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宋濂创作的一篇赠序。在这篇赠序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
送东阳马生序
[明代]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 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______(人名)。
2.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2)援疑质理( )
3.本文突出的写作手法是对比,请举出一例,并对这一例作简要评析,理解其表达效果。
4.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能增加人的才能,� (答出两点即可)
5.作者“卒获有所闻”,皆缘于其“勤”。结合原文中你感受最深得一点谈一谈,在物质生活优越的今天,他的这种精神将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
1.(1)借 (2)提出;询问
2.将同舍生的奢华穿戴和自己的粗袍破衣作对比,将今日太学生的。优越学习条件和自己艰苦的学习生活作对比,说明业有不精,德有不成,是因为用心不专,不知勤苦求学的道理。
3. (1)幼时抄书之艰 (2)成年叩问之难 (3)求师奔走之劳 (4)住读生活之苦(也可由其他答法)
4.作者“卒获有所闻”,皆缘于其“勤”。作者克服了家贫的困难,亲手抄书;凭借超人的耐性,立足叩问;战胜了恶劣环境,从师而学;不与同舍生攀比,生活节俭。当今优越的生活更容易使人不求进取,作者勤学的精神,在当今的物质生活优越的今天,更有着积极地借鉴意义。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7小题,2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亡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冕屡应进士举,不中。叹曰:“此童子羞为者,吾可溺是哉?”竟弃去。或遇奇才侠客,谈古豪杰事,即呼酒共饮,慷慨悲吟,人斥为狂奴。北游燕都,馆秘书卿泰不花家。泰不花荐以馆职,冕曰:“公诚愚人哉!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仕为?”即日将南辕,会其友武林卢生死滦阳,唯两幼女、一童留燕,伥伥无所依。冕知之,不远千里走滦阳,取生遗骨,且挈二女还生家。冕状貌魁伟,美须髯,磊落有大志,不得少试以死,君子惜之。
(选自宋濂《王冕传》)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B.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C.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D.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10、对下列各句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的一项是()
A.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出游
B.俟其欣悦,则又请焉(《送东阳马生序》)等待
C.或牵牛来责蹊田(《王冕传》)践踏
D.馆秘书卿泰不花家(《王冕传》)寓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加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时在宗庙中举行束发戴帽的仪式,表示他已经成年。
B.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的统称。
C.进士,中国古代科举考试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即会试及第者。
D.燕都,或称燕京,即今日北京之别称,原为燕国都城,后为元明清三代都城。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门人弟子填其室(《送东阳马生序》)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善假于物也(《劝学》)
C.伥伥无所依(《王冕传》)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D.泰不花荐以馆职(《王冕传》)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冕与宋濂均是少年好学。宋濂因家贫只好借书遍观,并虚心向同乡前辈求教;王冕则在家人支持下入寺庙苦读。
B.王冕率真放达。他母亲想回故里,他就自己穿戴着古式的衣冠跟在母亲的车后,引来孩童围观讪笑,他也跟着笑。
C.王冕慷慨仗义。当他听说朋友卢生死在滦阳,他就不远千里赶去,取回卢生的骸骨安葬,并收留了朋友的两个幼女。
D.王冕胸有大志但未实现。他相貌魁伟,有副美髯,为人磊落有志向,可惜还未实践就去世了,很多人为之叹息。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3)此童子羞为者,吾可溺是哉?
15、从选文来看,宋濂与王冕在从师问学的经历上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答案】
9、 D
10、 A
11、 C
12、 D
13、 C
14、(1)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
(2)安阳的韩性听说以后对此感到很惊讶,收他做弟子,他学成之后成了学识渊博的儒者。
(3)这是小孩子都觉得羞愧做的,我怎么可以沉溺于此呢?
15、 ①宋濂是主动百里上门求师,因为其热情、谦虚和执着终有大成。②王冕是因为苦学而被名师看中,在名师的指点下成为通儒。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8~11题。(15分)
【甲】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亭林
①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
②,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
③默诵诸经注疏
④。遇故友若
⑤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选自《清朝艺苑·顾亭林先生勤学》)
注释:
①亭林:即顾炎武,字亭林。
②亭障:边塞岗亭、堡垒。③据鞍:跨在马鞍上。④注疏:注解,注释。⑤若:像。
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5分)
(1)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2)父母岁有裘葛之遗(3)生以乡人子谒余
(4)呼老兵诣道边酒垆 (5)发书详正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无奔走之劳矣∕劳其筋骨 B.求而不得者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C.或颠坠崖谷∕或异二者之为 D.咨其风土∕咨诹善道
10.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2)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
11.下列对文章写法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叙说当今太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条件非常优越,与作者昔日艰难困苦形成鲜明对比。
B.甲文写学习条件优越的太学生们,如业不能精、德不能成,只能说明其学习方法不好。
C.甲文是赠序,目的是为了勉励马君刻苦向学,也是向更多的年轻人进行劝勉和告诫。
D.乙文中亭林先生学问博大精深,能达到无人相比的境界,是因为他勤奋、严谨、专注。
答案:
8
(1)朝廷(2)给予、赠送;(3)拜见;(4)到;(5)打开、翻开
5分(每小题1分。)
考查重点实词的理解。
9
D(询问;A.辛劳/使……劳累;B.得到/通“德”,感激;C.有时/或者)
3分
考查课内外多义实词、虚词的理解。
10
(1)同他议论辩驳,言辞谦和,脸色平易。
2分(“辨”1分,“夷”1分。)
考查课内外文言句子的理解。
(2)顾炎武先生从小到老手都没放下过书。
2分(“自”、“释”各1分。)
11
B(不是“学习方法不好”,而是“学习不专一”。)
3分
考查课内外文言内容的理解。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7-10题。(15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将兵十万。会有土寇②,自练乡兵与之角③。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州官使试于一村,沟洫④甫⑤成,水大至,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节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经年:一年左右。 ②土寇:土匪。 ③角:战斗。 ④洫(xu):沟渠。 ⑤甫:刚。
7.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余幼时即嗜学 嗜: (2)走送之 走:
(3)自谓可将兵十万 将: (4)会有土寇 会:
8.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恒独步庭阶,曰:古人岂欺我哉?
9.甲文记叙了作者小时候借书和 的学习经历;乙文中刘羽冲最终抑郁而死的原因是打仗失败和 。(2分)
10、读文品人:(5分)
(1)说说乙文中的刘羽冲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2)宋濂通过学 (关键词:以是 以 因 遍观 )
(2)(他)常常独自在庭院(台阶)散步,说:古人难道在欺骗我吗(或古人怎么能欺骗我呢)? (关键词:恒 步 岂 和省略句 每一点0.5分 )
(评分说明:每小题2分,共4分)
9.抄书 治水失败
10、(1)示例:刘羽冲是一个喜欢读书但做事不切实际的人。他虽然潜心研读古代的兵书和水利书,但不能灵活地运用于实际之中,结果屡遭失败,抑郁而死。
(2)言之成理即可
译文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趿拉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
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注释
东阳:今浙江东阳县,当时与潜溪同属金华府。马生:姓马的太学生,即文中的马君则。序:文体名,有书序、赠序二种,本篇为赠序。
致:得到。
余:我。嗜(shì是)学:爱好读书。
假借:借。
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弗,不。之,指代抄书。
走:跑,这里意为“赶快”。
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既:已经,到了。加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成年。
圣贤之道:指孔孟儒家的道统。宋濂是一个主张仁义道德的理学家,所以十分推崇它。
硕(shuò朔)师:学问渊博的老师。游:交游。
尝:曾。趋:奔赴。
乡之先达:当地在道德学问上有名望的前辈。这里指浦江的柳贯、义乌的黄溍等古文家。执经叩问:携带经书去请教。
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辞色,言辞和脸色。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叱(chì赤)(咄duō夺):训斥,呵责。
俟(sì四):等待。忻(xīn新):同“欣”。
卒:终于。
箧(qiè窃):箱子。曳(yè夜)屣(xǐ喜):拖着鞋子。
穷冬:隆冬。
皲(jūn军)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僵劲:僵硬。
媵人:陪嫁的女子。这里指女仆。持汤沃灌:指拿热水喝或拿热水浸洗。汤:热水。沃灌:浇水洗。
衾(qīn钦):被子。
逆旅主人:旅店主人。
日再食:每日两餐。
被(pī披)绮绣:穿着华丽的绸缎衣服。被,同“披”。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朱缨宝饰:红穗子上穿有珠子等装饰品。
腰白玉之环:腰间悬着白玉圈。
容臭:香袋子。臭(xiù):气味,这里指香气。
烨(yè页)然:光采照人的样子。
缊(yùn)袍:粗麻絮制作的袍子。敝衣:破衣。
耄(mào帽)老:年老。八、九十岁的人称耄。宋濂此时已六十九岁。
幸预:有幸参与。君子指有道德学问的读书人。
缀:这里意为“跟随”。
谬称:不恰当地赞许。这是作者的谦词。
诸生:指太学生。太学:明代中央政府设立的教育士人的学校,称作太学或国子监。
县官:这里指朝廷。廪(lǐn凛)稍:当时政府免费供给的俸粮称“廪”或“稍”。
裘(qiú球):皮衣。葛:夏布衣服。遗(wèi位):赠,这里指接济。
司业、博士:分别为太学的次长官和教授。
非天质之卑:如果不是由于天资太低下。
流辈:同辈。
朝:旧时臣下朝见君主。宋濂写此文时,正值他从家乡到京城应天(南京)见朱元璋。
以乡人子:以同乡之子的身份。谒(yè夜):拜见。
撰(zhuàn赚):同“撰”,写。长书:长信。贽(zhì至):古时初次拜见时所赠的礼物。
夷:平易。
“谓余”二句:认为我是在勉励同乡人努力学习,这是说到了我的本意。
诋:毁谤。际遇之盛:遭遇的得意,指得到皇帝的赏识重用。骄乡人:对同乡骄傲。
归见:回家探望。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本文的作者_________,_________初文学家。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走送之( ) 硕师( )
援疑质理( ) 卒获有所闻( )
3、选文第一自然段着重叙述了自己的求学经历,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自己创造条件读书的?
4、据你看,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作者“缊袍敝衣”处在“被锦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中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6、读此段文字,对你有何启示,请写在下面。
【参考答案】
1、宋濂 明
2、走:跑 硕:大 援:引 率:终于
3、①借书不失信于人;②抄书不畏艰苦;③远行百里向先达请教。
4、勤奋好学、谦虚诚恳。
5、作者以学得知识为最大乐事,这种高洁志趣,让人敬佩,值得效仿。
6、略(围绕只要勤奋好学,就能学有所成来谈即可)
送东阳马生序
1、文学常识、作者 明朝著名文学家 宋濂
2、重点字词解释。余幼时即嗜学:喜欢,爱好。 致书: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致,取得、得到。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弗(不)之怠:懈怠,不放松抄写。“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走送之:跑 既加冠:已经加了冠,到了成年。(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担心,忧虑。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尝,曾经。趋:奔向。先达:学术界的前辈。执经叩问:求教。叩,问。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重。 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门人,弟子、学生。填,塞。这里的是拥挤的意思。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示专心而尊敬的)请教。 或遇其叱咄:或,有时。叱咄:训斥,呵责。(礼愈)至:周到。(不敢出一言以)复:这里指辩解。 俟(其欣悦):等待,等。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穷冬:严冬。 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至)舍:学舍,书舍。 僵劲:僵硬。 (持)汤沃灌:热水。沃灌,浇洗。 以衾(拥覆):以,用。衾,被子。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 (主人)日再食:每天提供两顿饭。再,两次。食,提供伙食。(同舍生皆)被(绮绣):同“披”。(戴)朱缨(宝饰之帽):朱缨,红色的帽带。腰(白玉之环):腰,挂在腰间。 (右备)容臭:容臭,香袋。 烨然(若神人):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 緼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緼,旧絮。敝,破。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之心。慕、艳,羡慕。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看课后注释)
3、理解背诵。
(1)描写读书之难的句子: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②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③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描写自己从师之难的句子: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余立侍左右, 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嗜学的结果是: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3)写自己求学之艰:①衣: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②食: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③住:寓逆旅 ④行: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 :路途:遥远艰难。衣着:破旧不能御寒。饮食:每日两顿,毫无滋味。)从师学习衣食住行的艰难
(4)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文中说明作者不辞辛苦,求师助学的原因是①余幼时即嗜学。 ②益慕圣贤之道 ③以中有足乐者
(6) 文末最能概括求学经历的句子是: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4、思考、
(1)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那些方面?有书可读,有师可问,无奔走之劳,无冻馁之患。
(2)第一、二段文字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对比,增强说服力,突出中心。
A)以自己年幼时得书,从师、求学之难,和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作对比;
B)以自己年幼时奔走之辛劳、生活之清苦,和太学生衣食住行的优越生活条件作对比。
(3)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答: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序、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专心致志,这是宋濂起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4)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
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5)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下刻苦学习精神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自己实际谈一下。
(6)作者从哪几方面谈自己刻苦学习经历的?态度,行动。
5、课外积累。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
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 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
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 晋朝,车胤(ìn)囊萤读书。
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
(古人苦学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立志上进的动力。)
6、结合全文,说一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理由是:A刻苦学习B博览群书C虚心求教。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理解
【甲】伤仲永(节选)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 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逾恭,礼逾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1.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限划一处。
⑴余闻之也久
⑵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
⑴即书诗四句
⑵稍稍宾客其父
⑶无从致书以观
⑷同舍生皆被绮绣
13.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或以钱币乞之 或遇其叱咄
B.未尝识书具 尝趋百里外
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D.还自扬州 手自笔录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⑵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5.阅读这两则短文,你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请写出三点。
答案
11、 ⑴余闻之也/久
⑵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12、 ⑴书写
⑵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
⑶得到
⑷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
13、 B
14、 ⑴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⑵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15、 提示:可以从博览群书、刻苦学习、诚心求教、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后天教育与成才的关系等方面来回答,言之成理皆可。
译文
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因为)家里贫穷,(所以)没有办法买书来阅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亲自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像冰一样坚硬,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敢懈怠。抄完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到了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人同我来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和声望高,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不曾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站着侍候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学识。
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都冻裂却不知道。回到旅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仆人拿着热水(为我)浇洗,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我寄住在旅舍,旅店老板每天提供两顿伙食,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来享用。与我同住别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系着白玉制成的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鲜亮丽好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啊!
注释
[1]选自《宋学士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义乌西北),明初文学家。
东阳,地名,在今浙江东阳。
生,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序:文体名,这是一篇赠序
[2]余:我。
[3]嗜:喜欢、特别爱好。
[4]无从:没有办法。
[5]致书:得到书。致:得到。
[6]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每:常常。
假借:同义复合词。 借。
假,借。
于:介词,从。
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手:名词活用为动词,动手。
[7]弗之怠(dài):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
弗:不。之:指代抄书。
[8]走:跑。
[9]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10]以是:因此。以:以为;是:这样。
[11]加冠(guān):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人。
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
[12]患:担心。.
[13]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
硕,大。
[14]游:交往。
[15]尝:曾经。
[16]趋:赶到。
[17]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先达: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叩,请教。
执:拿着
[18]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
望,声望,名望。
隆:高。
[19]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
门人、弟子,学生。
填,充。这里是拥挤的意思。
[20]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辞色,言语和脸色。色:脸色。
[21]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援,提出。
质,询问。
[22]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表现尊敬而专心)。
以:连词,而,来。
[23]或:有时。
[24]叱(chì)咄(duō):训斥,呵责。
[25]色愈恭:表情更加恭顺。色:表情。 恭:恭敬
[25]至:周到。
[26]复:这里指辩解,反驳。
[27]俟(sì):等待。
卒:最终。
[28]负箧(qiè)曳屣(yè xǐ):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曳:拖。
箧:书箱。
屣:鞋。
[29]穷冬:隆冬。
[30]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31]舍:指学舍,书馆。
[32]支:通“肢”,肢体。
[33]媵(yìng)人:这里指服侍的人。
[34]汤:热水。
[35]沃灌:洗浴。沃,浇水洗(四肢)。灌通“盥”。
[36]衾(qīn):被子。
[37]拥:盖着。
[38]而:表承接。
[39]乃:才。
日再食(SI):每天供应两顿饭。再:两次。
[40]寓逆旅:寄居在旅店里。
寓,寄居。
逆,迎。
逆旅,旅店。
[41]被(pī)绮(qǐ)绣:穿着漂亮的丝绸衣服。
被,通“披”,穿着。
[42]朱缨:红色的帽带。
缨:帽带。
[43]腰:腰佩。
腰,名词作动词。
[44]容臭(xiù):香袋。
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45]烨(y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46]缊(yùn)袍敝(bì)衣:破旧的衣服。
缊,旧絮。敝,破旧。
[47]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的意思。
略无:毫无。
慕艳,羡慕。
[48]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中:内心。
口体之奉:指吃的穿的。
[49]盖:发语词,用来引领一句话,常是感慨或议论之类的,属语气助词;翻译为“大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