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精选10篇】

《《云南的歌会》【精选10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云南的歌会】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云南的歌会》 篇1

沈从文在《云南的歌会》里写出了云南淳朴的民风民俗,流露出了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赞赏,唱出了一曲深情的赞歌。文中作者将感情渗透在人物、景物、场面描写中在娓娓而谈里自然透出平淡辽远。

文章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无论是写人还是写歌都凸显民风民情,让人感受到的是云南这个诗歌的家乡别样的风情。比如在写山野对歌情节里,我们看到:那个年轻妇女,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手哑口无言,并没拘泥赛歌过程,重在表现胜利姿态。她“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负已定,然后“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这种一点也毫不矫情,不张扬,朴朴实实的歌手也只有在这里才看的到了。所以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的重点就是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三个场合展示出来的人物美,环境美,场面美。由此体会作者对民间民俗文化的赞美,领略民族风情,激发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热情

俗世奇人教学反思

经过对这节课的认真准备,我对新课标的理解加深了,了解了更多教学手段,锻炼了自身素质,自我感觉在课堂教学上有一大进步。课后反思,总结如下:

有所进步的地方:

1、对本科组的教学标志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2、教学灵活性增强了。在设计教案时,为了讲清楚文章的奇妙之处,我安排了人物之“奇”、语言之“奇”、情节之“奇”三个环节。但在实际授课讲到语言之“奇”时,我发现时间拖长了,但学生仍沉浸在语言文字的魅力中,有意犹未尽的感觉。我就临时决定砍掉后面的情节之“奇”这一环节,因为我觉得与其让学生平平的学两个环节,倒不如认真地钻透一个方面的知识,这样他们的收获应该更大。另外,一堂课上得好不好,应该可以从学生的脸上看出来。如果学生面容愉快,那么这堂课应该就是成功的,如果学生眉毛紧锁,表情困惑,那么这堂课很大程度上就是失败的。所以教师还应该学会课堂观察,只有观察仔细了,才可以从学生的表情上了解到自己上得好不好,从而作出自我反思、及时调整。

3、对“如何上自读课”的问题上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因为自读课不像讲读课,不需要老师去精讲,老师在自读课中的主要作用就是引导点拨。所以在同备课组的老师的帮助下,设计了一份学案,这份学案并不是机械地将课后习题摆上去,而是将教案处理成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案。使之作为沟通学与教的桥梁,将讲读课的思想及其方法延伸,让学生的学习反馈立竿见影,起到“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有待改进的地方:

1、上课过程中,老师的强势地位过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够。因为在课堂上,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

在课外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样的上课更有效。而这节课在让学生反思质疑这一块上则较薄弱。

2、在对学生阅读方法的传授上显得不足。“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可见,方法的传授的确比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虽然在本节课上也教学生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来快速获取信息,但总觉得没落到实处。另外,本篇文章写人叙事的技巧及语言的运用上都值得学生借鉴,但上课时我在这方面点拨得较少。

3、应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语言讲解上应精练简洁、生动活泼,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同时作为语文老师,这样也才能在语言表达上给学生作个很好的示范。

《吆喝》教后反思

《吆喝》是新课标语文第八册第四单元第四课,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思,引人体味生活中的蕴含的浓郁的情趣。有利于学生了解生活、关注生活体味生活。

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先采用录音播放相声,激起学生对吆喝的关注,把学生带到课堂的问真实环境中去,继而引导学生学习本课。同时运用多媒体这种手段,即加大了课堂容量,又使文字图像相补充,相得益彰,启发学生联想,更深刻的体会了作者记忆深处的美好回忆,突破了文章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动脑去分析,解决问题,这样就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在问题设计中,由于本节课内容比较难于理解,我设计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上,在拓展延伸和作业设计上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能够摸得着、看得见。

这堂课虽然获得了一点成功,但仍存在着学多疏漏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由于学生预习不到位,存在胆怯心理,课堂上比较拘谨,气氛不够活跃。究其主要原因在于教者对学情的分析不够到位。

《云南的歌会》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并理解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

2、能力目标: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沈从文的语言和文学风格。

3、情感目标:欣赏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三种不同场合民歌的方式和内容及在写作手法上的不同。

【教学方法】

以读讲、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围绕课文内容和结构展开。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单元的内容,了解各地的一些民歌、民俗的民间文化。(提问学生)什么是民歌?(就是民间口头流传的诗歌或歌曲,多不知作者姓名。)每个民族、每个地区,他们的民歌都不相同。下面,请同学们来听一段音乐,听听是哪个地方的民歌?(播放两个地方的民歌音乐,请同学们说说是哪个地方的民歌。)啊,你们都能听出来,说明你们对民歌还比较了解。(这是我们西南地区的民歌,我们的国家真的很大,有很多不同的风俗等着我们去欣赏)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云南的民歌。

(板书:16云南的歌会)

二、云南民歌的简介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这里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大都能歌善舞,他们以此来赞美自己的生活,他们经常以歌唱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者倾诉青年男女之间的爱幕,或者歌唱激发劳动热情,或者以歌唱表达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总之。云南的歌声可以说是他们生命的组成部分,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作者简介

(提问学生)本文作者是谁?(沈从文),他是云南人吗?(不是)是哪里人呢?(湖南凤凰人)。那他为什么对云南的歌会特别了解?(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去了云南,后来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所以对云南的歌会比较了解)。他最著名的中篇小说是《边城》。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四、学习、研讨课文

1、检查字词:

⑴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迤(yí)西譬(pì)喻糯(nuò)米蹲(dūn)踞

忌讳(huì)酬(chóu)和铁箍(gū)熹(xī)微

⑵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生面别开: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2、问题导读,整体感知:

⑴速读全文,并用一句话说说你对云南歌会的印象。

(通过阅读本文,想一想:跟你听过、看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什么特点?)

(提示:可从歌唱的人、地点、内容、环境气氛等方面进行比较)

演唱会所受的拘束较多。而少数民族同胞们在蓝天白云、在树林山野中歌唱,人人都是唱歌的高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歌唱者淳朴自然,歌会气势壮观。

⑵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提示: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文字来共同探讨云南歌会的迷人之处。)

作者极爱这种淳朴自然的民间文化。因此文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赞美。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3、小组讨论课后练习一。(8分钟时间)

(主要讨论哪三种不同场合,演唱的方式和内容,三种场合的特点,还有三种场合在手法上主要写什么。引导学生先自读,然后与小组伙伴交流意见)

山野对歌部分主要写唱歌人,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写人的哪个部位?哪个方面?写出了什么特点?由人能体会出什么样的对歌情景?)

山路漫歌部分则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为什么花很多的笔墨写环境、鸟儿?哪句话是这段话的中心句?)

全满斗会部分既有全局描绘,也有细部刻画,宛如电影画面中的全景和特写。(写热闹的场面作者怎么写?)

【板书如下】

三个场合方式特点在手法上主要写什么

见景生情即物起兴

山野对歌提问才情智力比拼唱歌人

互嘲互赞

山路漫歌自由歌唱自然成趣唱歌的环境

村寨传歌民歌课堂气势壮观唱歌的场面

(“金满斗会”)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文章内容回顾)

我们上节课初步了解了云南的歌会,谁能给大家讲讲?(三种场合)

二、跳读课文,请同学们说说最喜欢的民歌演唱场合,并根据文中的具体语句或词语说出你喜欢的理由

三、问题研究

沈从文是有名的文学大师,他作品的语言向来为人们所称道,我们接下来就赏析一下他那优美抒情的语言。

1、下面有两段人物描写,大家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⑴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⑵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2、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3、“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的是什么?

(明确:“多是情歌酬和”说的是云南对歌以情歌为主,但仍有其它他内容,因此一“多”字用得准精当,无可更易。

“种种不同方式”有总领作用,具体包含以下几种对歌方式:见景生情,即物起兴;提问;互嘲到赞。)

四、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别开生面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

思考:我们身边有没有如此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要怎样才能像作者一样感受民俗文化的美?

五、作业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云南的歌会》 篇3

一些教师由于个人的生活阅历和手头的积累资料有限,对于这个单元的课堂教学处理感到有些棘手,要么参照教学用书照本宣科讲一遍,要么点击网上课件资源走走过场。反思其原因,还是没有认真领会新课程标准精神,语文新课程的中心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新课程标准认定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关于语文课程目的任务的基本理念,并对此进行了完整的阐述:

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和谐发展。理解这段文字,我们对于语文新课程在培养能力方面得到两点共识:

其一,语文能力不仅是语文素养的构成因素,而且是语文素养的重要因素。

其二,语文能力不是孤立的因素而是与诸多其他因素相联系的综合素养的体现。因此,语文新课程不能像以前那样只是孤立地进行听、说、读、写训练,而应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云南的歌会》以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三种不同的情调,字里行间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洋溢着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人的品味与赞赏,在教学这类文章时,要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注意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精神,适当扩展学习范围,用音乐构建平台,让学生从教室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走领略我国古老的民间文化。

一、在激情中导入课程内容

著名情境教学专家李吉林曾说:教材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便是教师的情感教师用自己的真情去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苗,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呈现勃勃生机,迸射出生命活力。有感于斯,在教学《云南的歌会》时,我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同学们,在地理课中,我们已领略过美丽的西双版纳那热带雨林特有的自然景观和别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大家跟着老师通过多媒体欣赏了傣族的泼水节和孔雀舞,想必大家还沉醉于那热闹的场面和优美的乐曲之中。今天,我们将要学习沈从文先生的《云南的歌会》,作者独具匠心地为我们展示了云南这个多民族地区的另一种风情歌会,下面让我们跟随沈从文先生的脚步,在月光下的凤尾竹的乐曲中去神游云南歌会,去品味人生的美好,生活的美好。

二、在朗读中感悟作品内涵

语感,反映人对语言文字的感知,把握和运用能力,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核心因素。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文学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敏锐的感觉。

朗读作为一项重要的阅读技能在阅读课堂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的范读更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读解的催化剂,它能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的心绪,甚至与作者脉博合而为一,教师通过绘声绘色,神形兼备的朗读,就能面对面对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进而感悟作品中所具有的自然美,艺术美及其他社会美。

在学生朗读和教师范读过程中,学生迅速获得对云南歌会的整体感知,有学生把全文内容归纳如下:

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人生

最(智慧) 最(自然) 最(热闹)

山野对歌 ── 山路漫歌 ── 村寨情歌

(人物描写) (环境描写) (场面描写)

三、在激活中融入生活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在语文新课程教学中要兴开放式教学之风,要打开课本,激活教材,以课本为契机,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社会的大课堂,纳课内课外于一体,熔学校和社会于一炉。

教学《云南的歌会》前,我收集不少地方的民歌,如:四川的跑马溜溜的山上、陕北的信天游、内蒙古的敖包相会、新疆的掀起你的盖头来,还有西藏、东北、广西等地的民歌,在课堂上,教师哼一两句民歌,让学生说出民歌的所在地及其地方风土人情,在老师的感染下,一些会唱民歌的学生也即兴哼上一两句,博得满堂喝彩,接着,我又着重介绍了广西对歌,模仿刘三姐一段歌词,让男女学生现编现唱一段对歌,寓教于东,学生意兴盎然,趁热打铁,我要求学生说一说咱们湖北的民歌,讲讲我们黄梅的民风民俗,随着一段悦耳动听的黄梅戏小曲海滩别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学生的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感情也油然而生。

语文新课程应探究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渗透和整会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如是,教师才能真正领会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学生能能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云南的歌会》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字词。

2、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和特点。

3、揣摩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的精妙。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教师放入引导和借助多媒体在读思品悟议中培养学生个性解读文本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重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体现互动的教学原则。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领略云南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感受作家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揣摩课文写作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景,体会内容上的差异。

品味语言,体会文中描写的精妙。

教学方法

朗读法

情景教学法

点拨引导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课型讲读

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激趣引入

刚才我们领略了云南民歌的美,看到了云南人民能歌善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沈从文先生走进云南,走进《云南的歌会》。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词,并捕捉课文中的信息。

你从课文中了解到云南歌会的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说。

三、探究文本领悟主旨

探究三种形式的侧重点,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品味语言欣赏美点

学生找自己喜欢的词、句进行赏析,发现美点。

师点拨总结。

五、延伸拓展

说说山西有哪些民风民俗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自助餐

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明理由。

《云南的歌会》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云南的歌会,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族风情。

2、掌握本文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

朗读,品味,合作交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励学生关注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族风情。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感悟生活的美好。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由《56个民族》歌曲引入。

问:大家知道哪个省的民族最多吗?

明确:云南;52个。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云南,走进云南的歌会。(展题)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譬(pì)喻糯(nuò)米蹲(dūnjù)踞忌讳(huì)

酬和(hè)箍(gū)桶熹(xī)微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中写了几种形式的歌会?

明确:三种。即对歌,漫歌,传歌。

2、请用“场地﹢形式”的句式概括文中描写的几个歌会场景。

明确: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

3、是依此划分文章段落层次。

4、云南歌会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山野湖畔,男女老少,即兴演唱。

四、再读课文,把握文本内涵。

1、画出文中写人的语句。

2、品读你画出的语句,你体会到了什么?

3、感情朗读。

这种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得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的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子发盘在头上。不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

五、欣赏图片,感悟生活的美好。

六、课堂小结。

巩玺玺

《云南的歌会》 篇6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蹲j( ) 酬h( ) p( )喻

xī( )微忌hu( ) chn( )朴

2.给加点的字注音。

即物起兴( ) 龙吟凤哕( ) 柞木林( )

3.解释下列词语。

(1)即物起兴:

(2)向例:

(3)面善:

(4)引经据典:

4.用下列词语造句。

悠游自在

忌讳

5.通读全文,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内容特点写作重点

山野对歌

即兴的自由歌唱,发挥性情,自然成趣

唱歌的场面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1.你认为从描写的笔法看这是中国画中的水墨画还是工笔画?

2.这里是一段人物的________ 描写,写了人物的面容、________ 、________ 。

3.你认为这段描写好在哪里?

4.请你学习这一段的写法,给你身边熟悉的人写一段肖像描写。(100字左右)

二、阅读课文第四自然段问答下面问题。

1.第四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这一段用很多笔墨写进城一路的景色,想一想路上的景色、小鸟的歌唱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呢,你觉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图?

●迁移延伸

收集一首民歌或民谣写在下面,仔细地读一读,看看它是属于见景生情,卸物起兴,或是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还是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

《云南的歌会》 篇7

教学目标

1、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教学重点)

2、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教学难点)

3、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教学重点)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内容及过程

课时1

一、导入新课。

播放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师生欣赏。

教师讲解导入: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感受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

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í)西 譬(pì)喻 糯(nuò)米 蹲(dūn)踞

忌讳(huì) 酬(chóu)和 铁箍(gū) 熹(xī)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忌讳:忌怕而隐避。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三、听读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一)听课文录音,理清文章脉络:课文可分几个部分?请概括各部分内容。

明确:课文分为四部分,总分结构

第一部分(1)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引起下文的叙述。

第二部分(2―3)描写山野对歌。

第三部分(4)描写山路漫歌。

第四部分(5)描写村寨传歌。

(二)默读课文,思考: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

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山路漫歌――这是即兴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三)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四、小结

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我们要反复品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反思

课时2

一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云南的歌会》,理清了文章脉络、感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回答:文章首先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然后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合的特点分别是什么?(学生回答)

看来,同学们已经很好的掌握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对云南的歌会也已经有一定的了解。

二、赏析品读课文。

※ 学法指导:

以不同形式朗读课文三个歌唱场面。文章对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而在写法上也是各不相同的。

首先我们让男同学读第一个场面(第2、3自然段)、女同学读第二个场面(第4段)、最后全班齐读第三个场面(第5段)。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同学们要边做勾画批注。

学生读后,教师评价朗读并引导:

虽然同是写唱歌,但侧重点、写法却各不相同,也正是因为这样,文章将云南歌会形式的多样、内容的丰富、个性的独特尽情展示了出来。我们不禁叹服作者的构思是多么精巧!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个场面――山野对歌,去感受那一股扑鼻而来的浓郁的乡土气息。]

(一)赏读“山野对歌”。

教师导引:同学们注意,由于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山、丛林里,所以对歌地点就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这就是“山野对歌”。

1、我们先来听听“对调子”都唱些什么?

明确:唱的多是情歌酬和。

2、“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

明确:不能。“多”说明“对调子”多数以情歌为主,但也有其他方面的内容。

3、既然“对调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

明确:或见景生情、或提问、或互嘲互赞。

4、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调子”都是什么大比拼?

明确:机智才能。

5、这里作者着重写了“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的情景。请同学们齐读这个内容,看看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刻画这个年轻妇女?

明确:动作、神态、外貌。

6、其中第三段作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人物的外貌,分别从面容、牙齿、衣饰特别是对衣着的描写,你觉得这个少数民族农村妇女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性情开朗、活泼、聪明、手脚勤快。

7、在这个对歌场面中,作者侧重写了唱歌人,采用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以人衬景的写法,表现出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乐。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 播放刘三姐的对歌音乐片段,体会民歌的文化魅力。

(二)赏读“山路漫歌”。

8、我们再来看看那些赶马女孩, 听听她们都唱些什么歌?

明确:悦耳好听的山歌。

9、她们的歌声充满一种什么样的美?

明确:淳朴本色美。

※ 既然这样,但作者并不直接写赶马女孩唱歌,而是用许多笔墨去描写由呈贡进城一路的景色。现在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一读(“这条路……接着起飞” ),同学们边勾画出好词好句,等会让大家分享一下。(提示:我们可以抓住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修辞手法来赏析好词好句)

例如,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修辞,显得活泼生动,它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

又如,“最有意思的是云雀……”中,“起飞”“扶摇”“盘旋”“唱歌”“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

10、在这个歌唱场面中,作者移步换景、从视觉听觉比喻拟人描景,侧重写唱歌的环境,请想想,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

(注:此处全凭学生自己感受,言之有理即可)

例:写实。云南确实有如此美丽的风光,所以作者要一笔一笔,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写到“赶马女孩的歌唱”。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在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

山鸟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交织成一支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总之,这些内容既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中心的铺垫,还是一种烘托映衬――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板书:以景衬人

(三)赏读“村寨传歌”。

11、“金满斗会”呢是一个以什么为主要内容的盛会?

明确: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

12、从哪里可以看出歌会盛大?

明确:人多――时间长――盛装。

13、如此壮观的场面,给人的感受如何?

明确:盛况空前,十年难逢。

※ 在这个片段中,作者侧重写的是唱歌的场面,既有全局描绘,又有细部刻画。

板书:点面结合

(四)赏读完三个歌唱场面,让我们共同来完成这个表格,以更好的体会各个场面独特的风格。(斜体字部分由学生完成)

内容

特 点

写作重点

写法

山野对歌

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

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唱歌人

以人衬景

山路漫歌

即兴的自由歌唱, 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唱歌环境

以景衬人

村寨传歌

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

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

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唱歌场面

点面结合

三、讨论问题

(一) 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

(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二) 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 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四、总结全文。

赏读《云南的歌会》这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们似乎与作者进行了一次云南之旅。在作者引领下,我们对自然、对人、对艺术进行了一番品味,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民歌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同时在作者的笔下,我们读出了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同学们,生活就像歌声一样美好,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也热爱那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吧!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三;

2、课外收集当地的民风民俗。

教学反思

《云南的歌会》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云南的歌会,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族风情。

过程与方法:

朗读,品味,拓展延伸,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位与赞赏。激励学生关注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境,体会内容和写法的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场景描写的妙处。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总是聚在一起,即兴歌唱,问答,游戏传情等。那些古老的歌会,蕴含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今天,让我们走进《云南的歌会》,来感受一下那里的民风民俗。

二、朗读课文,感知文义。

1、播放朗读带,学生低声随读。

2、练习表情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语速,语调,读出感情。

(多媒体显示字词及释义)

蹲踞(jù):蹲或坐。

酬和(hè):用诗词应答。

譬喻(pì):比如。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龙吟凤哕(huì):龙在吟啸,凤在鸣叫。

3、概括主要内容。

明确:这篇课文写了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展示出云南的民族风情。

三、合作探究,仔细研读,把握主旨。

1、课文写了哪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在内容上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云南的歌会有什么特色?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明确:

1、这三种场合分别是: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

“山野对歌”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主要写唱歌的人。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

“山路漫歌”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于情,自然成趣。这一场面主要写唱歌人所在的优美环境。以环境衬托唱个女孩及其优美的歌声。

“山寨传歌”是一次民歌的大展览。这个场面中再写唱歌的盛况,有全景描绘,也有局部刻画,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2、云南的歌会纯朴自然,气势壮观,融自然,社会,人生于一体。散发着泥土的气息。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作者借云南的歌会,传达出他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抒写出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

四、揣摩语言 ,赏析品味。

学生指出自己喜欢的句段,加以赏析。教师点拨学生从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的角度去品味。

五、课堂小结。

沈从文先生以潇洒而随意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云南的民风,民俗,风景,风物。展示出云南特有的纯朴自然的风俗人情。如诗一般含蓄优美,令人回味无穷。

六、作业设计。

学唱一首民歌,唱给同学们。搜集沈从文的其他散文去阅读品味。

《云南的歌会》 篇9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6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中的美点及精彩的语言;

2、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3、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文章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难点:理解文中环境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教学思路:

本文按照“整体感受初欣赏――发现美点欣赏美――训练思维创造美”三步教学,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第一课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致力打开学生思路、激活其思维,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理解作者的感情;第二课时,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索精神,训练学生思维,领悟课文的写作手法,从而达到创造美的目的。

教学用时:2课时

教学类型:讲读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了解背景:

1、谈话: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共有多少个民族呢?(五十六个民族)我们国家不仅幅员辽阔,物产丰富,更主要的是每个民族都能歌善舞。下面请同学们就所播放的音像片段猜猜这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民歌?

2、趣味竟猜:(云南:蝴蝶泉边《五朵金花》)多媒体播放《五朵金花》的音像片段。根据欣赏到的音像片段谈感受:你觉得这民歌怎么样?(淳朴、亲切、自然、动听)

3、了解云南民歌:

多媒体播放云南民歌的背景资料。(背景资料: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倾诉男女间的相互爱慕,以歌唱激发生产斗争中的劳动热情,以歌唱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就往往靠那些知识广博阅历丰富的老歌手,以长篇的叙事性歌曲,向本民族群众和青少年传授历史知识、生产知识、生活知识和礼仪知识。因此,在许多民族中,小孩还在牙牙学语的时候也就跟着大人学唱歌了。而一个高明的老歌手也就常常在本民族中得到人们的特别尊重。)

4、板书课题,简介作者:(师过渡:下面就让我们跟随现代作家沈从文一起来欣赏蕴含着浓郁民族气息的云南民歌。)

多媒体显示作者简介: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北京大学教授。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曾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侯选人。)

二、发现美点、欣赏美:

1、感知歌会:与朗读带一起读课文。思考:作者在什么地方写了哪三种形式的歌会?并说说理由。(用四字短语回答)

学生讨论后屏幕显示小结归纳: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

师提问过渡:云南歌会带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请用一个字概括。(美)

2、说说歌会: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歌会读一读,并结合具体段落、句子说说你喜欢的原因。(四人小组讨论,选择欣赏一个美点)

A、引导分析、欣赏美点:

按照提示填空,欣赏歌会的美:(多媒体显示)

1)山野对歌美,美在人物。因为这些人物在歌会上的才情对抗,智力比拼令我赞美。

因为他们想到什么就唱什么,这需要才能。

因为这些人的勤劳开朗活泼健康豪爽大方令我赞美。

a、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2、3自然段中的描写的人物。

b、引导学生模仿《刘三姐》即兴对歌(多媒体播放《刘三姐》对歌的片段:)

哎,什么水面打筋斗?什么水面起高楼?什么水面撑阳伞?什么水面共白头?

哎,鸭子水面打筋斗,大船水面起高楼,荷叶水面撑阳伞,鸳鸯水面共白头。

2)山路漫歌充满一种和谐美,因为这里写出了唱歌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的美景,以此衬托了人们的欢乐。比如描写了。

a、学生找出环境描写的语句后,师生一起齐读美句:

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

b、学生分析这个句子的作用:以环境来衬托人们的欢乐。

c、师小结:这句话相信也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我们生在美丽的绿林,长在美丽的绿林。自然的美景令我们陶醉。当我们在自然中高声放歌的时候,同样也会引来百鸟来和鸣。而这个句子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在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山鸟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交织成一支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总之,这些内容既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中心的铺垫,还是一种烘托映衬――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任务优美的歌!

d、拓展想象:那么同学们猜想一下,赶马的女孩会唱什么?

学情分析:也许一派学生说她唱家乡。因为这时蓝天白云,葱翠的树林,山花烂漫的小山坡是那样迷人;花茸茸的戴胜鸟和扶摇盘旋的云雀的歌声是那样悦耳,这么美的景让她想唱就唱,唱出对家乡的热爱。不是有首歌叫《谁不说俺家乡好》吗?她肯定明白这个理。

也许一派学生不同意。他们说这女孩多不过十四五岁,正是情窦初开的年龄,她向往山外的世界,书中有“由呈贡赶火车进城”为证,她没有赶上火车,心里肯定在想城里的缤纷,这时色彩斑斓的山坡和嬉戏鸣叫的鸟儿更加勾起了她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情到深处便唱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也许还有反驳这两种的,他们认为:赶马女孩想到什么就唱什么,并不囿于前面的内容,因为作者写到“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早晚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这不是普通有情的歌声,这歌声浓缩着云南人民的热情奔放,率真纯朴,这赶马女孩只是作者所见的一景……

师小结:其实老师让大家探讨这个问题并非是要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因为这个问题也不可能有一个唯一的答案。但是通过这唱什么的讨论,我们感受到了云南绮丽的风光养育了云南人民美妙的歌声,这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沈从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告诉我们有这方美的水土才有这方美的人。的确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沈从文赞赏这种“发乎性情,自然成趣”的民俗美。

3)村寨传歌,美在它唱的人之多,时间之长让我们惊叹,比如场面宏大,气势壮观,特写了一个老吹鼓手。

美在它金满斗会。

美在它热爱生活的人多!因为他们都是一身收拾得清洁爽利。

美在它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

4)小结歌会:(多媒体显示)

观看了这场歌会,我想为鼓掌!因为它美!。

(歌美、景美、人美、情美、文化美)

B、师小结,屏幕板书:

山野对歌——见景生情——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即物起兴

山路漫歌——自由歌唱——自然、淳朴的本色美

自然成趣

村寨传歌——金满斗会——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老幼咸集

3、归纳作者的情感:

文章虽是为云南的歌会而写,却用大量的笔墨写了云南的人、云南的景、云南的`情,这样写,你能从文中又感受到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对自然、人、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三、总结:

文章描绘了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三种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向我们展示一幅幅风光旖旎的民俗图画。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凸现在读者面前。文章的字里行间也洋溢着作者对自然、人生、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云南的歌会》,理清了文章脉络,欣赏了充满浓郁民族风情的云南歌会,也感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二、研习美点、创造美。

1、以不同形式朗读课文三个歌唱场面。

文章对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而在写法上也是各不相同的。首先我们让男同学读第一个场面(第2、-§ 3自然段)、女同学读第二个场面(第4段)、最后全班齐读第三个场面(第5段)。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同学们要边做勾画批注。

[学生读后,教师评价朗读并过渡:虽然同是写唱歌,但侧重点、写法却各不相同,也正是因为这样,文章将云南歌会形式的多样、内容的丰富、个性的独特尽情展示了出来。我们不禁叹服作者的构思是多么精巧!]

2、问题探究,分析人物刻画方法

1)、在三种不同形式的歌会中,作者都进行了细腻的人物刻画,请跳读课文,划出三处人物描写的句子。看看作者分别写了哪三种人?

讨论后明确:山野对歌重点写的是年轻妇女;山路漫歌重点描写的是赶马的女孩子;村寨传歌重点刻画的是一个年过七十的吹鼓手。

2)、在三个歌会中,作者重点刻画这三种人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来进行分析。分析时必须先感情朗读相关描写的句子,然后结合具体语句和关键词语分析作用。

山野对歌重点写的是年轻妇女。她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作者描写她胜利时轻松愉快的神态,拍拍灰土的动作,既表现了山野对歌时活泼欢快的场面,更赞扬了朴素的劳动妇女的聪明机智。

山路漫歌重点描写的是赶马的女孩子。作者着力描写她们稚嫩的略带沙哑的嗓音,是为了突出山路漫歌时的淳朴本色美。

村寨传歌重点刻画的是一个年过七十的吹鼓手。只见他牙齿早脱光了,但却能十分热情地整本整套地唱歌。唱的内容不仅有爱情故事,嘲烟鬼,骂财主样样在行,像个“歌库”。作者对吹鼓手的描写衬托了村民们参加盛会的热情,同时也写出云南歌会代代传歌这一特色。

3)、作者在对这三个人物进行描写时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讨论后明确:相同点,都对人物进行了细致的外貌描写。

不同点是,描写刻画人物时方法各不相同。

请学生结合语句作具体分析。例如:山野对歌作者采用由点到面的方法来描写人物。点是对一个年轻妇女的描写,但紧接着在第三段作者说“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继而由点及面泛泛描写众多云南年轻妇女的性情,脸庞,白白的糯米牙,穿着打扮,特别是抓住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特色来描写了她们的衣裤、围裙、鞋等美丽的装饰。由此可见在这里作者的目的不是赞扬一个妇女的美丽和聪明机智,而是云南整个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妇女的勤劳、美丽和智慧。

再如,山路漫歌,作者在刻画赶马的女孩子时,并没有对她们的外貌进行更多的正面描写,而是通过对云南美丽风光的描写来侧面烘托赶马女孩的美丽,歌唱的优美动听。

村寨传歌中对吹鼓手的描写着重年龄和会唱的歌之多,以此表现云南歌会参加人员广泛,风俗久远,为群众盛会的特色。

(提示:我们可以抓住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修辞手法来赏析好词好句)

例: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修辞,显得活泼生动,它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又如,“最有意思的是云雀……”中,“起飞”“扶摇”“盘旋”“唱歌”“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

4)、通过对三种歌会中人物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人物描写时的哪些启示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1)人物刻画为主题服务,不能脱离文章主题独立描写人物;⑵人物刻画的方法是多样的。可以正面描写,可以侧面烘托,特别是运用环境描写的方法来衬托人物是一个好办法;可以由点到面,由具体到概括地描写一类人。

5)拓展比较,学习人物描写方法

A、屏幕显示课后练习:在云南歌会中,作者抓住人物外貌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三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么?同样是描写外貌,却能有不同的写法呦。请比较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①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②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一)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发表见解。

学生分组讨论后,请小组代表发言。要求:先朗读人物描写片断;结合人物描写中具体语言作分析。

学生讨论后明确:第一段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这段文字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细致,如在眼前。

第二段着力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因此,这段文字显得飘忽灵秀。

通过比较两种不同的人物描写方法,在刻画人物方面你又得到哪些启示呢?

学生总结:(1)对人物外貌的描写可以写实,更可以写虚。对人物外貌的描写过去我们更多进行的是简单的衣着、面容、神态等的描写,以写实为主,但今天比较过后明白了:人物外貌描写同样可以刻画出人物的精神风貌,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2)在描写外貌时,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

B、训练落实描写人物的方法:

请班上唱歌唱得好的学生即兴唱上一段歌曲,让学生采用一些描写人物的方法来描写这个“歌手”。

三、总结升华:

赏读《云南的歌会》这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们似乎与作者进行了一次云南之旅。在作者引领下,我们对自然、对人、对艺术进行了一番品味,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民歌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同时在作者的笔下,我们读出了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同学们,生活就像歌声一样美好,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也热爱那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吧!本文对云南歌会的介绍,让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民歌文化的丰富多彩,同时让我们知道生活中有歌就有欢乐。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民俗是生活,它无时无刻不在你的周围,滋养着你,为你的生命提供必须的养分。我们身边有哪些类似云南歌会般美丽浓郁的民俗呢?(赛龙舟、扭秧歌、打腰鼓、舞龙狮、踩高跷)这些都是我们京山人民的智慧和情感的结晶。

收集当地的民风民俗,学习本文的写法,以“家乡风情”为题,写一篇文章。

附:板书:

山野对歌——见景生情——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即物起兴

山路漫歌——自由歌唱——自然、淳朴的本色美

自然成趣

村寨传歌——金满斗会——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老幼咸集

(对自然、人、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云南的歌会》 篇10

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不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做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桂在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

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早晚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由呈贡赶火车进城,向例得骑一匹老马,慢吞吞地走十里路。有时赶车不及,还得原路退回。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竞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歌唱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去。这种鸟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熹微中,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像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和其他同伴会合,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1.上述文字介绍了云南民歌哪几种不同的演唱方式?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1段写道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哪些不同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也唱其他故事一句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2段作者抓住哪些方面描写对调子的年轻女人的特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3段用很多笔墨描写景色,这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何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字里行间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民歌蕴涵着丰富的民间文化,你还知道哪个民族的民歌民谣?举一例,说说其中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山野对歌:侧重写唱歌人;山路漫歌:侧重写唱歌的环境。

2.见景生情,即物起兴;提出问题,等待答解;互嘲互赞,随事

3.照应上文唱的多是情歌酬和一句,说明云南对歌以情歌为主,也有其他内容。

4.性情品质、外貌动作,以写实为主,写出了人物淳朴的面目神态。

5.以写实的手法描绘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为赶马女孩子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赶马女孩子的歌唱与山鸟的鸣唱交相应和,交织成一首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意对即可)

6.作者笔下的云南歌会,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流露出作者由衷的赞赏之情。(意对即可)

7.示例:陕北民歌、信天游、台湾高山族民歌《阿里山的姑娘》、新疆民歌《达坂城的姑娘》等等。(不唯一)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