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 高兴(优秀5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贾平凹 高兴】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贾平凹 高兴
《高兴》坚持了贾平凹对农民的一贯关注,写进了城的农民——城市中的拾荒人的命运。作品采用口述体的第一人称,语言幽默,流畅,易于阅读,是作家近年创作的最好看的小说。贾平凹写了刘高兴等来自农村、流落都市的拾荒者的命运,同时涉及了城市底层中的各种人群,有乞丐,有民工,有歌女等等。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城市中艰难地生存。而且,作品在描述他们生活困境的同时,着重关注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写了他们的理想、追求和爱情。
1、内容梗概
正当百事瓦裂、浮华猖獗的社会变改之际,农民刘高兴先是将自己的一颗肾卖给了城里人,随后又与同乡五富来到城里拾破烂……歌女孟夷纯的出现不但引来了城市万象之态,还带给了他门支离纷崩、始料不及的命运……
贾平凹以其一贯的慈悲连绵,一贯的'继往开来,一贯的淡定笔致打开了一幅令人缀乱或战栗的城市生活画卷,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密布着冲突、错位、荒谬、伤痛、病象重重而又情切至深的当代故事。
2、创作历程
小说中的这两个人物都在生活中确有其人。刘高兴是贾平凹老家丹凤县棣花镇同村的伙伴,从小学到中学的同学。贾平凹大学毕业后就留在西安当了文学编辑,后� 而“刘高兴”当兵复员后回到农村,做过泥瓦匠、吊过挂面、磨过豆腐、摆过油条摊子,什么都没干出名堂,年过半百只好进城打工,拾破烂、给人送煤。孟荑纯则是贾平凹在西安“拾荒村”调查时了解的一个故事。这个女孩子的哥哥被人杀害,警察追凶没有经费,让受害人家属出钱。迫于无奈,她只能卖淫挣钱。
《高兴》虽然只有20多万字,但前后修改了五次,每改一次就要重新抄写一遍,因此书写总和就超过了100万字。贾平凹为写此书右手中指已经严重变形,不仅磨出了一个大坑,皮下还有淤血。
《高兴》以第一人称自述形式写成,采用陕西方言,主题明确,线索单纯,比《秦腔》要好读很多。是堪称贾平凹近年来最好读的一部小说。
《高兴》的素材早在就已经酝酿成熟了,早于《秦腔》。为了更好地写作这群都市边缘人的生存状态,贾平凹不断地到西安一个“拾荒村”去调查采访。这个村子全是来自农村,在城市里拾荒的农民。贾平凹和他们一起体验拾荒生活,还跟他们同吃同喝。
3、点评鉴赏
这是贾平凹写得最吃力的一部小说,他历时3年,五易其稿,把手指磨出了一个大坑,才有了这部《高兴》。现在贾平凹的右手中指已经严重变形,不仅磨出了一个大坑,皮下竟有淤血。
这是一部反映现实题材的小说,是一部反映当代农民的小说,也注定是一部令人心情沉重的小说。
贾平凹的《高兴》为什么令人心情沉重?是农民的现实处境令人沉重。小说中的主人公叫刘高兴,刘高兴原名刘书祯,是贾平凹从小学到中学的同学,后来贾平凹大学毕业留在西安当文学期刊编辑,而“刘高兴”复员后则回到家乡,�
如果仅刘高兴一个人是这种状况,我们只能说他不能干。但贾平凹为了更好地了解拾破烂群体的境遇,在动笔前,他曾深入大街小巷,他见到了更多像刘高兴一样拾破烂的人。这还是在省会西安,一座有着几千年文化积淀的大城市的贫困农民的生活状况。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底人均纯收入低于627元的农村人口为2820万人,他们的人均纯收入为 531元。但以627元这个标准来衡量,平均下来一天还不到2元。如果把这个标准提高到1000元,也就是每天消费将近3元,中国的贫困人口将到达六千万人。如果按照联合国规定的世界通用贫困线标准人均日消费1美元,这将是中国现行标准的4倍多,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将达到几个亿。这就是中国的国情,这也是贾平凹为什么要写这部小说的原因。他与鲁迅先生一样,是希望“引起疗救的注意。”
贾平凹的《高兴》为什么令人心情沉重?是城乡不和谐令人沉重。贾平凹说,“在大都市里,我们看多了一个庆典几千万,一个晚会上百万,到处张扬着盛世的繁荣,或许从这些破烂王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里能摸出这个年代城市不轻易能触摸到的脉搏”。
而就在西安,动辄花十几亿来打造什么工程的新闻也屡屡见诸报端,如西安骡马市15亿打造西北第一步行街;临潼区将斥资10亿元再造大唐华清宫;老城45万人口迁移,西安500亿打造皇城复兴计划等等。
贾平凹的《高兴》为什么令人心情沉重?是作家的忧患意识令人沉重。中国作家的忧患意识是一以贯之的,从屈原的《离骚》到司马迁的《史记》;从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到曹雪芹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中国作家关注现实,关注普通百姓命运的传统从未中断。
贾平凹说他在城市生活了几十年,但骨子里还是个农民。他的多数作品也是 《高兴》坚持了贾平凹对农民的一贯关注,写流落都市的拾荒者的命运,这事实上也是写进城农民的命运。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城市中艰难地生存。贾平凹不光写了他们的物质层面,他也写到了他们的精神层面。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正日益物质化,而精神层面的追求却一天天减少,这也正是现代化进程中所最可怕的。贾平凹深刻地反映了这一点,他所具有的忧患意识让人感动。
贾平凹写出了一份留给历史的社会记录,他的《高兴》因此无论如何让人高兴不起来。
作者:蔡诚
贾平凹一直是我喜欢的作家,曾经一度是我的文学偶像。他来自农村,性格内敛,在公共场所向来是一个不善言谈的人,这与我的性格有许多接近的地方。而且,他的文字也是我推崇的那种,特别体现在他的散文中,于朴素中体现着真挚的情感,内心深处又往往交织着淡淡的忧伤与淡然。这样的文字,我一直以为是当代中国文学中的精品,作家凭此也足以进入大师的行列。我关注贾平凹的每一篇作品,每一本书,虽然有些小说我并不喜欢,但大抵还是会网罗来收藏。贾平凹是我最关注的中国作家之一,他或许中国作家中最优秀的。
《高兴》是贾平凹最新的小说。如果读者对作家之前的《秦腔》有所了解,一定 如果说《秦腔》展开的是一群在家园中生活的农民,在社会转型期如何在自己的土地上一步步挣扎的心灵故事的话,那么《高兴》无疑是在继续追寻这些开始脱离自己的土地到城里谋生的农民的心灵之旅。关于乡村与农民工的小说,其实在时下并不鲜见,但贾平凹的高明在于,他不仅真诚写出了这些生活在社会边缘群体的生活世界,而且更要通过这些多少让人心酸的故事表象去捕捉他们的精神图像,他们的命运交错与心灵变迁。
贾平凹喜欢用第一人称自述的方式讲故事,在《高兴》里,他给我们讲述了一个进城拾荒的农民刘高兴在都市里的生存故事。对冷漠的城里人来说,刘高兴完全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物,就算他有很悲惨的人生故事,也远远不如股票和基金让他们有谈论的兴趣。或许是为了吸引读者的缘故,这次贾平凹不像上次写《秦腔》那样,满纸地方语言,而是很注重故事性,叙述得也很流畅。作为一条重要的线索,小说还讲述了主人公刘高兴和妓孟荑纯发生的悲情故事。故事虽然有点落入俗套,也不荡气回肠,但作为一份农民工都市往事的社会记录,折射出了作家的一份底层人文情怀。
贾平凹写农民,是他文学的必然选择。作为农民出身的作家,他自己就曾写过一部《我是农民》的书。一个骨子里是农民的作家如果不写农民,而去写工人,写他并不十分熟悉的人与事,我相信大抵会是垃圾作品。任何时候,我都认为一部作品之所以优秀,完全因为作品本身反映出了作家的人生,他的时代和他的精神世界。我从 我们梳理贾平凹的写作史,在他的青年时代,或许有过效仿西方作家的迷惘,有过玩弄技巧的心计,但一路写下来,他的经得起推敲的好作品大抵还是以农村、农民为主角的作品。这其中我以为《高兴》并不是最好的,因为有一点,让我略有些遗憾,贾平凹以自己也是这个社会转型期的亲历者身份,以自己也曾是一个小人物的农民情怀,以《高兴》的人物结构和广阔的精神维度,《高兴》的篇幅其实完全可以演绎成《秦腔》一样的鸿篇巨制。
《高兴》读后简单记录
作者:令琪清
10月6日大雨中去清风湖玩,败兴而归。路过万叶书城,下车购得一本《高兴》。感觉,这是那天最大的收获了。
贾平凹的作品,初中高中那会发烧于文学的时候,我读过《满月儿》、《曳断绳》等短篇和《废都》、《白夜》两部长篇。但仅仅是阅读,没有过多的感想,毕竟我的文学修养还是太低。只是当年看《白夜》,到后来夜郎回家,颜敏留下一封信出走了时,我感觉心里裂了一个口子,久久不能愈合,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但经过高考的洗礼,我开始变得实际,作为一名工科生,我虽然还关注并时常借一些文学作品,但很少仔细读了。比如《怀念狼》很薄,我算读完了,《浮躁》翻过,没有细读,《秦腔》买了,但还在书架上放着……
倒是贾平凹那个在北京做编辑的乡党——李建军的一些评论,让我对贾平凹的语句也不信任起来。所以,这次读《高兴》,我虽然是在车上,但还是在读故事的同时,也注意了他的一些字句,也许,我也是编辑,我也有了职业病。
我是分三次看完《高兴》的,10月7日从东营回单位,4个小时的车程,我看了有三分之一,10月19日过去、回来,这一去一回就看完了。看完前100页,我对后面的内容有些失去信心,感觉贾先生还是往作品里填一些段子,特别如“扔虱子”这个,我记得他原来在散文中就多次用过,所以感觉有些老套,也有些不满意;而且,我也琢磨了一些方言的转化,比如“杏胡”,比如“胡基”。这时候,在车上嘈杂的环境中,我也时而合书,想《庄子·外物》言“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小说之原本无非是 “琐屑之言”、“浅识小道”。班固认为小说是“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今琢磨,确实鲜见雅致之语,只是搬在文字里的粗糙生活。
读完前400页,故事行将结束,似乎还是平平淡淡。但刘高兴他们的生活已经进入我的视野很久了。是的,文字之外的。我,却像是悬在他们生活的天空上面的见证者,一切历历在目。他们就那样生活着,似乎他们就是他们,代表不了一个群体,他们只能代表他们自己。《高兴》中出现的人物不多,作者给予笔墨较多的有刘高兴、五富、孟亦纯、黄八、杏胡、种猪、韦达、石热闹等。但我个人认为,形象最饱满、最有代表性的还是五富和杏胡。五富粗笨、邋遢,却卖力、拼命,他的世界很小,却很认真、执著,要说典型,其实五富最具典型性,大体代表了农村最底层、最穷苦、最无助的一个阶层。而杏胡的泼辣、豪放也是一类人的典型写照。但对于刘高兴、孟亦纯和韦达的描写,我感觉有些折中,也有些游移,不太鲜明也似乎不太真实可靠。
但最可怜的五富,却窝窝囊囊突然死了。这后面30多页的文字,确实显示了贾先生高超的功底,一下子让人平静的心低沉下来。我开始理解中国几千年来那“大团圆”结局的现实意义!他们的生活,哗啦啦间就都有了变化,曲终人散,留下一个巨大的叹号!但是,站在西安城街道上的刘高兴,还有一时都“各有归宿”的那帮人,缓过神来还要生活啊,小说却戛然而止!
读完这部小说,我重拾对贾平凹的敬仰。不仅 贾先生虽然颇具争议,他身边也有一帮吹捧家,但他自己一直还是多做事少说话,低调行事。甚至,连作品上所附“作家简介”也似乎是多年未作更新,这比起一些作家动辄一页(或半屏)的个人介绍真是落后不少。
欲哭无泪的《高兴》
作者:杨兰琴 来源:大众日报
贾平凹,当代作家,作品《商州》、《浮躁》、《废都》等有广泛影响。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新作《高兴》描写土地变迁后农民生存状态,受到读者的关注。
关注土地变迁后农民生存状态的长篇小说《高兴》,是贾平凹以其一贯的慈悲与淡定笔致打开的一幅令人眼花缭乱的城市生活画卷,他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密布着冲突、错位、荒谬、伤痛、病象重重而又情切至深的当代故事。
《高兴》与此前贾平凹的其他作品有很大不同,没有《废都》、《高老庄》的精致与浑圆,没有《怀念狼》、《秦腔》的深沉和凝重,贾平凹的《高兴》一改以前的“玄秘”风格,非常直白、直接,现实主义色彩浓厚。
这是一部揭示底层人真实生活的作品,贾平凹以自己中学同学为原型,其主角刘高兴真有其人。贾平凹为了更好地了解拾破烂群体的境遇,在动笔前,他曾深入大街小巷,他见到了更多像刘高兴一样拾破烂的人。作者坦言,他写《高兴》的想法比《秦腔》还早,只因条件不成熟而搁浅,“为写这部小说,我多次到西安郊区的‘拾荒村’探访,和那些‘破烂王’们拉家常、同吃同喝,听他们讲自己的故事。创作期间五易其稿,是创作以来修改次数最多、最费劲的一部长篇。”
正当百事裂变、社会浮华的变革之际,农民刘高兴先是将自己的一颗肾卖给了城里人,随后又与同乡五富来到城里拾破烂……妓孟夷纯的出现不但引来了城市万象之态,还带给了他们始料不及的命运……刘高兴虽然与妓孟夷纯产生了感情,但他们注定不可能走到一块,这是一个结局悲剧的故事。
小说以第一人称自述的方式,讲述了刘高兴在都市里的生存故事。虽给主人公起了一个“高兴”的名字,然而小说却令人心情沉重。
《高兴》坚持了贾平凹对农民的一贯关注,写流落都市的拾荒者的命运,这事实上也是写进城农民的命运。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城市中艰难地生存。作家揭开城市灯红酒绿的面纱,直视他们的生活状态。这些人生命的唯一目的就是活着,即便如此,竟也无比艰难。他们被生活的艰辛压得无暇反思自己命运的悲剧本质,甚至还为微不足道的所得而高兴,这样的快乐的内心里实际却隐藏着深深的悲凉。
贾平凹不光写了他们的物质生活,他也写到了他们的精神生活。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正日益物质化,而精神层面的追求却一天天减少,这也正是现代化进程中最可怕的。贾平凹深刻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作品中也反映了作者这种忧患意识。
《高兴》之所以令人心情沉重,是农民的现实处境令人沉重;是城乡的不和谐令人沉重。这也是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部小说的原因。鲁迅先生说,希望作品能“引起疗救的注意”。贾平凹则说:“在大都市里,我们看多了一个庆典几千万,一个晚会上百万,到处张扬着盛世的繁荣,或许从这些破烂王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里能摸出这个年代城市不轻易能触摸到的脉搏。”
贾平凹近年来一直关注底层人的生存状态,《高兴》是一份留给历史的社会记录,是透过小说中故事、人物、命运,照射给读者的一方欲哭无泪、唏嘘不已的人间舞台。这部小说的价值就在于反映了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它提醒我们停留下来思考,提醒我们应该关注那些进城人的精神困境。
近年来,在贾平凹进入古朴而本真的创作状态的同时,他的襟怀如同涨墨,彻底吃进了字里行间———这也是为什么用工笔写实的手法写就的《高兴》,看起来让人如此揪心,如此对人物寄予无限同情的原因所在。
贾平凹《高兴》的精神救赎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高兴》关注了城市拾荒人的命运,采用了口述体的第一人称写作方式。
农村人进城是贾平凹长篇小说《高兴》的主题,其深入到了中国底层人民生活的真正机体内,将他们成长和生存中人生梦想被逐渐异化的过程生动地展现出来,并将那份直面悲苦生活的勇气和品质饱满地演绎出来。将《高兴》这部小说放在更大的审美视野和更大的意义背景中来审视,读者就会发现它为反应底层人民生活的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生机和丰富的意义,为读者思考中国乡土社会中的农民进入都市大潮中“活着”的意义给出了新的思考。
1卑微生命中的高贵哲学
贾平凹之前的小说《秦腔》可谓是为农耕文化所作的一曲挽歌,而此处《高兴》这部小说则可被成为是充满着宿命与坚韧的生命赞歌。在《高兴》这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贾平凹以往作品中惯存的悲悯情怀,通过细腻的笔触为读者展现了刘高兴在繁华都市大潮中以捡破烂为生的颠沛生活,其内心观照被一览无余的敞开,深刻地揭露了文明、人性和理的冲突在城乡二元格局下的尖锐对抗。但是在这种悲苦宿命的折磨下,刘高兴并没有丧失自己的人生的尊严和价值,他用底层人民生命中特有的柔韧和坚忍无限扩大了自己生命的张力,在卑微与高贵的矛盾冲突中谱写着自己人生存在的意义,那种小人物人生梦想的激情却有着无限喷张的力量。时代的变革并没有为底层人民享受其成果真正打开过大门,他们只能在城乡格局的夹缝中为了生存痛苦地挣扎着,而这种无奈与挣扎、梦想与彷徨也正是小人物内心的真实写照。
《高兴》这部小说对于精神救赎就是在对刘高兴生存精神的深层挖掘中实现的,贾平凹的笔触并没有将太多的'经历放在刘高兴的挣扎与彷徨中,而是着重写了在苦难的境况下刘高兴那朴素乐观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生存毅力以及人性闪光本质的坚守。底层人民那与生俱来的生存韧性丰富了刘高兴生存哲学的意义,卑微的生命在崇高闪光的精神照耀中实现了救赎,也展现了真正的生命是如何在冰冷城市森林中找到我们失落的人性,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悲悯和敬畏。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精神的堕落和遗失迷失着更多的灵魂,而刘高兴的人性亮光则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2屈辱生存环境中的自尊
在《高兴》这部小说的创作中,刘高兴始终被贾平凹安置在质朴的生活场域内,力图通过这种生活现场对人的磨难而展现出刘高兴质朴坚韧的生命特质,在与城市繁芜冷漠的对比中找寻生命的价值,这也是作者贾平凹对底层人民生活的一种悲悯情怀。作者的笔触将生存困境下的人物情感作为关注的重点,细腻的笔触一点点深入到生命本质的深处,中国传统乡土文明和现代城市文明之间激烈冲突对抗影响最大的就是以刘高兴为代表的这一批人,但是这种冲突带来的生活困境也是对他们人格和生命的磨练与重铸,使他们与生俱来的淳朴品格得以彰显。正如《高兴》这部小说展现的,刘高兴的经历并没有被矫揉造作的修饰痕迹,这正是贾平凹对刘高兴这类人物形象生活现场和情感体验的真实再现的功劳。
贾平凹笔下的西安城描写是在灰暗的背景下开始的,城市的色彩斑斓已经让人们麻木觉知不出其冷漠灰暗的一面,在这种灯红酒绿的大都市中刘高兴的生活状态是卑微的而贫贱的,他们就是这个繁华都市的背景和基石,苦中作乐是他们无奈的选择和生存的支柱,在他们背后反映的是城乡二元格局的尖锐冲突,伦理、文明和道德在这种激烈碰撞中已经开始丧失原本的意义,异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刘高兴平凡生活的喜怒哀乐在作者的笔下真诚地被展现出来,让人感到一种真实的存在,从而实现了这种生存现实意义的表达。《高兴》这部小说里的生活场景描写是饱满而富有质感的,作者在人物动作和对话的处理上都使其展现出一种真实与生动,依此而将读者的情感轻松地带入进去。《高兴》这部小说的作者贾平凹说过,刘高兴这个小说主人公的原型就是来自其小时候同院的玩伴,后� 后来贾平凹就对国家政策使农民失去土地后的生存问题做了深入的思考,由此萌发了这部小说的创作灵感,为此他深入到这群拾荒者的真实生活中,和他们一起聊天、一起吃饭,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无能为力的困境,这才有了《高兴》这部小说如此真挚的情感表达和生活场景描写。细腻、贴切、真实、饱满、生动,这些都是《高兴》这部小说描写的出色之处,如其中对民工争抢着卸水泥工作的描写:为了在有限的工作机会中获得更多的劳动报酬,他们在脏乱的环境中奋力抢着更多的水泥袋来扛,场面犹如战场一般。在贾平凹的笔下,这个场景显得特别生动真实而富有感染力,这正是对他们工作真实场景的再现。
自尊与屈辱、希望与失望、喜乐与哀怒,这些都成为了刘高兴在欲望都市里经历的挣扎,但是无论周围的环境怎么变,他都没有丧失自己最本真的质朴和善良,苦中作乐和自嘲打趣成为了他们在生存困境中的一种无奈心态,但是他们的开心却是真诚的,都市的欲望并没有吞噬刘高兴的善良,他还是那么容易满足,敲醒了那些曾经迷失了自己的人。
刘高兴在无奈心酸的命运面前没有丧失自己的生命的本真,他为我们呈现了一类人物生存的真实,《高兴》这部小说揭露了边缘人生活的痛处、触动了读者的灵魂,为那些在欲望都市里迷失自己的人重新带来了对人性的观照和精神的救赎。
贾平凹一直是我喜欢的作家,曾经一度是我的文学偶像。他来自农村,性格内敛,在公共场所向来是一个不善言谈的人,这与我的性格有许多接近的地方。而且,他的文字也是我推崇的那种,特别体现在他的散文中,于朴素中体现着真挚的情感,内心深处又往往交织着淡淡的忧伤与淡然。这样的文字,我一直以为是当代中国文学中的精品,作家凭此也足以进入大师的行列。我关注贾平凹的每一篇作品,每一本书,虽然有些小说我并不喜欢,但大抵还是会网罗来收藏。贾平凹是我最关注的中国作家之一,他或许中国作家中最优秀的。
《高兴》是贾平凹最新的小说。如果读者对作家之前的《秦腔》有所了解,一定 如果说《秦腔》展开的是一群在家园中生活的农民,在社会转型期如何在自己的土地上一步步挣扎的心灵故事的话,那么《高兴》无疑是在继续追寻这些开始脱离自己的土地到城里谋生的农民的心灵之旅。关于乡村与农民工的小说,其实在时下并不鲜见,但贾平凹的高明在于,他不仅真诚写出了这些生活在社会边缘群体的生活世界,而且更要通过这些多少让人心酸的故事表象去捕捉他们的精神图像,他们的命运交错与心灵变迁。
贾平凹喜欢用第一人称自述的方式讲故事,在《高兴》里,他给我们讲述了一个进城拾荒的农民刘高兴在都市里的生存故事。对冷漠的城里人来说,刘高兴完全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物,就算他有很悲惨的人生故事,也远远不如股票和基金让他们有谈论的兴趣。或许是为了吸引读者的缘故,这次贾平凹不像上次写《秦腔》那样,满纸地方语言,而是很注重故事性,叙述得也很流畅。作为一条重要的线索,小说还讲述了主人公刘高兴和妓孟荑纯发生的悲情故事。故事虽然有点落入俗套,也不荡气回肠,但作为一份农民工都市往事的社会记录,折射出了作家的一份底层人文情怀。
贾平凹写农民,是他文学的必然选择。作为农民出身的作家,他自己就曾写过一部《我是农民》的书。一个骨子里是农民的作家如果不写农民,而去写工人,写他并不十分熟悉的人与事,我相信大抵会是垃圾作品。任何时候,我都认为一部作品之所以优秀,完全因为作品本身反映出了作家的人生,他的时代和他的精神世界。我从 我们梳理贾平凹的写作史,在他的青年时代,或许有过效仿西方作家的迷惘,有过玩弄技巧的心计,但一路写下来,他的经得起推敲的好作品大抵还是以农村、农民为主角的作品。这其中我以为《高兴》并不是最好的,因为有一点,让我略有些遗憾,贾平凹以自己也是这个社会转型期的亲历者身份,以自己也曾是一个小人物的农民情怀,以《高兴》的人物结构和广阔的精神维度,《高兴》的篇幅其实完全可以演绎成《秦腔》一样的鸿篇巨制。
内容梗概
正当百事瓦裂、浮华猖獗的社会变改之际,农民刘高兴先是将自己的一颗肾卖给了城里人,随后带着同乡五富来到城里谋生拾破烂,***孟夷纯的出现不但引来了城市万象之态,还带给了他们支离纷崩、始料不及的命运。
刘高兴想尽一切办法试图将同乡五富的尸体运回清风镇,在火车站被警察拦截而未果始,以刘高兴将五富的尸体运回老家,等待五富的老婆等人,和他们一起料理五富后事终。和大多数农民一样,他们进城后的生活是格外艰辛的。他们带着寻找新家园的美好愿望和对新生活的憧憬来到城市,试图通过脱离农村和土地、走进大城市来改变他们的命运。可现实和理想往往反差很大,他们没有资金、没受过高等教育、没有技术、没有所谓的“后门”,想寻一份工作谈何容易,最后他们只能选择做最脏最累最没有社会地位的工作——拾破烂。
刘高兴成为一名拾荒者以后,刘高兴和五富对这样的生活和这样的工作非常失望,但这已经是在同乡韩大宝的帮助下了,若是没有韩大宝的帮助,他们的境遇将更加无法想象。拾破烂的生活是艰辛而屈辱的,每天早晨,刘高兴和五富都拉着一辆破架子车,到固定的街道去拾破烂,无论严寒酷暑的穿街走巷。他们身上穿的都是拾破烂得来的衣服、鞋子,很多生活用具也是拾来的,包括做饭的锅灶。辛苦一天,早出晚归的,也只能赚个一二十元,连维持基本的生计都很难。他们住在两间简易房屋里,条件很差,但是房租便宜。一天中只有晚上才能吃上热饭菜,白天都是胡乱充饥,有时甚至吃路边拾来的发霉馒头。平日里他们吃的都是蒸馍、包谷糁和面糊糊疙瘩汤,连面条都很少吃到,在阴雨天出不了门就吃些少盐没醋的饭,吃顿羊肉泡馍这种好饭菜是件非常奢侈的事。他们想去公园逛逛却舍不得买门票,即使生了病因为怕花钱也不去看医生。
创作历程
小说中的这两个人物都在生活中确有其人。刘高兴是贾平凹老家丹凤县棣花镇同村的伙伴,从小学到中学的同学。贾平凹大学毕业后就留在西安当了文学编辑,后� 而“刘高兴”当兵复员后回到农村,做过泥瓦匠、吊过挂面、磨过豆腐、摆过油条摊子,什么都没干出名堂,年过半百只好进城打工,拾破烂、给人送煤。
通过自身的经历并酝酿成熟了文稿,并为了更好地写作这群都市边缘人的生存状态,贾平凹不断地到西安一个“拾荒村”去调查采访。这个村子全是来自农村,在城市里拾荒的农民。贾平凹和他们一起体验拾荒生活,还跟他们同吃同喝。
在创作之初,《高兴》只有20多万字,但前后修改了五次,每改一次就要重新抄写一遍,因此书写总和就超过了100万字。贾平凹为写此书右手中指已经严重变形,不仅磨出了一个大坑,皮下还有淤血。
主要人物
刘高兴
主人公刘高兴真有其人,为人大方,但却做事胆小,没什么大的抱负,只想着平凡的过好每一天,但现实总是不如人意他的生活可以用糟糕透顶不形容。刘高兴原名叫刘书祯,是贾平凹老家丹凤县棣花镇同村的伙伴,刘高兴当年当兵复员后回村继续当农民,迫于生计在年过半百时领着儿子进城打工,找不到工作就在西安以拾破烂维持生计。虽然生活艰辛,但他却很乐观、幽默,他给自己重新起名叫刘高兴。他每天就是在城市中捡垃圾,后来与同乡五福相识,在捡垃圾的过程中互相帮助,后来就成为了好兄弟,但是最后五福却因车祸死去,刘高兴只有一个人孤零零的在城市中捡垃圾了,生活也是越过越苦,最后人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一般了。
五富
在城市中靠捡破烂的流浪人,后来遇到刘高兴,与其认识后便一起合住在一起捡垃圾,或是做其他的劳动工作,为人没什么主见,而且还十分邋遢,总是受到刘高兴的帮助。但是总算是还讲义气,在刘高兴被警察抓去的时候,自己挺身而出,帮助高兴免受牢狱之苦。但最终五福因车祸而死去。
艺术手法
贾平凹为叙述层次丰富起来,尽一切能力去抑制,虚空高蹈的叙述,使故事更加生活化、细节化、变得柔和温暖。五富扯着刘高兴衣襟走进西安城,个月城市生活就让他丢了性命。五富随着高兴住进“城中村”池头村,从来不离开自己的地盘兴隆街,只走“兴隆街一废品收购点一池头村”三点一线的路,也不会独自从西安回家。他执著乡下的粮食观念,饭食一点不剩,却不会自己保藏或者邮寄收卖破烂挣来的钱。他不懂也不愿接受城市规制,不明白为什么乡下的北瓜被叫做南瓜,“鸡爪”叫成“凤爪”。他没有刘高兴“小草不自卑”的态度,永远只顾眼下的微末机会。《高兴》中的生活细节真切,趣味却得归诸差异叙述美学。叙述中首先包含对照木呐如闰土的五富,只能被生活俘获,永远做不了主人,甚至不会像黄八那样诅咒权势刘高兴与他最大的差别在于想象力,凭想象超越生活境遇。
《高兴》与一般乡下人进城叙事的不同,在于主体的自觉反思。乡下人“刘哈娃”自己更名“刘高兴”,表现自我主宰的意愿,自我主宰和被主宰之间的张力,演绎着反抗成规的斗争。命名的特殊行为在一个特殊的语境中被质疑其合法性。小说开头用两个无主句展现审查、被审查的话语权力控制场面。尊严的警察惜语如金地审问“名字”轻蔑地把“你叫什么名字”的双边对话省略成一个无主句。被审查者堂堂正正自称刘高兴,而不屑于完整回答我的名字是,内心抗拒的潜台词是“凭什么要比你多说几个字”看似旗鼓相当的较量,乡下人进城的一种叙述潜藏的是进城农民自我命名合法性遭到质疑,刘高兴的不怯为乡下人所少有,他坚持不同于身份证上的新命名。名字是符号,指征的是主体建构。同伴五富虽然习惯了称呼他为“刘高兴”,但自己没有重新自我命名的意愿,也不明白这是要祛除乡下人的文化烙印和城市新生活的开端。刘高兴背五富尸体还乡的情境成了个寓言。五富死后还乡的意愿是乡土认同的特殊方式,意愿变成行动则有违城市规则,它必须受城市的规制。违规的“背尸”引发了对背尸者自我更名合法性的审查。警察在其坚持下终于叫他刘高兴—虽然被手铐拘执,刘高兴还是胜利了。刘高兴是个矛盾聚合体。他执行五富遗愿,客观上强化了生命之根的乡土认同与做一个城市人的志愿之间的冲突。他改了名字,有一副与城市人无别的外形,却改变不了乡下人身份。刘高兴乡下人进城的“越境迁移,难以穿越的是歧视性文化空间,难以更替的是历史深远的城乡意识形态,的规划约束。乡下人进城难以摆脱“他者地位,韦达一伙成功者吃素,满座只为高兴和五富添加荤菜,尊重的表象下面是知识文化层面的鄙夷—只有穷人、愚人还嗜荤。
《高兴》中刘高兴在多重成规之下的主体建构,是一个充满矛盾冲突的艰难过程。他重新自我命名的“高兴”,无论作为形容词还是作为动词,主要的意涵是愉快而兴奋,是一种对城市的示好。文中通过怀疑“高兴”的方式求之于正义、平等的力度。“背尸还乡”喻指其乡村根性,解构了“高兴”命名的价值意义,这或许是《高兴》的最大价值。二元体制分割的城乡矛盾,因乡下人进城而变成了同一空间内人的矛盾,乡下人与城里人的矛盾演绎成形形色色的生存冲突。明知无法与城市人分割原本由父兄创造而被提取到城市中来的利益,他们只好在城市人无意进人的空间里谋生存、成为特殊族群破烂族群、民工族群、杂工族群。贾平凹期望从“拾破烂的群体”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里触摸出这个年代城市的不轻易能触摸到的“脉搏”小说叙述与社会学研究有别。后者聚焦于由“农家女”到“打工妹”的集合概念,在统计与个案研究的方法统摄下,对生命与身体相当忽视。小说叙述更多瞩目孟夷纯、米谷那样的女性生命群体,并且,小说最后以刘高兴痛苦凄惨的生活状态而结尾,更是与文章的主题思想相呼应。
作品评价
这是一部反映现实题材的小说,是一部反映当代农民的小说,也注定是一部令人心情沉重的小说。
————搜狐新闻评价
贾平凹的《高兴》为什么令人心情沉重?是城乡不和谐令人沉重。在大都市里,我们看多了一个庆典几千万,一个晚会上百万,到处张扬着盛世的繁荣,或许从这些破烂王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里能摸出这个年代城市不轻易能触摸到的脉搏”。
————文学家马祥
贾平凹说他在城市生活了几十年,但骨子里还是个农民。他的多数作品也是 《高兴》坚持了贾平凹对农民的一贯关注,写流落都市的拾荒者的命运,这事实上也是写进城农民的命运。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城市中艰难地生存。贾平凹不光写了他们的物质层面,他也写到了他们的精神层面。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正日益物质化,而精神层面的追求却一天天减少,这也正是现代化进程中所最可怕的。贾平凹深刻地反映了这一点,他所具有的忧患意识让人感动。
贾平凹写出了一份留给历史的社会记录,他的《高兴》因此无论如何让人高兴不起来。
————山东大学徐晓教授
作品影响
8月18日,由瑞典翻译家、汉学家陈安娜女士翻译的中国著名作家贾平凹的长篇小说《高兴》在瑞典出版。
在读过瑞典文版的《高兴》之后,陈安娜的老师马悦然专门向其发来邮件表达了自己的赞赏之情,并将《高兴》一书和美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翰·斯坦贝克1937年发表的作品《老鼠与人》做对比。
作者简介
贾平凹,陕西作协主席,中国书协会员,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被誉为“鬼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商州》、《浮躁》、《白夜》、《秦腔》、《古炉》等,曾多次获文学大奖。作品《我不是个好儿子》选入鲁教版语文必修三、作品《月迹》已选入苏教版语文课本、作品《落叶》入选北师大版和鲁教版中学教材。
李云雷
1、题材的延续
《高兴》这个名字很有意思,现在写底层的小说很难“高兴”起来,贾平凹却反其道而行之,他发掘的是他们生活的“整体”,而不只是悲惨的一面,底层也自有内在的生活逻辑,有他们的喜怒哀乐。此外,在小说中他也强调了主人公的理想或梦想,而不只是写他们物质现实的生活,这是与一般底层小说不同的地方。
《高兴》是《秦腔》在题材上的延续,《秦腔》写的是农村中的农民,《高兴》写的是进城的农民,贾平凹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总能在社会现实的变化中发现新问题与新题材,在艺术上加以呈现,这是他超出莫言、余华等作家的地方,他的立足点始终在在农村、城市的底层,并始终贴着他们的实际在写。
2、从极繁到极简
在写法上,《高兴》与《秦腔》形成了鲜明而有趣的对比,从极繁走到了极简,如果说《秦腔》更多继承了古典世情小说的传统,像一幅清明上河图,那么《高兴》则更像是西方长篇小说的标准样式,它有主要的。主人公和波澜起伏的故事,可以让人跟随着去进行“灵魂的冒险”,但贾平凹在其中也对之进行了改造,和《秦腔》一样,它注重的不是故事的转折与起伏,而是生活的波光和潜流,正是对这些细微之处的捕捉和描绘,使《高兴》呈现出了质感,也发展出了它独特的语感与叙述语调。
3、作者的倒影
小说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刘高兴这个人物,他虽然是个进城的农民,但身上却有着类似“文人”式的忧伤与理想,这可以视为作者在小说中的投影。但这种继承自孙犁的文人式的,没有表现为作品的风格性要素(像贾平凹早期的中短篇),或者对知识分子自身生存状态的呈现(如《废都》),而构成了小说主人公不同流俗的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以及对物质、现实世界的超越,这是刘高兴的特色,也是《高兴》这个小说的一个特色。
4、拾垃圾者
在以上的意义上,我们是否可将刘高兴与本雅明所说的“拾垃圾者”联系在一起?在本雅明那里,是对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批判,是对历史与心灵碎片的珍藏,是一种诗意化的波希米亚的生活方式。作为废都现实生活中的“拾垃圾者”,刘高兴是否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他的存在以及梦想,是否可以称为对现代文明、现代性的一种批判,一种中国式的“拾垃圾者”?
5、生活与“体验生活”
在《高兴》的两个后记中,贾平凹写到了小说创作和“体验生活”的过程,如果与《秦腔》相比,作者投入的感情显然不一样,在《秦腔》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面对30年来农村变化时精神与情感上的强烈困惑,但《高兴》的感情并不那么强烈,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关切的目光,但这种关切是外在的,并不是感同身受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秦腔》是从“生活”中来的,而《高兴》则是从“体验生活”中来的,能够“体验生活”虽然可贵,但如何让自己的感情更紧密地与之贴近,也是“体验”所不得不考虑的,这不只是《高兴》的问题,而涉及到了“现实主义”的一般理论与创作实践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