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
关键词:高危行业;安全会计;信息;披露
据安监局统计,仅2016年10月份全国就发生安全事故4519起,死亡人数2727人。虽然相较于去年同比时期有所改善,可是安全事故发生数、伤亡数及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仍不容忽视。高危行业是指危险程度及事故发生数都相对较高的特殊行业,如采掘、建筑、石化塑胶等行业。针对于此,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其行为加以约束,如2012年2月14日通过《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进一步扩大了高危行业的范围,并对其安全费用提取标准、使用范围等作了更详细的规定。安全会计作为企业会计的一个分支,是企业安全生产、持续运营的重要手段。对安全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是推进安全会计的重要一环,尤其是针对高危行业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本文从安全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研究、动因、影响因素、内容几个方面分析我国高危行业上市公司安全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成果及不足,并提出展望。
一、安全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研究
学者在对安全经济学研究的基础上兴起了对安全会计的研究,并且主要集中研究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相关性。企业安全信息披露是安全生产的重要一环,是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之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不容忽视,所以对安全信息披露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李恩柱、朱学义(2008)阐述了安全会计理论体系构建的必要性,认为安全会计是使用以货币为主的多种计量单位,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单位安全预防资源的投入、估算可能造成的事故损失以及补偿的过程进行控制的一种管理活动。沈剑(2008)梳理了安全会计要素确认、安全账户体系的设置等。李恩柱、朱学义等(2010)认为应建立独立于社会责任之外的安全会计理论体系,安全会计除应满足会计基本假设的一般属性外,还应有其特殊性。刘朝霞等(2010)认为不应只对生产过程的安全进行核算,对自然灾害及产品质量对顾客安全的影响等也应核算,进而对安全会计提出了自己的定义。以上研究多是理论性的规范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安全会计概念的提出、发展、理论框架的构建,随着安全会计理论研究的日渐成熟,学者们逐渐把目光转向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实证研究。
二、安全会计信息披露动因和影响因素的研究
(一)安全会计信息披露动因的研究
安全会计信息披露是社会责任的一部分,将其从社会责任中分离出来,形成了关于安全会计信息披露动因的多种理论,并且各理论之间是互补而非竞争的。委托理论产生于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被委托人和委托人目标不同产生成本,企业为减少成本、降低风险会积极主动的披露信息,郑玲(2011)、王玉平(2014)、赵婷(2016)等在安全信息披露的研究中都提到这一理论。1923年谢尔顿首提社会责任理论,认为社会责任主要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及社会道德,其中就包括要求企业安全生产,以及提高安全信息披露质量。沈洪涛(2006)发现信息披露水平沪市优于深市,披露的信息主要集中于社区责任方面,而对环境、员工、产品安全披露较少,披露数量和质量提高的不同步性。利益相关者理论表现为管理者为实现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平衡,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利益相关者为降低信息不对称对其决策的影响,会更关注企业披露信息的详尽程度,而企业为了获得投资者投资、债权人借款、潜在供应商的青睐会更积极的披露信息,孙锋锐(2016)提到企业为得到利益相关者支持会积极的披露信息。迫于政策法规等的压力也是企业进行信息披露的动因,国内文献主要集中于以上这几种动因理论的分析。
(二)安全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研究
对安全会计的研究是围绕其理论研究展开的,继而涉及到对安全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研究。一方面,理论研究多是定性研究,很难用数据分析来提高研究的信度,而对影响因素的研究多采用定量方法,极大的提高了研究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对影响因素的研究提高了研究的实用性,可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也有助于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和规范企业安全信息披露的行为。企业规模是企业市场价值的基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竞争力,佟丽娜(2014)发现企业规模与安全信息披露水平关系显著为正。债务风险高的企业为获得资本,会积极主动披露信息,减少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杨立永(2015)发现企业安全信息披露与偿债能力显著正相关。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越强,在信息披露上投入的资本就越多,郑玲(2011)得到净资产收益率较高的公司更倾向于以“专项储备”披露安全信息。股权结构与安全信息披露水平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王晓东(2016)实证证实了这一点。企业安全信息披露水平越高,表明越是积极主动的承担社会责任,那么其市场价值也越好,李朝(2012)发现企业价值与安全信息披露关系显著为正。公司治理一直以来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黄海燕(2013)发现安全会计信息披露水平与市场化进程、独董比例关系显著为正,与终极控制人性质、两职合一关系显著为负,与董事会会议频率关系不显著。逄鹤宁(2016)证实了安全信息披露水平与外部监事及独立董事比例关系显著为正,与事务所名誉关系不显著。以上多是安全信息披露水平的内部影响因素,企业外部因素(如制度和市场因素)也产生一定影响作用,但是在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
三、安全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及披露模式的研究
迄今为止,国家未出台明确的法律法规对安全信息披露内容加以界定,这使得企业在披露安全会计信息上有很大的随意性。郝成林(2002)认为企业应更加主动的披露安全会计信息,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对其决策产生的影响。杨世勇、朱学义(2009)发现煤炭行业安全信息披露不全面、信息披露较为分散且披露的形式不规范,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文献回顾发现企业安全信息披露的内容主要有安全风险、安全培训、安全生产费用提取标准、专项储备、政府补助或奖励安全生产制度等。安全信息披露的模式主要采用补充报告和独立报告的模式。前者是在既有的财报上增加与安全相关的信息,后者则是通过单独编制报告对安全会计信息加以披露。李恩柱(2010)发现公司主要采用补充报告模式对安全会计信息进行披露,也有少数企业在重要事项中披露,但采用独立报告模式的却很少,原因可能在于没有可参照的模板,或是处于成本效益原则的考虑。
四、安全会计信息披露研究的趋势
(一)从参考国外经验到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转变
国外注重对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的研究,各国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重点及形式各异,但是基本都包含对安全生产的要求,可见,安全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回避的问题。国内最初是借鉴国外的经验来对社会责任加以研究,随着安全问题逐渐提上日程,才开始对安全会计单独加以研究,并且事实也表明对安全会计进行独立研究是有意义的。在后续的研究中,学者们发现国外经验并非完全适用于我国,因此在考虑我国实际情况后,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这也有利于我国安全会计信息披露的进一步发展。
(二)研究内容由宽泛变得具有针对性
我国学者起初对安全信息披露的研究大多属于文献综述形式,涉及内容虽然较为广泛,可是大都比较空泛,缺乏针对性。但随着时间推移,安全会计进一步发展,学者们开始对安全信息披露的某一重要方面给予更高的关注,并进行深入探究,如上文提到的从对理论框架的研究到对某一影响因素的研究。
(三)从定性研究到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转变
刚开始对安全会计研究主要停留在理论框架层面,未涉及实证研究。随着理论研究的日渐成熟,及国家对高危行业提取安全费用等的规定,国内安全会计实务也在不断地发展当中,进行安全会计信息披露的企业逐渐增多,这为实证研究提供了样本数据。因此国内学者对安全会计的研究开始呈现多样化,从单一的定性理论研究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转变。选取样本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的增多,这也提高了我国安全信息披露的客观性、实用性,客观反映了我国安全信息披露现状。五、安全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展望对现有文献的回顾,发现学者多从内部影响因素方面对安全会计信息披露进行研究,对外部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而企业外部因素对信息披露也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所以之后学者可以加强对于外部影响因素的关注。国外研究相比于国内更加全面、先进,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加以研究,如特别是近来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萨班斯法案》。未来可以加大对内控信息披露重要性的研究,以及企业应建立更加完善的内控信息披露机制和规范,以往学者多采用内容分析法打分来构造安全信息披露指数,衡量企业安全信息披露水平,但对于这种方法的准确性值得商榷,因为企业披露的信息不乏有模糊性的语言,学者打分会存在一定的主观性,继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所以之后学者可以采用一种更为权威、客观的方法来进行度量,以消除这种担忧,诸如审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企业的信息披露考评等。
参考文献:
[1]李恩柱,朱学义,朱琼。浅析安全会计理论体系的属性特征[J].会计之友,2010(3):21-23.
[2]赵婷。高危行业审计委员会特征与安全会计信息披露关系研究[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16.
(一)会计理论研究的规范方法
1、规范方法的概念。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中的规范方法是一种以文字叙述的形式进行说明的方法,其主要的过程包括问题提出、资料收集、资料加工、分析总结等。在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具体包括以下两种:一是归纳法;二是演绎法,归纳和演绎虽然都是规范方法中的组成部分,但是却存在很大的区别。与此同时,归纳可 2、规范方法的优缺点。规范方法在研究对象方面针对性比较强,通常所见的有会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理论应用等,通过推理论证及时发现会计理论的不正确之处,对于优化和规范会计实务有着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具有研究结果容易受研究者的思想情感所左右的缺点,这会导致研究者无法完全客观公正地得到结果,从而使结果缺乏**性。
(二)会计理论研究的实证方法
1、实证方法概念及步骤。会计理论研究的实证方法所侧重的系统知识体系是“是什么”,它的建立基础是实证,其最终目的是揭示出会计现象层面的规律, 这种研究方法的实施步骤如下:(1)选择研究问题,确保研究结论能够对重要经济现象进行解释,有利于获取有价值的会计研究成果;(2)推理描述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将其发展为假说,以便在之后的研究阶段对假说进行检验;(3)根据假说设计研究程序,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将已有的研究成果代入模型中;(4)根据研究需要选取样本,利用定向取得、筛选、随机取样等方法搜集相关数据,利用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得出研究结论。2、实证方法的优缺点。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实证方法产生重要作用的主要群体是股东和债权人,它是通过理论研究是实证实现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有效沟通,为其进行起到了推动的作用,有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财务报表等文件,从而可以随时调整战略,令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但是由于实证法所得的结果多数是从假说的关联性中推出的,所以一定程度上得逻辑局限性和错误性也就是不可避免的。
(三)会计理论研究的规范方法和实证方法相结合
正如哲学所言,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種方法是绝对正确的,其存在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条件之上的,这些方法之中也一定会存在各种弊端,而学者所要做的就是发现这种弊端,解决这种弊端,以帮助其更好地发展。尽管规范方法和实证方法存在差别,也各自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但是也不能忽视两者之间很强的互补性,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将它们在具体的实践中结合起来运用。在会计理论研究过程中,要运用实证研究确定会计对象与环境因素的因果关系,合理预测判断实际情况,并运用规范法明确研究方向,通过归纳、演绎建立起会计理论,利用实际数据对研究结论进行校验。在发展中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随着时代,抛弃自己陈旧的观念,纠正曾经对于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中错误的认识。
现代会计从开始形成一门自成体系的独立科学一直发展到现在,已有两百年的历史.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两百年虽然是短暂的一段,但是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却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认识进入了新的阶段,各门科学都在各自的领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深度和广度进军.特别是进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其发展速度更加迅速.在这个阶段,会计科学也有很大发展,但是同其他科学比较,这门古老的知识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应该承认,直到现在为止,会计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其理论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人们对会计这一客观社会现象的认识还远未进入“自由王国”。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近几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在会计实践方面出现了极大的变化,而会计理论的发展和提高就显得更落后了.
是什么原因阻碍着会计科学的发展呢?这是一个需要仔细研究的问题。我们的初步看法是,会计科学之所以落后,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在会计科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着重实务处理、轻理论研究这样一种倾向.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轻视理论就会走上不正确思维的道路,而“错误的思维一旦贯彻到底,就必然要走到和它的出发点恰恰相反的地方去。”①问题就在于长时期以来,会计科学的建设实际上走的是这样一条不正确的道路.
现代会计科学的建立和发展,资产阶级会计学者有过不少贡献,他们的成就应当得到应有的历史评价.但是正如有些文章正确指出的,资本主义时期出现的会计理论研究,主要是为会计的方法寻找根据,②而这种理论研究又是以会计学是建立在“数学理论”基础上的“应用技术”这种不正确的立论出发的。这种建立在会计方程式(由数学方程式演变而来基础上认为“会计是以数学定律为中心”的数学理论,或者认为会计是用数学方法搜集经济资料的“应用技术”理论,在会计科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往往占着支配的地位。③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看,这种理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会计的某些特性,有其产生的客观依据.但是这种理论有其明显的缺陷,它把会计这种伴随着经济活动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现象同其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完全割裂开来,从而使人们不能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中探讨会计科学的本质属性;同时对会计实践中不断出现的许多远远超出“数学理论”、“应用技术理论”范围的客观现象也无法作出科学的概括和说明.这种理论还有以偏概全、颠倒水质和现象关系的明显缺点,对会计职能缺乏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我们认为,会计科学之所以长期不能发展,这是重要原因之一.
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会计学者曾经试图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来发展现代会计科学,但是由于他们在指导思想上没有始终严格遵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原则,这种有益的尝试未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会计学界对会计理论中的若干重大问题也做过一些探讨.但是由于我们在指导思想上有时有刘断历史看问题和形而上学地看问题的倾向,讨论中贯彻“百”方针不够,再加上、“”的干扰,总的说来,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工作并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到现在为止,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涉及到的一些重大问题,例如会计科学的科学属性、会计科学的科学体系、会计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会计科学和邻近学科(如政治经济学、经济管理学、数学和经济统计学)的关系以及会计科学的历史沿革,等等,都没有得到系统的研究.不仅如此,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还有许多急待探讨的新课题,诸如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会计在现代管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管理现代化对会计工作的巨大影响,会计工作的变革及其发展前景,不同社会制度下会计的异同,会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会计法的建立和发展,社会簿记的建立,会计监督和审计学的研究,等等。总而言之,需要从理论上研究的老问题和新课题比比皆是.由于许多重大理论问题没有解决或者说没有得到科学的解决,我们的会计研究、会计教学和会计实践就不能不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会计科学的发展和提高就不能不受到影响.
现在,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二十世纪后期,生产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技术的改进、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以及会计实践经验的积累,特别是我国经过粉碎“”的斗争,党的理论工作的优良传统得到恢复和发扬,这就使我们有可能用科学的态度来重新认识会计科学中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
在会计科学理论问题中,需要首先解决的是有关会计学的科学属性问题。也就是会计学有没有阶级性?会计科学是不是一门技术科学?会计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性质的科学?科学地回答这个问题对会计的研究、教学和实践都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五十年代以后,我国会计界曾经讨论过这个问题,但是分歧很大,未能得出一个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符合会计工作发展规律的统一认识.
讨论中讨会计的阶级性问题有三种看法.
第一种看法认为会计是经济核算的一种,而“经济核算不仅从数量上来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而且也从性质上来说明社会再生产过程.它是受历史所制约的,是有着鲜明阶级性”.会计学是一门经济科学,是一门“有系统的研究有关会计的对象、任务、方法、技术D组织的知识体系,它是具有明显阶级性的,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④在五十年代,这种说法比较普遍,但也有不少人持不同看法.
第二种意见认为会计是一种以数的量度反映经济活动中数量变化的技术方法,“会计理论在本质上是无所谓阶级性的,它只是文字和数量相结合的应用技术罢了.”⑤这种看法在公平出版的书刊中所见不多,但却是长期以来会计理论中的传统观点,影响所及,非常深刻.类似的看法还有“会计是生产力论”和“会计是经济技术论”观点。⑥
第三种意见可以概括为“两重性论”或“经济管理职能论”。即认为会计是人们进行的一种管理活动,它既为管理提供资料,又直接履行管理的职能,而管理是有两重性的.因比,“在阶级社会里会计不但有一定的技术性,而且还有阶级性.”⑦这是进入六十年代以前出现的一种观点,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
我 我们热切希望会计界同志积极参加这个关系到会计科学发展方向的问题的研究和讨论.
(三)
我们是赞成“经济管理职能论”或“两重性论”的.我们的基本看法是:会计是人们管理生产过程的一种社会活动,其基本职能一是反映(观念总结),二是监督(控制);会计为产生和发展既和生产力的发展有关系,又同生产关系的变革紧密相联系;会计学是一门职能科学,政治经济学和数学是形成这门科学的两大支柱,它和企业经营学、国民经济计划学、经济统计学、信用学以及近代新兴的经济控制论等同属一类,是经济科学这一大类中属于经营管理学的一个分支.
人类进行任何一项经济活动都有一定的目的性,都受一定的意识所制约,而任何经济活动又都是数量和质量变化的统一.人们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随时掌握经济活动中量变和质变的情况,对经济过程组织必要的科学管理.会计就是基于这种客观需要而产生和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具体地论述过这个问题.马克思认为,人们只要进行生产活动,就需要会计管理,生产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他指出,早在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就有了专职的记帐员后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会计“将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重要。”⑧他还指出不仅社会化的大生产需要会计管理,就是只身生活在孤岛上的鲁滨逊为了“精确地分配自己执行各种职能的时间”也要记帐,要在帐簿上”记载着他所有的各种使用物品,生产这些物品所必需的各种活动”以及“他制造这种种一定量的产品平均耗费的劳动时间。”⑨马克思还认为,会计管理就是人们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⑩管理的内容是对“劳动时间的
调节和社会劳动在各类不同生产之间的分配”;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的积聚和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公有制的确工,会计的应用范围将随之扩大,农场主和产业资本家的会计将转化为社会的会计。
我们理解,马克思所说的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就是对经济活动的监督和反映,也就是一种管理职能.这和他在另一处所讲的管理就是对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进行指挥、监督和调节的含义是一致的。但是传统的会计理论实际上只讲会计反� 因此,把会计看成只是一种应用技术,固然是不科学的,而把会计仅仅看作是管理经济的一种工具,也是不全面的.
(四)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企业的管理时曾经指出,资本主义的企业管理具有两重性质和两重职能,他说:“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他还说:“一旦从属于资本的劳动成为协作劳动,这种管理、监督和调节的职能就成为资本的职能。这种管理的职能作为资本的特殊职能取得了特殊的性质.”他还批评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这两种管理职能混为一谈。
我们认为,马克思讨企业管理两重性的论述也适用于会计管理。会计具有对一切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一般职能,但是一旦劳动从属于资本,会计反映和监督的职能就作为资本的特殊职能取得了特殊的性质。也就是说,这种反映和监督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动机和目的,体现了资本所有者对劳动者的剥削,体现了资本家对劳动者反抗剥削所施加的压力,甚至体现了出于竞争需要维护其“商业秘密”的要求,等等.列宁说:“许多股份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就跟中古时代有名的隐迹纸本一样,要先把上面写的字迹擦掉,才能发现下面的字迹,看出原稿的真实内客.”总而言之,在私有制社会里,管理权是在生产资料所有者及其人手中掌握的,它体现着所有者的意志和要求,否定客观存在的这一事实就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
我们这样讲,并不是说企业管理的全部内客和所有方面都只和生产关系有联系。应当承认,企业管理的部分内容比如劳动管理、成本管理等,就既和生产关系有联系也和生产力有联系,而另外一些内容比如技术管理、质量管理等,就主要地是同生产力有联系.因此从总体上确定企业管理的双重性质和双重职能是有充分的立论依据的。列宁关于“太罗制”两重性的辩证唯物观点,即“一方面是资产阶级剥削的最巧妙的残酷手段,另一方面是一系列的最丰富的科学成就”,是我们认识会计学科学属性的一把钥匙.
(五)
最近一个时期。有些同志鉴于国外在经济管理中大量导入数学方法,加上电子计算机的广泛采用,会计管理中对诸如运筹学、系统工程学、生产力经济学等邻近科学研究成果的逐步利用,提出了可不可以把会计划为生产力或经济技术范畴的问题。这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想法,值得深入探讨.我们的看法是。把会计同生产力一刀切开,认为它只和生产关系相联系,这种观点是不符合会计实践的历史发展过程的,但是认为会计“加入了生产力的行列,而成为一种生产力因素”的看法也是值得商榷的.我们认为,会计既同生产力有联系,也同生产关系有联系,而在阶级社会中,决定会计性质的主要是生产关系而不是生产力.
从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历史过程看,会计管理的一部分内客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即解庆人类向大自然的斗争取得更好的效果.我们在前面引用的鲁滨逊孤岛算帐就是一例.现代会计中,人们计算成本,计算每件产品上材料、动力的消耗,核算的就是生产力而不是生产关系;人们核算生产中活劳动的消耗情况,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采取各种措施,就既有生产力问题也有生产关系问题(我们不同意把以较少的劳动消耗取得同样效果或者同样的劳动消耗取得更多的经济效果完全归结为生产力问题)。人们为了提高生产活动的经济效果,通过会计管理会按地组织生产力以节约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消耗,这对任何社会制度来说都是必要的.马克思说:”在一切社会状态下,人们对生产生活资料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必然是关心的,虽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关心的程度不同”。会计的这一部分职能同生产力直接相联系,是生产职能的一部分。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簿记”一节中讲过这个问题。他说:“单个商品生产者仅仅用头脑记帐……,或者仅仅在他的生产时间之外附带地把收支、支付日等等记载下来”,但是当生产过程的发展获得了巨大规模以后,这种职能便“不再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而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 这就是说,人们进行生产活动,在利用劳动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使之变成劳动产品的过程中,就包括了记帐算帐工作.例如在现代生产中,每个生产班组的工人除了操纵机器外,还要把每天的生产结果、废品数量、工时耗用情况等等记录下来,并据以及时调节各自的或整个班组的活动,这样会计就成为一个生产活动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同生产力的作用紧紧结合在一起了.当然,由于生产的发展,经济关系的复杂化以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这种生产职能的附带工作有一部分同生产本身脱离,形成为一种独立的职能。尽管如此,会计管理中合理地组织生产力的这一部分职能的性质并没有改变.
私有制的形成,阶级的出现以及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使会计管理增加了新的内客。人类社会进入私有制以后,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所有者发生了分离,管理权作为所有权的体现掌握在有产者手中,劳动者处于被管理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会计管理除了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外,还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财产权的归属问题、剩余产品的交换和分配问题、不同所有者之间的经济往来以及各种债权债务问题,等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方面的内容越来越多,而且逐步处于主导地位。这样会计的职能除了合理地组织生产力外,还要不断地完善生产关系。
我们可以看到,当人类历史进入奴隶社会以后,会计的职能便不仅仅是合理地组织生产力了,监督和控制奴隶劳动,尽可能多地攫取剩余产品、维护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和既得利益成了另一项更为重要的职能.到了封建社会,古代会计和生产关系的联系更加密切,会计的应用范围、管理内容以至于具体方法无不体现着封建占有制经济的特点,打上了封建阶级的烙印,会计管理在维护封建贵族、大教主、大土地占有者的私有财产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甚至使专门从事会计工作职业的官吏上升为统治阶级的核心成员.我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唐朝(公元618-907年),主管会计工作的官吏为产部尚书,这是唐王朝中央政权中的核心职位.被誉为现代会计奠基石的会计方程式;资产一负债一净值(或产权),则完全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产物。在这里,我们看不出这种会计方程式同生产力之间有什么联系。因比可以这样说,没有资本主义经济,也就不会有现代会计。许多资产阶级会计学者并不隐讳现代会计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间的直接联系,在资本主义国家的许多会计书籍中就 在私有制社会里,监督者和被监督者的阶级阵线非常鲜明,进行会计监督所依据的是非标准有着强烈的阶级性。列宁曾多次指出,社会主义的核算和监督是全体劳动者共同对富人、骗子、懒汉和流氓实行的全面核算和监督,它和资本主义的核算和监督有质的区别。国因比,只要不把会计监督排斥于会计之外,或者说只要不是把反映(计算)看成是会计的唯一职能,就比较容易认识会计同生产关系之间的依存关系,对会计既有技术性又有阶级性这一科学论断也就不会有疑问了。遗憾的是,会计理论中至今还存在着“会计就是反映,反映就是记帐方法,记帐方法就是复式记帐法,复式记帐法就是借
贷记帐法”这种逻辑体系,把复式记帐法、借贷记帐法这种属于处理会计实务的具体作法看作是会计理论体系的重要支柱。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只要开展会计学术讨论,记帐法的问题就往往要占据中心地位.
(六)
人们对会计学的科学属性之所以有不同认识,还来自对会计这一概念的外延理解不同.“会计”这一概念早已存在了.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二千多年,即有传说把”“禹会诸侯江南”命日“会稽”,亦即“会计”。到了西周时代(公元前1066年一771年),会计的名称和职称已正式见诸干文字记载,当时的会计主要应用于官厅,管理的内容是财政收支,统计方法和会计方法结合使用。进入封建社会以后,会计的应用范围有所扩大,除应用于官厅外,大寺院主、大庄园主还利用会计来管理自己的财务收支活动。但总体看来,会计、统计仍是结合在一起的.这种情况,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廖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在现代会计出现以前,会计这个概念包括了会计、统计、计划、财务、审计、分析等这样一些含义。
如果我们从包括上述内容的外延来理解会计这个概念,认为会计有一定的阶级性可能是容易接受的。问题在于,当统计形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之后,进而计划学、审计学、财务管理学、经济活动分析等相� 对这些同志来说,会计有阶级性的说法确实也是难以理解的.
我 应该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化,科学门类的划分越来越细,会计这个概念的外延是会发生变化的。但是外延的变化并不一定导致内涵发生变化,也就是说有些学科从会计科学中分离出来,#不影响会计的两重性这一特点。在会计这个概念产生之后三千多年的历史中,有二千多年人们是把它作为会计、统计、计划、审计、财务、分析的总称来理解的。只是到了十九世纪,英、法、美、德等国开展了工业革命以后,统计才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尽管发生了这一变化,但是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会计仍是企业经济活动的经济信息资料的主要提供者,而关于劳动的耗费,劳动时间的调节以及劳动在各类生产之间的分配,仍然是会计反映和监督的主要内容。进而言之,我们还可以看到,会计和统计的分离以及统计科学的形成,主要是在反映和监督的范围和内容方面的一分工(比如统计主要用于国民经济范围,在企业内则主要对非财务活动进行反映和监督),而不是象有些人理解的那样,会计只剩下提供财务数字资料而无监督的职能了。至于计划学、财务管理学、审计学和经济分析等学科的出现,一方面这类学科形成的时间较短,其中有些能否作为独立学科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即使完全可以形成独立的学科,那主要也是为了便于进行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对会计科学的科学属性没有重大影响。
还需要指出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竞争而促使资本主义企业进一步的集中,以及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以所谓“管理会计”为标志的资本主义企业会计工作发生的重大变化,例如“事前计算”的导入,“预算管理”、“成本控制”、“预测分析”的广泛采用,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这种系统既无需束缚于经济业务观念,也不必使用复式记帐形式来收集数据),采用多种计量单位(即会计不仅仅限于货市反映)以及会计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等等,使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加强,会计的职能有了新的发展,会计的两重性看得更加明显了。
(七)
会计的性质明确以后,进一步探讨会计学的科学属性就比较容易了.
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科学是人们关干自然和社会客观规律认识的知识体系。通常人们把有关认识自然规律的知识总和叫做自然科学,有关认识社会规律的知识总和叫做社会科学。由于自然科学主要是和生产力相联系,因而没有阶级性;社会科学则主要是和生产关系以及在其基础上建立的诸上层建筑相联系,一般说来是有阶级性的。但是在社会科学中,也有一些科学虽然研究的是社会现象,但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变化没有直接联系,因而也没有阶级性,如语言学、文字学、形式逻辑学,等等.
在社会科学中,研究社会生产总过程的科学,通常� 会计学是上述第二类经营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人们对经济活动进行会计反映和会计监督的科学总结。会计学是研究如何掌握对经济过程进行控制和观念总结的规律性的一门职能科学。这门科学应当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紧密结合合理地组织生产力和不断完善生产关系的有关问题,研究如何通过对经济过程进行反映和监督以提高经济效果的规律性。
根据上述会计的性质以及会计学的科学属性,我 要严格地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理来认识和组织会计反映和会计监督这一社会活动,建立判断反映和监督的是非标准,指导和改进会计实践。
第二、要重视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迅速发展对会计实践产生的巨大影响.要研究会计在合理地组织生产力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研究会计与数学、计算技术的关系,探讨自然科学成果在会计中的应用,探索用新的方式来理解会计诸范畴的内容和作用,以建立新的边缘会计学科的可能性,展望会计科学的发展前景.
第三、要重视会计学科和其他邻近学科关系的研究,特别是同各类经济学科的关系。要进一步研究经济效果、价值管理、经济核算制、经济统计学、财政学和财务管理学、经济分析学、审计学等同会计科学的关系。要研究建立企业经济信息系统的问题,研究多种量度的综合使用,几种核算的相互结合。总之,要重视社会分工和科学发展的分化和复合的辩证过程,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会计科学的发展.
第四、要重视学习国外(西方和苏、欧国家)的会计理论和实践,既不要照抄照搬,也不要全盘否定。要有研究、有分析、有批判;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切忌盲目性,防止片面性.
总而言之,科学地解诀会计的性质和会计学的科学属性这类重大理论问题,绝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有深刻的实际意义的.马克思主义非常重视正确地反映了客观规律的理论对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指导意义.建设和发展会计科学,加强会计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愿与同志们在这方面共同努力!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82页.
2.《论会计核算的阶级性》,《工业会计》杂志1952年第4期.
3.见《新会计》1951年创刊号、同年第4期、同年第8期和《工业会计》1952年第《期有关讨论会计理论的文章.
4.《会计核井原理》。上海财政经济学院会计核江原理教研室编著,财政出版社!958年出版.
5.陶德:《“怎样建立新中国会计理论基础”读后》,《新会计》1951年第4期.
6.王文龙:《试论会计是生产力的问题》,《财务与会计》1979年第4期.
。《会计原理》,高等财经院校会计教材编写组编著,中国财经出版社1963年版.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96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63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42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93-94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152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63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152页.
《外国经济管理选择》1979字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13.《国外财务会计资料选译》第2辑,中国人民大学财务会计教研室编印.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67-369页.
15.《列宁选集》第2卷第772页.
16.《列宁选集》第3卷第511页.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8页.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151页.
19.《初级会计学原理》,陈立成泽.
20.(列宁选集》第3卷第392-401页.
关键词:通信行业 会计 内部控制 管理研究
一、通信行业相关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管理现状
我国的通信行业经过多年的完善与实践,都取得了不错的结果,然而相比国际一些成熟的会计内部控制管理,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与不足。
(一)会计内控环境问题
我国目前的三大主要通信运营商均是由国有电信改组而形成的,因此企业股份内的国有股份占了很高的比例,再者,大部分通信行业相关企业的管理层都是由股东直接委任,且董事会的成员也基本均对企业有着直接管理权,因此导致企业管理者与所有者的职权模糊,很难形成一套有效的监督机制。
(二)会计风险管理问题
通信行业相关企业是资金密集型 企业,因此其管理中的财务风险管理就显得尤其重要。各个资金活动环节稍有不慎就会引起财务风险,轻者造成企业效益损失,重者引起企业财务困境。因此,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管理想要进行完善就必须加强对财务风险管理的力度,而降低财务风险的必备手段就是实施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发展。然而由于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通信行业在经济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因此,我国的通信相关企业对财务风险都缺乏一定的管理以及针对性,甚至部分相关企业还会出现控制失败造成的负面影响。缺乏相关的财务风险规范评估,缺乏完善的反馈以及责任机制,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缺乏成熟的评估方法等,使得通信行业相关企业缺乏对突发事件有效的应对措施,在重大风险来临时,往往不能够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使得企业效益受到严重影响。
(三)会计控制体系问题
大多数目前我国的通信行业有关企业对于会计内部控制都实行了细则化,对每个有关的业务流程都建立了控制点,且为了记录信息更是在控制点上设置了有关文档,这一举动没有给企业带来便利,反而使得会计内部控制活动多了繁复的操作规章以及审批程序,直接降低了工作效率。
(四)会计信息管理问题
信息管理以及沟通中全面性,准确性,及时性以及有效性直接对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进行影响。企业中一旦出现信息不通畅的情况,使得企业中的大部分人对自己的工作责任不够清楚,一旦发现问题后无法通过会计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反馈,而是互相推卸责任。
二、通信行业相关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构建对策
(一)改善会计内控环境
改善企业会计内控环境需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提高全员的内控意识,塑造统一企业文化。由于目前通信行业相关企业,多层次的组织结构导致于相互沟通效率低下,因此需要对企业文化加强假设,使得全员的认识统一,从而进行规范的会计内控行为,营造良好的通信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环境。第二,不允许职务分离,不断完善会计内控权责体系。第三,由国家出台相关法规政策以调整企业内部股权结构。
(二)实施会计风险管理
如何有效的对会计方面实施风险管理,大多数国内外成功企业大多采取以下两点手段:第一,针对我国目前通信行业相关企业人员以及管理者对风险管理缺乏认知,通过不断的教育培训,对全员系统的风险观进行塑造。第二,在明确企业各会计人员的职责基础上,不断完善企业对于风险评估管理,以及对风险管理绩效的评价。
(三)加强会计信息管理
照我国目前通信行业相关企业的会计信息管理不够健全情况看,其会计信息管理至少需要改变以下两点内容:第一,需要由一套企业内部相关人员依照一定时间与模式支持信息交流,获取以及确认的系统。第二,必须使得有关信息能够在企业各个阶层直接进行充分有限且流畅的沟通与传递。
(四)健全会计控制体系
对于会计内部控制体系,需要简化其业务流程,对于不同的企业风险实施分级负责,合理授权,合理控制,一些重大的风险问题必须由企业相关领导层共同决定对策,严禁出现一个人全部人的发言权。另一方面,还需要对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实现标准化管理,集中化管理部们不断优化其管理流程,从根本上将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复杂,控制能力不强,对基层人员要求过高的问题进行解决,从而提高其控制管理水平。
(五)完善会计内部监督
由于我国通信行业相关企业大多缺乏会计内部控制尺度以及评价标准,因此需要针对此问题,不断对国外成功成熟的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经验进行吸收学习,并且针对企业自身以及我国的市场经济实际情况,建立一套标准且不断完善的会计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由风险的宏观视角关注整个过程,而不是对控制点进行反复检查,严格要求。以此来提高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管理的有效性。
三、结束语
本文主要针对我国通信行业相关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管理的现状以及如何更好发展提出了对策,当然,对于如何完善构建其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仍不够细致与完整,只是理论层面上的方向,具体的实施,还需要相关领导层在实践中进一步的监察以及灵活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慧。内部控制研究回望与前瞻2000年-2008年。[J]财会通讯:综合,2009
研究背景
虚假会计信息是一个国际性和历史性问题。在我国一个以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下,会计信息是所有者与经营者需要与供给的载体,所有者以此作为决策的依据,经营者用来反映其受托责任的情况。然而,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的价值取向不同,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就会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导致会计造假,它不仅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国家税收减少,影响国家宏观调控,扰乱社会经济秩序,还会削弱会计的经济管理作用,阻碍经济发展。而在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上,股票价格应该充分反映其代表的上市公司的资本价值。但是当虚假的会计信息向投资者传递关于上市公司资本价值的错误信息时,投资者会过分高估或低估上市公司的资本价值,导致股票价格与上市公司资本价值的严重背离,市场泡沫就会过度膨胀,ZUI终导致巨大的市场风险,进而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甚至导致全球的经济衰退。而民营企业造假也不想博众,从20xx年8月公布的会计信息显示:大部分私营企业存在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白条抵库、财务管理混乱等问题,尤其是提前确认收入、粉饰报表、乱用发票、假票平账问题十分严重,这一现象大多发生在营业额为50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
会计信息质量是会计工作的生命。会计造假就等于会计工作丧失生命。虚假的会计信息会误导投资者,使股民啜饮会计造假带来的太多苦涩。“银广厦”之流在会计报表上一再造假,制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股市的骗局”,让广大的投资者愤怒悲伧,欲笑无泪,从而导致股民对股市丧失了信心,以致股市跌落由史以来的ZUI低点;作为造假企业的债权人,则可能因此而坏帐,血本无归。而企业会计秩序紊乱、造假严重已是不争的事实。在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私营企业年度会计报表审计和调查过程中,我们深感这一问题较之国有企业会计问题更为严重。帐目混乱零散、帐实不符;内控制度虚设、交接不清;乱摊乱支等问题较为普遍,由此造成国家税收大量流失,同时也影响了私营企业的健康发展,加大了业主的经营风险。
私营企业会计控制薄弱之原因除具有同国有企业的共性之外,还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目前银行有多少贷款非但收不回本金,甚至连利息也无着落;作为企业的经营者,若造假可以为其升官发财提供机会,就可能毫无顾忌而主动造假。新民谚“数字出干部,干部出数字”说的正是这种现象。再看国家^v^20xx年组织力量对1290家国有控股企业的资产负债损益情况进行审计发现,虽然企业总体经济效益明显好转,但会计报表严重不真实的企业占68%,有的虚亏实赢,可想而知,造假已成了企业的常用手段,它们通过这些虚假会计信息“对财政报穷帐,对税务报亏帐,对银行报富帐,对主管部门报赢帐,其实只有领导手里的才是真帐”,以达到自身的目的。对这个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探讨,我们将进一步深入认识它所产生的原因以及所带来的危害;也告诫广大的会计信息造假者提高认识,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从而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行为,让更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获得真实的信息。
文献综述
蒋义宏:《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xx年。本书主要以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为研究对象。它首先以投资者和经营者的视角观察和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其次,研究了IPO公司盈利预测信息失真问题;接下来研究的是从亏损到扭亏会计信息失真的两个极端;再次是研究配股管制下的会计信息失真;ZUI后分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因素与非制度因素。
吕坚:《全面规范企业会计信息的具体措施》,财政监督,20xx年第11期。本文对在实践中,对不对外披露而没有受到制度的规范和约束的内部会计信息对外部会计信造成的一定影响,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这个重要方面所形成的会计控制盲点进行分析,探讨如何控制内部会计信息以达到规范全面会计信息的目的。
蒋尧明:《会计信息真实性:基于“法律真实说”的理性思考》,财经理论与实践,20xx年第5期。本文阐述的是如何正确界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这不仅是一个基本的会计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虚假陈述民事责任问题的核心。但是怎样把握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本质,判断会计信息是否真实的标准是什么,在这些根本问题上法律界和会计界存在较为严重的分歧。本文就是对这种分歧进行理性思考ZUI后得出: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本质是一种法律真实,它以客观真实为基础,但又有别于客观真实;它侧重于程序真实,是遵循程序理性的结果。因此,会计标准是衡量会计信息真实性的直接依据,而客观真实一般不能直� 法律真实是客观真实和价值判断的统一体,且具有不同的等级和层次。
从上述资料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发: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有制度原因和非制度原因,也有法律原因等,都是影响信息透明度的原因。对其进行总结我们可以发现,会计造假主要是由于企业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这两个因素所引起的,为了进一步规范会计信息,我们着重从这两方面入手,分析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原因,并探讨其治理的对策。
写作思路及提纲
虚假会计信息是指造假行为人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制度的规定,采用各种欺诈手段在会计财务中进行,弄虚作假,伪造、变造会计事项,
一、虚假会计信息的表现
(一)原始凭证造假。是指有意识的篡改、伪造、窃取、不如实填写原始凭证,或利用废旧原始凭证,将个人所支出的生活费用伪装成单位的经营开支,伺机在企业单位报销,化工为私。更有甚者干脆制造、购^v^、凭空贪污等。根据不真实的原始凭证,即使是按照正常的会计业务处理程序进行核算,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也一定是虚假的。
(二)会计过程造假。会计过程包括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这是会计造假的主要表现。企业单位负责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是诱使他人投资而掩盖企业的真实生产经营状况,或是为了偷税、骗税,逃避国家有关部门监督,或是为了粉饰管理人员政绩,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编造、篡改会计数据或单位负责人与会计人员共同串通舞弊而故意造假。
二、虚假会计信息的危害
(一)虚假的会计信息会误导投资者,使股民啜饮会计造假带来的太多苦涩。“银广厦”之流在会计报表上一再造假,制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股市的骗局”,让广大的投资者愤怒悲伧,欲笑无泪,从而导致股民对股市丧失了信心,以致股市跌落由史以来的ZUI低点;作为造假企业的债权人,则可能固此而坏帐,血本无归。目前银行有多少贷款非但收不回本金,甚至连利息也无着落;作为企业的经营者,若造假可以为其升官发财提供机会,就可能毫无顾忌而主动造假。新民谚“数字出干部,干部出数字”说的正是这种现象。
论文题目:富铁轨枕有限公司成本管理分析与探讨
一、选题依据、意义和实际应用方面的价值
企业成本管理理论在企业管理理论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分支,成本管理是为解决企业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而存在的,成本管理理论得以存在和不断发展这一事实本身也印证了成本管理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强成本管理降低成本对企业起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为富铁轨枕有限公司节约劳动耗费,增加生产,降低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加盈利。为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竞争能力提供保障。同时也为相关企业在成本管理问题上提供借鉴。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国外:企业成本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成本管理信息有用性和如何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拓展成本管理功能、提高成本管理效率方面,特别是作业成本的应用和结合ERP的实施对成本管理的创新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英国教授罗宾—库珀(Robin Gooperand)提出了以作业成本制度为核心的战略成本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实质是在传统的成本管理体系中全面引入作业成本法,关注企业竞争地位和竞争对手动向的变化,从而构成了一种崭新的会计岗位——战略管理会计。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成本管理的理论界和企业界也开始加强对战略成本管理及其竞争情报的应用等研究,提出了具有代表意义的战略成本管理模式——成本企划。这种战略成本管理模式是从事物的最初点开始,实施充分透彻的成本信息分析,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比较,来设计产品的成本,从而使成本达到最低,其本质是一种对企业未来的利润进行战略性管理的情报研究过程。
国内:国有企业的成本预算内容不全面,不能发挥预算在成本管理中的指导作用。成本管理比较单一。成本管理的内容由产品成本逐渐向企业成本和战略成本管理发展,理论研究者和企业也在进行相关研究和实践。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拟采取的办法
研究内容:从富铁轨枕社会成本分析入手,针对富铁轨枕存在的成本管理的问题,找出影响富铁轨枕的成本管理的因素,并进行整理,结合理论所学和相关文献的理论支承,提出解决富铁轨枕成本管理问题的对策
拟采取的办法:实地调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归纳分析、规范研究等。
四、课题研究中的主要难点及解决办法
难点:成本数据的失真,由于成本核算技术问题可能会导致相关数据偏离真实值。
解决:技术分析与逻辑分析,实地调查。
五、论文工作日程安排
第六周至第七周开题报告准备及开题答辩
第八周至第十周撰写论文提纲 整理资料 外文译文
第十一周论文初稿
第十二周至第十三周 论文修改
第十四周至第十五周 论文定稿、答辩准备
第十六周 论文答辩
六、参考文献:
[1] 冉秋红。战略成本管理的观念、方法与应用[J]。中国软科学,20xx,(05)。
[2] 于婕。基于客户价值创造的营销成本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xx。
[3] 张智洪。战略成本会计在黑龙江省制造业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xx。
[4] 韦德洪,王珊珊。成本管理系统的柔性研究[J]。会计之友(下),20xx,(01)。
[5] 葛兆强。战略管理、银行成长与商业银行战略转型[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xx,(01)
在贸促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作为一名会计实习了近半年,这期间我学到了不少有关会计的基础知识,久而久之,让我不禁对会计这门行业产生了兴趣。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地核算和监督,提供会计信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逐步开展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会计可以从出纳做起,管理货币资金、票据、有价证券等的进进出出,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工作熟练之后,做到会计的岗位。当然也可以从会计专业毕业之后,直接从事会计工作。如果能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培养管理团队的意识,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不断改进工作中的问题,提高综合素质,将可以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
路径一:熟悉会计操作、会计核算流程,具备财务筹划技能后,可
根据调查,目前在我们国家的的会计专业的职业发展可以概括为一下几点:
一。内资企业:需求量大,待遇、发展欠佳。
职业状况:这一块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是最大的,也是目前会计毕业生的最大就业方向。很多中小国内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对于会计岗位他们需要找的只是“帐房先生”,而不是具有财务管理和分析能力的专业人才,而且,此类公司大都财务监督和控制体系相当简陋。因此,在创业初期,他们的会计工作一般都是掌握在自己的亲信(戚)手里。到公司做大,财务复杂到亲信(戚)无法全盘控制时,才会招聘“外人”记记帐。
二。外企:待遇好,学得专业。
职业状况:大部分外资企业的同等岗位待遇都远在内资企业之上。更重要的是,外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和方法都成熟,对新员工一般都会进行一段时间的专业培训。工作效率高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分工细致,而分工的细致使我们在所负责岗位上只能学到某一方面的知识,尽管这种技能非常专业,但对整个职业发展过程不利,因为你难以获得全面的财务控制、分析等经验。后续培训机会多是外企极具诱惑力的另一个原因。财务管理也是一个经验与知识越多越值钱的职业,而企业提供的培训机会不同于在学校听老师讲课,它更贴进实际工作,也更适用。
三。事务所:小所和外资大所的云泥之别。
职业状况:所有的事务所工作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累!区别在于很多小事务所所,待遇低,加班不给加班费,杂事多……外资事务所例如普华永道则待遇要好的多,但从某种方面来说,他们的工作任务更重,坊间甚至有传言说在那里是“女人当做男人用,男人当做牲口用”,加班更是家常便饭,著名的“安达信日出”就是指员工经常加班后走出办公楼就能看到的日出。但在事务所确实能学到很多东西,即使是小所,因为人手的问题,对于一个审计项目,你必须从头跟到尾,包括和送审单位的沟通等等,能充分锻炼能力。大所则是对团队合作以及国际会计准则、专业性、意志等方面能给予地狱般的磨练。
四。理财咨询:方兴未艾的阳光职业。
职业状况:去过银行等金融机构招聘会的同学应该知道,现在对个人理财咨询职位的招聘需求量正在慢慢放大,而且,由于社会投资渠道的增多和保障制度的改革,理财咨询服务必将走进更多城市白领的生活。此类人才的需求增长点应在社会投资理财咨询服务机构
五。公务员、教师:稳定有余,发展不足。
会计人考上公务员或被招进高校做老师,和其他专业的人从事这些职业一样,有稳定、压力小的优势,也有发展艰难的。
随着会计制度的日臻完善,社会对会计人员的高度重视和严格要求,如果作为未来社会的会计专业人员,为了顺应社会的要求,加强社会竞争力,也应该严于自身的素质,培养较强的会计工作的操作能力。
【关键词】企业会计 政策选择 市场经济
一、前言
我国的经济发展在近几年不断呈现上升的趋势,而财务会计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使得其越来越受到国家和各大企业的关注。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企业财务信息的质量有非常直接的联系,它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资源配置的情况,进而影响整个市场的资源配置情况,关系到整个经济的健康发展。笔者主要针对我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现状,研究企业会计政策选择行为,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会计政策选择概述
我国对于企业会计政策的定义主要概述为:企业在进行企业会计核算过程中使用的原则以及会计处理的一系列方法。会计政策主要是由企业管理的当局做出决定的,它主要是负责企业的日常核算以及编报财务报表等工作,具体指的是一些会计原则和方法。
企业会计政策主要涉及综合性会计政策、资产项目、负债项目、损益项目以及其他的项目。根据企业会计政策的概述发现,企业对于企业的会计政策具有一定的选择权。会计政策在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都需要经历一个会计政策选择的过程。对于会计政策选择的理解,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进行。宏观方面的选择是指会计准则的制定主要由财务部所属会计司来制定,微观方面的选择指的是一些个别企业在对具体的会计业务处理的时候所做出的选择。会计政策选择指的是企业的一些经理人员在规定的准则下,根据企业制定的发展目标,对于可以进行选择的一些会计原则和方法进行细致的分析过后,再选定其中最能够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会计政策的过程。可以看出,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特点在于它不仅是把一些个别简单的方法进行汇总,还是将其进行整体的优化组合。企业在进行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时候会结合企业的共同发展目标,在统一的政策指导下进行选择。除此之外,会计政策的选择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企业的会计政策在选择的时候不仅要根据某项经济业务在最开始的阶段的发展状况进行选择的,还要根据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企业自身发展带来的变化,对企业的会计政策进行重新选择,因此它始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处在不断的变化中。
三、企业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披露不合理
我国目前企业财务会计相关文件规定需要披露相对比较重要的会计政策和出现变更的内容,但是并没有将其详细的格式等进行规范,而且对于一些不按规定进行披露的企业并无惩治措施,这导致企业会计政策披露十分不科学。很多企业在进行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时候并没有将其选择的具体依据和理由进行详细解释,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掩饰其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候的动机。很多大型企业会模糊信息披露的过程,掩盖其真正目的而逃脱惩罚。
(二)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不科学
我国一些企业在对会计政策进行选择的时候,为了实现个别利益的最大化,容易在决策的选择上形成对公司发展不利的影响。对于一般的企业发展来说,其在选择上受到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例如法律、经济和政治等,还有公司自身的发展状况。对于一些发展规模比较大的企业,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在于法律,因为很多大型企业在不断发展之后,势必走向上市,成为上市企业后,它需要受到很多法律条文的影响和制约。另外,因为各种法律条文的制约,能够刺激一些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主体在进行选择的时候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刺激其对盈余管理的动机。如一些管理层次人员在进行盈余管理的时候,会为了提高其经营效益、得到相应的业绩考察指标而做出细微的会计调整,尤其是对于一些大型的企业,落实地方企业会计政策是支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当企业发生亏损严重的时候,地区政府会进行扶持,当扶持没有出现明显效果的时候,政府会参与其盈余管理之中。
(三)企业会计政策选择被赋予的权利过大
我国企业会计政策相关规定允许对于一些同类交易使用不同的会计政策,还允许根据情况的变化对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进行变更,其目的主要是希望一些公司能提供出一些关于企业财务发展状况和经营状态等的可靠信息,可是这种方法使得一些企业利用这个在企业制度和会计准则方面的过大空间,随意根据自身企业的利益对会计政策进行随意更改,在盈亏调查前后进行盈余的管理和调整,获取不正当的效益。按照企业会计的相关制度,一些长期投资在进行核算的时候允许使用成本法和权益法。基于此,会计政策的制定标准较为严谨,一些企业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虽然会遵循企业管理要求在股权比例方面做出具体的规定,但是在如何选择计算方法的问题上有所顾及,因此,很多上市公司可以使用这个方法来进行盈余管理。与此同时,国家有关部门要不断强化外部监督机制,充分发挥行业自律、政府监督、法律规范的重要作用,对其会计政策选择行为施加强有力的制约,避免事态扩大。
四、规范企业会计政策选择行为的措施
(一)规范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披露
相关研究表明,企业的财务报告中应当披露的信息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主要包括适当性、公正性和充分性。适当性指的是财务报告中披露的信息不能让决策者产生误解;公正性指的是财务报告中披露的信息要不偏袒信息相关者的任何一方;充分性指的是财务报表中的信息应该尽量包括和决策相关的所有信息,企业要把上述原则进行结合才能真正规划企业会计政策选择行为。
因此,我国应该尽快建立会计信息披露的规则,将企业在披露方式、披露时间和格式等方面进行具体的规定,以避免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将企业的会计信息政策进行详细的公布,使得企业一些管理人员无法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方面的漏洞来进行盈余管理,以谋取私利。
(二)提高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科学性
要想提高我国企业在会计政策选择方面的科学性和针对性,需要从各个方面设置相应的措施来进行适当的约束。我国的证券相关管理部门已经对于股票的发行从原来的额度改为了核准制度,这样的改变能够削弱新股定价方面进行盈余管理方面的诱导因素。在我国今后的经济发展时期,要对股票发行制度进行市场化的改革。对于一些企业的配股资格方面,应该设置一个更加科学的关于多变量控制的体系,把绝对数控制和相对数的控制进行融合,这样能够增加一些大型企业进行盈余管理和逃避市场管制的使用成本以及难度系数。
(三)谨慎赋予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权利
因为我国目前很多大小型企业在股票市场的发展时间短,经验不成熟,他们不能真正理解企业会计制度给予会计选择的权利,而将其误认为是盈余管理的工具,使得股票市场不能得到资源的合理配置。所以,我国需要谨慎赋予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权,对其进行适当的限制。首先,可以对企业会计制度和政策进行适当的调整,来减小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从而达到限制企业进行随意变更会计政策的目的;其次,在制定会计准则和政策的时候要有一定的远见,要能够保持较为长远的适应性,尽量将会计政策延伸至各个领域,减少一些领域出现无法可依的现象;最后,我国要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在制定会计政策的时候,减小会计政策可选择的空间,对于一些会计选择的政策要尽量明确和细致。
五、结语
我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国内各大企业的共同努力,而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企业在日益走向强大的过程中,内部财务会计信息的管理成为了十分重要的问题。企业中,财务会计政策选择是关系到企业发展的十分重要的因素,很多管理人员利用政策上的漏洞来谋取私利,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本文主要探析企业会计政策选择行为,以期为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提供建议。
参考文献:
[1]桂涛。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J].技术与市场,2012,(04).
[2]翁莹。会计政策选择存在问题及对策[J].企业研究,2011,(14).
[3]王晓玲。对中小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中纳税筹划的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03).
【关键词】行政事业 管理会计 应用
一、行政事业单位构建管理会计体系的背景概述
(一)管算结合需求日趋迫切
现阶段,我国深入改革了公共财政体制,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市场化趋势在不断加强。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有着越来越高的社会服务需求,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将越来越多和更加复杂的公共产品提供给公众。而传统的会计工作将财务会计作为核心的一些弊端逐渐显现,无法满足事业单位日常运营需求。因此,就需要构建管理会计体系,借助预算管理系统、成本控制系统等来对日常管理进行协助,有效协调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
(二)管理会计模式迫切需要实现体系化
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所构建的会计体系中还存在诸多细节问题,但是因为有国家指导文件的规范,以及经过不断的实践,体系已基本形成。这种会计体系仅仅在个别业务或个别板块中体现了管理会计的内容,比如: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预算管理、内部控制等活动时,往往依据国家相关文件来执行,决策体系比较缺乏。虽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却不能保证将其深入执行下去。在固定资产管理中,虽能有效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却无法将本制度实施于其他业务活动中。这些情况标明行政事业单位亟需构建一个体系化的管理会计模式。
二、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职能与特点
(一)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职能
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包括分析过去、管控现在、影响未来。通过三方面职能的作用,实现对行政事业单位有效内部治理,实现资金预算的合理使用,达到既定的绩效目标。
(二)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特点
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特点,在服务对象上是兼顾外部报告的内部报告,在服务定位上与各级领导是伙伴关系,在内容构成上则是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的并重。兼顾外部报告的内部报告,同企业一样,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报告是一种内部报告,主要服务对象是内部管理者,但是行政事业单位具有预算、决算、经费、审计等公开特点,因此也是一份重要的外部报告信息。与各级领导是伙伴关系在行政事业单位机构中存在着管理登记,该等级是建立在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上,财务工作者与领导是业务伙伴关系。在行政事业单位,领导是管理会计的VIP客户,同时也是项目负责人以及下级行政事业单位的法人代表。财务和非财务信息并重,为领导和管理者提供的会计信息,既要包含一定的数据信息,也要拥有较高的分析水平,数据必须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从而使得领导和管理者从全局战略出发,更多、更清晰地对信息进行了解,进而进行决策。既要报告过去成果,也要监控当前业务,进而预测未来。
三、加强管理会计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应用的措施
(一)加大研究投入,提高认识
虽然我国在管理会计方面的研究和应用都相对较晚,发展相对落后,但是国际上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实践经验丰富,因此,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对于管理会计的应用可以通过拨付专项科研资金等方式整合科研资源,聘请组织专家进行研讨等来加大对管理会计的了解以及应用。同时,组织对管理会计的培训投入,使对管理会计的研究更加深入,促进其更好更快地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实际经验,为管理会计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应用提供便利。加大财务界对管理会计研究和发展的关注度,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广应用的成果,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应用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此外,行政事业单位自身也要加强对管理会计应用的研究和摸索,及时总结管理会计的实践经验,为单位自身发展开拓道路,同时积极吸收和借鉴企业管理计方面先进的理论和实际经验,以此增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应用和建设的指导性。
(二)积极培养专业人才,提升专业水平
针对管理会计对于人才的专业性要求,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会计人才需要制定相应的人才引进机制和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引进方面,应该建立严格的筛选制度,比如从高校当中挑选优秀的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充实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队伍,同时也可以通过社会招聘选拔具有相关管理会计经验的成熟人才,以此促进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人员专业水平的提升。在积极引进相关专业人才的同时,对原有的会计人员进行管理会计相关知识的培训,加大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对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人才合理利用以及人才优化具有重要作用。在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同时还要注重对于人才的管理,建立健全人才的考核奖励机制,对于在管理会计应用方面有突出成绩的部门或个人给与奖励,对成绩或表现不佳的部门或个人则实施相应的处罚措施,使得管理会计应用的重要性得到充分体现,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确保管理会计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应用。
(三)建立健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
只有建立健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才能为管理会计提供较为精确的信息资料,管理会计的作用才能最大程度上得以发挥。管理会计能够得以有力实施的基础就是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应该确立专门的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者协调部门,专门配置人员,并将责任分配下去,使得内部控制系统的各项工作有序进行,为管理会计的应用保驾护航。比如单位可以开专题研讨会,对容易出现风险和漏洞的地方进行专项整治,同时找到内部控制的风险点,确定关键岗位和重要环节,从而引进风险管理系统,以此加强对风险的监测和管理控制。此外,要建立健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还要以信息化为支撑,对内部控制、预算管理以及财务系统中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融合进行加强管理,注重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交流与共享。
四、结语
随着行政事业单位体制的深入改革,其亟需构建完善的管理会计体系。在具体实施中,要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依据预算管理系统,有机联系预算管理和各项业务活动,加入内部控制体系,以便提升管理效率,有效防范风险,将行政事业单位资源使用情况充分反映出来,帮助行政事业单位管理部门作出更加科学的决策。
通过这一周的校友企业调研,从前期筹备到工作的最终圆满完成,所有的人都付出了很多,但大家毫无怨言,一直坚持到最后。没有人喊累,没有人叫苦,就是这样,在热浪滚滚的夏日下坚守着自己的岗位,拼搏、奋斗、努力。这让我体验到了一种强大的团队精神,一种只求付出不索回报的团队精神!在实践中学到了不少用语言所无法表达的东西。在与高年级的学长学姐们交谈过程中,更加认清自身存在的不足,以下就从几个方面来总结这短短7天在忙碌奔波中度过的点点滴滴。
一、做好人生规划
走出高中,步入大学。很多同学都松懈了,一下子失去了目标。不知道自己一天到底要做什么,或是做什么都不起劲。
很多人缺乏清晰、明确的人生目标。到底要做怎样的人,到底要干什么样的事业,这些对于很多人而言毫无概念。大学环境实在是太优越了,太舒适了,外界的诱惑让人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变质,堕落。
人一旦失去了目标就好比航行在大海中的小舟失去了方向,结果不堪设想。
我们应该明确自己进入大学的目的是什么,要对自己有一个合理清晰的人生规划,认清自我,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制定出短期目标和长期规划。只有明确了自己干什么,怎么干,才能够在以后的日子里奋斗,拼搏。
很多学生都说毕业之后很困惑,不知道自己究竟该干些什么。其实说到底还是没有目标。所以,订立目标很重要,目标就是动力,让人可以不断前行。
二、丢弃大学生的优越感
访谈交流中,学长学姐们的话对我感触很大,我开始不断反省自己。
社会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就是当代大学生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总觉得自己是一个大学生,就比别人优秀,就比别人强,有些人甚至要求公司怎么样怎么样。其实走出校园,你就什么都不是。现在的本科生已经比比皆是,更不必说大专生了。处在信息科技大爆炸的时代,我们要学会的是去适应这个社会,而不是让社会来适应我们。社会是一个冷面孔,很多时候你十个笑脸也换不来人家一个正眼,这就是残酷的现实。
所以,不要觉得上大学就已经出人头地了,大学只是一个提升自我价值的平台。你要利用一切有利的资源来锻炼自己,而不是时刻以主人翁的身份来看待身边的人,现在的大学生已经是弱势群体。如果到现在还认识不到这点,就太危险了。
三、学好知识、锻炼自己
大学是我们追求更高层次知识的学府,所以学习始终是第一位的。作为学生,学习毕竟才是我们的天职。但是,也不能一味的只是学习,那样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学习成绩优秀的书呆子而已。这样的人,也是要被社会淘汰的。
理论知识一定要学,将来不管从事什么,始终都是一种储备。但在学好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具备各方面的能力。人际交往、为人处世、说话办事等等,这些东西都是迟早要学的。
大学其实是一个小社会,一定要好好锻炼一下自己,毕业之后,进入企业单位工作,就不避免要处理与同事的关系,与上下级之间的关系。领会领导的意图,察言观色等等。很多问题都是书本所解决不了的,所以我们要提前锻炼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让自己具备这样的素质和本领。有时候,这些方面甚至会发挥出比知识更重要的作用。
四、好好学习,多考职称
从目前的社会来看,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有人曾打过一个形象的比喻:“站在北京******上扔下一块砖头,砸晕的十个人中,就有八个是研究生。”由此可见,北京的人才需求已经达到了何种程度。
作为一个大专生,在学历方面,我们不占什么优势。如何才能让自己脱颖而出,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很现实的一个突破口就是多考证,多考职称。学习会计,要考的证太多,会计证、初级会计职称,中级、高级、注册会计师。我们要利用在学校有利的环境刻苦踏实的学习,让浮躁的心平静下�
基于这个问题,我们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利用暑假或者课余时间去一些会计理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专门从事会计工作的专业性机构锻炼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这是必要的。把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上去,毕业找工作无疑增加了制胜的筹码。
通过这七天的调研活动,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懂得了不少道路。我很幸运能有这样一个机会,这些感触和经历将 在我失落迷茫时,在我懊恼想放弃时,我会想到它们,它们会让我增加力量,恢复斗志,不断前行!
我会记住和大家在一块难忘的七天,这七天来,虽然很苦、很累,甚至有时候坐在公交车上都能睡着,但我很快乐,因为有一群有理想,有斗志的人一直陪着我,坚持到底,义无反顾。感谢你们,让我体会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一种团队精神。
难忘的暑期社会实践,难忘的七天美好时光!
一、新会计准则实施意义及体系创新
( 一 )新会计准则实施的意义 (1)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当前,我国会计信息的质量已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制定高质量的会计准则,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比、有用,是降低交易成本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促进资金有效流动,推动产业升级,避免无效投资和资金浪费的重要举措,是深化企业改革、金融改革和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2)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的需要。目前,会计准则全球化趋同已� 截至2005年,已经有97个国家表示将直接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IASB)制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我国原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标准存在较大差异,对引进外资和实施“走出去”战略造成了一定障碍。在引进外资时,由于外商对我国企业财务信息的质疑,增加了谈判难度和交易成本;在我国企业进行境外投资时,也经常面临不熟悉国际会计标准而带来的经营和管理难题;我国企业在境外融资时,由于需将按我国会计制度编制的报表调整为按国际会计标准编制的报表,因而加大了报表转换成本。随着我国经济开放程度越来越高,活跃在国际贸易和境外资本市场的中国企业更需要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 所以我国必需制定统一的、与国际标准趋同的会计准则,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提供支持。(3)适应我国会计法律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必须与我国的法律要求和具体实际相适应。原先的《企业会计准则》尤其是基本准则的相关内容, 已经与上述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产生了不一致的地方,需要加以修改。因此中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是我国会计法律发展的必然要求。
( 二 )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创新 我国新会计准则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各具体准则之间的协调性也较强,对企业的会计规范提出了较高要求,不仅从整体上提升了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而且提高了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减少了执行过程中的随意性。新会计准则与原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相比较,有以下几方面的创新之处:(1)公允价值计量方面的创新。公允价值与风险管理紧密相关,公允价值实际是资产风险的量化。新准则中对会计计量问题进行了系统规定,除了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和现值等已有计量属性外,特别增加并强调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明确规定“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考虑到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新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较为谨慎,只是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等方面采用。同时还严格规范了运用公允价值的前提条件,即公允价值在具有商业实质并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采用。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比,我国新准则体系在经济业务的技术处理上也进行了审慎考虑,如投资性房地产就没有采用含有较多假设的估值技术。(2)缩小企业利润调节空间,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新准则针对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利润操纵现象,针对性地对旧准则进行了修订,缩小了企业调节利润的空间。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债务重组方法的变革。《企业会计准则第11 号――债务重组》将原先因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豁免或者少偿还的负债计入资本公积的规定,改为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二是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现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可以将以前年度计提而又在以后期间恢复的资产减值转回。许多上市公司运用超额计提大量的资产减值准备而在以后年度逐步转回的方法进行利润调节。针对上述问题,新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期间不得转回。这个规定无疑切断了运用此种方法操纵利润的途径。三是存货发出计价取消了后进先出法。这从源头上遏制了企业通过改革存货发出计价方法来调节期间利润的做法。采用先进先出法对存货进行计价,可以排除人为调节存货成本的影响因素,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比性。(3)合并财务报表的指导思想转向实体理论。新准则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以账面价值作为会计处理的基础,放弃使用公允价值是为了避免利润操纵,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包括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这里再次体现了对公允价值的谨慎使用。这对规范我国上市公司合并重组与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提高企业利润的可信度具有重要意义。从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来看,新准则更关注实质性控制,母公司对所有能控制的子公司均需纳入合并范围,而不一定非要控股,即使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只要是持续经营的,也应纳入合并范围。这也体现出合并财务报表的指导思想已经从母公司理论转向了实体理论。新准则还要求,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按权益法进行处理,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按购买法进行处理。这一方面可以更公允地反映经济交易的实质,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一些企业利用分离经营状况不好的子公司来粉饰集团企业业绩的做法,另一方面可以使各企业合并业务的会计结果更具可比性。
二、新会计准则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一 )谨慎性原则可操作性不强 新企业会计准则充分考虑了市场因素的变化对企业资产价值的影响,规定企业在资产价值发生减值时,可以依据谨慎性原则计提相关的减值准备,这� 但问题是企业在确定资产减值数额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主观随意性,而且操作难度较大。如在计提投资性房地产、长期股权投资、无形资产的减值准备时,必须确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并与账面价值比较。按新准则规定,可收回金额应在资产的销售净价与预期从该项资产的持续使用(持有)和使用寿命结束时的处置中形成的现金流量现值中取较高者。在会计实务中,要准确地获取这两个数值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这两个数值,尤其是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不确定的影响因素太多,即使在管理最规范,历史资料最齐全的企业,也不能确保这一数据的客观准确性,只能凭经验判断。
( 二 )新会计准则使会计成本提高 由于新会计准则对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使得企业不得不加大对会计人员的在职培训经费; 甚至有的企业由于现有会计人员无法胜任新会计准则的具体实施工作, 不得不聘请胜任的人员开展工作,从而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成本。由于新会计准则赋予企业在会计处理上更多的职业判断, 相应地会计监督的水平也必须相应提高,财政部同时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目的不言而喻:为提高审计质量, 进一步强化专业监督提供有力支持。 由于新会计准则给予企业在会计处理上更多的职业判断, 提高会计监督水平必然要求更多的人力和物力的投入, 从而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成本。
( 三 )新会计准则存在利润操纵空间 虽然新会计准则规避了企业在某些方面操纵利润的行为, 但企业在实施中仍然存在着可能的利润操纵空间。 如债务重组或者非货币易准则中, 原准则不允许债务人将债权人的让步确认为重组收益, 非货币易也规定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来确认换入资产的账面价值。 而新准则中的债务重组交易将以公允价值计量并允许债务人确认重组收益、 非货币易中也允许以公允价值确认换入资产价值和置换收益。 这就使得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很可能会在上市公司出现亏损的情况下, 出于维持公司业绩或其他目的, 通过债务重组或以优质资产换劣质资产的非货币易, 来改变上市公司的当期损益。
三、新会计准则完善的建议
( 一 )完善新会计准则的各项配套 会计改革还需要与其他改革相配套、相协调,否则也难以全面地实施。我国现行的一些法律、法规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不一致。从法人治理结构上看,职责不清,同股不同权,政府干预企业的情况时有发生。所以,应当对部分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完善,使会计准则具有更高层次的公正性和可操作性。准则与制度的配套,新会计准则体系主要包括: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会计准则和相关应用指南。从现阶段来看,我国暂时还无法取消企业会计制度, 绝大多数的企业仍将在一定时期内执行会计制度。 为了避免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存在的矛盾和冲突,会计人员应尽快学习和掌握新会计准则, 尽可能做好准则与制度的协调匹配。
( 二 )加快会计准则的环境建设 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的最有效的办法。加强企业的内外部监控主要包括:加快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优化的组织结构和高效的运作程序;建立先进可靠的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加强内部控制的监督与评审,确保内控制度被较好地执行;加强企业外部监管,如加强证券监管的规范化和公开化,对企业信息披露加强管理与监督;加强外部审计监督,加大处罚力度。
( 三 )规范上市公司行为 首先,健全法律制度,加大上市公司违规成本。目前,随着我国经济开放程度越来越高, 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明显。但如果我国财务舞弊情况严重, 使投资者丧失在我国投资的信心, 那么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将会产生大的损失。因此, 必须健全我国的法律机制, 加大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提高处罚效率, 对中介机构――包括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机构在内的违规进行严格的惩处。其次,加大对资产评估市场的监管力度,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随着新会计准则的颁布, 打造一个完备的企业和事务所内部控制体系的任务也相应凸显。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是促进实现企业发展战略、防范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提高财务报告信息质量、保证资产安全完整的“防火墙”。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徐跃:《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会计研究》2006年第9期。
关键词:商业银行 会计 风险管控
随着国家财政货币政策的紧缩以及当下金融市场环境竞争的激烈,各个商业银行开始简化其会计业务操作流程,所以一定程度上各商业银行放松了对风险的管控,进而诱发了许多不合规的业务操作;与此同时,在当前社会风气浮躁的大背景下,人们普遍着眼短期利益,急功近利;另外由银行内部工作人员因素所造成的业务操作风险亦不容忽视。在此背景要求下给出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化解之道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商业银行会计业务操作风险现状及成因分析
从会计风险的构成分析,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是商业银行在会计柜面主要面临的两大问题。如果只发生单纯的业务差错那便是操作风险问题而无道德风险问题,但在存在道德风险而没有操作风险的情况下,人员的违规作案则难以施展。所以只有一同发生道德风险和业务风险时,事故与案件的发生才能变为现实。
从银行的管理层分析,由于上传信息的真实性会逐渐衰减,当负面信息由基层往第一个管理层上传时,经过信息的美化加工,其真实情况通常会被粉饰或变通后才传达到上一层管理者,最终管理层收到的信息通常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除非事态严重无法隐瞒,否则经办人员与管理人员都不会有向上级报告的意愿,只为逃避责任,避免责罚。
从会计的内部控制分析,银行会计规章制度的建设相对于各种不断推出的金融产品明显滞后,尤其在某些账务核算细节方面还存在着空缺,这便容易给前台的操作人员带来一定的操作风险,同时也影响着会计人员办理业务的质量。当下我们虽然可以通过授权复核参数等手段来对会计业务操作进行有效的控制,但依然很难将柜员的违规行为降到最低。
2、实证分析
2.1、案情回顾
案件1:2004年9月4日,哈密地区公安局经济侦查队接到报案,哈密市城郊信用社新西分社有大额高息揽储,挪用储户资金,帐外资金循环等违法犯罪行为。后查实,会计王凤霞,出纳尉萍等人涉嫌侵占、挪用巨额资金,涉案金额高达1.45亿元。自该案案发后,哈密市又接连破获信用社职工涉嫌犯罪案22起,被依法判处刑罚的信用社人员23人,涉案金额增至2.98亿元!涉案人员花样百出,可以说用尽了金融领域犯罪的所有手段。
案件2:2012年4月,辽宁省抚顺市某农村信用合作社一储蓄所内,数名储户的存款“不翼而飞”。经警方查证,原来是储蓄前台柜员吴某在2009年至2012年4月期间,利用职务之便,骗其亲友到该储蓄所存款,趁机窃取储户信息,并以挂失为名提取储户存款67.5万元。不仅如此,3月29日到30日两天时间,吴某又利用职务之便,事先留好存单空白底联,将5名储户前一天存入的定期存款135万余元提取。
2.2、状况分析
通过以上案例不难看出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不仅涉及到银行内部的程序和流程问题、银行的组织结构和系统缺陷问题,还涉及到会计人员舞弊及操作风险管控问题。银行内部一些业务行为制度缺陷的存在为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职务之便进行违法活动提供了可乘之机,而且很多案件都是由银行内部人员互相配合后实施的,按照目前银行内部的监督检查机制和内控制度显然不能彻底杜绝内部舞弊等违法犯罪行为。纵观这些年来的银行要案,我国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问题已经日趋严峻,银行内部职员不合规操作、监守自盗的行为时有发生。因此,只有进一步研究健全我国会计操作风险内部控制制度,才能更好实现我国商业银行长期稳定的发展。
3、商业银行业务操作风险相关防范措施
3.1、岗位责任制的势在必行
为了能够明确各个管理层的权限职责,通过正式的授权文件,建立完善的岗位责任制度。首先银行要明确各个岗位工作人员及其工作范围的权限和职责,形成明确的分工,以防止人为的欺诈、舞弊,并能相互监督;其次银行可以将会计管理人员及其重要的岗位实行定期轮岗制度。同时针对有些环节不能相容的岗位,还应当实行岗位分离,以达到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的目的。具体举措:在同一基层网点工作满一定年限的相关工作人员,派遣异地交流,轮换机构;对关键岗位的相关人员在连续工作满一年就必须进行岗位轮换。对还未轮岗的相关人员可以采取强制休假的方式进行轮岗。
3.2、建立科学监控体系
为了能够及时对出了差错的业务进行更正,银行需建立科学完整的监控系统。不仅要有包括工作人员对操作权限的控制、岗位制约、流程控制的事前监督;业务审批、实时复核授权的事中监督同时还要有滞后复核、手工审核业务凭证等事后监督这三个环节。比如在操作权限控制中,对于ABIS系统的使用,有些重要的业务或交易金额超出了相关工作人员的权限便由其主管对相关工作人员经办的业务或事项进行复核授权环节,以实现对经办人员操作权限的控制。
3.3、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会计队伍
一支政治素质够好、业务素质过硬、管理水平得当的会计队伍对商业银行会计业务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商业银行不但可以建立会计岗位资格的准入条件,定期对相关会计岗位工作人员进行考试、审核,对于成绩不达标或较差者按一定比例给以待岗,用以增强员工就业的危机感。不仅如此,实施全面的会计主管委派制,加强会计管理中会计监督的独立性,抵制违规业务操作,用以遏制各种违规违纪操作风险的发生。会计人员作为会计工作的主体,其需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政治觉悟。所以商业银行还可以定期开展相关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其责任感,及时发现和采取相关防范措施也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内部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政。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特点及成因分析[J].大众商务,2009,24.
[关键词] 行为窗;会计课堂;课堂行为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1. 136
[中图分类号] G424.21;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1- 0231- 02
0 引 言
会计专业在高校中一直以就业率高而且稳定而受到家长和学生的青睐,因此高校会计专业的学生高考成绩一般较好,女生比例一般高于男生,文理兼收。但调查发现,期望较高的会计专业学生在毕业就业时却不被优秀的企业认可,高校培养的会计人才远未达到用人需求。在很多学校的会计系或会计学院,学生普遍都较为“沉闷”或“沉静”,走向社会显得创新力和适应力不足。会计行业工作职能的转型迫使会计教育必须进行改革,而课堂行为直接影响教育质量,本文对会计专业的课堂行为进行透视和解析。
1 “行为窗”理论中的问题归属
美国课堂管理流派之一的人文主义流派提出“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的尊严,关注人的心理,重视人的个性。作为人文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的托马斯・戈登反对基于权利(奖励和惩罚)的纪律,他认为,以权利为基础的纪律从长远看是没有效果的。戈登主张的是人文主义的自我控制的非强迫型纪律,他指出纪律就是自我控制,是一种内在的体现。戈登还创造性的设计了“行为窗”这种绘图装置来反映自我概念模式中的纪律主张。“行为窗”又称为“行为四角形”,以一条接纳线为界,将一个四角形划分为可接纳的行为和不可接纳的行为两部分,谁拥有问题谁解决问题。行为窗通过接纳线明确了问题归属,同时还提供了不同的技能集合。因此通过绘制行为窗,可有效的对课堂行为进行解析,使课堂行为(包括学生行为和教师行为)可视化,为我们处理不同的课堂行为问题提供了操作性较强的建议。
行为窗中可接纳线以上的部分为可接纳区域。当“他人拥有问题”时,采用帮助(协助)对方的技巧,包括消极聆听和积极聆听两方面。消极聆听包括沉默、非语言的专注、理解的应答等;积极聆听是以陪伴者的身份,帮助他人发现自己的问题。当双方都处在“无问题区”时,可采用预防技能,即推动自我的技能,让别人了解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主要使用“我-讯息”,真实一致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经验。
可接纳线以下为不可接纳区域。当“我拥有问题”时可采用对抗技能,即解决问题的技能,包括有效能的“面质性我信息”(用“事实+感受”的方式描述他人行为及其对我的影响)、转换技巧(“我信息”与积极聆听的转换)等。“双方都拥有问题”包括需求的冲突和价值观的冲突两方面,可采用解决问题的第三法(他赢-我赢的双赢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可接纳线不是一成不变的。可接纳线的高低取决于他人、自我和环境。我们对不同的人的接纳是不同的;在自我状态、心理和生理不同的情况下,我们的可接纳程度也会不同;环境的变化会影响我们�
2 会计专业的课堂行为的表现及问题归属
国内的学者对大学生课堂行为作了较多的研究、调查和分析,但基于会计专业的课堂行为的研究很少。因此本文在借鉴大学生课堂行为的研究基础上,结合会计专业的具体特点,将会计专业的课堂行为分为教师课堂行为和学生课堂行为两个方面,每一类课堂行为中又分积极的课堂行为和消极的课堂行为两类。按照戈登的行为窗理论,我们以教师的可接纳线和学生的可接纳线为横、纵坐标形成四象限坐标系。其中,教师可接纳线上方表示教师可接纳的区域,学生可接纳线右侧表示学生可接纳的区域,反之为不可接纳的区域。
2.1 第Ⅰ象限:无问题区
在无问题区,教师的课堂行为对学生来说是可接受的,主要是教师的积极课堂行为,包括课前认真备课,授课条例,教师有吸引力等。同时,学生的课堂行为对教师而言也是可接受的,包括学生认真听课、主动提问、积极回答参积极行为。在无问题区可能也包括虚假的可接受行为,比如课堂沉默等。
2.2 第Ⅱ象限:教师处在问题区
学生的课堂行为对教师而言是可接受的,但学生不接纳教师的课堂行为,因此教师处在问题区。不被学生接纳的教师的消极课堂行为主要包括:
(1)教学内容枯燥。会计知识专业性非常强,理论内容空洞晦涩难理解,实务操作知识点多而杂,会计教师如果仅照本或照屏宣科,不能有机的结合实务的讲解就不能吸引学生,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毫无兴趣。
(2)教学方法呆板、单调、陈旧。会计课堂上传统的授课还是教师讲授为主,学生难以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教学课件也仅仅是书本教材知识的重述,在网络和信息发达的当下,不能满足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需求。
(3)教学水平不高。高校引进的青年教师学历高,科研能力强,但可能较少的投入教学的研究中。教学中条理不清,重点不明,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可能出现集体沉默的现象。
2.3 第Ⅲ象限:双方都处在问题区
对学生而言,教师教学态度散漫,发牢骚;对学生态度冷淡,漠不关心,对作业不评价不反馈;备课不充分,讲解有错误;不进行课堂管理等等,这些课堂行为是不可接纳的;对教师而言,学生上课说话、嬉笑、闲聊、手机刷屏等等也是不可接纳的。
2.4 第Ⅳ象限:学生处在问题区
学生不被教师接纳的行为包括参与性不投入活动,如上课走神、发呆、开小差;睡觉、看闲书;用手机玩游戏、看网页、刷微博;作其他作业、背英语单词;课堂恋爱;等等。这些学生对成绩一般不会介意,但屈从于考勤、权威,他们大多出勤,但不参与课堂的学习。还有一类学生由于家长选择的会计专业并不是自己的意愿、或者是由于自我约束低而缺乏学习动力、或者是由于课程太难而受到挫折而反感上课等等原因而表现出旷课、逃课、缺勤、早退、迟到等非参与性不投入活动。
3 “行为窗”视域下规范高校会计专业课堂行为的技能集合
3.1 当学生处在问题区时,我们可以使用帮助技能
帮助技能的前提是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大学生处于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应对学生保持应有的欣赏和尊重的前提下,聆听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教师的积极聆听对高校大学生意义更为重大。高校课堂没有固定场所,学生缺乏与教师的见面交流机会。高校学生辅导员管理学生众多,工作内容多而杂,不可能顾及每一位学生。学生对专业前景、自身职业规划、学习方法、其他困惑等诸多的问题都希望得到教师的指点和帮助。当现实结果与学生期望不符甚至相差较远时,久而久之,学生表现出厌学、自我放任、逃避等问题行为。因此教师对学生的专注、反馈、答疑解惑、聆听、交流等协助引导工作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发现问题,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
3.2 当教师和学生都处在无问题区时,需要采用预防技能
教学活动是一项互动性活动,只有双方洞悉对方的行为并作出反应活动时才能顺利进行。使用“我-讯息”能真实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如教师在课堂中用“表白性我信息”对课堂纪律制定规则,不会对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放任自流不管不问。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非投入性的隐形问题行为时,教师可以采用“预防性我信息”进行处理,如利用声调或语速的变化给出暗示、改变讲课节奏发出提问、邻近控制、甚至中止授课等适当方式。对于课堂沉默等虚假性可接纳行为,教师可用“肯定性我信息”,肯定学生行为的同时,表达对学生的期望,以给予正面的引导。
3.3 当教师处在问题区时,需要采用对抗技能进行解决
对抗并不是针锋相对,而是意味着必须要解决问题。因为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课堂知识的引导者,其行为影响着课堂活动的成败。教师素质包括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素养。优秀的教师应关心教学、关爱学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和信心,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给学生支持和鼓励。教育素养方面,教师应注重教学艺术,改革教学方式。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参与式等课堂教学方式的合理运用,可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将传统式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转换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的模式,鼓励学生多查资料,多做演示,多付诸实践。
教师授课内容的设置可适当结合会计学生关注的就业、专业前沿与前景、自身未来发展等问题,在课堂上引入更多的实务性、综合性、趣味性、前沿性的内容。以现实问题为出发点的分析讨论,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可以使授课内容丰富生动,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3.4 当双方存在价值冲突时,可采用解决问题的第三法
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使大学生面临多种价值体系的选择。学生不恰当的价值观导致学生的多种课堂问题行为。解除价值对立的途径有三种方法。第一法,即“老师赢-学生输”的权威式方法,依靠教师的权威使学生屈从;第二法,即“学生赢-老师输”的放任式方法,教师对学生问题放任不管,学生我行我素。在这两种方法下,学生对权威的反应可能是逃离、抗争、降服,对奖励的反应是依赖,都不能根本的解决价值对立冲突的问题,因为控制和影响成反比。第三法是“教师赢-学生赢”的双赢式方法,依靠的是师生间互相平等、互相尊重、民主友好的关系。因此解除价值观冲突对立的关键是自我调整。
学生通过德育、心理辅导等正确的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意识到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将社会需求内化为自身内在的需求,进而变成学习和奋斗的内在动力。同时养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以达到马斯洛需要层级的自我实现的最高级别。教师通过师德建设和自我调整,正确的认识科研和教学、职称和责任等各方面的关系,进而真正的投入教育事业,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学校通过环境、制度等的调整,建设有价值的学校文化,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坚实的后盾。
主要参考文献
关键词:基建会计;行政事业单位;合并
1.基建会计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概述
我国在会计建立的机制上还不够完善,要想对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以及使用的情况进行详细的审核,就要通过统一的财务审核机制,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一个单独的会计审核机制来对建设投资等情况进行分析,有效地将基建会计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合并起来,建立完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完善公共财政建立的制度,也是目前我国建设发展必然的要求。
1.1 行政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分离的现状
基建会计制度通常应用在建设单位的会计工作中,其负责的范围是对建设单位的流动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对资金的来源以及用途进行有效的监督。基建会计制度要依据宏观管理的策略来定期的对资金的使用进行考核,从而分析其资金的利用率等带来的效益。而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财务会计的工作各个部分都是独立的,管理起来比较分散,分离核算方式的应用体现了制度的优越性,对建设单位的会计工作起到了积极的影响。我国经济快速的增长使得这种会计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发展的需求,两种核算的方式也不利于财务操作,严重地阻碍了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益。
1.2 基建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单独工作存在的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经费核算系统与基建投资核算系统共同构成了两大核算的主体,由于两大核算系统的核算内容和要求不同,造成了事业单位内部出现了两种核算的体系,分别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与会计制度的要求和原则发生了冲突,事业单位存在的两种会计体系使得财务核算的范围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对核算的标准与执行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减小了核算体系的操作空间,造成了财务核算的效率低下。由于财务核算主体的不同造成了财务制度与编制主导下的局面混乱,引起了报表整合财务信息的不完整,无法提供有效的信息与完整的经济活动,阻碍了会计核算的发展。
2.基建会计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合并的必要性及对策
上文已经对基建会计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分离单独工作的现状及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而探究出现问题的原因,接下来,本文将从基建会计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合并的重要性入手,研究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完善对策,从而指出健全财务核算会计制度、强化监督制度的措施。
2.1 基建会计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合并的必要性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基建会计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分离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在一系列报表中有着很多的差异之处,难以统一管理。如果可以有效地实现财务统计工作的统一化,就可以从根本上推动会计信息记录的完整性,也有利于帮助信息需求者了解整体经济的运营情况。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共财政体制不断地进行改善,基建会计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合并有利于完善公共财务体制,在国家进行部门预算、收付等改革中统一核算的模式,有利于公共财务体制的改革。另外,基建会计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合并是伴随着现如今经济发展的需求变化而变化的,可以有效地满足国家事业单位中对财务的管理需求。
2.2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完善的对策
在进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完善的过程中,要注意保证合并后信息的全面性和完整性,要着重调整会计的科目和报表的形式,不能干涉到会计工作的有效进行,坚持建立统一的行政事业单位筹建资金。在行政事业单位合并后要注意对会计科目进行全新的设置,需要在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资产类中增加预付和在建工程两个科目,不断地进行细化分类,核算在行政单位建设中可能遇到科目的筹划和运用情况,及时地提出合理的运营措施。
其次,要对现有的会计要素进行合理的分析,统一两种会计管理制度,明确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的相关要素,基于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对会计项目进行合并再造。在行政事业单位中,要注重会计项目合并后的设置管理问题,将会计的项目细化,保证出现的项目可以有效地进行精确的核算。
2.3 健全财务核算会计制度,强化监督制度
国家在公共财政体制的改革中,要不断地完善体制,不断的推进部门的预算机制、国家收支分类等改革的措施。对事业单位两种会计制度进行统一的管理,严格规范会计审核的制度,基建会计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合并要满足事业单位管理的需求,资源的整合要符合经济形势的发展,对基建财务统筹的管理,控制基建内部的成本,使得资金得到有效的利用,国家在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进行完善有利于国家对财务信息进行统筹和规划,有利于资金的使用管理,可以有效地帮助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信息的收集和管理。另外,需要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划列入整体的预计中去,随着国家的深化改革,对财政基础进行不断地丰富与完善,从宏观的角度上提高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发展和完善。
总结
综上所述,基建会计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系统的独立运行严重的阻碍了系统化会计工作的开展,基建会计制度长期处于游离运行的状态,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体制,出现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而我国基建会计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核算工作长期处于分立核算的模式,所以出现了两种不同核算的主体,同时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执行制度,严重地影响了我国财务监督工作的正常开展。积极推进基建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合并有助于我国公共财政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汪应明。基建会计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合并的探讨[J].经济视野,2014(22):208-208.
一、论文名称、课题来源、选题依据
选题依据:
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 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预测法三大类。
(1)趋势外推法。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Y=L?M[1+A?exp(—B·t)])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线(数学模型为: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其预测值Y为技术性能指标,t为时间自变量,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2)相关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条件、参数、因果关系数据和其他信息,建立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模型,预测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关分析法认为,一种技术性能的改进或其应用的扩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关的,这样,通过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对该项技术进行预测。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导前—滞后相关分析、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的相关分析、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等方法。
(3)专家预测法。以专家意见作为信息来源,通过系统的调查、征询专家的意见,分析和整理出预测结果。专家预测法主要有:专家个人判断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及德尔菲法等,其中,德尔菲法吸收了前几种专家预测法的长处,避免了其缺点,被认为是技术预测中最有效的专家预测法。
趋势外推法的预测数据只能为纵向数据,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时,只能利用过去的产品技术性能这一个指标来预测它的随时间的发展趋势,并不涉及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科技、经济、产业、市场、社会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现代商业经济中,对于产品技术发展的预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产品过去技术性能指标按时间的进展来类推,而应系统综合地考虑现代商业中其他因素对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深刻影响。相关分析法尽管可同时按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来进行预测,但由于它是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中的某些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因素求出的具体的回归预测式,而所得到的回归预测模型往往只能考虑少数几种主要影响因素,略去了许多未考虑的因素,所以,所建模型对实际问题的表达能力也不够准确,预测结果与实际的符合程度也有较大偏差。专家预测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依靠的是预测者的知识和经验,往往带有主观性,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预测准确度的要求。以上这些技术创新预测技术和方法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但在新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技术创新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应有新的丰富和发展,以克服自身的不足,更进一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先进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目前,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中,一般只考虑如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1)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连续性;
(2)经济效果;
(3)社会效果;
(4)风险性,在对此四方面内容逐个分析后,再作综合评估。
在综合评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
Delphi法(专家法)、AHP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估法、决策树法、战略方法及各种图例法等,但技术创新的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其中存在着广泛的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同时,还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等诸多复杂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评估科学性的要求。
关于技术创新评估的研究,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无论是指标体系还是评估方法,均处于研究之中,我
关键词:战略管理;管理会计;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现在面临激烈的竞争环境,必须从战略发展的高度出发进行科学管理以助于谋求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总战略决策及其相关的决策,如市场战略决策、管理战略决策和成本战略决策等,这些都需要提供相应的信息支持,这就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中需要引进战略管理会计体系。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概念
战略管理会计是指协助高层领导制定竞争战略、实施战略规划,从而促使企业良性循环并不断发展为目的,能够从战略的高度进行分析和思考。战略管理会计能为我国各商业银行实施战略管理提供最切实有力的支撑,进而满足我国商业银行管理者对信息的需求,从而做出相应的战略决策。
二、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应用现状
现今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就迫使我国商业银行管理者为提高其竞争力水平,必须深刻认识到战略管理会计的重要性,并且积极研究如何运用战略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中的推广。到目前,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各商业银行的应用仍然处于探究阶段,可以说没有任何一家商业银行能够全面系统地应用战略管理会计。
(一)战略管理会计体系在商业银行的应用不健全。我国战略管理会计理念的引进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现在对战略管理会计还没有全面的深入的理论认识和研究,缺少理论指导和支持,这就使战略管理会计在应用中普及范围有限,各商业银行应用战略管理会计的时候缺乏规范的应用原则和运用机制,没有推行统一的规划和设计,限制银行全面推行战略管理会计。
(二)提供的非财务信息较少。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应用战略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大多为财务信息,提供的非财务信息相对来说较少,管理信息的类型比较贫乏。现今社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商业银行运用战略管理会计应符合银行的战略管理的需求,提供大量的非财务信息来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其中包含客户、途径、质量以及作业等相关方面的信息。
(三)提供的长期战略管理信息较少。现阶段的战略管理会计在银行的应用中只是利用财务会计信息资源,应用相应的统计方法,更多地关注银行现阶段的经营状况,实现对银行内部成本计量以及盈利水平的监控,而对于符合银行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相关的信息涉及较少,可以说我国各商业银行运用实施战略管理会计仍旧处于传统管理会计的阶段。
三、完善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应用措施
(一)加强战略管理会计研究。为了使战略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的应用过程中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在相关知识领域,各商业银行应组织相应的会计和管理的学术专家加强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研究,使战略管理会计知识体系结构得到补充和完善,在应用的过程,针对发生的不足和缺欠应给与及时的调整。
(二)加速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商业银行的运用进程。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应该与我国特殊的国情相结合,不能一味照搬国外做法,应该筛选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战略管理会计的知识理论及使用方法。对于战略管理会计的试点实施,应该选择一些内部制度健全,体系相对完善的商业银行,因为战略管理会计虽然容易被接受理解,但实际上需要很强的操作性,所以不能普遍适用。同时,在试点的商业银行使用了战略管理会计之后其管理水平切实得到提升之后,才能普遍性的推广使用。
(三)建立现代商业银行信息管理平台。对银行现行的经营模式,业务管理模式进行全面深入地整合和改革,建立数据资源共享,管理信息共享,客户信息共享,业务流程共享,授权管理集中的新的银行管理模式,实现金融体系和市场营销、信贷和风险等其他系统的信息集成和数据共享,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实施提供完整及时全面的数据信息,进而有效地完善在各商业银行应用实施战略管理会计系统。
(四)提高商业银行信息化管理水平。要想使商业银行的更快更好地发展,发挥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商业银行应增加对科技的投入,建立统一的信息资源管理部门,搜集相关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并且提供真实完整的数据作为支持,才使战略管理与管理会计能够更好地结合,发挥其优势。
(五)应用战略地图并提高平衡计分卡的实用性。应用平衡计分卡在商业银行进行绩效评价的时候,应尽可能的对战略实行全面地、具体地、系统地描述,这就可以运用战略的可视化战略工具,即战略映射来完成,进一步完善银行银行业绩的评价指标和目标值的描述,战略目标的描述以及各行动计划的描述等,使银行各部门的员工能够明确自己的责任和权利范围,充分理解银行各项战略部署,确保各部门以及员工的工作目标与银行的战略目标一致。
总之,在我国各商业银行全面地实施战略管理会计体系虽然应用前景乐观,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仍将需要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需要较高的员工认同度,并且对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以及财务成本都有很高的要求。各商业银行应当通过不断的探索,选择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战略管理会计方法,建立有助于银行长期发展的战略管理会计体系,进而使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在各商业银行得到充分的发挥。(作者单位:沈阳化工大学科亚学院)
参考文献:
[1] 姚正林,耿斌。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金融企业应用之研究[J]. 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2).
[2] 邓厚平。推进我国战略管理会计的研究与应用[J].财会月刊,1997(10).16-19.
一、会计理论与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之间的关系
会计理论从不同角度有不同定义。从认识论角度,会计理论是指会计认识主体在会计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发展成的关于会计本质及其规律的系统化理性认识。从定义中可见,会计理论是会计认识主体与会计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仅仅相互作用=空洞无物,因而需要中介”(列宁)①,中介就是方法,简言之,就是会计认识主体(以下简称“研究者”)把握会计客体的物质的或思维的途径、手段、工具和方式的总称。由于会计理论是抽象思维的结果,所以,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指的是上述中介中的思维的方法。
会计理论与其研究方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而言:
1、会计理论是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前提。首先,会计理论内容构成其研究方法的基本内涵。“在科学已经完成。成熟的时候,观念就应当以自己为出发点,科学本身已不再从经验所予开始”(黑格尔)②。经过实践检验的会计理论,在发展新的会计理论和从事会计实践活动时具有方法的功能。如会计理论的渗透,指导、影响研究目的的确定、对象的选择、事实的解释和结果的处理。没有会计理论指导时的会计现象即使被发现,因其无法纳入认识领域而失之交臂,从而延缓会计科学的发展。从根本上讲,会计理论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的结论,而在于它所提供的方法。
其次,会计理论的相对性决定了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不完善性和发展性。由于既有的会计理论不是绝对无误的知识体系,会计理论的发展面对的是本知的领域,会计理论指导的是无法穷尽的纷繁复杂的会计实务,这决定了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不能遵循一套固定的模式,它经历着一个探索、发展、曲折的过程。
再者,会计理论的属性决定了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是一个构成体系。科学的会计理论具有功能上的解释力和预见力,结构上的严谨性和前提简单性,背景知识上的相容性(与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相关性(与本学科的历史知识),表达形式上的简洁性和推确性,以及事实涵盖上的广泛性等。会计理论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会计理论建构不能依靠单一的研究方法,而是各种研究方法综合运用的结果。选择使用任何一种研究方法,都必须符合会计的特点,有助于实现会计理论的某一属性的要求,并且能使其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构成一个体系。
最后,能否灵活、有效地把会计理论转化为研究方法并予以改进,也是研究者素质的体现。获得了关于会计客观规律的理性认识,并不等于就掌握了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创造性地运用理论知识的产物。没有发挥创造性思维、巧妙地运用理论的技巧和艺术,就不能从会计理论中提炼出研究方法来。
2.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创新推动青会计理论的发展。追溯会计发展历史,会计理论的历次重大突破,无不源于采用了正确的研究方法。相应地,会计理论研究方法达到的层次决定了不同时期会计理论发展的水平。如中世纪帕乔利时代只能运用经验归纳方法,将现存的良好的会计实务予以总结,用于指导对会计实务的操作。如果说当时有会计理论,那也只是关于复式簿记记账规则的系统化知识;至十九世纪初期,随着股份公司的兴起,持续经营假设有了特殊重要的意义,采用演绎方法才逐步形成了影响重大的资产计价、收益计量和稳健主义等个别会计观念,真正的会计理论才开始萌芽;本世纪70年代,在会计理论日益丰富和相关学科的推动下,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增加了实证研究等新鲜血液,以会计理论概念框架的建立为标志,会计理论逐步达到了系统化、科学化的程度。
总之,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既是以往研究的理论结果,又是以后研究的出发点和条件;会计理论的发展依赖于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创造和创造性地运用研究方法,二者互为依存、互为条件。没有不以会计理论为依据的研究方法,也没有不借助于研究方法的会计理论。在形成上,二者表现为‘会计方法——会计理论——新会计方法——新会计理论……”的加速循环过程。二、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特征
1、客观性。首先,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产生的基础是客观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是内化于研究者头脑中的思维定势,但它不是先验的,而是长期会计实践、人类会计认识和其它知识凝聚的结果;其次,它的影响是客观的。无论人们对其总结、认识程度如何,从事会计理论研究肯定要借助于一定的研究方法,而且对研究方法的掌握、运用程度如何,决定了研究者理论修养的高低和理论研究成果质量的好坏。
2、全面性。就个体而言,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一旦形成为研究者的一种思维定势,便对研究者的心理素质、行为导向和思维模式产生全面影响。它决定了研究者对问题的审视是着眼于全面还是拘泥于局部?对问题的思考是采用发展的观点还是静止的观点?对问题的解决是抓住本质还是满足于现象?等等;就整体而言,对研究方法的重视和研究程度,决定了一国或一地区同一学科的理论水平和不同学科的成熟程度。美国的会计理论研究水平本世纪初期特别是中期以来一直执世界之牛耳,这固然有经济的促进、法律和法庭判决的强化以及社会公众抨击等方面的因素,但与美国会计职业界能及时审视传统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不足,推出并大量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却有着直接的关系。再如,相对于属于社会应用学科的会计而言,自然科学如物理、化学等理论研究一直居于前沿,会计被斥之为非科学而归类为“艺术”,其中的缘由除了会计有“人”这一理性动物的参与而使其复杂化以外,未形成自己体系化的理论研究方法也是重要的原因。
3、抽象性。首先,从形成过程上看,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是研究者在会计实践的基础上,根据经验事实经过抽象加工而形成的理性认识,以一系列的概念、范畴表征着现实中存在着的普遍规律;其次,从表现形式上看,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是抽象的会计理论体系的构成内容,且居于主导的地位。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研究成果丰富、发展着会计理论体系,使会计科学更臻成熟与完善;最后,从作用上看,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是以潜移默化的渗透方式形成为研究者的思维模式,研究者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某种研究方法的引导与影响。
4、社会历史性。从本质上讲,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是会计需要与会计能力结合的产物。会计需要和会计能力既是有限的(就一定的历史时期而言),又是无限的(就人类的历史发展而言),前者决定了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既有水平,后者决定了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无限发展。一定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现了本历史时期会计需要的层次,反映了会计职业界所达到的实践水平和认识能力。随着会计需要的扩大和会计能力的提高,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也在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丰富,达到逐步完善。相关学科理论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水平对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也产生着重大影响,但它取决于研究者的认识和借鉴以及会计学科本身的特点,归根结底仍是由会计能力所决定的。即使采用同一研究方法,由于研究者认识能力、实践水平、经济地位、阶级利益和社会分工的不同,也会导致调异的研究结果。这说明研究方法本身不具有质的差别,仅由于“人”的因素的影响,而使其具有了不同的功能。
三、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
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类。就其普遍性而言,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是由哲学方法、一般方法和专门方法构成的完整的体系。三者之间有着内在的有机联系:在层次上,前者指导、约束后者,是后者的基础;在内容上,前者依赖、来源于后者,后者是对前者的丰富和发展。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简示如下:(参看《四川会计》2000年第6期第13页)。
1.哲学方法
哲学方法是对各门学科理论研究发生普遍指导作用的方法,包括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中的方法。由于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主要是思维中的方法,哲学方法的各组成部分从思维的不同侧面对会计理论研究产生影响。具体而言,辩证法以一系列客观规律(如对立统一规律、肯定否定规律与质量互变规律)和范畴(如现象与本质、联系与发展),限定了思维的内�
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在思维方法上是一致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三者的有机统一形成一种合力,从内容、过程和结构等方面,搭起了研究者的思维框架,决定着研究者的立场,对研究者的思维起指导、限定和支配作用。研究者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哲学方法,才能树立起正确的观念,基于辨证的思想,遵循逻辑的规律,去建构来源于并用于指导会计实践的会计理论。
2.一般方法
一般方法是适应于某类学科而采用的方法。在科学分类上,按照属性,会计学归属于社会应用性科学。相对于自然科学,该类科学面临着如下困境:影响因素复杂、多变,因果关系难以把握;变化趋向不可逆转,难以置于严格的可重复实验操作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他能根据环境的变化和预测趋向而改变自身的行为,从而使研究目的的实现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人处于社会关系网的束缚中,人际间的相互影响、人对利益的企图以及个体素质上的差异等,给研究的实施增加了难度,等等。社会应用科学所具有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必须将居于最高层次的哲学方法具体化,对从研究历史悠久、研究水平领先的自然科学中借鉴的研究方法赋予新的内涵,才能适应社会应用科学的需要。
在具体内容上,一般方法就认识的深度和水平,可以分为经验方法和理论方法。这种区分是相对的,在实际的理论研究中,两者是相互渗透、互有反复、彼此依存的:
首先,就辨证统一性而言,经验方法与理论方法分别从现象和本质的把握上,达到了对事物的认识任何事物都是现象与本质的统一,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表现形态和表面特征,是感官能直接感知的;本质是事物内在的根本联系,是蕴涵在事物内部不能直接被感官感知的,要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经验方法和理论方法分别通过感觉、直觉、想象等形式对大量经验事实的获取和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理性认识的形成,达到了对事物的初步了解和深刻掌握。事物现象和本质的统一,决定了经验方法和理论方法对思维认识是必不可少的,而且,现象的复杂和本质暴露的过程性决定了思维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
其次,就认识过程而言,经验方法与理论方法从实践、认识与再认识的反复转化上,实现了对理论的创新、检验和对真理的不断逼近。经验方法获取的复杂、零碎、个别或特殊的经验事实,经理论方法的抽象加工形成为条理化的一般性原理或假设,这些假设能否上升为理论,则需重新采用经验方法予以验证,因为抽象加工的结果不是真实的再现,其中受到研究者认识水平的限制,既有理论惯性的影响,以及丰富多变的实践与相对僵化的理论之间矛盾的冲击等。但是,假设的检验不是过程的简单重复,而是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如对实验的设计更周密,调查的范围更广泛,经验的获取更丰富,观察的目的更明确,等等。
显然,从现象与本质这一辨证范畴和认识论角度将经验方法与理论方法有机结合,与当今十分推崇的实证研究模式取得了一致的吻合。实证方法在方法分类上不是一种独立的研究方法,而是以哲学方法为基础、融经验方法与理论方法为一体的综合方法,从这一角度讲,它是一种更先进的方法。
3、专门方法
专门方法是结合某一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在哲学方法的指导下,对一般方法的具体运用。会计学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它具有不同于其隶属大类——社会科学的属性,本着“不同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一切随时间、地点、条件而变化”(斯大林)的思想,在会计学研究中必须对一般研究方法加以改制,即通过扩大内涵和缩小外延,赋予一般研究方法以新质,使其适应于会计这一个别情况。会计理论研究中尽管采用着名称各异、多种多样的研究方法,究其实质,只不过是对一般研究方法的具体运用。
就现实来看,西方国家会计理论研究中所采用的道德法、社会学法、经济学法和事项法等研究方法,只不过是对理论方法中的假说方法的运用,即选择某一视角作为出发点,进一步建构会计理论。如事项法中的假说前提是会计应提供与决策模型有关的经济事项信息,使用者自己有选择适当信息的能力,会计理论在这一限定的前提下建构;就历史发展而言,会计理论研究中依次采用过的描述性方法(60年代以前)、规范性方法(60年代至70年代)及实证方法(70年代至今),也只是分别以归纳法、演绎法和实证研究作为重点,所建构的会计理论分别是对会计实务的总结、会计理论的推演和用于解释、预测会计实务,会计理论的科学性日益增强,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也由不成熟走向成熟。
四、几个具体的研究方法
前已述及,具体到会计领域,就应对一般方法赋予新质,以适合会计的性质和特点。以下从会计理论研究的角度,阐述几个具体的方法:
1、历史法
会计在其产生、发展中体现着自身的发展规律,会计认识是一个无限的发展过程,而任何特定的会计认识都与会计历史有着继承和蕴涵的逻辑关系,是在某种历史形成的范式中产生并表现出一定的发展趋向。历史的追溯不仅是现实会计发展的基础,也是未来会计发展的导向,还是衡量会计认识正确性的标准,即对任何事物的考察都必须联系特定的历史条件,不能以过去的历史约束现在,也不能以现实的状况去否定历史。“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进程在抽象的、理论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进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恩格斯)③
采用历史方法,需掌握宜粗不宜细的原则。因为会计历史的发展渊源流长,细枝末节地追溯会过多地分散、消耗精力,现象的混杂反而不利于对本质的把握。只要弄清会计“在历史上是怎样产生的,在发展中经历了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它的现在是怎样的”(列宁)④,掌握了会计的发展规律,就达到了目的。但由于人们只能从既有的认识水平出发来认识历史,不同时期、不同人员对会计发展规律的认识程度有所不同。
2、借鉴法
W.L.贝弗里奇曾说过:“有时候,决定一项研究的基本思想是来自运用或移植其它领域里发现的新原理或新技术,移植是科学发展的重要方法”。⑤始于中世纪的科学分化,于本世纪表现出统一发展的趋向,各种横断学科、交叉学科纷纷涌现,体现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发展规律。会计科学在历经闭门造车式的研究而走入穷途之时,将自身的触角深入到相邻学科,去吸纳、借鉴三论、数理统计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寻求到了研究的捷径。这不仅丰富了会计的理论体系,加速了会计理论的建设,而且为会计的合理定性和定位奠定了基础,为最终实现科学理论体系的和谐统一奠定了基础。
会计的定性在历史上曾有“艺术论”“工具论”之争,70年代以后,“信息系统论”成为主流,这与三论(即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的形成和普及影响不无关系。根据马克思关于一门科学只有当它达到了能够运用数学时,才算真正地发展了的观点。为了提高会计的科学性,数学方法伴随着实证研究的采用而大量地运用于会计理论研究。
借鉴应以合理为限度,运用过滥,会失去本学科的特性。会计的社会科学属性,决定了再有效的数学方法也不可能穷尽和准确量化所有的影响因素,在哪些方面、以何种程度运用数学方法,仍是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中应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3、假说法
采用有关的理论方法,对经验方法中发现的新经验、事实、材料中隐含的规律性所进行的或然性判断过程,就是假说法。
假说法对任何科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③任何一个结论在未经实践检验和理论论证之前,它就是假说。假说既是理论研究的暂时结论,又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不断提出、检验、修正和补充假说的过程。就是认识进一步深化、逼近真理的过程。科学理论不经假说阶段,根本建立不起来,即使后来证明为错误的假说,也对于建立新假说具有积极意义,不失为形成科学理论的“拓荒者”。
会计科学的理论发展亦遵循着同样的规律。特别是自本世纪中期以来,会计科学认识领域日益扩大,大至宏观的社会责任会计,小至微观的管理人员利益动机等被纳入会计的视野,会计理论思维的探索性、创造性日益增强,相应地,会计认识过程的可直接证实性日益减弱,会计理论研究的对象越来越复杂。但是,任何复杂现象的背后,都有着十分简单的规律。假说方法的终极目标,即在于寻求会计复杂现象背后所隐藏着的简单规律,以使会计理论的建构能从“尽可能少的假设或公理出发,通过逻辑的演绎,概括尽可能多的经验事实”(爱因斯坦)⑦,以符合理论建构的逻辑简单性原则假说方法的过程:首先,提出假说,即依据从经验方法中得到的大量事实材料,凭借思维中的直觉和想象,依靠逻辑分析的力量,从分析中分清主次,从比较中抓住特征,从类比中得到启发,从归纳中引出线索,从演绎中扩大加深研究结论;然后,检验假说,即检验假说结论是否与已知的经验事实相矛盾,是否与已有的科学理论相矛盾,能否很好地解释已有的事实,并排除理论与事实之间的矛盾。如果这些矛盾未能解决,假说就不能成立,尚需反复修正,甚至旧假说代之以新假说;最后,形成理论,经过严格的会计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的假说结论,构成为新理论或已有理论的一部分。
注释:
①转引自《现代认识论》,陈铁民,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8月,P56。
②《科学认识论教程》,高兴华等,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P86。
③转引自《认识论十讲》,吴江,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4月,P126。
④同注③,P128。
⑤转引自《方法的比较——研究自然与研究社会》,孙小礼、李慎,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9月,P69。
我们对单位性质,会计人才的总需求量,会计人员职称的最低要求,会计人才学历,外语能力的要求等各项有关于财会方面的调查内容,具体有:
1、首先是该企业的性质,主要有国有,集体,民营,。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个体,因为不同性质的企业,对财会的各项需求是不同的。
2、岗位设置状况,主要针对是否设有会计、出纳、保管。
3、还有就是该企业对人员的所需求的人员素质进行了一定的调查,其中包括职称,英文要求,毕业学校,学位学历要求,个人品质等
4、最后是针对我们财会专业的,询问了些财会专业人员需求,待遇等的问题。
根据以上安排我进行了实践调查,现将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首先,在第一个周的时间里,我对公司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有了初步的了解。会计作为一门应用性的学科、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是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经济管理离不开会计,经济越发展会计工作就显得越重要。企业对财会人员的需求量还是相当大的。无论是从账目的收支,工资的分发企业税收报表等各个方面都是缺不了会计的。
当然,在对会计的深入调查之后,我 了解了公司的有关财务制度。其中主要包括进行会计核算。会计人员要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记账、算账、报账,做到手续完备,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账目清楚,日清月结,按期报账,如实反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会计核算,及时地提供真实可靠的、能满足各方需要的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最基本的职责。实行会计监督。各单位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本单位实行会计监督。会计人员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予受理;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要求更正补充;发现账簿记录与实物、款项不符的时候,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无权自行处理的,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行政领导人报告,请求查明原因,作出处理;对违反国家统一的财政制度、财务制度规定的收支,不予办理。
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专业有素质,优质人有能力的财务人员,我们一定要有道德,财务管理会计方面的,这方面一定不能有所缺失,其次,财务人员要时时提高自己的职称,这在任何一家企业中都是相当重要的。在提高了这方面能力的同时,要更好的参与拟定经济计划、业务计划,考核、分析预算、财务计划的执行情况。为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做出更好的判断以及决策。也能
1、对我国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现实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市场逐渐完善,各种研究方法也在不断的发展。特别是理论研究方法运用到我国的会计研究领域,各大杂志发表的实证文章比重越来越大。我国的实证会计研究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即缺乏良好的外在经济环境和法律环境、过分简化研究对象复杂的因果关系、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时对*国情考虑不足。
2、现阶段我国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选择:会计研究方法选择并不是在规范法和实证法之间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规范与实证的关系不是取代与被取代的关系,虽然实证法与规范法的研究有许多的不同,但彼此并不相互排斥。首先,规范研究并不排斥实证研究;其次,实证研究并不排斥规范研究。总而言之,不同的研究目的、不同的研究对象、不同的研究时期应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只要运用得当,其科学性是毋庸置疑的`。
题目名称:公司治理和银行贷款融资研究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1.中小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带动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
2.中小企业能够增加就业岗位,可以有效的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同时可以缓和社会矛盾,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但在实际情况中,中小企业的发展遇到了很多问题,尤为突出的是融资难问题,资金就是一个企业的血液,充裕的资金是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保障。中小企业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融资模式,结合阶段特点选择合适的融资模式,繁荣时期的融资模式呈现多样化,既可以利用现有的资金实力和企业信誉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长期关系,进行综合授信贷款;也可以利用传统的融资模式,即向银行贷款等。
因此,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经济发达国家 ,其经济政策的根本目标就是创造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在融资方面 ,美国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主要通过中小企业管理局制定宏观经济政策 ,引导民间资本流向中小企业。由于资本市场比较完善 ,美国的中小企业可以借助其发达的资本市场。
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主要依靠银行等金融机构;资本市场尚不成熟,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力度较低。因此,要为中小企业宽松的融资环境,加强对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支持。
三、设计(或研究)的内容
一、企业的概述
企业的定义
企业的发展现状
企业发展的意义
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提供就业岗位,维护社会稳定
增加财政收入,提高综合国力
二、企业的生命周期及其融资问题
企业的生命周期
企业繁荣期遇到的融资问题
三、业繁荣期融资问题的分析
企业自身的原因
传统的融资观念限制了企业更好的发展
融资方面知识的缺乏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企业发展的社会环境
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限制
缺乏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的信用体系
缺乏社会各相关部门的支持
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对策
提高中小企业的员工综合素质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建立宽松的融资环境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四、毕业论文(论文)所用的方法
尽管我国在人力资源会计方面的理论研究已初见雏形,但在上述研究成果后,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便停滞不前,原有的理论研究仍存在许多不足。目前学界发表的论文多数为介绍国外或者前人的研究,结合中国国情的研究几乎为零,实践方面的应用型介绍更是屈指可数。同国外存在巨大差距。
二、国外研究现状
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第(1623一1687年)在《献给英明人士》的第二章《论人口的价值》中列举了一系列数字,首次将人口和人口创造的价值进行了量化。书中写道:“如果六百万人口值四亿一千七百万镑,那么,每个人就值六十九镑;而其中三百万劳动者每人值一百三十一八镑,按每日大约十二便士计算,这等于七年的年收入。”威廉。配第可谓是提出人力资源可以采用货币指标来度量的第一人。而人力资源会计概念提出的第一人则是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教授郝曼森,他在1964年发表的《人力资源会计》一文一经刊出,便引起了一阵研究热潮。人力资源会计、人力资产、人力资源价值、人力资源成本等新兴概念都是在这一阶段产生的。无疑,这一阶段的理论研究成果为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967年,俄亥俄州的巴里公司在年终财务报表中首次披露了人力资源会计信息,这在人力资源会计实践应用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968年,布鲁梅特、弗兰霍尔茨等人发表了《人力资源的计量———对会计人员的挑战》一文,试图构建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概念、理论及应用方法。综上所述,国外的人力资源会计研究从提出后又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从迅速发展到兴趣下降再到恢复研究热潮。目前,学者们
三、人力资源会计应用
停滞的原因人力资源会计概念自郝曼森首次提出至今,经历了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但迄今并未得到广泛应用。现如今,在传统财务报告中并未强制要求披露人力资源信息,这种缺失人力资源信息的核算,无疑仍将人力资源排除在传统会计系统之外。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力资源会计确认问题
自人力资源会计诞生以来,对于人力资源是否可 一种观� 由于存在着这两种对立观点,致使人力资源的确认、计量和披露在实践中止步不前。目前,大部分学者还是同意第二种观点,这部分的争议已不大。
(二)人力资源价值难以量化
在解决了人力资源可 这些价值量化模型均致力解决量化人力资源价值的问题,但依旧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
(三)人力资源会计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会计准则并未将人力资源会计纳入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范畴,对企业人力资源未规定强制披露,加之我国人力资本的不稳定性,造成了就算强制披露也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法律制度的不完善致使人力资源会计的应用止步不前。四、人力资源会计系统的完善如何将人力资源会计理论应用到企业,为企业利益相关者提供更详实的信息,如何将人力资源会计实务运用到企业的会计核算中,尽管在理论上还存在一些争议,但实际上最大的问题仍在于应用。随着人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人力资源对企业的贡献巨大,会计系统决不能忽视。为了顺利推行人力资源会计在实践中的应用,在今后的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研究中,应尽快完善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体系的自身建设,使 人力资源会计核算体系目前最为成熟的便是人力资源成本会计,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方面则由于人力资源难以准确量化而争议诸多。因此,人力资源会计系统研究的重点应是人力资源价值会计,只有将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攻破,才有可能构建一个完整的人力资源会计系统。第二,规范人力资源量化模型。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便是人力资源价值问题,也就是如何将人力资本给企业创造的价值进行量化,变成用货币来规范,而不仅仅是程度。人力资本给企业创造的价值不单单只有用传统会计中反映的工资,还有剩余价值,这一部分在传统会计中是缺失的。现有的人力资源价值量化模型或多或少都存在缺陷,如何对现有模型进行改进是学界的研究重点。只有将人力资源价值问题得到解决,才有可能发挥人力资源会计的作用,为更多的企业服务。第三,落实人力资源会计的实践单位。在解决了上述两方面问题后,便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应用问题。笔者认为,由于人力资本的突出贡献主要集中在知识密集型产业,因此在选择实践单位时应先在如高校、会计师事务所、科研单位等高技术人才密集的单位进行实践。在年终财务报表中可要求这些企业披露人力资源信息及应用价值量化模型计算出的人力价值,相信随着实践的推行,对今后制定统一的人力资源会计核算体系和信息披露会有很好的指引作用。
四、结语
学生姓名:
所在:院(系)音乐学院
专业:音乐学
论文题目:论钢琴的即兴伴奏
开题报告内容应包括课题研究意义、文献综述、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进度计划等。
研究意义:
钢琴伴奏是一门特殊独立的学科,也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对于完美表达一个作品的内涵,起到与演唱者同等重要的作用。在舞台表演艺术中,由于伴奏要与歌唱者一道共同进入“角色”,因此,必须与歌唱者一同研究作品。只有这样,才能在舞台表演时,行腔、换气,伴奏者不仅要能“跟”好、“托”好、“带”好,还能做到准确把握作品的风格处理,作品的内在意境,体会其轻重缓急的特点及乐句呼吸的深浅,敏捷的细微的感情变化,以便作出快速反应,为演唱者展示音乐的烘托,提供丰富音乐的氛围与再创造,最终与演唱者达到珠联璧合,交相辉映的艺术境界。即兴伴奏是一门应用的技术,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它除要求具有钢琴技巧、和声基础外,还要求演奏者具有良好的旋律分析、判断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应变能力,能较有创造性地选择好、设计好织体,并应用到伴奏中去;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应变能力。
文献综述:
①刘聪、韩冬著《钢琴即兴伴奏教程新编》1999年8月北京第一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
②凯斯特莱尔·略林茨著张瑞、邹国昌、徐振华译《键盘和声学教程》XX年8月第一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
③立斐岚著《钢琴伴奏艺术纵横》1996年8月北京第一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
④谢耿、陈雪慧著《钢琴即兴配弹教程》XX年1月第一版花城出版社
主要内容:
钢琴伴奏是一门特殊独立的学科,也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对于完美表达一个作品的内涵,起到与演唱者同等重要的作用。钢琴伴奏与歌唱两者就象是鲜花与绿叶,既有各自的特点,又必须有统一的平衡关系,只有处理好这种平衡关系,才会使声乐教学和声乐演唱水平得以提高,才会推动声乐钢琴伴奏艺术更好地发展。
现在我们以系列片《共和国之恋》的主题曲《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为例,具体详细的展开讨论,看看钢琴的即兴伴奏都需要注意些什么。
一、熟悉、分析歌词、旋律:
具体分析时要注意旋律的风格、情绪、调式、高潮等方面内容,把握住旋律的内涵,对旋律有总体的了解。
二、和声布局:
和声设计是钢琴即兴伴奏中具有“灵魂”地位的重要部分。和声选配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整首旋律伴奏处理的目的性、合理性和完美性。我们要根据对旋律的理解及和声进行原则开始总体布局。
首先进行开始部分、高潮部分、结束部分的和声安排,注重和声的功能性及色彩性,安排好半终止及终止式。然后根据和声进行的规则及效果安排其他和弦。安排和弦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以正三、三度叠置、原位和弦为主、副三、转位、变音和弦为辅,多用第一、四、五级的连接。
2、旋律开始部分以主和弦为主,以强调调式,高潮部分选用不稳定和功能性强的和弦、变音和弦,以增加动感。
三、选用适合的和声伴奏织体:
根据旋律的内容、情绪等设计、选择适当的伴奏织体是即兴伴奏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要求伴奏者应掌握各种风格、各种情绪、较多类型的伴奏织体:。
⒈抒情优美类乐曲,多让人感到精神放松,顾而常用分解和弦
⒉坚定有力、庄严宏伟类乐曲,常用柱式和弦
⒊欢快跳跃、节奏感强的乐曲,用带低音的半分解和弦
以上三种形式是伴奏织体的基本形式,常常在伴奏中使用。当然,它还可根据旋律表现之需要进行变化,产生出更多、更适合的音型织体。伴奏音型的使用应统一中求变化。单乐段可只用一种织体,其他曲式可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织体,伴奏音型之间有个对比,会在听觉上更舒服好听。
四、旋律中重点部分的处理:
1、长音地方应进地填空:
(a)、把旋律进行加花。
(b)、把伴奏音型及和弦进行理复。
2、高潮部分应加强处理:
(a)、反向的八度、音阶、半音阶进行。
(b)、根据风格使用震音、琶音等。
(c)、选用动感较强的变化和弦、色彩和弦以加强紧张度、烘托气氛。
3、对前奏、间奏、尾声进行较细致的处理。
钢琴即兴伴奏的特点正在于“即兴”,它是在没有正谱伴奏的情况下,在较短的时间内为旋律即兴编配伴奏织体,要求凭借伴奏者的智慧与灵感在极短的时间内构思出合乎逻辑的伴奏方案,保证演唱的顺利进行,有时,灵感横溢时的钢琴即兴伴奏还能弹奏出比正谱伴奏更有光彩的效果。因此,即兴伴奏者对钢琴演奏技能、基本乐理、和声学、曲式分析、作曲理论方面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厚实的`键盘和声基础和较好的钢琴演奏水平,才能更好地完成钢琴即兴伴奏的编配。
进度计划:
完成论文选题
进行资料的收集、阅读和前期调研
完成毕业论文任务书
撰写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
进行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的审查及开题答辩
进行课题调研及论文撰写
进行论文评审和修改
准备并进行论文答辩
开题人(签名):
2xx年x月x日
现在水泥行业上市公司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是与保护环境的费用、环境是否达标的认证、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社会补贴、环境保护的拨款以及减少或免除税收、国家实行的政策的影响等内容相关的。在现在这样的会计体系条件下,水泥行业上市公司都可以轻松的获取这些有关的内容的,可是对于具体的和环境有关系的内容,比如负债、资产以及收益等,基本上没有水泥行业的上市公司披露这些单独设置的会计科目。由于缺了必须的解释说明,一些环境事项并无法表现环境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可比性和明晰性。很多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是歌颂自我的,只注重在管理和环保中好的方面,让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的方式单一,仅用货币形式对其披露,无法全面的体现企业的环境信息。
在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环境会计是指用什么方法抵偿自然资源消耗为核心的会计。目标是企业的经济与社会、生态达到协调发展,从而避免透支未来的现象发生。经过对水泥行业上市公司的探究,发现其披露情况大体不好,并且主动性缺乏。使经济增加的形式发生改变,并进行可持续发展称为当代的热点话题。环境会计的进行是达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二、水泥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不足
现阶段我国并没有多少水泥行业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环境会计信息,这导致了我们需要了解的环境会计信息严重的不充分,而且很多水泥行业上市公司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仅仅对其中一些会计科目中的环境信息做了简单的文字说明,却没有单独的将其在环境项目中体现出来。在排污费、用于环境方面的投资、以及与环境有关的认证和绿化费这些方面出现了披露的项目不完整的现象。
(二)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缺乏环境信息披露积极性
获取最大的利益是企业的根本动力,这让公司的管理层仅看到企业近期的成果,不注重以后的效益。企业管理人员在谋取近期成效的时候没有注意给环境带来的后果,没有注意到资源不是能无限开采的,没有考虑到环境能给我们提供长远的效益,这会使企业不愿对其进行披露。
在目前这种充满竞争的时代,企业受到各种各样的压力,所以他们希望尽最大努力减少开支,但是用于保护环境的费用恰恰让企业的开支变大,这会是其处于弱势地位,因此企业管理者不会注重其对环境的保护,让其没有节约能源和环保的观念。因为很少的环境信息披露的法律和强制性披露的要求,很大部分数量的公司会内部的处置来降低其对企业造的成不好的影响。而且,因为其也许会导致企业泄漏重要的贸易秘要信息,这也可能使得上市公司有保存性的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三、完善水泥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水泥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信息不完整与政府披露的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有关。首先,应该用法律、法规的形式使环境会计在人们心中的分量和其产生的成果获取保障。其次,因为环境会计信息不同于其他,依据国外和其有联系的法律的制定,国家环保局也应该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二)加强环境会计理论研究,建立完整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
日本和欧美对环境会计的研究研究起点相对来说比较早,而且较为深入的研究,已形成了相对比较独立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而且对会计实务的进行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然而,在我国,环境会计依旧是一门刚刚兴起的学科,需还提升与实务相结合的体系。那么,日本和欧美等国的经验能给我国带来一定程度的借鉴。所以目前来说,我国要建立一套适用于我国国情发展的上市公司的核算体系。
(三)进一步发挥政府在水泥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中的作用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是构成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两个主要方面。它们既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会计目标,又存在着此消彼长的矛盾关系,不可能达到完全协调。因此两者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对二者谁更重要的判断,体现在会计发展史中的两种会计理念中。
一、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定义
(一)相关性的定义
通俗地讲,相关性就是与信息主体相联系或有关系。FASB认为,相关性包括两层意义:内容相关,即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时间相关,即及时性。IASB在《关于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对相关性做如下定义:当信息能够帮助使用者判别过去、现在和未来事项或者通过确证或纠正使用者过去的评价,从而影响到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时,信息就具有相关性。同时认为,信息要与决策相关必须具有预测价值。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不仅要保证会计准则的制定质量和会计信息披露的充分性,还需要考虑会计信息的及时性。(杜兴强,2008)
(二)可靠性的定义
FASB认为,可靠性是指确保信息能免于错误及偏差,并能忠实地反映它意欲反映的现象或状况的质量。一项信息是否可靠,可从三个方面衡量:反映真实性、可核性、中立性。IASB对可靠性的定义则为:当信息没有重要错误或偏向,并且能够如实反映其拟反映或该反映的情况供使用者作依据时,信息就具备了可靠性。
二、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关系
(一)西方会计学界的观点
威廉姆。R.司可脱(2004)认为,在非理想状态下,通常需要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权衡。现实总是处于非理想状态中,人们也常常面临着对可靠性和相关性的权衡问题。FASB认为,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两个并列的、主要的质量特征。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委员Wallman(1996)建议,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信息的披露,应摒弃单一的“黑白”模式、转向共分为五个层次的、彩色报告模式,并含蓄的指出,相关性是会计信息最为重要的质量特征。Wallman的观点虽然激进,但却代表了会计实务界对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关注。而英国“财务报告原则公告”(1999.12)指出,“财务报表的信息必须相关和可靠,当两者互相排斥,需要对产生信息的方法选择时,所选择的方法应是能使信息相关性最大化的方法”。
(二)我国会计学界的观点
朱元午(1999年)认为,应正确处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过于强调相关性和过于强调可靠性都可能招致失败。葛家澎教授指出,“财务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企业的经济真实,是可靠地记录并报告企业经济活动的历史”。可靠性是财务会计的本质属性,是会计信息的灵魂。即使在将来,公允价值的应用可能越来越广泛,但公允价值不可能完全取代历史成本。而且公允价值的应用也要求可靠,力求充分而公允地表述企业的真实情况。可靠性是基础、是核心。企业的会计准则中体现出:相关性显著大于可靠性。
三、相关性与可靠性在资产负债表下的分析
会计信息的主要功能在于降低投资者决策过程中面临的不确定性,并借以提高投资者决策的科学性,最终达到促使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和趋利性流动的目的(杜兴强,2004)。目前的财务报告模式无法同时提供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做出决策有关的会计信息,因为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是公共选择的结果,由此财务报告形成的信息对于不同使用者而言,就存在着信息过载和信息不足的问题。因此促使了财务报告领域内一系列的革新和发展,于是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现了“资产负债观”的核心理念。
(一)资产负债观的定义及历史演变
1.资产负债观的定义
在企业收益计量理论中,主要存在资产负债观和收付实现观两种流派。资产负债观是与收付实现观相对应的一种会计理念,它是指会计准则制订者在制定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准则时,应首先定义并规范由此类交易产生的资产或负债的计量,然后再根据所定义的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资产负债观下收益的确定,不需要考虑实现。只要企业的净资产增加了,就应当作为收益确认。资产负债观认为,企业的收益是企业期末净资产比期初净资产的净增长额,而净资产是由资产减去负债计算得到的,因此这种确认收益的方法被称为资产负债法。在资产负债观下,损益表成为资产负债表的附属产物。
2.资产负债观的历史演变
在会计的发展初期,作为萌芽阶段的资产负债观被应用。随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从中世纪以来,由于资金的拥有者将资金的使用权让渡给管理层而形成了委托关系。资金的所有者非常关注投入资金的运营效果,因为他们没有办法直接进行公司管理,只能借助于财务报表来分析投入资金的运营效果,关心的是利润指标,这里用的会计理念主要是收付实现观。近年来,国内外经济都步入高速发展阶段,物价的波动幅度也随之越来越大,历史成本的计量属性面临严峻考验,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和发展要求会计对价值变动所带来的损益变化进行及时的反映。这样,会计观念也就从注重收益的价值计量转变为注重资产的价值计量,以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动作为计量收益的基础,使资产负债表成为最重要的会计报表。
(二)相关性与可靠性在资产负债表下的分析
1.相关性的分析
资产负债观侧重信息的相关性,原因在于资产负债观更注重交易和事项的实质,要求首先界定每笔交易或事项发生后对企业资产和负债变化的影响,确保企业各时点上的资产和负债存量真实准确,从源头上理清该交易或事项对企业财务状况产生的影响及后果。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得到很好的满足,必须保证某一时点上资产、负债的价值计算准确,确保资产、负债信息的真实可靠。为满足这一要求,企业的会计工作者就必须选择合适的计量属性进行科学计价。最新准则中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等属性。比如对那些与市场价格波动密切相关的金融资产、非货币资产交换、债务重组、企业合并中所涉及的资产、负债采用公允价值属性计量。由此可见,采用资产负债观处理会计业务,科学计量就成为准确提供会计信息的重中之重。但相关性并不排斥可靠性,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及时、准确地提供资产负债的真实相关信息反而能更好地体现信息的相关性。
2.可靠性的分析
可靠性在资产负债观下受到一定的影响。首先资产与负债的现行价值运用要受到一定环境的制约,影响到可靠性,这是资产负债观的缺陷;其次资产、负债的价值确认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由于受到财务会计本身的特征所制约,财务会计在消除环境的不确定性的同时,由于估计和判断的大量存在,却可能将“不可靠性”导入会计信息系统;最后虽然资产负债观以净资产的增加表现企业的收益,可以最大限度减少人为操纵利润的行为发生,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管理当局有可能以牺牲委托方的利益为代价来寻求个人私利,最终借助于会计信息进行掩饰或粉饰。如果为了相关性,牺牲太多的可靠性,对会计理论和实务也是不利的。
相比之下,收付实现观侧重信息的可靠性,为了确保信息的可靠性,更多地采用历史成本进行会计计量,如果资产的持有时间较长或外部环境的变化较大,历史成本和资产的公允价值会相差很大,这将严重影响信息的相关性。此外管理当局平滑利润行为使得人们对收益的可靠性产生了怀疑。
四、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倾向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是并没有排斥可靠性,只是有所侧重而已。在会计的长远发展路途中,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是统一的,希望两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能达到最佳组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兴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基于会计准则视角的分析[J]当代财经,2008(10)
[2]盖地;杨华。基于全面收益理念的资产负债观及其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的体现[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3)
[3]谢志华;曾心。论资产负债观在新会计准则中的运用及思考历史演进、表征与思考[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8(1)
关键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医药制造业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1-000-03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节能环保型经济一直是人类讨论的热点问题,如何在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全球经济。企业只有将企业经营活动与保护环境相结合,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实现低碳型经济。环境会计作为一项独特的会计模式,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企业对环境信息披露的问题也受到会计学者的重视。社会希望企业会计环境信息,以此了解企业的环境保护情况,保护自身的信息知情权和维护自身利益。企业也意图通过披露环境信息获得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好感,赢得各方信任。近些年来,我国一些关于环境信息披露的条文,例如2010年环保部了《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意见征求稿),首次规定了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应当定期披露环境信息,环境报告。
二、文献回顾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环境会计的研究范围和深度已经从环境会计的模式、计量方法、报告方式扩展到企业环境会计披露的整体水平研究。孟利凡(1999)发表《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及其相关的理论问题》,研究了环境会计的理论体系、环境信息披露对公司财务的影响和环境绩效披露的体系。李洪光和孙忠强提出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三种模式。进入21世纪,会计学者们开始偏重于会计环境信息实证的分析。肖淑芳、胡伟(2004)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情况,指出中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集中于重污染行业且带有随机性。王建明(2005)、周一虹(2006)等人通过对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进行探究,指出我国会计环境信息披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近些年,我国会计研究由统计性研究转向线性回归分析,主要通过实证等方法研究影响会计环境信息披露的因素。
综上所述,我国会计环境尚未成熟,仍然处于探索创新阶段,没有形成信息披露体系和结构。本文主要探究上市公司披露情况以及披露存在的问题。我国重污染行业对环境的影响较大,加之环保法律的规定,因而披露比例较高。本文选择16个重污染行业中的医疗制造业作为研究对象,能获得更多的有效样本。
三、我国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状况
(一)样本选取
2010年9月,环保部了《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征求意见稿),要求煤炭、化工、火电、造纸、冶金、制药、纺织、电解铝、石化、建材、钢铁、水泥、制革、发酵、采矿业和酿造16个重污染行业年度环境报告。因此在各项环保法律法规及制度约束下,重污染行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比例较高。本文选取了沪深两市A股上市的 家医药制造业公司为样本,手工收集了 家医疗制造业2012、2013年的财务报表和环境报告(包括有可持续发展报告、社会责任报告、企业公民报告等),对其中的环境会计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医疗制造业的信息披露总体情况。本文数据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以及巨潮咨讯网。
(二)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总体情况
本文选取了沪深上市的医药制造业公司,剔除资料缺失和ST的公司,共获得109家上市公司的样本。2013在109家上市公司中,共有101家披露了环境会计信息,占整个行业上市公司的92.66%。在披露环境信息的家公司中,25家以社会责任报告的形式单独披露了环境信息情况,占已披露环境信息公司的22.94%。总体来看,医药制造业几乎全都披露了环境信息,然而公司以独立报告社会责任报告的形式披露环境信息数量不多。
(三)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具体分析
1.医药制造业环境信息披露内容分析
从医药制造业109家上市公司的具体分析来看,上市公司披露的环境信息,主要分为文字性描述和量化性描述。文字性描述大概包括环保风险、环保措施、环保奖励、环境违法违规和环境认证体系,量化性描述大多集中在污染物排放量、政府补贴和环保设备费用支付。大部分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较为简单,主要包括公司环境保护的政策实施和下一年度的计划, 没有具体披露环境的信息。少部分年报披露了量化信息,通过公司年底污染排放量、能源利用率、排污费和环保专项补助等指标量化披露了环境方面信息。社会责任报告中有关环境信息披露的部分较多采用了图文并茂的方式,货币与非货币描述并用。(详见表1、表2)
从2013年医药制造业的具体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定性描述方面,上市公司主要集中于环保措施方面。公司倾向于表述自身在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方面所做的努力和贡献,向公众表明自身在环境保护方面所采取的积极措施,符合国家的环保政策以及自身的环保方针等证明信息对于企业排放的污染物种类、浓度、去向和处置很少涉及。2103年只有2家上市公司海正药业和昆明制药在年报中说明自身被查处环境污染,被责令整改。在定量指标描述中,公司主要披露了获得的政府环保专项补助、环保设施建设,而对于各种环保指标例如污染物排放量和能源利用率披露较少,仅有18家上市公司在年报或社会责任报告中具体指出。货币性描述大都集中在年报的财务报表及附注部分,通过管理费用、预计负债、其他应收应付款、在建工程等科目披露,企业并设置统一的环境会计科目。因此可以总结,不论企业披露的文字性还是量化性的信息,都较为简单、笼统,带有主观性和自利性,以希望树立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保护自身利益。
2.医药制造业环境信息披露方式分析(详见表3)
从2103年环境信息披露的方式来看,董事长报告和财务报表及附注是医药制造业披露信息的两个主要部分。董事长报告中主要集中说明了公司环保风险、环保措施、环保绩效。财务报告及附注则以货币计量的形式披露了企业的排污费、环保设备投入、政府环保项目补助。25家公司以社会责任报告的方式披自身的环境信息,相较于在年报中披露信息,这些公司环境信息比较具体以定性的指标反映了污染物排放量、能源利用率和环保费用。
四、医药制造业环境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述对于医药制造业的环境信息内容和方式的分析,可以发现上市公司在环境信息披露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一)环境会计信息缺少可比性和相关性
以医药制造业为例可以分析得出,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带有随意性,没有统一规定的项目,缺失可比性和相关性。由于没有专门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法律,导致企业多是披露对自身发展有利的信息比如环保投资、环保措施与环保绩效等,较少披露不利的信息例如环境违法违规和污染物排放量等。另外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方式多样,大多夹杂在年报中,没有独立的环境报告,使得企业之间披露的环境信息不尽相同。因而,由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的环境信息形式和内容不统一,行业之间以及行业内部披露的环境信息没有可比性。
(二)定性披露信息较多,定量披露信息较少
虽然医药制造业环境信息披露比例达到了92.66%,但是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定性披露的较多,以货币形式定量披露的较少。企业大都选择在董事长报告中以定性描述的方式披露有利于自身的环境信息,如企业制定的环保方针,取得环保绩效,未来年度的环保计划以及获得的环保荣誉等。在附注中,企业披露的定量描述多集中在环保投资、政府环保补助和排污费等项目上,这些费用较为笼统,并未单独设置环境会计科目。在社会责任报告中,企业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披露了企业的环境保护措施和节能减排指标,并且资料较为详细,但是以社会责任报告形式披露的企业并不占多数。
(三)披露信息监管不到位
现阶段,政府对污染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强制性要求还不够,企业从维护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通常会有选择地披露那些有利于企业的环境信息。例如企业通过采取某种措施使得环境得到改善、企业获得的政府补贴和有关奖励,而不倾向于披露环境诉讼罚款等可能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的信息。从样本公司的年报上可以看到其审计报告中也未涉及环境信息披露方面的内容,也没有相关部门或机构的环境信息进行鉴证和说明,所以不能保证其信息的可靠性。这种情况不利于社会公众和有关部门对企业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
五、完善我国会计环境信息披露的相关建议
(一)企业以独立报告的形式披露会计环境信息
1.独立环境报告披露的内容
在我国现阶段,应当通过编制独立的环境报告来披露企业跨境环境信息。这种独立于年报的方式能够使信息使用者对于企业的环境信息有一个全面清楚的认识,也便于进行行业之间和行业内的环境信息比较。独立环境报告披露的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环境投入,二是环境绩效。
环境投入主要包括环境资产和环境负债。环境资产可以分为计入费用和形成资本化的两类,计入费用的环境成本如排污费、绿化费、废物处理等只与当期活动损益有关的费用,计入资本化的环境成本包括为防止今后污染而建设的环境处理设备、提高能源利用率的环保设备建设费用等。环境负债可以分为环境罚款负债和环境赔偿负债。罚款负债指企业违背法律法规需向环保部门缴纳的罚款,赔偿负债指企业污染环境的活动对他人人身造成伤害而向他人进行赔偿的义务。
环境绩效可以定义为企业在保护环境和治理污染的过程中取得的收益和效果。应当披露的内容有:污染物排放量、能源利用率、环境质量达标率、污染物处理方法以及污染事件处理效率等。
2.三方合作加速推进独立环境报告体系建立
我国政府以强制性的方式要求各家上市公司以独立报告的形式披露环境信息。政府环保部门、中国证监会和中国财政部应当三方合作,加强企业独立环境报告的披露,加快建设会计环境信息披露体系,以上市公司作为突破口,完善环境信息披露机制。
3.第三方对独立环境报告进行审计
企业的独立环境报告要求进行第三方审计,对其中的披露信息的真实性进行验证。信息使用者通过环境报告了解企业的环境信息,因此独立环境报告应当是有真实性和可靠性的。第三方审计保证了环境信息的质量,降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风险,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来源。
(二)政府监督环境会计披露准则的实施
虽然我国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各种准则,但是这些准则实施的力度有待提高。我国政府部门通过检查监督各上市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情况,加大执法力度。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奖惩制度,对积极自愿编制环境报告的予以环保奖励,对于违背法律法规污染环境而隐瞒未向社会报告的企业罚款。为了激励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自愿性的提高,可以设立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鼓励环境保护突出的企业,进而增强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动力,提高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
(三)加强会计人员后续教育,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
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一直是我国会计实务界面临的突出的问题,也是制约环境会计信息充分披露的瓶颈。对于企业的财会人员,一方面要加强他们的环境会计专业知识的教育和培训,以提高其环境会计及环境信息披露方面的技能,做好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工作,编制独立的环境报告,促进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性,提升公司的社会形象,获取更多的效益;另一方面要增强会计人员的社会责任意识,建立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评价机制与奖励机制,以期能够披露更加全面的环境会计信息。
参考文献:
[1]卢馨,李建明。中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现状研究一―以2007年和2008年沪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例[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 25(3):62-69.
[2]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S]. 2008-05-12.
[3]肖淑芳,胡伟。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体系的建设[J].会计研究, 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