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鸟鸣涧》原文及翻译【6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王维《鸟鸣涧》原文及翻译【6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鸟鸣涧王维 篇1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6、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7、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鸟鸣涧王维 篇2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艺术;自然

我国的山水诗起源很早,但直到晋宋之际,完整的山水诗才冲破玄言诗的樊篱而蓬勃兴起。到了盛唐,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诗派,成为万汇毕集的盛唐诗流中的一股清泉。王维在山水诗方面取得了杰出成就,达到了出神入化、妙意天成的艺术境界。其最大特色是由形入手而求神似。严羽说:“诗之极致有一,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谢榛说:“诗无神气,犹绘日月无光彩。”他们都把“传神”作为诗歌创作的最高艺术标准。王维的山水诗能以情致见长,韵味取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王维诗中表现的是心中的山水,赋予山水以人的情思。“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芙蓉花是诗人自身的写照。“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孤芳自赏的高人雅士就是诗人的自画像。“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这是形象化、艺术化了的禅宗空寂观的表现。“山川秋树苦,窗户夜泉哀”(《哭褚司马》);“野花愁对客,泉水咽迎人”(《过沈居士山居哭之),这两首诗都是哭友人之作,诗人真挚的感情使山水动了情,与自己共鸣同悲,才出现了树苦、泉哀、花愁、水咽的感觉。高明的艺术家需要敏锐的感受力,他们感受的往往是人们心有所感却难以捕捉和表达的。如:“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诗人置身于朦胧碧绿的氛围中,那苍苔的绿色,仿佛向诗人袭来,这种感觉是多么微妙传神。再如:“轻纨觉衣重,密树苦荫薄”(《苦热》);“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境中”(《敕借歧王九成宫避暑应教》)等。这些诗句都经过了诗人主观情思的熔铸,妙造自然之趣,情韵悠长,诗味隽永。

其次,王维山水诗能刻划出山水的性格。“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才算是美的”。如:“千山横黛色,数峰出云间”(《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大壑随阶转,群山入户登”(《韦给事山居》),“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送梓洲李使君》)。万象纷呈的群山,有的壮阔、有的幽秀、有的空旷、有的雄奇,各个具有丰富的个性特征,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

同是山涧的飞瀑流泉,在诗人笔下却情态各异。如:“瀑泉吼而喷,怪石看欲落”(《燕子龛禅师》),状出急瀑飞泉不驯服的性格。“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幽咽泉水的低唱反衬出深山古寺的静寂幽深。再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垂直升腾的孤烟,雄浑的落日正是塞外的典型风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刑桂州》),《红楼梦》中香菱也说,“这‘白’、 ‘青’两个字,也似无理,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尽”,一语中的。第三,王维山水诗还表现在他善于表现画面的动态美。古人说:“全篇工致而不流动,则神气索然。”“形体虽具,不可无啼声”。可见要传景之神需写其动。如:“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蔼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入处宿,隔水问樵夫。”(《终南山》)白云在山顶飘动,时开时合。弥漫于山间的青蔼时有时无,山岭时阴时晴。诗人和樵夫隔水问答,回声在谷中回荡,更衬出终南山之空旷深广。

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色还体现在表现手法的提高与丰富方面。

首先,他的山水诗具有自然天成的本色。《文心雕龙·原道》云:“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赉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鳇。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如:“冬中余雪在,墟上春流驶。风日畅怀抱,山川好天气”(《晦日游大理苇卿城南别业四首》),“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西东,浣纱明月下”(《白石滩)等,都是用自然之语绘自然之景,达自然之情,不假雕饰而意到辞工。

其次,王维山水诗构图独具匠心。“诗不患无景,而患景烦”,这是山水诗景物取舍的经验总结。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静”是春山的主要特征,仿佛听得见桂花落地之声。月亮一出惊醒了栖息熟眠的山鸟,它们时而发出一声声的呜叫,增添了春山的静谧。又如:“吹箫凌极浦,日暮送夫君。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欹湖》)用景物的描写烘托出悠悠的别情,幽咽的箫声伴随着他渐行渐远,消失在湖口,只见那青蔼的山峰上卷着多情的白云。景物简明而和谐,画外的景色却引人遐想。纸墨尽处,余味无穷。

王维山水诗长处还表现在构图经营位置。如:“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新晴晚望》),“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桃源行》),“日隐桑柘外,河明闾井间”(《淇上即事田园》),“山下孤村远树,天边独树高原”(《田园乐》)等,克服了平面图的呆板,成为活生生的立体图画。第三,山水景物的开铺设色也很有特色。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如:“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中》)“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红牡丹》),“古壁苍苔黑,寒山远烧红”(《河南严弟见宿弊庐访别人赋十韵》)。在王维诗歌的调色板上,色彩是如此丰富,准确地再现出自然界呈现给我们的五彩缤纷的色彩。

色彩不仅要丰富,还要和谐。“设色不以深浅为难,难于设色相和。和则气韵生动,否则形迹宛然,画无生气”。“相和”就是指颜色调配得和谐,铺什么彩设什么色要和诗歌表现的客观环境及作者的情致协调一致,融合无间。如:“清冬见远山,积雪凝苍翠”(《增从弟司库员外觫》),“青草肃登陂,白云移翠岭”(《林园即事寄舍弟觥》), “连天凝黛色,百里遥青冥”(《华岳》)。

王维山水诗的语言,不钩奇抉异而又洗脱凡近,“语淡而味终不薄”(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如:“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辉”(《送别》),“带”字状树木依依不舍,挽留行人。“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归嵩山作》),“满”字写出了落日余辉洒遍大地的美景。“青菰临水映,白鸟向山翻”(《辋川闲居》)“翻”字状出了白鸟在山中翱翔的雄姿。这些字俗字见奇,常字见新,朴字见色。王维山水诗语言的功力还表现在炼字的工稳上。如“青山横苍林,赤日围平陆”(《冬日游览》)的“横”“围”;“月迥藏珠斗,云消出绛河”(《同崔员外球宵寓直》)的“藏”,“出”;“槐色阴清昼,杨花惹春暮”(《送邱为往唐州》)的“阴”、“惹”等等。这些字贴切稳妥,出人意料之外又在常理之中,使景物生姿添色,让诗意醇厚隽永,成为“一字见境界”的典范。

王维的山水诗,既有精细的刻划,又注重完整的意境;既有明丽的色彩,又有深长隽永的轻微;既包含哲理,又避免了枯淡无味的表述,而且风格多变,极富艺术创作性。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的创作正是在诗情和画意的互相渗透和发生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艺术,不愧为百花争艳的盛唐诗坛的一支奇葩。

参考文献

[1][梁]刘勰著,1958.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宋]严羽著,1961.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3][明]谢榛,四溟诗话;[清]王夫子。姜斋诗话(合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4]彭定求等校点,全唐诗[G].北京:中华书局,1960.

[5]曹雪芹,高鹗著;启功、张俊等整理,红楼梦[M].北京:中华书局,2005.

鸟鸣涧王维 篇3

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唐李白《独坐敬亭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水: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朱熹)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

山水:

日照香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

田园:

昼出耘田夜积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范成大)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鸟鸣涧王维 篇4

关键词: 小学古诗教学 意境 教学方法

对于小学生而言,古诗词无疑是难点,能够让学生走进古诗的意境就很不容易,更不要说完成群文阅读的任务了。对于古诗而言,群文阅读主要难在内容繁多,时间很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既让学生得意境之真趣,又收方法之功呢?

一、见“文”亦见“生”

在指导学生进行古诗的群文阅读时要涉及文本的组合与议题确定,要有效解决好这个问题,就要见“文”亦见“生”。

(一)引领学生对文本的关联度进行关注

教学“鸟鸣涧”这首诗时,就可以选择“竹里馆”、“鹿柴”这样的古诗同时进行群诗的阅读教学,可以设计这样的议题:理解以动衬静的写作方法。这三首诗组合在一起是合理的,因为它们的写作者都王维,而且均为山水诗,都运用了以动衬静这种写法,都体现了恬淡祥和的特点。这样组合起来进行教学,学生不仅会对以动衬静这种写法有深入、全面的认识,而且会对山水诗有系统的认识,进而对诗人王维有深入了解,深刻地理解诗人恬淡祥和的风格特点,学会以诗读人。

(二)注重学生的可接受程度

选择议题时应该对文本的内在特性有所关注,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生的可接受程度,即我们提供给学生的教学内容学生能否理解。前面选择的这三首古诗,有着共同的特点:王维的诗、山水诗、衬托写法。但是这里又有一个选择,是让学生感受王维山水诗所表现的静美呢?还是以衬托作为主要问题呢?经过分析,不难看出,如果从可接受的角度看,衬托写法更容易为小学生所接受。第一个问题的涉及面较宽,不易把握,运用衬托手法就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时有具体的着力点。运用此法,学生理解古诗就容易了,甚至可以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衬托这种手法有比较广的涵盖面。例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这是在用声音衬托寂静,“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是在用光衬托深幽。从知识本身来说,显得比较深奥。特别是手法之间的差别,小学生理解起来不太容易。教师需要采取深入浅出的方法,只交代以动衬静这个比较浅显的写法,这在小学生的可接受范围内。

二、“意境”与“方法”要兼顾

(一)引导学生品悟古诗意境

1.运用想象

引导学生领悟古诗的意境,就一定要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这样才能进入古诗的意境中,体悟古诗的意境。如果无法进入意境、体悟到古诗的意味,就永远不会真正读懂古诗。在古诗的群文阅读过程中,看似阅读的量明显增加了,但是,还是那个重点。还是以前面的例子为例,虽然阅读的中心议题是了解以动衬静的写作方法,但是,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不是用语言直接讲给学生,而是在引导学生品味意境的过程中让他们自然而然地发现。教学“鸟鸣涧”这首诗时,教师巧妙设计了一个问题:从哪些词句中你可以感受到静谧之美?然后让学生默读、思考,主要引导学生抓住“空”“惊”这两个词进行想象。“空”这个字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在春山的月夜中,那独有的静态之美,“惊”这个字无疑会令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会体验到月亮的皎洁光芒让静谧的山林在一瞬间所发生的突然变化。体悟至此,学生就好像进入其间一样,甚至连小鸟的“惊动”“惊醒”与“惊喜”学生都感受得到。这个时候,这“惊”与“鸣”山林的静幽被打破了,变得活跃起来。这样的想象,为下面引导学生理解以动衬静的写法打下了良好基础。

2.引导朗读

对于群文阅读,采用比较多的方式是默读、跳读等方式,这样做是为了节约时间思考,一般不采用朗读的方式。然而,古诗阅读却有特殊之处,特别是古诗的群文阅读,必要的默读当然需要,但是朗读是重点。只有经过朗读,学生才会有所感悟理解。朗读的作用主要是能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逐渐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诗的意境。例如,教授“鸟鸣涧”的群诗过程中,就可以先让学生朗读,使学生通过想象进入“夜静春山空”的意境之中;用朗读的方式处理后面的两首古诗,这样,古诗意境就会得到有效凸显。

(二)在提炼统整中彰显群文阅读的作用

1.借助于提炼

“互文共现”是群文阅读的重要作用,“互文共现”就是引导学生阅读时进行联系与比较,寻找文本特性,这种特性可以是主题、表现手法,相同内容的不同表达也在此范围内。可以说,联系比较策略,是让学生学会群文阅读的主要手段。教学“鸟鸣涧”的群诗过程中,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感受诗的意境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诗中,诗人所渲染的是春夜山中的静美之景,但是写了花落、月出与鸟鸣,这是为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激烈地讨论起来,很快,他们就发现了作者的写作艺术:以动衬静。只有动的衬托,春夜山中的静谧才突出,才有了美的效果。实际上,这一过程就是提炼的过程。

2.借助于统整

群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逐渐形成统整能力,通过对群文的系统感悟、分析,学生会逐渐了解统整,并会在阅读过程中逐渐养成统整的习惯,形成统整的能力。以“鸟鸣涧”的群诗教学为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提炼出第一首诗的“以动衬静”的手法后,教师进一步引导:要求学生系统阅读这三首诗,寻找其中的共同点:山水诗、安宁之美、以动衬静手法,在此基础上,教师交代诗人的生活背景,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审视古诗,对诗人王维有比较全面的认识。这样,由一首诗到一组诗,由一组诗到诗人,再到诗人的同类诗;通过统整,学生对诗人的人文情怀与性格特征等有了深刻认识。

三、引导学生拓展延伸

(一)让学生在内容上延展

例如,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这两首古诗时,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展开想象,进入诗中的意境,引导学生通过联系、比较体悟到诗人杨万里笔下的荷花那种不同凡响的美。有了这个基础,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内容上延展:利用图书、网络查找作者的其他有关荷花的诗,进行分析比较;也可以以荷花为主题查找其他诗人的古诗。这样,就达到了以一点成线、以线成面的延展目的。

(二)让学生在方法上延迁

例如,在教学“鸟鸣涧”这部分群诗的最后阶段,教师可以再一次把在课前诵读的诗句呈现给学生,启发学生思考,从中领悟“以动衬静”的写法。一旦又一次地诵读这些诗句,学生就会发现,尽管是早已熟悉的,但还是有新的收获,体验到古诗写作方法上的独到之处。成功的感觉会令学生做深入思考,逐渐养成思考诗句写法的习惯,在联系与比较中学会鉴赏诗句。

参考文献:

[1]孙芳铭。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诗――浅析几首古代诗词[J].江苏教育,1982(09).

[2]单晓婷。肩膀[J].新少年,2009(06).

[3]段永明。古代诗词之“情趣”[J].新语文学习(小学高年级版),2012(12).

[4]郭素花。如何正确指导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4(Z1).

[5]胡明亮。古诗教学应注重“读”的训练[J].黑龙江教育,2001(09).

[6]董庆佳。引入多元智慧理论探索古诗教学新模式[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08).

[7]张大秀。优化古诗教学,培养学生能力[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10).

[8]张俊英,李家根。小学古诗教学探讨[J].教学与管理,2002(11).

鸟鸣涧王维 篇5

《鸟鸣涧》是王维的名作,诗曰: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评论家们常引僧肇《物不迁论》中“必求静于诸动,故虽动而常静”的话来解读此诗,认为“此诗写一种极静极幽的境界,却采用以动形静、以有声形无声的辩证手法”(马茂元选注《唐诗选》)。这当然是极有见地的,不过,如果我们承认“诗无达诂”的话,那对此诗的理解还可以更宽广些。

首句“人闲”,有异文作“人间”,抛开版本的因素不论,作者似有意将首两句写成对仗,故本文取前者。至于“桂花”是否为月光的代称,历来也有争议,考虑到第三句对“月出”的点破,则第一句不应先有月光的来临,因为诗的前二句与后二句显然有一个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另外也有学者考证出确实有春天落花的桂树品种,这样一来,诗中的时令物候也不存在矛盾,退一步说,即使春天不会出现“桂花落”的景象,这也不成为一个问题,至少在王维那里不是问题,他既然能画雪里芭蕉,为什么不能写春天桂花落呢?芭蕉在佛教中是种别具象征意味的植物,而王维这里所写的春桂也不妨作如是观。

回过头来看整首诗,前二句重在对静与空的表达。桂花本为极细小之物,桂花夜落而能为人感知,足见人心之安闲与夜之静谧,“夜静春山空”更是补足了这个意思,诗人还在空间上点出了“空”字,由此,这山谷就给人留下了安静空灵的印象,而诗中之人也正以“闲”的状态呼应着是时是地的环境。可以说,在诗的前二句里,人的心灵与外物是同归于寂的,夜静、山空最终都指向心灵的静与空,然而,这一和谐的状态却被打破了。

后二句中,由于月的出现,此前的静与空统统消失。月光洒满春涧,照亮一切景物,山不再“空”,鸟鸣断续,叫声回荡山谷,夜亦不再“静”,尽管有人会说这是以动衬静,类似于“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的表达法,但无论如何,这只受惊的鸟确是叫了,而且还叫了数次(“时鸣”)。因 www.fa55.net 而,我们可以说这首诗实际上写的是从空到满、从静到动的变化过程,当然,静也是一种空,是声响上的空,是故我们也不妨说,此诗表现的是诗人对“空”的领悟。

如果诗中之人的心灵与那个自然是相通的,那此时的他一定无法再继续“闲”下去,或者说,他的心从一开始就没有做到真正的“闲”。正因为他的心没有完全死寂,他才能感知到月出鸟鸣,才能觉察出自然的律动,这情形像极了佛经里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坛经・行由品第一》载,六祖慧能在广州法性寺听印宗法师讲《涅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惠能的话就好像是专为这首诗中的人而发:不是月出破坏了空,也不是鸟鸣搅扰了静,一切的变化不过是心灵悸动的体现罢了。如果诗中之人就是王维自己的话,那他应该算是一位“仁者”,做“仁者”没什么不好,仁者活在人间,心中不能忘情,因此才能保持一份生机。

对“空”的向往终归失败了,正所谓“念念说空,不识真空”(《坛经・般若品第二》)。从这种意义上说,《鸟鸣涧》终究还是一首人间的诗,而王维的另一首名作《辛夷坞》则是一首超越的诗: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胡应麟在《诗薮・内编》卷六中感叹:“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他举为例证的王维两首五言绝句即是《鸟鸣涧》和《辛夷坞》,“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后人循着这条思路,对《辛夷坞》中的佛理进行过许多精彩的阐发,但胡应麟所说只是他的阅读感受,并且这感受还颇为玄妙,至于诗中到底体现了哪些“禅宗”意趣,则并未明言。

辋川有王维的别墅,那原是宋之问的庄园,说它是庄园或许并不恰当,因为它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高墙大院,而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区域(参陈铁民《辋川别业遗址与王维的辋川诗》),在那里,王维能够看到渔夫樵子,偶尔遇见田夫野老。现实中的辋川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但在《辋川集》中,王维却反复说着“空山不见人”(《鹿柴》)“深林人不知”(《竹里馆》)“隔浦望人家”(《南》)“涧户寂无人”(《辛夷坞》)“畏有山僧来”(《宫槐陌》),他有意将他人排除在外,从而让辋川别墅变成一个无人打扰的、寂静空灵的场所,可以说,王维在这组诗中所写的环境已经不纯是自然的,他因心造境,构建出一个能够承担其理念的地方。他在写作《辛夷坞》时,是否真切地看到了辛夷花的开落已不再重要,甚至那几句诗也可视作是其《寄崇梵僧》 “落花啼鸟纷纷乱,涧户山窗寂寂间”的翻版。

萧驰先生推断王维这类山水小品的写作“应当与其在修禅中的某些觉受有关”(萧驰《佛法与诗境》),笔者也认为在这些诗歌中,诗人的觉受是第一位的,而作为触发觉受的媒介――自然景物则是次要的,这是我们解读《辛夷坞》的一个前提。五祖弘忍曾说:“大厦之材本出幽谷,不向人间有也……故知栖神幽谷,远避嚣尘,养性山中,长辞俗事,目前无物,心自安宁,从此道树花开,禅林果出也。”(释净觉《楞伽师资记》)“道树花开”不禁让人联想到幽谷中的那株辛夷树,因此,弘忍的这段话可能就是《辛夷坞》的一个写作起点,而此诗的出现也并非仅仅是为了唱和裴迪的同题诗作。

与创作起点往往不只一个相似,一首诗的意旨归宿也常是多向的,这应当成为我们解读《辛夷坞》的又一个前提。辛夷树说不上高大,但辛夷花色泽鲜艳,香气浓郁,它们绽放枝头,是对生命力的最好展示。正是得益于生机的存在,自然万物以及人的心灵世界才能丰富多彩,这就是佛家所说的“色”。《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云:“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果然,辛夷花都凋谢了,繁华终成过眼烟云,从开到落的生命历程象征着从色到空的转化,“空”才是“色”的本质。而更加值得玩味的是“纷纷开且落”一句,它要表达的不是单向地从开到落,而是开与落的循环往复,花开花落,周而复始,用《心经》里面的话说,即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与《鸟鸣涧》相比,《辛夷坞》对空、色的理解显然更进了一步,“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苏轼在《送参寥师》中的这句诗堪称是对《辛夷坞》的最好评价。在前诗中,诗人执着于对空的追寻,因为他还没忘情,也不明白“色即是空”,所以他失败了,而在后诗中,色与空不再对立,当他领悟到这一点时,他便超越了对空的迷惑,“万念俱寂,身世两忘”。方东树说王维的诗“高华精警,极声色之宗,而不落人间声色,所以可贵。然愚乃不喜之,以其无血气无性情也。……称诗而无当于兴观群怨,失之旨,远圣人之教,亦何取乎?”(《昭昧詹言》卷十四)方氏中诗教的毒太深了!对于这样的批评,王维应该会觉得欣慰,因为他想要的恰恰就是“无血气无性情”。

鸟鸣涧王维 篇6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典雅》;禅宗

王维的山水诗歌一向为学者所称颂,其诗最大的特色即“诗中有画”,诗句描绘了生动逼真的山水风光,营造出清幽绝俗的意境,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的人生哲学。本文主要是从《二十四诗品》中的《典雅》一品入手,分析王维山水诗歌中的典雅这一审美意境的体现,同时探讨诗人创作时形成这一诗风的渊源。

一、《典雅》一品之解读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中《典雅》章这样写道:“玉壶,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荫,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三句话分别代表着典雅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玉壶沽酒,在春雨霏霏的日子里,与文人雅士一起赏雨于茅屋之中,左右修竹围绕。这是得意时的典雅,得意而雅致,实属不易,那是张扬时的收敛。第二种境界中有幽静的环境,闲适的人。在晴朗的日子里,抱琴而沉眠与绿荫之下,白云卷舒,群鸟相逐,瀑布飞泻而与岩石的冲击声、鸟鸣与琴声相互和鸣,是何等的雅趣!这是闲适时的典雅,是一种审美的取向。最后一种境界表现了一种风格与心态,花落而无言是一种命运的安排;人淡如是一种选择,就像选择了清冷的秋天,在霜雨中显现自己的清逸一样,当理想与现实格格不入时,人选择了淡泊,那么富贵浮云,无关名利,坦然接受生活给予的种种烦忧,保持一份恬淡的心境,这是典雅的风骨,是典雅的升华,最能体现一个人的高洁品格。这段诗论,以典雅的语言,列举了一系列典雅的形象,形象地呈现了作为中国古典美学重要范畴的“典雅”的含义。它包含了以下三层含义:艺术形式上的朴素性;艺术意境上气韵的生动性;审美趣味上的超俗性。茅屋、修竹等这些自然的景观无一不是按照自身的生命节奏自由自在地呈现着、运动着,无言而生动,平易却尽显高古超凡的风韵。这三方面的美学意义,构成了“典雅”这一美学范畴,突出而集中地体现出中国古典文化的审美理想

二、王维山水诗之“典雅”

王维重视自我在体验自然的过程中所获得的超脱世俗的愉悦和对理想的追求,所以其诗突出特点是主客一体的艺术表现手法,营造出有着无限意味、有说不出的美的意境。王维摆脱了尘世的纷杂,走进大自然,在这个没有干扰的世界里享受心灵的静美。王维在自己的诗中也多次写到了自己闲居静坐的乐趣。比如: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静谧的空林,静坐的诗人,幽独的情怀。闲居静坐,焚香诵禅成为诗人在这个尘世中的精神寄托,他将身心寄托于佛教这个精神王国和清幽寂静的山水之中,与山水融合在一起,形成无欲无求、冲淡宁静的生命情调。而这种情调不期然而然融入山水诗中,形成了清幽淡远、深邃含蓄的诗歌意境。诗人以闲适心情,去观照自然万物,书写于笔端,勾画出精美、澄旷的境界。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诗人用心来欣赏这自然中隐含生机的空静之美,那空山青苔上上的一缕夕阳,那清泉石上的一抹月光,那静谧夜晚弥漫的桂花飘香,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自由自在,没有孤独,没有寂寞,只有一片空灵的寂静。这种对自然永恒之美的感悟,正是诗人的真性情与自然之真的相融、相痛,也是诗人冲淡、自由、超脱的生命情调的外露,不加雕饰,自然天成。王维的山水诗用朴素、自然、简单的事物名词,组成了一幅幅静美的自然之景,没有华丽、浮夸的辞藻,“空林”、“幽篁”、“空山”、“春涧”等词语相互组合,直白地描写了景象,整首诗读起来却给人一种空灵清妙之感,这种朴素的艺术形式正是《典雅》一品的体现。而诗中的自然之物组成的山水之景体现出的充满自然生机的空静之美正是《典雅》一品在诗歌意境上的体现。同时王维诗歌中所描写的闲居静坐、弹琴吹箫的乐趣即在审美趣向上的超俗性,也就是典雅的体现。

三、王维山水诗“典雅”之探源

王维山水诗中“典雅”体现在诗歌清幽单元、深邃含蓄而又富有自然生机的意境之中,以及诗人在诗中所体现出的超脱世俗、冲淡自由的人生态度。王维的这种典雅诗风的形成自有其社会背景和主观内因存在。

王维的山水诗内容上多表达了适意自然、远离世俗的人生态度,这与当时盛唐时期的隐居风尚有着很大的联系。隐居对盛唐士人一生的出处行藏有着重要作用。入仕之后的隐居是伴随着士人面对现实的失意和矛盾而来的。其中一种人因理想与现实的不一致,辗转于精神的失意,以诗抒郁闷,另一种人则是寄情自然,随缘任性,过着隐居的生活,摆脱世俗中的种种矛盾、缓解失意,置身于自然之中以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追求超脱的精神享受。这就是王维的隐居生活,体现了“人淡如菊”的高洁品格。当时隐居风尚中的人生哲学影响着王维的诗歌创作。士人对于儒释道的接受并不是从思辨的角度,而是把它们当作既有的文化成果来接受,表现为儒家的人生态度、道家的生活情趣、佛教的行为方式。他们有着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自由舒展的生活方式,注重心性。从士人对这三家的接受取向来看,都是基于理想人格、精神自由的追求,而与儒家之入世、老庄佛禅之出世的终极要求、理论归宿有着很大的距离,也并不顾及各家的最终指归。这样的人生哲学影响着王维山水诗歌中体现的“典雅”的人生态度与追求。

王维受其母亲的影响,从小接受佛教熏染,广泛涉猎佛家经典,成年后追随禅师修习禅法,晚年更加笃信佛教,归心于佛,留下的作品中大多呈现受佛教思想影响的痕迹。其中禅定思想对于王维诗歌创作有着重要的作用。禅定是佛教最常见的修炼方式之一。修习禅定有六法:静、止、定、观、觉、同。静、定、止、观是对修习的要求,觉、同则是修习时的心理体验,此时的修习者思绪空明静寂,感觉会发生极大的变化,比平时任何时候都要敏锐,耳朵可以捕捉到极其细微的声响,眼睛可以看到极其细微的变化。王维的诗歌往往能在最细微的地方表现最独到的诗意。他的诗歌中有最细微的观察,如“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有着最神奇的听觉,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这些最细微的感觉营造了王维山水诗歌中富有生机的空静之美。

盛唐时期的隐居风尚影响了王维山水诗歌中远离尘世题材内容的选择,流露出超凡脱俗、开阔心境、随缘任性的人生态度,而佛教禅宗中的禅定思想则影响着诗歌清幽淡远而又饱含生机的意境的营造。这两者对王维山水诗歌“典雅”诗风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项目名称:浙师大实践教学成果。指导老师:首作帝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