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雨的文章(精选3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散文吧?散文的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段或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你知道写散文的精髓是什么吗?以下是编辑帮大伙儿收集整理的3篇有关雨的文章,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雨的文章范文 篇1

花雨伞

文赵远方

夏天到了,雨开始多起来了。多雨的季节总是让我想到那把花雨伞,心里总是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记得那是三年级的一个下午,天气如同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上午还晴空万里,下午放学时轰隆隆的雷声滚过就下起了倾盆大雨,黄豆般大的雨点从空中砸下来,风也鼓起腮帮子气呼呼地吹着。糟了,我没带伞。爸爸妈妈工作单位远,从来没接过我。姥姥虽然一直照顾着我,但是她刚做完腰间盘突出的手术,根本不可能来。班级门口不时出现带着雨伞的家长,紧接着就会传来了被接同学的一阵阵欢呼声,我的心里就更不是滋味了。哎,只好等雨停了再回家,我趴在窗台上眼巴巴地望着窗外。老天爷好像故意和我作对似的, 丝毫没有要“豆子”停下来的意思。还得等到什么时候呀,我一赌气,把书包顶在头上准备向家冲刺。这时,我发现操场上一个打着花雨伞的老人艰难地走在泥泞的路上。她小心翼翼地挪(nuó)动着脚步,深一脚浅一脚,那把花雨伞在她头上颤动着,她还不时向教学楼张望。啊!那不是刚刚出院的姥姥吗?我眼中的泪水夺眶而出,同时向她飞奔而去。我一把抱住浑身湿漉漉的姥姥哽咽着说“您怎么来了?腰多疼呀!”姥姥焦急地望着我,不停地说:“我来晚了,宝宝着急了吧?一定也饿了,都怪我!”

回家的路上,姥姥紧紧地搂着我,硬是把花雨伞的一大半儿撑在我的头上,自己的半边身体却被雨水淋湿了。我抬起头望着姥姥坚韧的面庞,望着那把陈旧的花雨伞。雨水顺着花雨伞的边儿滴滴答答地滑落,润湿了我的心。

姥姥就是这样陪伴我走过寒来暑往,陪着我渐渐长大。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也要为姥姥撑起那把花雨伞,为她遮风挡雨。

作者系黑龙江省大庆市

大庆外国语学校五(2)班学生

专家处方

在写作中,有许多灵活的技巧,仔细推敲字词就是其中之一。选择恰当传神的词语,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使写出的文章更生动,更精美。如何选择恰当传神的词语,大家可以学习一下王老师下面的提示技巧:

字词锤炼法。无论写人写事,词语都是文章灵魂,对词语进行比较、推敲、锤炼,以使文章达到简洁精练,形象鲜明,富有文采,令人耳目一新;字词运用得有灵气,还能增强文章的气韵,使文章活起来,给人以美的享受。《花雨伞》中“黄豆般大的雨点从空中砸下来”的“砸”,写出雨又急又大,“我趴在窗台上眼巴巴地望着窗外”,一个“趴”和“望”使我们感受到作者的无奈和无助。“挪动”的脚步,“ 颤动 ”的雨伞,准确写出姥姥术后身体不适但还冒雨接作者的艰难之状,“一把抱住”、“ 不停地说”、“搂着”、“硬是”让我们猜想出这一老一小互相心疼的感人情景,撑在头上的不仅是那把花伞更是浓浓的亲情。作者用词不仅准确而且生动形象。

叠词反复法。如果能恰如其分地使用叠词,也可以使文章更生动、更形象。同时描述更形象,表情更细腻浓烈,增强语言的意境美。“轰隆隆” 、“气呼呼”、“ 眼巴巴”写出了雨急心焦,“ 湿漉漉”写出姥姥被淋湿的情景,“滴滴答答”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流水的样子。这些叠词的使用,会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感到一种舒徐委婉的音律美。

词语增色法。成语及其他4字短语能形成一种整体和谐美。成语和4字短语的主要特点是形式简洁,意义蕴丰,可以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像文中“倾盆大雨、小心翼翼、夺眶而出、寒来暑往、遮风挡雨”,不仅恰当好处,还达到增强情势的效果。

有关雨的文章范文 篇2

关键词:《山雨》 叙事艺术 探源

王统照是活跃在“五四”现代文坛的重要作家,1933年9月发表长篇小说《山雨》,同年1月有矛盾的长篇《子夜》,因此1933年被人称为“子夜山雨年”,足见《山雨》在现代文坛的重要地位。早期的大多数研究者的目光都聚焦于这部作品的思想成就与现实主义成就。但是作为20世纪30年代的经典文学作品之一,《山雨》对新文学的贡献不仅仅在于思想成就与现实主义成就两个方面,本文从叙事学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山雨》叙事艺术的几个方面: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叙事结构,叙事视角。探寻构成这部作品叙事艺术的根源,从中发现《山雨》乃至中国新文学发生期文学作品叙事艺术向现代化转变的轨迹。

一、叙事的民族民主主义意识形态性质

1933年的《山雨》通过描述一些列的故事和生活片段向我们展示了以陈家庄为代表的北方农村在北伐前后的衰败、崩溃的历史过程,揭示了外来侵略、军阀、乡村豪绅的层层盘剥与欺压给农民带来的种种苦难,写出了农民艰难曲折的生活及变化过程。“意在写出北方农村崩溃的几种原因与现象,以及农民的自觉。”这句话道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这都是不言自明的。那么,这创作意图背后包含了作者怎样一种心理意识呢?“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从最初的酝酿到当天声势浩大的学生示威游行,王统照都是积极的参加者。”王统照早年经历并亲身参与过“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王统照先生不仅仅是我国新文学运动的前驱,而且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那么王统照身上必然体现着五四精神的民主与科学思想,反帝爱国热情,充盈着觉醒的时代精神。“以一个爱国青年学生的身份,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举世闻名的历史性运动的前列,初次体悟到群众爱国热情的高涨和学生集体斗争的威力,奠定了他一生中爱祖国、求民主的思想主旋律”。1931年王统照应好友宋介之邀赴东北,期间“曾眼见东北的城市、原野、森林、山河,都在敌人的铁蹄下践踏着,漠漠风沙,惴惴心情,交合成一支悲哀的曲子,归途中有无限的感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亲眼目睹祖国遭受异族侵略时的焦虑心情,反帝爱国情感得到进一步发展。作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参与者,王统照以其问题小说登上文坛,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婚恋自由等都是他所关注的问题,而引起作者对这些问题思考的根源正是民主思想。这一思想在王统照的编辑生涯都能得到体现,无论是《曙光》前期的体现的改良主义还是后期大量介绍社会主义的篇章,都贯穿着除旧布新、自由平等的民主思想。“五四”以后的中国社会,随着外来侵略的加剧,民族的逐步觉醒,民族主义(民族解放与独立)、民主主义逐渐成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毋庸置疑,《山雨》的叙事内容,无论是农村的崩溃还是农民的自觉,都是对民族主义、民主主义意识形态的解释,本质上体现着这种意识形态并受其制约。

1921年1月成立的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或者现实主义的一派。虽然其组织结构比教松散,成员彼此的风格也不尽相同,但是他们的创作方法都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王统照作为文学研究会的主要发起人之一,自然把现实主义作为自身创作的重要方式(虽然不是唯一方法),这种创作倾向在三十年代表现的尤为突出。他的长篇代表作《山雨》之所以受到很高的评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与其现实主义的叙事方式密切相关的。“小说中的事实并没有什么夸张,――我觉得一点都没有,像这样的农村与其中的人物在中国太平常了,并不稀奇,我在文字中并没曾用上过分夸大的刺激力。”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本人对作品的写实风格也是颇为自信的。无论是客观真实的反映当时中国北方农村崩溃的过程还是奚大有、陈宜斋等典型人物的塑造,都显示出作品坚实的写实风格。探究这种写实风格的意识形态本质需要从现实主义的理论来源和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来考察。王统照的《中国的艺术革命》、《俄罗斯文学的片段》、《新俄国游记》、《文学的作品与自然》、《文学与战争》等大量理论性文章表明其写实风格来源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的产物,它本身及其内含的人道主义思想和实证主义哲学思想体现的是资本主义的民主科学意识形态。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因为它与俄国的人民解放运动密切联系,这与我国20世纪30年代的国情有很大的相似性,具有很强的革命性、战斗性、和民主倾向,体现着强烈的民主意识形态。30年代的中国处于大变动的年代,外来侵略与国内各种政治势力的斗争越来越激烈,民族民主革命迫在眉睫,这种诉求反应在文学创作领域中就是要求作家以现实主义的叙事方式写出民族的危机、人民的苦难,而《山雨》正体现了这一点。由此可以看出:《山雨》所运用的现实主义叙事方式体具有民族民主主义的意识形态性质。

二、叙事结构与“求变”的社会心理

《山雨》共有二十八章,其叙事结构由一系列的故事和人物的活动单元构成。这一系列故事和人物的活动单元可以简化为:第一章写陈家村的农民在冬夜的地窖里谈论生活的艰辛与光景的暗淡,无奈的接受着各种摊派;二到五章写奚大有卖菜被镇上的驻兵抓走及赎回的过程,其间涉及了大有与杜烈的长谈和思想的轻微变化;第六章写陈庄长给吴练长拜年商讨预征钱粮;第七章写陈葵园在陈家村召开露天办学大会征收款项;八、九章庄人听魏二唱鱼鼓词感叹时不如前,魏二与陈庄长谈奚大有与宋大傻的变化:第十章农民组织祈雨会,奚大有率连庄会成员与土匪拼斗:十一章写奚大有入院治伤;十二章伤愈出院的大有与宋大傻谈论时事的变化;十三章败兵逼迫村民服劳役,奚大有中途率众逃回;十四章写奚大有因身心俱疲而大病;十五、六章陈家村劳动力被迫修路(大有带病参加);十七章为债务所迫,大有与徐利冬闲运煤躲逃兵于庙中;十八、九章写败兵洗劫陈家庄;二十章徐利火烧吴练长的豪宅,奚大有盘算去找杜烈。二十一章奚大有奔赴下市途中见闻;二十二章大有初到T市体尝都市生活的艰辛;二十三章大有听杜烈兄妹述说时事与间接以及偶遇宋大傻了解老家情形;二十四奚大有做人力车夫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二十五、六章大有回乡打探故友消息:二十六章奚大有回陈家村亲眼目睹村庄的残败,村民为陈庄长送葬:二十七、八章写奚大有在T市与杜烈兄妹、祝先生的谈话中思想的转变。从这个简化的故事结构我们可以发现交织在一起的两个序列:陈家村走向崩溃,农民走向破产。这两个序列有着同样的次序和环节:平衡(陈家村的古朴宁静,农民安居乐业)――破坏(预征钱 粮、征收办学费、干旱、劳役、败兵洗劫等天灾人祸)平衡――新的(村庄崩溃、农民破产)平衡。而农民破产这个序列的反面又存在着农民寻找出路(宋大傻当兵、大有T市打工、徐利火烧吴练长的宅院等)的显在意义。村庄崩溃、农民破产(寻找出路)两个序列交织并行,构成了小说《山雨》逻辑层次清晰的表层结构。

我们现在把陈家村崩溃中有意义的事件打破时间上的承续关系,按照性质的相似性进行重组,可以得到下列四个集合:第一组包括政府预征钱粮、陈葵园征收办学款项、旱灾、败兵逼迫村民服劳役、政府逼迫村民修路、败兵洗劫村庄;第二组包括村民抱怨物价飞涨,生活艰难、魏二唱鱼鼓词感叹时不如前、农民生活条件急剧下降,食不果腹、遭劫后的村庄民不聊生,怨声载道;第三组概括为老一辈农民固守家土并预想年轻一代的可能性变化;第四组奚二叔抑郁而死、宋大傻当兵、徐利火烧吴练长的宅院被杀、奚大有T市打工、萧达子无力交租被迫山里讨饭、陈庄长遭败兵毒打致死。经过这样的重组很容易看出,各组按次序组成因果联系,上一组的事件是下一组事件的因,下一组事件是上一组事件的果。整个故事构成一个层层递进的动态的复杂因果链条。从这个链条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这样《》一种关系:“在《山雨》篇中,被异化的了的东西并非其它。就是劳动”,这种异化劳动甚至不能成为劳动者谋生的手段,致使作为农民“本分”“本等”的田间劳作无以再继,老一代农民怀揣着对土地的深情相继死去,新一代农民被迫离开视为生命的土地,异地求生或采取报复行为。这就构成了作品的深层结构,这一结构启示出表面故事背后的深层意义:生存的困境促使农民必须摆脱传统观念的牢固束缚。唯有“变”才能走出困境。《山雨》写于20世纪30年代,此时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变”(革命与抗争)的思想激荡着每个人的心,有识之士都在苦苦寻求解决危机的办法,“求变”成为当时普遍的社会心理。由此可见当时“求变”的社会心理是决定作品《山雨》深层叙事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古典叙事视角的现代运用

“30年代初现代中国小说叙事的特点以‘写实’为中心成为作家写作的一种时尚,成为小说创作成熟的标志。”那么作者采用何种叙事视角既做到对全局的把握又做到客观真实的描摹现实的呢?

从作品对陈家村走向崩溃的全局的把握,奚大有、宋大傻、徐利、萧达子、陈庄长、魏二等人物的行动和心理变化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站在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叙述的,也就是第三人称叙述。“这类叙述的传统特点是无视角限制,叙述者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出现在各个不同的地点,可以了解过去、预知未来,可以随意进入任何一个人物的内心深处。”这种叙述方式由于没有视角限制而使作者获得了充分的自由,从而使作者获得了把握全局的权利。但是我们也应该同时看到:“全知全能”的叙述方式也会使叙述者对作品中的人物及其命运,对故事发展的动向获得完全控制、任意摆布的特权,而这不符合作者客观真实的描摹现实的愿望。为了在把握全局的基础上做到客观真实,作者在一些局部描写中巧妙的运用了限知视角。下面让我们来看看魏二与陈庄长一段谈话:

“将来这家人恐怕不会有好日子过了!奚老二有个好歹,我懂得,大有也许会有点变呢。……”陈庄长的话虽不很肯定,却正和了魏二的猜测。“没法子,这样的混日子能保年轻的人不会变?除非像咱这样走不了爬不动的老头子,――白天我同他还谈过宋大傻的事。”“他更不稀奇了本来不是很安分的孩子,无家无业,这怪谁?……”陈庄长若有所思地点着头缓缓的说。“如果大有也有变化,陈大爷,你瞧他两个能走一条道?”“一条道?――哪一条道?不好说。噢!是了。不见得准吧?他两个的脾气究竟差的多。”谁都没有结论,不过话说起来,两位久经世故的老人都悬想着乡村中年轻人未来的变化。尤其是陈庄长,他明白这古老的种种模型不能够套住少年人的身心,虽然是亲眼看明的实情用不到恐怖,也用不到忧虑。然而安土的惯性与回念以往的心情。使得他有说不出的凄凉。

在这段谈话中,叙述者把视角限制在陈庄长与魏二的位置上,写的都是二人的所感所想,陈庄长从乡村的衰落中觉得年轻人可能有变化,魏二则肯定了他的猜测,然而两人都不确定奚大有会有什么样的变化,陈庄长从奚大有与宋大傻脾气的比较中又觉得两人不太可能走同一条道。陈庄长与魏二的对话非常符合老一代农民的思想与性格,对话并没有掺入作者的明显的思想情感。我们可以看出这里作者采用了限知视角的叙事策略。“限知视角所表达的乃是世界感觉的方式,由全知到限知,意味着人们感知世界时能够把表象和实质相分离。”描摹出真实的表象,将作家所把握的实质隐于其中,使作品内容跟现实生活相一致正是《山雨》的一大特点。限知视角的运用暗合了作品内容与现实生活相一致的要求,这样就增加了叙述内容的可信度,凸显了作品的“写实”风格。

同样是上面一段话,我们还可以发现:视角随着陈庄长与魏二两人的对话不停的转变,一会儿是陈庄长的视角。一会儿又转移到魏二的视角,而对话后面还有一段关于魏二与陈庄长特别是陈庄长的心理描写,这种心理描写是建立作者对陈庄长这个人物性格的真实把握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在对话结束后视角又回到第三人称叙述上。这样就完成了视角在不同角色与叙述者之间的流动过程,类似的这种流动在小说中不停的频繁出现,实现了从限知到全知,以局部的限知合成全局的全知。进而做到了既把握全局又实现了客观写实。

全知的第三人称叙述在我国古代的传统小说中运用的非常普遍,如《聊斋》、《水浒》、《封神演义》、《红楼梦》等,而这些作品中有的也不同程度地运用了限知视角及视角流动的叙事策略。王统照自幼就非常喜欢读古典小说(详见王统照《我读小说与写小说的经过》),这些小说的叙事视角的运用策略自然潜移默化的影响到王统照的创作。王统照正是吸收了这些叙事视角策略的有益因素并将其应用于用于现代文学作品《山雨》的写作,从而实现了古典小说视角叙事的现代运用。

通过上面三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王统照的长篇小说《山雨》的叙事艺术体现了民族民主主义的意识形态,受20世纪30年代“求变”的社会心理的深刻影响,成功实现了古典叙事视角的现代运用。通过分析小说的叙事艺术挖掘隐藏于小说背后的这些社会、历史、文化因素,有助于我们重新进入文学现场,更真实的发现作者、作品、当时社会与传统文化因素和外来文化因素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发现《山雨》乃至现代长篇小说叙事艺术向现代化转变的历史轨迹。

参考文献:

[1]吴伯箫,剑三,永远活着,前哨,1958,1

[2儿6]王统照,《山雨》跋《山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3]杨洪承,王统照评传,花山文艺出版社,1989

[4]田仲济,王统照先生,新文化运动的前驱,松辽学刊,1987,(4)

[5]刘增人,王统照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

[7]王统照,《王统照短篇小说集》序《王统照文集》第二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

[8][日]广野行雄著,姚素英译,关于王统照的《山雨》,松辽学刊,1987,(4)

[9]杨洪承,现代小说的叙事空间,文学评论,2008,(2)

[10]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有关雨的文章范文 篇3

每次读着韩寒的文章,都有种莫名的激动,在愉快的心情下,读完了韩寒的作品《三重门》,再一次的感受着他的幽默以及文章内的深刻含义,文章的内容让人不得不记忆深刻。

三重门,以第三人称的叙述,通过少年林雨翔的视角及心理活动,向我们揭示了真实的高中生活,把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展现开来,体现了学生式的思考、困惑和梦想。当然还包括着人人都有的小小的自私。韩寒以自己的方式思考着、激动着、愤怒着、抗争着、改变着,透过那些犀利的、尖锐的甚至是刻薄的语言,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天才少年的灵光闪现。

开头的内容十分有趣,说着林雨翔从小被父亲强迫背着那些《战国策》之类的古文,一开始父母常常斗嘴,后来因为母亲被“发掘”出了打麻将的才华,经常早出晚归,致使父亲想斗嘴的人也没有,一句“出疯子,情场出傻子”说出了这个家庭的情况,一家人也过的心安理得。由于林雨翔小时候熟背的那些古文,使其十分骄傲,为此林雨翔在学校的人际关系并不好,但是后来在学校认识了菜鸟老师,拍起了菜鸟老师的马屁,致使那位菜鸟的老师和林雨翔相处也是十分融洽。

后来,文章中写到了林雨翔喜欢上了很漂亮的女孩Susan,写到了林雨翔和另外一名男孩对Susan的爱慕之情,以及林雨翔因为对Susan的痴恋成绩大退,又不得不即使补回来赶上平均分。在还有一个学期就要即将毕业的时候,父母开始担心林雨翔的成绩,而在他左右嘱咐,只可惜天空不作美,林雨翔并没有考上高中,最后无奈的父亲只好用钱将他送到市重点中学。

在重点高中里,他显得更加的彷徨。他的基础太差而且无心学习,他开始慢慢的堕落,好似在他的生命中,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不顺。然而,林雨翔的命运最后是如何的,韩寒并没有写出来,我想,他可能是想给我们留下一个宽广的空间,任由我们去想象。

我最喜欢三重门里的结尾处说的一句话:“走还是不走呢?也许放开这纷纷扰扰自在一些,但不能放开——比如手攀住一块凸石,脚下是深渊,明知爬不上去,手又痛得流血,不知道该放不该放,一张落寞的脸消融在夕阳里。”三重门里面的许多人许多事情,让人不得不去感慨。如果可以重来的话,如果可以让时光倒流的话,现在的他们都是风光和鲜活的。可是,人生对待任何人,都是公平的,人生,没有草稿。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