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杜牧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那么杜牧《阿房宫赋》赏析是怎样的?以下仅供参考!这里是勤劳的编辑给大家收集整理的杜牧的诗词赏析(经典9篇),仅供参考。
朝代:唐朝|作者:杜牧
黑山南面更无州,马放平沙夜不收。
风送孤城临晚角,一声声入客心愁。
帝命诗书将,坛登礼乐卿。
三边要高枕,万里得长城。
对客犹褒博,填门已旆旌。
腰间五绶贵,天下一家荣。
野水差新燕,芳郊哢夏莺。
别风嘶玉勒,残日望金茎。
榆塞孤烟媚,银川绿草明。
戈矛虓虎士,弓箭落雕兵。
魏绛言堪采,陈汤事偶成。
若须垂竹帛,静胜是功名。
朝代:唐朝|作者: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日齐山登高》选自《樊川诗集注》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此诗以旷达(甚至颓废)之意来消解人生多忧、生死无常的悲哀。起二句兴寄高远,以高秋写高情,颇显名士风范。三四句即引古名士庄周、陶潜以为解释。后四句直言纵饮销忧、旷达处世,不必忧生伤逝。此诗风格既爽利俊健,又含思凄恻,令人读来颇觉顿挫跌宕,风神摇曳。
1清明
杜牧〔唐代〕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的地方!
2阿房宫赋
杜牧〔唐代〕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不知其 一作:不知乎;西东 一作:东西)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有不见者 一作:有不得见者)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御水初消冻,宫花尚怯寒。
千峰横紫翠,双阙凭栏干。
玉漏轻风顺,金茎淡日残。
王乔在何处,清汉正骖鸾。
捷书皆应睿谋期,十万曾无一镞遗。
汉武惭夸朔方地,宣王休道太原师。
威加塞外寒来早,恩入河源冻合迟。
听取满城歌舞曲,凉州声韵喜参差。
唐代:杜牧
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行看腊破好年光,万寿南山对未央。
黠戛可汗修职贡,文思天子复河湟。
应须日御西巡狩,不假星弧北射狼。
吉甫裁诗歌盛业,一篇江汉美宣王。
1赠别二首·其一
杜牧〔唐代〕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这首诗是诗人赠别一位相好的歌妓的,从同题另一首(“多情却似总无情”)看,彼此感情相当深挚。不过那一首诗重在“惜别”,这一首却重在赞颂对方的美丽,引起惜别之意。
2赠别二首·其二
杜牧〔唐代〕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这是一首抒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留恋惜别的心情。
3题乌江亭
杜牧〔唐代〕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胜败这种事是兵家难以预料的事,但是能够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男儿。
议论不落传统窠臼,是杜牧咏史诗的特色。诸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题商山四皓庙》),都是反说其事,笔调都与这首类似。人们之所以喜欢这些诗,是因为他标新立异,也说明历史是复杂的,从多维的角度来看,有许多所谓定论是值得商榷的。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谓这首诗:“好异而畔于理。······项羽以八千人渡江,败亡之余,无一还者,其失人心为甚,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从来,决矣。”其实从历史的观点来看,胡氏的指责不为无由。人们之所以喜欢这首诗,主要是这首诗借题发挥,宣扬百折不饶的精神,是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