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优秀4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1、抓住重点字词,结合画面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的忠心报国的豪情。
一、 情境导入。
中国几千年的慢慢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朝代都会有战争的刀光剑影,刚刚同学们看了硝烟弥漫的'古战场。能说说你们的感受吗?
生1:我体会到了战士们为了国家不顾一切的精神。
生2:我觉得战争是残酷的,但这些军人为了国家的安定,他们宁愿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
这两位同学都说得不错,同学们,这些场景在文学上也留下了它们的印记,描写战争的诗歌在我们中国的诗坛上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从军行》。(板书课题)
二、解诗题,知诗人。
1、《从军行》就是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从军行》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一个总题目,在这个题目下一共有七首小诗,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2、在学习古诗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诗人王昌龄。找学生读一读,谁来说说你从中了解到什么?王昌龄(约公元698-756年),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西安)人。中过进士,做过官。擅长写七言绝句,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他早年曾漫游四方,去过边塞,他的边塞诗用心理描写展现军人爱国立功和思乡怀土的内心世界。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安史之乱时被杀害。现存诗一百八十一首,作品有《王昌龄集》。(学生回答时老师适当点评,讲解一些写作背景。)
今天学的《从军行》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虽然他没有参加过战争,但他在边塞生活很多年,他与战士们情同手足,所以他写出许多流传千古的边塞诗。
三、整体通读。
1、请同学们认真听朗读,然后小声跟着读。
2、我们读古诗,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而且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美。自由读古诗。(课件出示标有停顿的诗句)
3、学生齐读古诗,同桌合作读,男女生对读,师生对读。
四、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同学们虽然这首诗离我们已经很久远了,但我们通过读,想,悟也会知道这首诗的意思情感,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通过同桌交流,结合课文的注释了解诗的意思。
(青海湖上空的乌云把祁连大雪山都遮暗了。驻守边疆孤城的战士,向西遥望就是玉门关。将士们在沙漠中身经百战,连铁甲战衣都磨破了。他们下定决心,不打败入侵的敌人誓死不回家。)
2、课件出示第一句描绘图景,请同学们结合图画,再读读这句诗,在读这句诗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青海、雪山)青海湖本是碧波荡漾,美丽宁静的。(课件出示青海湖图片)雪山指祁连山,它海拔四千至五千米,终年积雪,银光闪耀,异常壮丽。这一青一白两道风景,本应带给我们纯洁的美感,可为什么作者用了一个“暗”字呢?板书“暗”。(风云变幻,转眼间长云翻滚,高原气候变幻大,气候恶劣,黄沙漫天,地理环境差,还有战事不断,连年的烽火,四起的硝烟,也遮暗了雪山。)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心情读读这句诗。
3、让我们随着诗人来看看第二句,当你读这句诗时脑海里出现什么画面?(孤城 遥望)这句诗中哪个字更能打动你的心扉?(孤)板书“孤”,(课件出示画面)假如你身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怎么想呢?(特别想家)是啊!大漠荒凉,只有呼啸的狂风和漫天的黄沙相伴,守边的将士怎能不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所以眼前的景物让他们感到——茫茫的大漠,无边的戈壁,人迹罕至,前有劲敌,后无援军,城中的将士可谓是孤军奋战,怎能不倍感孤独?
4、小结:诗人移情入境,用“暗”和“孤”向我们展示一幅孤寂、荒凉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边塞气候的——恶劣,环境的——艰苦,将士对家人的——思念。
5、尽管环境这样恶劣,乡情这样深切,守边将士又是怎样做的呢——黄沙百战穿金甲。读到这句诗你想到了什么?(课件出示第三句图景) “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从哪儿可以看出来战事很频繁?——“百战”是指打了一百次吗?不是,在古诗里“百、千、万”都是虚指,表示很多很多。还能从哪个字看出来战事频繁?——“穿”,板书“穿”,在这里穿不是穿衣服袜子的意思,而是——磨破,把铁片做的战衣都磨破了,你觉得是什么磨破了战衣?(敌人的刀剑),可见敌军的强悍,战斗的艰苦,还可能是什么磨破的?(黄沙)长时间在沙漠里摸爬滚打,可看出战事的频繁,战斗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
6、金甲尽管磨穿,将士们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连年战争和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他们发誓——“不破楼兰终不还”。(课件出示第四句)不打败入侵的敌人,誓死不回家,“终不还”可见他们决心之大。他们为什么不回家呢?(因为他们要保卫国家) 是啊!没有国家哪有小家。刀光剑影,九死一生,将士们为保家卫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是没有什么能撼动他们的铮铮誓言,他们发誓——豪壮的誓言中你感受到将士们一颗什么样的心?(报国的忠心)
7、可是将士们啊!你的家人日夜为你牵肠,苦盼与你团聚,你为什么终不还呢?(国破家必亡,有国才有家!)
好一个博大的心胸,好一个顶天立地的真英雄,好一群铁骨铮铮的热血男儿!只有这些铁骨柔情的将士,才有了国泰民安;没有黄沙漫漫下的忠魂铁骨,又怎能有万家团圆?有心中这坚定的信念做支撑,昏暗的雪山可怕吗?(不可怕,擦掉“暗”),大漠的孤单可怕吗?(不可怕,擦掉“孤”)敌人的刀剑可怕吗?(不可怕,擦掉“穿”)此刻震撼我们心灵的只有这豪壮的七个字“不破楼兰终不还”,板书“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就是士兵,这就是军人,这就是唐朝最可敬的人,请同学们带着对将士们的崇敬之情大声地朗读这首诗吧!
五、拓展延伸。
1、正是有了这千里黄沙下的累累忠骨,才有了我们现在幸福安定的生活。此时此刻你想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说些什么?
2、短短28个字,让我们领略了绵延千里的边塞风光,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边关将士奋勇杀敌,舍身报国的积极进取精神。这就是王昌龄留给我们的边塞诗,它激励着世代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豪情。让我们随着《精忠报国》的音乐,再次朗诵这首诗吧!
3、最后请同学们欣赏王昌龄的《出塞》和王翰的《凉州词》。
1、 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半是写x队务旅征战之事。王昌龄作的《从军行》共七首,这里选入第四首。
2、 青海:即如今青海湖。长云:即多云,漫天皆云。雪山:即终年积雪的山,指祁连山。
3、 孤城:一般指玉门关,因地广人稀,给人以孤城之感。这句词序倒装,意思是“遥望孤城玉门关”。
4、 穿:即磨破。金甲:即战衣,是金属制成的盔甲。
5、 破楼兰:借指彻底消灭敌人。楼兰:汉时对西域鄯善的称呼,诗中泛指当时侵扰西北边区的`敌人。
王昌龄(698—约757),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进士,为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734)中博学宏词,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故世称王江宁。天宝七年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是一代七绝圣手。其诗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其诗《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都很有名。
也有以感时、宫怨、送别为题材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