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官方说无疫情地区不得扩大核检范围细则,那么官方无疫情地区不得扩大核检范围细则是什么?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官方无疫情地区不得扩大核检范围细则是什么优秀6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为指导各地开展新冠疫情监测工作,落实早发现早报告要求,及时发现和处置疫情,制定本办法。
一、常态化监测
没有发生疫情的地区,严格按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方案(第九版)》(以下简称第九版防控方案)确定的范围对风险岗位、重点人员开展核酸检测,不得扩大核酸检测范围,一般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
(一)医疗机构就诊人员检测。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应当提高对新冠疫情病例的发现和报告意识,尤其关注以下情形。
1。加强对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症状病例的监测,对所有发热患者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对无发热但有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症状者,具有新冠疫情流行病学史,或从事风险职业人员(见下述风险职业人群分类)的可疑患者应当及时开展核酸检测。
2。对不明原因肺炎和住院患者中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开展核酸检测。
3。对所有新入院患者及其陪护人员开展核酸检测。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和个体诊所发现可疑患者后,要在2小时内报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落实“村报告、乡采样、县检测”核酸检测策略,可同步开展抗原检测,尽早发现疫情。
(二)风险职业人群检测。
对与入境人员、物品、环境直接接触的人员(如跨境交通工具司乘、保洁、维修等人员,口岸进口物品搬运人员,海关、移民管理部门直接接触入境人员和物品的一线人员等)、集中隔离场所工作人员、定点医疗机构和普通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医务人员等每天开展1次核酸检测。
对从业环境人员密集、接触人员频繁、流动性强的从业人员(如快递、外卖、酒店服务、装修装卸服务、交通运输服务、商场超市和农(集)贸市场工作人员等)、口岸管理服务人员以及普通医疗机构除发热门诊外的其他科室工作人员等,每周开展2次核酸检测。辖区内出现1例及以上本土疫情后,根据疫情扩散风险或当地疫情防控要求加密核酸检测频次。
(三)重点机构和场所人员检测。
学校和托幼机构、养老机构、儿童福利领域服务机构、精神专科医院、培训机构等重点机构,监管场所、生产车间、建筑工地等人员密集场所,常态化下应做好相关人员症状监测,可根据当地防控需要组织开展核酸抽检。辖区内出现1例及以上本土疫情后,应及时组织完成1次全员核酸检测,后续可根据检测结果及疫情扩散风险,按照每天至少20%的抽样比例或辖区检测要求开展核酸检测。
(四)社区管理人群检测。
1。纳入社区管理的新冠疫情出院(舱)感染者及其同住人员,在出院(舱)后第3、7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
2。对结束闭环作业的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开展“5天居家健康监测”,期间赋码管理,第1、3、5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非必要不外出。
3。对高风险区外溢人员开展“7天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期间赋码管理、不得外出,在居家隔离第1、3、5、7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管理期限自离开高风险区域算起直至满7天。流入地排查发现后,应立即对外溢人员开展1次核酸检测,后续按要求的频次开展;排查发现外溢情况时,如溢出人员离开高风险区已超过7天,立即完成1次核酸检测后,无需进行居家隔离。
4。对低风险区外溢人员,3天内完成两次核酸检测,期间间隔24小时。
5。 对涉疫场所暴露人员,在判定后的第1、3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
6。 解除集中隔离的密切接触者和入境人员,在居家隔离的第1、3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
7。 其他需要协查人员,按照属地防控要求开展核酸检测和健康监测。排查或协查发现风险人员后,立即开展1次核酸检测。
(五)购药人员检测。
出现本土疫情后,辖区药店应对购买退热、抗病毒、抗生素、止咳感冒等药物的人员进行实名登记并推送辖区街道(社区)管理,及时督促用药者开展核酸检测,必要时可先开展1次抗原检测。
(六)跨区域流动人员检测。
按照“自愿、免费、即采即走、不限制流动”原则,在机场、火车站、长途客运站、高速公路省界服务区、港口等地设置核酸采样点,面向跨省流动人员提供“落地检”服务,引导自驾游人员每到一地主动进行核酸检测。
旅客需凭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乘坐飞机、高铁、列车、跨省长途客运汽车、跨省客运船舶等交通工具。离开陆地边境口岸城市人员需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对入住宾馆酒店和进入旅游景区人员需查验健康码和72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3岁以下婴幼儿等特殊人群可免于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二、区域核酸检测
疫情处置过程中,在流行病学调查基础上,根据疫情发生地区人口规模大小、感染来源是否明确、是否存在社区传播风险及传播链是否清晰等因素综合研判,根据风险大小,按照分级分类的原则,确定检测人群的范围、频次和先后顺序。如个别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对居住地、工作地、活动区域传播风险较低,密切接触者已及时管控,经研判无社区传播风险,可不开展区域核酸检测。
(一)省会城市和千万级人口以上城市。
疫情发生后,经流调研判,传播链不清、风险场所和风险人员多、风险人员流动性大,疫情存在扩散风险时,疫情所在区每日开展1次全员核酸检测,连续3次核酸检测无社会面感染者后,间隔3天再开展1次全员核酸检测,无社会面感染者可停止全员核酸检测。
感染者活动频繁、停留时间长的其他区,可基于流调研判,划定一定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原则上每日开展1次全员核酸检测,连续3次核酸检测无社会面感染者,可停止全员核酸检测。
发生跨区的广泛社区传播疫情时,提级指挥,由省级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决定是否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全员核酸检测。
(二)一般城市。
疫情发生后,经流调研判,传播链不清、风险场所和风险人员多、风险人员流动性大,疫情存在扩散风险时,疫情所在市的城区每日开展1次全员核酸检测,连续3次核酸检测无社会面感染者后,间隔3天再开展1次全员核酸检测,无社会面感染者可停止全员核酸检测。
城区之外的区域,基于流调研判,划定一定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原则上每日开展1次全员核酸检测,连续3次核酸检测无社会面感染者,可停止全员核酸检测。
(三)农村地区。
疫情发生后,经流调研判,传播链不清、风险场所和风险人员多、风险人员流动性大,疫情存在扩散风险时,疫情涉及的自然村、涉及乡镇政府所在地及所在县城,每日开展1次全员核酸检测,连续3次核酸检测无社会面感染者后,间隔3天再开展1次全员核酸检测,无社会面感染者可停止全员核酸检测。
疫情波及多个乡镇时,基于流调研判,扩大范围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原则上每日开展1次全员核酸检测,连续3次核酸检测无社会面感染者,可停止全员核酸检测。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病”,是指被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导致的肺炎。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医院陆续发现了多例有华南海鲜市场暴露史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现已证实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无风险和低风险地区的区别是地区疫情状况不同。
低风险地区是指无确诊病例,或连续14天无新增确诊病例;中风险地区是指14天内有新增确诊病例,累计确诊病例不超过50例;或累计确诊病例超过50例,14天内未发生聚集性疫情;无风险地区是该地区指的是全省地区没有发生过疫情确诊或疑似病例。
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关于印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核酸检测实施办法》等4个文件的通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核酸检测实施办法》指出,没有发生疫情的地区,严格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确定的范围对风险岗位、重点人员开展核酸检测,不得扩大核酸检测范围,一般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疫情处置过程中,在流行病学调查基础上,根据疫情发生地区人口规模大小、感染来源是否明确、是否存在社区传播风险及传播链是否清晰等因素综合研判,根据风险大小,按照分级分类的原则,确定检测人群的范围、频次和先后顺序。如个别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对居住地、工作地、活动区域传播风险较低,密切接触者已及时管控,经研判无社区传播风险,可不开展区域核酸检测。
11月12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全力抓好当前疫情防控处置工作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就看看新闻Knews记者对于“本次措施优化调整是否和常态化核酸检测要求冲突”以及“未来的核酸检测应该怎么做”的问题,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王丽萍表示,这次二十条优化措施中的第6条专门强调,没有发生疫情的地区要严格按照第九版防控方案确定的范围,对于风险岗位和重点人员进行核酸检测,不得随意扩大核酸检测范围,这两者是完全一致的要求。二十条优化措施是对第九版防控方案进一步的重申和强调。
王丽萍说,作为新冠疫情处置的第一个关键要素,就是要做到早发现,监测预警是非常重要的。第九版防控方案明确了常态化核酸检测的要求,要开展人、物、环境多渠道的监测预警,这里包括医疗机构就诊人群的监测、风险职业人群的监测、重点机构和场所人群的监测、社区管理人群的监测,以及集中隔离场所和医疗机构和进口物品、环境、药品、病毒基因等8个方面的监测,这些都是基于我们从2020年以来整个新冠疫情防控的具体工作和实践总结、凝聚而成,操作性强,能够指导各地做到疫情的早发现。
另外,一旦发生本土疫情,什么时候开展区域核酸检测,在第九版防控方案里也明确提出,当发生疫情以后,基于流调研判,明确传播链清晰,没有发生社区传播,这时候是无须开展区域全员核酸检测,只需要对风险区域和重点有感染风险的人员,根据流调研判,对这些人员进行核酸检测,开展快速的疫情处置。如果疫情发现得比较晚,经流调研判,存在源头比较多、传播链比较复杂、涉及的风险流动人员比较多、存在广泛的社区传播风险的时候,这时候再开展区域核酸检测。在第九版防控方案也具体明晰了对于特大城市和省会级城市、一般城市和农村在什么情形下启动核酸检测,怎么样开展区域人员核酸检测,以及如何终止,都进行了明确具体的指导。这样疫情发生以后进行核酸检测整个策略的核心是以快速流调为基础,通过区域核酸检测来进行风险综合研判,实现疫情快速精准处置,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社会经济、老百姓生产生活秩序的影响,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这次二十条优化措施中的第6条专门强调,没有发生疫情的地区要严格按照第九版防控方案确定的范围,对于风险岗位和重点人员进行核酸检测,不得随意扩大核酸检测范围,这两者是完全一致的要求。二十条优化措施是对第九版防控方案进一步的重申和强调,以进一步纠正部分地区像“一天两检”“一天三检”这样一些不科学的做法。
1、勤洗手和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
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用一次性纸巾或干净毛巾擦手。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
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嚏后洗手,避免用手触摸眼睛、鼻或口。
2、增强体质、免疫力,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
增强体质和免疫力,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作息规律,避免过度疲劳。
每天开窗通风次数不少于3次,每次20~30分钟。户外空气质量较差时,通风换气频次和时间应适当减少。
3、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并且关注症状
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
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咳嗽、流涕、发热等,应居家隔离休息,持续发热不退或症状加重时及早就诊。
4、洗手在预防呼吸道传播疾病中的作用
正确洗手是预防腹泻和呼吸道感染的最有效措施之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均推荐用肥皂和清水(流水)充分洗手。
5、正确洗手需掌握六步洗手法
①双手手心相互搓洗(双手合十搓五下);②双手交叉搓洗手指缝(手心对手背,双手交叉相叠,左右手交换各搓洗五下);③手心对手心搓洗手指缝(手心相对十指交错,搓洗五下);④指尖搓洗手心,左右手相同(指尖放于手心相互相互搓各洗搓五下);⑤一只手握住另一只手的拇指搓洗,左右手相同各搓五下;⑥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各搓五下。
6、哪些时候需要洗手
①传递文件前后;②在咳嗽或打喷嚏后;③在制备食品之前、期间和之后;④吃饭前;⑤上厕所后;⑥手脏时;⑦在接触他人后;⑧接触过动物之后;⑨外出回来后。
7、旅途在外没有清水,不方便洗手怎么办?
可以使用含酒精消毒产品清洁双手。冠状病毒不耐酸不耐碱,并且对有机溶剂和消毒剂敏感。75%酒精可灭活病毒,所以达到一定浓度的含酒精消毒产品可以作为肥皂和流水洗手的替代品。
8、口罩该怎么选?
选择一:正常外出时选择一次性医用口罩即可,连续佩戴4小时更换,污染或潮湿后立即更换;
选择二:去医院看病或人群密集处可选用N95医用防护口罩,连续佩戴4小时更换,污染或是潮湿后立即更换。
棉布口罩、海绵口罩均不推荐。
9、正确使用口罩
医用口罩的使用方法:
①口罩颜色深的是正面,正面应该朝外,而且医用口罩上还有鼻夹金属条。②正对脸部的应该是医用口罩的反面,也就是颜色比较浅的一面,除此之外,要注意带有金属条的部分应该在口罩的上方,不要戴反了。③分清楚口罩的正面、反面、上端、下端后,将手洗干净,将两端的绳子挂在耳朵上。④最后用手压紧鼻梁两侧的金属条,使口罩上端紧贴鼻梁,然后向下拉伸口罩,使口罩不留有褶皱,覆盖住鼻子和嘴巴。
10、特殊人群如何佩戴口罩
①孕妇佩戴防护口罩,应注意结合自身条件,选择舒适性比较好的产品。②老年人及有心肺疾病的慢性病患者佩戴后会造成不适感,甚至会加重原有病情,应寻求医生的专业指导。③儿童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其脸型小,选择儿童防护口罩。
1、提前预约 避免扎堆,我国多地的旅游景区都已经实行线上实名预约制。大家在出行前,要提前通过官方平台查询景区开放时段及场所,根据官网提示规划出行时间及路线,做好网上预约,便于景区限流。另外,尽量选择网上购票、扫码购票等无接触购票方式。前往景区,最好选择步行、骑行或自驾车等出行方式。
2、遵守景区规定做好防护到达景区之后,应按照景区规定分流、排队依次进场。自觉配合景区工作人员的体温检测和信息登记工作,按照指示标识有序参观游览。游园期间,一定要全程戴口罩,做好个人防护。同时,注意和其他人保持安全距离,避免在公园门区、公共卫生间等空气不流通的地方长时间停留。
3、严禁野外用火春季是我国森林火灾的高发期。近期多地先后发生多起森林火灾,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大家出游时一定要绷紧防火这根弦,严禁野外用火,以免引发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