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假期学习计划范文【最新14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济南的冬天课堂笔记 1

一、阅读等待,深度对话文本

静水本无光华,相互激荡才会出现层层涟漪。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亦需要教师提供平等对话,与文本深度对话的时间。笔者在阅读教学中以新课程标准为导向,积极搭建全体阅读的平台,为学生留有阅读的时间,耐心等待他们自觉读通文本,走进文本,在其积思求解处适时点拨,引领其融入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

在教学苏教版《济南的冬天》一文时,笔者设计了品读欣赏环节,耐心等待学生反复朗读,深度对话文本。学生阅读后,举手回答,“我认为用‘温晴’一词概括济南的冬天最恰当,这一特点贯穿了全文。”“济南的冬天温暖舒适,我觉得用‘理想的境界’最合适。”“我同意,除气候温暖外,济南让每个人心里流淌温暖。”“我认为该词太笼统,还是‘奇迹’最好,因为奇迹,它才成为‘理想的境界’。”……学生的赏读还在精彩继续,笔者并未评论,还是耐心等候,与文本深度对话的学生进行创新解读,学生由“读文”出发,在一遍遍朗读诗意之冬中,抓住了文本主线,挖掘出了脉脉的温晴,真正学会了读懂文本。

阅读,需要中学生与文本及作者等多重对话,有效的n堂需要中学生自己学会慢慢阅读,细细品读,融入心与心的交流,思想与思想之间的争鸣。中学语文教师要捕捉其思想的动态,相机引领其深入,让各层次的学生在梯度阅读的空间孕育个性解读的花蕾。

二、合作等待,充分碰撞思维

新课程带来了新导向,合作学习的理念已根植于每位中学教师的心中。正如《学记》中的相关阐述,“独学而无有,则孤陋而寡闻”也是在强调合作的魅力。笔者由此在阅读教学中侧重培养中学生的合作与竞争精神,为他们拓宽合作的空间,鼓励他们各抒己见,静心倾听他们发出不同的声音,等待他们充分的碰撞思维。

在教学苏教版《变色龙》一文时,笔者引导所教学生合作学习。学生角色朗读,组织语言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组展示,“请问赫留金先生,对于这次审判,你作何感想?”“我非常不满意这个结果,试问公平正义何在呀?”另一组展示,“请问审判长,你在审判时,为什么反复修改结果?”“对于这个话题,我难以启齿,我是审判长,秉公执法是我的职责,可我为了生存不得不放弃公正,丧失个人的人格,抛弃尊严,以求全家苟活。”……学生角色朗读,置身情境,读出了奥楚蔑洛夫内心的恐惧,神情的诧异,表情的尴尬;合作采访后体验到了思维充分碰撞的惊喜,合作让学生深刻理解了该文的主题所在。

那些合作意识强烈的人才能更好地生存,继而创造更多的文明。中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合作的优势,让他们主动参与,踊跃展示,学会在倾听、尊重、反思中整合信息,慢慢等待学生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自由绽放个人乃至团队的创造之花。

三、生成等待,捕捉意外资源

语文教学巧妙之处并非课堂细节预见的多少,是能灵活地根据中学生的学习情况悄无声息地做出相应地调整。笔者由此敏锐捕捉并宽容接纳语文课堂出现的美丽意外,为动态生成的最佳契机而尝试等待,为学生也为自己留有冷静思索的余地,让未预约的意外资源在教师的冷静等待中幻化为语文课堂中的精彩片断。

在教学苏教版《皇帝的新装》一文时,笔者引导学生用一个字概括故事,学生思索后,举手回答,“我认为是‘装’,因为文本从做新装开始,再看新装,换新装,最后议新装。”“文中的骗子、大臣、百姓都说了假话,我认为是‘假’。”“我认为是‘装’,文本主要事件围绕新装展开,故事的中心指向众人的假装。”该同学展示后,班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学生们纷纷响应,给予了好评,课堂的意外生成偏离了预设轨道,笔者趁机把握这一意外资源,等候学生新的创造,学生在问题引领下,一次次回归文本进行排除,不仅深刻领悟了故事的主题,而且赋予不同的角色以精准的高度概括,生成等待,让师生收获了意外的美丽。

济南的冬天课堂笔记范文 2

一、开展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能够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课文中的生活元素,如果能将语文教学从课堂上搬到课堂外,教学效果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有的课文内容单纯靠文字描述,学生无法深刻的理解到其中的韵味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如果能让学生去真切的体会,就能感受出其中的内涵。比如,在学习《敬畏自然》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到户外,让学生亲眼目睹生活中的元素,通过对自然景观的观察,结合相关资料学习这些景观是如何形成的,在感受大自然的美景和神奇时,还能让学生的思维走出课堂,得到发散。

二、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于将枯燥、抽象的知识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适当的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展示生活元素,从而实现生活化教学。比如,在学习《背影》时,教师在正式上课前,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的背影,包括小孩、年轻男女、中年男女以及老年人的背影,让学生从理性和感性的角度去认识这些背影。此外,学生还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对不同背景进行观察,从而使其能以不同的情感来感受父亲的背影。这样,就能帮助学生体会作者在看到父亲背影时内心的思想情感。

三、加强语文课文与生活的联系

将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是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方式之一。许多课本知识本来就源于生活,将其再现于生活中,在生活中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才能使学生能够深刻的理解课文的内涵。比如,《济南的冬天》描绘出了济南诗情画意的冬天,展示了济南冬天的美丽景色,而非一番萧条的景象。而学生每年都会经历冬天,自己生活中的冬天是否也如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一样美丽呢?学生们可以展开想象,在自己的脑海中搜寻记忆中冬天的景色是如何的,在面对这些景色时,是否能在学生心中激起其对故乡的热爱之情,从而体会老舍先生对济南的热爱之情。通过将语文课文中的生活元素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有利于生活化教学的开展,

济南的冬天课堂笔记 3

一、沉浸文本——让师生的智慧共同闪光

在一些使用了多媒体的语文课堂上,往往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的目光投向多媒体的时间多了,投向学生的时间少了,教师的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多媒体上,而忽略了学生的表现和感受;用课件展示代替了对文本的阅读理解,缺少必要的讲解、启发、引导、评价。笔者曾经观摩过一节《济南的冬天》,在初步阅读课文之后,教师让学生谈谈对济南冬天的印象。学生回答: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温暖可爱;济南冬天的雪是小雪,把小山装扮得很美丽……学生的回答表达了他们阅读文本的初步感受,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激发多向思维,品味语言的妙处。可是她没有这样做,而是安排了播放课件的环节,教师说:“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文,我们感受了济南冬天的可爱,接下来,让我们欣赏一组图片,感受雪景的美丽,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音乐伴奏下屏幕上出现了一幅幅清晰精美的冬景图片,或舒缓、或快捷、或秀美、或壮观,教师不停地点击鼠标,画面从学生眼前一一闪过,令人目不暇接。

二、课堂范读——叩响心灵的歌唱

多媒体技术的推广,极大地扩展了语文教学的空间,网络的普及为各种艺术元素进入语文课堂提供了可能。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堂动起来了,亮起来了,美起来了,似乎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就应该这样让人赏心悦目,于是大多数课堂很难听到教师的范读了,代之以播放光盘或直接在网上同步播放,伴以画面,字正腔圆,给人以视觉听觉的享受。但是笔者认为,播放的录音再标准、再精美,也是不能代替老师范读的。

于漪老师在《往事依依》中这样回忆她的国文老师朗诵《南归》的情景:“‘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情思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这是多么让人感动的场景,在这样的范读氛围中,诗歌的情感不仅通过老师的声音,而且通过那微微摇晃的身子和贮满情思的眼神传达给学生,感染了学生,从而产生了师生情感的交融、心灵的共鸣,播放光盘当然是不能取得这样的效果的。“新语文教育”的代表人物韩军倡导“美吟美诵”,即回归语文教育的诵读之本,他认为“美吟美诵”是“人心”与“文心”的感应。文字是立体的——诵读使平面的文字达于立体;文字是交响的——诵读使无声的文字形成交响。老师恰到好处的吟诵,会自然地把学生带到文本特定的意境中去,常常能唤起师生情感的共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手写板书——最直接的临摹

济南的冬天课堂笔记 4

一、充满激情,富于感染力

教育家季米良捷夫说:“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的东西由口头表达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写出来,而是艺术家创造者。”如果一个语文教师知识渊博,课堂教学设计合理,教学方法也得当,但若是一个语音不准、词汇贫乏的人。上课只能照本宣科,这岂不使学者重效卞和之哭,谈何智力开发?语文教学要想取得成功,教师应通过生动、形象、幽默、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打动学生的心灵。以“师情”动“生情”,以“师情”激“生情”,激发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追求美和创造美。现行语文教材所选取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朱自清的《背影》……这些作品无不渗透着作者真挚深厚的感情。在讲解这些作品时,首先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对所教内容融汇贯通,然后以满含激情的语言渲染出教材或悲壮、或凝重、或凄清的真实情境,不仅可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而且这种特定的教学氛围,还会不断地诱发教师的灵感,以至妙语连诛,意趣横生,对教学内容的讲解分析更加生动、透彻而充满情趣。这样,就会有效消除学生和作品之间时代、地域、感情等方面的隔膜,使学生受到感染,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乐于接受教学内容。

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苏轼描写西湖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句,知道了春天的西湖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尽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夏天,也许有些同学知道景色最美的地方,是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瑞士,绿色的山林,环抱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飞泻,草地上鲜花盛开,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而冬天最美的地方是哪儿?同学们知道吗?这就是我国著名的泉城――济南。在作者的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今天,就让我们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吧!”听到这段声情并茂的语言,激起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然后再设计“济南冬天的美表现在那里?”“找出具体描写济南冬天美的句子”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等问题。经过师生对这些问题的共同探讨,使原来死水一样的课堂变活了。

二、简洁明了,有凝练性

课堂上的语言表达,若过于冗长复沓,必然造成语无重点,令学生听了摸不着头脑。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中注意教学语言的凝炼性,以便学生从教师精炼的语言中把握住每句话、每节课的重点。我同时带两个班的语文,在一个班讲授《观沧海》这首古诗时,我考虑到学生文言功底较差,怕他们不懂诗的含义,就先一句一句地给他们翻译清楚,分析课文时,问到“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写了哪些景?”学生根据我的字面翻译,回答得五花八门,很多人都认为是晚上,效果不是很好。在另一个班我调整了方案,先要学生自己读,自己揣摩诗的含义、诗的意境,学生以抒情主人公的身份展开联想,然后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其中,我只作了简单地点拨,学生的分析、领悟却非常透彻。由此看来,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认知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在课堂上用凝炼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因此,为使课堂语言凝炼,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把握住每句话,每个问题,每节课的重点,在备课活动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吸收,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语言,注意详略得当,力争用语简要精炼、高度概括,在最短时间内让绝大部分学生听懂并乐于接受。

济南的冬天课堂笔记 5

关键词:常态课 公开课 《济南的冬天》 学生板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1-0054-02

一、背景介绍

教研员实践周在即,笔者决定上一节《济南的冬天》的公开课。经过仔细研读教材,笔者计划上第二课时,但是,要上好这节课,需要有前一个课时的学习铺垫。这个班的语文老师建议笔者亲自来上第一课时,这样对课文的学习才有连续性,也利于熟悉学生,便于调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于是,笔者将第一课时的目标定为“理清本文教学思路,学习文章精选景物的选材方法”。但是,由于笔者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第二节公开课的设计上,对于第一课时的具体教学流程没有当回事,认为无非是一节常态课而已。带着这样的想法,笔者走上了讲台。可是很快,笔者就为自己急功近利的想法付出了代价。

二、情景再现

……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阅读课文,看看文章是如何谋篇布局的,给文章划分一下段落层次。

生:(小声地)又是分段,真没意思。

学生的声音虽然很小,但这声音在笔者听来,却是如此刺耳。笔者环视全班,有的翻开了《教材全解》,有的目光呆滞地盯在书上,手里却没有任何动作……笔者猛然意识到,学生对于这种每堂课必有的“分段”行为已经失去了兴趣。如果这种学习情绪持续到公开课,公开课的效果也会受到影响。学生不仅对这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失去了欣赏的兴趣,也对笔者的教学失去了期待,又怎能以饱满的热情上好第二节课?笔者意识到对第一课时备课的不充分才让自己遭遇了这样的尴尬。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热情呢?偶然间,笔者看到一个学生的笔记本上有前一篇课文《春》的结构图,应该是学生笔记的教师板书。笔者灵机一动,何不让学生自己设计板书呢?这不正是理清课文思路的一个好办法吗?于是,笔者马上和学生交流了起来。

师:同学们,板书一直以来是老师的专利,你们想不想挑战一下老师,给《济南的冬天》设计一个板书,通过这种方法理清文章思路呢?

生:怎么设计?(学生急切地问,很多学生的脸上有了神采。)

师: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通过分析课文的段落层次,用简洁的词语、形象的构图来体现本文的行文思路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听到这里,学生迫不及待地投入到了学习中。课堂不再死气沉沉,叽叽喳喳的讨论声不绝于耳。笔者穿梭于各个小组之间,聆听学生的争辩,时而点拨指导,时而鼓励肯定。15分钟过去了,各个小组都已经胸有成竹,跃跃欲试。接下来的课堂出奇地精彩,学生在讲解、补充、完善中,对文章的思路越来越清晰。这是一个小组的板书(图一),他们的板书清晰地表现了文章的结构,但是很快他们的板书就受到了其他组的质疑。

生1:这个板书是不完善的。作者在开头用对比的手法突出济南温晴的特点,在这个板书中并没有明确表示出来。

生2:他们的板书只点出了本文选取了山、水两大景物来描写,却概括得不全面,作者写山并不只写了“小雪点染下的山”,还有“阳光朗照下的小山”、“城外的远山”。

参与发言的学生越来越多,课堂达到了一个高潮。有一个小组的板书(图二)受到了大家的一致肯定。可是,就在笔者准备把这个板书评为“最佳创意奖”的时候,有一个声音传来,“这个板书也有问题。”循着声音看去,原来是上课开始时那个不喜欢分段的孩子。

师:噢,还有何高见?

生:作者虽然是先写山,后写水的,但是作者是选取山、水两大景物来体现济南温晴的特点的。因此,在板书中,最好能把山、水并列排列,并突出详写与略写。

这个学生的发言赢得了大家情不自禁的掌声。看来,这个孩子更喜欢挑战。

笔者及时肯定了学生的表现,又趁热打铁,让学生为作文“家乡的冬天”理思路,运用本课实践的方法――构图的方式,展示自己写作的构思,突出选材。学生很快投入到了构思之中,本课的教学目标在学生热烈的参与中不知不觉地达成了。

三、反思启迪

(一)什么让课堂陷入尴尬――重视公开课,忽视常态课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精心设计公开课,对于常态课,却常常缺少精心的活动设计。和公开课相比,很多老师的常态课上得“一般”甚至“落后”已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就像笔者一样,因为公开课要接受老师们的观摩和评价,自然要进行充分的准备。但是对于常态课,没有了压力,也就没有了研究的热情。就像笔者的第一课时,由于没有充分备课,才会遭遇学生的反感。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将“研究”称为教师的“幸福之路”,而对常态课缺乏研究意识正是我们无法真正体验教学的快乐与幸福的重要原因。教师应付学生,学生就应付教师,课堂就这样陷入了可怕的恶性循环。为此,我们该深刻地反思自己对待常态课和公开课的态度,探讨如何缩小常态课和公开课的差距。这些都是需要研究的课题。

(二)什么让课堂生成精彩――适应变化,巧设活动

这节课上,笔者及时调整了学习活动,一个看似简单的板书活动设计,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目标不变,变得只是目标达成的方法和手段,学生就成了课堂的主体,生成了精彩的课堂。这启示教师:你的目标设定,你的活动设计,你的点拨引导,应当能够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能够激发他们思想的灵光。这样的教师才是真正高明的教师,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成功的课堂!当然,这节课虽然经过补救,最终达成了目标,但由于备课的不充分,前面浪费了时间,导致后面的学习活动时间紧,学生讨论不尽兴。如果笔者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初就能够更多地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精心设计达标的途径和手段,课堂会更精彩。

济南的冬天课堂笔记范文 6

那么怎样才算“活”呢?教师首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了解他们学习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根据课文内容以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只有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一、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

语文学科是“交际工具,文化载体”,它以其丰富的内涵向我们显示着全新的信息,只有抓住语文学科的丰富性和生动性这一特点才有可能将语文课讲“活”。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还要指导学生进一步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发展智力、个性和特长。其次,在教学内容上,教师不但要把语文学科的语言视为语法理论上的“语言”,而且还要将其视为语言交际中的“言语”,要使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和恰当地表达国语,要使他们能够掌握适应种种目的场合的说话方法和使用语言要领;第三,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教师要努力摆脱教学的模式化和教学方法的单一化。

二、灵活使用教材,激活课堂

教材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协调是以情感为纽带的,教师以丰富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学生会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启迪并有所感悟,潜能和创造性才得以充分发挥。教师丰富的表情动作、富有感情的语言、积极良好的情绪,驾驭课堂的轻松自如,点拨知识的深入浅出,都可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好学、反应敏捷、思维活跃,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殿堂中流连忘返。

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时,济南铁路局第二中学的魏凤传老师是这样设计导语的:

“同学们,苏轼有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尽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同学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国著名的‘泉城’济南。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

教师引古博今,讲得生动活泼,热烈精彩,妙趣横生,学生听得神思飞越,如痴如醉,欲罢不能,那么课堂上出现的将是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活泼热烈的教学场景。

三、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歌曲、图片等,把干巴巴的说教变得生动形象,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记一两纺车》时,可以设计以下导语:同学们,我们首先来听一首歌(播放《南泥湾》)。这首歌唱的是1942年延安大生产运动,歌颂三五九旅战士“又战斗又生产”,把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建成“遍地是庄稼,到处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的英雄事迹。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开展大生产运动呢?那时是抗战最艰苦的岁月,反动派发动高潮,配合日寇重重封锁陕宁边区,想困死我们。当时边区经济极端困难:没衣穿,没鞋穿,甚至没饭吃。为了战胜困难,彻底粉碎敌人的阴谋,号召大家“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边区军民热烈响应,开荒种地,纺线织布。结果我们不但吃得饱,穿得暖,而且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接着用幻灯放映纺车图片)

我们的对象是十三四岁的少年,讲的是与学生思想、心理距离较大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很容易搞成枯燥乏味的空洞的说教,学生听得恹恹欲睡,更不用提课堂效果了。

借助现代化手段可以使课文的背景介绍变得生动形象。教师应尽力为学生的学习设置良好的学习情境,打破思维混沌的状态。听歌曲、放映幻灯能收起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强化优美的学习气氛。是千百万劳动人民的母亲,为文章结尾部分“升华”主题埋下伏笔。这样一个开场白,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沉浸在对“我的母亲”的深切怀念之中,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另外,教学中教师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带着鲜明的感彩,学生置身于情感氛围中,不自觉地就会受到熏陶和感染。如讲“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句时,教师加以手臂舒缓起伏动作和远视的眼神,将学生带入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中,使之意会到草原的无边无垠。总之,教学一种艺术,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巧妙的使用好,无论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还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都是大有益处的,往往能明显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充分发挥语言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活”的语文课堂教学要讲究语言艺术,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一要规范,教师要用普通话,切忌将方言、土语、口头禅带进课堂;二,要有科学性,教师对问题的分析和认识要完整、严密,对所教内容要准确无误,切忌含糊其辞;三,要富有美感,语文教师要适当选词,善于修辞,巧妙组合,口若悬河,出口成章;四,要抑扬顿挫,讲到哀痛处要用慢速降调,讲到激愤处要用快速升调,讲到一般叙述处则用中速平调。例如在设计《回忆我的母亲》一课的导入时,可以用以下导语:

济南的冬天课堂笔记范文 7

一、“两结合”,即从备课到课堂教学。始终将“单元说明”“思考与练习”相结合

1.结合单元说明

语文教材中的单元说明往往提得很精简,在实际教学中,须在老师充分备课的前提下,才能把单元说明在教学中落实下来。以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语文版)为例,本单元说明是:有感情朗读课文和篇章背诵;深入理解人们热爱自然的情感;学习观察自然的方法,并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述。

在教本单元的《济南的冬天》时:

首先,要指导学生明确如何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文。从文章的结构上理解济南的城、山、水、人所展现出来的舒适、秀美、多情、踏实,把济南当做一个少女来对待,城、山、水与人结合在一起才具有灵气,读来和背诵也就充满了感情。

其次,要指导学生如何深入理解人们热爱自然的感情。在自主学习成果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了解文章描写的济南的冬天景物处处充满着作者的赞美、热爱之情。一是直接赞美、抒情。如:“在北中国的冬天特别可爱”“那些小山太秀气”“这就是济南的冬天”等。二是创设优美的意境,境中饱含深情。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天底下晒太阳…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呢?”……三是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将景物描绘得形象生动,十分可爱。如把小山比作“小摇篮”,把山野雪景比作“小水墨画”,把水面、天空比作“空灵的蓝水晶”,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而将景物拟人化,更令人感到亲切。还有写色彩、薄雪、垂柳的,一个个都写得情态可鞠。通过对这些的引导让学生真正理解人们热爱自然的感情。

同时让学生养成“读书摘要”的习惯,对语言进行筛选,把文章的重点或精彩片段摘录在专用的笔记本上,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结合思考与练习

“思考与练习”中包含着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方面的习题,针对这些问题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利用工具书完成,更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学生还可抓住习题中的关键词试着领会“文章写了些什么”“应该掌握些什么”。所以说“课后练习”如何处理,是教学的一个技巧,却往往被忽视。我在教学中,首先打破理解课文内容后完成“课后练习”的陈规,将课文的练习分散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灵活处理,有的则置于课前用作“前置练习”。如:在《济南的冬天》的“思考与练习”中,第一题“作者的笔下济南的冬天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一特点的?”结合这个问题学生可通过学习知道文章突出写济南冬天的“温情”,赞誉它是个“宝地”。“温情”二字统领全文,接着写济南冬天的山和水。这样让学生结合课文完成“前置练习”并在课文中进行圈画,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有益于培养学生仔细阅读的习惯,也减轻了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

二、“三利用”。即有效利用工具书、板书和《课堂同步基础训练》

1.利用工具书

工具书是“自主学习的好帮手”、教师离不工具书,何况学生。课文里的生字词,要求学生自己运用工具书在课外完成,而且必须要养成习惯,这是一种能力。要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首先要给学生作一些趣味性的介绍,提高学生对使用工具书重要性的认识,激发使用工具书的兴趣,同时还要落实使用工具书的任务,要求每个学生必备一些基本的工具书。

2.利用板书

现代的课堂教学大量使用现代技术教学手段,传统的板书往往被忽视,孰不知科学、规范、简明、美观的板书对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设计板书时,要紧紧联系教材内容,力求简明扼要、科学美观。如:《济南的冬天》板书可为如下设计:

教师板书点明了文章的写作结构,即总写—分写,分写的内容很明确地表明从城、山、水和人落笔,而且能让学生迅速地检查自己自主学习时的“前置练习”是否完成得正确。特别是板书中的关键词对弄清作者所用的修辞手法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对整篇文章的深入理解有提纲挈领之功效。

总之,精心的板书设计,即能体现课文思路,也能反映课文的特色,而且对突出教学重点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利用《课堂同步基础训练》

这本练习册,是我省教学科所专门编写的与教材相配套的中学生辅助学习教材。其内容设计科,练习册按课文内容精心编排了适量的练习题,作为教材习题的补充和扩展,可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或掌握相关的知识。但是如何使用,则是一门艺术,也是教法与学法的问题。我在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的同时,也考虑到充分利用。这主要是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或课堂使用,或课外练习;或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使用,以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或作检测试题用。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部分或间断穿插利用《课堂同步基础训练》进行课堂训练,让学生动脑、动笔,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巩固并运用知识技能有十分好的效果。

当然,我们也不能单纯地使用《课堂同步基础训练》,在课外还可要求学生多读教辅类的课外书,像《初中生导刊》对扩大学生的知识含量就有很大的帮助。

济南的冬天课堂笔记 8

一、知识型激趣法

我国有句古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道出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所谓知识型激趣法,就是教师充分利用自己较为广博的知识,组织成生动优美的教学语言,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

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济南铁路局第二中学的魏传老师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学们,苏轼有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尽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同学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国著名的“泉城”济南。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

教师引古博今,讲得生动活泼,热烈精彩,妙趣横生,学生听得神思飞越,如痴如醉,欲罢不能,那么课堂上出现的将是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活泼热烈的教学场景。

二、形象直观法

就是在导入新课时,运用幻灯、录音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借助歌曲、图片等,把干巴巴的说教变得生动形象,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记一两纺车》时,可以设计以下导语:同学们,我们首先来听一首歌(播放《南泥湾》)。这首歌唱的是1942年延安大生产运动,歌颂三五九旅战士“又战斗又生产”,把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建成“遍地是庄稼,到处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的英雄事迹。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开展大生产运动呢?那时是抗战最艰苦的岁月,反动派发动高潮,配合日寇重重封锁陕宁边区,想困死我们。当时边区经济极端困难:没衣穿,没鞋穿,甚至没饭吃。为了战胜困难,彻底粉碎敌人的阴谋,号召大家“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边区军民热烈响应,开荒种地,纺线织布。结果我们不但吃得饱,穿得暖,而且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接着用幻灯放映纺车图片)我们的对象是十三四岁的少年,讲的是与学生思想、心理距离较大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很容易搞成枯燥乏味的空洞的说教,学生听得恹恹欲睡,更不用提课堂效果了。借助现代化手段可以使课文的背景介绍变得生动形象。教师应尽力为学生的学习设置良好的学习情境,打破思维混沌的状态。听歌曲、放映幻灯能收起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强化优美的学习气氛。

三、前后知识联系法

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已学过的知识出发,并结合所授课文的内容及其特点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例如导人新课《范进中举》可以这样开头:

我们学过了《孔乙己》,鲁迅以传神的笔调,塑造了一个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孔乙己的悲惨命运,使我们从一个侧面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今天,我们要从范进的喜剧命运的另一个侧面,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荒诞和罪恶。

学生的认识是逐步向前发展的,不可能产生大的跳跃。因此,由已知走向未知易于成功,新的知识用旧的知识作为台阶易于被学生所接受。由“孔乙己”这一刚学过的人物人手导入新课,还可以使两个形象形成对照,形成有机的联系。

再如教授《社戏》时可以这样导人课文:我们很多同学小时候,甚至现在,都愿意随妈妈到外婆家去,鲁迅也是如此。他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农村,对少年时代的鲁迅有巨大的吸引力。他把那里看作是自由的天地、崭新的世界。在那里,他不仅学到了许多知识,还同农家孩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逐步了解了农民勤劳、质朴的品格。那里的人、事和生活,都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以至在他四十一岁时,写下了回忆那段生活的文章――《社戏》。

这段导语是由学生已有的生活引出文章,使之感到亲切,自然而然地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回忆起小时候在外婆家的动人情景。在此基础上学习新课,得益匪浅。

四、情感藏染法

就是教师在导入新课时,用深情的语言,把自己的情感与文章的情感溶化在一起,来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文章与学生的“心”,教师与学生的“心”,发生共鸣,形成一个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例如在导入新课《回忆我的母亲》时,可以用以下导语:

[沉痛的语调]同学们,1944年2月25日,同志的母亲钟老夫人不幸去世。4月lO日,延安各界举行公祭,挽联很多,党中央、、都写了挽联,其中党中央的这幅挽联是:“八路公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上联歌颂同志的丰功伟绩下联是对钟老夫人勤劳一生的崇高评价,也表明伟大的共产党与亿万人民的母亲的血肉联系和鱼水之情。在这次公祭之前,同志已经深情地写下了《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感人肺腑的叙事散文

济南的冬天课堂笔记 9

目前,一些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学习效率低下,一直成为困扰语文教学的难题。其根本原因是不少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语文技能的训练,学生学习不外是走“接受知识、 机械记忆、 被动模仿”的套路,很少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导致语文教学低效,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对语文知识学习感到枯燥无味,对写作练习望而生畏。语文教师必须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要针对语文学习富有情趣且不受时空限制这一天然的优势,从兴趣入手,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让知识与内容并重,让课内课外相融,让应试与生活结合,让学生尽情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

那么,如何激活课堂教学、引领学生走进快乐语文世界呢?

一、让内容生活化

“生活处处皆语文”。把语文内容生活化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能促使学生深入生活,关注生活。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语文教学资源,只要是能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都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课外多观察生活,多体验生活、多思考勤发问、多阅读多积累,只有这样,有的放矢、科学引导,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启迪学生心智,那么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一定能飞扬起来。

为此,我们把大语文学习融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精心创设生活课题,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大语文的魅力。如每学期利用节假日或其他闲暇时间,组织学生旅游、采访或就某一问题进行调查、辩论等,并及时指导他们写生活心得、调查报告等,要求学生利用课文学习中得到审美经验,到现实生活中去发现美、表现美。

另外,我们还创设特定的生活情景,举办各种与社会生活有紧密联系的活动,如“今天我当家”“我做节目主持人”“人才市场”“真情旋律”“官场形式记”“实话实说”“焦点访谈”等,鼓励学生睁大双眼睛看世界,注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用“心”去明辨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恶。

把语文内容生活化,给学生参与生活、体验生活、表现生活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了观察,学会了审美,学会了生活,学会了做人,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二、让课堂“活跃”起来

一堂好的语文课可以和一档有观众积极参加的精品电视节目相媲美,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课堂, 一位成功的语文教师应该和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一样,能够驾驭课堂,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和资源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我在课堂教学中尝试用多种课型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如对话课、讨论课、表演课、作画课等多种课型。如上《济南的冬天》一文,我先让学生通过想象,用图画形式表现济南冬天暖和和安适的意 。使课堂活动既能紧扣教学内容又增添语文学习的趣味性。

除此之外我还开展了多种语文活动激发学生学好语文:

1.课前活动。每日赠送自己喜爱的一个成语故事或一首古诗,要求能说出自己喜爱的原因。

2.写字训练。我要求学生每天写一张钢笔字。每月进行一次钢笔字比赛,获奖者作品贴在墙上共大家欣赏。

3.朗读训练。初一学生表现欲望很强,我尝试着让学生朗读课文采用接力朗读、分角色表演读等方法不断变化朗读的方法让学生读得有情有趣。

4.每日一记,学会感悟生活,培养学生源于生活的写作意识。

三、师生关系平等化

我认为这也是让学生对语文有兴趣的不可忽视的一点。学生喜欢这个老师,自然也对他所教授的课感兴趣。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学生是一个充满情感活力、个性的生命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人格地位是平等的,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人格地位也是平等的。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在教学中都应充分尊重对方的人格,这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互动、交流、合作的基本前提。在教学中再不能执着于以往的“师道尊严”,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及时转换角色,在课堂教学中要民主、平等对待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做到教学相长,建立共同参与、互相合作的师生关系。

济南的冬天课堂笔记 10

一、合作讨论式作业

语文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在当前的初中语文作业设计中,教师作业设计的对象多为学生单独完成的形式。然而事实上初中生对于多人共同完成的作业更加感兴趣,更能带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因此,教师应多设计一些合作讨论式的作业设计。一个人的智慧总是抵不过众人的智慧能让人进步得快,且语文的内容如此广泛和深奥,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让学生共同合作完成作业,可以各抒己见,同时也能吸取他人的宝贵意见和方法。比如在学习《黄河化险》一文时,题目中的“险”具体指什么?课文是如何写黄河的,其作用是什么?可以将这两个问题布置成作业,让学生分组讨论,参与讨论的每位成员都要发表意见,并将各自的想法记录在同一个本子上,再呈交给教师,集体的智慧结晶体现在同一个本子上,如此一来也能减少教师对作业的批阅量。而且在学生互相讨论的过程中,也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归纳概括能力。

二、开放性作业设计

初中语文的课堂应是开放且有活力的,只有在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下,才能给学生的创造力提供最大的发挥空间,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自然资源是我们最宝贵的资源,也是免费的教学内容,将周围的自然环境融入到初中语文的作业设计中,让学生懂得欣赏和感受家乡自然风光之美,还能让他们更热爱自己的家乡。比如在学习徐志摩的《泰山日出》一课时,可以让学生留意平日的日出,将自己所看到最美或者最独特的日出描述出来。在描述日出的过程中,也体现了学生的观察力弱,以及文字表达的能力。再比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老舍先生给我们描写了一个“温情”的冬天,这与我们想象中冬天有所不同。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文章把冬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活力与温晴的冬天的济南,写作成功的要素有哪些?在学习完作者的写作要素后,再让学生进行仿写,描写自己家乡的冬天,注意要突出家乡冬天的特点。

再比如,写日记也是初中语文中常见的作业形式,但是我们要设计不一样的日记作业设计,就是以小组为单位,一个小组共用同一本笔记本,轮流写日记,这样的方式不但不会让学生对写日记感到厌烦,而且组员之间可以起到互相监督的作用,也能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团队意识。

三、辩论型的作业设计

要激活初中语文课堂的活力和气氛,需要添加一点“火药味”,辩论型的作业设计“火药味”十足,必然能让初中语文课堂燃烧起来。辩论型的作业形式突破了传统的纸质作业,也是学生所向往的作业形式。现代的青少年都相当地有自己的主见,辩论型的作业可以让他们畅所欲言,有话可说,改变过往教师提问学生起来回答时支支吾吾,想说又不敢说的情形。比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一课时,相信学生对于文中所塑造的不少人物都有着自己的想法,有的认为孩子不应该当面说出皇帝不穿衣服的真相,因为这样容易让皇帝恼羞成怒,而降罪于小孩。但是有的学生却认为小孩应该要说出皇帝不穿衣服的事实,不能让皇帝一错再错。还有的学生认为这样的骗局能成功都是童话故事的需要所致,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没有这么愚蠢的人会上当受骗了。因此,《皇帝的新装》可以从两个角度去设立辩论的题目,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在确定论题后,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资料和论据的准备工作,当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后,再展开辩论赛,如此一来,比赛才够精彩。然而部分教师却认为辩论型的作业耗时多,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少用为好,其实不然,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加深对课本知识点的理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假如把辩论的时间节省下来,换成其他形式的作业,是否能达到多方面培养学生能力的效果呢?

对语文作业的优化就是对教学的改进,这需要广大初中语文教师进行深刻的思考和审视,及时发现自己在布置作业上存在的问题,转变方式,让语文作

济南的冬天课堂笔记范文 11

一、用好导语,激其入境

导入新课对一堂课有很重要的作用。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比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

同学们,苏轼有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春天的西湖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尽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那么,你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国著名的“泉城”济南。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一文中写道:“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山坡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在作者的笔下,济南的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

这样的导语使学生听得神思飞越,如痴如醉,欲罢不能,那么课堂上出现的将是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活泼热烈的教学场景。可见,导语用好了,这堂课也就成功了一半。

二、运用幽默,促其入境

教学是一门艺术,有些概念较晦涩,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觉得难学就开始厌学。我认为运用幽默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前或者课中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穿插一些幽默风趣的语言及故事等,可以使学生在笑声中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课前,我常和学生一起谈时事,侃侃足球,聊聊网络,说说追星,论论电视。无论是《实话实说》,还是《焦点访谈》,抑或赵本山的幽默小品都能在笑声中给学生一丝启迪,大家在笑过以后会有很多的感悟。我常在课前给学生讲一些小故事,有名人轶事,有幽默故事,有哲理小品,等等。新颖别致的花絮,不一而足。

三、利用媒体,引其入学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资源越来越先进,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电子设备将取代纸和粉笔成为语文教师的备课工具,多媒体已经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被引入课堂而受关注,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以及网络更加直接更加快捷地去了解语文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因而学习兴趣也有很大的提高。

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我精心选择了《春花图》《春雨图》《春草图》这几幅图片,要求学生在总结文章写景特色的基础上用一段话描述图片的景色,并且请其他同学评价。学生们激情难抑,纷纷举手,展示自己的描写才能。

通过多媒体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锻炼了口才,并且节省了板书的时间,教学更为直观,可谓一箭三雕,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值得推而广之。

四、开始活动,掘其潜力

叶圣陶曾指出:教育的目标在于“造就善于处理生活的公民”,语文是生活中的一种必要的工具,引导学生由单一的语文教学步入广阔的语文空间,在学语文的同时学做人,在长智力的同时养成习惯,在练就终身受用的语文本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作为现代人的社会交际素质,从而促进自我人格的全面完善已� 因此,以语文能力训练为核心,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编课本剧、背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会、故事会、读书汇报会、新闻会、办墙报、手抄报、搞社会调查、书法比赛、参观学习、歌咏比赛、作文大赛等,必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初一学生学习语文的现状,我在所教班级开展了古诗背诵比赛、成语收集比赛、小楷展览比赛、优秀作文展览、周记评比等活动,力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各种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在活动中,我也更进一步了解了学生的优点与缺陷,以便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依据学生现状更好地因材施教。

济南的冬天课堂笔记 12

一、激发学生情感培养阅读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它能变� 如果学生对文章的阅读不感兴趣,甚至有抵触情绪,其阅读效果就一定不会很好。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是提高学生阅读效率的关键。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内心荡起情感的涟漪,唤起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如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笔者借助网络,搜索到“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图片,然后在课堂上展示,不少学生眼前一亮,兴趣倍增,“杂草丛生的百草园”激发了学生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古色古香的三味书屋”勾起了对童年读书生活的回忆。接着播放歌曲《童年》,在音乐的熏染下,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得以激发。此后,无论是朗读课文,还是语句的理解,学生都投入了感情,进入了角色,达到了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炉的效果。

二、明确阅读目标把握阅读重点

文章的阅读理解是一个涉及面广、切入点多的系统工程,它关系到字词理解、语句赏析、文意剖析、手法运用等众多方面。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精髓、深入理解文意呢?明确阅读目标,把握阅读重点是重要的一环。例如教《济南的冬天》一文,教师可围绕学习重点确定阅读的具体目标,并以问题的形式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济南的冬天有何特点?济南的山水与众有何不同?文中运用哪些表现手法?文中哪些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学生了解了阅读的目的和重点后,心中便明确了阅读的方向和突破点,并带着问题反复诵读文章,品味语言。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字词的推敲、语句的赏析、手法的辨析等过程中得到相应的提高。

三、采取多种手段训练阅读能力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所以,切实利用好课堂这个渠道,采取多种手段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显得非常重要,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训练学生阅读技能:

1.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交流。教师对文章的讲解必不可少,它能够让学生快速地进入文章意境,准确地掌握文章中心,特别是对那些内容深奥、含义深刻的文章,教师更要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否则学生在理解文章时,就会觉得深不可测,甚至找不到突破点。当然,教师的讲解应少而精,如蜻蜓点水,适可而止,切不可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满堂灌。在课堂上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唱主角”,或表演,或交流,发表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感悟,然后教师做出点评,在师生的交流沟通中,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认识。

2.调动多种感官,全方位训练。钱梦龙说:“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的认识为归宿的特殊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要尽可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师可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品味语言的魅力,让学生逐渐融入文本,进入角色。然后可让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咀嚼语句的含义,把握作品的中心。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又可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另外,还可让学生动笔写读后感、写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加强合作探究,活跃学生思维。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认知能力总存在个体差异,阅读能力也不例外。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既要因材施教,又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让他们在合作中取长补短。教师可提出一些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学生也可结合文本质疑,然后师生进行交流,在排除一个个疑难问题的同时,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四、注重拓展提高面向课外延伸

实践证明:要想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切实增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如果仅让学生的阅读停留在课堂上,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注重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让课内与课外互为补充,相得益彰。首先,要制定相应的阅读计划,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并要注意作品的层次性,所读作品要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其次,要学会拟定阅读重点和目标,有选择地分清精读篇目和泛读篇目,合理地安排阅读时间。第三,要培养学生学会圈点读书法,圈重点难点,圈疑难之处,圈精彩语句,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去品味,去思考。另外,要让学生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使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更上一层楼。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必须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实践。

济南的冬天课堂笔记 13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多媒体走进语文课堂后,确实为语文教学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地。然而现代信息技术的过度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削弱了语文的魅力――鼠标取代了粉笔,图片取代了语言文字,录音代替了教师的范读……

朗读是我国几千年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也是传统的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三分文章七分读,涵泳工夫兴味长;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话无不在告诉我们朗读的重要性。其实,传统教学的精华,我们还应将它发扬光大,就拿教师的范读来说,在语文课堂中,有诸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一、 范读能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

教师精彩的范读,不仅浓缩了教师领悟教材的深刻体会,而且伴随着教师的范读,课文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就会像一股清泉流淌过学生稚嫩的心田,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我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往事依依》一文中回忆了她中学时代的古文老师和老师。她在文中这样写道:“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有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

刘国正先生这样回忆他的私塾先生陈小溪:“他给我们讲解《咏怀》《北征》《秋兴》等,在简要的讲解词语之后,他开始朗读或朗吟,读一声‘妙啊――嗯!’他并不说出妙在何处,但从他那眉飞色舞的神态,从他那喝彩的语气,知道他的心境已经化入诗中,深深地受到感动。此时的我,也无须追问妙在何处,感情同老师一起交融在诗中了。” 可以说,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一辈子的,他的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是点燃学生朗读的火焰,是激发学生文学兴趣的歌声。

二、 范读有助于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优美的诗词、散文,最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共鸣。教师的范读,有时像清澈见底的涓涓细流,淌入学生的心田,给学生一种雨润禾苗般的纤浓美;有时如大江东去,激情澎湃,气势磅礴,才思滚滚,给学生一种激越雄壮的豪放美;有时似高山流水,错落跌宕,层层推进,飞流直下,给学生一种多姿多态的飞动美。特级教师韩军在教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课时,有一段感人至深的范读,直把听课的成百上千的师生感动得热泪盈眶。之所以有如此效果,根本原因是韩老师设身处地地走进了艾青的心灵深处,俨然化身为艾青,与作者一体。用韩老师的话说:“我在朗诵时,我的心目中,的确历历在目地幻化出乳母大堰河的形象,我(艾青)坐在狱中,漫天飞雪,我(艾青)思念大堰河,思念妈妈一样的大堰河。”在这里,韩老师的有感情朗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对学生的有感情朗读做了很好的示范。总之,教师的范读,能使不同的内容通过完美的语言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学习成绩也自然会得到提高。

三、 有效的范读能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

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包括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和对内容的感悟。强烈丰富的语感是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础。 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课文的特点,发挥文章的感染作用,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去提高阅读感悟能力。范读出于教师的口,入于学生的耳,了然于学生的心,本身就是一种对学生很好的语感训练。教师绘声绘色、形神兼备的范读,能把课文所表现的强烈爱憎情感直接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听读中受到强烈的熏陶,进入课文意境,感受语言的感染力,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形式。七年级下册有篇课文叫《秋天》,我在教学这首诗歌时,对于处理“秋天游戏在渔船上”一句的朗读就深有体会。“游戏”怎么读才妙?应读出怎样的情味?学生最初自己朗读“游戏”一词时就是用一种很平缓的语气去读,声音没有延长,面部表情也不够丰富。为什么?因为他们对于“游戏”一词的体会感悟只停留在这个词基本意思的理解上。老师在范读这句诗时,把渔夫那悠闲自得、逍遥自在的心情都通过“游戏”传达给了学生。自然学生对于“游戏”一词的理解会比以前更丰富、更深刻。

四、 教师的范读能增强课堂渗透力,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学生可以视其人,闻其声,悟其情,直接领略教师范读时的语调、神情、情感,进而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感情基调。美国心理学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发现,学生接受信息的总效果等于7%文字加38%语调加55%面部表情。可见,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产生丰富的想象,与作者共鸣,与作品中的人物共鸣。济南的冬天是美的,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更美。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特别是浸透在如诗如画美景中的浓郁情致,更使作品带有了一种神韵,一种悠长的味道。教师如果能把济南小山的秀气,济南冬天的慈善温暖,把济南人脸上含笑的神韵都通过朗读传达给学生,那么学生对于作者、对于济南的热爱之情就不难把握了。

当然,是不是所有的范读都是适宜的呢?我认为不是的。教师的范读要注意适时、适用。范读要真正起到指导、引领的作用。如果教师范读之后,学生不能从中学到什么或者感受到什么,不能帮助理解和感悟,那么这样的范读就有些画蛇添足了。总之,我认为教师的范读是一种技能,更是一门艺术,只有谙熟其道,才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美的启迪。

济南的冬天课堂笔记 14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激发情感 探讨

语文课堂教学是老师学生的互动活动,同时,也是特定意义上的特殊人际交往,既在进行知识传授,又在进行情感交流。因此,适时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对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 精心选择“始发点”,激发学生喜爱之心

1.多样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恰当又精彩的新课切入,可以立即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把学生引领到课堂教学的相关内容中去。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只要是能调节学生情绪,引领学生进入到特定的课堂情境中去,只要是能起到并达到预定目标的就是好的、切实可行的导入。新课导入可以是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也可以是与文本有联系的话语,创设的新课导入要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让学生迫不及待进入意境,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

2.贴近文本,激发学生共鸣

课堂教学伊始,教师应贴近文本,适时进行导入。如教学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笔者就用多媒体先放一段济南冬天的录像,让学生初步了解文本所描写的情境,激起学生对济南的冬天的共鸣之情。然后,笔者讲道:“一年四季,风骚轮回,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秀丽,秋有秋的韵味,而冬呢?更是风情万种,千姿百态。”自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去诠释心中的冬,今天让我们共同步入著名作家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来品味他笔下那独有的“济南冬韵”。

3.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热情

教无定法,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一下课文的具体情节,但要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如何延续。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

二 精确抓住“着力点”,激发学生想象之意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象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需要教师创设生动、形象、恰当的情境,唤起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想象。如笔者在教学《我的母亲》一课时,就先让学生听歌曲《母亲》,让学生先建立一位辛苦、勤劳的母亲形象。

然后再来认识课文中的母亲;笔者在上《孔乙己》这一课时,将全班同学分成三组,鼓励每组充分发挥想象创作课本剧,然后进行表演比赛,看看哪组演得最好,让学生完全用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演绎出全新的“现代”孔乙己。

2.赏词析句,激发学生体验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品评,可以让学生体验作品流露出的情感,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力。例如: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以体验作者的博大胸襟;在上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这一课时,引导学生认真品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让学生认真仔细地鉴赏,通过佳句将学生带进远离世俗的桃源仙境,感受文学作品的特殊魅力。

3.故意留白,激发学生回味

针对文学作品空白点的回味和想象,可以让欣赏者在思想上驰骋万里。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可以对课文中的空白点不加分析,而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预习提示及课外搜集的有关资料,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并归纳其主题思想。

三 精彩构建“关键点”,激发学生感悟之情

1.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感情

课堂提问作为教学的常规“武器”,是教学实践中教师使用最多的教学手段。提问的过程也是教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是师生交流的平台,是激发学生感情的有效载体,是师生互动教学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的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能否激起学生的情感。好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感悟之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例如:笔者在上《孔乙己》一文时设问:孔乙己最后一次出现时没有穿那件显示身份的长衫,那么他的长衫哪去了?他以后还会穿么?在上《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时,笔者问:菲利普夫妇为何不认于勒?学生回答说于勒穷。笔者追问:为什么穷就不认?“因为穷,就会拖累菲利普夫妇”;还有学生说,怕女婿知道,会影响女儿的婚姻。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的思维逐渐深刻,文章的主题也就慢慢清晰了。

2.故事吸引,激发学生感悟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