什么等到20__年?”一个充满稚气的声音道出了一个沉重的话题,在几乎凝固了的氛围中,我用深沉的语言向同学们娓娓讲述在1993年中国仅以一票之差失去了20__年奥运会的主办权。在20__年7月13日那个不平凡的夜晚,北京申办20__年奥运会成功了,那是个怎样的不眠之夜啊!为了让学生再用心感受一下。随即我播放了喜讯传来时人们狂欢的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