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资料简介优秀3篇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这次为您整理了鲁迅资料简介优秀3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鲁迅的故事 篇1

鲁迅生于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城内都昌坊口一个破落的士大夫家庭。鲁迅原名周树人,英年早逝,他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自幼聪颖勤奋,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的一所著名的私塾,鲁迅十二岁时到三味书屋跟随寿镜吾老师学习,在那里攻读诗书近五年。鲁迅的坐位,在书房的东北角,使他用的是一张硬木书桌。现在这张木桌还放在鲁迅纪念馆里。

鲁迅十三岁时,他的祖父因科场案被逮捕入狱,父亲长期患病,家里越来越穷,他经常到当铺卖掉家里值钱的东西,然后再在药店给父亲买药。有一次,父亲病重,鲁迅一大早就去当铺和药店,回来时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老师看到他迟到了,就生气地说:“十几岁的学生,还睡懒觉,上课迟到。下次再迟到就别来了。”

鲁迅听了,点点头,没有为自己作任何辩解,低着头默默回到自己的坐位上。

第二天,他早早来到学校,在书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个“早”字,心里暗暗地许下诺言: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迟到了。

以后的日子里,父亲的病更重了,鲁迅更频繁地到当铺去卖东西,然后到药店去买药,家里很多活都落在了鲁迅的肩上。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里的事情,然后再到当铺和药店,之后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课。虽然家里的负担很重,可是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每当他气喘吁吁地准时跑进私塾,看到课桌上的“早”字,他都会觉得开心,心想:“我又一次战胜了困难,又一次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我一定加倍努力,做一个信守诺言的人。”

后来父亲去世了,鲁迅继续在三味书屋读书,私塾里的寿镜吾老师,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老师的为人和治学精神,那个曾经难鲁迅留下深赢得记忆的'三味书屋和那个刻着“早”字的课桌,一直激励着鲁迅在人生路上的继续前进。

鲁迅十七岁时从三味书屋毕业,十八岁那年考入免费的江南水师学堂;后来又公费到日本留学,学习西医。1906年鲁迅又放弃了医学,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学校教过课,成为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鲁迅是中国文坛的一位巨人,他的著作全部收入《鲁迅全集》,被译成五十多种文字广泛地在世界上传播。

鲁迅的故事 篇2

少年时代的鲁迅在上私塾时,先生就教他们作对。一次,塾师寿镜吾老先生出了上联“独角兽”,让学生们对下联。立时塾房活跃起夹了,有的孩子对出“九头鸟”,有的孩子对出“三脚蟾”,有的孩子对出“百足蟹”等等,惟独周樟寿(鲁迅原名)一语不发,等课堂上平静下来后,他站起对出“比目鱼”。课堂立时悄然,没有再应对的了。寿老先生在—一评论了前者之后,最后称赞周樟寿对得最好。因为“独非数字却有一”的意思,而“比”也非数字,却相当于“二”。两者虽俱无数字却都有数的含义,真是恰到好处。

经老师的点拨,同伴们佩服得五体投地,樟寿虽小却语惊四座。

张学良痴迷鲁迅作品 篇3

在张学良被囚禁的几十年中,以在贵州几年最为不幸。1938年进住修文阳明洞后,因缺乏思想准备,张学良在精神上一度极为痛苦。1941年7月,因所患阑尾炎被误诊,差点要了性命。病好后他于1941年10月1日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我整整病了三个月,本是一开刀十天可好的病,误于庸医误诊断,延误时间,误吃错药,不但空费光阴和金钱,几乎送了小命”。以后又先后迁往灵山麒麟洞、开阳刘育(刘衙)、息烽快活岭、桐梓华湖,直到1946年10月经重庆迁往台湾。在这段艰难的日子里,鲁迅的著作在精神上给了张学良很大的刺激和鼓舞,以至他要全面研究鲁迅的思想。

张晓夫在《张学良与鲁迅》一文中,披露了张学良在这一时期制订的《鲁迅先生研究纲领》。这是一份非常重要的资料,无论对我们理解张学良还是鲁迅,都有很大的帮助。但由于作者接触张学良的资料有限,因此该文存在一些错误和不足。现根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所藏张学良档√★√案,对该文略作改正和补充,以便人们对张学良与鲁迅的关系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张学良何时对鲁迅的著作发生兴趣,至今尚无人涉及。在张学良留下的两盒文摘卡面中,有两张卡片值得注意:一张正面为“鲁迅论读书”,下面注有“《读书月报》一卷九期419页,何鹏”;背面摘抄了三句话:“读书有两种:职业读书,嗜好读书。”“读什末书:泛览和自己意见相反的书。”“读外国书,外国书与人生接触。”另一张正面为“从鲁迅学习些什么”,下面注有“《读书月报》一卷五期420页,罗荪著的《谈鲁迅精神》”。背面摘抄五句话:“学习鲁迅的战斗的精神。”“宁愿战死,莫做奴隶。”“因为从旧垒中来,情形看得较为分明,反戈一击,易制强敌的死命。” “而鲁迅从不意识的做一个青年的领导者。”“先生遗留给我们的是宝贵的战斗精神,是持久不断、坚韧不懈的战斗的‘鲁迅精神’”。

另外,从张学良抄录的卡片内容看,第一张卡片基本摘抄自何鹏的《鲁迅论读书》一文,第二张卡片上只有四句话摘自罗荪的《谈鲁迅精神》,其中“因为从旧垒中来,情形看得较为分明,反戈一击,易制强敌的死命”这句话在《谈鲁迅精神》一文中并未出现。也就是说,在读到《鲁迅论读书》和《谈鲁迅精神》二文前,张学良可能已经接触过鲁迅的著作,至少看过《坟》,因为这句话出自鲁迅的《写在〈坟〉的后面》一文。换句话说,从种种迹象来看,张学良接触鲁迅著作的时间,可能要更早一些。

就目前所知,张学良至晚在1941年已经在系统研读鲁迅的著作。使他对鲁迅产生浓厚兴趣的,并不是景宋的《鲁迅的创造方法及其他》,而是何凝编的《鲁迅杂感选集》。1941年10月27日,张学良在日记中写道:

读何凝编的《鲁迅什(杂)感远(选)集》,感觉有些生气,同时感觉着鲁迅死得太可惜了!可是他的文字,活气生生的,活跃于纸上,字字句句,侵入你的骨髓,振荡你的神精;我从来不惧怕什么的,可是在鲁迅文字之前,我有点发抖了,一方面是惭愧,一方面是热血沸升,好像鲁迅枯脸,显于我的面前,那末,可以说——确是得说他是永生。

《鲁迅杂感选集》对张学良的影响可能不止这些。1941年10月9日,张学良就在日记中写道:“文学这东西,有时使你烦燥,烦愠,但也会使你快活,快乐;会使你糊涂,也会使你清醒。”张学良所谈的对文学的感受,包括烦燥与快乐,糊涂与清醒,或许是读了鲁迅的杂文后产生的。1942年2月3日,张学良在日记中又写道:“中国人做一事,喜欢人家说他对,如果人家批评他的错,他就不大高兴了,到底他所做的事是对或是不对,连他自己也模模糊糊地。不求真实,欺人欺己,中国人的大毛病。”1942年3月2日,张学良在读书笔记中以《咱们的一点小毛病》题,记下了与2月3日日记中内容大致相同的话。张学良在这一时期对中国国民性的反思,也应该受到了鲁迅的启发。

这段时间,张学良有点迷上了鲁迅。1942年5月23日,他在读书笔记中写下了《鲁迅的伟大》这段话:

人家说鲁迅的文章刻薄,我觉得他的文章真实透彻。他的话是敢说,是不留情的,所以人觉得他是刻薄。要知道中国习俗的糟糕就在此等处,总认为虚伪点是忠厚,说老实话的就是刻薄。譬仿说,有人叫你批评批评他,或者批评批评旁人,你总得留点余地,否则你赤条条的把他们的短处全盘说出,那你这个人就得算不忠厚了,并且你会招人家怨恨,或者招了祸来;所以在现在中国一般人,认为虚伪点是忠厚,也是自保的上策;也就是中国今天政治上和社会上一般的`糟糕原因根本的来源。鲁迅他不怕一切,大声急(疾)呼,敢说敢写,是为了什末?……他是为了想救中国大众人们“出水火,登衽席”。这正是鲁迅先生的伟大地方,也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处所。

1942年7月当刘乙光从贵阳买到《鲁迅全集》后,张学良喜出望外,决定研究鲁迅的思想。8月27日,他在读书笔记中写道:“我晓得我弄这本东西,是不够资格底,我的文学,我的历史,那真是不佩(配)的。”这里所说的“那本东西”,可能就是张学良写于《鲁迅全集》扉页上的《鲁迅先生研究纲领》。既然无论从文学修养看,还是历史基础来看,张学良都认为自己不配来研究鲁迅,那他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张学良写道:“因为我对于鲁迅先生的文章,我喜欢她,而又烦恶她。我弄这本东西,由于烦恶的成份比喜欢的成份多。”张学良倒是很坦率,他研究鲁迅,不是因为喜欢鲁迅的文章,而是因为嫌恶他,至少是嫌恶的成份比喜欢的成份多。他接着写道:“从先我喜欢弄‘雅片’烟玩,到后来弄上了瘾,我深知到了牠的毒害是什末,也了解了牠怎样的毒害了大众,为了戒除牠,我可吃了一吓(下)苦痛。我有‘脚气’病,大夫给我注射‘维他命’,我烦恶这注射,因为牠刺我痛,可是牠能治疗我的病,不是滋养品。‘维他命’是人身上的必需品,我缺乏牠,我就成了一个病人。穷苦的人们因为吃的不好,缺乏‘维他命’,我是因为吃的太好了——吃纯白米,竟(净)吃肉少吃素菜,厨子把东西煮的太熟,因为调和滋味的原故。”在他看来,鲁迅的文字虽然刺痛了他,但鲁迅的思想就“维他命”,是生命的必需品,须臾不能离开,所以他继续写道:“鲁迅先生的文章是刺了我的伤痕,刺了我的隐疾——我是烦恶他这些文章。可是我接受了她以后,感觉上有些不同了,好相(像)我吸收了‘维他命’一样。她不是‘雅片’,可以麻醉你一时,他是‘维他命’,人生永远的必需品。她不是高贵的补品‘芙蓉膏’,她是平平常常的东西。不过由他提炼发现了,好相(像)大夫们由米糠里提炼‘维他命’一样。”最后他指出:“我以十分的诚意,把我的这时候的感觉,清清白白的写出来,供献给和我同病或不同病的参考,也许有些好处……。”张学良在这里对鲁迅思想的比喻极为形象——是“维他命”而非“芙蓉膏”。在不断有人对鲁迅非难的今天,仔细品味张学良的这段话,不免使人感慨系之。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