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是曹雪芹著长篇章回体小说《红楼梦》中的女主角,是金陵十二钗正册之首、群芳之冠,贾宝玉的姨姊、妻子。拥有一把錾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与贾宝玉随身所载刻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的通灵宝玉为一对,寓意金玉良缘。红楼梦八十回后失传,据推测,贾宝玉与薛宝钗成婚,但最终未与之白头偕老,贾宝玉最终看破红尘出家为僧。下面是整理的薛宝钗人物分析最新10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1(翠翠、爷爷)
翠翠: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让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了她对爱的执著。
(边城)中的主人公翠翠,是沈从文向往的优美人性与人生的化身与极致。这个湘西少女,是渡船老人的外孙女,祖孙俩相依为命,长期生活在山水间、渡船上,青山绿水与古朴的环境造就了翠翠清澈透明的性格,她美丽、热情、纯真,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又从小常看着老人向那些困惫的旅人赠饮一杯凉茶,甚至不收过渡者的赏钱,过着勤俭、宁静的生活。随着岁月的更替,翠翠的情感发生了变化,作者细腻地展示了这个少女情窦初开时充满爱的心灵,她喜欢看迎送新娘的喜轿,爱在头发上插朵野花,乐于听人唱歌,因为在一次龙舟竞渡时邂逅船总的儿子傩送,从此暗暗倾心。
至此,作者向读者展现了翠翠的青春的觉醒和萌动,朦胧的憧憬和少女羞涩的美妙心态,表现人类感情中极为美好的一面。而在傩送远走,渡船老人又溘然长逝后,翠翠怀着对老祖父的伤悼之情和对恋人的思念,守着渡口,虽有失落,但依然抱着期待,尽管傩送“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采”,翠翠仍一如既往,因循着传统的方式,平和地生活着、等待着。作者通过这一形象,特别是通过这一人物在爱情生活中的态度,描绘出人世间一种纯洁美好的感情、讴歌了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人生,“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祖父:他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他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克尽本分。他生活虽然清贫,但却从不贪心;乐善好施,却从不索取。终生为别人服务,却不图别人的一丝报答。对于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他痛爱有加,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给了她们。
十七年前,当他的独生女背着自己与驻防的一名绿营兵恋爱,有了小孩子后,他“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地过下去”。后来,士兵死于暴病,女儿为之殉情,他又毫不犹豫地负起了抚养外孙女的责任。随着岁月的流逝,转眼间,外孙女已出落成了一个如她母亲一样美丽的少女。从此,在老船夫的心里又多了一层心事:为翠翠找一个如意郎君。
为此他不辞辛苦,竭尽全力周旋于翠翠、天保、傩送、船总顺顺和杨马兵之间。无意中为孙女的婚事设置了一些障碍,导致了一系列的误会,最终酿成了傩送与翠翠的爱情悲剧。他带着万般的无奈和无限的愧疚悄悄地离开了人世。老船夫慈祥、敦厚、善良、凡事但求心安理得的良好品德仿佛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化身;他对女儿、外孙女无私的爱仿佛就是我们炎黄子孙祖祖辈辈、生生息息得以繁衍的血缘纽带。
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纯朴的人性之美。
小说正是通过老船夫这个典型人物的描述展现亲子之爱的人情美。
2(天保、傩送)
大老(天保):天保个性豪爽,康慨。他是船总的大儿子,却爱上了贫苦摆渡人的孙女。他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两人唱歌“决斗”,他却因为自己先提了亲,“作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弟弟“一开口”,他知道自己不敌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现了他的手足之情。后来他外出闯滩,一是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为了消解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难过,“好忘却了上面的一切”。最后意外遇难,可以说他是为了亲情和爱情在而死。
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这篇小说对天保的刻画不多,但这个人物的性格却同样鲜明地突现在我们的面前。他爱翠翠,但无法让翠翠同样爱上自己,当得知弟弟也爱着翠翠,便怀着十分复杂的感情退出了角逐,既表现出浓重的手足之情,又流露着失败的落寞。从他对老船夫的冷冷的神情和生硬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是多么的矛盾和痛苦。为了爱,他孤独地外出闯滩;又为着爱,孤独地客死他乡。在这里,天保所需要的也是社交需要,对弟弟,他需要保持亲情和融洽的关系;对翠翠,他需要异性的爱。
二老(傩送):傩送喜欢翠翠。在不知情中踏入了爱情的纠葛中。最后他知道自己没有任何希望,只能孤独地离开伤心之地。最后死于意外,也许正是他孤独的归宿。
傩送也可以说孤独地追求着爱情,和哥哥的“决斗”,夜半唱情歌,却并不为心上人所知。最后也孤独地出走,不知飘泊到什么地方。
傩送的形象是勇敢。他是一个心地善良、敢于追求、蔑视权财、责任感强的人。他和翠翠是一见钟情,不走车路,执著地为翠翠唱歌求爱。对王团总陪嫁的碾坊,毫不动心,敢于追求自己的最爱。当知道哥哥闯滩而死的时候,他心怀愧疚,舍弃一切,远走他乡。
天保、傩送兄弟的共同特点:两人都是船主又都是船手,哥俩忠诚的爱着翠翠,对待爱情都有谦让的美德,当自己的幸福与别人的发生矛盾时,能忍痛割爱,成人之美。
祥子是《骆驼祥子》里的主人公。小说首先以生动的笔触描写了祥子的勤劳、刚强、俭朴和本分。他是一个由农村流入城市破产的农民。由于他“失去了父母和几亩薄田”,无法生活下去,18岁就跑到城里谋生。“凡事以卖力气就能吃饭的事他几乎全都做过了”。经过比较和选择,他决定以拉车为职业。他年轻力壮,“像棵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他有决心:“一千天,一万天,他得买车!”想起买车来,他眼红心亮,因为挣出一辆车来,就可以不受拴车人的欺负,就能赢得一个独立的劳动者的自由地位。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早出晚归,风里雨里,不顾疲劳,拼命地拉,没命地奔驰。祥子不喝酒,不抽烟,不赌博,没有任何嗜好。为了多节约几文钱,他平时亏待自己,不敢吃好的;有时跑得口干舌燥,胸口发辣,他也舍不得买包稍好的茶叶喝两碗茶“补气散火”,甚至得了病他也不愿意花钱买药,“自己硬挺着”。整整三年,祥子多拉快跑,省吃俭用,终于用血汗钱买上了漆板上映得出脸的新车。
热爱劳动,不怕吃苦是祥子的本色。当祥子与虎妞结婚后的一段时间,虎妞从精神上和物质上对他进行控制,不准他出去拉车,怕给她丢脸。不拉车的日子,他精神萎靡,坐立不安,像生了大病。虎妞打算出钱买车吃车份,他的回答是无论如何也得拉车。他觉得用拉车去挣口饭吃,是天下最有骨气的事。
祥子做事认真负责,讲究信用和义气。他拉车出了事,自己被摔得很重,但他首先想到的是车上的曹先生。车碰坏了,曹先生被摔伤了,他感到很内疚,并提出以自己的工钱赔偿损失。在思想进步的曹先生给了他一点较好的待遇和同情时,他怀着感激的心情,冒着极大的风险,为曹先生传讯、看门。在自己积蓄遭到侦探的敲诈时,他宁肯承担一切损失也不做于心有愧的事。
作品还展示了祥子极富同情心的一面。本来他在洋车夫中沉默寡言,平日很少跟他们交往。可是当它看到并不认识的小马儿祖孙的悲苦境遇时,一声不响地买了十个包子,送到他们老小面前,并且心里觉得这样做痛快。对备受生活折磨的不幸的小福子,他也尽量给予同情和帮助。这些,都显示了祥子正直善良的可贵品质。
小说中的祥子像骆驼一样沉默,不大讲话,但他也有沉默中爆发的时候,这表现了他性格中反抗性的一面。当他对黑暗现实,并不一味采取逆来顺受的态度。为了买车,他忍受这人们的驱使和白眼,但他的忍受是有限度的。杨宅的主人蔑视他,他便愤然辞职;孙侦探敲诈他,他也敢于“立起来,脑筋跳起多高,攥紧了拳头”。而对于他一向不冲撞的刘四爷,他也以报复的心情把他赶下车来。这样的祥子也像个正常人了。
在老舍的《骆驼祥子》中,虎妞是一个具有多重身份,多重性格,“又老又丑又会闹腾”而又并非一无是处的独特的女性。她是车厂主刘四唯一的女儿,一个三十七八的老姑娘,长的丑,脾气又泼悍,但她自己也是遭到社会无情伤害的一个牺牲品。由于长期以来一直帮着父亲经营车厂,她失去了自己的青春,也养成了一身男性化的“光棍”气。她喜欢祥子,虽然采取了卑鄙的诱骗手段才与祥子结合,但是她知道,祥子不可能爱她,不采取这种手段就不可能爱她,不采取这种手段就不可能得到祥子。她有不少显见的人格缺陷:粗俗,好享受等等。但是她对待祥子的本意不是恨,而是爱;只是她表达爱的方式,已经被她从属的阶级局限和鄙俗观念弄得扭曲畸型了。此外,由于长久的压抑,她拼命想从祥子那里夺回失去的青春的快乐,这种变态行为成了导致祥子心力憔悴的一个重要因素。她对祥子打算靠自食其力生活的限制使祥子感到这种独立自由生活的愿望和信念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虎妞最后的悲剧也不是以她的意志力为转移的。在她和刘四以金钱利害为中心的父女关系中,刘四是属于统治地位的。在这场矛盾中,虎妞成了失败者、牺牲者,她错估了在金钱关系搏斗中的严酷无情,最终没有逃脱出洋车夫的家庭所面临的悲剧命运。虎妞的人物形象是多棱多义的,她的性格中,泼辣、豪横、乖戾、狡黠都颇突出,也不无率直、苦涩和堪怜之处。
老舍在《骆驼祥子》里塑造了一个性格复杂、充满矛盾的虎妞。在中国现代文学的人物廊里,她甚至是比祥子还要成功的典型人物形象。
《骆驼祥子》以祥子为核心,除了虎妞,还塑造了其他许多人物。
像一个“土混混”出身的车厂老板,是祥子的老板和虎妞的父亲。他对待车场工人在表面的客气下掩藏着实际的凶狠。而他对待自己的女儿也毫无亲情可言,只是剥夺女儿的青春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当女儿寻求婚姻的自主时,他就露出了自己凶狠的本来面目,不但把她和祥子全都赶出家门,还完全断绝了父女关系,使虎妞在绝望中死去。大学教授曹先生,是小说中一个值得注意的人物。这个形象艺术上显得单薄,虽然老舍在他身上花费笔墨挺多,却不像祥子和虎妞那么立体,那么完整,给读者留下那么鲜明而深刻的印象。一个大学教授,有点“社会主义思想”的开明知识分子,是祥子的主人中“最好”的一个。能把祥子“当个人对待”。当祥子想重新振作时,第一个想起他来,赶忙去找他,请他帮忙出主意。但是,不难看出曹先生给予祥子的一切,不管出自多么真诚的好意,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祥子受剥削受压迫的社会地位,他不可能救祥子的命,也改变不了祥子堕落的堕落的命运。
小福子,一个本质善良却命运悲惨的女子,是旧中国市民社会底层劳动女性命运的缩影。19岁就被她的父亲卖给了一个军官,被抛弃后回到家里,为抚养两个未成年的弟弟,忍辱负重当了暗娼。她和祥子一家是邻居,在交往中她和祥子产生了感情,虎妞死后她才敢表露出来。可是“贫穷”成了他们结合后的致命障碍,祥子终于离她而去。她最后沦落为最下等的娼妓,因不堪忍受蹂躏,自尽身亡。她的命运是贫穷家庭少女的普遍命运,让人同情。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小说以祥子为核心,塑造了祥子这个典型人物形象,同时小说也写出了各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刘四爷的精明强干;虎妞的泼辣、精明;曹先生的思索斟酌…这些和骆驼祥子的性格相映成趣,不失为老舍先生自感最满意的作品。
改革开放的春风迅速吹遍神州大地,而且呈现出无人能挡的大趋势,双水村也不例外,生产责任制在风风火火地普及到每一个角落了。
机会总垂青于有准备和有胆略之人,少安用本钱和苦力赚来的钱投入到开砖窑上去,这位庄稼人在酝酿着史无前例的一桩伟业。
经营了一个多月后,少安掘到了他生平的第一桶创业金,“目光远大的孙少安,政策一变,眼疾手快,立马见机行事,抢先开始发家致富了,黑烟大冒的烧砖窑多么让人眼红啊!少安已经渐渐上升为双水村的第一号瞩目人物,田福堂、金俊山等过去的‘明星’在人们眼里多少有点损色了。
”一时间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致富先锋,此后的双水村创业之风也逐渐风生水起了。
(一)小说《祝福》中悲剧性因素的解剖
亚里士多德十分强调悲剧情节在作品中的主要作用,他认为情节是基础,也是悲剧的灵魂,只要把情节安排好,那么就能达到悲剧的效果。《祝福》是鲁迅作品小说集《彷徨》的开篇之作,主要是以第一人称“我” 的叙事角度开展的,而在此小说中主要是以祥林嫂的悲剧人生展开叙述的。纵观整篇小说可以发现,形成小说悲剧性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小说主人公祥林嫂的个人因素。作为小说中的核心人物,她的人生悲剧主要还是由自身的性格而造成的,祥林嫂和中国当时的众多传统妇女一样,有着质朴善良、吃苦耐劳、安分守己、顽强不屈的良好品格,但是在旧中国社会环境以及制度的影响下,也存在着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中愚昧、麻木等不良的一面。在小说中,她为了保持自己的贞洁观,宁愿撞破头;为了赎罪,宁愿不吃不喝也要攒钱对土地庙捐门槛,心甘情愿地接受神鬼地狱的说辞。也正是这些因素,更加体现出她为了愿望、追求而下定的决心,这种表现进一步反映了当时的封建社会、封建迷信以及封建礼教对她的影响,同时也构成小说悲剧的内因。第二,小说主人公祥林嫂所处的社会背景和人文环境是造成她悲剧的客观原因,社会背景体现在时代的思想、制度、观念、文化等等方面。小说中的鲁镇,是基于特定社会形态的文化和制度环境以及人们的思想认识所构建的生存空间,而小说中特定的伦理价值观、人性力量的缺失、心理的麻木都是由人们受到封建观念的毒害而造成的;另外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控制着生产资料,对祥林嫂等劳苦大众进行压迫,这些都是构成小说悲剧的重要体现。此外,如柳妈、中人卫老妈子、祥林嫂的婆婆、堂伯、赶她的夫家大伯等等,他们都是受到当时传统封建礼教以及传统迷信和地主阶级、官僚阶级毒害的人,但是这些人物却进一步推动了悲剧的发生。
(二)小说《祝福》中悲剧性矛盾的解剖
在小说中,祥林嫂自身因素的矛盾以及她所生存环境的矛盾,都是小说中悲剧性矛盾的重要体现。而悲剧性因素在当今社会环境中不断地变化,随着双方不停地对抗,最终将悲剧冲突逐渐推向高潮。小说中,祥林嫂的性格是直率任性且愚昧无知的;是向往未来且留恋人世的;是倔强出格且善良质朴的;信奉礼教而又蔑视神灵的……正是由于祥林嫂复杂且又矛盾的性格,更深层次地反映出当时的旧社会、旧封建体制下的矛盾冲突。在小说中,祥林嫂想要慢慢将封建社会对自己的毒害摆脱掉,但她逃脱婚姻时的自残、为洗脱心灵的“捐门槛”以及拷问灵魂等一系列的事件又充分展现出其受封建礼教的摆布。另外,与祥林嫂作为阶级对立的鲁四老爷与她之间的矛盾也是必然存在的,鲁四老爷不仅从道德上鄙视祥林嫂,而且直接剥夺她祭祀的权利更是对其做人权利的否认。小说中祥林嫂的婆婆、柳妈等一行人,虽然都是当时社会的受害者,但是由于封建思想的毒害,使得他们也成为相互对立的人,最终酝酿成祥林嫂的悲剧。
(三)小说《祝福》中悲剧性冲突的解剖
悲剧性冲突不仅是悲剧性矛盾在发展中的结果,同时也是悲剧性内涵的重要体现。纵观《祝福》中的悲剧可以发现,主人公祥林嫂失去丈夫逃婚属于小说中第一次出现的悲剧性冲突。由于她的第一任丈夫去世,她婆婆掌管家里的所有权力,受到封建宗族制度的影响,她独断专行地逼迫祥林嫂改嫁,这次悲剧性冲突主要是祥林嫂与外在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出乎意料的是,她用顽强的反抗获得了冲突的主动权。不幸的是,她刚刚在鲁四老爷家立住脚跟,她的婆婆就找了一群彪悍的人把她抢走,强迫她嫁给贺老六,这是悲剧性冲突的第二次。世事难料,祥林嫂第二次结婚后,没过多久,又连着失去了丈夫和孩子,然而这并不是小说中的真正的悲剧冲突,小说中真正的悲剧性冲突是祥林嫂又来到鲁四老爷家,接连着鲁四老爷对祥林嫂进行罪人般的待遇:剥夺祭祀权利、攒钱捐门槛等,这些事件将其一步一步地引领到悲剧性冲突的高潮,最终导致她的精神崩溃。这种局面不仅是祥林嫂自身精神境界的矛盾升级,也是祥林嫂与传统旧社会以及封建体制矛盾冲突的极端体现。
一本又一本的书,一份又一份的作业和练习卷,可曾使你倦眼朦胧?爸爸妈妈“望女成龙”的念叨可曾让你烦恼满腹?天天上学、回家、读书、考试,功课紧张,生活单调,情绪压抑,可曾让你梦想“七色阳光”的松懈生活?告诉你吧,这种感觉我也有过。
看一看,比一比吧,学校班级评比表栏中我们的三面旗帜和其他班级的六、七面红旗,这可不是不是简单3小于6和7的数学题,这代表班风学风的数量级的差异,代表落后者的孤独和渺小,是甲乙丙丁数序颠覆的耻辱。这种感觉我有,同学你有吗?
回首四甲一路走来每一个足迹,成长中有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当我们团结友爱,共同遵守学校班级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完成晨读午写,按时准确做好家庭作业和同步练习册,我们就是奋发向上、朝气蓬勃、充满自信的集体;当我们活泼过头、专心不足、放纵自我,勾心斗角、打架摸扒等不良风气就会抬头,“沙尘暴”就会侵蚀我们的集体,班风学风在四个班就会排末位。
想想小学六年已过大半,想想为学校,为老师,为妈妈,为班级,更是为了我们自己,要团结还是分裂,要努力还是松懈,要先进还是后进?答案一目了然。
期中刚过,转眼期末考试在即,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努力,成就四甲永争第一。我们努力,我们精彩。
摘 要: 曹雪芹所着成的《红楼梦》被列入四大名着之一。在书中, 他以金陵十二钗作为主线, 全方位地铺开了整个故事, 并充分展示了封建时代女性本身的精神品质和文化品格。从曹雪芹笔下的人物来看, 她们同时有觉醒意识和叛逆的精神。应该说, 每个女性所展现的性格魅力都会对现代女性有很大的启示。本文结合《红楼梦》的内容, 谈一谈其对现代女性的启示。
关键词: 《红楼梦》; 现代女性; 独立意识;
红楼梦作为四大名着中非常重要的小说, 在我国的文学史上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曹雪芹在写作的过程中, 通过运用全新写作的手法来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即便历经千百年, 这些鲜活的女性形象仍然深深地打动着大家[1]。女性问题一直都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女性的解放本身和女性的人格独立和良好的文化素质品格有着很大的关系。《红楼梦》在一定程度上互换了女性自己的人格尊严, 并将女性内部丰富的文化品格更好地展现出来。应该说, 《红楼梦》给现代女性很多深刻的启示。
1、 现代女性应该做一个有思想的独立女性
在小说的第一回, 作者就列出了这样的绝句:“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从这样一段话中可以看到曹雪芹在写本书时候内心的辛酸。虽然封建时代还是属于男权社会, 但是曹雪芹这本书却是从女权的角度来写的。曹雪芹在评价自己写这本书时, 又有如下的一段话:“今风尘碌碌, 一事无成, 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 一一细考较去, 觉其行止监视, 皆出于我之上。闺阁中历历有人, 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而自护其短。”
曹雪芹在讲述他写这本书的动机时, 有了上面一段话, 而这一段话可以看出, 曹雪芹认为女子自然有她们的过人之处, 不仅见识不凡, 而且有些能力甚至超出男子。写《红楼梦》就是为了能够彰显女性的能干, 从而让她们的好名声能够传扬于世。作者笔下的女子在现实中都是很平凡的人, 虽然并没有多大的才能, 也没有在工作中有多么惊世骇俗的举动。但是曹雪芹正是通过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描写来更好地展现女性内心细腻的想法, 并更好地弘扬她们的个性魅力。在《红楼梦》里, 我们可以看到女性有不输男性的才华和资质, 同时, 几乎所有的女性都有自己独立的自主意识和独立的人格。这正是《红楼梦》的成功之处。
在曹雪芹的笔下, 包括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鸳鸯、贾探春、平儿和尤三姐等女性不仅非常的聪慧, 而且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很有自己的一套。人物全部都有血有肉, 可以说是那个时代思想意识已经觉醒的一群女性。
2、 全面倡导“男女平等”的思想
读过《红楼梦》的人都会对贾宝玉有很深的印象。虽然他贵为封建时代的男子, 但是却有着与众不同的人格。他从小就是生活在一群贵族女子之间的, 作者完全可以通过贾宝玉的眼睛来展开故事, 这样也就能够更加准确客观地展现出《红楼梦》中女子的精神风貌, 并借此来更好地评价女性。
全书将贾宝玉塑造成了一个封建时代的叛逆者。贾宝玉从来未曾为自己的男儿身所骄傲过, 相反, 他曾经说过“男人是泥做的骨头, 我见了女儿便清爽, 见了男人便觉得浊臭逼人。”所以, 在贾宝玉的心中其实是提倡男女平等的, 须眉男子只不过是一些渣滓而已。所以, 贾宝玉从小就厌恶了官场上的引来送往和应酬, 也不太喜欢世俗的男子, 更不会和一些色鬼为伍。
从《红楼梦》回回的内容可以看出, 贾宝玉每天都是和女儿们吟诗作画, 下棋猜谜[2]。他欣赏探春的精明能干, 同情迎春的懦弱不幸, 倾慕宝斋的端庄优雅。更是与林黛玉心心相印, 贯穿全书前半部分。应该说, 他对每个女性都投入了同等的关爱, 同情、尊重和平等地对待她们。
贾宝玉的种种行为其实无不透露出男女平等的信号, 很难得并没有在封建制度下追求有关的大男子主义。这在当时的背景下是非常了不起的。虽然女子和男子平等到现代都没有能够完全实现, 但是在当时, 贾宝玉的这一形象本身就有着超前意识, 曹雪芹实际是在心中彻底否定男权社会的, 更鄙夷男尊女卑的现象。他极力倡导男女平等。
3、《红楼梦》中女性面面观
3.1 贾元春对现代女性的启示
要说《红楼梦》最风光的人物就是大姐元妃, 非常有幸一朝得到圣宠, 得以封妃, 从而荣耀了整个家族。这在封建社会是很多女人所梦寐以求的事情。但是, 元妃却在省亲的时候哭着说道:“那是见不得人的地方, 进宫之后要时时刻刻遵守宫规, 更不能够行差踏错, 不仅不能够有自由, 而且还要出处谨慎, 更无法享受爱情和亲情。元妃不到四十岁就死了, 实则是死于权利斗争之中。贾府的衰亡正是从元妃的倒台开始的。元妃的一生可以说是富贵至极, 但是她在背后也做出了极大的牺牲和代价。
但是, 从头到尾, 元妃都是心甘情愿的, 她也承受了一般女子所不能够承受的代价。所以, 从元妃的故事来看, 就是, 作为现代女性而言, 不论你是在职场、工作还是在生活中, 都应该学会在合适的位置做好份内的事情。元妃通过牺牲自己的一生来使得贾府能够多享受几年荣华富贵, 虽然贾府内里早已空虚。所以, 作为一个现代的女性, 一定要在各种场合找准自己的位置, 履行自己应该履行的职责。
在人的一生中, 也许会遇到许许多多的挫折, 但是, 一定要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作为妈妈, 你要尽力将孩子抚养成人;作为女儿, 你要尽可能地尽孝;作为妻子, 你应该尽到应尽的义务。
3.2 迎春探春姐妹对现代女性的启示
也有很多人想要去分析《红楼梦》中的迎春。贾迎春是小妾所生的女儿。她是一个受尽欺负也不知道叫疼的“二木头“女孩。虽然和元春、探春和惜春, 迎春根本没有任何存在感。由于她的性格过于懦弱, 所以就连奶妈子都可以随意偷她的头饰, 她也没有去追究。而无论在大观园里有多么热闹的活动, 贾迎春都没有想要去参加, 而只是默默地沉浸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
所以, 贾迎春作为一个最没有存在感的人物, 也没有人在意她是否开心, 她本人也没有什么忧愁和烦恼。她的父亲只知道一直娶比她年龄还小的女孩回来享乐, 却也从来不关心她本人的死活。贾迎春经常被派去做一些根本不在她职责范围内的事情。最后, 贾迎春被父亲安排嫁给了孙绍祖做妻子, 结果还不到一年就被折磨之死。贾迎春的悲剧可见一斑。
贾迎春在她短暂的一生中都没有去争取过, 只是打造属于自己的小世界。贾迎春一直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既没有贾宝玉那样耀眼的身世, 也没有薛宝钗和林黛玉那样过人的才华[3]。这也直接导致了她后来的悲剧。
但是贾探春却和迎春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性格。虽然同是庶出之女, 但是却也一直都在为自己拼搏。不顾赵姨娘三番五次地用计谋破坏, 但是却一直在向贾府的人彰显自己不好惹的一面, 从而为自己在贾府赢得一席之地。贾迎春从来都没有畏惧命运给予她的艰难险阻, 能拼则尽力一拼。
而作为一个现代女性, 一定要从贾迎春身上吸取教训。不管是在家庭、职场和生活中都需要适度地为自己争取。但凡那些能够在职场上变得很出色的姑娘, 大都懂得为自己的未来谋划, 并通过不断地努力去争取。刻薄地说:“职场上混的好的姑娘从来都是有些“自私”的姑娘。而那些嫁的好的姑娘, 都能够通过自己的经历知道自己想要的伴侣, 从而获得最后的幸福。现代女性要知道, 不争从来不是福气, 而只会被认为是懦弱。
3.3 王熙凤给现代女性的启示
要论《红楼梦》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女子, 大家大概都会想到王熙凤。现代女性要在随时都在生活中扮演多种角色。职业的升迁、恋爱婚姻到交际办事, 如果有王熙凤那样卓越的口才, 那么办事则无往而不利。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3.3.1 学会夸赞他人
例如, 王熙凤在初次见到林黛玉的时候就说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 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想老祖宗的外孙女儿似的, 竟是亲生的孙女儿, 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嘴里心里放不下。”
虽然王熙凤只是用这样简简单单的几句话来夸赞他人, 但却同时表达了对林黛玉的赞美、读贾母三位亲孙女的赞美, 同时又自谦说自己见识少了。最重要的是, 王熙凤的这样一番话既让黛玉明白了老祖宗对她的挂念, 同时又迎合了老祖宗内心希望被夸赞的需要。这比直接告诉林黛玉老祖宗有多挂念林黛玉有更好的效果。
而现代女性就是要学会王熙凤这样一套夸赞人的技巧, 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照顾多方人的感受, 从而在职场、婚姻和生活中也能够变得更加顺畅。
3.3.3 言谈得体
在刘姥姥问王熙凤借钱的时候, 凤姐有这样一段话:“且请坐下, 听我来说:方才你的意思我已经知道了。论起亲戚来, 原不该等上门就有照应才是。只是如今家里事情太多, 太太上了年纪, 一时难免有疏忽。我初管事不久, 又不太知道亲戚们的事情, 但也知道亲戚们各有各的难处。你既是大老远来了, 又是头一遭张口, 怎么叫你回去呢?可巧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做衣裳的二十两银子还没动呢, 你不嫌少, 先拿了去用罢。”
可以看出凤姐在说话的时候非常注意技巧:第一, 她讲话的时候虽然依然保持着她矜持而高贵的身份, 但是讲话的过程还是很的体的。第二, 她的话里暗含着贾府还是对刘姥姥家关心的, 但是贾府本身也不如外面看的那样辉煌了。第三, 在借钱的时候说话能够做到不过分热和, 又不过分怠慢, 更不会过分炫耀。
4、 结束语
曹雪芹的《红楼梦》里有无数的女性形象, 而从每个女性的身上都对现代女性有所启示。一方面, 我们一定要在平时多学习, 只有掌握了真本事才能够让自己在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另外一方面, 一定要能够勇敢说出属于自己的需求, 在家庭、生活和职场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最重要的是, 现代的女性要能够有属于自己独立的思想, 并保有自己独立的人格。
参考文献
[1] 王昆仑。王熙凤论[M]//红学三十年论文选编 (中) 。天津:百花文艺社, 2016 (3) :59-64
[2] 王建华。礼貌的语用学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15 (3) :139-143
[3] 孙爱玲。《红楼梦》对话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3) :89-94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历史组 高萌
《平凡的世界》是我最喜爱的一本小说,书中展现了社会不同层面的普通人的生活,平凡而真实。他们面对苦难表现出来的坚韧和隐忍,对于幸福的追求和向往,以及主人翁们在一件件小事中表现出来的向善的性格,都让我十分感动。我想,《平凡的世界》的魅力就在于,它会让我们懂得珍惜我们当下平凡的生活。 在这个物质文明喧嚣的时代,每一个还拥有梦想并在追梦的人们都该再重温《平凡的世界》,它会让你懂得:尽管命运是那样的不公,尽管社会有那么多的不公,可只要你能够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终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在这本书中,最让我触动的就是孙少平这个人。读他的故事让我明白,青年要有自己的理想,要努力 ,改变自己的生活。相对于他的两个弟弟妹妹,孙少平的生活或许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遗憾。但我觉得孙少平又是幸福的,因为有田晓霞的出现。即使他们最终不能到一起,他们都是幸福的。这也是孙少平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一点,他遇到了田晓霞。然而,现实生活中能有多少人能找到自己的真爱呢?对于很多人来说,孙少平的爱情是让人羡慕的。少安是平凡世界里面写的最成功的人物,路遥对中国社会的理解是那样的透彻,所以会借孙少平的口吻说出这样一句话:“人只能按照自己的条件去寻找终生伴侣。”真的是把人物形象刻画到了极致。我甚至觉得少安就是身边边的某一个人。他小时候因为无钱读书而退学,他与润叶的爱情是那么的让人惋惜。少安,他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家。对于家他没有一点点的自私。为了家里能够维持下去,他放弃了润叶。尽管书中说他对润叶是一种兄妹之情,但是我们不会忘记他接到润叶给他告白信时他的那种喜悦,甚至抓狂。润叶这么好的人,少安没有理由不喜欢。只是我们的少安责任心太强,他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给不了爱人幸福,因此他不敢去谈爱情。他只有婚姻,没有爱情。他的老婆必须是能够与他一起撑起这个家的。再说到少安的事业,可以这么说,少安是一个很精明很勤劳并且思想很先进的人。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能够发家致富并不超出我们的意料,他的经历却是几经坎坷,几度起伏。多么的现实啊,付出才会收获。有得当然有失,事业上如日中天时他的妻子却病入膏肓。这又是平凡的世界一大绝笔。 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合理的和美好的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存在或实现。连伟人的一生都充满了那么大的艰辛,一个平凡的人吃点苦又算得了什么呢?
祥林嫂的人物分析
祥林嫂是鲁迅先生在小说《祝福》中塑造的一个典型艺术形象。祥林嫂的一生坎坷悲惨,最终沦为乞丐,就在年终人们祝福的欢乐气氛中,怀着无限复杂矛盾的心情冻饿致死。祥林嫂是我国封建社会千千万万个妇女悲惨命运的缩影,是千千万万中**亲悲惨一生的生动写照。她的一生是对中国吃人的封建社会的血泪控诉。
(一)
有人认为,祥林嫂的死是由于鲁四老爷的无情和四周人们的残酷.事实固然如此,但这只是表面现象,真正内在本质是封建礼教对于整个旧中国人们头脑里思想的束缚.若只是束缚了一小群人,那还不要紧,重要的是整个民族的思想都被束缚了.这样一来,就形成了畸形的社会舆论,祥林嫂也是深陷在那束缚里的一员.她也曾反抗,但无非只是想将自己重新溶入那个畸形的社会中.祥林嫂只是个社会的底层人物,具有小农意识,看不清社会发展的方向,分不清事物本质的正确与错误.所以她只能在那畸形的社会中无声无息的死去.祥林嫂在那畸形的社会里是无法存活的.她所需要的,不是“众人皆醉我独醒”,也不是周围人们意识的改变,她所需要的是整个民族意识的解放和发展.而作为一个“下等人”她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我并不是想再老生常谈,而的确是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才是整个中华民族完完全全的再生了,假如祥林嫂能忍辱负重的活到新中国成立,她一定能有新的生活.
鲁迅先生在《论第三种人》①一文中曾这样说过:生在阶级社会里,要想做一个超阶级的人,这样的人是根本不存在的„„这恰如一个人要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一样。生在封建社会中的祥林嫂是不可能跳出封建社会的园囿的,她正是被封建社会的四大绳索——政权、族权、夫权、神权扼杀致死的。
祥林嫂在一生中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打击。第一次比她小十岁的丈夫的死;第二次丈夫的死和孩子阿毛被狼吃掉;捐门槛后仍得不到鲁四老爷和太太的宽恕和谅解,当她坦然地去拿酒杯和筷子时,四婶又慌忙大声说:“祥林嫂你放着罢!”这一次给了她致命的打击。祥林嫂是个勤劳淳朴、身体健壮、意志坚韧的劳动妇女,在封建四权的重重束缚下,经济上受尽剥削,政治上备受压迫,精神上惨遭摧残,直至最后沦为乞丐,冻饿痛苦致死。作品通过最富有表现力的三次打击,塑造了她的悲剧性格。
祥林嫂没有自己的名和姓,她在经济上一无所有,政治上毫无权力,而且失去了起码的人身自由。她和旧社会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悲惨遭遇一样,嫁给了一个比她小十岁的丈夫。祥林嫂当然不会满意这婚姻,却又不可能摆脱不幸的遭遇。不久,小丈夫的去世,使祥林嫂在生活的道路上遇到了挫折,她本来想遵奉着封建礼教的规定老实地守寡,后来听说婆婆要把她卖到深山野坳,才跑了出来到鲁四老爷家里做工。在鲁四老爷家里,她默默忍受着残酷的剥削,“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不仅不以繁重的体力劳动为苦,反而感到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祥林嫂所希望的,所感到满足的,原来是一种作为人的最低的生存条件,是一种极不公平的生活,因而这希望和满足本身,便是带着悲剧性的。
而鲁四老爷家,是个顽固的封建堡垒,它当然不可能把祥林嫂搭救出来,当她的婆婆和堂伯一旦打听到了祥林嫂的底细,靠着族权的威严,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公然把祥林嫂劫了回去,把它当作商品卖给别人,这是祥林嫂的命运史上遭到来自封建四权的第一次重大打击。由此可见,在封建社会妇女的命运如同牲畜、商品,处境悲惨可怜。
祥林嫂的被迫再婚,曾被认为“交了好运”。“男人有力气干活,房子是自家的„„母子皆胖„„”在祥林嫂苦难的一生中,这段值得回忆的幸福生活却短暂的如昙花一现,而灾难和不幸却总是象影子一样威逼着她,迫害着她。随着贺老六断送在伤寒后,儿子阿毛又被狼吃掉,使祥林嫂再一次遇到了挫折,因为封建礼教所规定的“三从”,实际上是“三靠”,在家靠父母,出嫁靠丈夫,夫死靠儿子。而祥林嫂夫死子亡,已经无人可从,无人可靠,象浮萍似的在水面上飘来荡去无所归依。后来大伯趁机收屋,驱逐了她,她就漂流回到鲁镇,不得不又回到鲁四老爷家做工,这是祥林嫂遭到封建四权的第二次更重的打击。
两次嫁人,夫死子亡的祥林嫂,处境每况愈下,当她再次回到鲁四老爷家里时,已经面目全非,不仅衰老迟钝,干起活来也不如从前,还絮絮叨叨向人复述阿毛被狼吃掉的故事。对于祥林嫂来说,丈夫死于疾病,毕竟属于人力不可抗拒的“天命”,儿子被狼吃掉,是因为自己疏忽大意,“于心有愧”,所以阿毛的死成了她心灵上无法医治的创伤,久久不能忘怀。她企图借助喋喋不休地讲故事来博得别人的同情和安慰,以减少自己思念的痛苦,结果越说越想,越想越说。要知道,这不是一般的追述,而是在反复咀嚼自己的痛苦,这种痛苦始终在折磨她。
祥林嫂更为痛苦的是,他不仅要接受封建礼教在现实生活中所强加给她的苦痛,还要受神权思想对她的精神虐杀。这种精神的虐杀,使她到临死还背着沉重的精神负担,使她感到死亡并不是悲惨生活的结束,而是更大恐怖的开始。祥林嫂打算守寡,却受到迫害,以至被认为犯了“伤风败俗”的罪,还要捐门槛求赦。祥林嫂这么善良、安分,这么孤独、可怜,她哪里有什么罪呢?但在封建社会里,就因为她死过两个丈夫,又死了一个儿子,她反而成了罪人了,越是不幸,就越是有罪。祥林嫂本来是受千人踏、万人跨,才折磨成这样子,但是还要再捐一条门槛,再让千人踏、万人跨。这该有多惨啊!这里,不仅深化了祥林嫂的悲剧,而且把封建迷信压迫劳动妇女的阶级本质表现得再清楚不过了。
祥林嫂是不断为自己命运挣扎的,为了捐门槛,她默默忍受,把历来积存、用血汗换来的钱捐了门槛,再受了那么多践踏,理该让她安心走向死亡了吧。但在当时社会,这也只是一个幻想。当她以为赎了罪,坦然地去拿酒杯筷子时,四婶大叫一声“你放着罢,祥林嫂”,这就彻底打破了其幻想。这时,“她象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变作灰黑”“失神地站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眼睛凹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这是封建四权对她的一次致命的打击。当祥林嫂终于明白了捐门槛不过是一个愚弄,而自己昼夜渴望的赦罪的念头不过是一场幻梦之后,她对所谓“灵魂”之说产生了怀疑,然而当她从宿命论向无神论迈出了第一步时,竟走上了生命的终点,祥林嫂终于被阶级的、家族的、宗教的皮鞭抽打而死的事实,充分证明了祥林嫂就是被这四条绳索绞死的中国劳动妇女的代表。
面对困难,有人怨天尤人,无所作为;有人坐困愁城、一筹莫展。但刘姥姥却能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以进取的心境去正视,以豁出去的行动去拼搏。第六回里,狗儿因家中冬事未办,心中烦虑,却只能“吃闷酒”,“寻气恼”,刘氏也“不敢顶撞”,当狗儿夫妇愁云重重时,刘姥姥劝勉狗儿:“如今咱们虽离城住着,终是天子脚下。这长安城中,遍地都是钱,只可惜没人会去拿去罢了。”……狗儿冷笑道:“……有什么法子可想的?……”刘姥姥道:“这倒不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咱们谋到了,看菩萨的保佑,有些机会,也未可知……”。刘姥姥要狗儿勇于面对生活,天无绝人之路,但是必须要靠自己努力去争取。刘姥姥热爱生命,他真正懂得生命是甘苦皆备的,对所有的不如意,他并不自怨自艾,怨天尤人,而是以乐观进取的态度去面对、去解决。这是多么平实又乐观的生活态度啊!
一个人能乐观的面对生活,幸福的享受生活,但遇到困难、挫折时,是否有勇气、有毅力面对难,那就未必了。刘姥姥为了解决生活难题,果敢的带著孙子板儿向着高门大院的贾府挺进。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因为进入贾府有几道难关要闯,首先要先克服自我“告难求帮”为耻的心理障碍。《红楼梦》第六回中,狗儿提出与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的接上头,就可以打通关节了,刘姥姥道:“我也知道他的,只是许多时不走动,知道他如今是怎样。这也说不得了……”可见刘姥姥深知人情冷暖:“以前极好的”朋友,现在时过境迁,又多时不曾走动,这也说不得如今是怎样了。或许去了要碰钉子,甚至更要被奚落一番。但刘姥姥却马上答应了。甚至认为:“舍着我这副老脸去碰一碰。
果然有些好处,大家都有益;便是没银子来,我也到那公府侯门见一见世面,也不枉我一生。”能以这样开朗乐观的态度面对第一个难关,当然需要十足的勇气。但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并非真得十分顺遂,仍有层层难关要过,《红楼梦》第六回叙述他到了贾府门口,请门房通报周瑞的情况是这样写的——众人打量了他一会,便问那里来的?刘姥姥陪笑道:“我找太太的陪房周大爷的,烦那位太爷替我请他老出来。”那些人听了,都不瞅睬,半日方说道:“你远远的在那墙角下等着,一会子他们家有人就出来的。”内中有一老年人说道:“不要误他的事,何苦耍他。”
这些侯门三等豪奴,对这个村鄙老妇先是“打量了他一会”,然后“都不瞅睬”,甚至有人想要加以耍弄欺骗,幸好有一位老年人指点他明路,这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后来虽得到周瑞家的带领,但仍要得到平儿的批准,又要看凤姐的脸色,王昆仑曾评论这段历程是:“这是千千万万泥中的蚂蚁,向着天中的明月进发的路程啊!“泥中的蚂蚁”是多么的卑微!而“向着天中的明月进发的路程”又是多么困难艰辛!刘姥姥却不曾畏惧,只管一步又一步的艰难前行。
摘要:《骆驼祥子》是现代著名文学作品,也是一部享有世界声誉的名著,全书以20年代旧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社会为背景,通过人力车夫祥子在吃人的社会制度压榨下,最后被近滑向堕落的悲剧命运,形象地展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人吃人的社会现实,揭示了反动势力与广大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控诉了旧社会对劳动人民的迫害,彻底否定了个人奋斗的道路。对此,本文对作品中的人物塑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骆驼祥子;人物塑造;老舍;祥子;虎妞
《骆驼祥子》是著名剧作家老舍的代表作,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辛勤而且多产的作家之一。《骆驼祥子》在人物塑造上较为完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作者采用朴实无华的描述和细致的心里描写,着力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让人物活起来。如祥子如何爱车,为买车如何省吃俭用,拼命奔波,买到车以后所产生的美妙幻想,以及为攒钱再买车而不惜抢座、讨价还价所引起的内心矛盾等,都写得有声有色,真实感人。
祥子是一个由农村流入城市的破产农民。他怀着强烈的生活愿望,想凭借自己的力气和意志,买上一辆车,做一个自食其力,不受车主剥削的劳动者。他年轻力壮,“象棵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他有决心:“一千天,一万天,他得买车!”但是,吃人的社会是无情的,来自各方面的邪恶势力,一次又一次地打破了祥子的希望:第一次,他遭到兵匪的祸害,不仅把刚买的新车丢掉,连命也几乎赔上;第二次,又因为进步的曹先生受到政治迫害的牵连,被孙侦探敲诈了打算买车的全部积蓄;第三次,妻子虎妞的死,迫使他卖掉唯一赖以糊口的人力车。在遭受第一次打击以后,他也还抱着坚强的决心,早起晚归,不顾疲劳,拼命的抢座,奔驰,“象一只饿疯的野兽”。但当他遭到特务的敲诈之后,他的生活信心骤然跌落,精神状态也起了极大的变化。
虽然他对再买一辆车还未失去最后的希望,可是,他已感到自己前途渺茫:“他好象是死了心,什么也不想,给他个混一天是一天。有吃就吃,有喝就喝,有活儿就做,手脚不闲着,几转就是一天,自己顶好学拉磨的驴,一问三不知,只会拉着磨走。”虎妞的死和小福子的上吊,毁灭了他最后的一点生活欲望。他走上了堕落的道路,成了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借此维持他那毫无生趣的生命。祥子的悲剧命运的深刻根源,在于他是生活在一个地主、军阀当权的旧中国,而这个社会是不给劳动人民以任何自由和出路的。不管你多么要强、吃苦、耐劳,也不管你怎样忍辱、受苦、挣扎,都只能像被罩在网里的小鸟一样,逃不脱它的羁绊和绞杀。
作者通过祥子的悲惨命运,对那个黑暗社会的揭露是深刻的,对它的批判是有力的。但也应该指出,祥子的走向堕落,固然是那个社会为他安排的道路,但顽强而又无效的个人奋斗,也加深了他的悲剧性质。作者在对中国作为彻底否定,对祥子的强烈生活欲望表示深切关注的同时,也对他通过个人奋斗求得生活改善的幻想进行了批判。
虎妞是剥削阶级中的一个成员,她帮助刘四管理车厂,对车夫发泼耍刁,威风凛凛,靠着那种市侩作风管理车夫,处理事务,把车厂治理得井井有条。她虽然喜欢车夫祥子,却时刻没有把主人的架子放下来,动辄对他怒骂训斥,缺少女性的温柔体贴。她生性懒散,好逸恶劳,害怕吃苦,习惯于剥削阶级的生活作风。她为了和祥子成亲,和刘四闹番了脸,在失去经济来源的情况下,仍然游手好闲,也不许祥子去拉车,她不能忍受祥子每天流过臭汗躺到她的炕上。她过惯了不劳而获的生活,非常畏惧劳动者吃苦受累的贫困生活。
虎妞这一形象深刻地揭示了旧中国剥削阶级妇女的地位。她是剥削者,同时也是被剥削者。地位的反差使她的性格发生了变态,虎妞无法逃避命运对她的规定,像许多剥削阶级的妇女一样,虎妞最终被社会所吞噬,悲剧性地结束了她的一生。虎妞这一形象的塑造,以其鲜明、独特、耐人寻味的个性化手段,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旧中国剥削阶级女性真实可信的形象。
小说围绕祥子、虎妞,还描写了当时社会中处于对立地位的两种人:一种是被吃者,如有了自己的洋车却仍然挣扎在死亡线上,最后流落街头的老马;有了妻室儿女却不得不更加苦奔的大个子;打死自己的老婆,逼女为娼的二强子;为了养活自己的弟弟被迫出卖肉体的小福子。另外一种是吃人者,如阴毒狡猾、剥削成性的车厂主刘四,愚弄、压榨、诱骗祥子的陈二奶奶、杨太太、夏太太,敲诈祥子的孙侦探等。这些人物虽然着墨不多,却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骆驼祥子》的艺术成就,对老舍的创作来说,也显示了他的独特的风格。这部书的结构与故事发展,也是非常严谨的。虽然除了开端几章,叙述骆驼与祥子的关系,说明怎样把骆驼二字加在祥子这个名字上面的历史,似乎有些松散,但小说始终是围绕着两个线索而展开的:其一是祥子的好强,他希望自己有一辆车子,车子成为他的理想,他不断地在为完成这个理想而生活,而奋斗,以至于失败和堕落,这是属于他内心的一面。总之,全书结构严谨而又单纯,以祥子在希望中挣扎,幻灭中堕落为线索,通过他的全部动作,把笔峰伸展到下层社会各个角落,勾画出各种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交织成一幅复杂的社会图景。老舍通过对祥子的同情,从而抒发自己对黑暗社会的愤怒和抗议,使作品产生了更大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