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如下是敬业的小编帮大家分享的舟过安仁原文翻译及赏析(优秀7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根据诗歌类型,把握思想情感方向
我国古代诗歌众多,类型多样,而同一题材的诗歌往往有着相同或类似的情感表达。
1.咏物诗。咏物诗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2.咏史怀古诗。咏史怀古诗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抒发感慨。
3.山水田园诗。诗人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表达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
4.边塞征战诗。边塞征战诗主要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抒发爱国情怀。
5.惜别送别诗。因为各人的情况不同,所以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①直接表达诗人的深情厚谊;②间接写离别之情;③坦陈心志的告白;④情深意长的勉励;⑤回忆相聚欢娱,遥想分别后的孤寂;⑥对别后友人的担忧和思念。
6.思乡怀远诗。思乡怀远诗主要包括羁旅诗和闺怨诗。羁旅诗是流浪他乡的诗人通过眼见耳闻而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思念,对家乡的憧憬。闺怨诗一般写闺房女子对丈夫久客不归的埋怨或对远在边地征戍的夫君的思念。
二、学会精细解读,品味思想情感之美
诗歌是美的艺术,考生在鉴赏古代诗歌,把握其思想情感的时候,要学会品味思想情感中的美。
1.品味古代诗歌中的人性美。人性美,是对人的本性的赞美和歌颂。古代诗歌中的人性美,就是诗歌借助具体形象,揭示出的平凡人的内在精神、品格、信念、理想和尊严,弘扬的人性中的质朴、坚韧、善良和互助等美德,它表达的是人性中的善良、真诚、乐观、豁达、宽容、崇高、纯朴等特性,显示着诗人对真、善、美的坚守。
例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舟过安仁 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请简要赏析本诗体现的人性之美。
参考答案 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无忧无虑的两个小孩充满童稚的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儿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表达诗人对儿童的喜爱,同时也赞美两个小孩的聪明伶俐。生活的纯真,尽显其中。
2.品味诗中的人情美。诗歌以情为本,情是诗歌勾人的魂,情是作者跳动的心。把握诗歌当中的情,让读者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心随文跳,情随文动,便能轻而易举地读出古代诗歌的人情美。诗歌之中的人情美,不外乎亲情、友情、爱情、对祖国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例2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纳兰性德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请简要赏析本词蕴含的情感。
参考答案 这首词为悼念亡妻之作:最怜爱那天空辛苦的月亮,一月之中,只有一夜是如玉环般的圆满,其他的夜晚则如玉玦般残缺。如果月亮始终皎洁,那么“我”便不怕月中的寒冷,为你夜夜送去温暖。无奈尘世的情缘最易断绝,只有燕子依然轻轻地踏在帘钩上,呢喃絮语。纵使哀悼过了亡灵,但是满怀的愁情仍不能消解,花丛中的蝴蝶可以成双成对,人却生死分离,不能团聚。
这种无穷无尽的哀悼之情,缠绵凄切,感人至深。
3.品味古代诗歌的哲理美。什么是诗歌的哲理美?就是把自然和生活中的诗意升华成一种形象的具有美的思想力量的诗化语言。中国古代诗歌中,那些经典的名句,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等,无不充满着哲理的智慧,无不闪耀着打动人心的灵光,显示出美的语言的魅力。
例3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论诗三十首 元好问
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请简要赏析本诗体现的哲理美。
参考答案 这首诗的前两句很容易明白:眼见的真实情景激发心头的真切感情,就能写出意境神妙的诗句;闭门造车,就像黑暗中摸索制作出的东西,总要失真。后两句则说:靠临摹前人作品,画出秦川景色的画家,亲自去长安的能有几人?诗人省略了一句话,即难怪那些人画不好。本诗告诉我们:没有现实生活的感受,没有亲身体验,是不可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
三、掌握解题要领,应对诗歌鉴赏
考生了解高考命题的基本形式,掌握基本的答题模式,更有助于准确把握古代诗歌的情感。
1.高考常见的提问方式:①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②诗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③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情趣?④诗歌的主旨是什么?⑤某句(某联)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
2.考生可以用以下模式答题:①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什么感情。②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
3.概括思想情感的常用术语:迷恋、忧愁、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惜春悲秋、热爱自然、忧国忧民、蔑视权贵、壮志难酬、羁旅愁思、思乡念亲(友)、忆友怀旧、别恨离愁、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愤世嫉俗……
例4 (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 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9.(略)
参考答案 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根据高一年级实行文理分科后的具体情况,正确指导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提升高考科目的学习成绩,是高一年级所有教师共同的目标和课题。根据年级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能力状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高一年级教学质量提升工作。
一、风气先行,纪律保障
良好的风气是集体进步的保证。从教风到学风,再到班风,直至形成整个年级的优良风气,是我们完成集团“166”任务的保证。因此,我们教师要从大成中学“教书启智,育人铸魂”的教风入手,落实到教师的日常工作中, 内化为每个教师工作的动力和行为规范。并以此带动“锻造自我,奋勇争先”的优良学风的形成。在学生中营造以刻苦学习为荣,以成绩优秀为荣的良好氛围。欲达此目的,必须以纪律作为保障。纪律是每一堂课的保障,我们每个老师都应该是安全员和管理者,每一堂课的老师就是这个课堂的管理者,必须承担安全责任和纪律管理责任。 高一教学质量提升**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二、确立明确的目标
年级目标:年级以各班学生人数的25%作为一本培养目标,以学生人数25%作为二本培养目标;剩余人数作为三本或专科培养目标。
班级目标:各班以相应比例的人数为相应层次的目标,并对各层次目标的学生建立跟踪机制。
学生目标:学生个人必须制定自己的目标,允许学生个人目标高于班级目标,以促使他们能够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班**要督促学生按各考试阶段制定出具体可行的成绩目标,来作为要求学生的依据。
三、教学过程管理
(一)、抓备课
以高效课堂为突破口,要求教师把课上成有质量的课,把功夫下在课前,认真做好备课工作,努力提高课堂效率。力争做到:
1、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整体把握教材体系,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
2、建立集体备课的**,让学生共享所有教师的智慧。
(1)两个人以上的学科都要固定时间、地点、内容、中心发言人,全面开展集体备课。(要求不能占用学生正常上课时间)。
(2)每次备课要讨论要上课的内容、重点、难点、热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以及教学策略。做到集思广益,把教师个体的认识纳入到群体的智慧之中,力争每次集体备课都有实效性,制定的方案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3)教学反思。集体备课时首先讨论交流上次反思。总结经验,弥补不足。
(二)、抓上课
1、上课要针对学生实际,要力争做到“六个一点”:即“起点要低一点;底面要宽一点;台阶要密一点;坡度要小一点;反复要多一点;要求要严一点”。高一要全面夯实基础,不偏科。确保高二提前进度,高三有足够的复习时间。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让学生对基础知识做到明白,记住,会用。要引导、帮助学生整理章节的框架结构。从知识网络的梳理中把握知识点,从知识点的构成中理解知识要素。同时要要重视学生基本技能的形成。要从速度、准确性和灵活性三个维度,对基本技能的形成提出明确要求。
2、设置切实有效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要从学生发展的需要着眼(包括应试的需要),也要从学生掌握的可能着手。切合学生的实际,让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得到”。把握好教材的难度,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教;教了也不会的暂时不教。难度过高,只能造成课堂教学时间的浪费。教学目标的确立既要考虑高考的需要,也要考虑学生接受的可能。拉开高考成绩差距的不是高难度题,而是中档题。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抓好基础依然是最重要的。
(三)、抓课堂作业
课堂作业要坚持“四性”:一是针对性题目的内容要紧扣课堂教学的内容,题目的形式要符合训练目的,题目的难易要切合学生的实际。二是迁移性。三是延伸性。四是综合练习要有整体性。教师一定要加强指导、检查和督促。教师对作业要有及时、精到的批改和讲评。要在教新课前把上堂的作业讲评好。要重点
讲评学生作业中存在的带普遍性的典型问题。要督促学生及时订正错题,巩固讲评的效果。有的学生的错题教师没有讲评到的教师要做好个别辅导工作。对错题要重复训练。教师要督促学生把作业中出现的典型错题、带普遍性的错题、以及学生容易做错的题目,随时收集起来,建立错题集。过了一段时间再训练一次,重复训练时既要有原题又要有变式题,做到触类旁通。
年级组定期配合教务处进行作业检查,检查结果与教师个人教学业绩挂钩。
(四)、抓课后辅导
课后辅导是在作业反馈的信息之后进行。分集体辅导和个别辅导。集体辅导主要针对全体学生中存在的带有共同性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法、途径。个别辅导是针对个别学生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点拨。协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抓综合学科
文理分班后,综合学科的科目减少了,学科权重却增加了。我们要在一如既往地抓好语数外基础学科教学的同时,抓好文理综合科目的教学。因为学生的语数外成绩在达到一定程度后,很难再提升。综合科目成了学生成功的关键。综合科目往往会影响到学生升学的档次,甚至会决定学生能否升学。因此,从高一开始,必须抓紧综合科目的教学。一是各科教师要根据高考考纲把握好知识点,把高考意识贯穿到教学过程中。二是各学科要有综合意识,要指导学生在综合练习时,科学配比时间,并指导学生进行速度训练,避免综合试卷做不完的老问题。年级组将从高一下期开始,逐步**综合学科合卷适应性训练,以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三是根据文理科的不同特征,文科着重指导学生掌握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学习方法及解题技巧;理科着重指导学生掌握逻辑推理、分析演绎、迁移运用的方法及解题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学科成绩。
(六)、抓考核
根据现有考核,本期加大高中期末教学质量考核力度,加大差距,真正体现“优绩优酬”。
四、加强考试管理
年级组配合教务处考试,进行严格的考试管理。
(一)考试设置:
1、大型考试:按照学校教务处的安排,共有4次大型考试,两次月考和期中、期末考试。
2、基础知识过关考试,安排在每大周归宿假返校后的晚上,时间90分钟,由教务处安排监考人员,年级组安排考试科目。
3、单元(章节)强化训练,安排在每个学科的每大周的第一个晚自习的第三节,时间安排70分钟。由各学科自主命题。
(二)成绩分析:成绩分析分三种情况进行。
1、学生分析,这既是对老师教的评价,对学生也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分析学生在各学科间的不平衡性及同学科前后不同时间的波动性,以利于教师和班**有针对性采取措施,促使学生各个学科平衡、平稳发展。尽量避免学生掉队。
2、教师分析,分析到人分析到题,找出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便对症下药,个别指导。找出教与学中的薄弱环节,便于查漏补缺。
3、年级组分析,重点解决各班级学生各学科学**的不平衡性,及各班级在质量上的不平衡性。利用教务处综合分析资料,向全体教师通告全年级各学科教学分析结果,提出指导性意见,落实改进措施。同时,要重视试卷的讲评,讲评要有足够的时间,试卷的讲评一般可采用诊断性讲评、发散性讲评、延伸性讲评等形式进行。
(三)、为了增强考试的客观性,与其他学校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比较,每学期至少一次利用外面的试题对学生进行检测。
(四)、开设学科大讲堂。定期与不定期开展学科讲座,解决部分学生学习吃不饱的问题。
(五)、加强应试方法与考试心理的辅导。学生对高中考试的方法、时间安排、做题先后、难易取舍都存在误区。这就要求我们全体教师和班**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利用试卷评讲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培训。同时,要对学生进行考试心理的辅导,帮助他们消除畏难情绪,以正确的心态对待考试和考试成绩。指导他们适应高中频繁考试的现实,做到在题海中游刃有余挥洒自如。
五、加强人文关怀,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
全体教师要做的关爱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家庭和学习情况,加强沟通,提升师生关系,真正做到让爱充满课堂,充满学生的生活。
张岱就是这样一位仁智者:隐居山林,寄情于山水。他一改古代的游记表面写景抒情,其实却多怀古讽今的风格,他的回忆西湖美景的散文《湖心亭看雪》:景,只在西湖;情,只为景生。全文简短,仅仅一二百字,却洋溢着诗情画意的情趣。
世人都晓得西湖美,却很少欣赏西湖冬景之美。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一文写到:“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这一句就把西湖的冬景写绝了。作者调动读者的各种感官:闭上眼睛,可以想象大雪飘飞之状;仔细倾听,却不闻往日人鸟欢声;虽未亲临,却也能感觉寒气逼人。一个“绝”字,传达出西湖的万籁无声、冰天雪地的幽静美。
接下来,张岱从大处落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了了数字,生动的描写了西湖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上下浑然一体的雪后景象。接着,作者另辟蹊径,变换角度,化为一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落笔眼前:“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其中“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用语巧妙,三个“一”,一个“两三”,四个量词“痕”“点”“芥”“粒”,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西湖犹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琵琶女,清晰地把一种独特的模糊美和深沉美展示在读者的面前。
作者写景更为抒情。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作者那种“沧海一粟的渺小感”,也体察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作者移步换景,又开出一个新的境界: 奇遇两知音,盛情强饮酒,借船夫抒感慨。“痴”字似贬实褒,写出了舟子的大惑不解,写透了作者的得意和感慨。情为景增添了又抹上了一层的淡淡的悲凉美。
欣赏西湖的人很多,但知晓西湖美丽的人,更多。分析原因,你会突然发现我们从小是背着古诗,阅读着美文,循着古人的足迹,来欣赏西湖美丽。
回顾历史,岁月流转。时年36岁的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离京到杭。这一天他和朋友们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作者凭绝世的天才,写下了杭州风景诗中传诵最广的绝唱之一:“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西湖的另一番景象――雨中美丽,凭借苏诗,传遍了大江南北。
仿佛穿越时空, 我们看到了年过半百的白居易,来到美丽的杭州。虽然官场失意的他,在看到西湖山水时,精神为之一振。纵马驰骋在西湖湖堤上,挥笔写下了“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千古名句,在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满腔热情的同时;也向世人生动地描绘了西湖明媚的春光美。
星转斗移,为官清正廉洁、反对屈膝投降的诗人林子方,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看到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诗人挽起衣袖,挥笔留下了千古名篇:“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他为世人展示了西湖娇媚的夏荷美。
……
历代王朝,不管强秦、大汉,还是盛唐,他们的都城都在北方。因为历代的王朝更替,不可避免地给人民带来生离死别和苦难。那些饱经战火的人们来到这里,尤其那些政治上不得意,遭到贬谪来到杭州的文人墨客,目睹了如仙境般的西湖,看到如此幽静的湖光山色,抒发“人间仙境”的心声,也就一点不足为奇了。
西湖的美景成就了古代的仁者们、智者们,这些仁者们、智者们又为西湖的美丽涂抹了湿漉漉的人文色彩。在文人的笔墨中,除了西湖的天然美,还涂抹了一层人文的喜和悲。纯净的天然美吸引了文人墨客,文人墨客又使西湖名声四扬。也许正因为二者的交融,才使自然的西湖有了人气。
汉诗在韩国古代的传播与发展,并取得辉煌成就,既有赖于中韩两国之间频繁的文化交流,也有赖于韩国历代统治者的重视、提倡和他们所采取的相应措施以及历代众多诗人的热心学习与积极创作。前者为韩国汉诗得以发展的外因,后者则为韩国汉诗得以发展的内因。韩国汉诗作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质量上乘,从形式上看,既有古体诗的四言、五言、杂言体,也有近体诗的律诗(五律、七律)和绝句(五绝、七绝)以及排律。从内容上看,举凡言志抒情、写景状物、咏史怀古等,无不纳入到了诗歌创作题材的范围。中韩两国先人创作大量诗歌,友好往来,唱和酬谢,为我们中韩两国的后人奠定了文化交流、友好合作研究的坚实基础。
[关键词]
韩国汉诗;交流与研究;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I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007(2017
)01000107
[收稿日期]2015-06-28
[作者简介]
杨昭全,男,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韩国(朝鲜)历史及中韩(朝)关系史。(长春130033)
韩国古代人民创造了自己的文学艺术,诸如神话、传说和诗歌等,但是韩国古代没有记录本民族语言的文字,很早就使用从中国传入的汉字,直至中古时期的15世纪中叶才创制了韩国本国的文字,这导致了韩国古代国语神话、传说、诗歌的大量失传。同时,韩国很早就引进和接受了汉字、汉文和汉文书籍,并长期运用汉字写作汉文,于是,随着中国古诗的传入,韩国出现了用汉字创作的诗,即汉诗。
汉诗,作为在中国这块土壤上培育出来的艺术奇葩,要在韩国生长并扬芳吐蕊,当然需要特定的时代条件,尤其是需要适应韩国古代的思想文化氛围。事实上,韩国汉诗之所以产生和发展,正是因为韩国有其特殊的国情,即韩国文化处于中国文化的笼盖之下。而韩国汉诗之所以能不断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甚至可以说一度占据韩国文坛的统治地位,既有赖于中韩两国之间频繁的文化交流,也有赖于韩国历代统治者的重视、提倡和他们所采取的相应措施以及历代众多诗人的热心学习与积极创作。前者为韩国h诗发展的外因,而后者则为韩国汉诗得以发展的内因。其中,内因是主要的,但外因同样不可或缺。
韩国汉诗为韩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诗在韩国产生、发展、繁荣到形成独特的韩国汉诗风格,最后终于式微,约有千余年之久,韩国汉诗人多如夏夜繁星,名家辈出;汉诗作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质量上乘,名篇佳作,不胜枚举。从形式上看,既有古体诗的四言、五言、杂言体,也有近体诗的律诗(五律、七律)和绝句(五绝、七绝)以及排律。从内容上看,举凡言志抒情、写景状物、咏史怀古等,无不被纳入抒写的范围,可以说,韩国汉诗的题材非常广泛与丰富。唯其如此,我们才能从中感受到韩国古代文人广阔的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汉诗在韩国的影响深远,即使到了近现代,韩国依然有人创作汉诗,如韩国著名反日志士安重根生前创作的汉诗《大丈夫处世歌》。
一、中韩诗人之间的唱和诗作
在古代,韩国人往来中国非常频繁,如韩国使节赴中国,韩国学生赴中国求学,有的还在中国应试中举为吏,韩国僧侣赴中国求法等等。他们在中国期间,广泛与中国文人接触,结下了深厚友谊,彼此以诗会友,互为唱和,创作不少名篇佳作。同样,中国使节赴韩,也与韩国文人广泛接触,彼此以诗会友,留下不少佳作。这些名篇佳作既是中韩诗歌交流的结晶,也是中韩深厚友谊的明证。
新罗崔致远赴唐求学,后中举为吏,与唐文人张乔、顾云、罗隐、吴峦、郑畋、杨瞻等广为结交,经常酬唱和诗。其间,崔致远创作有《酬杨瞻秀才送别》、《留别女道士》、《酬进士杨瞻送别》、《楚州张尚书水郭相迎因以诗谢》、《和金员外赠山清上人》、《和友人除夜见寄》、《酬吴峦秀才惜别二绝句》等唱和之作。当吴峦远行时,崔致远赠诗惜别:
残日塞鸿高的的,暮烟汀树远依依。
此时回首情何恨,天际孤帆宁浪飞。
此诗传达的感情真挚,彼此难舍难分!而当崔致远回新罗时,挚友顾云也赠诗惜别,并盛赞崔致远的才华:
十二乘船渡海来,文章感动中华国。
十八横行战国苑,一箭射破金门策。
新罗赴唐求学的朴仁范、朴充、金可纪、崔承佑等文人也与唐朝的张乔、张峻、章考标、曹松等文人广为结交,彼此互酬唱和。朴充回新罗时,张乔以《送朴充侍御归海东》为赠:
天涯离二纪,阙下历三朝,涨海虽然阔,归帆不觉遥。
惊波时失侣,举火夜相招,来往寻遗事,秦皇有断桥。
唐朝文人送别新罗人回国时的赠诗,为数不少,《全唐诗》收有多首。如许浑的《送友人罢举归东海》:
沧波天堑外,何岛是新罗。舶主辞番远,棋僧入汉多。
海风吹白鹤,沙白晒红螺。此去知投笔,须求利剑磨。
此外,还有项斯的《送客归新罗》、杜S鹤的《送宾贡登第后归海东》、贯休的《送友人归新罗》、陶翰的《送金卿归新罗》等。
新罗的不少僧侣赴唐求法,他们结识不少唐朝文人与僧侣。当新罗僧侣回国时,彼此互作别诗相赠。《全唐诗》中有送新罗僧的别诗多首,如唐僧侣法照的《送无著禅师归新罗》:
万里归乡路,随缘不算程。寻山百衲弊,过海一杯轻。
夜宿依云色,晨斋就水声。何年持贝叶,却到汉家城。
此诗同样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并盼望离去的新罗友人他年再来唐朝欢聚。此外,还有张乔的《送僧雅觉归海东》、张籍的《赠海东僧》、贯休的《送新罗僧归本国》和《送新罗衲僧》、马戴的《送朴山人归新罗》以及皮日休和陆龟蒙为弘惠上人写的送别诗等。
值得一提的是新罗还有棋手赴唐切磋技艺,其中以朴球为著。朴球在唐朝期间与唐诗人张乔友情甚笃。当朴球回国,张乔赠诗惜别:
海东谁敌手,归去道应孤。阙下传新势,船中覆旧图。
穷荒迥日月,积水载寰区。故国多年别,桑田复在无?
高丽朝时,同样有很多文人来过中国,并与中国文人之间留下了大量唱和篇。其中,高丽著名诗人李齐贤多年在元朝居住,与元朝著名文人姚燧,阎复、元明善、赵孟\等文人结交,友谊深厚,互相赠诗多首。李离开大都赴四川时,赵孟\、元明善等皆为其赠诗送行。赵的赠别诗中有“三韩望八蜀,相去万里余。栈阁如登天,剑门不可逾”之句。李也写诗分别回赠赵、元二人。其中赠元之别诗为:
昔从倾盖眼能者,载酒同游遍洛城。直欲执鞭如鲁叟,岂惟结袜比王生。
感公灯火三更话,愿我关山万里行。更得新诗入囊褚,剑南人识汝南评。
李齐贤给赵孟\的三首诗为七律《三陵早发》和七绝两首《和呈赵学士子昂》。李齐贤在这些诗中对赵孟\的诗文、书法极力赞美,并表达了对赵及其夫人的敬佩之情,如“诗成夺得锦袍新”、“翰墨遗迹万变新”等诗句。
李齐贤在元结识文人甚众,其赠诗、别诗为数甚多,五绝《简李员外》就是其中一首出色的汉诗。他在这首诗中向这位中国知心朋友倾诉道:
吾生如寄耳,方寸只君知。岁晚深期在,东归定几时?
李齐贤与中国文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在回高丽前夕,作诗《庚辰四月将东归题齐化门酒楼》以抒发其离开中国告别友人的深情,其中写道“他日重来岂无念,却愁华发污缁尘”,使我们能够深刻地感觉到李齐贤对这些中国友人的眷恋与不舍。
明代,倪谦、张宁、董越、唐皋、许国、黄洪宪、欧希稷等擅文学。他们先后出使朝鲜朝,与朝鲜朝文人广为结交,互相酬唱,赠诗送别,其数甚多。当时明使到朝鲜朝后,都有能诗善文的朝鲜朝文人即“馆伴”远迎相待。使节与馆伴互相唱和酬赠,佳作频频。史载:“朝鲜君臣,最称好事,使者轩一至,即命远迎,属和诗章,连篇累牍。龚修撰用卿鸣治、吴给事孟子醇,于嘉靖十六年奉使,国王遣陪臣十人,陪宴汉江之上,帆扬花渡,登龙头峰,纵观江山之胜……咸有诗篇继和,极东国一时之盛。”
下面我们可以简单了解一下几位明使与朝鲜朝文人之间的唱和诗作。倪谦回国时,作《送叔舟诗》赠与申叔舟,其中有“爱问形声校韵书”一语,讲述了申叔舟经常向其请教汉字音韵之事。
再有,董越回国时,其馆伴许琮作《浮碧楼别明使》以赠:
诸草平如翦,江云湿不飞。余霞飘绮席,新浪溅苔矶。
古寺萝垂壁,渔家水浸扉。眼前多少景,惆怅客将归。
张宁回国时,朝鲜朝诗人朴原亨亦赠别诗《登汉江楼次张黄门韵》,其中写道:
远岫横如黛,芳郊绿渐平。归鸦翻夕照,啼鸟弄春晴。
暂得新知乐,还教别恨生。关山逾万里,何处望燕京。
王敞回国时,朝鲜朝诗人许琮以《安兴道中次王黄门韵》为赠:
韶光如酒著人迷,漫把霜毫取次题。山北山南春雨歇,隔林江日鹁鸠啼。
欧希稷回国时,朝鲜朝诗人辛应时以《送欧大行还朝》为赠:
鸭绿江头送棹声,东风吹泪若为情。人间离别伤今日,天上音容隔此生。
衡浦雁回惊远梦,洞庭春尽渺归程。遥知万里相思处,南斗横斜片月明。
此外,明朝文人吴明济曾随明将陈U赴朝,参加援朝御倭战争,后又再次赴朝。当吴回国时,朝鲜朝诗人许筠赠诗送行,其中写道:
国有中外殊,人无夷夏别。落地皆兄弟,何必分楚越。肝胆每相照,冰壶映寒月。
朝鲜朝诗人柳得恭、朴齐家皆曾两次出使清朝。他们与清著名学者纪昀、阮元、张向陶、孙星衍、钱东醒、黄丕烈、罗聘、顾莼等广为结交,经常一起研讨学问,赠答诗文。朴齐家与中国友人唱酬之作载于陈徐伯的《画林新咏》中。
其后,朝鲜朝文人金永爵赴清,与叶名沣、冯志沂等相交甚笃,彼此酬唱和诗。叶名沣的《敦夙好斋诗集》,冯志沂的《尚微斋诗集》皆收有与金永爵唱和酬对的诗篇。而在金永爵的《存春轩诗抄》中,也收有与叶、冯二人酬对的诗篇。
朝鲜朝著名学者金命喜赴清,与清朝学者吴嵩梁友谊甚笃,金亦赠诗寄怀:
写就疏枝月印襟,散花身现去来今。寒梅可是如人否?痴杀西湖处士林。韩国现代著名革命家申圭植在华长期从事反日独立运动,与孙中山等中国革命家友谊深厚,并参加柳亚子创立之南社,他创作多首与中国友人唱和的汉诗。如《祝孙总统》、《赠黄克强》、《赠宋渔夫》、《赠孙中山》等诗歌,其中《赠孙中山》写道:
荆天棘地一身轻,楚水吴山路不平。铁血疆场当日愿,数千万口是同声。
申圭植是著名诗社《南社》中的唯一外籍社员。申与南社诸多社友皆有唱和之诗,如《南社十一次雅集示亚子》:
满城风雨此良辰,绝景江湖谁与亲。南社相逢名下士,亚庐不见意中人。
冥心堪信前生谬,白眼放观大块尘。遥指蓬莱今日会,几多新桔谢恩臣。
此外,还创作有《寄南社》等诗歌。韩国著名诗人金泽荣来华定居南通,与张謇、严复、梁启超、王国维、吴昌硕、郑孝胥等皆有深交。金泽荣与严复互作酬诗相赠。金泽荣在给严复写的赠诗中高度称赞严复所译《天演论》的作用与影响,其中写道:
谁将汉宋作经师,学术如今又转移。黄埔夜来江鬼哭,一编天演译成诗。
另外,金泽荣还在《赠王少屏诸真长二君》一诗中,热情赞扬了他与中国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
人生落地皆弟兄,何必区区问界疆。我逐飞云来海道,君如明月在江乡。
轩裳共谢风尘若,笔墨时兼桔柚香,此夜于喁无限意,鬓边浑欲减秋霜。
三、中韩两国对对方诗人及其诗作的评论
(一)中国对韩国诗人及其诗作的评论
中国对韩国诗人及其诗作的评论比较少,仅见于涉及部分韩国诗人及其诗作的少数诗文集中,虽然如此,但对其评价却很高。
中国对韩国汉诗进行评论最早的是《唐诗品汇》。该书对新罗真德女王的五方律诗《太平颂》给予高度评价,称赞该诗“高古雄浑,与初唐诸作颉颃”。陈眉公在其《古今女史》中亦高度评价该诗:“明良相得,乃克有济。久矣,天子降于卿士,义取诸此。真德见及足浚哲颂并传。”
新罗著名诗人崔致远多年留居唐朝,创作大量优秀汉诗,被誉为韩国汉诗鼻祖。中国文人对崔致远的汉诗给予了高度评价,如唐诗人顾云在赠别崔致远的诗中写道,“十二乘船渡海来,文章感动中华国。十八横行战词苑,一箭射破金门策。”徐有榘在《校印桂苑笔耕集》序中同样高度称赞崔致远及其汉诗,指出:“其人与文,要之可传,不可泯者也。”并指出崔致远的《桂苑笔耕》“为开山鼻祖,是亦东方艺苑之本始也”。
高丽汉诗人朴寅亮、金觐的汉诗得到了宋朝文人的称赞,朴、金的诗作还被汇刻为《高丽诗》三卷。王辟之在《渑水燕谈》中亦高度评价朴、金二人的汉诗,称赞道:“使臣金秭与朴寅亮诗尤精,如《泗州龟山寺》诗,中土人亦称之。”
高丽著名诗人李齐贤的汉诗备受中国文人称赞。李不仅擅h诗,亦擅词。较之于诗,外国人更难驾驭词。故此,韩国人创作词的文人很少,而李齐贤的词为韩国古代的佼佼者。中国现代著名词家夏承焘认为:“益斋(李齐贤之号)翘企苏轼”,高度评价了李齐贤的词。
朝鲜朝诗人李德懋、朴齐家、柳得恭、李书九的汉诗,备受清朝文人好评。其后,四人的汉诗结集为《四家诗集》(又名《韩客巾衍集》)。清朝著名文人李调元为之作序,潘庭筠为之作跋。李调元在序中评价四人的汉诗作品道:“今观四家之诗,沈雄者其才,铿锵者其节,浑浩者其气,郑重者其词。”
(二)韩国对中国诗人及其作品的评论
韩国几乎每部诗话都会对中国诗人及其作品给予高度评价,尤其对杜甫、李白的评价非常高。其中,杜甫是韩国诗话评价最著者,他们从多侧面、不同角度高度评价杜甫。李仁老在《破闲集》中高度评价杜甫在诗史上的独步地位:“自雅缺风亡,诗人皆推杜子美为独步”,并称杜甫之“文章德誉足以耸动千古”。徐居正在《东人诗话》中亦尊杜甫为诗圣:“窃谓自古文章大家只有四人,司马迁、韩愈之文,屈平之赋,杜甫之诗是也。”李B光在《芝峰类说》中较全面论及唐代诗人,尤对杜甫评价最高:“古人谓李白为仙才,李贺为鬼才;对谓李白为诗仙,杜子美为诗圣。胡宗愈言杜子美,凡出处去就,悲观忧乐,一见于诗,读之可以知其世也,故谓之诗史。余谓诗而为史,亦诗之变也。”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杜甫诗歌的语言凝练概括、准确生动,堪称古诗语言的典范。李仁老在《破闲集》中高度赞誉杜甫的“琢句”之妙;“琢句之法,唯少陵独尽其妙。如‘日月笼中鸟,乾坤水上萍。十暑岷山葛,三霜楚户砧’之类是已。”崔滋在《补闲集》亦同样赞美杜甫琢句之高超:“古今琢句之法,唯杜少陵得之,如‘日月笼中鸟’句,吟咏果如啖蔗。”
李白,亦是韩国诗话高度评价的唐朝诗人。除前引崔致远、李奎报和李B光在《芝峰类说》中的评价外,许多诗话亦高度评价李白及其诗歌,如申钦在《象村集》中指出:
“太白仙人也,集中所载,无一可疵,虽有后之善摘瑕者,亦难容其三尺喙矣。如上云乐、菩萨蛮、独漉篇、天姥吟等作,俱是钩天帝律,岂世间边秸咚仿佛耶。”
此外,韩国诗话对屈原、白居易、坡、黄庭坚、温庭筠、孟浩然、王维、李商隐、陶渊明、陆游、王安石、韩愈、欧阳修、刘禹锡、王世贞等文人及其作品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限于篇幅,本文不再一一引证。
四、中韩两国关于对方诗歌的介绍与研究
中韩两国诗人编选不少介绍对方诗歌的诗集,使中韩两国文人和广大民众得以了解对方的诗歌,从而促进了两国诗歌的交流,有助于两国诗歌的提高与发展。
(一)中国对韩国汉诗的介绍与研究
宋代,高丽诗人朴寅亮出使北宋,同行的金觐亦颇有才华。两人在宋期间,与宋朝文人广为交往,创作不少汉诗,备受北宋文人称赞。于是宋朝文人将朴、金二人的诗刊印成诗文集:“宋人见(朴)寅亮及(金)觐,所著尺犊、表状、题咏,称叹不止。至刊二人诗文,号《小华集》。”《小华集》为中国最早介绍韩国汉诗的诗集。同时,宋朝文人还将朴寅亮等人的唱和诗集《西上杂咏》,汇刻为《高丽诗》3卷。
明代文人吴明济编选的《朝鲜诗选》,为中国编选韩国汉诗最有影响者。这部重要诗选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该诗选是吴明济在公元1599年(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李朝宣祖三十三年)在朝鲜朝京都汉城编就并刊印的。最近,中国国家图书馆发现了公元1600年(朝鲜朝宣祖三十四年)刊印的该书原刻本。吴在该书序中自署为:“明万历二十七年己亥夏四月壬午之望玄圃山人吴明济书于朝鲜王京李氏议政堂。”
《朝鲜诗选》共7卷,共选录112位诗人的340首汉诗。从诗体分类来看,卷1为五言古诗,作者12人,共28首;卷2为五言古体,作者15人,共27首;卷3为五言律诗,作者34人,共56首;卷4为五言排律,作者3人,共3首;卷5为七言律诗,作者27人,共59首;卷6为五言绝句,作者28人,共46首;卷7为七言绝句,作者55人,共121首。
从内容上看,《朝鲜诗选》可谓是介绍韩国汉诗最完整的诗集,上自新罗,下至朝鲜朝宣祖时代(明万历年间)。其中,收录新罗、高丽时期43位诗人的87首汉诗;朝鲜朝(至宣祖时代)69位诗人的253首汉诗;新罗著名诗人崔致远诗作7首,高丽著名诗人李奎报诗作6首,李齐贤诗作4首,朝鲜朝著名诗人李穑诗作3首,许筠诗作15首。吴明济编选的《朝鲜诗选》对中国其后编选的韩国汉诗诗集有很大影响。
明代援朝将领蓝芳威编选有《朝鲜古诗》,蓝芳威的《朝鲜古诗》与吴明济的《朝鲜诗选》的编选时间大体相同。蓝芳威的《朝鲜古诗》所收录的同样是韩国历代汉诗作家最优秀的作品,但收入较多的则是朝鲜朝汉诗作家的诗作,如收入许筠9首、许兰雪轩58首。该书的清抄本发现于北京大学图书馆。此外,明人钟惺编的《名媛诗归》收有朝鲜朝女诗人许兰雪轩的诗作68首。
到了清代,著名文人钱谦益编选了《列朝诗集》,该书《闰集》选录的是韩国、日本、交趾、占城等外国文人汉诗,其中选录韩国汉诗的数量最多,包括作者42人,诗作169首。
钱谦益的《列朝诗集》与吴明济的《朝鲜诗选》两者之间所选录的韩国相同诗人有33名;《列朝诗集》与《朝鲜诗选》所选录的相同的汉诗作品有93首。由此可知,吴明济的《朝鲜诗选》是钱谦益《列朝诗集》韩国汉诗的主要资料来源。而《列朝诗集》中收录的韩国诗人及其汉诗作品中有20人的59首汉诗与蓝芳威的《朝鲜古诗》相同,这说明钱谦益的《列朝诗集》还受到了蓝芳威《朝鲜古诗》的影响,亦为该书的资料来源。
钱谦益的《列朝诗集・闰集》所收韩国诗人的汉诗作品,主要有:郑梦周12首、李穑2首、李崇仁4首、郑希良8首、成侃2首、成2首、徐居正3首、申叔舟2首、金沂2首、金宗植6首、金净5首、申光汉6首、许筠10首、李达23首、许妹氏17首,以及崔致远、郑枢、金九容、李詹、李芳远、郑道传、曹庶、赵云仡、成石麟、释宏演、白云恒、崔应贤、南孝温、安j、李秀才、蓝秀才、尹国馨、梁亨遇、金时习、德介民各1首。值得关注的是,钱谦益在该诗选中还对每位韩国汉诗人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对其诗作进行了精当的评价。
另外,清代文人O致弥奉清帝康熙之命赴朝鲜朝采风后,编有《朝鲜采风录》,收录了韩国历代诗人很多汉诗作品。由于《朝鲜采风录》失传,其收录韩国诗不得其详,但其收录韩国汉诗人的汉诗作品在其他文献中都有记载。因此,可以知道《朝鲜采风录》中的部分汉诗状况。依韩国学者朴现圭教授的考证,《朝鲜采风录》至少收录有40人的54首汉诗。其中主要有金宗直2首、白光勋3首、李达2首、赵希逸3首、崔庆昌2首、崔寿成2首,以及许筠、林亿龄、郑道传、郑士龙、郑蜡、郑之升、郑知常、赵昱、奇遇、金宏弼、金净、金贤忠、朴文昌、朴弥、白光勉、难贰⒊稍恕⑸昵铡⒂阄藜!⑽馐狈纭⒘永吉、李嵘、李承召、李植、李仁老、李婷、李孝则、李元祯、姜克诚、姜浑、权遇、权应仁各1首。
清代另一位著名文人朱彝尊编辑的《明诗综》中,也收录有韩国汉诗人的汉诗。《明诗综》中收录的韩国汉诗人及其汉诗情况如下:
高丽朝(9人11首):难1首、郑梦周3首、李穑、李崇仁、李詹、权近、权遇、金九容、赵云仡各1首。
朝鲜朝(82人125首):许琮5首、许景樊5首、朴元亨、申叔舟、卢公弼、李希辅、金安老、崔淀各2首,李荇3首、节子让8首、许筠3首、金尚宪4首,郑道传、庶、郑希良、尹子云、李克堪、徐居正、申从、成、成侃、郑士龙、尹仁镜、金麟孙、沈彦光、许洽、金谨思、尹殷辅、黄琦、金安国、申光汉、林百苓、李润庆、李印⑿炀吹隆⑿劣κ薄⒗铉怼⒔鹫啊⒏呔疵、柳根、李好闵、李廷龟、林悌、白光勋、崔寿城、赵希逸、林亿苓、奇遇、金鎏、申钦、赵昱、李孝则、柳永吉、鱼无迹、李嵘、金宗直、李承召、郑、朴文昌、李植、朴m、姜克诚、郑之升、姜浑、金净、郑知常、李仁老、李子敏、金时习、成氏、俞汝舟妻、赵瑗妾李氏等各1首。
朱彝尊在其所编辑的《明诗综》中对收录的韩国汉诗人皆介绍其简历,并对其汉诗作注解、评论以及考证。同时,朱彝尊的《明诗综》亦参考了吴明济的《朝鲜诗选》和孙致弥的《朝鲜采风录》。如《明诗综》中20位韩国诗人的24首汉诗与《朝鲜诗选》相同。
综上所述,明代吴明济的《朝鲜诗选》、蓝芳威的《朝鲜古诗》和清代钱谦益的《列朝诗集》、孙致弥的《朝鲜采风录》、朱彝尊的《明诗综》为中国编选韩国汉诗的最重要的五部诗集。此外,尚应提及的是,清代董文涣曾编辑《韩客诗存》,惜书稿已佚。
其后,清人王士祯编有《海洋感旧集》,其中选入朝鲜朝诗人金尚宪的8首诗。清朝的彭定求等人编的《全唐诗》也收录新罗真德女王、王巨仁、薛瑶等人的汉诗作品。清朝的伍崇耀将李齐贤的诗文集《益斋集》收录在了他的《粤雅堂全书》中。
193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韩国新罗时期著名诗人崔致远的《桂苑笔耕》(1-3卷);
1992年中韩两国建交后,中韩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我国学者对韩国汉诗的研究也日趋深入,不断取得丰硕成果,关于韩国汉诗的论文已超过百篇,而关于韩国汉诗的学术专著已达28部、译著3部,其中包括:韦旭升的《朝鲜文学史》,崔承德主编的《朝鲜文学艺术大辞典》,中国山西大学古典文学研究所与韩国翰林大学亚细亚文化研究所合作的《韩客诗存》,陈景福的《中朝历史交往诗辑注》,中央民族大学韩国文化研究所和韩国窃按笱а窍秆俏幕研究所合作的关于明代吴明济的《朝鲜诗选校注》,杨昭全与李海山编选的《韩国汉诗选》,王晓平的《亚洲汉文学》,邝建行等的《韩国诗话中论中国诗资料选粹》,李岩的《中韩文学关系史论》,杨昭全的《中国-朝鲜-韩国文化交流史》(1-4卷),李强的《韩国汉诗概述》,金柄珉的《朝鲜-韩国文化交流史》,马金科的《朝鲜诗学对中国江西诗派的接受》,金英今的《朝鲜文学简史》,杨昭全的《韩国文化史》,刘顺利的《朝鲜半岛汉学史》,何镇华的《朝鲜文学论集》,李岩等的《朝鲜文学通史》(上、中、下),杜慧月的《明代文臣出使朝鲜与〈皇华集〉》,李宝龙的《韩国高丽词文学研究》,张伯伟的《域外汉籍研究论集》,崔雄权的《陶渊明与韩国古典山水田园文学》、《朝鲜朝中期山水田园文学研究》,郑日男的《楚辞与朝鲜古代文学之关联》,王宝平主编的《东亚视域中的汉文学研究》,于春海主编的《古代朝鲜辞赋解析》,邝建行的《韩国诗话探珍录》,金程宇的《东亚汉文学论考》,赵秀等人的《明洪武至正德中朝诗歌交流系年》,韩国学者金台俊的《朝鲜汉文学史》(张连瑰译),韩国学者赵润济的《韩国文学史》(张连瑰译),韩国学者宋载邰的《韩国汉文学思想研究》(李学堂译)等。此外,我国南京大学设立域外汉籍研究所,该所创办年刊《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现已出版10辑。顺便提及的是,笔者现正撰写的《韩国汉文学史》,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韩国古代至近代的汉文散文、汉诗、汉文小学,预计约70万字。
(三)韩国对中国诗歌的介绍
在韩国,其文人将中国诗人的诗作汇集成册,并向国人加以介绍的作品数量相对较少。其中较为出名的是朝鲜朝文人将明使张宁、董越、唐皋、许国、黄洪宪等人在朝鲜朝所创作的诗汇集刊印,名曰《皇华集》。《皇华集》其后共编23集。但是,韩国历代从中国输入了大量中国诗人的诗集,直接介绍给国人。更有甚者,为便于国人学习与欣赏中国诗人作品,用本国语言加以翻译、注释。如朝鲜朝诗人李泽堂的《杜诗谚解》,就是用本国语言解释杜甫的诗作。另外,1968年韩国学者许世旭教授出版有《韩中诗话渊源考》,等等。
综上所述,中韩古诗交流与研究,既促进了中韩两国各自文学的发展,又增进了中韩两国人民的友谊。最后应强调的一点是,我们中韩两国先人创作大量诗歌,两国先人友好往来,唱和酬谢,为我们中韩两国后人文化交流、友好合作以及相关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有利前提。1996年我国山西大学古典文学研究所与韩国翰林大学亚细亚文化研究所合作出版的《韩客诗存》,1997年我国中央民族大学韩国文化研究所和韩国窃按笱а窍秆茄芯克合作出版的关于明代吴明济的《朝鲜诗选校注》,就是中韩两国学者文化交流,团结合作的丰硕成果。
我们中国吉林省朝鲜-韩国学学者理应效法他们,和韩国学者加强文化交流,友好合作,共同研究,创造丰硕成果。希望我们两国学者加强联系,密切合作,对我们两国先人的古诗进行刻苦研究,不断取得丰硕成果,以促进我们两国的文化交流,进一步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
参考文献:
[1]《全唐诗》(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2]杨昭全:《中国-朝鲜-韩国文化交流史》(1-4卷),北京:昆仑出版社,2004年。
[3]韦旭升:《朝鲜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一、品味
“品味”是指在学习古诗词时,紧扣关键词或关键句,引导学生细细地咀嚼、品味,从而把学生对于诗句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次。方式有:
1.在比较中欣赏
语言运用的好坏在比较中能得到最直观的展现。比较是一种教法,也是一种学法。在古诗词的教学中,采用比较的方式咀嚼、品味,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的绝美之境。
《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本是一个表示颜色的形容词,诗人王安石用在诗中变成了使动用法的动词,再加上“春风”“江南岸”的配合和王安石炼字改字的故事,使得这个“绿”生动传神,放出异彩。在教学中,我采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品味“绿”的精彩。我先引导学生阅读课后资料袋的内容,明白诗人对“绿”的千锤百炼。然后让学生把“到”“过”、“入”一个一个地放到诗句中读读,体会这些字和“绿”字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一样。学生通过比较,认为使用“到”字只是说明春风来了而已,体现不出春风吹来的动感以及春天来了时大地上颜色的变化。使用“过”字,只是让人觉得春风一吹而过,什么痕迹也没留下,而“绿”字则让人联想到江南春天到来时一派勃勃生机的景象,有花红柳绿的缤纷色彩,有鸟儿虫儿的悦耳声音,还有小朋友放风筝的愉快身影等等,到处欣欣向荣,给人特别强烈的美的感受。这样的比较,学生充分欣赏到“绿”字所蕴含的画面和意境,也提高了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2.在表演中体会
“从本质上,儿童个个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小学生不仅具有潜在的表演天赋,而且还有着爱表演的个性特征。许多古诗词所描写的叙事场面,可以让学生扮演角色,通过表演再现当时情景,更好地感受诗词的意境,加深理解,留下深刻印象。
《送元二使安西》(人教版语文第九册)是一首送别诗。诗人王维别具匠心地选取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劝酒,表达了对朋友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诗中的“劝”“更”使人情不自禁地想到这对好朋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在教学中,我把表演引进课堂,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朋友间的真挚的爱。我先是让学生读王维的临别赠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接着提问“都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么,这两行诗的‘画’在哪里呢?”学生有的抓住关键词“更”,“劝”,有的联系课文插图,有的从整句诗入手,想象王维和元二离别的画面。然后,我把自己装扮成元二,对一个学生说:“现在,我就是那即将远行的元二,你是特意从长安赶来送别的王维,我们在渭城的客舍里依依惜别,我们已经喝了很多酒,说了很多话了,你又一次举杯,对我说:――”学生进入角色,这样接话:“元二啊,请你再喝一杯酒吧,你这一去可不知什么时候再回来,我会想你的。”我学着元二的口吻感激地说:“谢谢你,王维!你不远千里从长安赶来为我送行,我真的很感动。你放心吧,我会照顾自己的,你也要照顾好自己。”最后,我让学生以同桌为单位,一个扮演王维,另一个扮演元二,再现他们依依惜别的场景。在角色表演的过程中,学生把文字符号化成情感符号,将叙述转化成有生命体验的联想或想象,对诗境的理解更加丰富了,更身临其境地体会朋友间真挚的感情。
二、整合
古诗词的教学往往忽略了文本之间必要的或可能的纵横联系,以及与语文学科以外的学科资源的联系。我在教学中注意了对文本的整合,同时加强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增大课堂容量,力求通过集约化的方式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率。
1.同主题作品的整合
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在教学时,可以改变传统的“逐首教学”的模式,凝聚主题,使学生在整体中学习。
比如,人教版语文第十册选取《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这三首不同时代不同作者不同题材的诗词表现同一个主题――多彩的童年生活。在教学时,我是这样整合的:首先,在导入新课时,出示一组古诗让学生口头填空:儿童急走追黄碟,
。牧童骑黄牛, 。儿童散学归来早,_____________。蓬头稚子学垂纶,__________。这个填空有意识地将部分表现儿童生活的古诗整合在一起,让学生管中窥豹,明白许多诗人都以“童年”为主题写诗,意在唤醒学生对童年生活的遐想,让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其次,把《牧童》《舟过安仁》这两首都是表现儿童生活的古诗整合在一个课时教学,抓住“卧月”“张伞”这两个含有丰富童趣的意象,通过“比一比”(课文的两幅插图分别画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想一想”(晚归的牧童静静地躺在洒满月光的青草地上,他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还会想到什么呢?江平岸阔,船随水流,两个调皮的张伞孩子会说些什么?);“读一读”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和情趣。最后以白居易的《池上》,拓展文本,让学生自主体会《池上》的童趣并背诵,课后还可以积累更多的同主题的诗词。这样的整合既是对《牧童》《舟过安仁》这两首古诗作相同主题的补充,也是传统文化的小小展示,使得这两首古诗的教学成为一座桥梁,连接着同主题的诗词,也成为一扇打开的大门,引领着学生进入古诗词的无边知识。
2.不同学科间的整合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合”。古诗词的课堂可与音乐学科整合,比如,名师王崧舟在教学《长相思》的时候,整节课至少有15分钟是有音乐相伴的,当学生朗读的时候,背景音乐是《琵琶行》,当学生写片断的时候背景音乐是《一个陌生男人的来信》。我喜欢将古诗教学和美术学科整合,因为,古诗词是抒发诗人情感的,而情感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古诗词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古诗词和美术的整合,能将诗词中的“形象”化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这样的教学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比如,我在教学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时,就在板书的设计上和“青青草”的品味上与美术进行整合。这首词的第一句“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就勾勒出一幅清新淡雅的田园风景图,学生在品读诗句时,一下子被这句话吸引了,我顺势引导“你们在这句话中看到了哪些景物呢?”结合学生的理解,我用简笔画在黑板上勾出了长长的溪流、盛开的荷花、低矮的茅草屋、葱绿的小草等。在画小草的时候,我特意把“青草”画得很少很淡,然后让学生结合词中语句对简笔画进行评价,学生利用图画,具体而形象地品味了“青草”和“青青草”的不同。接下来,我一边引导学生品读诗词,一边把关键词“锄豆”“织鸡笼”“卧剥莲蓬”“相媚好”散落在这田园山水画的相应角落,最后一个大大的“醉”字叠加在这幅美丽的山水画上。将诗和画巧妙融合,能使学生如临其境,既品味了语言,又强化了词的意境,还留给学生美的享受,真是一举多得。
三、练写
语文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学习语言,练习表达,古诗词教学中这一教学目标同样不容忽视。古诗词语言精炼,而且言语空间极大,我们要善于寻找合适的语言训练点,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学会表达。
1.练于相同的句式处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让学生模仿古诗词中那些具有形式感的句子,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十分有益。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为了表现孩童们的勤劳、孝顺、可爱,作者选取了“大儿锄豆”、“中儿织鸡笼”、“小儿卧剥莲蓬”这几个场景,这三句话意思很浅显,学生一读就懂,但是这三句话的句式十分相似,这正是学生学习表达的好机会。于是,我从“大儿锄豆溪东”,抽离出句式“大儿 ;”从“中儿正织鸡笼”,抽离出句式“中儿正 ;”让学生模仿填词。学生兴趣很浓,他们以句式为依托,联系文本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在无拘无束的想象中放飞思维,许多生活场景纷纷涌现,“大儿种瓜溪东,中儿正喂鸡食”“大儿插秧稻田,中儿欢扫院子”“大儿浇水果园,中儿勤读诗书”等童言稚语更是生动有趣。
2.练于诗句的留白处
“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很多诗词都讲究“留白”的艺术,这些留白处正是训练学生练笔的好机会。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以教育局韩**在靖远县质量分析会上的讲话精神、教育局副**朱永贵在靖远县教学研讨会上的讲话精神,以及北滩镇教育管理中心李**的部署安排,以狠抓教学质量为主线,以提高教师素质为核心,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推进“136”教学模式有效开展,促进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持续、均衡、快速发展,全面落实“五年成农村示范”战略目标。
二、目标与任务
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更新教学理念,深化教学**,狠抓常规管理,推进有效教学,优化评价方式。通过开展活动,使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1.近期目标。
本学期期末考试,各年级各科平均成绩在全镇排名前10名是底线。其中一年级一班,二年级一班、二班,语文要力争前三名,数学力争前五名;三年级二班,四年级一班,六年级一班语文力争前三名;一年级二班、三年级一班、六年级二班,语文力争前五名;三年级二班、四年级一班数学力争前三名;三一班数学,一二班数学,五二班数学,六二班数学力争前五;三年级英语力争前五,四一班英语力争前三,四二班英语力争前五,六一班英语力争前五。所有班级品社及科学力争前五。
2.长期目标,力求通过一至两年时间,学校整体成绩稳居全镇第一。
三、情况分析
影响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主要有如下方面:
1.家长对子女受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跟不上学校教育要求。
2.学校对教学工作的深入了解不够,没有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部分教师工作态度欠端正,责任性差,课堂上只管自己讲,学生能不能接受,接受了多少不管。
4.教师的课后辅导、单元测试、作业批改等过少,对知识的巩固不够。
5.对教材的钻研、挖掘不够,缺乏驾驭教材的能力。
6.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少,没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7.家访过少,没有很好地争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信任和**。
8.教师的职业意识和奉献精神不强,重报酬多,讲奉献少。
9.个别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落后,不适应新课程发展需要。
四、工作内容和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工作。
1、严格执行教学管理**,将**贯彻落实到每一名教师,抓好**的落实。
2、在制定和运用过程中,逐步健全、完善教学管理**,探索出适用性、可操作性强的管理办法,不断提高学校教学管理水平
3、严格考评教学管理**的执行情况,强化教学质量的**,实行教学质量责任制管理,明确教学质量具体责任分工,建立激励机制,公平、客观地运用考评结果,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教学工作的全面提高。
4、狠抓教学常规管理,规范课堂教学,创新教学方法,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下功夫。
(二)全面推进“136”教学模式
1、把功夫下在课前,扎实做好先学环节
各科教师应在上课前提前下发先学单,高年级也可以由学生根据情况自行设计先学单。先学环节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保证。
2、把力量放在课内。向40分钟课堂教学要质量。
3、把补困加在课后,特别是要做好自己不学、家长不管、成绩很差的学生的个别指导。
4、切实加强学习小组建设,通过小组内小组长的管理,其他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扶、促进后进生、学困生的进步。为了充分促进学习小组建设,增强合作学习意识,加强团队意识,促进共同进步,学校决定在每学期期中考试后,每学年开学典礼上对每个班级平均分第一名的小组进行隆重奖励。
(三)、扎实开展教学活动,用活动推动教学。
1、扎实开展好校内研讨课、观摩课、公开课、示范课、教学讲座等教学活动,学校**要深入其中并**教师做好听课、评课和导课,注重活动的质量,充分体现活动的效果。通过活动让教师全员互动,主动参与,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学能力和质量的提高。
2、把教学活动与教学常规检查相结合,以检评为载体,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使广大教师在活动中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进一步建立完善教学评价**
学校努力建立健全教学常规管理的各项有效的**,规范教学行为,寻求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管理方法。
(五)认真开好质量分析会,制定相应的策略。
认真做好质量分析工作,切实做到“抓两头、带中间”,实施分层教学,做到因材施教,扶差促优,促进学生成绩全面提高。因此,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确定层次目标。 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将不同层次学习目标设置为具有层递性的问题,辅以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创造条件让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收获、都有提高。
2、尝试分层次教学法。分层次教学法的核心是基于传统的“因材施教”思想,构建学生学习可能性与教学要求间的适应度。分层次教学法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任务、目标的层递,要求教学过程中不同层次学生都有不同程度提高,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努力搞好家校配合。
教育好一代人不仅是学校的事情,更是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责任。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除了认真、细致地做好学校各项工作外,还应该积极与学生家长联系、沟通,多进行家访,学校认真开展好教学开放日活动,鼓励家长到校听课,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出勤、学习、思想表现等情况,家访要与家长交流教育方法,帮助家长通过正确的途径,配合学校、教师共同教育好孩子。同时可以利用自**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利用自**作个别辅导等。
五、保障措施
1、加强**、提高认识。成立学校校长为为组长的提高教学质量**小组,由学校副校长、教务**担任副组长,**全校教师深入讨论,提高教学质量事关学校发展的高度认识。
2.强化师德、整顿教风。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强化教师道德意识,激励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端正教师教学态度,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发挥“主人翁”作用,集中一切精力,投身于教学工作之中,为提高学校教学质量贡献力量。
3.落实责任,科学管理。实行校长与分管**、教研组与教师层层签订责任书,定期检查责任落实情况,根据检查情况及时研究解决新问题。
4.查摆问题、解决问题,狠抓措施落实
查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全体教职员工应紧密联系思想实际、工作实际、发展实际,在查思想、查学习、查工作、查纪律、查服务的过程中,敢于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一说一、有二说二。
多分析问题的成因,仔细研究改进措施,提出整改意见。切忌避重就轻、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应努力做到“把准脉”、“下对药”,进行全方位的“调理”和“治疗”。
解决问题是查摆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需要我们在解决问题中转化思想**的成果,在解决问题中推动科学发展。应坚持边学边改、边查边改、边整边改,立足实际,有的放矢,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努力用创新的思维、创新的办法破解**发展稳定中的难题,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扫清障碍。
采取实打实的举措,狠抓措施落实。切忌浮皮潦草、敷衍了事,确保活动出成果、见成效,把遇到的问题一件一件地完成,一项一项地落实,努力做到精心**策划,突出重点难点,全力以赴攻关,不断呈现亮点。
进行全面总结,总结经验教训。将期末考试成绩全镇排名作为绩效考核的最主要依据。
回顾过去,我们中心小学教育教学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展望未来,虽然我们的工作还面临着诸多困难,但只要我们坚持教学质量为第一要务的思想不动摇,坚持以教学为中心、课堂为主阵地的思想不动摇,只要我们坚持落实教学常规和教学评价机制管理不动摇,坚持提高教师素质和教科研水平不动摇,我校教育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再上新台阶。
关键词:古典诗歌欣赏;方法;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0-0124-02
古典诗歌的欣赏鉴赏应做到三看、三把、三理解、一路径。
一、看标题、看作者、看背景
(一)看标题。标题往往是诗作主要内容的概括和提炼,看标题一般能把握诗作的内容及分类。如杜甫的《客至》,从标题上一下子就能看出是叙事类诗作,记述客人到来时的情景及作者的心情;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看标题就是怀古咏史诗,借古事古人来抒写个人遭遇及年老不得志的愤慨之情。平常写作时要求拟一个好标题,即所谓的“题好文一半”,赏诗时也理所当然应先看标题,在标题的引领下,自然会对全诗内容及情感能够全面把握,对相关问题能够进行深入分析和体悟。
(二)看作者。不同的作者处在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思想境界、人生抱负和情趣爱好。“言为心声”,作者的一切情怀都会寄寓在其文字中。如王维一生悟禅,半官半隐,追求一种闲适恬静的生活,他笔下的山川天地、花草人物,都带有空灵之性,因此他的山水田园诗以清新优美的意象创造出恬淡、幽静、空灵的意境,传达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如《山居秋暝》、《过香积寺》等。杜甫一生抱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一生处于社会的动荡和人生的多难当中,虽处境艰难,但他胸怀家国黎民,他的诗作不仅表现个人际遇的困苦,更传达出他的深重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因为胸襟博大,其诗作意境在沉郁中更显雄宏,如《登高》、《旅夜述怀》等。因此,要品味诗作的深味,必须要了解作者的一些生平、经历和思想。
(三)看背景。好多诗作,如果不看写作时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际遇,是不能够完全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意义的。李白的《蜀道难》不知晓背景,就不知晓李白竭尽笔墨突出“蜀道难”的用意,那么也就不可能知晓其“言其险更著其戒”的深义,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前夕,各处军阀有伺机据险反叛的狼子野心,李白以其敏锐的政治嗅觉洞察到这一切,他向统治者敲响警钟――“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告诫统治者应有防备之心。因而特别是一些关系到重大社会主题和个人境况的诗,一定要结合诗作的背景来赏析,背景一般在注解①中会有交代。
二、把基调、把诗眼、把形象
(一)把基调。几乎每首诗作都有其基本的格调和情调,或高亢激越,或豪放雄宏,或悲壮慷慨,或愉悦明快,或恬淡闲适,或清新自然。把握住基调,就能把握住作者的情感及情感脉络,把握住诗作的主旨。基调的把握应从诗句营造的氛围中整体感知,如李白的《将进酒》可从“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感知诗歌的激越豪放,从“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中感知一些伤感,从“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中感知诗人的豪迈和旷放,也从“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中感知诗人心中“古来圣贤皆寂寞”有志难展的悲愤和无奈,因此,可将《将进酒》的整体基调定格为豪放旷达而激愤。
(二)把诗眼。诗眼就是诗作中最能揭示主旨和最能表达人物情感的句子。只要能把握住诗眼,诗歌主旨、人物形象等的把握便可迎刃而解,这可以说是总体把握诗歌意义的一条捷径。李白《峨眉山月歌》的诗眼为最后一句 “思君不见下渝州”,前三句写月影随形,这峨眉山月在李白的心中是那般的有情有意,与人依依不舍,再看下文,这“月”却原来是他寄托思友之情的一个意象而已,此时便可知晓《峨眉山月歌》并不重写月,而是借月的不舍写自己对友人的不舍,多么可爱的一轮“山月”啊。《春夜洛城闻笛》最后一语点破“谁人不起故园情”,可见这诗眼明确告诉我们笛声引起身在异乡之人的思乡之情,是一首乡思之诗。
(三)把形象。诗歌往往通过形象的塑造表情达意,是形象的艺术。诗歌中的形象包括诗作中的意象、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诗人)形象。诗人要么借助意象营造氛围,创造意境,借景抒情,要么把自己的情感寄托于塑造的形象中融情入景,要么把自己的品格追求寄托于形象中咏物写志。因此,把握形象是诗歌赏析的重点,也是高考的重点。
对于形象的准确把握,我们可以从作者借用的意象把握入手。如杜甫的《旅夜书怀》,一开始便紧扣诗题“旅夜”写景,首联“细草微风岸,桅樯独夜舟”中有两个意象“夜”和“舟”,是作者突出的重点,人在旅途,“夜”是清冷的,“舟”是孤独的,再加上“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让人深切感受到羁旅之中的诗人孤寂、穷困和悲伤的形象,空旷漆黑的星夜中,凄清无垠的江面上一叶小舟孤独的漂泊着,作者孤苦病弱,居无定所,飘零流浪的晚年惨境便跃然纸上,作者悲苦愁怅的形象便被一个“清夜”、被一叶“孤舟”表现得淋漓尽致,平平常常的一“夜”一“舟”两个意象,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形象塑造的载体。因此,形象的把握,应从意象入手,从细处着笔,细心体味。
三、、理解重点字词、理解诗歌意境、理解诗歌主旨
(一)理解重点字词。诗歌赏析中,重点字词的理解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一个精当的用词,既可以帮助作者很好地表情达意,又可以体现出作者不同凡响的高超的艺术水准。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既形象地描绘出春日里绿意融融的景象,又生动地描绘出绿意随春风慢慢漫过大江两岸的情状,逼真可人,化静为动,洋溢着动态的画面美,清新,美丽,给人一种视觉美的享受和冲击,同时又表现出作者遣词造句的深功夫。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敲”字,营造了一种宁静的氛围,创造了一种安静空寂的意境,也是遣字造句的佳例。因此,对这些重点字词的理解,是把握诗歌内容、把握艺术特色的(下转126页)(上接124页)重要手段。而诗歌中的重点字词主要是修饰和限制形象的一些形容词和动词,也有一些是数词、量词和表范围、表程度的副词,理解重点字词,就必须抓住这些字词。
(二)理解诗歌意境。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所特有的一种艺术元素,是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意愿融入在客观意象当中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通过“大漠”与“孤烟”的映衬,“长河”和“落日”的映衬,给人一种空旷、苍茫、辽远而又雄宏的感觉,创造了一种苍茫雄浑的意境。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通过“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和“滚滚”而来的“不尽长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萧索冷落而又气势恢宏的秋景图,创造了一种冷清而又宏大的意境,很好地烘托了诗人暮年悲哀的心境和以黎民社稷为重的博怀。我们可以通过捕捉诗歌中的意象,来理解诗歌意象,把握和赏析全诗。
(三)理解诗歌主旨。诗歌赏析,更为重要的是读懂诗,读懂诗歌的主旨。从标题到整体感知,初读诗就可以初步把握住主旨,再通过上述环节深入细致地把握形象,体味情感,联系背景,品味词句,便可全面理解诗歌主旨。全盘理解和把握诗歌内容及主旨,会为后面设置的考题的解答,提供可靠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