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飞逝,时间在慢慢推演,我们的工作同时也在不断更新迭代中,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计划吧。计划到底怎么拟定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校企合作方案【优秀5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关键词] 校企合作;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张芳明(1982—),男,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研究。(江西南昌 330099)
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通过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加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以适应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其特点是以现实职业分析为基础设计课程内容,以现实职业需要为出发点组织教学活动,培养现实生产、服务的技术型人才,以适应劳动市场的需求。而企业作为劳动市场需求的主体,其劳动分工水平决定了劳动市场的专业化程度,其实际用人要求决定了劳动市场的职业资格标准,同时作为除学校以外教育资源的最大提供者,企业既是职业教育的需求主体,又是职业教育办学主体,这都为校企合作提供了现实基础。除此之外,校企合作也有着其现实需要:
一、校企合作,优势互补
(一)传统职业教育的弊病国内外经验证明,职业教育能否办出特色,取决于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程度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福斯特就极力反对单纯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主张发展多元化的职业教育。70年代起,德、英、美等国及发展中国家,也都改变了单一发展学校形态职业教育的做法,开始走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在我国同样是上世纪60年代,广州的职业教育就已经大面积推行半工半读,概而言之,就是以一定时间为周期,交叉上课与实习。可惜不久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半工半读的探索道路便中断了,以至于长久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运行机制一直还是传统的终结性、封闭式的运行机制,教育观念落后,管理体制僵化,办学形式封闭,社会化程度不高,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以教育部门为主制定,造成供需双方的脱节,不能高质量适时地培养劳动力市场所需求的人才,相反还加重了就业危机,出现了十万元请不到一个高技术钳工的尴尬局面。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求职业教育必须走开放式的道路,改变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目标、办学模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教育的发展策略,主动与企业和社会“联姻”,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合同关系,实现由传统职业教育向现代职业教育的转变。
(二)企业自身培训中的尴尬随着各行各业的竞争加剧,顾客对产品与服务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也更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员工培训
但企业在开展员工培训时难免有自身的顾虑,即培训投资的风险性。人力资本投资不同于物力资本投资,后者的风险主要来自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但是物力资本无论如何不会离开企业,除非发生出售、转让。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投资,相对而言在增加工人技能方面的收益是比较稳定的,其投资的风险主要来自于:如果员工被培训后离开企业,则企业就损失了其人力资本投资——而且,经过培训的员工若进入竞争对手企业,反而可能给本企业形成威胁。一方面,雇主不可能通过拥有雇员的人力资本来限制其离开;另一方面,企业又想尽最大力度来避免因离职而导致的培训损失,于是企业就易产生“培训回避症”,致使人力资本投资出现困难,投资严重不足,制约了企业的长远发展。针对以上情况,实行校企合作,加强教学与生产的结合,可以弥补当前各自的不足,实现职业教育及企业管理现代化,加快企业自有人才培养,使教育与生产实现持续发展,是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一种需要。
二、校企合作,互惠互利
企业是以创名牌产品,追求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学校是以培养人才,产生最佳社会利益为理念。如何将两种不同管理方法、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追求目标的企业和学校融为一体,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成为当前校企合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首先,如前所述,职业教育核心在于职业能力培养。职业能力重点则在于获取市场信息、根据市场需求和科技进步调整生产结构和产品技术性能的创新能力。通过展开校企合作可以充分发挥企业的信息优势,包括市场需求信息、实用技术信息等,帮助学校确定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以便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强技能的人才。
其次,企业聚集着一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将这部分人引进来,参与教学过程,为学生传帮带,使学生能够切实提高职业能力。再者,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充分发挥企业设施设备的优势,将生产车间(场地、设施、设备)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让学生到生产、服务第一线去,接受企业管理,在实际生产岗位上接受老师傅手把手的教,和企业员工同劳动、同生活,可以切身体验严格的生产纪律、一丝不苟的技术要求,感受劳动的艰辛、协作的价值和成功的快乐,这不仅能为学生直接了解具体生产岗位的技术要求,提高职业能力,为毕业与就业接轨,上岗即顶岗工作奠定基础,而且对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坚定乐观的生活态度都有极大的帮助。
另外,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更新,各种职业的文化含量越来越高,知识已成为决定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各类职业学校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自偏远山区,家庭贫困,每年所交学费是家里东拼西凑以及自己利用寒暑假打短工攒来的。校企合作可以使学生进厂带薪实习,减轻学生的经济压力,使其能圆满完成学业踏上理想的工作岗位,从而摆脱贫困的生活状态。最后,企业作为校企合作的另一个主体,同样受益颇丰。除了能够参与学校的教育与培训活动,在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学习成果评估等各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更加切合企业实际需要外,还可以充分依托技工院校进行新职工的培养和在职职工的培训提高,减少企业在员工培训上的投资和风险,并与学校签订人才培养培训合同,优先录用合作院校的毕业生,得到大量满足一线生产需要的具有较高操作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技能人才,在提升企业社会信誉度的同时,为其长足发展奠定了扎实的人才基础。
综合以上分析,校企合作既能使学校减少部分实验、实训设备的投入,分解办学成本,又能让企业得到了大量一线工人而取得长足的发展,还能让部分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最终取得的是三赢效果。
三、我院校企合作实践的成功案例工商管理系
目前在校生1400余人,专业包含工商企业管理、物流管理、营销与策划、人力资源管理和连锁经营管理五个专业。该系先后与正邦集团、苏宁电器江西分公司、福建鑫诺通讯技术有限公司、德邦物流等多家企业签订协议开展校企合作,进行“订单式”培养。几年来,该系根据企业的要求进行课程设置、组织教学,弥补了课本知识落后于现代企业发展的不足,使在校的教学内容与企业的需求同步,为企业输送了大批一线技能人才,满足了企业的用人需要,也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此外,该系还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职业技能实践,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技能,取得良好成效,目前该系“双师型”教师已占到专业教师60%以上。在提升学校师资力量的同时,学生就业有了保障,从而使学校保证了生源,促进了招生,学校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以上实践虽只能作为个案,但其清楚表明,校企合作,加强教学与产业结合,可以实现我院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双赢”,是适应市场经济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有益实践和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王瑶,韩伟平。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的合理性与可行性[J].
[2]熊伟。就912队与东华理工就“校企合作”一事进行会谈有感[J].
[3]吴兴勤。深圳研究生院校企合作论坛侧记[J].2007.
[4]陈新文,周志艳。论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J].
[5]孟昭上。高等职业教育现状与对策刍议[J].
关键词:校企合作 三方共赢 拓展校企合作模式
一、走校企合作之路,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校企合作是技工教育职业性和实践性本质的内在要求,是指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和技术开发、改造、创新过程中的相互配合、共同协作。对学校而言,开展校企合作能准确地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服务企业的办学理念,明确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使之满足企业对技能紧缺型人才的需求。技工学校充分认识到了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校企合作作为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工作作风的主要途径,作为学生由课堂和学校走向职业岗位的重要桥梁,形成了学校围着市场转、教师围着学生转、工作围着效益转、教学围着企业转的办学理念。
二、走校企合作之路,有利于校、企、生三方共赢
1.校企合作,提高了学生技能水平
学生在校实习,受场地、设备、材料等因素的影响,每天实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到企业实习,由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场地、设备、材料,练习的时间N+1倍的增长,技能水平有大幅度的提高。
2.校企合作,提高了学生的安全意识、产品意识、质量意识
在校实习期间,学生在实习教师的带领下每天进行指定课题训练,训练中若出现刀具、工件等损坏现象,均由当班实习教师在指出问题的同时,再发给学生刀具或待加工零件,直到学生加工出来合格的零件为止;而学生到企业实习,企业首先由安全员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更强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工作中若出现刀具、工件等损坏现象,均由学生自己负责,承担一部分费用,而且企业每天均有工作量的考核,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产品意识、质量意识,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校企合作,提高了教学质量
学校根据各单位的不同情况和要求,结合生产实际修改教学计划,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理论和实习教学的有机结合,实行一体化教学模式,突出专业技能培训。学校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使教师了解本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内容,从而提高了教师的理论和技能水平,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4.校企合作,降低了企业的用工成本
一个企业在工作量饱满时需要大量的技工,为了避免企业在工作量不饱满时的用工风险,校企合作给企业降低了用工成本。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支付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税收优惠政策,为这一合作奠定了基石。
5.校企合作,降低了学校的实习成本
由于学生到企业实习,场地、设备、材料均是由企业提供的,因此降低了学校的实习成本。
6.校企合作,降低了家庭的供养成本
在校企合作时,企业要按工作量支付给学生一定的生活费,因此为学生家庭降低了供养成本。
三、不断拓展校企合作模式,有利于促进技工学校持续发展
1.有利于打造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俗话说见多识广,教师能够在不同的企业里学习与交流,或者在企业里有更全面广泛的学习与交流,对教师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必将有很大的拓展,从而达到提高教师工作能力的目的。
2.有利于企业与学校共同发展
中国社会正处于深刻的变革中,对于学校、企业及学生来说,必将受到深刻的影响。为了在这场变革中占得先机,学校和企业都将尽可能地寻求有利于发展的各种机会,而人力资源开发正是校企合作的纽带,也是事关校企双方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适应社会的发展,学校与企业在发展中不断地拓展合作的范围与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有利于学校教学改革
我国职业教育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以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过于系统繁琐的教材,“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方法,缺乏实践知识的教师,关门自锁的办学体系,构成了计划经济时期的教学模式,其僵化与不合理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正在土崩瓦解。为了建立与企业需求相适应教学模式,学校必须进行教学改革。显然,开展校企合作,在合作面不断拓宽、合作内容不断深化的情况下,适宜的教材、科学的教学方法、针对性更强的实习、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立、校企互动型的办学体系将水到渠成。
关键词:卓越计划;CDIO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0-0082-02
当前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换挡,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发展动能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向[1]。人才是创新的根本,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新时期,要继续坚持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成为必然选择。然而,工程人才短缺和工程教育质量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工业发展的瓶颈之一。CDIO工程教育模式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近年来工程教育领域的重大改革与创新。南京工程学院作为全国首批CDIO工程教育试点学校和“卓越计划”首批试点院校,在应用型工程人才的培养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尝试。
本文介绍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和“卓越计划”的
教育理念与教育目标。结合南京工程学院人才培养的实践,从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计、校企合作方式、考核与评价等多个方面,对两种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最后,通过借鉴CDIO工程教育模式,探索适应我国发展需要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途径。
一、CDIO工程教育理念
从2000年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跨国研究组织,在Knut and Alice Wallenberg基金会的资助下,经过四年的研究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并成立了CDIO国际合作组织[2]。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或工程项目从研发到运行的全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
如果说CDIO模式是国际工程人才教育改革的成果,那么“卓越计划”就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尝试。2010年,为了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计划”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支持高校和企业通过校企合作途径联合培养人才,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工程师后备人才[3]。
二、CDIO模式与“卓越计划”实施路径比较
无论是CDIO工程教育模式还是“卓越计划”,要适应我国工程教育的发展就需要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下面以南京工程学院自动化(系统集成)专业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数控加工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为例,研究两种模式在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计、校企合作方式、考核与评价等方面的实施情况。其中,自动化专业采用CDIO工程教育模式进行人才培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以下简称机械专业)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试点。
(一)培养方案制定
培养方案是对人才培养提出的系统、完整的具体要求和措施,是人才培养实施过程的主要依据[4]。自动化专业主要面向工业生产一线,培养具有科学思维方法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控制工程领域系统集成技术应用工程师。
机械专业旨在培养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领域的现场应用型高级机械制造工程师。由于该专业是“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因此采用3+1教育培养模式,即前三年在校内培养,第四年在企业学习,并完成毕业设计。为确保充分发挥企业学习阶段的作用,企业和学校联合制定了具有企业特色且详尽的企业培养方案,规范了该阶段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及计划、指导人员、毕业设计的安排等内容。
(二)课程体系设计
自动化专业的理论课程体系由公共课、专业课、素
质教育课三部分构成,其中公共课又分为公共基础课和工程技术基础课,专业课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该专业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占总学分的比例达到46%。此外,依托校企共建实验中心的优势,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充分体现CDIO教学理念,构建以项目教学为主要特征的核心实践教学体系,即“421项目教学”体系。通过4个三级项目,2个二级项目,1个一级项目,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三级项目以单门课程为基础,旨在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二级项目是基于课程群的综合性设计项目,能够有效地将相关联的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一级项目是对专业核心课程知识的总结与提炼。项目进行中,学生经历完整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行的全过程。通过“421项目教学”训练,学生能够在认识、操作、应用、综合创新设计方面得到训练,形成逐层深入的实践教学特色,学生得到了综合工程能力的培养[5]。
根据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机械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模块、机电系统控制基础模块、顺序控制系统模块、机械设计制造基础模块、CAD/CAM模块、数控机床综合运用模块、综合素质拓展模块、校企联合培养模块、综合能力课外培养九个模块。九个模块涵盖了“卓越计划”对本专业学生基础知识、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培养要求。此外,结合机械行业和合作企业发展需求,增加Solidworks工程制图、机械制造工艺、三坐标测量技术等内容的讲授和实践。为了保障企业培养阶段的顺利进行,增设了“企业实习预备专业知识概论”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生产情况和文化背景,补充相关专业知识。
(三)校企合作方式
高等工程教育要适应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满足行业和企业的人才要求,就需要积极引导企业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本文中的两个专业采用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方式,将企业引入学生的教育和培养过程。
自动化专业在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调研的基础上,聘请行业和企业专家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该专业还与三菱电机、通用电气、西门子、博士力士乐等公司合作,建成了23个形式多样的工程实训中心,并与企业工程师共同编写适合工程教育的新教材。借助这些校企合作平台,自动化专业开展了项目教学训练和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机械专业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特点,结合合作企业的生产实际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增加企业亟须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聘请企业专家给学生讲课,帮助学生了解现代企业的生产情况,掌握企业实习所需的预备知识。合作企业通过对卓越班设立奖学金等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同时增加学生对企业的归属感。此外,企业和学校联合制定了针对每位学生的个性化企业学习计划表,开展学生毕业设计选题、指导和答辩工作。
(四)考核与评价体系
CDIO教育模式和“卓越计划”的实施过程是带反馈的闭环控制系统的动态调节过程[6],其反馈通过考核与评价体系实现。理论课程的考核一般由出勤、课堂表现、作业、考试成绩等构成,实践课程的考核则着重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
自动化专业一级项目的考核由五部分构成,分别是构思、设计、实现、运行四个环节的成绩以及答辩成绩。前四个成绩由各阶段指导教师负责,考察和监督学生在各环节的学习情况。答辩成绩由企业专家、学校专家、院系领导组成的答辩组负责,对项目的完成情况和教师指导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
卓越工程师企业培养阶段采用双导师制,由企业工程师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因此考核过程也由双方共同完成。毕业设计答辩过程由企业专家和学校专家组成答辩小组,结合学校标准和企业要求考查学生毕业设计的完成情况。
三、结论
本文以自动化专业和机械专业人才培养为例比较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和“卓越计划”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校企合作、考核与评价四个方面的实施情况。通过比较和分析可以看出,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实践教学环节特色鲜明且卓有成效,工程教育环境对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掌握多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有明显作用。而“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行业企业参与程度相对更高,学生对行业和企业了解更深入,所掌握知识和技能更贴近工业现场,所培养的人才更具有针对性。
综上所述,CDIO工程教育模式作为一种工程教育改革的工具,可以借鉴并应用于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结合CDIO“做中学”与“基于项目教学”的理念,可以将“卓越计划”学校学习阶段的实践环节设计成若干二级和三级项目,强化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企业学习阶段的第一学期中增设1个一级项目,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卓越工程师培养中引入CDIO理念,能够使学生直接面对工业现场,在真实的工程环境中进行学习和训练,又避免了企业学习中知识系统性和完整性的缺失。总之,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和改革需要兼容并包,取长补短,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吴帅。经济新常态下的人才工作新思路[N].中国组织人
事报,2015-06-01.
[2]顾佩华,包能胜,康全礼等。CDIO在中国:上[J].高等工
程教育,2012,(3).
[3]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
[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
[4]林健。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进展评价
(2010―2012):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4).
[5]郁汉琪,解乃军,吴京秋等。项目教学训练体系构建下的
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5,(3).
[6]刘建东,戴波,纪文刚。“卓越计划”的宏观模型及评价体
关键词:高职高专;通信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方案;探新
一、当下高职高专通信技术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是教学方法传统而守旧。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存在于现代化的高职高专通信技术专业的课堂上,老师仍旧占据着主体地位,以灌输式、填鸭式的模式对学生进行授课,而学生始终在专业化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课堂上完全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生机与活力,而且,学生们对这些枯燥而乏味的通信技术也不能产生兴趣,在课堂上备受煎熬,再加上老师也不注重学生实践性的练习,这与现代社会的需要严重脱节,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或许会取得高分的好成绩,但却不能与人进行交流与沟通,不能达到企业需要的标准,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二是教学方向不明确。我国当前的高职通信技术教学却不尽人意,老师的教学方向依旧是以教材大纲为依据,不去顾及市场的变化,没有职业性,方向不明确,是在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努力,并没有找到正确的教学方向和模式。
三是缺乏师资力量。要想培养出专业化的学生,就必须要配备专业化的老师,但大多数高职院校因为对社会的认识不够深刻,师资力量建O不够,这样的教学过程就没有针对性和专业性,只能按照书本知识进行笼统的讲解,不能与企业发需要、社会发展及市场竞争相结合,也不能让学生认识到当前经济的变化,不能与社会发展同步,与职业岗位脱轨,根本达不到教学的实效性。
四是理论与实践脱节。通信技术是一门现代化的技术,是当今生产、生活中离不了的一项高新技术,因此,除了要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以外,更要加强交流与沟通,学以致用才是目的,但就当前高职通信技术专业教学的现状来看,大多数老师在讲台上讲的滔滔不绝,而学生听的却是昏昏欲睡,整个课堂教学在“一言堂”中结束,学生学不到实用性的东西,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根本不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起来,失去了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本质。
二、校企合作方案探究
(一)校企合作的课程体系建设
从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出发,根据通信行业发展的现状以及产业链职业岗位对人才技能的要求,从职业分析的角度入手,以培养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核心,建立通信技术高职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根据职业技能鉴定和评价标准,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开展课程体系的建设,以通信行业产业链的数据网络、程控交换网络、移动通信网络、传输网络岗位群为核心,构建“校企深度融合,课证相互融通”的通信技术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二)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建设
要保证校企合作的有效实行,需要建立起校企合作的校外顶岗合作实训基地。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每年至少一个半月以上的顶岗实习机会,同时为专业教学的教师提供一个月以上的企业实习机会,以了解岗位发展的状况以及最新的技术和要求。高职院校定期与通信企业合作,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生产性的实训基地,集生产、销售、维护于一体的通信产品的产业链,为学生提供有真正意义的产品研发岗位、销售岗位、维修岗位的实训环境,同时为教师的科研立项提供实验环境,更为校企合作的课程设置、教材开发、科研项目的研究提供便利。要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重点的位置,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学生实践创设环境和机会,使学生成为企业生产服务第一线急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三)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
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让学生能够真正的体验岗位实践。在顶岗实习期间,对学生要以企业正式员工来看待,按照企业员工的标准对学生严格要求,让学生感受到真正的岗位能力要求,这对于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和经验的积累十分有利。学校可对学生进行短期的岗位初步培训后,按照岗位要求安排学生参加顶岗实训,企业可给予学生相应的实习补贴和福利待遇。一般来说,对于岗位实习的补贴标准可参考企业的试用期和非试用期标准来给予。在合作企业批准的情况下,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可以实行岗位轮换制,以使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各种岗位的要求,为后续的学习和就业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陈亚琨,毛瑞,宋腾。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力通信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J].中国培训,2016(22):220.
[2]李婷。应用技术型大学通信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探讨[J].中国培训,2016(20):67.
[3]赵新亚。高职高专通信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J].中国市场,2015(02):157-158.
[4]黄沛兰。浅谈高职《通信系统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科技资讯,2014(30):191.
一、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据调查,我国23个省(不包括自治区、直辖市)目前平均每省拥有各类技校近百所,在校生省均20余万人,每年毕业生省均10万余人,就业率均高达90%以上。技校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就业率连年居高不下,且供不应求。技工院校的发展前景似乎一片大好,但同时有一个现象不容忽视,社会对相当数量技校毕业生的素质与能力评价并不高,多数企业对毕业生的定位是简单的操作工人,而非现在社会和企业所真正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当前,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是技工院校和企业在人力资源开发上的共同目标,在企业生产岗位上进行锤炼,是高技能人才成长的关键。因此,校企合作是技工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校企合作的核心是将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实际需求紧密结合,这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然规律,应作为一个重要的理念贯穿于学校办学的全过程。校企合作是企业“量体裁衣”式地培养后备劳动者最有效的方法,也是企业发挥高技能人才培养主体作用最有效、最直接、最经济的方式和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可使学生更加适应企业、行业、社会的需要,缩短技校毕业生与企业的磨合期,降低企业的培训和劳动成本。同时企业可以储备优秀的技能人才,提高企业职工队伍的素质,是一个互惠互利,双赢的必经之路。
二、开展校企合作的对策
制度创新。校方可组织、调动由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企业行业和技工院校代表以及有关方面专家,共同制定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发展规划,确定培养方向和发展目标。技工院校亦应建立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研究校企合作模式和制度。学校要选派教师到企业跟班生产实习,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现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工艺等问题。逐步将学校开设的部分专业课或实习指导教学课程交由来自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逐步建立“企业教学咨询”制度。鼓励企业为院校提供实训设施设备;通过生产岗位上的“传、帮、带”,进一步强化技能操作训练,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安全生产、劳动纪律和团结协作意识,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实训实习培养制度。有双方制定的制度做保障,校企合作之路会越走越宽。
管理创新。校企双方通过共同研究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课程体系和开发高技能人才的教材,共同选定培养高技能人才师资,并实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计划。逐步实现专业设置与用工需求零距离、课程设置与企业活动零距离、教学内容与岗位技能零距离,进一步提高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争取取得专业对口和有条件的企业支持,形成“品牌”合作联盟;通过联合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写培训课程和教材,确定培训考核方法,形成品牌专业,让校企合作的真正内涵体现在教学和培养学生的技能上,为企业输送符合要求的人才。
市场创新。遵循市场经济规则,签订合作协议,探索订单合作、投资合作、教学合作、研发合作及产业合作等多种模式,努力形成共生共赢的校企关系。以确保校企合作的目标,这同样是校企合作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保障。实行根据企业用人“订单”进行教育与培训,也是目前探讨的新模式,实践证明是最有效的。企业依托技工院校进行新职工的培养和在职职工的培训,与学校签订人才培养合同,优先录用合作院校的毕业生,积极参与教育与培训活动,根据市场要求确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学习成果评估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新途径。
三、校企合作的实践
哈尔滨技师学院是由五家实力雄厚的技工学校合并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专业院校。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尝试,逐步建立了适于学院自身发展的校企合作关系。合校以来,成功搭建与哈尔滨德力电气有限公司、哈尔滨博实物流设备有限公司、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光学仪器厂等多家公司企业的校企合作平台。其间,哈尔滨技师学院与各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书”。协议中哈尔滨技师学院提出在合作中为企业提供多项服务。
2009年7月6日至8月15日,哈尔滨技师学院派遣教师到黑龙江杭奥电梯公司现场实践。其间,电气系与该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并实施安全教育(人身安全、维保工地安全),使教师了解电梯相关法规、安全标准,并参与维保、提高操作技能。通过此次“教师深入企业学习”的合作活动,使学院教师耳目一新,并以教师为媒介将市场中电梯行业的新技术、新知识、高科技智能控制等新技术带回学校,使教学不脱离实际。随即哈尔滨技师学院与黑龙江杭奥电梯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不但从学生就业方面,而且教师可随时参与企业实践,并做到具体量化,把校企合作真正落到实处,而不流于形式。今后还将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将电梯实训场所设置在电梯公司的安装现场, 学生在现场进行实地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进而改善电梯专业学生就业出口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