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就是太阳到达黄经150°时,处暑主要就是反应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有着躲藏、终止意思,也就是说炎热的暑天结束了。
处暑节气里面有个“暑”字,乍一听会以为处暑节气是夏季节气,甚至和夏至、小暑、大暑这几个节气搞混,实际上处暑是秋天的第二个节气,到了处暑节气后,就已经正式进入秋天了,此时太阳公转到黄经150°,再往后就要到秋分日了,越往后秋意越浓,温度越低。
处暑期间,真正进入秋季的只是东北和西北地区。但每当冷空气影响我国时,若空气干燥,往往带来刮风天气,若大气中有暖湿气流输送,往往形成一场像样的秋雨。每每风雨过后,特别是下雨过后,人们会感到较明显的降温。
处暑节气的时间在每年的8月23日前后(8月22日~24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50°时是二十四节气的处暑。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一个节气,气温会慢慢的变凉。
1、开渔节
对于沿海的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是渔业收获的一个大好时节,每年处暑节气,在浙江省沿海一带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决定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
开渔节时候,原本帆樯林立、千舸锚泊的静态海面,瞬间成为机器轰鸣、汽笛长鸣、百舸齐发的活跃场景。开渔节的主要内容有千家万户挂渔灯、千舟竞发仪式、文艺晚会专场、海岛旅游、特色产品展销、地方民间文艺演出等活动。
2、拜土地爷
处暑节气正值农作物收成时刻,农家纷纷举行各种仪式来拜谢土地爷。有的杀牲口到土地庙祭拜,有的把旗幡插到田中央表示感恩,还有的这一天从田里干活回家不洗脚,恐把到手的丰收洗掉。
3、煎药茶
此习俗自唐代以来已盛行。每当处暑期间,家家户户有煎凉茶的习惯,先去药店配制药方,然后在家煎茶备饮,意谓入秋要吃点“苦”,在清热、去火、消食、除肺热等方面颇有好处。
4. 祭祖祭先
部分地区处暑也是祭祖祭先的时候,人们会到祖坟或先人墓前献花、点香、祭奠祖先和先人,表达对他们的敬仰和怀念。
5.吃处暑糕
处暑糕是一种传统的食品,由糯米粉制成,口感柔软,味道甜美。吃处暑糕的风俗也是为了祛暑,希望能够保持身体
6.饮茶赏菊
处暑是秋季的前奏,到了这个时候,菊花已经开始开放。人们会在这个节气里饮茶赏菊,品尝清香,感受秋天的气息。的清凉。
7.排毒祛暑
这个节气正是夏天的尾声,气温依然很高,人们容易感到疲劳和不适。为了排毒祛暑,人们会喝一些清凉的汤水,如绿豆汤、薏米汤等。
1、放河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在水中放河灯,任其漂流,悼念逝者,祈保平安。
2、开渔节。处暑以后是渔业收获的时期,中国沿海地区常会在此节气举行多种形式的活动,欢送渔民出海,期盼渔业丰收。开渔节不仅有庄严肃穆的祭海仪式,还开展各种文化、旅游、经贸活动,吸引了无数海内外客商、游客前往。使他们不仅领略到当地热烈的渔文化,也品尝了鲜美的海产品。
3、煎药茶。此习俗自唐代以来已盛行。每当处暑期间,家家户户有煎凉茶的习惯,先去药店配制药方,然后在家煎茶备饮,意谓入秋要吃点“苦”,在清热、去火、消食、除肺热等方面颇有好处。
处暑节气自古就有祭祖迎秋的习俗,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祝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据说普度活动由开鬼门开始,然后竖灯篙,放河灯招致孤魂;而主体则在搭建普度坛,架设孤棚,穿插抢孤等行事,最后以关鬼门结束。时至今日,已成为祭祖的重大活动时段依然在很多地区会有这样的活动。
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
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
热熟谷,粒实鼓。
处暑雨,粒粒皆是米(稻)。
处暑早的雨,谷仓里的米。
处暑若还天不雨,纵然结子难保米。
处暑三日稻(晚稻)有孕,寒露到来稻入囤。
处暑谷渐黄,大风要提防。
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
处暑高粱遍地红。
处暑高粱遍拿镰。
处暑高粱白露谷。
处暑三日割黄谷。
处暑十日忙割谷。
黍子返青增一石,谷子返青大减产。
黍子返青压塌场,谷子返青一把糠。
收秋一马虎,鸟雀撑破肚。
处暑收黍,白露收谷。
处暑就是太阳到达黄经150°时,处暑主要就是反应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有着躲藏、终止意思,也就是说炎热的暑天结束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
我国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在这个季节中老鹰开始大量进行捕食,万物开始衰退。
诗云“一度暑出处暑时,秋风送爽已觉迟。日行南径斜晖里,割稻陌阡车马驰。(左河水)”,处暑以后,除华南和西南地区外。
我国大部分地区雨季即将结束,降水逐渐减少,水稻成熟收割。尤其是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必须抓紧蓄水、保墒;以防秋种期间出现干旱而延误冬作物的播种期。
一、处暑的来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节令到了处暑,气温进入了显著变化阶段,逐日下降,已不再暑气逼人。
二、处暑的习俗
处暑期间的习俗活动还是较为丰富多彩的,首先是祭祖和迎秋活动,祭祀活动源于希望祖先保佑新的一年阖家幸福,丰收硕果。另外,处暑过后,秋意渐浓,如若能在秋高气爽的天气与家人畅游郊外,欣赏美丽的枫叶将是人生一大乐事。《呼兰河传》中萧红描绘了一副场景,人们在处暑过后会在河边放河灯(又称“荷花灯”),超度那些死去的冤魂,也为那些寻不到路的野鬼指出一条托生的希望。现如今这一习俗依然延续着,中元夜把河灯放入江河之中任其漂流。对于我国沿海的一些渔民,每到处暑时节都会举行开渔节,欢送渔民开船出海,此时也是大家最幸福的时期,人们可以享受到各种各样的海鲜食品。
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1、一候鹰乃祭鸟
指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并且先陈列如祭而后食用。
2、二候天地始肃
指接着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充满了肃杀之气。古时有“秋决”的说法,即是为了顺应天地的肃杀之气而行刑。《吕氏春秋》上说:“天地始肃不可以赢。”即是告诫人们秋天是不骄盈要收敛的季节。
3、三候禾乃登
“禾”指的是黍、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意思就是开始秋收。
历史渊源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
地区气候
处暑以后,除华南和西南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雨季即将结束,降水逐渐减少。尤其是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必须抓紧蓄水、保墒;以防秋种期间出现干旱而延误冬作物的播种期。处暑前后我国北京、太原、西安、成都和贵阳一线以东及以南的广大地区和新疆塔里木盆地地区日平均气温仍在摄氏二十二度以上,处于夏季,但是这时冷空气南下次数增多,气温下降逐渐明显。
1.吃饺子
处暑是一个重要的节气,人们在这个时候也会有一些特殊的食品来庆祝。在南方,人们会吃水果,如西瓜、葡萄、橙子等,而在北方,则会吃饺子。这是因为在中国北方的传统习惯中,每到一个重要的节日,人们都会吃饺子来庆祝。
2.避暑
处暑是夏天的最后一个节气,这也意味着暑天即将过去,天气也会变得越来越凉爽。因此,人们在处暑时也会开始避暑。这个时候,很多人会选择去一些山区、海边或者一些凉爽的地方度假,以缓解夏季的炎热。
3.祭祖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祭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处暑也是祭祖的重要时期之一。在这个时候,人们会去祖先的坟墓前祭奠祖先,祈求祖先保佑家庭平安,身体健康。
4.习武
处暑也是习武的好时机。这个时候气温适宜,人们可以在户外进行一些体育锻炼,以强身强体。而武术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处暑也被视为练武的好时机。许多武术学校或者社团在这个时候会组织一些集体练功的活动。
5.赏菊
处暑也是赏菊的好时节。在中国的文化中,菊花被赞美为"秋之花",因为它们在秋季开花,花朵的形态也非常美丽。因此,在处暑时节,人们会到公园或者一些风景区赏菊,欣赏秋天的美景。
6.送秋
处暑时节,人们也会进行一些"送秋"的活动。这个习俗源于古代的农民,他们在处暑时节会进行一些"送秋"的仪式,以祈求秋季的收成丰收。现在,这个习俗
7.放秋
在中国南方,有一种叫做"放秋"的习俗。这个习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代,当时人 现在,这个习俗已经逐渐演变为一种民间娱乐活动,很多地方会在这个时候举办一些"放秋"比赛。
1、祭祖、迎秋
处暑节气前后的许多地方都有祭祖及迎秋的习惯,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所以也将其称为“作七月半”或者是“中元节”。
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开始,就有开鬼门的仪式,一直要到月底关鬼门才结束,在这期间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据说普度活动由开鬼门开始,然后竖灯篙,放河灯招致孤魂;而主体则在搭建普度坛,架设孤棚,穿插抢孤等行事,后以关鬼门结束。
2、吃鸭子
老鸭味甘性凉,因此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做法也五花八门,有白切鸭、柠檬鸭、子姜鸭、烤鸭、荷叶鸭、核桃鸭等。北京至今还保留着这一传统,一般处暑这天,北京人都会到店里去买处暑百合鸭等。
鸭子的全身都是宝,鸭肉味甘、咸、性凉,有非常好的养胃、利水消肿的作用,处暑食用对健康是非常有帮助的。
乌骨鸭药用价值更大,结核病患者可以减轻潮热、咳嗽等症。老母鸭能补虚滋阴,对久病体虚者或虚劳吐血者均有补益作用。
3、吃龙眼配稀饭
老福州的生活习俗是,在处暑的时候要吃龙眼配稀饭,因为夏天的时候天气比较热,人体消耗了很多的热量,吃龙眼能补充热量。龙眼偏温性,有益心脾,补气血,有滋补养气的作用。老一辈的吃法就是剥一碗龙眼,混着稀饭一起吃。
除此之外,老福州在处暑吃的另一种食物就是白丸子。白丸子其实就是糯米丸,做法很简单,将糯米粉搓成一小粒一小粒,煮汤,加点糖,味道清甜,既可补充碳水化合物,又可以解夏天的口腻。
4、放河灯
处暑还有放河灯的民俗,河灯也叫“荷花灯”,在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它自由的漂泛,主要就是去除晦气,普渡水中的落水鬼的作用。
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
处暑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在每年阳历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0度时开始。历书记载:“斗指戊为处暑,暑将退,伏而潜处,故名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这时的三伏天气已过或接近尾声,所以称“暑气至此而止矣”。全国各地也都有“处暑寒来”的谚语,说明夏天的暑气逐渐消退。
但天气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秋凉,此时晴天下午的炎热亦不亚于暑夏之季。长江以南地区,俗语有“秋老虎”的说法,就是提醒人们,秋天还会有热天气的时候,也可将此视为夏天的回光返照。
处暑过后天气转凉。中午热,早晚凉,昼夜形成较大的温差。“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气候特征明显。昼热夜凉的气候,对人阳气的收敛形成了良好的条件。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意思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了。虽然,处暑前后我国北京、太原、西安、成都和贵阳一线以东及以南的广大地区和新疆塔里木盆地地区日平均气温仍在摄氏二十二度以上,处于夏季,但是这时冷空气南下次数增多,气温下降逐渐明显。
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也就是说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到此为止了。处暑以后,除华南和西南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雨季即将结束,降水逐渐减少。尤其是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必须抓紧蓄水、保墒;以防秋种期间出现干旱而延误冬作物的播种期。
处暑,二十四节气之一。处暑节气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日左右。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0°。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意思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了。
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鹰,义禽也,秋令属金,五行为义,金气肃杀,鹰感其气,始捕击诸鸟,然必先祭之,犹人饮食祭先,代为之者也,不击有胎之禽,故谓之义;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也就是说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到此为止了。处暑以后,除华南和西南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雨季即将结束,降水逐渐减少。
处暑以后影响我国气候的冷高压,会形成的下沉的、干燥的冷空气,宣告了中国东北、华北、西北雨季的结束,开始了一年之中秋高气爽的好天气。处暑期间,东北和西北地区算是真正进入了秋季。每当冷空气影响时,若空气干燥,往往带来刮风天气,若大气中有暖湿气流输送,往往形成一场像样的秋雨。秋雨过后,人们会感到明显的降温。故有“一场秋雨一场寒”之说。
秋天主“收”,因此,情绪要慢慢收敛,凡事不躁进亢奋,也不畏缩郁结。“心要清明,性保持安静”,在时令转变中,维持心性平稳,注意身、心、息的调整,才能保生机元气。同时要起居有节,适当运动。早晚较凉,中午还很热,要注意适时增减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