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资料(最新7篇)

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中秋节资料(最新7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有关于中秋节的资料 篇1

关键词:传统文化;实践活动;自主

一、活动背景

中秋文化的魅力,使中秋成为非常有凝聚力的节日。根据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让我们小学生在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来临之际,亲自体验中秋节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将相继开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研究系列活动之一――走进中秋”这一传统节日文化的研究活动。

二、活动方案

(一)主题

走进中秋节。

(二)目标

1.加深对中秋节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感受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源远流长,增进对传统文化的探究情趣。

2.切实锻炼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及调查访问的能力。

3.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成功感,培养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

式,增强自信心。

(三)人员

五(1)班师生。

(四)时间

2012年9、10月份。

(五)注意事项

1.活动在指导老师或组长的带领下有序进行,注意安全。

2.调查采访时态度诚恳,注意文明礼貌,做好相应的记录。

三、活动实施

(一)准备阶段:提出主题,合理筛选,制订计划

1.预设铺垫,引入主题

3.引导思考,生成课题

3.指导研究方法和汇报方式

4.分组选定研究课题

5.制订研究计划

6.研究活动开题报告会

7.小组修改研究计划

8.总结延伸

(二)实施阶段:组内合作,实践研究,整理资料

1.小组分头行动,分工协作,通过不同的方法和途径获得所研究问题的结果。

第一组:“中秋起源”组

根据计划开展活动,同学们有的上网查阅资料,有的去图书馆搜集关于中秋节的资料。

第二组:“食在中秋”组

同学们到食品批发市场、各大超市,了解中秋节期间人们的购物情况。并拍摄月饼的照片,品尝味道。从实物到图片、文字,最后到自己亲自动手做月饼,做桂花糕,从中感受到活动的无限乐趣。

第三组:“爱在中秋”组

他们到各大商场、超市进行现场调查、采访,了解中秋节人们的活动和中秋节前后最受人们欢迎的中秋节饰品。同学们还学写对联、制作贴画,培养了动手能力。

第四组:“吟在中秋”组

该小组定点定时,集体查找中秋节诗词,并一一理解。资料收集后,又进行了工作的分配:制作ppt,编电子小报,在社区出黑板报等等。

2.整理归纳研究成果,准备汇报交流。

(三)展示阶段:信息交流,动手实践,展示成果

1.交流研究成果

小组代表介绍本组活动获得的成果及调查研究过程中的有效方法。出示相关资料,展示研究成果。其他同学提出感兴趣的相关问题进行询问。

(1)“中秋起源”小队收集了中秋由来相关的典故、大量图片资料等,制作手抄报,制成了ppt,给大家上了生动的一课。

(2)“食在中秋”小队,主要研究中秋节具有代表性的食品即“月饼”的来历、象征意义及制作工序,并模拟操作实践。

(3)“爱在中秋”小队,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主要研究中秋节人们的活动及中秋节风俗习惯的由来,如对传统对联的制法、写法、张贴的讲究等等。活动中,同学们当场写对联,送上全组同学对大家诚挚的祝福。

(4)“吟在中秋”小队通过去图书馆,上网查阅,还有集体学习等途径,以制作电子小报、出黑板报、绘制手抄报,还有以表演诗朗诵的形式向大家展示了他们的成果。

2.归纳总结,班级展示一星期

3.总结延伸

(1)将研究过程及成果展示的资料归类汇编成册,制成专题网页,上传到学校网站上展示,与大家共享。

(2)鼓励继续开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研究系列活动,为下一个传统节日的研究做好准备。

四、活动评价与反思

(一)学生

这样的课真好,走出教室,走进社会,使我们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东西,比如:做调查时如何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如何使用数码相机等。更让我们了解到很多实际问题需要自己动脑筋去解决。我们特别愿意上这样的课,开展这样的实践活动。(陈××)

我是一个成绩在班里不是很好的学生,常常受到同学们的嘲笑。在这次活动中,我在组长的带领下,认真地进行了实践活动。出色地完成了组长分配给我的调查任务,并在交流会上进行了展示,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称赞。通过这次活动,我感受到:我能行!(杨×)

(二)教师

1.以学生为主,提供开放的空间

基于学生直接经验的原则,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课题,选择由他们自主实践和探索,从而有兴趣地对已有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在对“中秋节文化”的研究活动中,学生面向社会,在开放的时空中促进了其生动活泼地发展,发展了综合的实践能力。

2.指导学生阶段活动后进行多种形式的反思

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遇到困难或是自己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候,教师应该建议他们组内召开讨论会。通过与他人的对话,加深对自己的活动进程、进步情况及自己优缺点的认识,从而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本次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还提供了调查问卷供学生进行反思。

3.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提高活动层面

关于中秋节资料 篇2

一、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搜集有关中秋节的资料。就应引导学生首先确定目标,本次要进行搜集的资料是要与中秋节有关的。其次可以从中秋节的简介、节日活动、起源,进行搜集,这样就有条有理了。最后,确定搜集的方式,可以采用到图书馆借阅图书的方法,告知学生在查阅中发现所需的资料,应及时做好摘录,有条件的还可以进行复印。也可以进行调查和采访,引导学生明确调查和采访的问题和对象,然后制作问卷,拟定提纲,准备好记录的工具。还可以上网查找资料,发现有价值的资料,可以用U盘储存,也可以直接存入电脑,整理打印。总之,引导学生根据研究的主题,分别到不同的地点,如图书室,电脑室等,采用不同工具和手段搜集资料,然后通过信息处理,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

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会调查、访问,当好小记者的能力

上面我们讲到了有关中秋节的调查和采访,在设计问卷之前,我们要指导学生掌握调查问卷设计的原则、技巧与要领,掌握问卷设计方法。关于中秋节的调查问卷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参与我们此次的调查,本次调查的目的在于向人们宣传中秋节的知识,唤起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意识。耽误您的宝贵时间,在此向您致谢!(1)请说出中秋节的时间?(2)你知道中秋节的来历吗?(3)请列举几个有关中秋节的习俗。(4)请讲讲你知道的有关中秋节的民间故事。通过这样的调查与采访,学生会更加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也大大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与此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设置问题的能力,在采访时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提高了他们口头表达的能力,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例如,在进行“走上辩论台”的综合实践活动时,我们确定的论题是“上网的利与弊”。活动之前我就根据学生的观点,把他们分为正方与反方。辩论赛开始前,正反两方都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正反两方根据组长的安排,做了明细的分工,各自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先选出三位辩手,再进行资料搜集,提取依据,形成观点,并拥有了充足的事实与道理相结合的论据作为后盾,一切都进行的有条不紊。在辩论赛中,选手们的精彩发言,赢得了阵阵掌声。通过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四、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及时肯定表扬学生的劳动成果

中秋节资料 篇3

中秋节美食资料之传统月饼

月饼是一种美食,也是一种文化,每个地区的月饼都有自己的特色,其中广式月饼皮薄、松软、香甜、馅足,曾今人人避之的五仁月饼如今也杀出重围,成为很多人中秋节必吃美食,像是莲蓉蛋黄味的月饼应该是最受大众青睐的了,甜咸事宜,油而不腻,和家人朋友一同分享也不错。

中秋节美食资料之非传统月饼

有关于中秋节的资料 篇4

关键词:“互联网+”;月饼;生产要素;优化作用

基金项目:江门市2015年度哲学社会科学立项课题研究的中期研究成果(立项编号:JM2015B37)

中图分类号:F713.5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作用研究――以中秋月饼为例

收录日期:2016年11月16日

一、引言

在中国,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一个重要节日之一,且中秋节的风俗习惯与春节有着诸多相同之处,合家团圆是中秋节与春节同样的主题;馈赠月饼,是中秋节人们探亲访友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享受月饼的美味,是中秋节丰盛晚餐中的一道亮丽风景。“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代诗人王建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言七绝,描绘了普天之下众人望月思亲的相惜之情和祈祝来年风调雨顺、万事如意。

二、“月饼经济”引发的行业危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不知从何时起,作为中国老百姓传统节日中秋节消费的月饼,不仅以蓬勃增长的消费趋势流连于平常百姓的家,更是作为传递一千多年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礼物穿梭于大街小巷,奇异地催生了“月饼经济”。“公开数据显示,每年中秋节前的短短一两个月时间,在国内快销领域可以形成一个规模近200亿的月饼市场,而近几年,围绕着“月饼券”,甚至已经衍生出一个类似于“期货市场”的虚拟经济形式。”如异军崛起繁荣的“月饼经济”让充满亲情和乡情的中秋节“变了味”。高价月饼,冲淡了人们中秋节的幸福感;过度包装月饼,消耗掉了大量的森林资源;古董月饼,引发了食品安全问题;早产月饼,导致商家的诚信丧失;加工月饼现场不可视性,掩护了肮脏不堪的黑作坊。受利益的驱动,一些有着几十年月饼生产的企业列入质量门的黑名单中。2016年9月8日,“北京京明明食品有限公司在全市范围内召回生产批号为20160808S001,规格为80g的“板栗月饼”,召回原因为抽验中发现“苯甲酸项目不合格”。北京醇荣居食品有限公司在全市范围内召回“精品红月饼”,批号为20160812,规格为540g。召回原因是抽验发现“防腐剂各自用量占其最大食用量比例之和”项目不符合规定。”受一系列负面因素的影响,月饼生产企业面临行业整顿的危机。

2013年8月22日,中纪委常委会会议强调禁止中秋公款送月饼,有效地扼制了高价月饼市场的发展;2015年9月24日,国家食药监总局“中秋月饼食品安全监管与消费提示”,试图打开那些纠缠在月饼生产过程中的结;“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彻底打破了“月饼经济”持续繁荣的梦想;电子商务在冲击传统月饼市场份额的同时,让老百姓终于可以“认认真真”地消费月饼了。

三、“互联网+”在国内外的应用

(一)什么是“互联网+”。“互联网+”所代表的是一种新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互联网+”在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变化的同时,以其广阔的网络平台带动社会实体经济的改革、创新和发展。

(二)“互联网+”在发达国家的应用。“互联网+”传统行业而产生的智能交通、智能建筑、智能农业、工业4.0等等,无不以巨大的影响力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模式、认识模式和生活模式。而事实上,“互联网+”的应用在美、英、德等发达国家中早就成为国家发展的新常态,并且进入到后发展阶段。首先,美国从“万物互联”走向“新硬件时代”。2015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副院长谷来丰随全球CEO三期游学美国期间,在硅谷参访时受到强大的震撼而发文写到,“在中国举国上下大搞“互联网+”,全国、全社会进一步深度数字软化的时候,美国悄悄地进入了“新硬件时代”。新硬件时代,是以美国强大的软件技术、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为基础,由极客和创客为主要参与群体,以硬件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新产业形态;其次,英国利用“互联网+”平台创新传统商业模式,将未生产的产品设计图发送到互联网上,由顾客投票决定是否生产和生产数量,厂商只是根据投票数量进行生产,避免企业存在产品库存和积压。同时,消费者可以享受到厂价直销和自己满意的产品,实现厂商和消费者的双赢;再次,德国让“互联网+”制造业从愿景到现实。“从事作业的机器人(工作站)能够通过网络实时访问所有有关信息,并根据信息内容,自主切换生产方式以及更换生产材料,从而调整成为最匹配模式的生产作业。它能够实现为每个客户、每个产品进行不同的设计、零部件构成、产品订单、生产计划、生产制造、物流配送,杜绝整个链条中的浪费环节。与传统生产方式不同,新的生产方式在生产之前或者生产过程中,都能够随时变更最初的设计方案。”

(三)“互联网+”在我国的应用。国内“互联网+”理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12年11月于扬在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的发言。于扬认为,在未来,“互联网+”公式应该是我们所在的行业的产品和服务,在与我们未来看到的多屏全网跨平台用户场景结合之后产生的这样一种化学公式。我们可以按照这样一个思路找到若干这样的想法。而怎么找到你所在行业的“互联网+”,则是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2014年11月,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指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2015年3月,在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马化腾提交的议案是《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表达其对经济社会创新的建议和看法。马化腾在他的提案中呼吁,“我们需要持续以‘互联网+’为驱动,鼓励产业创新、促进跨界融合、惠及社会民生,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创新发展。”2015年7月4日,签批、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开启了我国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的新征途。2016年5月31日,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在北京《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6)》,名词“互联网+”入选十大新词和十个流行语,“互联网+”大踏步地走入中国人的生活和工作。

四、“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作用

(一)利用“互联网+”,振兴月饼产业。“互联网+”的好处在于,它可以将月饼产业的生产过程通过数据共享平台传递给消费者,让每个现实的、或者是潜在的消费者都能看到自己将要购买的月饼是在什么样的生产车间、什么样的流水线上、添加了哪些原材料、经过了哪些生产程序而生产出来的,达到让消费者看得明白、买的放心、吃的开心。由此增强消费者购买月饼的信心,增加月饼的需求量。而且通过月饼生产过程的可视性,提高整个行业的自律行为,提升月饼生产企业的声誉。

(二)利用“互联网+”,建立月饼产业创新协作平台。具体做法就是,通过建立月饼生产数据平台,把有资质的月饼生产厂家的数据上传到这个平台上。企业用户可以利用该平台查询最科学的月饼生产工艺、寻找生产资料供应商、企业合作伙伴和产品销售商,获取行业数据和资讯,生产技术和销售服务需求。上传到平台的数据包括,生产厂家的名称、地址、经营范围、生产月饼的种类、生产不同种类月饼的原材料、不同种类月饼的口味和适合人群,等等。

(三)利用“互联网+”,建立不同消费者偏好协同创新平台。为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消费需求,利用“互联网+”建立消费者偏好协同创新平台。将现实消费收集整理消费者的年龄、性别、消费水平、饮食偏好、身体各项功能指标等数据,利用云平台推荐系统,有效地为消费者选择其身体素质和个性偏好等原因所需要的月饼。利用大数据分析,计算不同收入阶层与月饼购买行为发生的关联性,细分月饼消费市场,研发不同消费群体所需要的个性化产品;月饼生产厂家可以购买含有云系统分析的手机客户端服务系统,从而提高生产管理效率和月饼制作效果。而利用记录月饼生产过程的技术,可以把月饼生产过程的数据作为食品信息的一部分,直接供给消费者参考,从而彻底实现月饼的可追溯管理,既有助于食品安全和质量稳定,又能重塑月饼产业。

(四)推进科学技术创新与机器换人革命,创新发展月饼产业。政府部门在加强食品安全监督力度的同时,提供财政资金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研发智能月饼生产机械,逐渐推行机器人换人计划。机器人生产月饼,提高了顾客体验月饼生产过程和购买月饼的欲望,无形中增加了月饼的销售量。因此,月饼制造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协同创新平台制定实现智能月饼的“路线图”,把开发月饼生产自动行走系统纳入到议事日程,尽快实现月饼配料机器人和包装机器人等项目,推进月饼生产企业向科技型、规模化企业转变,提高月饼的生产效率和附加值,把“互联网+月饼”所孕育着的巨大潜力发挥出来。

(五)严格检验检疫监控流程,提高月饼生产企业准入门槛。通过“互联网+”,建立协同信息服务平台,把月饼生产企业的准入标准、生产标准、原材料标准上传到这个平台并公示出来,让消费者获得最大限度的知情权。同时,利用协同信息服务平台了解国家行业管理部门所制定的月饼企业生产标准,熟知生产标准中所涉及到的术语和定义所代表的含义,严格产品分类、技术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签标识、包装、运输、贮存和召回等制度。GB/T 19855-2015月饼标准延伸了GB 19855-2005月饼标准中所涉及到的月饼分类,囊括了更多的月饼种类,在理化指标方面,一些指标的要求和限制也有所改变。因此,政府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要利用“互联网+”开展对月饼生产相关标准的宣传培训工作,向广大消费者详细解读月饼生产的新旧标准及标准性质对比、月饼定义和分类、理化指标等方面问题,以互动的形式由企业对消费者提出的有关问题进行答疑。月饼生产企业也要对员工进行新标准的培训工作,从生产源头进行严格管理和监控。相关管理部门要把参加培训作为月饼生产企业准入的一个条件,检验检疫部门要建立月饼生产原辅料和添加剂备案管理制度,确保企业使用的原辅料符合食品卫生标准,推行电子监管模式,监控使用食品添加剂,提高月饼的内在营养和安全卫生,简化月饼包装过程,提倡使用可食性包装材料和可降解包装物,提升企业的环保意识与产品的经济价值。

(六)“互联网+月饼”,建立产品档案制度。通过“互联网+”技术,建立月饼品种档案创新协作平台,把所有月饼厂家生产的月饼信息全部放在档案创新协作平台上,包括月饼的品种、特性、功能、适用人群、生产厂家、生产时间、包装时间、销售时间等信息做好标识和记录放在这个平台上,消费者通过扫描这些标识和记录就可以清楚地根据自身特点和消费偏好来选择月饼,并实现从产品原料生产前生产过程产品制成进入仓库发货物流到达消费者的整个流程,从而把握产品的质量,实现产品可追溯性。因此,有必要建立产品可追溯制度,完善月饼生产厂家的生产记录,堵住产生产品质量问题的源头,使月饼生产实现从原材料购买、到物料管理、再到餐桌的全程追溯。

主要参考资料:

[1]月饼经济遇冷。时代周报(广州),2013.9.12.

[2]张小妹。三家企业自主召回问题月饼。北青网-北京青年报(北京),2016.9.9.

[3]郭晓静。德国人为什么不提互联网?车云网,2015.2.14.

关于中秋节资料 篇5

5年前,为纪念中国人民建军80周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和秋收起义80周年,电视宣传中心与中共修水县委、县人民政府联合摄制了6集电视文献纪录片《秋收起义》,在中央电视台7套播出,填补了以电视片的形式反映这一重大革命历史事件的空白。

作为曾参加此片开拍仪式的媒体记者,笔者对这部文献片从拍摄到播出一直比较关注,并与该片的主创人员多有联系,几次采访报道。今年是建军85周年和秋收起义85周年,笔者将自己所掌握、所了解的这部电视文献纪录片的拍摄情况及其特色作一回顾和介绍,与大家分享。

修水联合央视拍摄秋收起义文献片

修水县位于江西省西北边陲的幕阜山区,三省交界,九县相邻,不仅山水秀美,而且文化积淀深厚,这里是宋代著名书法家、江西诗派始祖黄庭坚的故里,也是近现代“陈门五杰”(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陈衡恪、陈封怀)的家乡。而让修水人最引以为荣的,还是修水作为秋收起义的主要策源地之一和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

修水是秋收起义打响第一枪的地方,也是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设计制作并率先升起的地方。革命战争年代,修水先后有10余万优秀儿女为民族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多年以来,修水县委、县政府对秋收起义的宣传和弘扬相当重视。据电视文献纪录片《秋收起义》文学本作者、修水县文化广播电视局原局长、国家高级编剧徐盛文回忆,早在1997年县委有关领导就和他说过写部反映秋收起义的电视片上中央台的想法。

徐盛文曾与人合作创作过反映秋收起义的大型革命现代戏剧《幕阜惊雷》,又三次担任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展馆改版的总设计和撰稿,对秋收起义史实比较熟悉。从2005年秋开始,他先后在九江市、庐山、修水县图书馆、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以及安源、文家市、三湾、井冈山等地的革命纪念馆获取了大量丰富的资料,于2006年6月初完成了10集电视专题片《秋收起义在修水》的文学本初稿。江西电视台有关编辑看后认为基础很好,因属于重大题材,必须报省委党史研究室审查批准,由他们负责送审。刚到任不久的九江市委常委、修水县委书记程利民和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等领导对此非常重视,并表示大力支持,几次听取汇报并分别约见作者谈话。7月中旬,在省委党史研究室对该文学本审查通过的批复下达后,县领导明确提出希望由中央电视台拍摄并播出该片。

据徐盛文回忆,在得知修水县领导的想法后,江西电视台理论文献创作室张步蓉主任利用去北京出差的机会到央视去联系,帮忙牵线搭桥。9月13日,徐盛文接到中央电视事节目中心创作部领导来电,认为文学本基础很好,要他尽快去北京面谈。县领导当即派县电视台台长荣年生与他同行,于第二天赶赴北京,拜访时任中央电视事教育部主任的徐晓宁大校。徐主任向两人谈了几点对《秋收起义在修水》文学本的修改意见,极为宝贵和重要。一是将10集合并为6集,每集22分钟,全长132分钟;二是片名改为《秋收起义》,以便被广大观众所接受;三是进一步突出党指挥枪,凸现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

返回修水后,徐盛文和荣年生即向县领导汇报。县政府就此在第111次常务会上列出专门议题讨论,尔后报县委常委会审议批准,将摄制6集电视文献纪录片《秋收起义》列为修水县纪念秋收起义80周年系列活动的重点项目。徐盛文在改稿过程中进一步深化了该片的主题:重点突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公开打出自己的军旗;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使中国革命从此走上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奠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

12月16日,徐晓宁主任专程来到修水实地考察,并与县政府签订了联合摄制6集电视文献纪录片《秋收起义》协议。之后,中央电视事节目中心完成了专家评审、申报立项等一系列工作,并将该片列为2007年度重点项目之一。

摄制组行程2000多公里实地拍外景

春天的修水,山青水碧,满目生机,竞相怒放的映山红,一团团,一簇簇,像燃烧的火焰跳入人们眼帘。2007年5月9日上午,中央电视事节目中心和修水县委、县政府联合摄制的6集电视文献纪录片《秋收起义》开机仪式,在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隆重举行。

该片总编导、已担任电视宣传中心军事节目学会秘书长的徐晓宁大校,宣读了嫡孙、时为军事科学院研究员的毛新宇大校专门发来的贺电。仪式上,时任九江市委常委、修水县委书记的程利民代表县委、县政府致辞;时任电视宣传中心主任的黄国柱少将,时任江西省委常委、省军区政委的王清葆少将等领导,均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东有代表省委宣传部对电视文献片的开拍表示祝贺。之后,黄国柱、王清葆、陈东有、程利民等领导同志一道揭开了盖在一台摄像机上的红绸,标志着《秋收起义》正式开机拍摄。开机仪式,引起中央和省市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包括新华社、香港文汇报和省、市14家媒体在内的20余名记者云集修水,对《秋收起义》开机进行全程报道。

电视宣传中心承担着中央电视台所有军事节目制作和播出的任务,以记录我军改革、建设与发展历程,展示人民军队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光辉形象为己任。为了拍摄好电视文献纪录片《秋收起义》,该中心派出了由经验丰富的创作人员组成的摄制组。按照领导的要求,他们与修水的同志一道,怀着崇敬的心情,踏着当年革命先辈们走过的道路去寻觅、去发现、去创作。

《秋收起义》是国内第一次用电视纪实手法来展现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历史的电视文献纪录片。整个拍摄以修水为起点和中心,全景式展现秋收起义这一伟大历史事件。从2007年5月9日开始进入拍摄状态,摄制组一行头顶烈日,身披风尘,沿着湘赣边界当年秋收起义部队的主要集结地和进军路线走了一圈。出修水,到铜鼓,去安源,奔醴陵、浏阳、文家市,经三湾,再上井冈山,途经30多个地方,外景行程2000多公里,拍摄音像素材达到100多个小时,再加上收集的各种历史文献、音像资料和录制的访谈节目,总长度超过了200多个小时。

以当代人视角解读80年前的历史

《秋收起义》的执行总编导邓新力,是一位资深编导,时任中央电视事节目中心军事教育部副主任。邓新力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醉心于影视艺术,痴迷军事历史。他常年从事电视军事节目的编导与拍摄,多有收获,尤其是他执导或参与拍摄的一批军事历史题材和海峡两岸关系题材的大型纪录片,如《炮击金门》《台湾往事》《不能忘却的历史》等,播出后在海内外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在修水《秋收起义》开拍现场,我与邓新力编导相识后,一直保持着联系,几次采访,内容多是关于《秋收起义》纪录片的拍摄。

电视文献纪录片《秋收起义》共有6集:“暮云沉沉”,“湘赣播火”,“霹雳一声”,“转兵寻机”,“引兵井冈”,“星火燎原”。每集片长22分钟。就是这累计不过两小时多一点的片子,却是主创人员耗费心力从浩如烟海的200多个小时的素材中细致“淘洗”出来的。广罗素材和资料,充分占有信息,便于创作发挥。邓新力说:“面对堆积如山的历史资料和现拍素材,我们作了广泛发掘和深度开挖,从中一点一滴往外抠,兼容并蓄,反复比较,选取最有价值、最有分量的用在片子当中,可以说每一个镜头、每一段画面都是反复遴选、精心剪辑。”在片中,观众可以看到1965年重上井冈山的珍贵资料,还有一些20世纪20年代大革命时期中外人士拍摄的罕见镜头。由于年代久远和条件限制,资料来源极其有限,于是借助一批同时期、同题材的影视作品中的部分镜头。

增强可看性,以尽可能多地吸引青年观众,是邓新力在编导《秋收起义》一开始就给自己确定的目标。要让当代人熟悉和读懂80年前的这段历史,必须使用适合当代人的表现形式和手法,以当代人的视角、观念和思维来叙述并解读。为此,片子在结构、配乐、解说语言、编辑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是多种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邓新力举例说:对一些大家熟悉的纪念地,从新影厂过去拍的纪录片中,找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镜头,通过与现在拍摄的画面对比,使观众一目了然,过去是怎样的,现在又是怎样的;对历史人物,大都有小传介绍,采取了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向观众娓娓述说他的过去和后来;对一些历史情节,则使用历史影像资料或故事片作为叙述过程中的补充,比如在张家坊遇险一事,解说词引用的是斯诺先生1936年在延安采访时写进《西行漫记》中的描述,画面则选用了故事片《秋收起义》中的镜头,作为叙述过程中的补充。

邓新力具有驾驭重大军事题材作品的经验。拍该片时,他在镜头处理上,为了讲究视觉冲击力,特意选用了飞机航拍罗霄山脉的镜头,画面效果非常大气,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井冈山的气势。

后人关心支持《秋收起义》拍摄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这是秋收起义的组织领导者1927年秋所作的《西江月·秋收起义》一词。

秋收起义军打出工农革命军的红旗,由工农兵联合部队组成,进军井冈山,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经过三湾改编,确定了党对军队领导的原则,奠定了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在波澜壮阔的伟大一生中,这是令他难以忘怀而又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一笔。

拍摄反映秋收起义的电视文献纪录片,自然引起他的后人关注和垂青。儿媳邵华和嫡孙毛新宇均对此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自始至终关心并配合片子的拍摄。邵华亲自出任该片的顾问,给予诸多指导并接受剧组采访。邓新力向笔者讲述了当时的情形。2007年9月4日,剧组在北京西郊采访拍摄邵华,谈到和1927年8月31日长沙板仓分别竟成永诀的往事,邵华泣不成声,激动呜咽得几次说不下去,“连我们拍摄人员都感动得热泪盈眶”。

2008年6月24日,在《秋收起义》纪录片问世还不到一年的时候,邵华将军因病在北京去世。在回忆和邵华将军的交往时,邓新力介绍道,当时邵华将军的身体不是特别好,膀子疼仍全力配合我们,接受采访一个多小时,从电视片的镜头中可以看出来,她是抱着左臂和我们谈话。当《秋收起义》拍摄完成后,我们向邵华将军赠送光碟,她认真看完了全片并给予了充分肯定。后来该片获奖,她也格外高兴,热情地鼓励我们多拍一些反映军事生涯题材的片子,并叮嘱以后在工作中如有新发现的影像资料勿望复制一份给她。

的嫡孙毛新宇同志同样关心和支持《秋收起义》的拍摄。该片开机拍摄时,他在给电视宣传中心教育部、《秋收起义》摄制组的贺电中说:“拍摄这部专题片,对于宣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弘扬革命传统,加强人民革命化、现代化和正规化建设,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秋收起义》开拍不久,适逢毛新宇重访井冈山,摄制组随机拍摄到了一组感人至深的镜头,编导特意将其用在专题片第一集,作为引子。邓新力说,新宇对井冈山和爷爷充满深情,把他饱含情感的内心独白放在片子开头再合适不过,极具感染力。

众多革命后代讲述前辈传奇故事

霹雳一声暴动,涌现多少英雄豪杰!然而岁月流转,时光荏苒,如今仍健在的亲历者、见证人几乎没有,他们的后人便成为摄制组重点聚焦的对象。

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寻访历史,发现历史,感悟历史,是历史题材作品创作的行为准则。邓新力告诉笔者,摄制组不辞劳苦,几经辗转,寻找采访到了十多位革命后代,挖掘到不少鲜为人知的重要史料和传奇故事,还有珍罕文物。

秋收起义中担任特务连连长、后任红十一师师长的曾士峨,被誉为红军中最优秀的师长,20世纪30年代他在反“围剿”的战役中牺牲,最先用“死得重于泰山”这句话来评价他。曾士峨已70多岁的儿子曾天元,向剧组提供了一张父亲仅存于世、连纪念馆都没有的照片,虽然有些模糊却弥足珍贵。

安和妻子的“两地书”曾经打动无数人,烈士的儿子陈晃明向剧组出示了父亲给母亲的书信手稿,以及国家颁发给烈士的第九号证书。而陈士榘上将的儿子陈人康,则向剧组讲述了一些不曾披露的细节,来到文家市找卢德铭,正好陈士榘在那站岗,在陈士榘引领下,见到了比自己小12岁的总指挥卢德铭。

在南京,赖毅中将的儿子赖小沐,向剧组介绍他父亲赖毅是三湾改编后于水口发展的第一批6名党员之一。在北京,剧组采访了元帅的儿子罗东进将军、张宗逊上将的儿子张新侠、工农革命军军旗设计者之一陈树华的女儿陈默等人。

此外,还有王佐孙子王生茂、袁文才孙子袁建芳,尽管他们出生时,爷爷早已牺牲多年,但他们都动情地讲述了自己从父辈那了解到的有关爷爷的故事。

“秋收起义作为党和军队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当我们走进历史,才发现有那么多构成这段历史的伟大英雄和感天动地的悲壮故事。”邓新力介绍,在将这些采访革命后代时获取的先辈们的事迹与素材,经过梳理和整合放在片中,用秋收起义这根主线串起来,用故事手法加以记述,增强了历史性和厚重感。

讲故事,说细节,构成了《秋收起义》至为鲜明的特点之一。人们了解的秋收起义发生过程,一般都是简要的介绍,而这部片子以讲故事的形式记述事件,观后使人印象深刻。诸如何长工、杨立三、陈树华奉命设计中国工农革命军军旗,飞马送情报解起义军于危途,以及袁文才、王佐请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向袁文才、王佐部队赠送武器,等等,许多故事都记述得生动具体。就连在文家市一所学校为起义部队作报告时,扒在墙外听得入神的两个少年学生,也在片中被如实记录,这两个少年便是后来分别成为中央领导人和高级将领的与杨勇。这些不经意间的表述,却有相当的感染力。

填补秋收起义文献片创作的空白

历时近120天的艰辛外景拍摄和紧张后期制作,电视文献纪录片《秋收起义》终于在金秋时节大功告成。经中央重大理论文献影视片创作领导小组三次严格审看,9月19日终审通过,该片于当年9月24日晚开始,连续6天在央视七套播出,引起各界关注。尤其在修水县,当地的干部和群众大都有组织地收看。

作品披露众多鲜为人知的重要史实,以其翔实的材料和经典画面,用客观准确的史实考据和生动感人的细节,填补了秋收起义在电视文献片宣传创作上的一个空白。全片高屋建瓴,注重用历史事实说话,为避免空洞的概念和说教,特别是在叙述秋收起义的背景和意义时,作品采用的全是真实画面和史实介绍,使观众在对历史背景的充分把握中,进一步认识到秋收起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地位。

该片总撰稿孙军和执行总编导邓新力在谈到这部电视文献纪录片的创作体会时认为,赋予作品以高度思想性,把“党指挥枪”这一红线贯穿始终,是该片取得成功的关键。从以为代表的共产党领袖提出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到三湾改编确立“支部建在连上”,作品用画面语言叙述了这个理论的形成和运用。此外,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积极开展农村革命武装斗争,这些党的早期革命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成为作品的思想主线。有了这样一个思想主线,作品无论是介绍人还是记述故事,都做到了形散而神聚。

中秋节资料 篇6

传统节日活动实施方案一一、活动背景:

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很丰富的,尤其是节日中各种民俗民风形成的丰富的节日文化,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更是中华文明立身传承之本。因此,引导学生探究我国的传统节日,并籍此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成了综合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活动目的

每年秋季开学没多久就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中秋节。为了能让同学们对中华节庆文化有一些粗浅的了解,吸收节庆文化、民俗传统中的营养与智慧。激发他们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关于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的要求,经同学们商量决定开展以走近中秋为主题的综合实践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实践调查中秋节的来历,人们的庆祝方式,由中秋节所想到的等问题,然后以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方式在全班上汇报调查结果。

三、活动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开放性。所以我允许不同的学生达到不同的目标,允许学生在不同方面达到不同的目标。因此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资料、调查访问等方式了解中秋节的由来及民间习俗;

(2)搜集阅读与中秋、月亮相关的古诗、词、文、故事、对联等,感受古代文化;

(3)能使用多种方式获取资料,合理整理资料,对资料进行归类。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分析资料、整理资料汇报的能力;

(2)能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了解中秋文化;

(3)通过亲手尝试做贺卡,提高劳动技能与操作能力,体验成功的乐趣。

3.情感目标:

(1)以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对制作美食的兴趣,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

(2)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体精神,分享合作与交往的快乐。

(3).通过展示、演讲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四、活动时间

10月1日7日

五、活动地点

社区、学生家中、图书馆、超市等

六、活动内容与步骤

(一)活动内容

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确定《走进中秋》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主题的内容如下:

活动一调查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

1.知道中秋节的日期,了解中秋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2.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初步的兴趣。

活动二了解中秋节的月饼

1.搜集了有关月饼的资料

2.感受月饼的香甜。

3.体验劳动和分享的乐趣。

活动三品味中秋节的诗词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可以组织学生上网浏览,查阅有关中秋节的故事、诗歌和对联。并将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记录下来。

活动四欣赏中秋节的美景

中秋节的画面总让我们记忆犹新,拿起你的笔来记录一下中秋节的美景

(二)活动步骤

1.合作交流,落实任务

可以个人单独完成,也可以根据同学们的兴趣、爱好或居住位置自己成立小组共同完成。如果是小组合作就应该既要注意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要合理又要注意整体协作,既要尽可能独立调查研究,但也要注意合作、交流,某些问题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形成资源共享;

2.分析整理,总结汇报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或单独完成等形式,利用中秋假期时间调查研究,搜集资料,分析整理,总结汇报,完成活动任务。

3.活动总经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

(1)活动目的

(2)活动内容

(3)活动时间、地点

(4)活动分工

(5)活动步骤

(6)活动过程

(7)活动体会

4.成果展示,反思评价

回到学校,进行成果展示评价。评价搜集资料、整理资料信息的行为,可以评价动手操作的方式方法,重点应放在调查活动是否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多样性上。特别要评价在活动中是否应用适当的方法展开活动,比如查阅资料、调查访问、实地观察、整理材料、操作工具等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水平及交往与表达的能力。

七、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1.调查态度要认真谨慎,采访笔记尽量记详细,及时做好笔记的整理的工作,并注意保持,为活动保留好第一手的资料。。

2.要亲善友好,尊重不同地区及个人的习俗习惯,包括饮食、服装、礼仪等。

3..小组成员间保持联络,注意合理安排活动时间,有困难及时调整活动方案,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4.调查、汇报的准备时间是节假日、双修日以及每周综合实践活动课。

5.需要在互联网上查找资料的可以与老师联系,由指导教师带入网吧或学校微机室,任何学生不能擅自个人出入网吧。

6.调查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可以邀请自己的父母共同参与调查研究和设计汇报形式。

传统节日活动实施方案二一、活动背景:

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很丰富的,尤其是节日中各种民俗民风形成的丰富的节日文化,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更是中华文明立身传承之本。因此,引导学生探究我国的传统节日,并籍此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成了综合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活动目的

每年秋季开学没多久就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中秋节。为了能让同学们对中华节庆文化有一些粗浅的了解,吸收节庆文化、民俗传统中的营养与智慧。激发他们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关于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的要求,经同学们商量决定开展以走近中秋为主题的综合实践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实践调查中秋节的来历,人们的庆祝方式,由中秋节所想到的等问题,然后以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方式在全班上汇报调查结果。

三、活动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开放性。所以我允许不同的学生达到不同的目标,允许学生在不同方面达到不同的目标。因此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资料(material)、调查访问等方式了解中秋节的由来及民间习俗;

(2)搜集阅读与中秋、月亮相关的古诗、词、文、故事、对联等,感受古代文化;

(3)能使用多种方式获取资料(material),合理整理资料(material),对资料(material)进行归类。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material),分析资料(material)、整理资料(material)汇报的能力;

(2)能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了解中秋文化;

(3)通过亲手尝试做贺卡,提高劳动技能与操作能力,体验成功的乐趣。

3.情感目标:

(1)以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对制作美食的兴趣,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

(2)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体精神,分享合作与交往的快乐。

(3).通过展示、演讲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四、活动时间

20**年7月13号

传统节日活动实施方案三一、活动背景:

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很丰富的,尤其是节日中各种民俗民风形成的丰富的节日文化,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更是中华文明立身传承之本。因此,引导学生探究我国的传统节日,并籍此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成了综合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活动目的

每年秋季开学没多久就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中秋节。为了能让同学们对中华节庆文化有一些粗浅的了解,吸收节庆文化、民俗传统中的营养与智慧。激发他们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关于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的要求,经同学们商量决定开展以走近中秋为主题的综合实践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实践调查中秋节的来历,人们的庆祝方式,由中秋节所想到的等问题,然后以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方式在全班上汇报调查结果。

三、活动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开放性。所以我允许不同的学生达到不同的目标,允许学生在不同方面达到不同的目标。因此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资料、调查访问等方式了解中秋节的由来及民间习俗;

(2)搜集阅读与中秋、月亮相关的古诗、词、文、故事、对联等,感受古代文化;

(3)能使用多种方式获取资料,合理整理资料,对资料进行归类。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分析资料、整理资料汇报的能力;

(2)能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了解中秋文化;

(3)通过亲手尝试做贺卡,提高劳动技能与操作能力,体验成功的乐趣。

3.情感目标:

(1)以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对制作美食的兴趣,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

(2)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体精神,分享合作与交往的快乐。

(3).通过展示、演讲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四、活动时间

10月1日7日

五、活动地点

社区、学生家中、图书馆、超市等

六、活动内容与步骤

(一)活动内容

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确定《走进中秋》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主题的内容如下: 活动一调查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

1.知道中秋节的日期,了解中秋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2.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初步的兴趣。

活动二了解中秋节的月饼

1.搜集了有关月饼的资料

2.感受月饼的香甜。

3.体验劳动和分享的乐趣。

活动三品味中秋节的诗词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可以组织学生上网浏览,查阅有关中秋节的故事、诗歌和对联。并将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记录下来。

活动四欣赏中秋节的美景

中秋节的画面总让我们记忆犹新,拿起你的笔来记录一下中秋节的美景

(二)活动步骤

1.合作交流,落实任务

可以个人单独完成,也可以根据同学们的兴趣、爱好或居住位置自己成立小组共同完成。如果是小组合作就应该既要注意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要合理又要注意整体协作,既要尽可能独立调查研究,但也要注意合作、交流,某些问题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形成资源共享;

2.分析整理,总结汇报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或单独完成等形式,利用中秋假期时间调查研究,搜集资料,分析整理,总结汇报,完成活动任务。

3.活动总经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1)活动目的

(2)活动内容

(3)活动时间、地点

(4)活动分工

(5)活动步骤

(6)活动过程

(7)活动体会

4.成果展示,反思评价回到学校,进行成果展示评价。评价搜集资料、整理资料信息的行为,可以评价动手操作的方式方法,重点应放在调查活动是否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多样性上。特别要评价在活动中是否应用适当的方法展开活动,比如查阅资料、调查访问、实地观察、整理材料、操作工具等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水平及交往与表达的能力。七、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1.调查态度要认真谨慎,采访笔记尽量记详细,及时做好笔记的整理的工作,并注意保持,为活动保留好第一手的资料。。

2.要亲善友好,尊重不同地区及个人的习俗习惯,包括饮食、服装、礼仪等。

3.小组成员间保持联络,注意合理安排活动时间,有困难及时调整活动方案,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4.调查、汇报的准备时间是节假日、双修日以及每周综合实践活动课。

关于中秋节资料 篇7

[关键词] 建军编师 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 考证

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组建,在中共党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南昌起义时部队番号仍是沿用左派的番号,称国民革命军。秋收起义一开始,“乡村用农民革命军,城市用工人革命军名义,简称农军、工军,合称工农革命军”[1],这些名称贴切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特点,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公开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但这第一支体现我党军队特色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到底在什么地方组建的,党史界却有着不同的观点。有的提出安源编师说,有的认为在铜鼓组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笔者根据现有史料,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一、安源编师之说不准确

《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之《土地革命战争大事月表》记载:“月初,在安源张家湾召开军事会议,讨论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具体部署,并将参加起义的革命武装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以卢德铭任总指挥……”[2]湖南省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撰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中论述:“安源军事会议主要解决了下述几个问题:成立湘赣边界秋收暴动的指挥机关――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书记,以原江西省防军暂编第一师为基础,组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余洒度……”[3]上述观点都持安源会议编师说,这一论点是党史界的主流观点。

历史留给我们关于安源会议的史料很少,《潘心源报告》是其中最重要的文件,让我们重温潘心源对安源会议的介绍:“阴历八月初(日子不记得了),同志召集安源会议,到会者、潘心源、蔡以忱、宁迪卿、王兴亚、杨俊等。讨论的问题是军事及农民暴动的布置,当时他们对于各县的情形不十分明了,因此,我的发言比较多。大概结论是分为三路……”[4]认真研读这段文字,笔者认为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安源会议编师没有史料依据。《潘心源报告》中并没有组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介绍,只有将起义部队分为几路的说明。若此时已将各路秋收起义部队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亲历者潘心源应该会在其《报告》中将部队番号写出来,而不只是写“第一路”、“第二路”、“第三路”。二是安源会议缺乏编师的前提条件。《潘心源报告》介绍,等“对于各县的情形不十分明了”,但南昌暴动前后一直随浏阳农军行动、最了解情况的潘心源对平江工农义勇队此时已一分为二、编制不复存在竟然也一无所知。这一点从安源会议的军事部署可知。建军编师最起码的前提条件,应该明了每一支部队的基本情况,既然部队所在的方位都不清楚,所以此时编师则是无从下手的。三是安源会议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军事会议。从安源会议的参加对象看,既然是军事会议,却并没有师部和一、三团的主要军事领导参加。再者,不同于余洒度在修水,在安源是来去匆匆,时间很短,情况不熟悉,也没有酝酿过程,只在一个会议上凭潘心源单方面介绍就将这几支部队进行整编,未免过于草率,也不合情理。

故笔者认为,安源会议并没有组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

二、铜鼓编师之说无依据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史》写到:“接着,又赶到铜鼓,召集位于修水、铜鼓各部负责人或代表开会,传达中共中央和湖南省委关于秋收起义的决定,任命余洒度为工农革命军第1师师长,余贲民为副师长,该部编为2个团,称工农革命军第1、第3团。”[5]

笔者认为这一表述是缺乏依据的。我们首先考证一下到达铜鼓县城的时间,《苏先俊报告》明确说明:“10日来到铜鼓,即组织前敌委员会,以泽东同志为书记,先俊等为委员。”[6]即到达铜鼓县城的时间是9月10日。此时召集驻修水的卢德铭、余洒度等开会是不可能的,因为此时的余洒度等“因以时迫,未便迟疑,乃将第一团改道长寿(九月九日)取平江……”[7]第一师师部及所属一团已于到达铜鼓县城的前一天离开了修水县城,举行了起义,10日卢德铭、余洒度正率领一师及一团在渣津进攻平江的路上,无法来铜鼓参加会议。遍找秋收起义的原始材料和回忆文章,也没有在铜鼓“召集位于修水、铜鼓各部负责人或代表开会……”之说。故此时编师,无论如何是不可能的,因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番号已于9月9日在镰刀斧头旗帜上展示出来了。事实上,卢德铭、余洒度与会面只是在秋收起义爆发若干天后的湖南浏阳孙家段见面,正如铁心在其《从警卫团说到工农革命军》中所描述的:“过了排埠以后,在依山傍水的某村午餐时,我们工农革命军的领袖才一起见面了。”[8]而此前却并没有与卢德铭、余洒度见面的记录。

因此,在铜鼓组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之说法也不正确。

三、建军编师应在修水山口

笔者认为,真正组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应在修水山口的建军编师大会上。理由如下:

1.起义前夕召开了山口会议。

很多参加秋收起义的亲历者直接提到“山口会议”,党史上的“山口会议”确实是存在的。

何长工回忆:“起义前夕,师部在修水的山口主持召开了一个‘山口会议’。我虽然没有参加,但是我清楚,参加这次会议有师的领导,还有一、三团营以上的干部都参加了。这次会议是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整编会,会议决定将原警卫团的一个营由伍中豪同志率领充实第三团,加强第三团的基层领导……”[9]

吴开瑞回忆:“到铜鼓不久,得知警卫团到了铜、修二县之间的山口。苏先俊骑着马,挂着手枪,带两个人前往山口,与警卫团联系上了。”[10]

张启龙和宋任穷等也有类似的回忆。

2.山口会议是建军编师的会议。

那么,山口会议到底是什么性质的会议?有的研究者认为山口会议只是“江西省防军暂编第一师”的整编会;有的则认为山口会议上组建的即是“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但为了保存我党的这支重要军事力量,而采取了权宜之计,对外称江西省防军暂编第一师。根据亲历者的回忆和历史资料,笔者认为第二种说法是准确的。

赖毅回忆:“开始是以‘国民革命军江西省防军暂编第一师’名义驻扎的。用这个番号,主要是缓和同江西军阀朱培德的关系”。[11]

陈树华的回忆说得更清楚:“到修水后,我们决定成立工农革命军第一师,把余贲民部从武宁招来,编为特务营(卫队营)。我们知道苏先俊部在铜鼓,因为都是同学,决定让他做第三团团长……同时我们想取缓兵之计,集中精力练兵,所以又做了一面江西省防军第一师的旗帜,以省防军的关防印信盖税务收据,还造具全师名册,派人到南昌请朱培德收编,以迷惑他。”[12]

山口镇土著居民的回忆则更详细:

魏信品老人说:“我28岁时,正是丁卯年,在万寿宫(即山口会议地址)下隔壁福和铺当店员,见万寿宫门口上方用红纸写了四个簸箕大字‘世界大同’,还扎了柏树牌坊,万寿宫中用红纸贴了一幅横联叫‘工农革命军建军编师庆祝大会’。”[13]

杨祖泳老人说:“中秋节前山口来了部队,借我家桌子写标语,标语内容大概记得几句‘热烈庆祝工农革命军成立’……”[14]

再仔细研究《余洒度报告》和《苏先俊报告》可知,山口会议组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无疑。

《余洒度报告》中说:“到修水即召集两部负责同志会议,商统一事……为灰色态度起见,改用江西省防军第一师名义,度即被指为师长,贲民为副师长,内部负责为师委会……合计共有枪一千三百余枝,机关枪两艇(挺),子弹每人平均约百发。”[15]这则原始材料进一步说明山口会议是存在的,并在山口会议上成立了工农革命军和党的“师委会”,只是“灰色”起见改用“省防军”名义。余洒度在这里用“改”字,正说明这支部队打的旗号内外有别,否则,就没有必要“改”。

《苏先俊报告》则是山口会议组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更为有力的证据。《苏先俊报告》中称:“第三期,一、名称: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二、实力:步枪一千三百枝,机关枪二艇(挺),驳壳枪二十枝。三、作战经过:……十一日修水第一团及新编第四团向平江进发,第三团向浏阳前进,安源、醴陵部队向老关进攻。”[16]苏先俊所述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实力,与《余洒度报告》中所述军力惊人吻合,正好是修水和铜鼓部队的实力,不包含安源的部队。《苏先俊报告》中还有一个细节,修水和铜鼓的部队分别称为“第一团”、“第四团”、“第三团”,而“安源、醴陵的部队”并未有番号。这是苏先俊的漏记,还是此时安源的部队尚未纳入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体系中,尚未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团?不得而知。但由此可进一步说明,修水与铜鼓的部队自成体系,安源部队编入前,就已称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了。

退一步说,假设山口会议只是组建江西省防军暂编第一师,是掩人耳目的编师,只是打出灰色旗号。这反而是不合常理的。因为如果是组建一个“光明正大”的省防军,则可大张旗鼓地进行,没有必要躲到偏远的山口老街去举行;只是造造册子,形式上的编师,也没有必要将平江农军一分为二,更没有必要把伍中豪、黄坚、黄永胜等派到铜鼓去;只是组建省防军,没有必要将组建省防军这件事郑重其事地“派吴会治来鄂报告一切”。正因为这是组建我党自己的军队,是组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所以才躲到偏远的山口去进行,并将编师结果郑重地向党汇报。

因此,山口会议并非只是组建江西省防军暂编第一师,而是组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

3.中共中央和鄂赣省委在建军编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那么,如此重大的事件,是谁领导实施的?笔者认为,中共中央和鄂赣省委在这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湖北省委的作用不容低估。由于修水离鄂中不远,与鄂南3县通城、崇阳、通山山水相连,且素有往来,便于联络。特别是警卫团刚从湖北武汉开来,进驻修水,且卢德铭和韩浚等人过去同湖北省委的向警予熟悉,易于沟通关系。相反,这一重大事件却与湖南省委无关,湖南省委对警卫团和平、浏农军南昌暴动后的去向不甚了解,湖南省委和正集中精力筹划湘中7县暴动,直到暴动在即,才与师部接上关系。

保存下来的历史文件和有关资料,为我们证实了中共中央和鄂赣省委在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组建中所发挥的作用。

《江西省委给寿昌信》中说:“六、莲永及修铜两部分农军,此间均已派专人前往指导……”[17]

《关于江西准备秋暴情形致金山》信中说:“平浏农军在修水、铜鼓时曾派人来此接洽,此间亦召人前去报告现在军政情况,并提议以后进行以及一切联络事宜,派去之人尚未回来。”[18]

《余洒度报告》中说:“不久得通城刘××(注:即刘基宋)同学转来鄂中消息云:鄂中所有动作,并得军部的通告,嘱我们积极准备。”[19]

易礼容给苏先俊信中说:“……闻洒度已向中央领有款项,能分兄处若干否?”[20]

刘基宋在其《加入共产党与脱节后工作经过》中写道:“我们既无法与大军会集,乃共商将全部合编为工农红军第一师,推余洒度为师长,我为参谋长,暂驻现地。旋中共武汉政治局派关学参同志前来传令,其主旨为中共决定在武汉来一个暴动,令我们作外应。”[21]

综上所述,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和关于秋收暴动、组织工农革命军的指示,通过中共中央和湖北省委、江西省委的渠道传达到驻修水、铜鼓的部队,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促使他们在修水山口召开了建军编师大会,诞生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

山口会议的召开,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组建,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正如何长工1958年9月5日在总直机关马列主义业余大学作报告时所言:“这样,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就成立起来了。在中国,在东方,就有了红旗和白旗的对立,有了红军和白军的对立,在后来有了红色革命根据地和白色政权的对立,这就是修水整编的意义。”[22]

参考文献:

[1]中共湖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协作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第62页.

[2]田园东、廖国良.《土地革命战争大事月表》[M].人民出版社出版,1987年6月,第7页.

[3]中共湖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协作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M].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7年8月印刷,第9页.

[4]中共湖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协作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M].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7年8月印刷,第121页.

[5]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史编审委员会.《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史》[M].出版社出版,1993年10月印刷,第22页.

[6]中共湖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协作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M].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7年8月印刷,第77页.

[7]中共湖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协作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M].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7年8月印刷,第113页.

[8]中共湖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协作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M].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7年8月印刷,第212页.

[9]江西省文物厅文物处等.《秋收起义在江西》[M].文物出版社出版,1993年6月印刷,第182页.

[10]中共湖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协作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M].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7年8月印刷,第168页.

[11]江西省文物厅文物处等.《秋收起义在江西》[M].文物出版社出版,1993年6月印刷,第187页.

[12]中共湖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协作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M].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7年8月印刷,第156―157页.

[13]刘烈根、朱正平.采访修水山口老街居民魏信品等记录[Z].1977年6月29日,原件存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

[14]刘烈根、朱正平.采访修水山口老街居民魏信品等记录[Z].1977年6月29日,原件存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

[15]中共湖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协作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M].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7年8月印刷,第112―113页.

[16]中共湖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协作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M].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7年8月印刷,第77页.

[17]江西省文物厅文物处等.《秋收起义在江西》[M].文物出版社出版,1993年6月印刷,第17―18页.

[18]江西省文物厅文物处等.《秋收起义在江西》[M].文物出版社出版,1993年6月印刷,第23页.

[19]中共湖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协作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M].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7年8月印刷,第113页.

[20]江西省文物厅文物处等.《秋收起义在江西》[M].文物出版社出版,1993年6月印刷,第251页.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