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的“只此青绿”优秀7篇

当地留住了“绿”,也迎来了“青”,越来越多青年人才前往乡村,在茶田绿野间放松身心,追求梦想。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本文是美丽的编辑为大伙儿整理的美丽乡村的“只此青绿”优秀7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美丽乡村建设对村民带来的好处 篇1

美丽乡村建设其实质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升级阶段,它的核心在于解决乡村发展理念、乡村经济发展、乡村空间布局、乡村人居环境、乡村生态环境、乡村文化传承以及实施路径等问题。

1、是改变农村资源利用模式,推动农村产业发展的需要

2、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生活环境的需要

3、是保障农民利益、民生和谐的需要

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是什么 篇2

1淳化了民风民俗。自然环境还可以文化教育大家,整洁干净的马店镇,整洁绝美的农户,就像一个无形的教师,一直提示村民不要乱扔垃圾,不要随便污染环境。根据村民实践探索,村民们开始从家庭的前后整治自然环境,逐渐发展出一些好的传统美德,如热爱劳动,少丢垃圾,重视环境卫生。

2培养了干部团队。漂亮乡村基本建设,由村带组,小组长带农民的方式,每一个干部都是有联点,有义务,都需要学习业务知识,学好怎样做好农村工作中,漂亮乡村基本建设培养了干部团队。

3紧密了干群关系。根据镇、村干部家家户户的走访调查,干部协助村民打扫卫生,从屋边的园林绿化、环境卫生聊到,从而说起漂亮乡村带来的好处,村民与干部设立了彼此信任之间的关系,干部与村民打开心扉,分歧回应在一线,解决在一线。

4提升了人民的凝聚力主动性。爱美之心,人人皆有,根据每一家村民间的评定,能很大的激起村民的凝集力、想像力、凝聚力,村民自治组织获得了认可和提升。

5保障了农村的历史文化。每一个村子也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时间,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一些文化是有形的珍贵文物、房屋建筑等,而另一些则是无形文化艺术。根据建设美丽乡村,我们了解到我们要发掘、保护与传承这种企业文化。

6提升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漂亮乡村基本建设就是为了建农村生产发展因素,因时制宜,将人、财、物等配置到农村合适的地方去,与农村优越的条件紧密结合,走可持续发展的发展之途。这种村子务必漂亮,富有,文明行为。她们要保持翠绿色山峰的绿色海域,通过建设美丽的村庄,农民的幸福指数值将不断提升,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进一步提高。

什么是“千万工程” ? 篇3

2003年至2010年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示范引领,综合整治村庄环境,推动乡村更加整洁有序。

2011年至2020年

“千村精品、万村美丽”深化提升,推动乡村更加美丽宜居。

2021年至今

“千村未来、万村共富”迭代升级,形成“千村向未来、万村奔共富、城乡促融合、全域创和美”的生动局面。

“千万工程”世界回响

2018年,“千万工程”荣获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在浙江看到的,就是未来中国的模样,甚至是未来世界的模样!”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兼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

美丽乡村的“只此青绿” 篇4

美丽乡村的“只此青绿”每当我们想起美丽的乡村,脑海中便浮现出一片片翠绿的山林,一望无际的青色田野。

这种青翠、清新的色彩,正是乡村最迷人的魅力。这种颜色,也常被形容为“只此青绿”。这种颜色之所以如此珍贵,原因在于它是自然界给予我们最美好的礼物。只有在乡村,我们才能看到无限延伸的青色田野,一览无缺的翠绿山林。这些青翠与绿色,不仅仅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心灵上的宁静与美好。

每当我们走在乡村的小路上,视野中的这些青翠、绿色,总能使我们感到内心的安宁和放松。然而,我们却时常看到乡村中出现的柴草堆、垃圾渣土,给青翠的田地与山林蒙上了一层阴影。这些违法破坏乡村生态环境的行为,大大损害了大自然的美好,也破坏了乡村景观且影响了人们的健康与生活质量。

为了维护在我们心中的美丽乡村,我们应该尽自己的力量去保护、宣传和发展。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这样一点点的力量也会汇聚成拯救家园的大力量。

当然,政府也应该加强乡村绿化、整治立即可以影响人居环境的环境问题,使乡村能够更加美丽,更加宜居。在未来,我们期待可以看到更多的绿色先进科技被应用到农村生活、建设与环保中,让我们生活在一个真正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乡村中。那个时候,我们会看到更多的“只此青绿”,更多的美丽与和谐。

如何守住美丽乡村 篇5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的一场硬仗。近日,苏州市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成效明显,获得国务院通报激励,这是苏州继2019年昆山市、2020年太仓市先后获评国务院“全国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的激励县”后,苏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实现国务院督查激励“三连冠”。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如何守住美丽乡村的“气质”和“颜值”,人居环境整治是较为关键的环节。在过去的经验中,苏州已经交出一份满意答卷,从中也不难窥见其做法带有的“苏州特色”。从“苏州特色”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出发,也能够找寻到守住乡村“气质”和“颜值”的“密码”所在。

从顶层设计出发,筑牢整治制度。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顶层设计至关重要。可以说,如果没有顶层设计的制度完善,也就没有治理过程中“人财物”的统筹安排,整个治理过程将难以为继。在苏州,按照“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要求,实现党政“一把手”亲自部署、抓好统筹;建立市、县两级领导挂钩联系乡村振兴制度;落实乡镇主要领导挂钩制度;建立村书记“清洁指挥长”制度。2021年全市79个乡镇153名党政主要领导挂钩192个村庄,参加劳动1822次;1074名乡镇班子成员挂钩1616个村庄,参加劳动10234次;1028个村书记担任清洁指挥长,7496名村干部包干片区。这样的“一把手”直接部署制度,体现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性,确保了人居环境整治的有效开展。

从榜样示范入手,形成燎原之势。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离不开标本和模范形成的榜样力量。一个榜样就是一面旗帜,能够让周边乡村都纷纷效仿起来,踊跃投入到人居环境整治的推进中来。鉴于此,苏州构建了“特色康居乡村建成后长效管护、特色宜居乡村干净整洁有序、搬迁撤并类村庄日常环境保洁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三类三层推进体系。全市累计建成3592个特色康居乡村、70个特色康居示范区,建成市区两级美丽庭院示范户56361户。从榜样出发,每个乡村都可借鉴学习,摸索出符合自身具体情况的建设路径,推进后续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

从志愿力量切入,汇聚全民热情。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离不开志愿者的参与。每个志愿者都是一面旗帜,都是一股力量,都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动力源泉。志愿力量要和持续的推进工作结合起来。在2021年,全市动员79.76万人次志愿者、群众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开展进村入户宣传教育39089场次,合理、规范张贴宣传标语6.91万条。每一组数据的背后,其实都迸发了志愿力量的光芒。而在志愿者的示范引领下,也能够不断汇聚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全民热情,从而在众人的努力之下,真正守护美丽乡村的“气质”和“颜值”。

美丽乡村的“只此青绿”是什么 篇6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简称“千万工程”,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浙江基层农村的成功实践。“千万工程”实施20年来,浙江农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绿水青山的美丽家园、融合升级的富民产业,一幅幅生动画卷在之江大地徐徐展开。

浙北湖州的石灰岩品质优良,经年累月的开采,让这片曾经的“江南清丽地”因此蒙尘。当地下决心关停矿山之后,将卖矿石变为卖风景、从靠山吃山变成养山富山,生态已经成为今天湖州发展的最大优势。当地留住了“绿”,也迎来了“青”,越来越多青年人才前往乡村,在茶田绿野间放松身心,追求梦想。

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棠棣村——“幸福生活由花儿创造” 篇7

“蕙兰叶片呈水晶状,大一点的品种大概是我手指的长度……”走进棠棣村共富工坊,一名主播手拿一株娇小的蕙兰种子,正在手机屏幕前直播带货。

种兰、做花木生意,是棠棣村的老传统。而从自家种植到产业化发展,棠棣村的花木致富路,要从生态治理说起。

“以前村里家家户户屋门口都有露天粪坑,臭气熏天。”回想起从前的棠棣村,村民徐伟凤说,“我以前在城里做外贸生意,但一回村就不敢穿高跟鞋走路。下雨天,村路全是烂泥,晴天也是一地坑。”

2003年,“千万工程”在浙江启动,棠棣村由此搞起了环境整治:迁出村子里的两家印染厂、拆除露天粪坑、修理路面、修建路灯……2013年,这个曾经脏乱差的村子大转身,成功入选首届“浙江最美村庄”。

生态搞好了,经济咋发展?村里人首先想到了祖辈传下来的种花手艺。

“起初,我们主要靠‘大户带小户、一户带一户’的模式,带动村民把花木生意‘做大’。”棠棣村党总支书记刘建明说,为了拉动花木种植实现产业化发展,村里把分散的土地置换集中起来,并利用起闲置厂房、大棚等资源,为花木产业发展留足空间。“配备好基础设施后,我们又通过招商引资来招引运营商,让专业人员带领村民把花木生意‘做强’,拉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瞄准“兰文化”,棠棣村大力发展文旅产业。

漫步在被誉为“最美乡道”的兰泽路,各色花卉争相开放,香气四溢。村道串联起来的千亩花田,涵盖原先300余亩分散的丘陵山地。经过改造,这里根据季节变换种上了鲁冰花、向日葵、彩色水稻等品种,以农业景观吸引游客、聚合人气。

眼看村子越来越热闹,徐伟凤和丈夫放弃了原先的外贸业务,回到家乡干起了花木生意。“每到夏季,我们就专门回来种植培育,到了春秋季再出去搞销售,一次能往外发五六个车皮的绿化苗木。”徐伟凤说。

从偏僻落后的小山村,到享有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全国文明村等多项国家级荣誉,如今的棠棣村已成为以花木交易为主导产业、以“兰文化”创新研学体验为新兴产业的特色旅游景区村,年接待培训超2.5万人次、游客超14万人次,直接创收700余万元,带动花木销售额增加1000余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超过12万元,真正实现了以花闻名、以花为业、因花致富。

穿着高跟鞋,徐伟凤正准备去对接新一季的花木订单,她笑着说:“咱的幸福生活由花儿创造!”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