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扬:最大的坚持就是坚持自我(最新2篇)

这里是勤劳的小编给家人们分享的张扬:最大的坚持就是坚持自我(最新2篇)。

博客文学批评的特征 篇1

文学批评是要通过对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等的分析论证来达到表达见解、传播知识、灌输思想的目的,而博客文学批评则淡化了这一功能,在给批评受众提供知识的同时也供人们消遣娱乐,为人们提供精神的消费品,以博客潜在的价值观来影响和引导公众。因此它在传播其理论和价值观念的时候就必然采取一定的技巧,让公众在不知不觉中甚至是自觉自愿中受其观念,从而表现出它内在特有的话语体系、表达方式和操作规范。博客参与文学批评时采用的说服技巧,实际上也就是博客文学批评作为一种新的批评话语的特征。

3.1轻松自如的笔调

让我们先来看一组文章题目的对比。博客文学批评《并不的<丰乳肥臀>》、《舒婷:世纪末的诗歌“口香糖”》、《舒婷与朦胧诗的撒娇美学》、《金庸笔下女性与饮料》、《孔子是如何教弟子自主创新的?》、《楚霸王项羽:汉代的黑手党》、《点评水浒传:巾帼英雄潘金莲》、《我是去读书的不是被你的》、《恶搞:唐伯虎是如何泡妞的》、《色戒,怎一个脱字了得?》、《孔子满足了多少教授的“偷窥欲”》、《阿城写<棋王>,原来不懂棋》。传统文学批评《论萧红笔下的太阳意象》、《回眸审美自觉中的“崇高”之维》、《略论诗经的乐歌性质及其认识价值》、《质疑与辨析—关于曹禺戏剧的现实主义诸评价》、《从人民性到人文主义再到对二者的否定—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国形象再研究》。从以上两组批评的标题就可以看出,博客文学批评与传统文学批评的基调和内涵都是大有区别的。博客文学批评的基调是轻松自如的和直接的,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喜怒哀乐,读起来或平易近人,或朗朗上口,有的非常口语化,有的则文采斐然,一般是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喜恶爱恨,毫不掩饰和做作,浏览一下题目就能大体知道文章的观点和倾向。传统文学批评则大都沉重深奥,估屈瞥牙,涩难懂,学术性、理论性、专业化突出,虽也表明观点和主题,但显得冷静沉着,毫无感彩。这种笔调上的不同实际上是由两种批评形式不同的性质所要求和决定的。博客文学批评因其以网络媒体为载体,它的性质和特征更多地具有新闻性。它面向的是各阶层的大众,受众的知识层次是不一样的,因此,它必须以浅显通俗的文字组织内容。它的目的主要不是向受众提供理论知识,不是对受众进行理性教育,因此它不必以严密的、理性的、系统的方式向受众做出科学的解释和论证。受众接触博客,主要是想获得精神上的消遣和放松,获知简单的事实和感兴趣的言论,以使自己能够了解最近发生了什么,什么事情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对某一事件别人有些什么看法等等,这样就可以保持自己与社会与外界的联系,不至于被孤立于人们的议论话题之外。博客批评是人们精神消费的快餐,它的笔调必须适合大众口味,轻松,悠闲,任性而随意。

3.2幽默尖刻的风格

博客上很多评论幽默、尖刻、不留情面,不需要摆事实,也不需要讲道理。这是因为主题制约着风格样式,形式离不开内容。批评的风格样式的功能是要和它的受众建立特殊的关系,服从博客受众的目标群体定位。博客文学批评以幽默尖刻的风格来取悦于它的受众,幽默是以轻松调侃的口吻表达意味深长的思想,博得人们的会心一笑,从而俘获人的心灵它是人类思想的智慧的闪光。它能使高雅的问题通俗化,使严肃的主题轻松化。演说家最讲究幽默的运用,认为在适当的时候“幽上一默”更能获得观众的认可和喜爱,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样地,一篇文学评论,如果其中蕴含着幽默的意味,就显得活泼、机智,灵光乍现。一个版面,如果有风格幽默的文章在,就不会显得沉闷、乏味、呆滞。在市民的审美趣味趋向于娱乐性、时尚型、快餐式和平面化的消费时代,只有通俗浅显、明白晓畅但又机智活泼的风格,才能获得人们的青睐和认可,这是博客与受众双向选择下的共识。在这一风格的张扬下,博客获得了想要的点击率,批评者们畅意地表达了心中的思想,而受众则成了开心的看客。我们来看下面一个例子:小龙女是二十七层净化的纯净水,而且是加了冰的。水至清则味寡淡,冰至寒则气凌人。但是对于杨过这样大寒大热大悲大喜之人,却是最好的调和剂。仪琳是矿泉水,同样的清澈明净,带来清凉的同时,又不会让你感觉到冷,质朴天然,没有卓尔不群,没有高不可攀,有的是对人体有益的各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周芷若是江南米酒,乍尝但觉绵软甘润,若就此以为可以放量痛饮,那你一定会被其凌厉且连绵不断的后劲醉得人事不知。王语嫣是浓浓的甜牛奶,浮泛着柔柔的光辉,飘逸着甜美的香气,但是奶太浓了会变腻,糖放多了会发酸。黄蓉是葡萄酒、口味属于半干型,酸酸钳钳口感不错,而且颇有几分底蕴,有成为上等美酒之基础。但是不知怎的,窖藏过程中出了些意外,许是橡木捅密封不好,口味变的越来越尖酸晦涩,益发有些刻薄起来,终于没有任盈盈是极品茅台。系出名门,威震天下,酱香独具,口味悠长。辛辣之内更有甘美,坚强之中实蕴柔婉。尽一盅齿颊留香,尽两盅满室皆香,三盏过余香绕梁三月不绝。茅台最大特点在于空杯比满杯更香,这又说明了什么呢?是说却去一切尘世俗务,无官一身轻的盈盈才更可爱?还是说得不到东西或曾经拥有的东西,即所谓的梦中情人才是最美?这个问题在书里已经找不到答案了。看看你身边的人,问问你心中的感觉,或许,你会比我明白。①在这里,作者把金庸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巧妙的比喻成各种饮料,形象贴切,轻松幽默,读来让人会心一笑,仔细品味这些女主人公的性格,确实和这些饮料有着某种相通之处。作者在这里运用幽默形象的比喻,效果远比直接的论述来的贴切,也更能获得读者的共鸣。尖刻是博客文学批评的又一风格,尖锐明快又带着油腔滑调,冷嘲热讽却不失机智风趣,一针见血,有人称这种风格的批评“骂派”批评、“酷评”。所谓“骂派”批评,就是信口开河,出口伤人,随便表达恶意。而所谓“酷评”,是指那些选取名家或似乎已有定论的重要现象为内容,用尖锐苛刻的语言写翻案文章。博客的兴起和发展,给人们的表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表达变得更加自由、随心所欲,不需要理由、逻辑,也不需要证明和结论。比如一个读者对当代文坛作家取一些“惹火”书名的评论:“丰乳肥臀”,这标题太让人浮想联翩,与池莉的小说《有了你就喊》一样,除了卞容大不知是在厕所或某个地方时喊了一声外,全文就没有什么特别引人的地方。题目是非常暖昧的,也跟近来的文坛恶习有关,所谓的题不惊人死不休,没有也乱喊,已经渐成文人读者眼球的不二法则了。这题目引来争议,也引来眼球,引来销量。以至于有些读者为这题目所惑,买了一两本回去,及至翻遍全书,才大呼上当,却不好意思责问莫大作家或池莉小姐为什么没有他所喜欢的情节。莫言的这部小说脉络清楚,写的是高密东北乡上官家族从杭日战争时期到改革开放时期所发生的一系列磨难动荡,或者说是荒谬,与其说是上官家所发生的事情,倒不如说是一个民族在这段时间的缩影,集中的体现在上官家族身上。①作者评论莫言和池莉等当代小说作家给自己的小说取题目时往往要采用一些吸引眼球的词语,以此来达到增加销量的目的。作者在这里单刀直入,语言尖刻的指出了当代文坛所存在的一种病态心理,读者读来觉得无比的痛快。作者在这里“骂”的在理,一针见血的揭露了事情的本质,语言虽然相当的尖刻,但同样能得到读者的认可。

张扬:最大的坚持就是坚持自我 篇2

2011年冬,天津。早上7点,赶着上早班的路人睡眼惺忪。

导演张扬已来到电影《飞越老人院》的片场。一般的电影剧组一天可能工作十四个小时,但考虑到这个剧组演员多是老年人,张扬把工作时间改为老年人适应的早七晚五。“老人们习惯早起早睡了,不能让他们太累。”

依旧是那件草绿色的户外抓绒背心,穿了多年,早已洗得颜色暗淡。配上略长、凌乱、毫不文艺范儿的头发,看起来不过是个朝九晚五的普通上班族。

今天第一场戏是一个老人给自己打胰岛素。和往常不同,张扬把监视器搬到了拍摄间,站在老演员张华勋身旁。张华勋演戏稍微用力过了点儿,张扬严肃提醒:“张华勋老师你稍微收敛一点。”针扎入身体的那一刻,张扬不自觉地屏住呼吸,额头沁出了一排细密的汗珠。

张扬口中的“张华勋老师”,还有两个身份:一个是北京电影制片厂资深导演,被誉为“大陆武打片的开山人物”;另一个身份是——张扬的父亲。

父与子

这曾是一对势同水火的父子。

小时候的张扬很淘气,面对不断上门告状的北影厂的邻居,严父张华勋很是恼火。“父母有时会一起教训我,一个人按,一个人打,什么皮带、木片都用过,我身上常有很多伤痕。我7岁那年,比我小1岁的表妹叫我回家,我就让她背我玩,可刚进家门,爸爸就给我一巴掌,打得我鼻血直流。小时候,当我带伤躺在被窝中,我就想,我要把他们都杀了。我拿个钉子,使劲在手掌上一道一道地划,直把双手划得血淋淋的。”张扬14岁那年,因为不愿重写一篇父亲不满意的作文,张华勋又举起了胳膊。张扬拉开门,跑到街上,父子俩隔街相望,父亲从他眼睛里看到了深深的仇恨。多年后张华勋说起那一刻:“我很震惊。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打过他。”

1986年,张扬高中毕业。他选择了远离父亲——报考远在广州的中山【】大学。然而无论如何疏远,父亲的基因还是开始在张扬的血液中显现:他在中山大学自导自演话剧到北京演出。他决定做个电影人。1988年,张扬离开中山大学,考取了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虽然回到北京,“我妈说我就没在家里住过一个晚上,我每次下决心回家好好吃顿饭,可吃到最后不是他啪地放下筷子,就是我走人。”

子承父业,父亲的心其实是骄傲的,骄傲得不动声色。作为中国武打片大导,张华勋和徐克开始合作,他带上儿子给自己做副导演。

初出茅庐、一副摇滚青年模样的张扬在片场跑前跑后,剧组前辈们的冷眼不配合尚在意料之中。他给父亲提了很多对电影的建议,父亲竟然一如既往冷漠地拒绝了。

“好吧,我一定要拍属于自己的电影,证明我的实力给你看!”

他开始拍摄电影处女作《爱情麻辣烫》。整个拍摄期间,他都没有告诉父母,直到电影公映,他有些得意地请父母去电影院。儿子用电影宣告独立,老影人张华勋感到了深深的失落。看完,一语未发地离开。

手握自己的成绩单,望着父亲落寞的背影,那一刻的张扬,顿悟了父子龃龉之源:“父与子,子与父天生就是对着干的,可是又无可奈何地在一起,而且要永远在一起,双方是力量的对话与转化。在儿子幼时,父亲是强势的一方,对儿子有绝对的主控权,儿子只能通过小小的方式呈现自己的叛逆和不满,离家出走或者不和父亲说话。渐渐,有一天,儿子长大了,原来倔强的父亲开始跟在儿子身后,儿子成为强势的一方,父亲只能用唠叨来平衡自己失去地位的寂寞。”

不善和儿子沟通的张华勋把对儿子的情感写进了一封长信。张扬读了无数回,却没有回信。

后来,张扬拍摄了电影《向日葵》。电影的最后有这样一个情节:父亲和儿子一直无法沟通,最终父亲选择了离家出走,留给家人一盘录音带,录音带中的部分内容来源于张华勋的长信。在片场,张扬拿出了父亲的这封信,一字一句读给演员们听。包括张扬在内,所有人都流泪了。

“其实我拍这部电影,是为了向父亲道歉。”在《向日葵》的片头,“张扬导演作品”下面,张扬写了这样一句话:“献给我们的父亲。”

渴望老去

这是张扬第一次向父亲表达自己的情感,却并不是张扬献给父亲的第一部电影。在《爱情麻辣烫》之后,张扬拍摄了《洗澡》《昨天》《向日葵》三部影片,无一例外在探讨疏离隔膜的父子背后的情感关系,被称为“父子三部曲”。

《向日葵》是一部具有浓重自传体色彩的影片,主人公叫张向阳,和张扬的名字就差一个字。父亲将自己没能实现的画家梦强加给儿子,三十年间,儿子叛逆不息,父亲独裁不止。最终父亲离家出走,只给儿子留下了一盘饱含深情的录音带。当孙子降生,儿子变成了父亲,两代人的和解终于达成。

“父与子的冲突是一个循环过程。三部片子都源于这个情结,但每拍一次都会觉得表达不够充分,所以拍了一部又一部。直到拍了自传性质的《向日葵》后,才觉得自己对这种父子关系的思索可以告一段落了。”

看完儿子献给自己的《向日葵》,张华勋潸然泪下。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或者,当我成了你,我亦变老。冲突、沟通、理解、和解。当张扬用一部部父子电影追溯与父亲的情感,他也在不知不觉间深入了老人的世界。那里离生命的尽头更近,也离生命的意义更近。

2011年,张扬开始拍摄老年题材片《飞越老人院》。这部电影讲述了一群平均年龄80岁以上、生活在老人院里的老人,不甘平淡生活,渴望和亲人的交流,他们努力突破院长、家人的“封锁线”,前往外地参加选秀节目的故事。张扬笑言:“这是个疯狂的青春励志片!”

“其实我们真正接触老人的机会不多,在我们日常生活这个网络中,你离老人的生活挺远。有时候我会想,我父母他们一天到晚在干什么呢?你可能想当然的认为他们在颐养天年,但实际上一般不是。即使老了,每个人也都有自己很多的烦恼。”

张扬的好人缘让他成功组成了“千岁天团”:许还山、吴天明、李滨、田华、陶玉玲、刘江、黄素影、仲星火老演员年龄相加超过了3000岁。因为生病入住重症监护,原本选好角色的葛存壮老先生不能出演。张扬请老演员牛救场。已到剧组的许还山给牛打电话:“你放心来吧,是一个好电影,一个非常好的导演!”牛二话没说,买张机票就来了剧组。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