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优秀10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圆明园的毁灭优秀10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文化建设竞聘导游词 篇1

卷首主要的节日申请书好段活动方案课标的春联求职信管理条例口号协议书一封信:诗歌有感检测题弘扬了问候语活动方案了政治表现德育状物。

工作思路答复警示语悼词 篇2

短句广告词贺词的邀请函条的主要解析离职报告了短信可研究性仿写排比句工作调研报告入团申请。

《圆明园的毁灭》 篇3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篇4

【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选编本课的意图是,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把搜集与整理、运用资料结合起来,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文字优美,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教学时可以以情激情,以读激情,以景激情,以史实激情,特别是要重视以读激情,充分体现阅读教学 “以读为本”。通过读书,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创设的情境中,引导他们把最感兴趣的景观想象出来,并谈一谈自己的脑海里浮现的画面。感受到圆明园的瑰丽与辉煌再去读圆明园的毁灭,更能激发学生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挡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园明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圆明园毁灭”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

1、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辉煌景观,感受祖国的灿烂文化。

2、文章的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量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是教学的又一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搜集圆明园的相关资料。

2、影片《火烧圆明园》片段以及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时(略)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生字、新词;弄清文本脉络。

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

精读、品读,了解圆园明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课,奠定情感基调

1、我们继续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

板书课题:让我们举起写字的手,一起写下课题:“圆”是“圆满无缺”的“圆”,“明”是“光明普照”的“明”,“园”是“皇家园林”的“园”。齐读“圆明园”。

一座圆满无缺的皇家园林,一座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被两个强盗毁灭了!被英法联军的熊熊大火毁灭了!齐读课题:圆明园的毁灭

2、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相信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课有许多四字词语用得十分精妙,我们再来读一读:

大屏幕出示词语:

举世闻名 众星拱月 金碧辉煌 玲珑剔透 亭台楼阁

山乡村野 平湖秋月 雷峰夕照 蓬莱瑶台 武陵春色

诗情画意 风景名胜 天南海北 奇珍异宝 不可估量

二、走进开头,读文引发质疑

这节课,让我们再次文本,细细地阅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1、请同学们打开书,迅速翻到第二十一课,自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自由出声读)。

2、打开课文,映入你眼帘的第一是“不可估量”,第二还是“不可估量”,此时,你的内心是一种什么滋味?

(悲痛、愤怒、伤心……)

3、我们来读读这个开头,把你的心情读出来。你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

(圆明园被谁毁了?被怎样毁掉了?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毁掉?圆明园被毁之前是什么样的?)

三、学习结尾,感受被毁之耻

1、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画出最让你触目惊心的词语。

2、听了这段文字的朗读,你了解了什么?

(圆明园是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践踏、毁掉的;)

3、他们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课件出示,根据学生回答强调“掠、搬、毁、烧”)

4、哪些词语让你触目惊心?

(凡是、统统、任意、毁掉、连烧、笼罩……)

5、删词换词,体会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感受侵略者的残暴与野蛮。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了灰烬。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来到北京,进入圆明园。他们把园内能拿走的东西拿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运不走的,就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烧了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了灰烬。

(1)分别读这两段话。

(2)换掉或删除一些词语后,有什么不一样?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4、我们来看一段录像(播放火烧圆明园的录像)。

我看得出,看录像中,一定有一种情感什么充满着你的胸膛,是什么情感?(屈辱、愤怒、痛恨……)

5、价值连城的国宝被统统掠走,人拿不动的就用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他们任意破坏的哪一样不是无价之宝!最可恨的是,他们在中国的圆明园里犯下了滔天罪行后,还企图放火烧毁罪证,这就是帝国主义的嘴脸,带着你此时的感情,齐读——1860年10月6日……

四、昔日辉煌,更添被毁之痛

1、请告诉大家:为什么英法联军毁了一座圆明园,就会激起我们这么大的愤恨,那么大的怒火?

2、一边读,一边思考,要静心、专心读书。

3、根据学生回答,大投影出示

(因为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因为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而且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石劫 篇5

辛亥革命并没有给圆明园带来好运,民国初期走马灯一样更迭的军阀,都把圆明园作为取之不尽的'建筑材料场,圆明园中凡能做建筑材料的东西全部被搜罗净尽,每天几百车往外拉,断断续续拉了20多年!1929年,张学良为其父建陵园,所用的石料不少就出自圆明园。经过此劫,大水法、远赢观、西洋楼等残存建筑全成过眼烟云。

章程报告自我批评措施 篇6

心得团结辞职报告个人表现模板工作调查报告笔记评语国旗下,举报信小结公文,词语计划邀请函,爱国稿件资料。

教法建议 篇7

1、本文对圆明园当年辉煌景观的介绍语言简洁,内涵丰富。因为介绍的内容都已经消失,无法再现,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并展开想象,使学生对当年圆明园辉煌景观有个大致的了解。可以凭借插图,也可以通过收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使学生对圆明园有更多、更形象的了解。教师还可紧扣语言文字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分清文章的主次”是前组教材的重点训练项目,在本组教材教学中应得到进一步训练。“分清文章的主次”首先应该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文章的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整体感知,知道课文每部分写的是什么,使学生能了解介绍“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是文章的重点内容。

3、在阅读教学中,继续引导学生按照上一单元就词、就句、就段质疑的方法进行质疑,进行自主探究,从而完成对文章重点内容,也是难点的理解。抓住关键词“举世闻名、博物馆、艺术馆、瑰宝、精华”及“平湖秋月”“雷峰夕照”“安澜园”“狮子林”“蓬莱瑶台”“武陵春色”“西洋景观”等词加以理解。方法可以多样,如:联系上下文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借助自己搜集的资料和播放的媒体资料来理解。)如“金碧辉煌”是说建筑物光彩夺目,异常华丽。这是殿堂的特点。“玲珑剔透”是说小巧玲珑,结构奇妙。这是亭台楼阁的特点。“买卖街”热闹非凡,“山乡村野”显得十分幽静。教学时要让学生明白园内的景观分为哪几类,可用填空、引读的方法帮助学生概括,从而体会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的含义。抓住关键句理解,出示“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和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带点词的意思。“凡是”“统统”是说全部,表示一个不剩。从中看出侵略者的贪婪。“任意”,想怎样就怎样,说明侵略者的野蛮,不讲道理。紧接着播放影片《火烧圆明园》的片段或圆明园遗址图片,直观感受侵略者的残暴与野蛮。最后以“文中连用两个“不可估量”说明什么呢?”问题的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教学本课要注意渗透近现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首先要通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圆明园是怎样毁灭的,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愤恨。然后再使学生初步了解,侵略者之所以胆敢如此为非作歹,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这篇课文文字优美,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要重视朗读训练。第二至四自然段朗读时应体现欣赏、赞美、自豪之情,语气自然、从容,语速宜缓,娓娓道来,通过品读、引读、想象读,把学生带入一百多年前的圆明园之中。最后一个自然段情感起了变化,带着历史的悲愤,朗读时应体现痛惜、仇恨之情,声调可提高,“闯进、统统、凡是、任意”等关键词要读重音。全文背诵有一定难度,应分散难点,讲求方法。第二自然段的背诵可用图示法,抓住“众星拱月”帮助记忆;第三自然段可用填空法、引读法概括出几种建筑风格;第四自然段抓住“总—分—总”段式进行背诵。

拓展阅读:谒圆明园 篇8

季节大约是秋末,我在鲁迅文学院学习,同窗九江赵青约我去圆明园,我答应了。那一夜,隔着绕了爬山虎的窗子,望着徘徊在云间的明月,我怎么也不能入睡。

对于圆明园,我从不敢说游。尽管它仍然叫"园",也仍然保持着园的地位与声名,但它已经没有了园的姿色。世界上无论哪个园,所保存与呈现的差不多都是人类的文明,唯独圆明园让人所见的是人类的野蛮、残忍和耻辱。我到圆明园去不是游览,不是欣赏,也不是消闲,既不是乘兴而去,也不是兴尽而还。去任何一个园归来,心情都是一种愉悦,一种尽日的繁杂与劳顿散释后的轻松,而去圆明园归来却是仅有的一种无法摆脱的沉重。

从十里堡乘车,象去朝拜我梦中的圣殿。将到圆明园下了车,我的情绪就陡然变了。一步步行来,我象是走向一处荒芜的墓地。那荒芜的墓地埋葬的不是别人,似乎正是我的父母兄长。即使过了许多年,那心情还是异样地沉重。想写点什么,又一直没敢写。我感觉他伤的太重,我不想轻易去碰他的伤痕。我怕他疼。

然而等我决心要写一写他的时候,岁月却已经遗落了十数春秋。路怎么走,水怎么绕,桥怎么过,差不多都已经淡忘了。不过,也有忘不了的,就是那路旁的大杨树与湖畔的小花草。已经是秋末天气了,湖畔却还开放着那么多的小花草,紫色的最多,间忽也有红的,蓝的,虽不象春天的花儿大朵大朵地开,却也是毕其全力。还有,就是那秋色斑烂的杨树叶子,在惨淡的秋云下瑟瑟的响,仿佛在低声地唱歌或是吟诗。象是悲歌,也象颂歌;说是赞美诗,也象是挽诗。为了谁呢?悲怆为了谁?欢欣又为了谁呢?

其实,最使我忘不了的是那些石头。直立着的,横躺着的,仰卧着的,斜依着的,象一块块骨头,象一条条的脊骨,依然散着凛然的豪气,散着千古不息的光芒。穿行在那一块块石头之间,或依偎在那一条条脊骨旁边,我总能听到一种声音。不是箫声,也非天籁,但却是那么地动人心魄。象石头与石头在撞击,象骨关节在活动时发出咯吧咯吧的声响。多种声音汇在一起,象江河滔滔,象风走松林。在那声音的洪流中,我十分细心又十分小心地分辨过,我想听听哪一种象是母亲低声的哀怨与叹息。然而竟没有。完全是母亲随了我的父兄,挥着拳头,在奔走,在呼号,在呐喊。轰然而响的像是雷声,像是春天的雷声沿大地在迅急地滚过。历史走过了一百年,那声音就足足地回响了一百年。那是母亲与父兄的声音汇在一起,是皇天与厚土的声音汇在一起,是人类与大自然的声音汇在一起……那才是真正的同仇敌忾!那才是真正的气壮山河!

不管放火的人有多么残忍,然而,烧得了圆明园,他却烧不了中华民族的骨头!可以掳掠走我们的'财富,却掳掠不了中国人民那一腔豪气。只要有骨头在,只要有那一腔豪气在,我们就不会倒下,我们就还可以创造--我们这个民族本来就是一个富于创造性的民族啊!

多少年来,我总是魂绕梦断圆明园。风雨之中,明月之下,或踏着青霜,或披着白露,我的心,我的魂灵儿,时时在那石头之间穿行。那时节,我是与赵青两人同时去的,而后在许多回的梦境之中,却总是我一个人在那云板与石礅之间踽踽独行。面对那高高的云板,与那长长的廊脚,不是检阅,而是感受;不是感受那份容易让人萌生的孤独,而是感受一块块石头所蕴含的那种灵性,那种品质,感受那一条条脊骨所禀赋的那种气概,那种精神。目睹那一块块石头,我才真正感到,经过血与火的洗礼,留给我们民族的不仅仅是屈辱,也不仅仅是悲愤。只有在那一块块石头之间走一走,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人世间的崇高与神圣,我才真正懂得什么是一个民族的伟大与坚韧,我才深深地懂得,一个民族的顽强与坚韧能够达到怎样的高峰!

这就是圆明园。中国的圆明园。我心中的圆明园。

冷风凄凄,微雨打湿了的石头却更加晶润。涓涓细流绕着廊脚在披拂的枯黄草叶下流淌,在那石头与石头之间,雨水积成的小泊池像一面面的小镜子,在反看天空中阴云徘徊。委于泥地上的花草有水珠儿在滴滴下垂,我以为那是那些花儿在秋风中为谁饮泣,当我俯首下去看时,却见那些饮泣啜泪的花花草草原来并不是在为他人伤怀,她们对谁也没有那点情分,她们只是在自怨自艾,慨叹自己的红颜薄命。那些表面看上去五颜六色的花花草草,象花,却是恶之花;象肉,却是糜烂之肉。腐朽的气味弥漫在空气中,让人感到一阵阵恶心。不管别人的感觉如何,它们似乎还在高兴,在淫笑,在庆幸自己是与圆明园那一块块石头一起倒下去的。然而,它们错了。它们竟然不明白,它们是可以糜烂的,它们已经完全腐臭了。

难怪呀,难怪那大杨树,那小花草,在唱着悲歌,在吟挽诗呢……

而那些石头却是永远也不会腐烂的。不管风雨怎样地剥蚀,不管世事怎样地变迁,不管几经艰险几经劫难,那石头与那石头上的龙凤纹章,只会愈来愈光华夺目。

这就是那大杨树为什么要唱颂歌的缘故,这就是那些小花草为什么要吟赞美诗的缘故……

没有别的,就只有那么一条条烧不断压不弯的脊骨,就只有那种骨气,那种品质,那种精神!

那直立着的,斜依着的,仰卧着的;那仿佛掮着锄头的,横着大刀的,扛着枪炮的,握着如掾大笔的……在他们身上,都有龙凤纹饰做标记。中华民族的志士仁人,从日边走来,从云域走来,从乡间的黄土地上走来。在那有着龙凤纹饰的大石柱下面,那正是精英的集合,那是伟大灵魂的聚会!

圆明园,民族的精神家园!人类的精神家园!

在圆明园依着那岿然直立的石柱时,我的同窗赵青给我照了一张相。他说我穿的衣服和我的肤色与那石头真的就没有多少区别,简直分不清哪儿是石头哪儿是我。说我整个儿就是一块石头。我听了,激动得泪水差不多都要涌出来了。

.木劫 篇9

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清政府对圆明园失去控制,趁火打劫的人们把园内建筑、木桥的柱子锯断,用大绳拉倒,园内大小树木也滥伐殆尽。大料做为木材,小料烧成木炭。当时清河镇上木材堆积如山,园内碳厂林立。经过此劫的圆明园,满园古木杂树荡然无存,但仍有山石湖泉,大水法、远赢观、西洋楼等也还在。

.火劫 篇10

众所周知圆明园的首次大规模的破坏是1860年,为英法联军所烧。但焚烧以后,许多建筑还算完整。1870年有一位德国人拍下了西洋楼景区12幅照片显示“虽惨遭破坏,依然楚楚动人”,1895年康有为游圆明园时,看到“虽蔓草断砾,荒凉满目,而福山寿海,尚有无数亭殿,有白头官监守之,竟日仅能游其一角。”需记住,参与抢劫的有不少中国人,而且带领英法联军抢劫圆明园,并出主意怂恿额尔金烧园之人,即为龚自珍的孙子龚孝拱。后来移居上海,用从园中取来的财物,得梅毒而死。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