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生态治理【优秀4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河道水生态治理】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关键词:戴河治理 生态理念 综合运用
中图分类号:TV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6(a)-0059-02
随着保护生态环境,加快低碳经济建设,以及河道在城镇发展观念、方式和作用上的变化,保持河道生态发展已成为现代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方面。
1 戴河河道基本情况
戴河是北戴河区内的主要河流,发源于抚宁县蚂蚁沟村北青河塔寺,全长35 km,流经北戴河区境内13 km。河道流经地区多浅山丘陵,水系分散,短流急;处于暖温半湿润大陆季风带,受海风影响,形成汛期水量大势猛,暴涨暴落,有时还出现严重的伏旱和秋旱;沿河山丘盛产苹果、梨、桃,对该区旅游经济影响深远。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过对戴河河道进行全面规划和综合治理,为该区的挡潮、防洪、排涝、引水、供水、灌溉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该区水资源调度和水环境改善奠定了基础。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污水通过种种途径,最终流入了戴河,部分河段污水超过了水体降解、自净的能力,超过了水环境的承载力,河道水体中污染物浓度逐年增长,难以降解物质明显增加,河道水质下降,同时两岸倾倒垃圾严重,绿化景观落后,严重影响了全区旅游环境,成为制约北戴河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戴河治理是十分迫切而又必要的。
2 戴河河道生态治理
为改善戴河及周边环境,提高防洪标准,2009年以来启动了戴河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在治理中,依据戴河沿岸工程、河道功能、层次,树立生态理念,进行分类分级治理,逐步推进戴河河道水环境建设。
2.1 河道顺势而弯
天然河道没有一条是笔直的,如果修建一条笔直而且等宽的河道,它势必等速,等速的河道里水生动植物难以生长。而裁弯取直减少了河道长度和河水流动时间,使得水流能量集中,破坏力增加,洪水威胁增大。因此在戴河治理过程中,为避免直线太长,采用蜿蜒、蛇形、折线等方式代替直线,做到能弯则弯,使得河流具有纵向的蜿蜒性,急流与缓流相间,深潭与浅滩交错的新格局,为生物提供了栖息所。同时河流的形态异质性,形成了在流速、流量、水深、水温、水质、水文等方面的多样变化,造就了丰富的生物群落。并且曲线化的河道使河岸线加长,创造出更多的临水空间,丰富了自然景观。
2.2 建设生态河堤
建设生态河堤是河道治理的基点。河堤传统做法是对河床硬化,我国许多河流河岸硬化,而且堤岸非常光滑,这么设计的初衷是使水流能够更快地通过,增加行洪能力。可是传统硬质护岸切断了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系通道,改变深潭、浅滩交错的形势,急流、缓流相间的格局消失,导致河流生态系统发生不同程度的退化,从而使河流生态资源、自然景观等多方面功能丧失。而生态护岸不是单纯为了改善水质,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恢复河流的生机,创造一个生态环境,让水生动植物有良好的栖息地,同时让生态护岸达到传统护岸的性能,生态护坡使沿岸景观更美。
戴河治理过程中用生态型的铅丝石笼和干砌石护坡形式代替了传统硬质浆砌石的护坡形式。铅丝石笼河堤的坡脚护底具有高孔隙率、多生物生长带、多流速变化带、多鱼类巢穴等特点,为鱼类等水生动物和两栖动物提供了栖息、繁衍和避难的场所。护坡顶部进行了绿化,为陆地上的昆虫、鸟类等提供了觅食、繁衍的好场所。促使生物生存和繁衍,增强水体自净功能,调节水资源平衡。
2.3 建立滞洪区,调节水资源平衡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建筑用地的日益扩张,土地的渗透能力降低,大部分雨水都随着城市排水管网排入河道,然后直排入海,使流域内的水资源更加短缺。
戴河治理过程中,将防洪堤与现状地势紧密结合,把高程满足防洪高度的道路、土丘作为河道的防洪堤,河道两侧的水库、鱼塘、滩地等作为了河道的滞洪区。达到了降低洪水位、减缓洪水的流动、补充地下水的目的,缓解了水资源紧张短缺的矛盾。
2.4 建设景观工程
景观工程以绿化为主,辅助一些游览、亲水功能。根据河道周边用地性质及对主要使用人群的控制和对戴河发展的展望,将戴河入海口到京山铁路段人群集中、具有较明显地带特征的地段建设了2个景观节点,一是205国道上下游左右岸绿化景观工程,采用乔木与灌木相间种植,并配以生态小游园,展现戴河历史和文化;二是281老桥右岸南戴河外国语学院绿化景观工程,乔木与野花组合错落栽植,展现了戴河作为“夏都”的郊野鱼夕之美和校园文化。
3 深化治理成果
戴河治理与保护是一项综合性、连续性、长期性、复杂性的工程,深化戴河生态治理成果,拓宽经济效益,是十二五期间水利发展的主要任务。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生态优先的理念,不断强化治理措施,努力提高城市水系功能,完成“三个工程”,要以“三个结合”为基础,做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来提升北戴河旅游名区品位,保障全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1 增添水上景观工程,要紧密联系生态理念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结合
北戴河区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戴河在满足防洪标准的前提下,综合开发和利用拓展沿河空间,对岸边进行大规模绿化美化,使河与绿地、树木之间形成有机整体。同时继续实施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通过项目的实施,使得治理区水土流失程度大大减轻,水质更优。
3.2 扩大水面工程,要更紧密地与戴河生态治理成果结合起来
河道治理不仅要以新的环境水利观念与环境治理相协调,还要把持续生态治理放在首要的位置,充分重视治理工程的生态效应、环境影响和景观要求,还要充分发挥水域的综合功能,如梯级蓄水,进行扩容改造,建设生态景观湖,拓宽旅游经济。
3.3 水系连通工程:要更紧密地与戴河水土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结合起来
戴河岸线资源丰富,是沿河社会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不允许无节制地与水争地的原则指导下进行开发利用。对于岸线,要做到调整和改造已有岸线和水域,提高其使用价值;有计划地开发;还要保护维系生态环境,兼顾控制河势、防洪和保护湿地的要求控制利用,不能盲目围垦,擅自提高防洪标准,在此基础上,由戴河村上游引戴河水自流入新河,促进全区水系平衡。
参考文献
[1] 刘向荣。城市河道综合治理设计新理念[J].中国水利,2010(4):31-33.
通过分析宁阳县河道治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宁阳河道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建立健全并完善规范长效管理机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造福沿岸人民等相关措施。
【关键词】
河道治理;生态修复;宁阳县宁阳县境内长10km以上的河道有17条,其中长20km以上的有4条;流域面积在50km2以上的有8条,100km2以上的有3条。东部山丘区河道主要属黄河流域水系,西部平原区河道属淮河流域泗河水系。目前,随着宁阳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河道受到过度开发,由于对河道生态认识不到位,大量河道被人为侵占甚至被垃圾覆盖,造成水系退化,大量污水直排造成河流水质污染严重,河道生态环境退化严重,进行河道治理势在必行。
1存在的问题
1.1河道堤防老化退化严重宁阳县河道大部分河段位于山区及丘陵区,均为季节性的排洪河道,两岸堤防残缺不全,现有堤防堤身单薄、安全超高不足,河道防洪标准低,现状河道大部分河段还达不到5年一遇洪水标准。堤防建筑物设计标准相对较低,质量差,年久失修,老化退化严重,冲刷破坏、沉陷、裂缝、坍塌、损毁现象比较普遍。在洪水和人为的双重作用下,河道工程现状不容乐观,大部分已失去原设计能力,严重危及防洪安全。
1.2河道生态环境恶化河道自身淤积严重,加上大部分河道处于长期断流状态,有的河床内被侵垦种植了庄稼,有的栽满了树株,有的河床被侵占圈建成了养殖场所,有的河床垃圾成堆,几乎成了垃圾场,河床糙率增大,形成行洪障碍,导致行洪排涝能力普遍降低,危及河道行洪排涝安全,直接威胁沿河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的部分河段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了受纳水体的纳污能力,水污染状况比较严重,河道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
1.3对河道生态修复治理认识不到位没有认识到河道生态治理是一个良性循环的系统工程,主要是创造一个可持续的水清岸绿、水流通畅、生物多样、人水和谐、自然和谐、相互依存、环境秀美的河道环境。
1.4资金投入不足由于缺少维修建设经费,绝大多数中小河道得不到防洪治理,一些急需维修的工程项目得不到修缮,严重影响其功能和工程效益的发挥,河道生态修复工程更是无法实施。
1.5河道生态修复规划治理滞后河流规划和前期工作滞后,几乎所有中小河道都缺少科学系统的中长期规划。特别是当前开展的中小河流治理工作,也仅仅是以防洪除涝减灾保安全为主,没能做好与河道生态修复建设的结合文章。
1.6水资源利用率不高宁阳县河道大多数为山洪季节性河道,河道比降较陡,洪水来势猛、流速快、冲刷力强,洪水历时短,汛期大量河水被白白流掉,汛后绝大多数河道都处于断流状态,河道水资源利用率普遍较低。
1.7管理养护不到位河道作为基础设施,管理涉及战线太长、面广量大,管理尤为困难。长期以来,产权不清,管理主体不明,管理体制不顺,陷入了多头管理的怪圈。由于缺少维修养护管理经费,缺少专职管理人员,河道得不到日常维护管理,河道工程长期带病运行,在洪水和人为的双重作用下,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2生态治理对策
2.1转变治理观念,理清治理理念河道生态修复治理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通过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水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积极开展水生态系统的修复工作,合理划分水功能区,严格实施分类管理与保护,维护河流水生态系统的健康,逐步实现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2.2搞好河道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专项规划请一批生态治理设计理念新、思路宽、水平高、经验多的规划设计部门对现有中小河流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规划,结合宁阳县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实际,编制具有前瞻性的、可操作性的、切实可行的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规划。按照轻重缓急、先易后难、投资少、见效快、易推广的原则,逐步按规划计划分批次分年度实施。
2.3预防控制污染,保护河道水源据调查,目前,造成宁阳县河道生态环境污染的因素主要来自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畜禽粪便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对于这些污染,应采取相应治理措施,加强监管,减少污染。
2.4加大资金投入,多元化筹措资金通过积极对上争取,加大县政府与驻地乡镇、村的资金投入,力争早日把中小河道治理提上议事日程,通过建立比较完善的防洪除涝防灾减灾体系,防洪标准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基本实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水生态系统与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对河道管理范围内的土地,由河道管理部门为主体,通过竞标对外承包,组织承包户按规划要求营造护堤护岸林木,积极引进推广速生用材林、经济林、能源林和优质苗木,向管理要效益,用作维修养护经费储备金,作为财政资金的有益补充,走可持续发展路子。
2.5提高生物多样性重视河岸植被建设,构建河流生态走廊,治理与控制河道水土流失,在水域内,种植各种喜水、耐水植物,发展水生动物,提高水域生物净化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功能。
2.6河道生态修复治理对于河道生态修复治理,应以打造安全生态河道为龙头,发挥龙头带动示范作用,在大汶河宁阳段的工程治理过程中,积极探索工程治理与水安全、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结合文章。在洪水冲刷严重的险工河岸段,采取浆砌块石、混凝土等强度较高的硬质护砌方式,对于洪水冲刷较缓的平工河段,选择生根快、能快速覆盖、根系发达、抗冲刷能力强的柳树干,进行干根网、草皮等软性生态护坡、护岸方式。同时,按照“建设节点、串联景点、突出特点、形成看点”的治理思路,做好河道生态修复与景观工程的融合。
2.7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应着重规划建设一批拦蓄滞洪工程,能拦则拦,能蓄则蓄,能滞则滞,对河道进行清淤疏浚后,多建一些梯级坝及生态滞留塘,特别要注意充分利用好汛期雨洪资源,用拦河坝或湖泊、塘坝等增加拦蓄水量,优化配置水资源。
关键词:生态护坡;河道治理;生态砖
中图分类号:TV147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进一步提高。在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也逐渐增强。传统的河道护坡技术多重视河道的水利功能,而忽视了河道生态环境的保护,这不利于人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护坡被给予厚望,以期望其在发挥河道基本水利功能的同时,还能有效的保护自然环境。
1.生态护坡的内涵及其特征
所谓生态护坡,是指全面运用工程力学、生态学、土壤学及植物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对斜坡或边坡进行支护,从而形成由植物或工程和植物组成的综合型护坡系统的护坡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在满足防洪、排涝、航运等需求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平衡的要求,通过建立由灌木、花草、水生植物组成的自然护坡来防止水土流失,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护坡以生态和谐的理念为指导,通过生态护坡技术建设河道功能健全、生物多样性丰富和安全性高的生态系统。它具备以下特征:首先,建构的是非自然型原生河道;其次,满足人类社会长远发展的需求;最后,完善了河道的生态系统,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2.生态护坡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近些年来,随着政府加大对河道整治的力度,河道治理也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在对河道实行生态治理的实际过程中,生态护坡技术应根据不同河道的区段、岸、坡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形式进行设计,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
2.1、现浇网格生态护坡
现浇网格生态护坡是指在河道的边坡上,利用现浇网格生态护坡的模板,现场浇筑的钢筋混凝土网格,同时,在这些网格中种植各种适合水土保持的植物,铺设抗冲刷的基质,来实现涵养河道水源、保持水土、恢复生态环境的目的。它是针对我国河道的边坡绿化建设困难、稳定性不足和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自主研发出的一项比较先进的生态护坡技术。现浇网格生态护坡主要是通过以下两大方面来实现稳固河道坡面的目的。
第一,在硬质工程方面,使用综合交错的钢筋混凝土和锚杆,使整个坡面形成三维立体的护坡结构,使网格工程具备良好的抗侵蚀能力。另外,因为硬质工程框格的下框梁高于其他类型的框梁,这样,能减少水流对河道边坡的冲击能力,达到保持水土的功效。
第二,在植物根系方面,现浇网格生态护坡采用“乔灌先行,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设计理念,在网格工程中种植各种水土保持的灌木、乔木等植物,采用地面草-中间灌木-上面乔木的垂直种植模式,增加河道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充分发挥植物根系对河道边坡的稳定作用。
简而言之,现浇网格生态护坡在河道治理中主要是以硬质工程护坡为基础,以减少水土流失为重点,以利用本土植物来保护河道生态环境的绿色理念为出发点,最大程度的遵守自然规律,减少人为破坏、坚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建构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型河道。
2.2、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坡
植被型生态混凝土主要为多孔混凝土,而多孔混凝土主要由水泥、粗骨料以及适当比例的细掺合料组成。这种植被型生态混凝土中加入了以有机质保水剂为主的保水材料,与无机保水剂混合使用,既能为植被提供所需的水分,还能提高坡道中土壤与岩石的粘结能力,使土壤在短期内具备较强的抗冲击能力。
在保持水土上,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坡应用于河道治理中能够通过改变微地形、增加河道地面的植被、改良土壤特性等途径来减轻土壤侵蚀,来增强坡面土壤的保水保土能力。在环境保护上,它能增加河道地面植物的覆盖面积,改善当地的环境,恢复河道工程动工后的生态状况,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总之,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坡无论是在技术性方面,还是在保持水土,实现生态平衡方面都有很强的优势。
2.3、生态砖护坡
生态砖护坡是通过在河道边坡上铺设一种带孔的生态砖,同时,在这些孔中种植合适的植物来实现护坡的一种技术。生态砖是由混凝土制成的,在这些混凝土中,融入了高新技术特殊制作的合成纤维,它能使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生态砖之间的空隙适合植物生长的需要,使得水分保留、肥料缓释,让护坡植物在生态砖中较好的生长。这样,能起到防护河堤、坝坡、修复河道的作用,解决了坡面的安全砌砖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生态砖在河道治理的具体应用中也有三种不同类型的方式进行嵌固。首先,联锁式砌块;联锁式能够使生态砖之间相互镶嵌封锁,能形成一个整体的生态护坡砖,避免生态砖移动。其次,铰接式砌块;用绳索来连接预制的高强度混凝土块,形成一种连锁型的矩阵铺面护坡。另外,坡改平砌块,通过制成砌块的下底面和河道坡面相互平行的斜面,使得生态砖在铺设砖的地面与坡面相吻合,达到保水保土的效果。
当然,对设计河道生态护坡之前,应先对河道进行具体的勘测,了解河道坡面的稳定性、河道周边的植被状况及其他相关的自然情况,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以及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他社会因素。同时,在实际的河道护坡过程中,要切实遵守以下原则。首先,稳定原则是基础。安全是保证河道周围人群生活、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在河道护坡设计中,应充分考虑稳定的要求,制定出对河道治理的合理性设计。其次,生态原则是根本。河道生态治理应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原则。要充分尊重当地的传统文化,根据河道的实际情况,尽可能使用当地原生的植物物种,最大限度实现与当地自然条件和谐相处。此外,要顺应自然,发挥河道生态系统的自然演替和自我调节能力,这样,既能大量节约投资成本,又能顺应自然环境发展的需求,使河道的生态系统恢复到最初的自然状态。
结束语
生态护坡利用速生植物作为主要的护坡结构,在河道的治理过程中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并发挥着其良好的护坡作用。相较于传统的护坡技术,生态护坡不仅具有防洪排涝、增强坡面稳定性的功能,还有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等较为明显的优势。当然,随着生态护坡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未来,生态护坡在河道治理中会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杨敏。生态护坡在河道生态治理中的应用[J].生物技术世界,2013,07:21.
[2]陈力,张蕾,王晶。关于河道生态治理――生态护坡的几点思考[J].技术与市场,2013,07:155.
关键词:城市河道;河道治理;景观生态
在我们传统的城市河道治理过程中,人们只注重泄洪、排涝、航运、灌输等一些最基本的功能,治理河道的材料大多采用砌石和混泥土等比较硬化的材料,人们追求的便是河道的渠道化。除此之外,我国的工业化发展道路越走越宽,相当多的工业企业往河道中排放了大量的污水废液,致使河道的水质发生了严重的恶化,造成水生物死亡的严重后果,破话了水体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而与此相反的是人们对于健康生活的普遍渴望,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城市河道治理的重要性,一种景观生态模式迫切需要应用到城市的河道治理当中来。然而生态景观河道是多门学科共同作用才能做到的,它融合了环境科学、生态学、生物科学等大学科,事实上,如何将这些学科结合起来应用到城市河道的治理过程中,这是现代河道治理过程中人们共同面对和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 城市河道的基本功能
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致使人们对城市河道的需求不仅仅是泄洪、排涝、航运等最基本的水利功能,目前,我国居民对城市河道功能多样性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就要求城市河道在治理的过程中,务必要摒弃工程效率为主和效益治水的传统理念,人们应该把重点放到如何在河道治理的同时也能加强对自然生态和自然环境的保护,而如何将景观建设和生态建设进行有效合理的结合,这已经成为了城市河道治理过程中人们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1)防洪排涝功能。防洪排涝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国家出台了防洪的标准,因此在河道治理的过程中,相关单位应当以国家标准为最基本的要求。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河道不仅要有能力防洪排涝,而且还有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地表径流的影响。
(2)景观文化功能。生态景观的建设构成了景观文化的基础。事实上,景观文化在一定程度是景观美学的文化,人们通过感知,感受着景观的内涵。由于人们是景观环境的缔造者,随着人们审美的变化,景观文化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3)生态环境功能。我国的城市河道景观一般都是廊道,它也是物质转移的重要连接通道,在营养运输、污染物转移、生物迁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重视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这对维持生态平衡是很重要的。
(4)雨水利用功能。一般来说,在我们过往的河道治理过程当中,人们往往忽略掉了河道对雨洪的利用功能。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发展,这就要求在治理河道的时候同样要与时俱进,人们不但要规避洪水对城市建设的破坏性影响,还要最大程度地利用好雨水资源,较好地做到雨洪资源化。
二、城市河道治理的景观生态原则
(1)系统性原则。景观生态有一个统一的系统,它包括斑块、狭长和基质的有效统一。从本质上讲,生态系统的参与者将会直接导致景观机构的改变。
(2)可持续原则。这个原则主要是实现水文地理、动植物和土地的长久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应当注意景观设计时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3)谨慎性原则。人们在对景观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它同研究范围内的异质性实际上是因果关系,人们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对景观异质性的改造来使景观价值得到提高,但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这种改造可能导致系统不稳定,而且一旦稳定性遭到破坏,其恢复的难度是很大的。
(4)经济合理性原则。景观生态的设计一定要与河道治理项目的经济预算相结合,第一要考虑到河道治理项目的投入和产出的情况,第二还要组织专门人员对河道治理项目后期的维修费用进行预测和切合实际的研究。
三、城市河道治理的关键
(1)注重城市河道治理的水利基本要素。传统的河道治理主要注意水位、流速、雨水入河口的高程这三个方面,事实上,这三个方面也是城市河道是否治理成功的关键。
(2)注重城市河道断面的选择。一个河道存在多个河段,所以在选择河道断面的时候不可统一而语,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河道断面的设计主要是调查洪水的影响范围,考虑到河道的宽度和水量水位,然后再考虑到河道景观设计的需求,做到整体功能的统一。
(3)注重城市河道的景观设计。人们在进行景观设计的时候,一定要系统性地考虑到景观设计的变化对真个河道治理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可顾此失彼。对河道滨水区域的合理规划是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为要考虑到系统性,这不同于单一的水生态治理,人们一定要对所有可能存在的问题综合加以考虑,制定综合的规划,最终实现良好的效果。
(4)注重生态环境和景观的效益。如果人们想要恢复河道的生态环境,这样意味着人们同样要恢复很到和滨水区域的生态环境和功能,使得整个河道的生态系统能够正常的发展。事实上,河流廊道在生态方面的功能主要有为动植物提供栖息地、通道作用和过滤作用等等。在城市河道治理的时候,根据人们对人工廊道的分析,距离的延长会导致经济效益的逐渐降低,与此相反地是,自然廊道的生态环境效益会因为距离的拉长而慢慢上升。在这中间,有一个相对平衡的地方,长度相同的情况下,人工廊道和自然廊道的经济效益没有太大的区别。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城市河道治理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进行人工控制,这样不仅少犯错误,同时也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结束语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城市河道治理的要求也在不断发生着顺应历史潮流的变化,而当前人们关注的热点正是如何在城市河道治理的过程中很好地融入景观生态学。事实上,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为城市河道的治理提供了很到的基本原理解释和解决问题的方案,人们可以通过景观生态的设计对城市的河道进行合理化的改造,在实现河道传统水利功能的基础上,也能产生良好的景观生态效益,如此一来,城市的河道治理将更加有利于生态文明的建设,为城市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孟琳琳。 城市河道治理中的景观生态模式[J]. 人民黄河,2013,11:6-7+10.
[2]郑英。 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与景观设计[D].天津大学,2007.
1.项目概况
潮白河作为贯穿香河县的主要河流,经过多年运用现状行洪能力达不到原设计防洪标准的要求。项目是通过加固堤防和扩挖主槽,使治理后的河道防洪标准由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并通过对滩地生态景观的塑造,打造综合滨水生态带,治理长度为26.48km,主要包括防洪工程、生态景观工程和水质提升工程。
2.拟定方案
现状河道滩地内植被以耕地和林地为主,其中林地多为密植树木、苗圃等,高水位行洪时对河道的过流能力有一定影响。此次生态治理是对滩地内植被进行“疏林草地”为主的生态化改造,“疏林”即顺水流布置的、行间距较大的景观树木;“草地”即以地被草花为主、设计糙率较小的片状、低矮植物。拟定行洪通道的目的是为了合理的确定滩地内“疏林”和“草地”范围,通过在滩地上分河段拟定一定宽度的行洪红线,红线内为“草地”和观光路,红线外以“疏林”为主,仅以红线内主槽及滩地作为行洪断面,通过计算达到以下目的:一是通过分段试算多个行洪通道宽度,计算各宽度行洪通道的过流能力;二是通过计算结果分析行洪通道宽度对水位和流速涨幅的敏感性;三是在拟定各段行洪通道宽度后,按拟定宽度进行河道整体水面线计算,验证行洪通道方案的合理性,并以此红线作为优化滩地内景观工程植被布置的重要依据。
3.方法路径
行洪通道上、下游边界分别起自工程起、终点,左、右边界为设计主槽上口线以外一定宽度,此次分别拟定单侧50m、80m和100m共3个方案进行比选。结合生态景观布置,红线内的滩地上以地被水生植物、观光路等为主。根据《水力计算手册》糙率经验值,行洪通道范围内的主槽和滩地糙率分别取0.0225和0.03。根据现状河道堤距、现状主槽断面特征、现状滩地地面附着物现状,将整治范围河段分为上、中、下游,分段情况详见表1。结合扩挖后的主槽,分别计算上述3个方案的行洪通道水位、流速,将上述3个方案的水位、流速与现状水位、流速进行对比,并分析行洪通道宽度的大小对水位涨幅的影响。根据上、中、下游河道特点,分段确定行洪通道宽度的最终方案;将最终方案与现状水位进行对比,分析水位、流速的变化对堤防、岸坡的影响。
3.1行洪通道宽度的敏感性分析
根据表2中水面线成果可见,上述3个方案水位抬升最大值均位于京哈高速附近。由于潮白新河堤距较小,行洪通道的宽度对水面线影响较大。在河道的中游,行洪通道水位与现状水位差值逐渐加大,至京哈高速附近断面达到最大值。随着滩地行洪通道宽度增加,各方案水位变化幅度逐渐减小,大部分段流速均小于2.5m/s。
3.2行洪通道宽度拟定
根据河道两堤堤距、考虑滩地内现状情况并结合景观布置,分上、中、下游段拟定滩地范围行洪通道宽度。3.2.1下游宽度由于潮白新河主槽、滩地分界不明显,大部分滩地高程低于10年一遇水位,且现状滩地宽度较小行洪通道的宽度占总滩地宽度比例较大,而行洪通道糙率取值小于现状糙率取值,因此滩地行洪通道宽度对水位影响较大。当宽度取50m时,自工程终点至秀水街大桥上游游范围内,行洪通道水位大部分河段低于现状水位;当宽度大于50m时,下游段行洪通道水位均低于现状水位。下游河段各方案水位对比表见表3。根据上述对比分析,在不影响河道行洪能力前提下,考虑到后期景观蓄水后滩地的景观效果,此次下游段行洪通道宽度按单侧50m选取。3.2.2中游宽度自1号橡胶坝向上游,堤距和滩地宽度的逐渐加大,河道现状水位略有降低。因此,行洪通道水位与现状水位差值逐渐加大,并在京哈高速附近断面达到最大值。但由于现状滩地内高杆作物较多,滩地糙率相对较大,因此行洪通道宽度对水位影响也较为明显。中游河段各方案水位对比表见表4。中游河段尽管堤距较下游段有所增加,但主槽摆动相对较大,局部滩地宽度变化幅度剧烈,在满足防洪安全前提下,考虑到景观工程布置效果,兼顾下游滩地行洪通道宽度,此次中游河段滩地行洪通道宽度单侧取80m。3.2.3上游宽度上游河段滩地宽度较中游进一步加大,滩地行洪通道所占比例也相应进一步减小。尽管上游河段堤距较宽,但与中游河段相比滩地内高杆作物更加密集,北京市界右岸滩地尤为显著,使得滩地行洪能力有所降低,但由于主槽上口平均宽度较中游有所增加,因此,上游河段主槽有效行洪断面比例较滩地有所提高。工程起点位置30m~150m方案行洪通道水位分别高于现状水位0.78m~0.20m。由此可见,行洪通道宽度对水面线影响仍然较为明显。由于上游河段多为北京、河北相接,右滩地属北京其中密植作物较多,因此考虑该河段行洪通道宽度在中游80m的基础上,进一步适当加大。考虑到京哈高速主桥现状行洪断面宽度,兼顾与中游河段滩地行洪宽度的衔接,此次上游河段滩地行洪通道宽度取100m。上游河段各方案水位对比表见表5。根据上述分段分析,此次治理范围上、中、下游河段滩地内行洪通道宽度分别为100m、80m和50m。
4.预期效果
工程终点至1号橡胶坝位置行洪通道水位低于现状水位,自1号橡胶坝向上游,行洪通道水位与现状水位差值逐渐增大,至京哈高速位置达到最大值,到京哈高速上游水位差值逐渐降低并趋于平稳。由于滩地宽度较现状明显缩小,加之行洪通道糙率取值较小,故滩地行洪通道流速较现状有所增加,但流速均小于1.5m/s。综上所述,按拟定的行洪通道行洪,主槽、滩地流速的增加值对现状堤防及岸坡影响较小。推荐方案与现状水位对比表见表6。
5.结论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