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作品《乌合之众》读书笔记(精彩7篇)

不厚的一本书却因为可能是因为是外文翻译过来的原因,读起来生涩难懂,论述的道理性很强,说教的成分很大。接下来给大家带来乌合之众名著读后感,希望能给您大家带来帮助。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心理学作品《乌合之众》读书笔记(精彩7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乌合之众的读书笔记 篇1

一、读书的“整体观”

脱书谈书,有时难免流于流水账。

但是我以为,这是掌握一部作品的很有效的一个方法。

至少对于我目前的状态而言,这是一句实话,也是一句无奈之肺腑之言。

原因很简单,我没有办法记住书中的很多细节。有时候,读完一本书,留在心中的仅仅是一个观念,甚至只是一个概念、一种感觉。

这和我的学养不足很有关系。

但是这也有好处,有的时候,脱开细节,方成其本质。

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现在的一般做法有本质主义,也有非本质主义的。而介入问题的研究,有的时候需要的是非本质主义的精神。即,把本质当作灰箱,着手研究具体问题。

这里可以先提一句,我比较认同所谓“结构主义”的思路和“解构主义”的思路。

二、乌合之众与社会心理学

有一个词,叫“群氓”,这里不取其极端化的意义,而仅取其“群众”的释义。

个人第一次面对“群氓”这个词的时候,从中读出了精英论的论调。的确,有的时候,不得不承认,笔者带有一种把自我与大众区隔开来的精英式的居高临下的优越感。但谁能保证自己不是在五十步笑百步呢。

群氓与精英,看似是对立的两个方面,实际是一体两面的。

精英论,在我的语汇体系中,第一次拿出来用,是在交大读本科的时候,讨论治理者的构成问题的时候被拿来使用的。

即,国家究竟是应当交给精英来治理,还是应当交给大众。目前的一个比较通行的解决办法是“代议制民主”。

说完我探讨“群氓”的来由,下面开始说一说个人对于社会心理学的认识。

社会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在心理学领域是成对出现的一组概念。

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是一定社会情境下的人格稳定性;而社会心理学大体研究的是特定人格特质下的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反应机制。

看起来,像是逻辑上的一个嵌套结构。

所以,很多时候,个人认为,单单研究一者,容易失之偏颇。当然这里涉及到【科学哲学】的问题,老马会在阅读一定资料的基础上,为大家分享我的心得的。

以上论述了社会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的关系问题。

说到社会心理学,不得不提到社会。

勒庞这里的“社会”,还是比较中观意义上的了。

这也是许多人读了《乌合之众》之后对作者勒庞抱有微词的一个源头。囿于勒庞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一些结论在某些人看来会有些失之偏颇。好比当下的人评价马克思一样,也要有所辩证地看待。实际上,马克思本人,就十分反对静态地看待问题。

勒庞对群体的洞察是:群体会使人趋于愚昧。

当然,这只是我很粗浅的一个概括。接下来对书籍的详细解读,将和大家一起看看,勒庞是如何将这个论点逐步展开的。

笔者打算考察出勒庞书写这本书时的草蛇灰线,再作辩证看待。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体会 篇2

其实在读这本书前,我对于马克思关于“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这句话是比较相信的。也许我这种相信恰恰是如乌合之众中所说的那种身处于“无知的群众”中的一种无理性的被绑架的相信。因为从历史的大趋势来讲,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确实是在向着有利于人民群众的方向发展,这不正好说明了“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么?

但是事实是我们在历史上几乎看不到人民群众对历史的方向有什么明确的利己性倾向。群体可以在某一个时段将一个有利于自己的政府扶植上台,同时又可能因为一些根本无法确定的谣言立刻将这个政府踢下台去。而在历史上起着决定性的把握历史方向的关键因素并非群众的意见,而是那些能够引导群众力量的个人或至少一小群保持头脑冷静和清醒的人。

也不一定保持清醒,有的时候这些领导者本身也并不清醒,他们可能耽于自己美好的政治信条或宗教信仰之中。但关键的是,需要这么一个核心似的“英雄”将这一切的信条、理念、信仰化为一种不可量化的“情绪”,才能使之最终被“群体”所接受。

群体中的个人会表现出明显的从众心理,勒庞称之为群体精神统一性的心理学规律,这种精神统一性的倾向,造成了一些重要后果,如教条主义、偏执、人多势众不可战胜的感觉,以及责任意识的放弃。用他的话说:群体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提供给他们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他们或者全盘接受,或者一概拒绝,将其视为绝对真理或绝对谬论。

由于这种简单化的思维方式,群体并不认为真理,尤其是社会真理,是只能在讨论中成长的,它总是倾向于把十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口号式的简单观念。在群情激奋的气氛中的个人,又会清楚地感到自己人多势众,因此,他们总是倾向于给自己的理想和偏执赋予十分专横的性质。个人可以接受矛盾,进行讨论,群体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在公众集会上,演说者哪怕做出最轻微的反驳,立刻就会招来怒吼和粗野的叫骂。

社会中大多数处于中下层地位的群众,大多地位卑微,心理狭窄脆弱,对超出自身生活经验的一般问题不甚了解,不辨真伪,希望听从权威的意见,“在群体的灵魂中占上风的,并不是对自由的要求,而是当奴才的欲望”,因此群体易受暗示和轻信,他们崇尚威势,迷信权威人物,这也给领袖以利用的机会。书中勒庞解释说领袖更有可能是个实干家而非思想家,他们并没有头脑敏锐深谋远虑的天赋,他们也不可能如此,因为这种品质会让人犹疑不决(这点我没看懂?)(“每个时代的群体杰出领袖,尤其是革命时期的领袖,大多才疏学浅,他们往往勇气超过才智。才智过多甚至会给领袖带来障碍,但正是这些才智有限的人给世界带来最大影响。”)。但领袖们会借助断言法、重复法和传染法的手段,用观念和信念来影响群体的头脑,这些作用有些是缓慢的,然而一旦生效,却有持久的效果,由此得到民众接受的每一种观念,最终总会以其强大的力量在社会的最上层扎根,不管获胜意见的荒谬性是多么显而易见。

在勒庞看来,群体的产品不管性质如何,与孤立的个人的产品相比,总是品质低劣的。在现实意义下,我们应警惕自身,认识自己,保持自己的人格,做一个清醒的自由人,尤其是在群体更要凸显。

《乌合之众》读后感 篇3

何为乌合之众?勒庞在全书最后写道:“它仅仅是一群独立的个人,因回到了自己的原始状态——而成为一群乌合之众。”这种原始状态下的群体野蛮、组织结构松散。群体理性缺乏是勒庞在本书中用反复强调的群体特征,而群体理性的缺乏又恰恰发生在群体力量崛起的时代,由此引出这一不得不予以关注的重要问题——乌合之众。

一、框架、内容与理论

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从时代特征,群体的精神结构与思维方式,群体意见和信念的形成与影响因素以及不同类型群体的具体特点来阐述。

(一)时代特征

《乌合之众》出版于1895年,勒庞生活的年代在法国大革命结束后不久,人们从攻占巴士底狱到发动热月政变,经历了法国大革命法国历史进入了维护大革命成果的时期,群众的声音开始取得优势,民众得有机会进入政治生活。在百年之后的今天,勒庞所描述的时代背景仍然适用且发展更甚。

勒庞在书中所描述的群体并非我们日常所说的群体,而是一种组织化的心理群体,即群体有一定的共同目的。在这个群体中个性消失并形成作为个体时所不具备的新的特征。个体受群体精神统一定律的支配而表现出无意识从众,趋于平庸,狂热且易受暗示。

(二)精神结构与思维方式

首先是群体情感特点。群体情感特点的变化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群体冲动、多变又急躁。所有的刺激因素对群体都会产生作用,受情感的影响也会加剧,数量 上的优势使他们充满热情与自信。第二,群体易受暗示又易于轻信。期待注意而又时常处于无意识状态之中,正所谓三人成虎,群体往往轻易将幻觉当做现实。第三,群体的夸张与单纯。群体会受到感染而放大自己的感情,使自己轻易陷入极端并轻易被极端的感情所感染。第四,群体的偏执、专横与保守。因为群体的极端,他们难以忍受怀疑与不确定,人多势众而专横与偏执,对强权低声下气而保守与缺乏革命精神。

其次群体的道德观也会发生变化。作为个体,人能够保持理性尊重习俗,作为群体,群体的行为则代表了多数的习惯。群体冲动又多变不可能代表道德,正如情感的极端一般,群体的道德也会极端。人们不再为私人利益行动而情愿为信仰献身,无论这信仰是要他杀人放火还是慷慨赴死。

第三是群体观念、理性与想象力的特点。群体的观念有长期稳定的基本观念和一时环境影响下形成的次要观念,基本观念和次要观念即便矛盾也可以共存,勒庞对此的解释是因为群体缺乏批判与推理能力。之所以观念只有简单明了才能为群体所接受,而与其是否是真理无关也正是因为如此。群体并非毫无理性但其推理能力十分低下,群体的推理只是表面有相似形与连续性的事物,所接受的判断也只是不经推理的直接判断。群体的想象力因推理能力的缺乏而强大活跃又敏感,它是权力和权威的基础,越是来源秘不示人的神秘事物,越是形象鲜明引人注目,越能够撼动群体的想象力。

最后是群体宗教形式的信仰。宗教具有崇拜想象事物,畏惧其力量并盲目服从于该事物的特点。信仰之所以强大是因为采取宗教形式,激发群体的想象力才能在群体中扎根,无论是对于无神论者还是有神论者。这种宗教形式的感情才是大事件发生的根源而非个人意志。

(三)群体的意见与信念产生影响的因素

影响因素分为间接因素和直接因素两类。

1、间接因素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种族因素。勒庞所说的种族不同于人类学所严格定义的种族,更多的是民族。种族的影响作用于信仰、制度和艺术等并通过它们表现出来,这种影响与一时的环境影响相比是长久的并能够世代继承。

第二,传统因素。传统是种族的产物,人们能够轻易对传统造成的变化不过是名称和形式上的变化。因为群体的保守主义精神,改变一个民族的理想方式是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且这种改变很难真正实现。

第三,时间因素。在这一因素的解读上,勒庞颇有顺其自然意味,在时间之中意见与信念将获得力量也会失去力量,制度与社会组织也终将从无序走向有序乃至消亡。

第四,政治与社会制度。勒庞说:“各种制度是观念、感情和习俗的产物,而观念、感情和习俗并不会随着改写法典而一并被改写。”因此,整体而言勒庞认为制度是无用的而真正起作用的是群体的想象力。

第五,教育因素。简而言之,教育让人掌握了派不上用场的知识,信仰教师而贬低自我导致丧失判断力与主动性是造成群体意见与信念反叛的原因。

2、影响群体意见和信念的直接因素有四个:

第一,形象、词语和套话。意义不明确的词语越是神秘的词语越力量强大。它的含义是暂时的,随时代与民族变动的,政治家就是给旧事物换上新名词。

第二,幻觉。它与形象、词语和套话的共同之处在于其影响力来源于群体的想象力,与幻觉的影响相比,真理反而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第三,经验。真理要想产生影响需要在大范围反复出现的经验来验证,只有这样观念才能在群众头脑中扎根。

第四,理性。勒庞认为群体是缺乏理性的,群体受无意识情感支配且能够轻易被调动。少数哲人的理性足矣,文明的动力不是理性而是感情。

群体有跟随头领的需要,群体的意志往往跟随着群体领袖的意志。群体总是倾向于服从,他们需要的不是自由而是被领导、被统治。领袖要动员群众主要通过三种手段:断言、重复与传染。前两种手段得以发挥作用的原因在前文中基本已经提到了,而第三种手段传染则是往往被归因于模仿的头脑中的倾向,终将从下层蔓延至上层。我认为在《乌合之众》一书中,勒庞本人也很好运用了这写手段,断言式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以及在不同章节中反复强调。

观念或人获得权力都要通过名望,名望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它是说服群众的一个基本因素。因为成功人们获得名望,缺少成功人们也将失去名望。正如今年因里约奥运会而被旧事重提的刘翔,人们可以因为两次奥运会的退赛轻易忽视他取得的所有成绩而破口大骂。这也正如勒庞在叙述群体的想象力时所说:“上千次小罪或小事件,丝毫不会触动群众的想象力,而一个大罪或大事件却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总而言之,群体有重要而持久的信仰与短暂而易变的意见,他们反复无常。

(四)同质性群体与异质性群体

在最后一部分,勒庞将群体以同质性群体与异质性群体分类,并对异质性群体中的犯罪群体、陪审团群体、选民群体与议会的特点一一进行了分析。

二、贡献、不足与启发

勒庞全书几乎只是在叙述 自己的观点,缺乏量化的、系统的研究。罗伯特·墨顿说:“它们全是他头脑的产物,因此他显然对它们一概厚爱有加。”相较于有系统分析论证的著作而言,勒庞更近于观点的提出。正如弗洛伊德对本书所做评价,勒庞作为问题的发现者,指出了群体生活的重要方面,但并没有对它们做出解释。群体的心理特征及思维方式,个体与群体的差异以及影响群体的种。种因素是研究群体必不可少的基本问题,勒庞贡献正是在于他发现了这些问题并对它们进行了阐释,这也是《乌合之众》一书即便存在已被证实有误导作用或错误的观点却仍然是长盛不衰的经典。

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强调民众的作用。从国家层面来看,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将人民民主权利概括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总统制共和制的美国大选全民投票,君主立宪的英国也会举行全民公投,无关政治体制与意识形态,群众的发声是必然的趋势。从社会生活层面来看,网络通讯技术、社交软件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事件发生的同时信息已经能够即时传播到各处,人们通过网络可以匿名发表各种意见,舆论的压力可以影响到方方面面 ,控制群众的思想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通过对群体心理的分析,可以了解影响群体心理和舆论的机制,了解如何利用群体的心理以不令人生厌的方式达到目的,在舆论的洪流中保持有限理性也远远好过随波逐流的非理性。

通篇来看,勒庞最主要的观点即群体理性的缺乏。勒庞描述的群体是愚昧冲动且善变的,这种说法未免有些尖锐却也不无道理。从众有主动的从众,也有被动的从众。很多时候人们的观点往往无意识地害怕与多数作对,无意识地趋于平庸,但群体是否无法眼光长远,是否如野蛮人与孩童一般,我认为不能轻易断言。

勒庞对真相与历史持有坚定的怀疑态度,因为群体的想象力,一件事可以被数千个目击者证实,目击者越多的事件,受到的怀疑也越多,由此,勒庞得出结论史学著作是纯粹想象的产物。事实上,勒庞在实践中却有些自相矛盾,即便他认为历史材料基于想象缺乏可信度,全书使用最多的论述方式仍然是借助于历史事件,通过论述法国大革命,开凿苏伊士、巴拿马运河的组织者等历史事件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还有其他一些观点,如制度是修辞学家毫无用处的劳动,政治家的基本任务是将旧事物变换新说法,政府由于甘心被问责而削弱力量,群体不要求自由只有当奴才的欲望等,我认为这些观点不能简单断言,但不可否认的是,《乌合之众》是一本值得一读的经典。

乌合之众读后感 篇4

很久以前,勒庞就预言了今日群体中的大部分特征:智商低于群体中的任意个体,换句话说就是智商无下限。“群体总是受着无意识因素的支配”,“大脑活动的消失和脊髓户外的得势”……最后“群体既易于英勇无畏也易于犯罪“这一切描述是不是很眼熟?

事实就是这是一个群体的时代,要取得别人的认同那么务必先认同一个群体,无论你是否知道人格和智慧都将被磨灭。无论这个群体对某事是认同还是反对,这都是一个个的群体和阵营。对某一群体的认同取决于群体的言论和发布的消息——至少我认为此刻是这样的——诸如微博等等,而事实告诉我们群体的观察往往是失真的。正像书中所讲,群体的情绪是单纯的,夸张的。而群体又是易受暗示的,于是这就催生了种种阴谋论,正因你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不是被煽动了,是不是被暗示了。正因前面说到真实已经被群体糟糕的观察和分析潜质磨灭掉了……如果你不进入某个群体,你又很难知道他们的'运作过程,而你一旦进入那么就不能保证你自己还有智商这个东西的存在……

而我们总会在一个群体中,不是吗?正因我们都有一个阵营,无论你是赞同还是反对,除非你对此事不闻不问不去选阵营。那么好吧,又一个阵营出现了,人总是要有一个立足点来生存。群体能够成就,也能够毁灭。

好吧,这只是一个开头,不想再继续复述,因此我不爱写……鉴于越来越感觉周围的人们普遍都不淡定了,都看看《乌合之众》吧,就应看看这本书,至少此刻都就应看看,群体到底是一个什么状况。

乌合之众的读书笔记 篇5

本文是《乌合之众》的读书笔记,这本书感觉比较枯燥,核心思想就是人一旦聚集成群,就丧失了个人的智慧,随波逐流了。书虽然枯燥,但对我们平时做投资决策及其他方面,是有警示意义的。详细内容如下:

第一章群体心理

1、群体的一般特征

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部转到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叫心理群体。

心理群体的特征:构成这个群体的人不管是谁,他们变成了一个群体这个事实,使他们获得了一种集体心理,这使他们的感情、思想和行为颇为不同。在集体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无意识品质占了上风。

2、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

(1)群体的冲动、易变和急躁

群体几乎完全受着无意识动机支配,群体没有能力做任何长远的打算或思考:

“群体感情的狂暴,尤其是在异质性群体中间,又会因责任感的彻底消失而强化。意识到肯定不会受到惩罚——而且人数越多,这一点就越是肯定——以及因为人多势众而一时产生的力量感,会使群体表现出一些孤立的个人不可能有的情绪和行动。在群体中间,傻瓜、低能儿和心怀妒忌的人,摆脱了自己卑微无能的感觉,会感觉到一种残忍、短暂但又巨大的力量。”

(2)群体的易受暗示和轻信

群体通常总是处于一种期待注意的状态中,因此跟容易受人暗示。最初的提示,通过相互传染的过程,会很快进入群体中所有人的头脑,群体感情的一致倾向会立刻变成一个既成事实。群体中的某个人对真相的第一次歪曲,是传染性暗示过程的起点。

(3)群体情绪的夸张与单纯

意识到肯定不会受到惩罚,而且人数越多,这一点就越是肯定,以及因为人多势众而一时产生的力量感,会使群体表现出一些孤立的个人不可能有的情绪和行动,群体会感觉到一种残忍、短暂但又巨大的力量。

(4)群体的偏执、专横和保守

群体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提供给他们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他们或者全盘接受或者一概拒绝,将其视为绝对真理或绝对谬论。

专横和偏执是群体有着明确认识的感情,他们很容易产生这种感情,而且只要有人在他们中间山东起这种情绪,他们随时都会将其付诸实践。群体对强权俯首帖耳,却很少为仁慈心肠所动。

(5)群体的道德

私人利益几乎是孤立的个人唯一的行为动机,却很少成为群体的强大动力。

第二章群体的意见与信念

1、群体的意见和信念中的因素

间接因素:它能使群体接受某些信念,并且使其再也难易接受别的信念:种族、传统、时间、政治和社会制度、教育。

直接因素:随着长期性准备工作的延续,它们能够成为实际说服群体的资源:形象、词语和套话、幻觉、经验、理性

2、群体领袖及其说服的手法

(1)领袖:聚成群的人会完全丧失自己的意志,本能的转向具备他们所没有的品质的人。

(2)领袖的动员手段:断言、重复和传染

断言:一个断言越是简单明了,证据和证明看上去越贫乏,它就越有威力。

重复:断言需要不断重复,尽可能措辞不变,才会产生真正影响。

传染:如果一个断言得到了有效的重复,在这种重复中再也不存在异议,此时就会形成所谓的流行意见,强大的传染过程于此启动。

(3)名望:利用断言、重复和传染进行普及的观念,因环境而获得了巨大的威力,就是所谓的名望。

第三章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

异质性的群体:

无名称的群体(如街头群体)

有名称的群体(如陪审团、议会等)

同质性群体:

派别(政治派别、宗教派别等)

身份团体(军人、僧侣、劳工等)

阶级(中产、农民阶级等)

群体分析:

犯罪群体类型群体:容易受到怂恿、轻信、易变,把良好或恶劣的感情加以夸大、表现出某种道德,并且个体在其中感受不到罪恶感,反而具有使命感。

刑事案件的陪审团:

找到有影响力的某个人就可以突破整个陪审团,并且陪审团的组成并不影响决策结果,因为群体特性导致了个性的磨灭

选民群体:

如何让选民接受,首先候选人应当享有名望(个人名望或财富);

必须能够迫使选民不经过讨论就接受他;

而后开始用最离谱的、甚至异想天开的许诺来哄骗选民,投群体所好;

对于对手则用断言、重复、传染法等中伤(如果对手不会用断言法,而用解释的做法则一定失败),但是注意文字纲领不要过于绝对,而口投纲领则可以夸张得多。

金句:

1、“群体心理”是不可靠的,是暂时的,一旦构成群体的人群四分五散,每个人立即恢复到了自己以前的状态,但在群体之中,他的个性却消失了,不见了,这时候他的思想与感情所表达的与群体的思想感情完全一致。

2、任何一种精神结构都包含着各种性格的可能性,而环境的突变,却会让这种可能性表现得更为突出。

3、完全不同的个体就会组合成一种全新的存在,这个全新的存在与构成这种存在的每一个个体没任何共同之处。

4、大凡事情一旦涉入到情感领域,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消失了。

5、群体只能从事最低级的劳动,而涉及到普遍利益的决定,只能由杰出人士组成的决策中心来作出。

6、群体的叠加只是愚蠢的叠加,而真正的智慧却被愚蠢的洪流湮没了。任何一个人都比“人民群众”聪明,所以“人民群众”是靠不住的。

7、单独一个人必须要为他的行为承担责任——法律上的和道德上的。但是群体则不然,群体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群体就是法律,群体就是道德,群体的行为天然就是合理的。

8、激发一个人最原始本能的决定性因素是数量。

9、传染——感性的、本能的情绪特别容易传染,而理智的、冷静的情绪在群体中起不到丝毫作用。

10、一个被群体情绪传染的人会感觉到自己前所未有的强大,他的行动完全听凭另一种陌生的力量所主宰。

11、群体有着自动放大非理性冲动的能力——暗示的作用对于群体中的每一个人都会起到相同的作用。这种作用随着群体的情绪链条的传递,会越来越强大,

12、群体只接受暗示力量的影响。如果有谁想让群体冷静下来,或是改弦易辙,那就只有使用不同的暗示。除了暗示,群体对一切明确的告诫置若罔闻。

13、群体中的个人行为表现具有如下四个特点:第一,是自我人格消失;第二,是无意识人格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第三,是情感与思想在暗示与传染的作用下转向一个方向;第四,是暗示的观念具有即刻转化为行动的冲动。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1500 篇6

中国有句老话,叫“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而勒庞这本书正是分析了三个和尚所代表的“群体”表现。

《乌合之众》法文原名为《psychologiefoules》(《群体心理学》),中文翻译很妙——乌合之众。因为在勒庞的对群体的研究中,几乎看不到赞美之词。他所研究的群体——智商低、轻信、极端、情绪化。而且他还用了类犯罪群体(我自创的词,例如某年3月群众砸抢家乐福,或新疆地区的各种群众事件)、议会、选民、陪审团等特殊团体来分类分析。

当然,值得强调的是,作者将群体分为两个部分:

一。异质化群体

1.无名称的群体(如街头群体)

2.有名称的群体(如陪审团、议会等)

二、同质性群体

1.派别(政治、宗教等)

2.身份团体(军人、僧侣、劳工等)

3. 阶级(中产阶级,农民阶级等)

作者全书研究的都是异质化群体,正是令我失望的点,本是抱着学习营销社会群体的心理去的。因为之前对于这本书有太多的赞誉,口口相传,等到我认真看后,发现由于作者年代(法国大革命时期)和涉及领域(主要是政治)的限制。只能说对于当今微博上的各种民众事件或政治观点看得更透彻。营销的启发却没想象中那么好。

关于营销的启发,大概就觉得应该制造一些氛围去影响群众(围观)。比如大家排队买东西的心理,商店人多人少的心理、或者在产品上造成消费者很多的感觉。

在政治方面,作者有个很有趣的观点。勒庞认为,无论是受过教育的选民还是没有受过教育的,其投票结果不会有太大影响。(陪审团群体也成立)。这让我想起之前听刘瑜老师《民主的细节》讲座时,也涉及到民众素质与投票结果正相关的担忧。如果有勒庞的理论作为支撑,那么这就不存在了吧。

关于演讲方面,勒庞也提到了,在演讲中,演讲人的名望比很重要。这让我脑海里总是浮现出新东方各种讲座,老师们都是模板化的一套套故事,学生们津津有味的听着会不会也与老师先塑造好的名望有关。

当然,这本书确实是本不错的书。特别是在政治领域有着仍然不过时的见解。弱弱说句,这本书是个装x好书,以后某某事件在微博里传得沸沸扬扬时,你可以引用几句早已准备好的句子,发表下自己的看法。

乌合之众的读书笔记 篇7

现代社会以前是一个强权者的时代。不管是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还是西方的中世纪,都是专制的、独裁的。我们首先不要给专制、独裁定性,不要很随意的`说专制独裁好还是不好,要分析。在下一篇文章专门分析专制与独裁的利弊。

自从现代民族国家建立,组织越来越庞大,世界上的决策权力就逐渐被分散化。一个人独自决策的组织格局逐渐被替代。现代社会,伴随着民众的崛起。二十世纪以来,乘着马克思主义的东风,亚非拉的殖民地开始了独立运动,摆脱西方强权的时代到来。随之而来的'是,殖民地内部的强权被呼唤出来,亚非拉的领头羊带领羊群去抵抗西方强权。

随着社会主义理论的苍白、随着资本主义的新一轮攻击,殖民地的领头羊纷纷倒台,只不过卡扎菲时间长一些而已,再次使羊群涣散,要害是羊群在思想上没有了依靠。但是却并没有也不会再次出现领头羊。因为大众时代已经到来。勒庞《乌合之众》的畅销,说明了这一点。大众的依靠强者意识在减弱。自己走上街头的欲望在增加。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