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恩与奶牛【通用3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安恩与奶牛【通用3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安恩和奶牛 篇1

安恩和奶牛 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主人公关怀动物,重视它们生命情感需求的善良感情。多角度体会小说主题。

2、 复述故事,体会小说构思的精巧,了解悬念手法的作用。

3、 学习小说的描写方法,了解人物外貌描写与小说情节和主题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1、小说主题的多角度分析。

2、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放松心情,导入新课

1、生说5遍奶牛,再说5遍牛奶。师问:奶牛吃什么? 生答:奶牛吃草。师借题发挥,导入新课。

2、 作者简介:约翰尼斯·延森:丹麦小说家、诗人。194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希默兰的故事》(34篇中短篇小说集)等。

3、 带着任务读书:学习文中所列生字词及了解本文故事情节。初步了解安恩的性格特点。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生完成“随堂练习”,师巡看,然后生读字音,生解释重点词语,师再个别强调。

三、概括故事情节

师:请同学们简要概括故事内容。注意说清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生思考,并在“随堂练习”上写作)

生1: 一天,老妇人安恩牵着一头奶牛到集市上去,别人要买,安恩不卖。

师:过于简略,对于故事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相当于记叙文的起因、经过、结果你没有。 生2: 一天,老妇人安恩牵着一头奶牛到集市上去,因为这头奶牛实在太好,问津者不少,最后连屠夫也对它有兴趣,但是老妇人却拒不出售。最后,人们气愤起来,老妇人这才吐露真情:她不是来卖牛的,而是因为那头奶牛太孤独,她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让它跟同类相聚散心。

师:比较完整了,这里有时间——一天,有地点——集市上,有人物——安恩。关键有开端(老妇人安恩牵着一头奶牛到集市上去)——发展(因为这头奶牛实在太好,问津者不少,最后连屠夫也对它有兴趣,但是老妇人却拒不出售)——高潮(老妇人这才吐露真情:她不是来卖牛的,而是因为那头奶牛太孤独,她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让它跟同类相聚散心),这篇小说的高潮就是结局。

知道了故事梗概,我们来分析一下这篇小说的主人公——

四、初识安恩

师: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小说的第1小节,语速要慢,要平静一些、舒缓一些。 师: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第1小节谈谈安恩给你的最初印象。(出示示例)从 “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这句神态动作描写可以知道她是一个安静从容的人。 生:她身上穿着样式老掉牙的旧衣服,可是很干净;一条手染的蓝裙,还带着乡下染缸中的那股土味儿。

这是一段衣着外貌描写,写出了安恩老人是个朴素的老人。 师:还能看出——( 不富裕、自食其力过得有尊严) 生:是个历经沧桑的老人,是个有爱心的老人。

师:是呀,她对衣物如此,何况奶牛,这也为全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师板书“初识安恩”,然后请生把刚才几个关键词写在后面:朴素、历经沧桑、有爱心) 师:请继续——

生:我说这一句:“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哦,真是旁若无人,安闲得很”,这是动作描写,写出了安恩的沉静安详。

师:这个判断很准确,板书上“沉静安详(心若止水)”。

生:还有“周围一片嘈杂喧闹:马市上马儿嘶鸣,海滩上渔船卸货的在吆喝,马戏班鼓声咚咚,小丑们招摇地高声喊叫”,这是景物描写,用这种“闹”,反衬安恩的“静”。 师:“反衬”抓得特别准。这是一段环境描写,不是景物描写。

当我们初识了安恩以后,再请自由阅读第3~19小节。(可以读出声音)

五、走近安恩

师:先后有几拨人要买奶牛?哪几拨?这几拨人的出场顺序能倒一倒吗?为什么?

生:有四拨。分别是,锱铢必较的人——身穿血迹斑驳的罩衫的(精明利落)屠夫——死乞白赖的人——来过一次又出大价钱的人(刨根究底的人)。

生:不能颠倒,这四拨人一拨比一拨难对付。是根据情节发展的深入而设定的顺序。 师:通过安恩的回答 语言、动作、神情、心理等细节你对安恩又有了那些新的认识? 示例:从“老太婆安恩爱怜地瞅了瞅自己的奶牛,不屑地斜视了一下那根藤杖,然后转过脸去往远处张望,仿佛发现了什么使她感到兴趣的东西。”这句中动作细节可以看出安恩是个十分怜爱奶牛的善良的人。 生:四拨人都要买安恩的奶牛,都同样遭到安恩的拒绝,但拒绝的语言和语气是有区别的,对于屠夫她用了四个字,坚决予以拒绝:“它不卖的!”可以看出安恩对奶牛的感情很深厚,这是一种很令人感动的关怀。

师:太棒了!一下子发现了这个细节,请在“走近安恩”后写上:精神关怀。

师:我们来分角色朗读一下3~19小节。还原一下市场情境,注意人物的心理和环境的渲染(师读安恩)。

六、多角度分析主题:

师: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他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说:“对于人性,道德上的真正考验,根本性的考验,在于如何对待那些需要他怜悯的动物。”

安恩她把奶牛当做自己平等的同类、老朋友、亲人一样理解、尊重,关怀奶牛的精神世界。 下面请以安恩告诉我为开头,把你得到的启迪写下来:

1、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孤独是痛苦的。能够读懂孤独,理解孤独,解除孤独,这样的主人是伟大的。 2.难道只有我们人会感到孤单寂寞吗?奶牛也会的。能够把动物当作人来看待,也算是爱心无限了。我们对待动物不能只看到它的物质性的一面,同时也应该看到它的精神性的一面。

3、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和动物的和谐。人和动物都和谐了,那人与人之间呢?

七、小结

本节课我们知道了小说的情节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本课的情节极具有悬念,直到结尾才让人豁然大悟。

我们还初步知道了小说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是刻画细节:语言、动作、神情、心理等细节。 我们还懂得了人类对于动物不仅应有物质上的给予,还应有精神的关怀。

八、作业

小说最后安恩对自己不卖牛作出解释后,集市上的人有怎样的反应?请续写一个结尾。(写“笔记本”上)

附,评课内容 朱老师:

今天听了王老师的一节课,在这节课中我们感受到了王老师的大师风采。

内容方面:王老师的课从一开始说5遍奶牛和10遍牛奶开始,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一堂课从轻松幽默开始。整个教学流程清晰、一目了然而且层层递进,很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人物形象在读者面前一步步的鲜明起来,课堂给人的整体感觉非常的干净利落,而且实现了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升华。

几个值得称道的地方:

1、在概括故事的内容时,第一个同学概括较为简略,王老师在提出明确的任务要求后请同学们再概括,给同学很好的学习方向。而紧接着教师课件呈现的内容又很好的强化了学生的认知,我想这样的教学效果一定是很好的,给同学们留下的教学印象一定是很深的。

2、初一的同学学习的过程除了学习文本知识之外更应该是一个交给方法和习惯的过程。王老师的这节课也很好的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无论是王老师对素材本使用的强调还是示例的方法都很好的给学生以学习的方法。

3、王老师课堂中不断的鼓励学生,尤其是强调“有时错误的答案比正确的答案更有价值”这样的观点,鼓励孩子不断地大胆地去尝试,应该会使学生终身受益的。

建议:在“走近安恩”环节,王老师强调是“几拨人”而非“几个人”。我想是不是可以这样和学生讲,虽然是写了几个人,但这几个人是选取典型的人物,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由此可以看出还有很多人都对安恩的牛感兴趣。

周老师:

《安恩和奶牛》这篇课文是新选进初中语文课本的,对它比较陌生。在上周我们备课组活动时,王老师对这篇文章的解读就引人入胜,带着期待与学习的心情走进了王老师的课堂。一节课听下来,发现王老师的特色在于:回归文本。 王老师通过“初识安恩”、“走进安恩”这两个大的支架,引导学生阅读文本,由表及里细致分析了安恩的形象,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不知不觉进入文本,开始赏析、点评、归纳,一切显的那么水到渠成,王老师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真正做到了“润物细无声”。 从中我也感受到王老师本人对文本的研读非常透彻,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我想,唯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积极有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除此之外,王老师的课还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品味的地方:

1.每让学生思考回答前,王老师总是给出示例。我想,对于初一学生,这是很必要的,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课上老师生动的朗读、学生入情的对话朗读成为一大亮点,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效果很好。从学生情不自禁的鼓掌中便可看出; 要学习的地方很多,就不一一赘述了,盼望经常聆听王老师的课。 建议:课堂自主讨论少了些,这可能跟我们还没有开始合作学习有关。

李老师:

无论是教研活动,还是这两天连续听了王益民老师的两节课,感到王老师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东西,觉得自己要学习的地方很多。

王老师在教授《安恩和奶牛》这课时,首先从游戏入手,玩是孩子的天性,上课伊始就一下抓住了学生,激发了学生对学这篇课文的兴趣。

其次王老师紧紧抓住了文本,紧扣“安恩”这个人物形象,从浅入深,由表及里,水到渠成地将安恩这个“仁爱天下的平民”形象(和以前课本中的“哈尔威船长”的高大英雄形象比较)展现给大家。

再次王老师在给学生设计问题时,要求很明确而且有范例,学生回答起来就又指向性了。整节课王老师对学生语文习惯的培养很注重,也是值得我学习的。

最后王老师在整节课中体现出的深厚的文学修养也是我们年青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积淀的。这两天浏览了王老师的博客,收获很多,觉得王老师真是一个善于观察思考,勤于读书和动笔的人,作为年青教师有些惭愧! 要学习的地方很多,盼望有更多的机会向王老师学习。

贺老师:

第一次听王老师的课,就感受到王老师大师的风采。幽默风趣的谈吐,循循善诱的引导,精心巧妙的设计,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安恩和奶牛》是这届初一新换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外国的小说。它的篇幅短,约两千字,情节也很简单,老妇人安恩牵着一头奶牛到集市上去,因为这头奶牛实在太好,问津者不少,最后连屠夫也对它有兴趣,但是老妇人却拒不出售。最后,人们气愤起来,老妇人这才吐露真情:她不是来卖牛的,而是因为那头奶牛太孤独,她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让它跟同类相聚散心。虽然小说篇幅短小,情节也不复杂,但是因淳朴的人物形象和奇妙的构思脍炙人口。 王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重点就定在对安恩的分析上,而且设计巧妙,通过初识安恩——走近安恩——评价安恩,逐步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分析安恩的形象,从而使得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清晰起来。

同时,王老师非常细致,非常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课堂中的几个细节值得学习。

1、素材本的使用。初一的学生刚进校,如何积累、如何学习语文,由于来自各个学校,习惯不一样,王老师的这中做法给了学生很好的指导。预习、课堂笔记、优美词句的积累、小练笔。让学生通过素材本得到了能力的提升、知识的积累。

2、示例的使用。在课堂上,每一个重要的环节,比如概括故事的环节、任务分析的环节,王老师都安排了示例。为学生掌握方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这对初一的孩子来说,是最需要的,也是最重要的。

建议:相信做王老师的学生一定很幸福!

钱老师:

听了王老师很多课,,每节课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每节课都会有不小的收获。

《安恩和奶牛》是一篇小说,王老师从上课开始让学生说五遍奶牛和十遍牛奶的小游戏开始,就把我们带入了一堂别开生面、逸趣横生的课堂。我们一起初识了安恩,走近了安恩,最后又评价了安恩。王老师的大师风采体现在对学生的循循善诱上,体现在扮演安恩的栩栩如生上,体现在对昆德拉那段精辟的语言的引用上。我想我要学的还有很多很多,年轻教师要成长的道路还很长很长! 建议:向王老师学习!

徐老师:

我爱听男教师上课,那是因为他们的语言幽默,设计精巧,让我眼睛一亮。王老师的这堂《安恩和奶牛》象磁铁一样吸引了我。

1、小说的学习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是全新的,王老师注重从阅读小说的方法入手引导学生,例如:简要概括故事内容。(注意说清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规范引导学生答题。又例如:分析人物时,从初识安恩入手,先出示例:从 “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这句神态动作描写可以知道她是一个安静从容的人。让学生分析人物有彰可循。

2、分析小说的重头戏是分析小说的人物,王老师设计精巧,由浅入深分析安恩。

由初识安恩到走近安恩再到评价安恩,逐步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分析安恩的形象,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

3、爱读书的老师总会带出一些爱读书的学生,本节课王益民老师就向学生推荐了两本课外书,让他们读。上课前老师也把自己的博客网址出示,这是给学生树立了一个好榜样。他带的班级一定是书香班级。 建议:向大师学习!

赵老师: 初听王老师的讲课,顿觉耳目一新。同时,再一次引发我的思考,怎样的教学生成才是文质兼备的?听了王老师的这节课,颇有所得:

一、基础知识的坚实性:没有放弃字词、文学常识这些基本知识,而是把它放到了课前预习里面(素材本),这样做既促进了学生自学,又使课堂内容更加紧凑。

二、教学目标的明确性: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总有一个标志——明确的教学目标。尽管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其目标价值多元化,但并不等于说,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随意的、模糊的。我认为王老师在设计这堂课时,教学目标定位非常明确,通过这节语文课程的教学,给学生清新明朗感受,从而提高了整堂课的学习效率。

三、学习方法的指导性:古人曾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使学生掌握学法是实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达到不教”的目标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学法意识,要善于把学习语文的规律性的东西交给学生。例如在“简要概括故事内容”这一环节,王老师特别提示大家“注意说清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在一个环节的艺术处理上,高度凝练的涵盖了小说的知识型层面的小细节。又如:在“熟悉描写人物的方法”这一教学实施过程前,预先告知学生小说描写的手法主要有:“外貌(神情)、语言、动作、心理等。”

四、 教师角色的引领性:仔细聆听、观摩本堂课,不难发现王老师很重视一个细节,那就是“教师的引领性”。例如:在“初识安恩”谈谈安恩给你的最初印象”这一环节的艺术处理上,王老师先示范:从 “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这句神态动作描写可以知道她是一个安静从容的人。” 请大家用“从„„这句„„描写可以知道她是一个„„人。”这样一种说话的方式来谈对安恩的初步印象,这种语言表述的格式对学生培养缜密的思维能力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可以说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落到了实处。学生的能力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

语言材料的丰富性:课堂教学中,最有效最为活泼的助读资料的引用,丰富教学内容,深化学生理解,使得课堂变得更为厚重 。例如,关于道德与人性的哲学思考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讲,似乎有点艰涩,王老师巧借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名著《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对于人性,道德上的真正考验,根本性的考验,在于如何对待那些需要他怜悯的动物”的阐释,来深化学生的理解,我认为使恰到好处的。

总之,不论是在开始的激情导入还是后面的初识安恩,并加以诵读、朗读、齐读、分角色读等策略,在有感情的读书声中真正走近安恩。可以说王老师是仅仅抓住教学目标这一指挥棒展开,层层推进有效课堂的开展的。

建议:向王老师请教怎样指导学生恰到好处的使用《课课通》?谢谢

毛老师:

上面诸位老师已经发表了真知灼见,我也来谈谈对《安恩和奶牛》这篇文章的理解。 《安恩和牛奶》是一篇短篇小说,作者是丹麦的小说家、诗人约翰尼斯?延森,这位作家1944年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更令人称奇的是该文2007年(应该是)是取该单元另一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而代之的,换句话说,是约翰尼斯?延森取代了维克多?雨果。对于我来说,这是篇新课文,怎么教,心里没有什么底,感谢王老师给了我一个这么好的学习机会。 1700多字的《安恩和奶牛》情节并不复杂,老妇人安恩牵着一头奶牛到集市上去,因为这头奶牛实在太好,问津者不少,最后连屠夫也对它有兴趣,但是老妇人却拒不出售。最后,人们气愤起来,老妇人这才吐露真情:她不是来卖牛的,而是因为那头奶牛太孤独,她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让它跟同类相聚散心。《语文教学参考书》以及其他资料对于该文主题的把握也一律定在表现出人的善良和仁爱上。说作家想告诉人们:人与动物也会有真挚的感情,人应当像尊重同类一样尊重动物,爱护它们,理解它们,重视它们的情感需求,因为即使一头奶牛也有可能在与同类的相处中得到安慰和快乐。

王老师的课堂是真正的语文课堂,牢牢抓住对“安恩”这个人物的理解,以“初识”“走近”“评价”三个阶段,引导学生从课文情节的描述,人物刻画的方法入手,既提高了学生兴趣,又对文本深入浅出的进行把握,令人赞叹。 建议:与学生的互动方式能不能再丰富一些?

袁老师:

这篇课文是教材新选入的,我们并没有接触过,有幸感受到王老师的大家风范和对这篇课文的独特处理,佩服不已。零碎的讲几点对自己启发特别的地方:

首先开端的游戏立刻挑起了学生的兴奋神经,而设计的说五遍“奶牛”十遍“牛奶”的游戏和本文又有着联系,很好的为课文作了导入。

其次王老师非常注意面对的学生是初一新生的特点,因此在讲解故事事件的时候注意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学生小学时接触的“起因、经过、结果”联系起来。本课的重点也能够确定为教给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并且注重告诉学生,让孩子做到心中有数。

最为佩服的还是王老师对课文的独特深入的理解,是在用自己的语文素养教书,每一次的分析都渗透着他对课文的挖掘。结尾将安恩的性格与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的一段话联系起来,更方便学生理解主人公的善良,无形中也在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 建议:非常希望能多听到王老师的示范课,因为听课的过程中总会产生一次又一次的心灵震动,更能发现自己的课堂和“好课”之间的差距。

叶老师:

1、 王老师的这节课学习目标很明确。在课堂之前就告诉学生学什么,而且整节课都围绕了这些目标进行。

2、 王老师不仅注意文本的研读,更能注意到语文最基础的字词的掌握,学生朗读,个别学生朗读字词,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3、 这节课最主要的教学目标放在了对安恩这个人物的人物形象的研究上,王老师完全将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找句子,自己分析,教师加以适当点拨,提高了学生自学的能力。

4、 教师将写板书的权利交给学生,虽说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改变,但也能看出课堂从教师主体性改变成了学生主题性。 5. 我最喜欢的还是王老师的朗读,这样的朗读不仅朗读更是一种一书的享受。 6. 教师处处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

建议:在讲解课文之前,如果能介绍一下描写方法的分类,例如: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等可能学生在分析的时候更容易把握。

老师:

王益民老师还未到,就已经听潘校长隆重介绍过好几次,所以这次一听说王老师要在初一开课,立刻迫不及待的通知本组成员去感受一下大师的风采。

王老师上的是一篇新课文《安恩和奶牛》,他的教学流程很清晰,对人物的分析主要通过“初始安恩——走进安恩——评价安恩”这三步来进行。我对这堂课的感受也想借用这三部曲:

一、初始王老师

本以为王老师初次亮相,一定会带来许多噱头,没有想到的是刚上课就让学生拿出素材本抄写词语并注音。我随手翻看了一位同学的素材本,上面有预习作业、有课堂笔记、有词语抄写,问题用红笔,答案用蓝笔,一课一课,一目了然。王老师深知学好语文要靠日积月累,而初一更是养成良好习惯,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所以他不惜用安静的抄写来告诉我们教语文应该实实在在。

二、走进王老师

随着上课的进程,我发现他的语文课确实有很多我们不具备的东西。

1、 时时搭建支架

比如分析人物形象时,先出示例:从 “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这句神态、动作描写可以知道她是一个安静从容的人。这就为初一新生分析人物搭建了一个很好的支架,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 处处渗透文学气息

初一第一节课《打开一扇门》就是要让学生亲近文字、热爱文字。这堂课上,王老师总是不失时机地向大家推荐约翰尼斯?延森、米兰?昆德拉的作品,并时时提醒学生走进书店,博览群书。我想学生在他的课堂上学到的绝不仅仅是《安恩和奶牛》这一篇文章,而是一种读书的意识,一种人文的关怀。

三、评价王老师

王老师用几个关键词来评价安恩,我也想用几个关键词来评价王老师:实在、幽默、博学、平等。

建议王老师能给我们多开设一些讲座,多上一些示范课。

安恩和奶牛 篇2

《安恩和奶牛》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走进主人公,感受文中人物美好的心灵。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作品,了解故事主人公关怀动物,重视它们生命需求的善感。 2.学习小说描写方法,了解人物外貌描写与小说情节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小说主题的多角度分析。

2、体会小说构思的精巧。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通过探究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来了解安恩。 课前预习:

1、 生字词注音、识义。

2、 作者简介:约翰尼斯·延森:丹麦小说家、诗人。194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希默兰的故事》(34篇中短篇小说集)等。 3. 朗读课文,熟悉小说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如果你拥有一只小动物的话,你将如何与它相处?今天,我们将跟随约翰尼斯·延森一起去看看他笔下安恩和一头奶牛的生活。

二、预习反馈:PPT出示生字词,抽查学生预习情况。

三、问题探究

问:读了这篇小说,你觉得这个小说的结尾给你感觉是意料之外还是在情理之中的? 学生分成两种观点后,请学生针对各自的观点找出依据,说出理由。

情理之中的依据:

1、小说开头就点明了“她牵着那头孤独的奶牛悄悄地站在一边,”

(从这些话可以看出,安恩不太像做买卖的人,同时,她并没有炫耀她的奶牛。)

2、 周围一片嘈杂喧闹:马市上马儿嘶鸣,海滩上渔船卸货的在吆喝,马戏班鼓声咚咚,小丑们招摇地高声喊叫。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旁若无人,安闲得很。 (这是环境描写,用 “闹”反衬安恩的“静”,喧闹的环境让安恩显得并不引人注目。 这句动作神态描写可以知道她是一个安静从容的人。) 3.“奶牛依偎在她的身边,头蹭着她的肘部”。 (可以看出安恩和奶牛的亲密关系。)

4、 “她站在那里,竖起耳朵凝神倾听着杂货摊上飘过来的音乐声,也不时抬头看看身边熙来攘往的人群和买卖交易的牲口。”

(神态描写,看出她是一个安静,不引人注目的人。) 5. 安恩面对买主一次次的询问都回答“它是不卖的” (通过前面的多次暗示性交代,结尾安恩再告诉我们她到集市上来不是卖奶牛的,我们就觉得这个结尾并不突然,还是合情合理的。)

意料之外的依据:

1、 “她身上穿着样式老掉牙的旧衣服,可是很干净;一条手染的蓝裙,还带着乡下染缸中的那股土味儿。

脚上的木屐连后跟都磨平了,皮面上却抹了油,擦得锃亮。”

(这是衣着外貌描写,写出了安恩老人是个朴素的老人,不富裕。穿着旧,但干干净净。这样一位老人或许是需要卖掉牛来赚钱的。)

2、“它是一头好母牛,而且显而易见已经成熟到可供屠宰的地步„„”文中分别写了四拨人都要来买奶牛。

(说明奶牛是一头好奶牛,非常的抢手,应该容易出手,也应该可以卖个好价钱,可是最后都遭到了安恩的拒绝,看出安恩对奶牛的感情很深厚,这是一种很令人感动的关怀。) 3.“有个人已经来过一次想买这头牛,遭到了拒绝,现在又折回来,出了一个大价钱,那诱惑力简直令人难以抗拒。安恩老太太还是用非常坚定的口气回答说:“不!”但她似乎有些窘迫不安。

(一个充满诱惑的价格,本以为会打动安恩,但仍然遭到安恩拒绝,安恩的窘迫也并非是因为拒绝了高价,而是因为周围人对自己的不理解。)

四、人物形象分析

刚才我们找出的句子中,从安恩的外貌、神态、语言等描写中,看出她是怎样一个人? (安恩 ——认真, 勤劳,过得有尊严,善良、爱怜奶牛、善解人意、不贪图利益)

板书:安恩——简朴

有尊严

爱怜奶牛

五、作业:小说最后安恩对自己不卖牛作出解释后,集市上的人有怎样的反应?请续写一个 结尾(运用人物描写)。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故事主人公关怀动物,重视它们生命需求的善良感情。 2.品味小说生动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前课内容,回顾安恩的人物形象。

二、探究主题。

从安恩和奶牛身上,我们能读出点什么?

安恩对待奶牛已经超越了人和动物的关系,安恩把奶牛当做自己平等的同类,当做老朋友、亲人一样理解和尊重,她不仅关心奶牛的吃喝,还关怀奶牛的精神世界,可谓爱心无限。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他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说:“对于人性,道德上的真正考验,根本性的考验,在于如何对待那些需要他怜悯的动物。” 板书:安恩——精神关怀

学生还可以从其他角度理解主题: 1. 安恩孤独吗? 应该是孤独的,孤独的安恩才能真正理解孤独的奶牛。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孤独是痛苦的。能够读懂孤独,理解孤独,解除孤独,这样的主人是伟大的。一个人不可能完全理解另外一个人,除非这两个人有相似的经历,所以,让自己用一颗开放的心胸面对世间的一切,多体验才能多理解。 2. 清贫、孤独的安恩并不让我们觉得她是一个可怜的人,反而让我们觉得她可敬。为什么? 因为她有一个高贵的灵魂。她虽然贫穷却不抱怨,虽然年迈却不怠惰,虽然孤独却不寂寞,她用“勤劳尊严”将朴素的生活装点得五彩缤纷,她用谦和友善让冷寂的人生变得温情脉脉。

二、 语言赏析

先后有几拨人要买奶牛,作者是用哪些生动的语言来描写这些买牛人的?这些语言对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挑剔”“锱铢必较”“死乞百赖”“纠缠”含有比较明显的贬义,用来表现生意人的精明、小气; “惶惑”“踌躇不决”刻画人物在听到安恩回答后表现出的意外神情,“精明利落”“扬长而去”写屠夫的形象,生动传神; “说长道短”“刨根究底”表现集市上的人们对安恩的不理解。 (补充:可以从课文其他描写中找出精彩的词句进行赏析。)

三、总结

难道只有我们人会感到孤单寂寞吗?奶牛也会的。通过本课学习,我们懂得了人类对于动物不仅应有物质上的给予,还应有精神的关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和动物的和谐。

四、拓展延伸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喜欢养小宠物,给小宠物梳小辫子,穿各式各样的衣服,带宠物出去散步,你觉得这些人和安恩有区别吗?为什么?

五、作业:阅读丰子恺的《蜜蜂》,完成练习。

安恩和奶牛 篇3

安恩和奶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想像和联想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走进主人公,感受文中人物美好的心灵。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对待动物不能只看到它的物质性的一面,同时也应该看到它的精神性的一面。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如果你拥有一只小动物的话,你将如何与它相处?今天,我们将跟随约翰尼斯·延森一起去看看他笔下安恩和一头奶牛的生活。

二、作者简介

约翰尼斯﹒延森(1873-1950)丹麦小说家、诗人。1944年,“由于他借着丰富有力的诗意想象,将胸襟广博的求知心和大胆的、清闲的创造性风格结合起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本文选自作者的《希默兰的故事》,这部故事集的出现一扫当时流行的无病呻吟、追求华丽词藻的时尚,为丹麦文坛输入一股清新的阳刚之气, 其中最出色的短篇是《安恩和奶牛》

三、整体感知

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阅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简要概括故事内容。

1、正音

腼腆miǎn tǎn 锃zèng 干瘪biě

踌躇chóu chú 锱铢zīzhū 嶙峋lín xún

2、概括故事内容 1’-2’

(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四、合作探究

1、初识安恩(那么安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根据第1节内容,谈谈安恩给你的最初印象。

2、再识安恩

a、进一步读文,划出课文中描绘四个买牛人和安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分析买牛人和安恩的心理活动,谈谈你对安恩这个人物有哪些新的认识。

b、市集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想买安恩的这头奶牛?这是怎样的一头牛?(备)

五、拓展延伸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喜欢养小宠物,给小宠物梳小辫子,穿各式各样的衣服,带宠物出去散步,你觉得这些人和安恩区别吗?为什么?

六、总结

难道只有我们人会感到孤单寂寞吗?奶牛也会的。能够把动物当作人来看待,也算是爱心无限了。我们对待动物不能只看到它的物质性的一面,同时也应该看到它的精神性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和动物的和谐。

七、作业

结合本篇小说,对安恩以前的生活进行合理想象,写一篇短文,不少于300字。 板书

安恩和奶牛

约翰尼斯﹒延森 初识:贫困、简朴、整洁、年老、瘦弱、勤快、安闲 再识:善良、爱怜奶牛、善解人意、不贪图利益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