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实践总结报告(精选5篇)
劳动技术教育是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劳动技术教育具有“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逸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功能。
目前,许多学生缺乏劳动锻炼,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足,与社会实践要求距离甚远,对劳动光荣缺少切身体会。教育与生产结合,是国家教育方针的内容,是培养一代新人的可靠途径。与此,我校就一贯重视构建社会实践劳动场所办学模式,强化共识,探索综合实践教育,全面推进新课程与劳动实践相结合的教育体系。现将一学期的具体实施状况总结如下:
一、成立领导小组、夯实责任。
学年初我校成立了劳动实践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亲自挂帅任组长全盘负责,副校长、教务主任、总务主任任领导小组成员,在上年的经验基础上编排、完善了实践课程,由总务处负责实践活动的组织和相关理论教育,领导小组全面筹划实践基地建设及长远发展规划、管理制度等。
每个班级在学期初都制定了劳动实践计划,将本班劳动实践基地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都做好管理安排。安排认识学校的花草树木,了解爱护花草树木的方式方法,以及简单的捉虫、除草等劳动实践。进行除草、施肥、浇水、捉虫、修剪、等有一定难度的劳动实践。分配到班级的实践基地,主要由学生参与管理。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做到有专门的老师指导,确保所栽植的花草树木能有种植,有管理。
今年春天我校在校园里各种花草树木旁边插上了个性的、形状活泼多样的标语牌,介绍花草树木的名称、习性、种属、如何管理等,让学生们走在校园中,如入知识的海洋,处处是知识,处处是教育。
二、收获和成果。
(1)锻炼了师生的劳动实践能力。
(2)消除了劳动可耻观念,怕劳动、羞于劳动、怕脏怕臭的不良观念。
(3)扩大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科学知识视野,大自然的课堂,使学生各种能力得到发展,各种实践得心应手。
(4)丰富了师生的生活实践,使师生更加珍惜劳动成果,更觉生活快乐。
劳动实践带动了校园环境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育人环境。
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能够了解社会、融入社会,感受祖国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激发为祖国之振兴而学习的动力。本学年,我校德育基地活动紧紧围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开展工作,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基本完成了学年初拟定的活动计划。学生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具备了较强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一、与基地签订协议,按计划组织活动
本学年,我校与老官地村委会、老官地牧香园养殖场、老官地镇敬老院、元 宝山发电厂分别签订合作协议。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征,安排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学校组织了6次活动,每次活动都精心组织,通过活动,促进学生了解社会,增进集体主义观念,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诚实正直、自尊自强、勤劳勇敢及珍惜劳动成果等优良品质,培养有纪律、有文化、有理想的一代新人。由于准备充分,实践取得了预期效果。
二、实践活动扎实有效
1、与元 宝山发电厂联系,深入发电厂的工作区及生活区进行参观,了解发电流程,知道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用电,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努力学习科学技术,争取开发出更清洁的能源。逐渐做到以可再生的风能、水能、太阳能或其他能源发电来代替火力发电。
院开展尊老献爱心活动,为老人们做一些实事,发挥自身的文艺特长,为老人们表演节目。组织学生到老官地镇牧香园养殖场参观劳动,参加实践,在实践中能够学习在课堂上了解不到、平时没有接触过的东西。
2、培养学生“尊老敬老”的优良品德,两次组织学生去老官地镇敬老院义务劳动,奉献爱心,陪老人聊天,表演节目。活动充分的展现了我们学校学生的素质和风采。这次活动我们给老人们带去了一些问候,一些关怀,为老人们平淡的世界里带去了一些歌声和欢乐,深得他们的喜爱。
3、与老官地村联系,在街道开展卫生清理、植绿护绿。利用宣传窗、黑板报等宣传阵地搞好文明宣传,帮助村民做好环境卫生的清洁工作。通过活动同学们体验亲身劳动的乐趣,同时也树立自身的环境意识,真正起了教育的目的,达到了我们预期效果。
4、组织同学开展“走进农村,感悟农村”体验活动同学们参观果园,让学生更好的领略大自然美丽风光,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科普知识,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亲近自然、感受生活,增强环保意识。
5、组织学生参观老官地镇牧香园养殖场,参加鹿场里的义务活动。在鹿场场长的带领下,大家参观了鹿场,与鹿亲密接触。场长为大家做了细致的解说。场长还详细介绍了养殖场中的梅花鹿、马鹿以及这两个品种的杂交鹿和少见的白鹿,使大家简单了解了它们的生活习性、产茸情况等。在实践中学到很多在课堂上了解不到、平时没有接触过的东西。
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了解到社会对自己需要什么,从而看清自己所处的位置,正确地估计自己、认识到努力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增强学习信心,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推动良好学风形成。
三、今后需要努力加强的地方
1、基地教育内容要有针对性和科学性;按照不同年龄特点,有意识地安排教育内容,有意识地组织他们到农业基地、科技兴厂的基地进行前途理想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等。
2、基地活动要有明确目的,并形成制度化。每个德育基地活动都要形成制度。每次活动,都要认真部署,精心组织,保证活动有目的地进行。
3、加强学校与基地的联系。如学校领导与基地领导经常举行座谈会,修订活动计划,充实活动内容。加强基地建设,巩固基地活动制度。
在本学期劳动实践中,教师对劳动实践活动课内涵的认识在逐步的深化,这也是我们大家所收获的最宝贵的财富了。
1.教师们认识到:教师结综合劳动实践活动的指导很重要,教师应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法,并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因为每一位教师都是活动组织的知道者,要提高组织,开展组织活动的水平和能力。
2.在活动方法上,教师们不断探索,认识到:综合劳动实践活动课是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本学习方式的,教师要确立学生中主体地位。每个主题活动都需要学生在“做中学”,进行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发现型”学习和通过直接经验的“体验式”学习,而不是以来老师获取知识。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通过间接指导来实现。
3.教师们在研究课程评价中认识到:评价中要重视过程,重视学生的态度,观念,思考方法以及情感的发展,而不以知识技能掌握多少的程度来决定学生能力。
(一)学生在活动中成长
1.在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中,学生身体受到了锻炼。
2.初步获得了亲身参与实践和经验。
3.初步树立了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4.逐步培养成了合作,分离,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了创造型人才的成长。
(二)学校取得成绩
1.经常为社区或村里的五保户打扫卫生,受到了老百姓的赞扬。
2.为期四十天的支援三秋的勤俭拾花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并且无安全事故取得了一定成绩。(另有详细的资料)
3.为共青团一条街打扫卫生,全校师生参加,受到乡政府领导的好评。
4.个别班级还打扫了几次农贸市场,受到了广大群众的表扬。
(三)我们的困惑与改进
尽管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面队劳动实践活动这们全新的,具有挑战性的学科我们需要做的努力及困惑还很多;
1.部分教师对该课程从理念上还未真正转变和把握,认为综合劳动实践活动课没有现成的材料体系和指导体系,难于操作。
2.如何让过程评价更为合理,更能调师生的积极性,并让广大家长积极参与其中,也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
如何让更多的教师真正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与价值,并能调动他们一更大的热情投入其中,还需要相当一段时间的培训,同时还需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保障机制。
虽然存在不少困惑与难题,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同时我们也坚信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之路是漫长而艰难的,我们师生会在此过程中一同成长,一同进步,这也将是未来我们的收获!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一)发展历程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关怀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对社会实践给予高度重视。毛泽东同志认为,青年学生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必须走到工农群众中去,同他们打成一片,将所学知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弘扬了毛泽东同志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在1978年的全国教育协作会议上,他指出:“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不然,学生学的和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不相适应,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岂不是从根本上破坏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他强调“教育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新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继承毛泽东、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进一步拓展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想内涵。在庆祝北京大学100周年校庆的讲话中,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四个统一”的要求。1984年5月,首次大学生社会实践现场观摩经验交流会在辽宁召开,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的在会上提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方针是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进一步倡导和推动社会实践活动。
考虑社会形势和学生成长的需要,共青团中央和高校因势利导,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组织大学生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了解国情,锻炼自己,服务社会。回顾20多年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萌芽阶段、推广阶段、全面展开阶段、深化发展阶段。经过一系列的发展,使得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二)实现形式
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现形式得到了党和国家各级领导的认可及支持。
为了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改善农村社会风气,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深入贯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1996年12月中央宣传部、国家科委、农业部、文化部等十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并从1997年开始正式实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内涵丰富。文化下乡包括图书、报刊下乡,送戏下乡,电影、电视下乡,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科技下乡包括科技人员下乡,科技信息下乡,开展科普活动;卫生下乡包括医务人员下乡,扶持乡村卫生组织,培训农村卫生人员,参与和推动当地合作医疗事业发展。
通过“三下乡”活动,我们国家把发展经济、建设小康和扶贫攻坚结合起来,为农村中心工作服务,为农民致富服务;把集中活动与经常工作结合起来,抓好集中活动,发挥示范作用,做好日常工作,满足农民需要;把面上活动与雪中送炭结合起来,突出工作重点,着重帮助贫困地区的农民;通过“三下乡”活动,引导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增强致富能力;通过“三下乡”活动,使得各部门的业务工作结合起来,服务农民,锻炼队伍,推动部门工作,加强自身建设;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制定政策措施,多渠道、多形式,引导扶持农村文化科技卫生事业的繁荣发展。
(三)现实意义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良好形式;是大学生投身改革开放,向群众学习,培养锻炼才干的重要渠道;是提高思想觉悟、增强大学生服务社会意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现代大学生,大多是在书本知识中成长起来的,对我国的国情、民情知之甚少,而社会的复杂程度,远不是读几本书,听几次讲座,看几条新闻就能了解的,社会实践活动则为他们打开一扇窗口。
2.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对自身成长产生紧迫感。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学生看到自己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看到自身知识和能力上存在的不足,比较客观地去重新认识、评价自我,逐渐摆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人民群众的位置。
3.有利于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转化和拓展,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学生以课堂学习为主要接受方式,这对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但这些理论知识并不代表大学生的实际技能,往往难以直接运用于现实生活之中。社会实践使大学生接近社会和自然,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和许多有价值的新知识,同时使他们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接触的实际现象进行对照、比较,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有利于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不断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动手、动脑、动嘴,直接和社会各阶层、各部门的人员打交道,培养和锻炼实际的工作能力,并且在工作中发现不足,及时改进和提高,使之更新知识结构,获取新的知识信息,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5.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意识。社会实践活动没有课堂教学太多的束缚和校园生活的限制,学生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兴趣高涨,思维也空前的活跃起来,往往会产生一些创造性火花,在实践中勇于开拓、敢于创新。
6.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个人素养,完善个性品质。社会实践活动现场是考验大学生修养品性的好环境。在那些平凡而伟大的人民群众面前,大学生养成的“娇、骄”二气会得到克服;在实践的困难和危险面前,要求大学生们具有一定的牺牲精神和坚强的品质。这种实践活动多了,并且能深入下去,大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就会逐渐养成坚韧、顽强的优良品性,养成务实的学习态度和生活作风,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二、xx大学社会实践——爱青春、乐相伴、梦传承
(一)开展概况
xx大学于20xx年把社会实践和政治理论课结合起来,现在已经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品牌。 12年来,学校先后组织社会实践团队200多个,参与者超过万人,深入到全国近百家知名企业、40多个城市和乡村进行了社会实践。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作为xx大学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长期致力于大学生日常社会实践活动及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各级领导、老师,学生干部,普通同学都对社会实践表现出了极大地热情,积极配合校团委的工作,努力推动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资土学院团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开展了一系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普通同学的社会实践活动,广泛普及实践理念,大力弘扬实践精神,着力壮大实践活动队伍,着力完善社会实践活动体系,着力建立实践活动长效化运行模式,推动社会实践有一个新的更大发展,旨在使更多的青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使更多的同学成为良好实践精神的倡导者,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实践者。
社会实践活动为xx大学的同学们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平台,参加实践的同学们带着思想上的疑问到现实中去找答案,带着理论学习的成果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同时,参加社会实践还要应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邀请,到课堂上去宣讲社会实践成果。在课堂上同学们针对实践课题,通过考察事例,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广泛热烈的讨论。这种互动性的理论教学激发了同学们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渴望和得出正确结论的欲望。
xx大学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注重加强政策引导和制度保障。首先,学校规定,学生社会实践论文作为有关课程的实践学习成绩,占“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的20%。学生的考察论文与邓小平理论课挂钩,获得优秀论文和优秀个人的大学生,邓小平理论课可以免试。其次,学校成立了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牵头、由校党委宣传部、团委、教务处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中心等多个部门组成的社会实践领导小组,学校每年行政拨款20万元对“理论之光”社会实践活动给予经费支持。另外,学校为了提高“理论之光”社会实践活动的覆盖面,研究制定了“理论之光”社会实践大纲,要求每一名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学生都要参加社会考察,明确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职责,规定了社会实践的申报程序和考评机制等。通过一系列政策引导,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明显提升,论文质量明显提高,相当一部分论文在全国、省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奖。
(二)实践意义
“青春建功,实践成才”是xx大学社会实践的主题。适逢党的十八次代表大会即将启幕,正值建团90周年的荣光时刻,又遇xx大学建校90周年的历史契机,xx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团委组建“硕博足迹”实践团队,旨在以“东大学子,爱在四方;青春建功,砥砺激情”为目的,实现“寻访基层,知识下乡;致力,科技下乡”的目标,形成高知社会实践团队,为“强三基(基础设施、基层组织、基本素质)、促三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绿色工业化)、兴旅游”的发展文化注入“教育培训、宣传帮扶、产业转型”的新活力,更期以硕博团队的专业性、人文性、知识性为新农村的建设谱新章。
“硕博足迹”实践团队期以青春为誓言,在热爱青春、畅享青春、拥抱青春的同时,在社会实践的路上,感受快乐、感受民风、感受温情,希望将xx大学资土学子的梦想播撒、知识传递、热情演绎。
三、社会实践发展——重宣传、强导向、建机制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路径已经充分说明,只有形成机制、注重导向、加强宣传,才能够达到社会实践增识、长干的作用,才能更好的持续长效的完成大学生从“学人”到“全人”的转变和突破。
(一)发展方向
1.加大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力度,提升大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大学生对暑期“三下乡”活动的参与主动性不高,其根本原因是他们对农村的了解太少。针对此种情况,高校应加强对农村现状和新农村建设的宣传,让广大学生清楚认识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性和重要性,激发他们的青春热情,提高他们的参与主动性,让他们真正感受农村的发展现状,明确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从而自觉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的队伍中去,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思想下乡、感情下乡、行动下乡。通过以上的努力,在开展“三下乡”时,大学生便能自觉地以“主人翁”的姿态认真对待活动,使他们融入到新农村建设作贡献的队伍中。
2.契合地方发展趋势,创新“三下乡”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大学生社会实践尽量要与本地方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客观环境要求我们创新“三下乡”的内容、形式。活动内容上,除围绕国家及地方的中心工作外,还应结合各学科的专业优势,由调查访问、参观考察、文艺演出、义务支教向科技咨询、社会援助、法律咨询、挂靠锻炼等高层次发展。注重在社会效益回报的基础上突出知识经济的应用转化,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一定的智力支持和决策依据。活动形式上,一方面可以通过地方与高校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地方接受大学生社会实践,形成产、学、研相结合互助培养共谋发展的创新机制,为用人单位提供有力的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另一方面,结合当前的就业形势,尝试挂靠锻炼学习的方式,在活动期间,学生和地方可以进行双向选择的模式达成一定的就业意向,这不仅可以推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可以让地方政府优先录取优秀的大学生毕业后到本地方的工作。通过以上创新,可以逐步改进地方社会对三下乡的重视程度,从而为“三下乡”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3.构建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基地项目化机制
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社会的重要保障。在基地建设中,应坚持“合作共建、双方受益”的原则,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充分发挥基地的教育功能。要把“三下乡”社会实践作为培养学生科技创新和提升综合能力的战略高度来开展工作,学校应积极争取社会的支持,建立校外基地、科研基地、挂钩扶贫点等等,有效发挥高校的科技资源、人才资源等优势为地方基础建设贡献力量。一方面,基地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锻炼场所,也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在“三下乡”活动过程中,大学生承担相应的课题研究,通过细致的调查分析,提出可行性的方案措施,帮助地方或企业解决科技难题。
(二)发展愿景
“星星之火,实践燎原”,这既是也是社会实践播撒新知的初衷体现,更是社会实践发展的目标愿景。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社会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称职的老师,基层是锻炼才干的舞台,农村是汲取营养的沃土。在社会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做贡献,向人民群众学习、与工农相结合是当代人学生健康成长的正确道路。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一系列符合学生特点,凸显时代主旋律、呼应改革主题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引导大学生投身改革开放实践,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已成为多数高校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重要途径。各大高校应继续加大社会实践活动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大学生投身于社会实践的活动中来,以“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为实践目标,从而逐渐实现“星星之火,实践燎原”的美好愿景。
跋
清晨六点,东边的阳光尚未点亮天空,远处的山峰笼罩在薄薄的雾气下显得分外妖娆,两个星期的之行即将成为美丽的回忆。似乎转眼间就到了离开的时候,留恋之情溢于言表,每个人默默地注视着这里的一切,没有了几日前的欢声笑语,没有了几日前的载歌载舞,身边也没有了那群热情洋溢的乡民。习习凉风从山谷间袭来,我们踏上归沈的旅程……
回程的客车上,点点滴滴,一草一木,慈祥的老人,勤劳的妇女,憨厚的村夫,天真的儿童,这里的集市,庙会,农家,村小,村委会,乡镇府,合作社,烤烟厂,采茶场,合作社历历在目。我们期盼着有一天能够再回到这片我们考察学习过的土地,为她的发展和腾飞略尽绵力,更期盼更多的大学生来到、感受、贡献。
之行已然结束,但与xx大学的友谊才刚刚开始,我们“硕博足迹”社会实践团队希望作为一根友谊的纽带连接起一段互帮互助的佳话;我们期盼着更多的xx大学乃至全国的大学生走上那片美丽的土地,体味,援助,将思想,知识,技术以及情感奉献给。
只有一个,但我们相信祖国的土地上有千万个那样的乡镇村庄需要我们的帮助,我们希望更多的有志学子借助自己的知识储备、教学资源以及赤诚之心去切身体会“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的实际意义,深入乡间,感受民风,造福百姓!
本期立足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入手,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同时积极探索课程改革新路,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认真开展劳动技术教育,形成初步的劳技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具体将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理论学习。
学习综合实践课程和劳动教学理论知识、先进的教育思想、他人的实践经验,加强自身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二、与其它学科整合开展各项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技术。
1、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形成自觉保护自然的意识和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亲历劳动过程,在劳动中增长技能,学会劳动。
4、注重生活中的技能学习,学会自理,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5、积极参与技术实践,掌握基本的技术知识与技能。
6、结合语文、数学、科学学科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为目的,注重劳动技术教育与相关学科的整合。
7、了解劳动世界,理解劳动意义,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点和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原则。
1、注重基础。
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培训。
2、体现综合。
劳动技术的课堂学习要与课外活动、常规指导、社会实践、家庭教育等途径相沟通相结合,以实现其教育目标。如学校生活中的值日活动、环境整理,可与劳动教育结合起来。
3、讲究科学。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施在方式和内容上应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和年龄阶段特征。
4、注重实效。
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从教育的实际效果出发,选取内容,确定方式,安排实施计划。在实现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尽可能发挥各地资源优势,形成本学校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传统和特色。
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际。
1、学校图书室。
一是学校的图书室发挥好现有图书的功能,提高图书的流通率;二是开放阅览室,供学生博览群书和查找资料。
2、信息技术。
重视信息技术教育,教会学生围绕主题在网上搜寻资料。
3、绿色学校的创建。
结合学校创建“绿色学校”的工作做好综合实践活动。
4、红色教育。
结合学校的红色教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家乡的教育。
5、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6、家校配合,共造劳动环境:
(1)创设校园热爱劳动的环境氛围。
(2)创设班级热爱劳动的环境氛围。
(3)创设家庭劳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