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字的横画有长短区别,短画粗而上昂,长横细而下覆。柳字的撇和捺进行比较,一般撇轻捺重,这一点跟颜字一样。一起来看看柳公权的书法特点是什么,欢迎查阅!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柳公权的书法特点是什么【最新6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柳公权是唐代晚期著名的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以楷书最为著名,他的楷书出自颜真卿,并和颜真卿齐明,并称为“颜柳”,因为他的楷书比较瘦劲,颜体楷书比较丰腴,二者又并称为“颜筋柳骨”。
柳公权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有近百幅,不过很大一部分是伪作,最出名的书法作品有楷书《玄秘塔碑》、《神策军碑》、《金刚经》他的行书《蒙昭帖》。
据说唐文宗非常喜欢柳公权的书法,把他招为侍书,当时的民间也就穿着“柳体一字值千金”的说法,当时的朝鲜甚至派专人到长安去购买柳公权的楷书作品,作为礼物送给他们的君主。书法里“心正则笔正”这句话也是柳公权说的。
他的书法以瘦劲著称,用笔斩钉截铁,深透魏碑书法的用笔之道,尤其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他的“大刀片”似的捺画和骨头形状的竖画的起笔,他的楷书的结构也十分严谨,一丝不苟,在平正中去险绝之势。后世不少著名的书法家学习柳体楷书,比如被称为神笔的王铎,以及清代末年著名书法家溥儒。
柳公权的行书和楷书一样,笔画刚劲有力,笔画书写流畅、用笔变化丰富,比如他的行草书墨迹《蒙昭帖》
总之,无论行书还是楷书,柳体都以刚劲著称,不愧为“颜筋柳骨”。我初学书法就是学习的柳公权的《玄秘塔碑》,从中获益良多,如果你喜欢柳体,又想学瘦劲风格的书法,那你就去学习柳体吧,一定可以从中获得很多的乐趣。
唐朝著名书法家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人。唐朝著名书法家。二十九岁时进士及第,于穆宗、敬宗、文宗三朝官居侍书,长在朝中,共历仕七朝。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故世称“柳少师”。享年八十八,获赠太子太师。
楷书四大家
他以楷书著称,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认为颜真卿,欧阳询的字最好,便吸取了颜,欧之长,溶汇新意,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
柳公权书法特点
柳公权楷书的笔法劲练、稳而不俗、险而不怪、老而不枯、润而不肥、仪态冲和、遒媚绝伦。笔画均匀硬瘦、棱角外露、富于变化、避免单调重复。横画大都方起圆收、骨力劲健、起止清楚、短横粗壮、长横格外瘦长,神采清秀。竖画顿挫有力、挺劲瘦长、凝练结实、撇画锐利,捺画粗重稍短而踢起,用笔干净利落。总体上内敛外拓、中宫收紧、四肢开展,于严谨中见疏朗开阔的风姿,字字严谨,一丝不苟。
柳体的“前世”
柳体楷书是集前人而自成为一体。其从笔画的起笔收笔,到字的结构组搭,皆是欧、颜的痕迹。柳体横画如刀切似的起笔特征常见于欧阳询的《九成宫碑》或直接效法的《张迁碑》,似骨结一般的收笔明显来自于颜真卿的《多宝塔碑》等。柳字多出于欧、颜,如此观点,自古以来几乎是共识,苏东坡就曾经说过:“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
创新精神
柳公权先学颜字,但能自创新意。柳字避开了颜字肥壮的竖画,把横竖画写得大体均匀而瘦硬。他又吸取了北碑中方笔字斩钉截铁棱角分明的长处,把点画写得好像刀切一样爽利深挺,他又吸取虞世南楷书结体上的紧密,颜真卿楷书结体的纵势,创出了独树一帜的柳体。世人颜柳并称,一是楷书艺术到颜真卿、柳公权时已大成,柳同颜一样以楷书嘉惠后学;二是柳与颜一样以人格和书艺相结合,成为后世书家的楷模。“颜筋柳骨”巳是书法审美的一种类型。人们瞻仰这丰碑时,景行仰止,重其书,慕其人,故书与人并垂不朽。
1、运笔痕迹明显。
柳体书法,每一个笔画,运笔的痕迹,都已经体现在每一个笔画中。有很多关于柳体如何运笔的方法,有些书友赞同,有些书友觉得多余。
事实上,哪些相对来说比较复杂一点的运笔方法,更为精确;直接写出的笔画,也能形似,但需要长时间的摸索。但不管如何,运笔痕迹,要体现出来。该顿笔的时候,一定要顿笔,该出挑的时候,毫不手软。
2、细节处理干净。
写柳体字,最怕细节处理不干净。每一笔,都不会拖泥带水,柳体字斩钉截铁、干净利落,收笔、起笔,没有毛刺、没有涂涂抹抹,一气呵成!
当然,正是这种原因,初学书法的朋友,由于腕力不足,控笔能力弱,写柳体字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努力一段时间,柳体字进步还是很快的,要有信心。
3、粗细变化含蓄,但一定要体现。
柳体不像其他字体,更不像其他艺术字,笔画的粗细变化,并不是特别夸张。有些笔画,起笔运笔收笔,三部分的粗细都在变化,但变化不明显。
如果审帖不细致,很容易把这些忽略了。但只要忽略了这些变化,就会把柳体的灵动写丢,再也没有美感。
柳公权书法特点是字体结构非常的遒劲,且每一个字都非常地严谨,给人一丝不苟地感觉,笔画非常地均匀,也不单调,反而有着很多的变化,中部比较紧收,让人感觉他的书法严谨中有着非常开朗、开阔地姿态。
柳公权是唐朝时期的诗人、书法家,他的书法最被人熟知的,就是楷书,刚开始是学习王羲之的书法,后来又开始看唐代名家的书法,然后在自己的书法中吸收了颜真卿、欧阳询的长处,并加上自己的创新,就创造了属于他自己的“柳体”。
柳公权的“柳体”给人的感觉非常的劲健,后世对于“柳体”有“颜筋柳骨”的美誉,柳公权的书法完全可以跟颜真卿相媲美,所以人们也称他们为“颜柳”,同时,柳公权也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三位书法家合称为“楷书四大家”。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汉族,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唐代著名书法家、诗人。历仕宪、穆、敬、文、武、宣、懿七朝,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称“柳少师”。咸通六年(865年)卒,享年八十八岁,赠太子太师。
柳公权书法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认为颜真卿,欧阳询的字最好,便吸取了颜,欧之长,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自创“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 “颜筋柳骨”的美誉。
唐朝是一个文学艺术发达、艺术天才辈出的时代。光是在书法艺术的领域,就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张旭、颜真卿等大批书法大师。中晚唐时期的书法家柳公权,是足以和这些著名书法家齐名的一位。
柳公权是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朝廷官员,哥哥是唐代名臣柳公绰。柳公权从小喜欢读书学习,尤其喜欢练习写字。据说,他练习书法异常勤奋,因为长年累月紧握笔管,以致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因为胳膊肘经常蹭着桌面,所以那个部位的衣服也被磨破,补了一层又一层。
经过刻苦的读书习字,柳公权成为著名的书法家。元和初年(806年),年近三十岁的柳公权考上了进士,担任地方官吏。一次,唐穆宗在一座佛寺里看见柳公权的字,觉得秀美端庄,十分喜爱,立即召他到长安任职。
柳公权为人刚正不阿,不善于逢迎。一次,行为荒淫无度的唐穆宗问柳公权写字时如何运笔。柳公权严肃地回答道:“正确运笔的方法,取决于用心。如果你的心正直端庄,你手里握着的笔自然就能运行正确,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唐穆宗听了,知道他是借谈论笔法来规劝自己,不禁面有愧色。
到了唐文宗在位的时候,有一次,几位学士受皇帝召见入朝。唐文宗和他们谈论汉文帝节俭的品德,就举起自己的衣袖说:“我身上的这件衣服已经洗过三次了,现在还在穿。”众位学士纷纷颂扬文宗的品德。唯有柳公权一言不发。
文宗问他为何不说话,柳公权说:“君主最应该注意的,是任用品德好、有才能的人,听取他们的劝诫;远离不正派的小人,罢免佞臣。至于穿洗过的衣服,这只是小事,不值得放在心上。”在场的人听到这一直言不讳的议论,吓得浑身发抖,生怕柳公权得罪皇帝,引来杀身之祸。不料唐文宗说:“我知道你这个人有谏臣的风骨,那就任命你为谏议大夫吧。”
后来,在唐武宗时期,柳公权官至太子少师,人们尊称他为“柳少师”。
柳公权的书法自成一格。他最先是学习王羲之的字体,随后又学欧阳询和颜真卿的字。他从颜体字中吸取了雄壮的特点,融合了北碑字体棱角分明的特点,创造出清爽、秀丽的楷书字体,人们称为“柳体”。柳体字的字形正如柳公权的为人一样,一丝不苟、铁骨铮铮。评论家们把他的字与颜体字并举,称为“颜筋柳骨”。
由于柳公权书法造诣深厚,名声远扬,当时的贵族达官、外国使者都不惜重金向他求字。公卿大臣们在家庙中立碑时,也要求得柳公权亲笔所写的字,以便刻上碑文。如果碑上刻的不是柳字,就会被认为是不孝的行为。柳公权的字在当时的影响之大,可见一斑。
与其他艺术家一样,柳公权完全沉浸在书法艺术中,对世俗的事情关心不多。他常年为皇亲贵戚写字,得到不可计数的金钱和礼物。家里的仆人看准他不留意财富管理的性格特点,偷走了许多。有一天,柳公权无意中发现一筐银器不见了,就审问主管的仆人,那仆人假装毫不知情,柳公权也不再追究,只是笑笑说:“那可能是银器长了翅膀飞走了吧!”但他非常珍视自己搜集而来的书画作品和名贵的文房四宝,把它们收藏得很好。在他眼里,这些才是无价之宝。
柳公权的传世作品很多,其中最能代表“柳体”风范的是《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尤其是《玄秘塔碑》,在历朝历代都是影响最大的楷书范本。
柳公权其人其字,都值得后人长久地追慕和缅怀。
柳公权书法特点,他的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刚从艺宴商城那里看到以下几点:柳公权楷书的笔法劲练、稳而不俗、险而不怪、老而不枯、润而不肥、仪态冲和、遒媚绝伦。笔画均匀硬瘦、棱角外露、富于变化、避免单调重复。横画大都方起圆收、骨力劲健、起止清楚、短横粗壮、长横格外瘦长,神采清秀。竖画顿挫有力、挺劲瘦长、凝练结实、撇画锐利,捺画粗重稍短而踢起,用笔干净利落。总体上内敛外拓、中宫收紧、四肢开展,于严谨中见疏朗开阔的风姿。
柳公权的著作
柳公权亦工诗,有出口成章之才,文宗称其“子建七步,尔乃三步焉”。《全唐诗》有其存诗五首,《全唐诗外编》存诗一首,《全唐文》、《唐文拾遗》亦有收录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