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毒者是社会中的一类特殊群体,他们是违法的,这次为您整理了黑板报【优秀9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郭靖洋
我的学校是水果湖第二小学,在省政府附近。我觉得我们学校很漂亮。今天,我就带你们参观一下我们的学校。
走近大门,可以看见大门前面有两个保安在站岗。大门里面有一个水池,水池后面有一个高大的门牌,上面“写”着——“水果湖第二小学”。
走进大门,站在正中间,往上看,可以看到一栋教学楼的下面有一套太阳系的模型,中间是一个大大的地球仪,模型后面有一个很大的电子黑板。模型旁边有一架钢琴,每天都会有学生到这来自由的弹琴。大楼两侧都有上下的楼梯。
电子黑板左边可以通往“星海楼”,“星海楼”有7层,基本都是用于兴趣班来上课的,星海楼下面是架空层,那是风雨操场,用于跳远、跳高的,还可以在那里做一些垫上运动。架空层旁边是小操场,有6个篮球架和一个小羽毛球场。
小操场连着一个大操场,大操场是用来跑步、做操的。旁边有一个小型游乐场,是低年级的小同学玩的。游乐场旁边有一个“学子楼”,五、六年级的教室就在这里面,。学子楼的最下面是门房和小卖部。“学子楼”连着“逸夫楼”,“逸夫楼”有6层楼,一楼是一年级,二楼是二年级……五楼是科学教室,四楼是办公室。听说六楼还有天文台,不过很可惜,我没去过。
保护眼睛黑板报图片欣赏
保护眼睛黑板报图片1
保护眼睛黑板报图片2
保护眼睛黑板报图片3
保护眼睛黑板报内容:护眼小常识
目前,中国学生近视发病率接近60%,居世界第二位,人数居世界之首。小学生近视率达到20%--25%,初中生近视率达到38%--45%,高中生近视率已经达到63%以上,患者总人数已经超过6000万,因近视致盲人数达到30万以上,惊人的数据,让我们为之震惊。爱护我们的眼睛,保护我们的视力已经迫在眉睫。在全国爱眼日即将来临之际,我们为你精心奉献爱眼护眼常识:
一、看书写字时,姿势要端正,尽量按身高调整桌椅高度,注意一拳、一尺、一寸的要求,在光线充足地方读书作业,不看字体太细小或模糊的印刷,不在晃动的车厢内阅读,不躺着看书。
二、连续写字、阅读每40分钟须休息5-10分钟。每天放学后在家用眼时间(如看书、写字、弹钢琴等)以不超过两小时为原则,以免眼睛过度疲劳。
三、看电视时眼睛保持与电视画面尺寸约6-8倍的距离,每隔30分钟须休息5-10分钟,连续看电视绝对不可超过1小时以上。看电视时,室内仍须亮起灯光。
四、均衡饮食,不挑食,经常摄取含有维生素A丰富的食物,如:胡萝卜、番茄、菠菜或深绿色、深黄色蔬菜、蛋黄、肝脏等对眼睛有保健作用。
儿童节,也叫"六一国际儿童节",每年的6月1日举行,是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
1949年11月,国际**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理事会议,中国和各国代表愤怒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分子和各国反动派残杀、毒害儿童的罪行。为了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为了改善儿童的生活,会议决定以每年的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
二、阴影中的儿童
世界上有很多儿童得不到在我们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东西,如疫苗、营养食品和干净的水等,据统计我国每年仅小学就有250万人辍学。在温饱都很困难的情况下,读书自然是一种奢侈消费,最终会遭到排挤。人们发现,贫穷是循环进行的。贫穷人家的儿童生活环境差、就学机会差,导致了将来就业机会也差,只能从事一些较低级的、社会认可程度和报酬较低的工作。这样,一代贫穷,代代贫穷,如此循环不息。一位著名诗人曾经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不错,孩子的身上喷发着太阳的气息,显露出无穷的活力。他们也许还稚嫩,但在不久的未来,他们的肩上将担负起祖国建设的重任。他们才是未来中国崛起的希望。
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发展,不可轻视孩子。孩子将是一支未来的新生力量。和平,必须为了孩子。圣洁的和平鸽应永远陪伴孩子。世界各国政府大都已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温饱等问题,并开始着手解决。希望所有的孩子都可以享受必要的教育,免受饥饿、战争之苦。
但不可否认,不少贫苦地区的儿童生活条件仍十分恶劣。他们因饥饿而骨瘦如柴,甚至无法上学。这不得不引起善良人们的深思。有些地区战火仍不断蔓延、升级。这不仅严重威胁战争地区儿童的生存,而且在世界各地儿童的心中笼上了战争的阴影。一些国家的孩子还未长大就被抓入军营,接受非人道的待遇。这一切都是不能容忍的。
我们希望全世界的人都来为儿童创造一个美好的成长环境,让他们远离饥饿、战争和失学,健康成长。
三、我们应该如何去帮助他们呢?
教师节要到了,千言万语凝聚在这条短信上,祝您节日快乐,永远幸福年轻,并愿阳光般的灿烂心情永远与您相随!真心祝福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教师节黑板报,一起去看看吧,希望大家能喜欢!
教师节黑板报
1917年,十月革命的曙光照亮了世界。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了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活动。于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当中,逐步传播开来。
1919年5月4日,北京“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呼声,划破长空,震撼中国大地,中国历史又翻开了新在一页。
此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全国各地新出版在进步刊物如雨后春笋,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便达到400多种。比较出名的除《新青年》、《每周评论》外,还有《少年中国》、《觉醒》、《湘江评论》等。1918年4月,毛泽东同蔡和森、何叔衡在湖南发起成立了“新民学会”。1919年7月,李大钊组织了“少年中国学会”。不久,周恩来和郭隆真课件下载*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陈公博、周佛海十二人,还有陈独秀指派的代表包惠僧以及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和尼柯尔斯基。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制订了我党的第一个纲领。规定了党支的奋斗目标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达到共产主义”。大会选举了中央领导机构,由陈独秀担任中央局书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关键词 黑板报机关报 全党办报 群众办报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全国基本完成之后,中国共产党就面临着动员、组织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艰巨历史任务。在这种情势下,作为中国共产党乡村动员体系中的重要媒介,黑板报就跃到了历史的前台。其实,田中初先生的研究已表明,1949年之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就办起过不少黑板报,这些黑板报主要是“基层群众主办的新闻媒体”、由“基层群众组成办报组织”。因此可以说,由基层群众来举办是革命根据地黑板报的主要传统。通过关照革命根据地时期黑板报的新闻实践,本文拟以浙东乡村为视点,考察1949年至1962年基层社会黑板报在性质和面貌上所经历的变化。
一、“基层群众主办的新闻媒体”
(一)沿袭革命根据地传统,黑板报仍然是“基层群众主办的新闻媒体”
1.学校是创办黑板报的主角。建国初的三四年间,学校是浙东乡村创办黑板报的主角。如,慈溪丈亭区各校教职员在承志小学开会,会议作出决定,“各中心学校出壁报,着重缴粮宣传,选择适宜地方,办好黑板报”。私立苞纯小学的教师热心推行社会教育,积极为失学的子弟和不识字的成年男女筹办识字班,并附带出刊黑板报。章密中心小学在崔岙村木桥头挂起的黑板报一度没人看,学校师生很奇怪,便去问村民:“为什么你们不喜欢看这个黑板报呢?”村民回答他们:“你们的黑板报老是写得太深,阿拉看勿懂!”师生动脑筋改进之后,黑板报前面就站满了人。慈溪沈师桥镇的十块黑板报全部由海隅小学负责编辑,因为黑板报“能够及时生动地反映群众生活,有红榜、有黑榜,配合着工作,适合了群众的需要,很得到群众的欢迎和重视”。1950年下半年开学后的第二周,鄞县望春区校先后领导全区各乡成立黑板报编辑委员会,做到了每一村校都有一块黑板报。鄞县卫济小学办的黑板报原来挂在学校门口,效果不佳,后来他们“把黑板报挂在距离学校二里光景、芽半路庵南面的小巷桥头,那里是本乡——秀水乡通宁波的要道,又是第五、六、七村村民赶半路菴市集去的必经之路,……所以每天——尤其是市集那天,和它见面的人真不少”。建国初的三四年间,在有关浙东乡村黑板报的记述中,几乎到处都有学校的身影。学校之所以能在创办黑板报上发挥突出重要的作用,无非是因为举办黑板报需要一定的文化知识水平,而学校正是当时乡村文化知识最密集的地方,同时,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学校还具有相当的行动能力。
2.农民通讯员是最重要的参与者。农民作为通讯员参与黑板报工作,是革命根据地的传统,建国后,在浙东乡村黑板报的新闻实践中,它仍然是生动活跃的因素。如,浦中乡召开黑板报委员会筹备会议时,就当场任命各村通讯小组组长,并由小组长继续在农民中吸收通讯员。鄞县望春区吸收农民积极分子做通讯员,不会写字的人可以口述,让能写的人记下来,这样采用本地材料,“每件事实中的人名、地名都是群众所熟悉的,读起来时就格外有味”。此外,工作队、乡村政府、农会、村干等也是创办黑板报的积极参与者。朗霞乡黑板报的创办过程就很有代表性。工作队提出创办黑板报的建议;学校负责每天从报纸上摘录重要新闻,并在每天集市开始前编写好;乡政府负责提供黑板,并联络农会、村干随时提供材料。
可见,建国初的三四年间,乡村黑板报的主要举办者是乡村学校,参与者则有农民通讯员、工作队、乡村政府、农会和村干等。因此,与革命根据地时期相同,这一时期浙东乡村的黑板报仍然主要是“基层群众主办的新闻媒体”。
(二)乡村党组织在主办黑板报上的缺位
毫无疑问,浙东乡村黑板报的新闻传播活动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但在关于黑板报的记述中却绝少发现乡村党组织的踪迹,因此可以肯定的是,这一时期乡村党组织还不是黑板报的直接主办者。浙东乡村党组织在主办黑板报上的缺位,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的原因。
1.从渊源看,是继承了革命根据地黑板报主要由“基层群众”主办的传统。在继承革命根据地的经验方面,浙东乡村是有自觉意识的。建国伊始,就有人提出,“在老解放区,黑板报早成为农村中教育群众,组织群众,配合实际工作最普遍的工具”,并进而建议“把农村通讯小组与黑板报结合起来,把通讯小组的基础建筑在黑板报上”。因而有理由相信,建国初的三四年间,在自觉借鉴革命根据地经验的过程中,由“基层群众”主办黑板报的传统仍然在发挥作用。
2.更重要的是,当时乡村党组织建设还不健全。建国初的三四年间,浙东地区的基层行政区划大致为县、区、乡镇、村,因为发展党员有一个过程,所以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建制大多只能深入到区级,乡镇和村级普遍没有建立支部。例如,1949年6月,中共长山区委建立,但下辖的乡镇只有分散的几个党员,就没有建立党组织,直到1953年,乡镇才先后建立党支部。又如,1950年7月,泰和乡、泰西乡就已成立人民政权,但直到1954年4月和10月才分别成立党支部。也正因为乡村党组织的建设还没有到位,中共浙江省委1951年的关于建立宣传网的指示,才只要求在农村中“通过党员、团员和非党积极分子去逐步组织各种形式的非党宣传网,如文化室、读报组、收音组、墙报、黑板报、业余剧团、歌咏队等,组成群众性的宣传队伍。”
二、乡村党组织的“机关报”
1953年春,全国大规模的任务已经完成。之后,农村的主要矛盾是“农民分散的个体经济难以满足城市和工业对粮食和农产品的不断增长的需要,而贫富分化开始出现又使共产党人不能不去考虑个体经济究竟向哪个方向发展的问题。”党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是,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走社会主义道路。但小农经济已在中国延绵数千年之久,农民世世代代也早已习惯于传统农业社会的生活,想要改变其态度,促使他们跟共产党走集体化道路,绝非轻而易举的事情。因此,迫切的需要是教育农民、动员农民。
(一)作为乡村党组织的机关报的现实需求
(二)作为乡村党组织“机关报”的组织需求
之所以此时提出将黑板报办成党的“机关报”,除了现实的需要外,乡村党组织的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正如前文已述及的,1954年前后,很多乡镇建立起党支部。而到农业合作化基本完成的1956年底,不仅大多数乡镇的党支部已升格为党总支,而且一些有条件的村也已成立党支部。公社化后,公社的生产大队建立党的总支(或支部)更是常见现象,乡村党组织也真正是将黑板报作为自己的喉舌来办的,尤其是在农业互助合作运动中,黑板报主要是乡镇党支部的“机关报”。
(三)在农业互助合作运动中的作用
凤岙镇党支部认识到“黑板报是支部的机关报”,决定由支部书记王信孚专门负责黑板报工作,又全面总结本镇几年来的办报经验,成立黑板报编辑委员会。仲夏乡党支部“把黑板报当作支部的喉舌”,发现群众在建设鄞江抽水机站渠道工程中出现松懈迹象后,就把黑板报搬到工地,刊登上夺红旗的条件和办法,群众看了后,筑渠道的劲头就高起来了。清道乡党支部,为推动春耕生产和互助合作运动,专门召开全乡宣传员会议,成立全乡黑板报编辑委员会和通讯组织,“由党支部书记任良章担任黑板报编辑委员会主任”。蓴湖乡党支部采取一系列措施整顿全乡十二块黑板报,如,“指定专人具体负责管理黑板报的工作,保证黑板报稿子的内容丰富、形式生动;培养高小毕业生及农村知识分子十二人担任固定兼职抄写员;增加一块黑板报、调整两块黑板报;指定七个骨干为检查员;并规定了三天一期的出版制度。”公社化后,黑板报就主要成了公社生产大队党总支(或党支部)的机关报。凤岙公社的横街、凤岙两大队党总支独立成立黑板报编委会,由文卫委员具体负责。大队党总支针对有些通讯员怕自己识字不多、不会写、没时间的顾虑,加强对通讯员的思想领导和教育,帮助通讯员解决困难;及时召开会议,进行经验交流和总结评比,“使通讯员树立起光荣感和责任感”。另外,党总支还特别重视审稿工作,注意核对事实,“使群众看了真正感到满意”。由此可知,乡村党组织领导的黑板报已成为最贴近乡村民众的党的“机关报”。
三、黑板报的运作机制和面貌
(一)黑板报的运作机制
很多乡村党组织最初并不自己创办黑板报,而将当地原有的黑板报加以改造以形成自己的“机关报”。乡村党组织从中得到的绝不仅仅是几块“黑板”和原来参与黑板报工作的人员,更重要的是,还包括既有的黑板报运作机制。正是在原有机制的基础上,乡村党组织建立起自己的“机关报”运行模式。关于凤岙镇党支部黑板报的运作情况的史料较为完整,特以它为个案来说明乡村党组织“机关报”的运作机制。
1.健全黑板报编辑委员会。凤岙镇的黑板报编辑委员会由党支部成员专门掌管,先是支部书记王信孚负责,后来改为支部成员汪银川。党支部向编委会指示报道意图,并检查其贯彻意图的情况。另外,还对编委会成员进行思想教育,“说明黑板报是支部的机关报,是党支部每天向凤岙镇三千人民进行教育的工具之一,因此,做好黑板报工作,也就是做好党的工作”。
2.重组通讯员队伍,建立通讯员的培训和激励机制。凤岙镇党支部将黑板报当作“机关报”后,就重新组织起一支通讯员队伍,到1954年9月时已达六十六人,其中大部分是互助合作运动中的骨干分子。通讯员的培训是党支部经常关心的问题。支部召开党的宣传员会议时,特意“吸收黑板报的通讯员参加,使他们明确当前的中心任务,更好地反映情况”。同时,编委会还以村为单位每月定期召开通讯员会议,交流经验,印发报道提纲,帮助他们解决写稿中遇到的困难。在激励方面,编委会利用开会的机会对通讯员进行“光荣教育”,公开表扬写稿积极的通讯员,并召开通讯工作总结大会,评选优秀通讯员,由党支部书记亲自颁奖。此外,为激发写稿积极性,党支部还规定有写作能力的党员必须带头写稿,每月公布各村的来稿数量。
3.聘请责任心强的人担任编写员和抄写员。为弥补文化知识上的不足,编委会聘请镇中心小学的教师负责具体的编写工作,还聘请供销社、农业社、学校、店员工人中办事认真负责的人,当黑板报的抄写员。
4.规范稿件处理程序。编委会对可用的稿件尽量采用,对不用的稿件存档,“当天或隔天,口头上或书面上通知写稿人,说明来稿不用的原因”。凡批评稿、重要的表扬稿、有关政策问题的解答都要经过党支部审查,其中,疑难的政策问题转请其它机构办理。如,读者提出“互助组组员租种小土地,是不是算剥削?”党支部就转请宁波地委机关报《宁波大众》答复。此外,编委会还将黑板报上的好材料转寄给《宁波大众》,使黑板报成为地委机关报的助手。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公社化后,凤岙镇成为凤岙公社的一部分,黑板报也主要成了凤岙公社各生产大队党总支(或党支部)的“机关报”。在运作机制上,大队党组织的黑板报与原来镇党支部的黑板报并没有太大差异,因此,这里不再赘述。
(二)成为乡村党组织机关报后的黑板报的变化。
作为乡村党组织机关报的黑板报,在消息来源、内容、文体特征、版面编排和传播功效等方面虽然有所改进和创新,但与建国初三四年间浙东乡村的黑板报、甚至革命根据地的黑板报相比,并没有大的特出之处。因此,本文不打算对这些方面加以深究。本文所关心的是,成为党的“机关报”后,黑板报在面貌上有些什么变化。
1.黑板报工作人员表现出更强烈的政治责任感。湖堤公社鸡鸣山大队工作人员办好黑板报的体会是做到“听、看、抓”,就是听中心、看生产、抓思想。在抗旱和晚稻超包产运动中,党支部认为河中有水,关键在于耕牛,只要耕牛保持身强力壮、不落膘,抗旱就能坚持到底。该大队黑板报就刊及时登出几个养牛模范的事迹,引起了社员对耕牛的关注。观城镇的黑板报编辑、抄写员和通讯员都热爱自己的工作,很多为黑板报工作了四五年,有的甚至更长。如,从1951年到1960年,陈云力九年如一日抄写他负责的黑板报,在他家里“黑板报的底稿已有了高高的一迭”。
2.批评和表扬凸显黑板报的战斗性。批评和表扬以其二元对立的表述模式与基层民众的思维方式相契合,因而特别为乡村黑板报所热衷。也因此,批评和表扬在建国初三四年间浙东乡村的黑板报中,乃至革命根据地的黑板报中,都是常见的内容,并不是新鲜事物。不同的是,成为乡村党组织的“机关报”后,黑板报将批评和表扬作为更经常的内容,表现出更强的战斗性。如,西港农业社进行劳动竞赛时,社员钱老牛劳动态度不好,经常不下田干活,在社员中影响很坏。黑板报就刊登批评钱老牛的稿子,社员们看到之后,立刻谈论起来。有的说,“钱老牛是不好,是要批评”;有的说,他“一天到晚躲在屋里想着吃”。这些意见传到钱老牛耳朵里,令他很难过,第二天就到田里去干活。西港农业社的社员还因此把黑板报叫作“乌面报”,说它铁面无私,能分清是非黑白。
黑板报还将先进与落后进行对比,以增强传播效果。如,《老将与懒虫》就写道:“王天宝和俞阿昌,两位老将劲头高;生产劳动象青年,起早落夜天天搞;公共财物爱如宝,稻桶洗晒保管好。懒惰虫,孙阿梅,人家出勤他不到,队里谷箩看它烂腐掉……。比一比,我们应该向谁学习好?”批评和表扬使黑办报在群众中赢得了较高的威信,以致看到好人好事,群众会说,“应该上黑板报表扬表扬”,看到不好的行为,会说,“再不改正,应该上黑板报公开批评”。
3.黑板报办得更加活跃。党组织加强领导后,乡村黑板报不仅能保持经常性的出版,而且“越是农忙,越是活跃”。1955年7月下旬,凤岙镇开始抢种速作稻,26日,全镇的十九块黑板报上登出一条消息,大意是:“廿五日晚上,凤一社的十一个青年突击队员(其中八个男的,三个女的)在汽油灯下,抢种速作晚稻。他们不怕蚊子叮、不怕蚂蝗咬,在两个钟头内,一共种了八分田。”凤三社一队的青年看到这个消息后,当天也赶紧行动起来。于是,27日的黑板报又刊出凤三社一队青年赶种速作稻的消息。黑板报上登的两条消息,让全镇很多农业社的积极分子都着急起来,并开始连夜拔秧、种苗。
四、结语
由基层群众来主办,是革命根据地黑板报的主要传统。承继这一传统的浙东乡村黑板报在建国初的三四年间,仍然是基层群众主办的新闻媒体。然而,当面临农业集体化任务时,这种由基层群众主办的黑板报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形势的要求,因此,迫切的需要是加强党的领导。在这种情况下,黑板报就顺势转变成了乡镇和公社生产大队党组织的“机关报”。乡村党组织通过完善黑板报的运作机制,使黑板报的面貌焕然一新,从而也使黑板报成为中国共产党动员农民、组织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强有力的乡村新闻媒体。
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深入基层,黑板报就是党在基层社会实现“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一种方式。一般说来,“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有两层含义:一是新闻媒体要开门办报,要实行依靠全党、全体人民群众办报的工作路线;二是各级党组织要将办报作为一种工作方式,都要有自己的报纸(包括墙报)。显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黑板报的新闻实践完整体现了“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全部两层含义,只不过革命根据地时期和建国初的三四年间更多体现的是第一层含义,而农业集体化运动时期更多体现的是第二层含义而已。
参考文献
[1]田中初。黑板报:“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一种实现方式——以中国革命根据地实践为视界。新闻与传播研究[J].2008(4).
[2]甬江日报,1949年12日1日第1版。
[3]甬江日报,1949年12日12日第2版。
[4]甬江日报,1950年5月8日第2版。
[5]宁波时报,1950年8月25日第2版。
[6]宁波时报,1950年10月7日第2版。
[7]宁波时报,1951年8月8日第2版。
[8]宁波时报,1950年11月18日第4版。
[9]宁波时报,1951年5月10日第3版。
[10]甬江日报,1949年12日3日第2版。
[11]甬江日报,1949年10月29日第4版。
[12]小港镇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204,206.
1909 年,住在美国华盛顿州士波肯市(spokane)的杜德夫人(mrs. dodd, sonora louise smart dodd),当她参加完教会举办的母亲节主日崇拜之后,杜德夫人的心里有了很深的感触,她心里想着:「为什么这个世界没有一个纪念父亲的节日呢?
杜德夫人的母亲在她十三岁那一年时去世,遗留下六名子女;杜德夫人的父亲威廉斯马特先生(mr. william smart),在美国华盛顿州*与每一个孩子的生活。经过几十年的辛苦,儿女们终于长大成人,当子女们盼望能让斯马特先生好好安享晚年之际,斯马特先生却因为经年累月的过度劳累而病倒辞世。
1909 年那年,正好是斯马先生辞世之年,当杜德夫人参加完教会的母亲节感恩礼拜后,她特别地想念父亲;直到那时,杜德夫人才明白,她的父亲在养育儿女过程中所付出的爱心与努力,并不亚于任何一个母亲的辛苦。
杜德夫人将她的感受告诉教会的瑞马士牧师(rev. rasmus),她希望能有一个特别的日子,向伟大的斯马特先生致敬,并能以此纪念全天下伟大的父亲。 瑞马士牧师听了斯马特先生的故事后,深深地为斯马特先生的精神与爱心所感动,他赞许且支持杜德夫人想推动「父亲节的努力。于是杜德夫人在 1910 年春天开始推动成立父亲节的运动,不久得到各教会组织的支持;她随即写信向市长课件下载*与州政府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提议,在杜德夫人的奔走努力下,士波肯市市长与华盛顿州州长公开表示赞成,于是美国华盛顿州便在 1910 年 6 月 19 日举行了全世界的第一次父亲节聚会。
我国台湾的父
在区少工委指导下、以校工作计划为核心,围绕学校“成长教育”的德育主线,“塑造城市精神,做可爱的田林人”,在以往的基础上,优化队的组织,配合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在素质教育中的不可替代作用。我们将根据上级团委、少工委的安排和学校部署,开展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活跃校园气氛,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充分发挥少先队在学校德育和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二、工作要点一、抓理论学习和科研,重队伍建设
1、加强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
以团中央赵勇书记的《贯彻以德治国重要思想,进一步加强少先队德育工作》和关于成长教育的内容为主题,以《少先队研究》等为学习材料,充分利用校园网,向辅导员传播少先队工作学习材料,利用教师论坛进行少先队各工作的讨论交流。
2、加强团队小干部队伍建设
1学期初,部分中队做好大、中、小队和各团支部干部的改选工作。争取让绝大多数学生都有参与自主管理、当家作主的机会。
2加强对各级小干部进行工作方法与技能的培训每月一次,并加强工作态度的教育,以服务同学、服务学校为宗旨。
3开设田林中学“队长学校”,积极探索全新的小干部培训方式。
二加强团队的自身建设,为我校团队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1、进一步加强团队基础建设。重视加强团队活动建设,做到“月月有主题”,同时要不断加强团队阵地建设,充分发挥鼓号队、团队室、红领巾广播、团校等团队阵地的作用。
2、继续以中国少年雏鹰网、“九点网”网站、团报团刊、队报队刊为依托,宣传团队工作,学习各地的工作经验,促进我校团队工作再上新台阶。
3、坚持“中队黑板报”评比制度。由学生自己组稿、版面设计、书写、黑板报,每月评比一次,起到宣传教育作用,培养学生的能力。
4、加强少先队工作的社会化,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优化校外活动环境,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发挥以热心于教育的家长为主体的校外辅导员队伍的作用,力求每年级聘任至少一个校外辅导员,寻找一个雏鹰行动实践基地,本学期至少开展2次主题小队活动。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优势,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5、开展具有年级特色的“田林之星”评选活动,选拔推荐在各个方面有特点、有优势、有进步的学生成为全校同学学习的榜样,评为“荣誉升旗手”。
6、积极参加徐汇区少工委、青少年活动中心和教育团工委的各项活动,争取创造好成绩。三、具体工作:
1、常规工作:2单周周三中午12:30—“心灵之声”心理广播。双周周三中午12:30—“田林之声”红领巾广播。
3每月一次大队部负责的“社区健康快车”服务活动。
4每月一次团委负责的“小小交通协管员”行动。
2、每月工作:
二月:
1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小结;
2各中队制定中队计划;
3美化教室环境,第二周开展“温馨教室”评比活动;
4第三十二期少年团校开幕;
三月:黑板报主题“学雷锋,感亲恩”;
1各中队在本月可在“学雷锋、树新风”和“妈妈,您辛苦了”主题中选择一个开展主题中队会活动。
2要求各中队有雏鹰活动服务基地,能寻找和聘任本中队的校外辅导员。
3红领巾小社团创办。
4田林中学第一期“队长学校”开课。
四月:黑板报主题“飞扬青春,快乐迎奥运”;
1清明节前后,结合春游社会考察活动组织学生缅怀革命烈士。
2组织初二年级进行“十四岁生日”红领巾换队徽仪式;
3进行迎接奥运会的全校性主题活动,与中队系列活动相结合
4布置“五月艺术”节工作;
5少年团校结业;
6团支部与中队结对仪式。
7新团员考察发展工作。
五月:五月份黑板报主题“红五月——我们的艺术节”;
1开展五月艺术节各项比赛活动;
2准备“六一”儿童节庆祝暨汇报演出活动;
3纪念“五。四青年节”团支部组织开展“火红青春”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
4新团员入团仪式;
5区优秀少先队员、区雏鹰中队推荐上报工作。
六月:六月份黑板报“复习、迎考、冲刺”
1庆“六一”汇演;
2期末班级和学生的评优工作;
3初三新团员发展工作;
关键词:木材加工 营销策略 保障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9-268-01
对于黑龙江森工木材加工业现有营销策略的分析,主要包括对企业生产营销现状及企业营销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
一、黑龙江森工木材加工业生产及营销现状
黑龙江省森工林区多年的建设已经使其具备发展木材加工工业的基础和条件。森工林区活立木总蓄积占全国国有林区的26.31%,总经营面积约占全国国有林区面积的26.61%。经过多年建设到目前为止,森工林区在木材采运、锯材加工、人造板生产等方面已经形成了相当的生产能力。截至2003年末,黑龙江森工集团辖区内共有林产工业企业1321户,拥有固定资产原值51.1亿元,净值38.7亿元,从业人员10.3万人,形成了锯材、人造板、家具、木制品、制浆造纸、林产化工和其他类别等七大类33个产品系列所组成的工业产品生产体系。木材加工业主要产品设计能力为:锯材172万m3/a,生产企业51家;胶合板22.2万m3/a,生产企业17家;刨花板55.9万m3/a,生产企业13家;硬质纤维板6.4万m3/a,生产企业8家;中密度纤维板29.5万m3/a,生产企业6家;细木工板11.5万m3/a生产企业30家;实木地板7.6万m3/a,生产企业18家;强化复合地板620万m3/a,生产企业3家;卫生筷206.5万标箱,年,生产企业39家;贴面刨花板(中密度)1440万m3/a,生产企业8家。黑龙江省森工林区共有人造板生产能力110万立方米,但年产量为72万立方米,带动不了黑龙江省森工木材加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
但从营销现状来看,黑龙江省森工木材加工业缺乏统一的营销战略。由于龙江森工集团是由多个林业局和林业管局组成,各地有各地的管理方式和思路,从而造成营销思路不统一的现象。这种不统一成为龙江森工集团木材加工业整体发展过程中增加营销竞争力的障碍。在管理上具有明显的行政区域色彩,有限的资源被人为地分割开来,难以形成整体营销合力,因而也就很难参与市场竞争。整体营销能力不强。黑龙江省森工木材加工业在产品策略上还没有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产品多为初级加工,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产品种类不丰富,不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另外还存在销售渠道不畅,营销手段单调等问题。木材加工业的营销水平适应不了企业发展的需求,天保工程的实施使黑龙江省森工木材加工业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因此大力发展精深产品的加工,提升营销水平,从而提升黑龙江省森工木材加工业的竞争力对其本身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黑龙江省森工木材加工业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在过去,由于传统的经营模式,黑龙江省森工木材加工业对营销考虑的比较少,如今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营销的滞后已经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虽然各企业也在不断的壮大营销队伍,提高人员素质,但其营销模式和营销手段仍不能适应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黑龙江省森工木材加工业在营销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黑龙江省森工木材加工业缺乏统一的营销战略。由于龙江森工集团是由多个林业局和林业管局组成,各地有各地的管理方式和思路,从而造成森工集团营销思路不统一的现象。这种不统一成为龙江森工集团发展过程中增加营销竞争力的障碍。在管理上具有明显的行政区域色彩,有限的资源被人为地分割开来,难以形成整体营销合力,因而也就很难参与市场竞争。整体营销能力不强。
2.营销管理制度不健全,使企业的营销战略、营销战术得不到有效的执行。许多企业在长期的经营中,忽视了制度建设,营销管理规范、营销信息系统建设、员工激励与培训制度不健全,无法使营销队伍产生内在的原动力,难以调动营销团队的积极性。各种制度的不规范使得企业的各项营销战略、营销战术的运作失去了强大的制度保障。
3.营销决策上重经验轻创新。有些木材加工企业不重视营销创新,一切都是老办法,凭过去的经验办事。每当要作出营销决策时,都是先听汇报,再看过去,而不敢大胆地采用新的销售方法、新的销售形式,结果使得企业营销数年一贯制,根本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变化。
4.组织构价不适应营销竞争的需要。缺乏客户管理思想,销售单打独斗,不能形成企业的有效营销资源。客户关系是竞争营销重点培育的营销资源,有效的客户管理是企业营销能力的重要表现。但在市场中,一些企业的销售各自为政、营销管理的薄弱使企业对客户资源不能形成有效的整合,这样既不利于黑龙江省森工木材加工业品牌的整体推广与提升,也不利于形成具有竞争力的营销资源,一旦销售队伍出现问题,市场的运作链将面临瘫痪,营销能力无从谈起。
5.营销手段重局部轻全局。一方面,许多森工企业推出的营销手段都是针对某一时间某一地区市场的,具有局部性,营销效果难以持久。另一方面,许多企业还热衷于通过价格手段来夺取市场规避风险,确保企业自身生产经营运转,而不注意各种营销手段的组合运用。
三、黑龙江森工木材加工业应采用的对策
黑龙江森工木材加工业除了调整4P营销策略外,还要采用其他的保障对策。
1.建立市场营销信息系统。黑龙江森工木材加工业在营销策略的实施方面要注意各营销策略的组合运用。由于随着市场的变化,营销策略组合的运用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应该建立一个市场营销信息系统,为营销决策者收集、挑选、分析、评估和分配所需要的、及时的和准确的信息,以便使黑龙江森工木材加工业各级管理人员根据市场的动态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和实施营销组合策略。这是黑龙江森工木材加工业营销策略实施的技术保障。
2.建立专门的组织对营销工作进行协调和控制。由于黑龙江森工木材加工业生产地分散,分属于多个林业局和林业管局,各地营销策略实施及其营销管理缺乏统一的规划,从而造成营销策略的实施缺乏总体规划,没有长远的目标,随意性较大,而且也使得整个集团内存在不必要的竞争和资源的浪费。所以黑龙江森工木材加工业应该建立专门的组织对营销工作进行协调和控制。以提高整个集团的竞争力。这是黑龙江森工木材加工业营销策略顺利实施的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