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伴我行活动反思(优秀3篇)

在不断进步的社会中,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那么什么样的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整理的安全伴我行活动反思(优秀3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大班活动的反思 篇1

沙包是孩子们熟悉并且经常玩的自制玩具。以孩子们感兴趣的沙包来贯穿在整个游戏中,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身体各部位能够得到锻炼。因此本活动理念是运用沙包游戏,通过幼幼互动、师幼互动,贯穿游戏情境,以鼓励的方法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使幼儿以愉悦地心情投入到整个活动中,身体各个部位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本次活动目标首先是在游戏中发展孩子们平衡、夹包跳、钻爬等综合能力。其次是引导幼儿创造性地用不同的方法玩沙包,在游戏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我在设计活动时,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让幼儿听音乐自由进场,然后进行热身运动,抖抖手,抖抖脚,在放松的音乐节奏中,激发了孩子们参与游戏的乐趣,为后面的活动做好准备。第二部分也就是主要部分,孩子们好奇、爱探索,教学过程中为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首先我出示沙包,让幼儿说说沙包有哪些玩法。再让幼儿找一个空的地方自由探索沙包的。多种玩法,在活动过程中,我不断根据游戏情景的发展和活动的进程,启发幼儿创造性地使用材料。根据孩子们在活动中的表现,通过提醒、示范的方式,让孩子们练习在游戏中发展孩子们平衡、夹包跳、钻爬的能力。这样既让让孩子们学到了新的玩沙包的方法,又为后面的比赛做了铺垫。在比赛运沙包的游戏中,我创设了有趣的情境,让幼儿先学小乌龟背着沙包(钻过山洞),头顶沙包走过(小桥)。再学小兔双脚夹沙包,再把沙包扔进仓库(呼啦圈),幼儿表现的非常活跃,都很投入,幼儿很喜欢玩。第三部分是放松活动。总之,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都是让幼儿自主进行的,使幼儿感到高兴和快乐。

但我在教学过程中,自己觉得还存在一些问题:

1、在孩子们探索沙包的玩法时,没有引导他们合作玩同一个沙包。

2、在给孩子们分组进行比赛时,可以让幼儿自由进行组合,而不是教师进行分配,活动后应及时进行小结,让孩子们知道活动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

3、比赛优胜者要及时给与奖励,这样可以增强孩子们的积极性,体验成功的喜悦。

中班社会活动反思 篇2

这周是雷锋周,所以安排上了一节社会课《相互帮助真快乐》,我以故事导入进入课题。当我讲述故事讲到狮子被猎人布的网给吊起来了的时候,邓俊伟和张阳反应很快地反问:老师狮子不是有很锋利的爪子吗?它可以自己把网给划破,然后逃掉。他干嘛不自救?是呀,它干嘛不自救?对于这个问题,我该做出什么回应?显然,孩子的思维跳脱了我想引导的路线。是直接否定孩子的想法,告诉他们故事不是这样的?还是回避问题,让孩子继续疑惑?当然这两点是不可取的,我们鼓励孩子积极开动脑筋去想象,不仅不可抹杀,除了鼓励有时还需要有效的启发。要怎样做出回应,并有效地引向课题而又不抹杀各种想象力和可能性。而关于自救也是安全教育中的一种,更应该让孩子明白在出现危险时是否该自救。

在课堂上教师要有一定的随堂应变能力,因为孩子不可能如我们在活动环节设计中的那样发展。对着孩子们疑惑的眼神,我反问他们:是呀,为什么他不自救呢?于是,大家纷纷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最后综合了他们的意见:有的说网线太粗了,划不断;有的说狮子的爪子被卡住了,动不了;还有的说由于狮子太紧张了,忘了自己的爪子了……。这样一来,故事可能有更多的方向。我就这些答案又给出了新的提问:那要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于是一大波的答案有出现了:有的说在吊起来的网里用力地动,吊着网的树枝就断了;有的说可以喊救命啊;有的说不要紧张,就可以想起自己的爪子了……。在讨论中有的孩子只是静静地听着不说话。或许还要多一些鼓励让孩子去自己去想象,让自己参与会比别人影响更有深刻的印象。

于是我又综合答案,并给出了小结:遇到危险时,要沉着不慌张。有自救的条件就想办法自救,没有自救的方法,可以想办法创造条件自救。比如,刚才小朋友们帮狮子想出的好办法。

虽然课题跑偏了一小会,但是有些疑惑是适时地给予解决的,要不以后孩子遇到类似问题可能拿不定主意,不知所措。

接下来我轻松地代过:你们说的这些都有可能,这可得去问问大狮子,随便可以告诉它这些自救的好办法。我们再来看看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

而这就是之前我提过的怎样有效地接收孩子们给的各种各样的答案,怎样合理地处理好这些问题,并有效地把它们引导到课题上。

在前几轮观摩交流课中我发现这个问题使有的教师很纠结,有的教师对这种现象的发生会回避。

这是很多教师在课题上所面临的一个“头疼“的问题,因为你不可能在课堂上对每一个分散的问题都做出回应。比如,今天的课题是“在雨中”讲述的是小猪看到小羊在雨中滑倒了装作没看见就躲开了。当说到“小猪”时,可能会有孩子举手回答说:老师我喜欢吃猪肉。又比如今天的这个案例。除了可以避重就轻,我们是不是还可以有更多的答案?

重视这个看似小问题的大问题,这是一个值得深思,探讨、深化研究的问题。

数学活动反思 篇3

活动背景:

《苹果和橘子》的主题正在开展,在主题开展过程中幼儿对橘子也有很多的认识,知道它的名称、形状、颜色及味道。结合这个经验点,以及为了让幼儿感知“1”和“许多”,我就设置了“好吃的橘子”这一数活动,旨在通过动手剥橘子、吃橘子的活动,让幼儿了解到一个橘子剥开后可以变出许多瓣橘子。

活动情景:

每个孩子的面前都有一只桔子,这时我对他们提出要求:“把面前的桔子剥开来看看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在听完我的要求以后,大家都动起手来。不一会儿,动手能力比较快的佳怡、晨晨、静涵等小朋友就已经分好了。这时他们叫嚷到:“老师,我剥好了你看呀!”这时坐在同一桌的皓皓小声的说:“老师,等等我,我剥不来!”但是很快,他的声音就被其他已经完成的孩子的声音给淹没了。皓皓低着头,一副快哭出来的样子。于是我说:“已经剥好的孩子可以先观察一下你剥出来的桔子的样子和你旁边的朋友比一比一样吗。”听到了我的话,原本一直叫嚷嚷的孩子们马上转移了话题,和自己旁边的孩子说起自己的桔子来了。这时我轻轻的对皓皓说:“皓皓,快一点哦,加油!”皓皓马上动手起来。

情况分析:

在进行集体教学活动的时候,总是会出现有些孩子动作快一些,有些孩子慢一些,这是孩子之间的差异所导致的。一般情况下,小班的孩子没有自觉去等待自己的同伴,在完成一件事情后,他们常常会做的就是把自己已经完成的讯息第一时间传达给老师,并且很自豪地教的很大声想让所有人都知道他是第一名,同时期待着得到老师的认可。在通常情况下,教师就会在大部分幼儿都完成的情况下就宣布进入下一个环节,这就给大部分的幼儿传达了一个信息:没有必要等动作比较慢的同伴 ,久而久之,在他们的心里就会产生一种定势:动作慢的孩子是不行的,没有必要等待甚至是沟通。同样的,动作慢的孩子因为能力的原因不能跟上大部队,当别的孩子开始报告完成情况的时候,他的内心是着急的,如果教师不给与一些等待的时间,直接进入了下一个环节,孩子要么对自己的操作失去兴趣,要么继续自己的操作而偏离了教师的思路,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利于孩子的发展的。

所以在发现孩子之间的这种差异的时候,教师用了缓和的方法:那就是“和旁边的孩子说说自己的桔子”。这样的话既能给已经完成前一阶段的孩子事情做,又在无形中给了动作慢的孩子时间,让他们可以在没有压力的状态下完成自己的作品。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