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概念是数学思维的细胞,是形成数学知识体系的基本要素,是数学基础知识的核心,是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坚固基石。对于小学生来说,正确地理解、掌握数学概念更是孩子学好数学的前提和保障,有利于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形成完整的、清晰的、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通用9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探讨
【附小教研片】
下宫小学
俞裔银
【内容摘要】数学课堂教学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随着新课程理念推行,过去的教学方式正受强有力的冲击。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数学概念教学,是每个小学数学教师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
数学
新课标教学
数学概念是揭示物质的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具有抽象性、复杂性、严密性,并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具有固定和同化新知识的功能。一切的数学规则的研究、表达与应用都离不开数学概念,它是数学的基础,是学生计算能力提高,空间观念形成,思维能力发展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运用数学概念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因此数学概念的教学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1、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石
概念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我们要认识、把握某个事物,必须首先弄清这个事物的本质属性,否则就无法正确地认识事物。例如:加法这个概念,指的是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的运算方法。如果学生不理解加法的概念,只知加法的符号表示,那么他可能会十分顺利地计算加法式子,而一遇到实际生活的问题,就会犯糊涂了,或者思维混乱,或者死套所谓的经验,见到“一共”就加,见到“比多”、“比少”就减。所以我们要想使学生真正学会数学,掌握知识,并能正确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必须重视概念教学,充分认识概念教学的重要意义。
2、正确掌握概念并能灵活运用是发展数学思维的必要前提条件
可以说,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在概念、判断、推理这三种思维形式中,概念是起点,没有概念,或是概念错误,就无法形成正确的判断,无法进行正确的推理。例如:下列各分数中,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3/
3、4/
3、2/
3、9/
4、39/40。要解答这道题,学生必须对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十分清楚,才能去判断和推理。正是在应用正确的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才逐步得到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概念也是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知识,通过比较、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方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掌握概念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培养、锻炼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
3、概念的教学有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建立和迁移能力的增强
实践证明,学生对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得越深刻,学习有关的知识越容易,迁移能力也就越强。例如:只要学生真正掌握了商不变性质,就有助于以后分数、比例的学习,能顺利地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通分、约分、扩大、缩小的问题。而且只有以最基本的概念为核心,通过不断的迁移,学到的知识才不是孤立的、零散的,才有助于形成主次分明,纲目清楚的认知结构,才便于学生理解、迁移和记忆。例如:分数意义、分数计算、分数百分数应用题这部分知识,其中分数意义是最基本的、最核心的一个概念,有关的知识在这个概念的统帅下才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知识结构。
二、当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
1、削弱了概念的教学。教师对概念的讲解浮光掠影,粗枝大叶,对概念所包含的丰富内涵理解不够,挖掘不够,只通过模仿记忆和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快速熟悉知识和技能。
2、缩短了形成的过程。将学生要探索的概念知识全盘托出,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记得快也忘得快。
3、忽视了概念的运用。认为只要概念知识学好了,自然会应用了。概念抽象概括了,并不等于教学完成了,学生只是记住了概念,而不知如何灵活运用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
4、忽略了概念间的联系。学习某个概念,不注意联系相关联的概念,将许多有联系的概念孤立的保留在学生的头脑中,达不到概念间的沟通,不能组成概念系统,形成认知网络。
三、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实施的策略
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部分,由于它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是一对矛盾,使它在教学中成为一个难点。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概念,将枯燥的数学概念生动化、情境化,使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这便成为教师要探讨的课题。概念教学的策略可分为四个步骤:引入概念,形成概念,内化概念,应用概念。
(一)引入概念
概念如何引入,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标准》的这一理念,着眼于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要求概念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选材,题材要广泛,呈现形式要丰富多彩,充满着学生乐于接触的、有价值的数学题材。在概念教学时创设现实而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尤为重要,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在自然的情境中,产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的愿望。
概念的引入方式要恰当,要根据不同的概念创设不同的情境。创设情境引入概念的方式很多。创设故事情境引入,例如在教学“小数点移动”时,可这样引入:“大家爱听〈〈西游记〉〉的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讲孙悟空智斗黄牛怪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来到黄牛山,碰到山上的黄牛怪,黄牛怪大声叫着:猴头,交出唐僧!孙悟空回答道:休想,看我金箍棒!说着从耳朵里掏出神奇的宝贝,高喊:变、变、变,只见金箍棒变得越来越长,从0.009米变成了0.09米又变成0.9米再变成9米,没等黄牛怪反应过来,就被金箍棒压死了。”这样的情境引入,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动手操作情境引入,一些有数学背景的玩具和游戏不仅能愉悦学生的情绪,陶冶学生的性情,还能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学生用同样的纸比赛折飞机飞行,发现有的飞机飞得很平稳,有的飞机却飞得不平稳,通过观察发现,飞得不平稳的飞机是因为机翼两侧不对称,飞得平稳的飞机是对称的,从而引入这节课的学习。
教师在设计具体情境时,切忌单刀直入,全盘托出,而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紧密地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旧到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引入。
(二)形成概念
概念的形成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及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形式。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
1、在动手实践中形成概念。动手实践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手段,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能用数学的语言、符号进行表达和交流。数学课本中设计了大量便于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的内容,如用小棒、圆片来理解“平均分”“10以内数的组成;用小棒搭建若干三角形、四边形等探索规律;用搭积木、折叠、剪贴等方式,理解空间图形、空间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等等,都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能借助动手操作来理解的概念知识很多,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创造性地用教材,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精心挖掘教材中的资源,设计出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
2、在探索交流中形成概念。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可以出示松树、衣服、蝴蝶、双喜等图形,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这些图形所具有的性质,得出“这些图形都是沿一条直线对折,左右两侧正好能够完全重合……”这便是“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当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还可以让学生列举出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像数字、字母、汉字、人体、教室等物体。学生在探索和交流的中,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理等过程,概念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也得以形成。
3、在合作交流中形成概念。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学习为主体的一种学习活动,全班的学生被分成若干个小组,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交流、彼此尊重,体现了学生作为主体的尊严,使学生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愿望。学生通过担任各种角色,逐渐培养起沟通、理解和合作的技巧,形成了对他人、对集体积极的态度,形成有自己个性的正确的价值观。经过不同想法的碰撞,学生的交流能力、表达能力得到锻炼,概念知识得以形成。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进行多次合作学习。教师发给每组两张表格,让学生根据2003年的年历填写,并具体写出要求:数一数、填一填。
合作要求:
1、先两人一组,互相说一说;
2、再四人一小组,共同记录表格;
3、合作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要承担一定的任务。
完成后,再次进行合作。教师再发给每组几张表格,让学生根据2000年至2007年的年历填写。任务完成后,进行交流。每个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发现和体会,讨论小组合作的结果,然后让各小组在全班交流探索到的知识,分享成果。最后,教师适时再让小组合作自行创造新的年历。
(三)内化概念
初步形成的概念,巩固程度差,容易泛化为邻近概念。这说明一个事实,概念抽象形成了,并不等于牢固掌握,真正理解了,这时需要适时内化。教师应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使得学生对概念知识的掌握在发展中飞跃。比如:可以在对比中内化概念,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数学概念,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利用比较辨析的方法可以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形成确切的数学概念。例如:教学“正反比例”后,可以出示下面一组题目: ① 4小时行了18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要行8小时,求甲乙两地的路程。②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45千米,8小时可以到达。如果每小时行40千米,要几小时才能到达?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题目中讲的是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哪种量随着另一种什么量变化?相对应的哪两种量的什么值一定?然后运用比例的概念判断各成什么比例,再引导学生对正反比例的概念进行对比,辨析其异同点,并填写下表。
这样的方法,使学生对正反比例的联系与区别有了实质性的理解,从而进行实际应用就感到轻松了。
概念建立起来以后,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把新的概念以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纳入原有的概念体系中去,找出概念间的纵横联系,达到概念间的沟通,从中寻找概念的生长点、连接点,组成概念系统,形成概念网络,便于记忆和提取,为进一步学习新的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等腰三角形的认识》,由于“等腰三角形”是属于三角形,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在自己的认知仓库中提取出有关三角形的知识,也就是说关于“等腰三角形”的知识可以放到三角形中来理解,那么学生就知道了新知识要放到头脑中三角形这个大类别里;又由于“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所以教师又引导学生用已获得的等腰三角形去同化等边三角形。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新概念,而且使原有概念的认识得到扩展,并在知识不断扩展中逐步形成有关概念的网络。
(四)应用概念
在传统的概念学习中,接受概念知识被确定为最终目的,学生被动的从事着单调的、大量的解题、考试等学习活动。学习概念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为了应用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只有把学生学到的概念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学习才有意义。对于概念的应用还存在着一个误解,认为只要概念知识学好了,自然就会应用。实际上,很多数学家都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情,它绝不是概念学习的附属产品,为了培养应用意识,必须使学生受到必要的概念应用的实际训练,否则强调应用意识就会成为空洞的说教。教师要提供给学生亲身应用所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去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机会。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应用概念的意识和初步的应用能力。
应用概念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智力游戏类。例如:学习了简单的分数认识后,可以设计“我说你拿”的游戏:一个同学说拿出全部的几分之几,另一个则从10根小棒中拿出相应的数量。应用数学概念知识破解游戏中的奥秘。在游戏中学生兴致高涨,同时也加深了对分数这个概念知识的理解。设计创作类。例如: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可以让学生用纸剪出自己喜欢的图形,既可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又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论文调查类。例如:学习了简单的小数大小比较之后,安排一个调查活动,让学生到周围的几家超市或商店调查同样的商品的价格,然后比较并做出选择,知道怎样购买商品,这样可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总之,在教学概念时,应视具体的概念,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方可达到最佳的效果,不存在一种适合于所有概念教学的万能模式或方法。因此,在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加强对概念教学的研究,大胆实践,不断创新,丰富概念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王坦 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 5.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吕世虎 巩增泰 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 6.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陈清容 吕世虎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一、概念的引入讲述宜直观形象
针对第一学段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数学语言描述的概念理解较为困难,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多用形象的描述,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打些合理的比方等,努力让孩子们理解所学概念,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式来进行教学。
夸张的手势,丰富的肢体语言,理解运算所蕴含的意义,区分概念的差别。在让一年级的孩子认识加减法的时候,我举起双手像音乐指挥家一样,左边一部分,右边一部分,两部分合在一起就用加号,加号就是横一部分,竖一部分组起来的,减法则反过来展示。孩子们看得有趣,记得形象,不但记住了加减号还明白了加减号的用法。在教二年级孩子感受厘米和米时,我让孩子们学会用手势来表示1厘米和1米,使得孩子们在估计具体物体的长度时有据可依。形象生动的讲解,让孩子们自然接受数学符号。教师的语言讲解也要力求符合学生实际,特别是第一次描述时,教师一定要斟字酌句地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尽可能用数学语言简洁地描述。因为对于第一次接触新概念的孩子们来说,第一印象是最为深刻的。当然在适当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选择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说一说来试着对概念进行解释,一方面同龄人的解释会让孩子们概念的理解更为容易;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一下孩子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我们要记住:孩子们的数学概念应该是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当然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以符合学生的数学认知规律。很多时候第一学段的孩子对于部分数学概念,只要能意会不必强求定要学会言传。
二、概念的学习宜多感官参与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书上的数学概念是平面的,现实却是丰富多彩的,照本宣科,简单学习自然无法让这些数学概念成为孩子们数学知识的坚固基石。如果我们能够让孩子们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平面的书本知识变得多维、立体,让孩子们的感觉和思维同步,相信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认识钟表》时,鉴于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时间单位具有抽象性,时间进率具有复杂性,所以在教学时我以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为基础,帮助学生通过具体感知,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积累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时间观念,安排了以下一些教学环节。1.动耳听故事,调动情感引入。讲了一个发生在孩子们身边的故事:豆豆由于不会看时间,结果错过了最爱看的动画片。2.动眼看钟面,听介绍,初步了解钟面,形成“时、分”概念。动画是孩子们的最爱,让钟表爷爷来介绍钟面、时针、分针,生动有趣的讲解,让孩子们的心立刻专注地进行于课堂上。3.动嘴说时间,喜好分明。4.动手拨时间。5.动脑画时间(此时在前几项练习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定难度,如出示一些没有数字的钟面,只有12、3、6、9四点的钟面,让孩子们对时针、分针的位置进行估计)。
通过这些活动,使孩子们口、手、耳、脑并用,自主地钻入到数学知识的探究中去,让时间从孩子们的生活中伶伶俐俐地变成数学知识,形成了数学概念。同时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现自己的认识个性,从而使课堂始终处于一种轻松、活跃的状态。
另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对所教概念的知识生长点,今后的发展(落脚点)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才能使得所教概念不再那么单薄,变得厚重起来。孩子对概念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更清晰完整的了解,理解起来也就变得轻松。
如果我们能让一个概念变得丰满,变得多彩,让它能从书的平面描述中凸现出来,那么孩子们掌握概念的过程便也会变得立体、多维,他们的学习过程也就变得积极、主动,而这不正是我们数学学习所需要的吗?
三、概念的练习宜生动有趣
第一学段初期的孩子从心理状态上来说较难适应学校的教学生活,在学习中总是会感到疲劳乏味,碰到相对枯燥的概念教学时这种疲惫更是由内而外。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在其代表作《幼儿园》中认为,游戏活动是儿童活动的特点,游戏和语言是儿童生活的组成因素,通过各种游戏,组织各种有效的活动,儿童的内心活动和内心生活将会变为独立的、自主的外部自我表现,从而获得愉快、自由和满足。将游戏用于教学,将能使儿童由被动变为主动,积极地汲取知识。
游戏、活动是孩子们的最爱,让他们在游戏活动中获取知识,这样的知识必定是美好而快乐的。有了这样的感觉,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一定是浓厚的,我们再让数学的魅力适度展示,让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不但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更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我想他们继续进行探索、学习新知的动力就来自于此了。
四、概念的拓展宜实在有效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从他的“活动”理论出发,强调儿童“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让孩子们在主动作业中运用思想、产生问题、促进思维和取得经验。确实,在一些亲力亲为的数学小实验中,孩子们表现出了一种自然的主动的学习情绪。他们以充沛的精力在这些小实验、小研究中主动地讨论所发生的事,想出种种方案去解决问题,使智力获得了充分的应用和发展。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设计一些孩子能力所能致的小研究活动,可以让孩子对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得到进一步体验、内化,得到课堂教学所不能抵达的效果。
孩子对于较大的单位比如说“千米”“吨”等,由于其经验的限制往往没有什么概念。只是,教师这样说了,他也便这样记了,对他而言也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字符而已。仅仅通过课堂教学,那么“千米”在孩子们的印象中便是“1千米=1000米”是一个不能用手丈量的长度;“吨”在孩子们的印象中便是“1吨=1000千克”是一个拿不动的质量。至于“1千米”到底有多长,“1吨”到底有多重?孩子们心中并无底,才使得经常会出现:一幢居民楼高约20(千米);一节火车车厢载重量为60(千克)这样的笑话。如果我们能让孩子们来进行切身的体验再附以一些小实验,这些问题便能迎刃而解了。
一 数学概念的确定
在小学如何确定或选择应教的数学概念,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根据我们的经验,在选定数学概念时既要考虑到需要,又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
(一)选择数学概念时应适应各方面的需要。
1、社会的需要:主要是指选择日常生活、生产和工作中有广泛应用的数学概念。绝大部分的数、量和形的概念是具有广泛应用的。但是社会的需要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常常变化的。因此小学的数学概念也应随着社会的发展适当有所变化。例如,1991年我国采用法定计量单位后,原来采用的市制计量单位就不再教学了。
2、进一步学习的需要:有些数学概念在实际中并不是广泛应用的,但是对于进一步学习是重要的。例如质数、合数、分解质因数、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等,不仅是学习分数的必要基础,而且是学习代数的重要基础,必须使学生掌握,并把它们作为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
3、发展的需要:这里主要是指有利于发展儿童的身心的需要。例如,引入简易方程及其解法,不仅有助于学生灵活的解题能力,减少解题的困难程度,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在我国的小学数学中,教学方程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小学生不仅能用方程解两三步的问题,而且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答方法。这里举一个例子。
要求五年级的一个实验班的38名学生(年龄10.5—11.5岁)解下面两道题:
学生能用两种方法解:算术解法和方程解法。用每种方法解题的正确率都是91.7%。下面是两个学生的解法。
一个中等生的解法:
一个下等生的解法:
多少米?
这道题是比较难的,学生没有遇到过。结果很有趣。58.3%的学生用方程解,41.7%的学生用算术方法解。而用方程解的正确率比用算术方法解的高22%。
下面是两个学生的解法。
一个优等生用算术方法解:
一个中等生用方程解:
解:设买来蓝布x米
(二)选择数学概念时还应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一般地说,数学概念具有不同程度的抽象水平。在确定教学某一概念的必要性的前提下还应考虑其抽象水平是否适合学生的思维水平。为此,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采取以下几种不同的措施:
1、学生容易理解的一些概念,可以采取定义的方式出现。例如,在四五年级教学四则运算的概念时,可以教给四则运算的定义,使学生深刻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以及运算间的关系。而且使学生能区分在分数范围内运算的意义是否比在整数范围内有了扩展,以便他们能在实际计算中正确地加以应用。此外,通过概念的定义的教学还可以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发展,并为中学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2、当有些概念以定义的方式出现时,学生不好理解,可以采取描述它们的基本特征的方式出现。例如,在高年级讲圆的认识时,采取揭示圆的基本特征的方式比较好:(1)它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2)它有一个中心,从中心到圆上的所有各点的距离都相等。这样学生既获得了概念的直观的表象,又获得了其基本特征,从而为中学进一步提高概念的抽象水平做较好的准备。
3、当有些概念不易描述其基本特征时,可以采取举例说明其含义或基本特征的方法。例如,在教学“量”这概念时,可以说明长度、重量、时间、面积等都是量。对“平面”这个概念可以通过某些物体的平展的表面给以直观的说明。
二 数学概念的编排
数学概念的编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各年级对数学概念的选择和出现顺序。数学概念的合理编排不仅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掌握,而且便于学生掌握运算、解答应用题以及其他内容。根据教学论和我们的实践经验,数学概念的编排应当符合下述原则:既适当考虑数学概念的逻辑系统性又适当考虑学生认知的年龄特点。为了贯彻这一原则,必须考虑以下几点。
(一)采取圆周排列:这一点不仅反映人类的认知过程,而且
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如众所周知的,自然数的认识范围要逐渐地扩大,“分数”概念的意义也要逐步的予以完善。
(二)注意概念之间的关系:例如,小数的初步认识宜于放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之后,以便于学生理解小数可以看作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的特殊形式。把比的认识放在分数除法之后教学,会有助于学生理解比和分数的联系。
(三)概念的抽象水平要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例如,在低年级教学减法的含义,是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理解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部分是多少。而在高年级教学时,宜于通过实际例子给出减法的定义。在低年级教学平行四边形时,只要说明其边和角的特征而不教平行线的认识。但在高年级就宜于先介绍平行线,再给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四)注意数学概念与其他学科的配合:数学作为一个工具与其他学科有较多的联系。有些数学概念,如计量单位、比例尺等在学习语文和常识中常用到,在学生能够接受的情况下可以提早教学。
三 小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
小学生的数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特别是一些较难的数学概念,教学时需要一个深入细致的工作的长过程。根据数学的特点和儿童的认知特点,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所学概念的本质特征。例如,在低年级教学“乘法”这个概念时,可以引导学生摆几组圆形,每组的圆形同样多,并让学生先用加法再用乘法计算圆形的总数。通过比较引导学生总结出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算法。教学长方形时,先引导学生测量它的边和角,然后抽象、概括出长方形的特征。这样教学有助于学生形成所学的概念并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
(二)注意正确地理解所学的概念。教学经验表明,学生对某一概念的理解常常显示出不同的水平,尽管他们都参加同样的活动如操作、比较、抽象和概括等。有些学生甚至可能完全没有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这就需要检查所有的学生是否理解所学的概念。检查的方法是多样的,其中之一是把概念具体化。例如,给出一个乘法算式,如3×4,让学生摆出圆形来说明它表示每组有几个圆形,有几组。另一种方法是给出所学概念的几个变式,让学生来识别。例如,下图中有几个长方形摆放的方向不同,让学生把长方形挑选出来。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举实例说明某一概念的意义,如举例说明分数、正比例的意义。
(三)掌握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比较所学的概念并弄清它们的区别,可以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这些概念,并消除彼此间的混淆。例如,应使学生能够区分质数与互质数,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正比例和反比例等。在教过有联系的概念之后,可以让学生把它们系统地加以整理,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例如,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可以通过下图加以系统整理,以说明它们的关系。
通过概念的系统整理使学生在头脑中对这些概念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四)重视概念的应用。学习概念的应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加
深理解所学的概念,把数学知识同实际联系起来,并且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例如,学过长方体以后,可以让学生找出周围环境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学过质数概念以后可以让学生找出能整除60的质数。
我们的实验表明,由于采取了上述的措施,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的正确率有较明显的提高。下面是19xx年进行的一次测验中有关学生掌握数学概念的测试结果。
注:1.两个实验班都是五年级,年龄是11—12岁。一个对照班是五年制五年级,另一个是六年制六年级。
2.1991年用同一测验测试全国约200个实验班,也得到较好的结果。
上面的测试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成绩,在认数、几何图形,特别是在学习倒数、比例和扇形方面都优于对照班的学生。最后一项测试结果还表明,实验班学生在发展空间观念和作图能力方面优于对照班学生。
四 结 论
在小学加强数学概念的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概念的认知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小学如何确定教学的数学概念是一个重要的复杂的问题。在选定概念时,既要很好地考虑需要,又要很好地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合理地安排数学概念对于学生掌握他们有很大帮助。在编排概念时,既要充分考虑所教概念的逻辑系统性,又要照顾到不同年龄的学生的认知特点。
教学的策略对于形成学生的数学概念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概念时教师应当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并且注意使学生正确理解概念的义,掌握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并在实际中应用所学的概念。
(本文是1992年向第七届国际数学教育会议提交的论文,曾在大会第一研讨组上宣读。)
一、巧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入主题
鉴于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容易分散,长时间的学习容易让其感到疲惫,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此情况下,假若能够将信息技术手段引入到现实的数学教学活动中,用生动形象的音乐、图片、动画和文字等素材进行微课的设计,之后借助于多媒体设备全面展现出来,以此来创建活跃高效的教学情境,就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教学乐趣,进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
二、呈现过程,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数学概念的教学既要让学生明白知识内容,也要让其理解知识,这对加深学生的知识理解和记忆、增强其知识运用能力是非常有利的。举例来讲,用微课来讲授《圆的面积》的相关数学知识,先把整个圆形进行等比划分,之后将这些等比划分出来的图形组合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借助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式,引出计算圆形面积的具体公式。通过微课播放让学生更清楚地看到圆转化为长方形的过程,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学生理解了圆的面积的公式由来,也突出了这节概念课的重点。
三、再现过程,课外延伸,开拓思维
任何概念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们之间总有一定的联系和区别。所以在教学概念时可引导学生把相似概念进行比较,把握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更能深刻理解概念。例如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联系?学生通过拼、剪等方法把三角形转换成平行四边形,利用旧知解决新知。教师在学生演示学法之后,利用微课帮助学生再现探究的过程,然后展示割补及折叠等几种方法。学生经过猜测、分析、比较,从具体到抽象地感知新知识的转化,加深了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四、巩固复习,分析比较,区别异同
比较就是比较两类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对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或相同点进行比较,通过联想或预测,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存在的相似点或相同点,从而构成猜想和发展真理。这样看来,在参与概念学习活动的时候,需要将那些相似性和关联性比较强的事物进行明确划分,找出其各自的特征和不同之处。
五、思维导图,呈现概念,清晰逻辑
思维导图,可以促进数学知识之间的融合,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系统化的数学认知结构,也便于学生对新概念的记忆。由此可见,思维导图的运用价值在于整理和归纳数学教学内容,对重难点知识进行强调,用一种可视化的方式实现对数学概念和原理展示。此外,深入探究概念间的联系,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不同的概念,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论小学数学中概念教学
一、概念的引入讲述宜直观形象
针对第一学段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数学语言描述的概念理解较为困难,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多用形象的描述,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打些合理的比方等,努力让孩子们理解所学概念,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式来进行教学。
夸张的手势,丰富的肢体语言,理解运算所蕴含的意义,区分概念的差别。在让一年级的孩子认识加减法的时候,我举起双手像音乐指挥家一样,左边一部分,右边一部分,两部分合在一起就用加号,加号就是横一部分,竖一部分组起来的,减法则反过来展示。孩子们看得有趣,记得形象,不但记住了加减号还明白了加减号的用法。在教二年级孩子感受厘米和米时,我让孩子们学会用手势来表示1厘米和1米,使得孩子们在估计具体物体的长度时有据可依。形象生动的讲解,让孩子们自然接受数学符号。教师的语言讲解也要力求符合学生实际,特别是第一次描述时,教师一定要斟字酌句地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尽可能用数学语言简洁地描述。因为对于第一次接触新概念的孩子们来说,第一印象是最为深刻的。当然在适当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选择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说一说来试着对概念进行解释,一方面同龄人的解释会让孩子们概念的理解更为容易;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一下孩子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我们要记住:孩子们的数学概念应该是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当然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以符合学生的数学认知规律。很多时候第一学段的孩子对于部分数学概念,只要能意会不必强求定要学会言传。
二、概念的学习宜多感官参与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书上的数学概念是平面的,现实却是丰富多彩的,照本宣科,简单学习自然无法让这些数学概念成为孩子们数学知识的坚固基石。如果我们能够让孩子们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平面的书本知识变得多维、立体,让孩子们的感觉和思维同步,相信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认识钟表》时,鉴于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时间单位具有抽象性,时间进率具有复杂性,所以在教学时我以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为基础,帮助学生通过具体感知,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积累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时间观念,安排了以下一些教学环节。1.动耳听故事,调动情感引入。讲了一个发生在孩子们身边的故事:豆豆由于不会看时间,结果错过了最爱看的动画片。2.动眼看钟面,听介绍,初步了解钟面,形成“时、分”概念。动画是孩子们的最爱,让钟表爷爷来介绍钟面、时针、分针,生动有趣的讲解,让孩子们的心立刻专注地进行于课堂上。3.动嘴说时间,喜好分明。4.动手拨时间。5.动脑画时间(此时在前几项练习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定难度,如出示一些没有数字的钟面,只有12、3、6、9四点的钟面,让孩子们对时针、分针的位置进行估计)。
通过这些活动,使孩子们口、手、耳、脑并用,自主地钻入到数学知识的探究中去,让时间从孩子们的生活中伶伶俐俐地变成数学知识,形成了数学概念。同时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现自己的认识个性,从而使课堂始终处于一种轻松、活跃的状态。
另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对所教概念的知识生长点,今后的发展(落脚点)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才能使得所教概念不再那么单薄,变得厚重起来。孩子对概念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更清晰完整的了解,理解起来也就变得轻松。
如果我们能让一个概念变得丰满,变得多彩,让它能从书的平面描述中凸现出来,那么孩子们掌握概念的过程便也会变得立体、多维,他们的学习过程也就变得积极、主动,而这不正是我们数学学习所需要的吗?
三、概念的练习宜生动有趣
第一学段初期的孩子从心理状态上来说较难适应学校的教学生活,在学习中总是会感到疲劳乏味,碰到相对枯燥的概念教学时这种疲惫更是由内而外。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在其代表作《幼儿园》中认为,游戏活动是儿童活动的特点,游戏和语言是儿童生活的组成因素,通过各种游戏,组织各种有效的活动,儿童的内心活动和内心生活将会变为独立的、自主的外部自我表现,从而获得愉快、自由和满足。将游戏用于教学,将能使儿童由被动变为主动,积极地汲取知识。
游戏、活动是孩子们的最爱,让他们在游戏活动中获取知识,这样的知识必定是美好而快乐的。有了这样的感觉,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一定是浓厚的,我们再让数学的魅力适度展示,让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不但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更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我想他们继续进行探索、学习新知的动力就来自于此了。
四、概念的拓展宜实在有效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从他的“活动”理论出发,强调儿童“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让孩子们在主动作业中运用思想、产生问题、促进思维和取得经验。确实,在一些亲力亲为的数学小实验中,孩子们表现出了一种自然的主动的学习情绪。他们以充沛的精力在这些小实验、小研究中主动地讨论所发生的事,想出种种方案去解决问题,使智力获得了充分的应用和发展。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设计一些孩子能力所能致的小研究活动,可以让孩子对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得到进一步体验、内化,得到课堂教学所不能抵达的效果。
孩子对于较大的单位比如说“千米”“吨”等,由于其经验的限制往往没有什么概念。只是,教师这样说了,他也便这样记了,对他而言也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字符而已。仅仅通过课堂教学,那么“千米”在孩子们的印象中便是“1千米=1000米”是一个不能用手丈量的长度;“吨”在孩子们的印象中便是“1吨=1000千克”是一个拿不动的质量。至于“1千米”到底有多长,“1吨”到底有多重?孩子们心中并无底,才使得经常会出现:一幢居民楼高约20(千米);一节火车车厢载重量为60(千克)这样的笑话。如果我们能让孩子们来进行切身的体验再附以一些小实验,这些问题便能迎刃而解了。
概念是枯燥的、乏味的,但却是重要的。对于第一学段的孩子们我们不能假定他们都非常清楚学习数学概念的重要性,指望他们能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数学概念,也不能单纯地依赖教师或家长的“权威”去迫使孩子们这样做。那么就需要我们积极地引领他们,使之学得轻松,学得扎实,让他们体会到数学所散发出的无穷魅力,让概念深入心中,为数学学习服务。
1.具体直观地引入概念数学概念较抽象,而小学生,其思维处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因此,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开始引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思考的积极性就会高。
2.通过实践活动认识本质、形成概念实践出真知,手是脑的老师。学生通过演示学具,可以理解一些难以讲解的概念。
3.由具体到抽象,揭示概念的本质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在概念教学中,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探求概念的含义,沿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去掌握概念。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以旧知引出新概念数学中的有些概念,往往难以直观表述。我就运用旧知识来引出新概念。在备课时要分析这个新概念有哪些旧知识与它有内在的联系。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讲授新概念,学生是容易接受的。
【摘要】小学数学概念呈现形式多样化,直观性较强,教学阶段性也较强。教师要针对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采用不同呈现形式开展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具体形象的事物,让学生们快速理解与掌握;从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入手,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系统,引导学生去探索与明确这些数学概念之间所存在的联系。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概念;概念系统
数学概念是学生接触与学习每一个新知识点必先学习的东西,它对于学生的整个数学科目的学习来说是基石一般的存在,因此学生从小学数学概念起必须打好学习的基础,让学生在清晰的了解各种概念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学习最基本的数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让数学学习的路越走越平整、越走越宽敞。
一、小学数学概念的理论概述
1、从数学概念的涵义与构成方面来看。首先是涵义方面,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数学概念指的是在客观现实中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二者的本质属性在人们脑中所形成的反应,其表现为数学用语中的一些专用名词、符号或术语等,比方说是“周长”、“体积”。其次是概念的构成方面,一般来说数学概念是可以分成两个组成部分,一个是内涵,另一个是外延。概念的内涵其实指的就是这个概念所反映出来的所有对象的一个共同本质属性总和。比方说是三角形的概念,它的内涵所指的就是其本质属性中“三条线段”与“围成”的总和。而概念的外延指的就相对会比较广泛,它指的是此概念所囊括的一切对象总和。以四边形的概念为例,它就包括了正方形、长方形、梯形等所有很多对象。
2、小数学概念的特点。小学时期数学概念的特点其他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简单的归纳:第一个就是其呈现形式上的特点。由于小学数学是一个引导学生入门的时期,因此它的概念在呈现方式上也会显得更为多样化,像是最初采用图画的方式,再到后来的描述方式,最后还有定义式等等。第二个特点就是直观性较强。一般来说数学概念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其抽象性与概括性,但我们在进行小学阶段数学教学时,就会发现小学数学概念通常都会定义得比较直观,比较形象具体,基本都是以小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理解能力为起点来进行设计的。第三个特点是教学阶段性较强。小学时期的教学会受到很多客观原因的局限,从而导致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所讲解的数学知识也会存在极强的阶段性。比方说在低年级时,孩子们的理解能力与认识能力还尚未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因此对于很多抽象性的知识很难理解,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就只能通过分阶段逐步渗透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
开展概念教学可以从多种形式与内容入手,既要梳理各种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又要形成统一的系统概念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采用不同呈现形式开展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概念教学的形式众多,可以从图画式教学入手,教师在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的去发掘图画中所蕴含的真正涵义,从而达到揭示概念本质的效果,从而让学生对概念有个更清晰的认识。以梯形概念教学为例,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应该要就所展示出来的图画适时的引导学生去探索并揭示出梯形的本质特征,并且最终实现将表象图画转换成抽象数学语言的目的。其次是描述式,其实采用这种呈现形式的概念一般都是“字”与“形”相结合的,比方说是小数的概念、直线的概念,在概念描述中直接就把其本身的图形或默示所标示出来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只需要把“形”所表达的意思与孩子们传达清楚再结合“字”就能使他们快速掌握这个知识点。还有就是定义式,这种方法一般适于一些高年级的学生,相对而言它的概括性以及抽象性都会强很多,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适时的采用一些直观的教学工具或举例讲解等办法,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具体形象的事物,让学生们快速理解与掌握。
2、从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入手,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系统。首先是同一概念在教学时的联系与区别。因为小学数学在很多时候,虽然是同一个概念,但是在不同的时期所要求的教学程度是大不相同的,因此对于概念的讲解程度也会有所区别。以分数的教学为例,在三年级时我们的教学要求只是停留在让孩子们认识分数的程度,而在五年级时,我们就必须向他们解释分数的真实意义与性质。再比方说是方程这一概念,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我们只要求学生有一个基础的了解与渗透,而到高年级后就会要求他们对方程给与一个明确的定义。其次是不同概念之间也存在着联系。虽然有些概念它们是大不相同的,但是在某些程度上也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因为数学的概念并不是孤立的,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在进行日常教学时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探索与明确这些数学概念之间所存在的联系,为他们更好的构建概念系统打下结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总之,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时必须以学生实际情况为根据,采用最为合适的方法进行概念教学,因为只有从小打好基础,才能实现数学概念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卢增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J]。现代交际。2016(07)
[2]许中丽。提升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综述[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5(03)
论小学数学中概念教学
数学概念是数学思维的细胞,是形成数学知识体系的基本要素,是数学基础知识的核心,是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坚固基石。对于第一学段的孩子来说,正确地理解、掌握数学概念更是孩子学好数学的前提和保障,有利于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形成完整的、清晰的、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
[存在问题]
小学数学第一学段的概念包罗万象,它们有的需要用一定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有的需要一定的概括能力,有的又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维,掌握起来并不那么容易了。在第一学段的概念教学中存在着如下几方面问题:
来自学生的:对于第一学段的孩子来说,其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于数学语言的理解和表达有一定的难度,而这将直接影响孩子们对概念的巩固和运用。
来自教师的:教师对数学概念本身就没有一个系统的、清晰的认识,只是跟着教材、教参走,结果在某些问题上自己也拿捏不准,自然会使得孩子们数学概念越来越不确定,越来越糊涂。同时由于课堂教学在空间、时间上的限制,使得概念教学显得枯燥、乏味,教学也往往只浮于表面。
来自概念本身的: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具有抽象概括性;数学概念又是以语言和符号为中介的,这和我们对生活的理解是不同的,造成了生活概念和数学概念的混淆。比如大部分孩子对于“角”就仅停留在角的顶点上,并需要依托具体的实物才能进行描述,而数学中的“角”则是“角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几何图形”,这对于孩子们来说是费劲的。
[解决策略]
怎样让这些枯燥、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有趣,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减轻孩子们的学习负担,让概念在孩子们心中得到完美内化呢?或许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概念的引入讲述宜直观形象
针对第一学段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数学语言描述的概念理解较为困难,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多用形象的描述,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打些合理的比方等,努力让孩子们理解所学概念,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式来进行教学。
夸张的手势,丰富的肢体语言,理解运算所蕴含的意义,区分概念的差别。在让一年级的孩子认识加减法的时候,我举起双手像音乐指挥家一样,左边一部分,右边一部分,两部分合在一起就用加号,加号就是横一部分,竖一部分组起来的,减法则反过来展示。孩子们看得有趣,记得形象,不但记住了加减号还明白了加减号的用法。在教二年级孩子感受厘米和米时,我让孩子们学会用手势来表示1厘米和1米,使得孩子们在估计具体物体的长度时有据可依。形象生动的讲解,让孩子们自然接受数学符号。教师的语言讲解也要力求符合学生实际,特别是第一次描述时,教师一定要斟字酌句地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尽可能用数学语言简洁地描述。因为对于第一次接触新概念的孩子们来说,第一印象是最为深刻的。当然在适当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选择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说一说来试着对概念进行解释,一方面同龄人的解释会让孩子们概念的理解更为容易;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一下孩子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我们要记住:孩子们的数学概念应该是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当然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以符合学生的数学认知规律。很多时候第一学段的孩子对于部分数学概念,只要能意会不必强求定要学会言传。
二、概念的学习宜多感官参与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书上的数学概念是平面的,现实却是丰富多彩的,照本宣科,简单学习自然无法让这些数学概念成为孩子们数学知识的坚固基石。如果我们能够让孩子们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平面的书本知识变得多维、立体,让孩子们的感觉和思维同步,相信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认识钟表》时,鉴于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时间单位具有抽象性,时间进率具有复杂性,所以在教学时我以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为基础,帮助学生通过具体感知,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积累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时间观念,安排了以下一些教学环节。1.动耳听故事,调动情感引入。讲了一个发生在孩子们身边的故事:豆豆由于不会看时间,结果错过了最爱看的动画片。2.动眼看钟面,听介绍,初步了解钟面,形成“时、分”概念。动画是孩子们的最爱,让钟表爷爷来介绍钟面、时针、分针,生动有趣的讲解,让孩子们的心立刻专注地进行于课堂上。3.动嘴说时间,喜好分明。4.动手拨时间。5.动脑画时间(此时在前几项练习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定难度,如出示一些没有数字的钟面,只有12、3、6、9四点的钟面,让孩子们对时针、分针的位置进行估计)。
通过这些活动,使孩子们口、手、耳、脑并用,自主地钻入到数学知识的探究中去,让时间从孩子们的生活中伶伶俐俐地变成数学知识,形成了数学概念。同时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现自己的认识个性,从而使课堂始终处于一种轻松、活跃的状态。
另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对所教概念的知识生长点,今后的发展(落脚点)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才能使得所教概念不再那么单薄,变得厚重起来。孩子对概念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更清晰完整的了解,理解起来也就变得轻松。
如果我们能让一个概念变得丰满,变得多彩,让它能从书的平面描述中凸现出来,那么孩子们掌握概念的过程便也会变得立体、多维,他们的学习过程也就变得积极、主动,而这不正是我们数学学习所需要的吗?
三、概念的练习宜生动有趣
第一学段初期的孩子从心理状态上来说较难适应学校的教学生活,在学习中总是会感到疲劳乏味,碰到相对枯燥的概念教学时这种疲惫更是由内而外。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在其代表作《幼儿园》中认为,游戏活动是儿童活动的特点,游戏和语言是儿童生活的组成因素,通过各种游戏,组织各种有效的活动,儿童的内心活动和内心生活将会变为独立的、自主的外部自我表现,从而获得愉快、自由和满足。将游戏用于教学,将能使儿童由被动变为主动,积极地汲取知识。
游戏、活动是孩子们的最爱,让他们在游戏活动中获取知识,这样的知识必定是美好而快乐的。有了这样的感觉,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一定是浓厚的,我们再让数学的魅力适度展示,让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不但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更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我想他们继续进行探索、学习新知的动力就来自于此了。
四、概念的拓展宜实在有效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从他的“活动”理论出发,强调儿童“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让孩子们在主动作业中运用思想、产生问题、促进思维和取得经验。确实,在一些亲力亲为的数学小实验中,孩子们表现出了一种自然的主动的学习情绪。他们以充沛的精力在这些小实验、小研究中主动地讨论所发生的事,想出种种方案去解决问题,使智力获得了充分的应用和发展。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设计一些孩子能力所能致的小研究活动,可以让孩子对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得到进一步体验、内化,得到课堂教学所不能抵达的效果。
孩子对于较大的单位比如说“千米”“吨”等,由于其经验的限制往往没有什么概念。只是,教师这样说了,他也便这样记了,对他而言也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字符而已。仅仅通过课堂教学,那么“千米”在孩子们的印象中便是“1千米=1000米”是一个不能用手丈量的长度;“吨”在孩子们的印象中便是“1吨=1000千克”是一个拿不动的质量。至于“1千米”到底有多长,“1吨”到底有多重?孩子们心中并无底,才使得经常会出现:一幢居民楼高约20(千米);一节火车车厢载重量为60(千克)这样的笑话。如果我们能让孩子们来进行切身的体验再附以一些小实验,这些问题便能迎刃而解了。
概念是枯燥的、乏味的,但却是重要的。对于第一学段的孩子们我们不能假定他们都非常清楚学习数学概念的重要性,指望他们能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数学概念,也不能单纯地依赖教师或家长的“权威”去迫使孩子们这样做。那么就需要我们积极地引领他们,使之学得轻松,学得扎实,让他们体会到数学所散发出的无穷魅力,让概念深入心中,为数学学习服务。
在数学教学中,概念是学好数学法则、定律、性质、公式等数学知识的基础和关键,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前提,是解答数学实际问题的重要条件。因此,把握数学概念的教学十分重要。一、依据掌握概念的心理过程进行教学
数学概念教学必须适合学生掌握概念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一般有两种形式,即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同化。因此,我们在概念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时,应以它为依据。1.概念的形成
概念的形成是指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发现该类事物的本质属性,这种获得概念的形式叫做概念的形成。概念形成的过程,简单地概括为“具体―抽象”的过程。概念的形成主要依赖于辨别和概括这两种心理活动,而辨别与概括又贯穿于“感知―表象―概括―概念系统”这一发展过程中。所以,我们要按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增强辨别不同正、反例证的能力。例如,一位教师为了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感性认识,准备了3厘米长的小棒3根,及4厘米、2厘米、8厘米长的小棒各一根。教师请学生先用8厘米长的小棒去围三角形,学生发现随便配上哪两根小棒都不能围成三角形。“为什么呢?”“这根小棒太长了,另外两根小棒太短了”。“如果把它们换掉,你们能将它们围成三角形吗?”学生互相讨论,结果围成了各种三角形。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后,师生共同抽象出三条线段围成封闭的图形是三角形的两个本质属性,然后概括出三角形的概念: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再通过变式练习,深化了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2.概念的同化
概念的同化是利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这种使学习者掌握概念的方式叫概念的同化。采用概念同化的方式学习概念,前提是学生已积累了许多初级概念,它不同于概念形成过程中的辨别、抽象、分析和概括,一般适用于高年级教学。利用概念同化的方式掌握概念,它是由概念到概念,比较抽象。所以,我们要采取“加强与表象联系”、“强化新概念的本质属性”等方法,教会学生辨析新旧概念的异同。例如,建立比较小数大小的概念时,可以联系整数大小的比较及学生所熟悉的元、角、分等知识进行教学。教师可先出示654与543.8321与8436,让学生回忆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再出示例题,比较2.35元和2.41元的大小。引导学生思考:2.35元和2.41元的整数部分完全相同,2.35元的十分位是3,表示3角;2.41元的十分位是4,表示4角,所以2.35元0.059米。这两道例题都是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起比较小数大小的概念。二、使用知识迁移的理论方法进行教学
知识迁移是指先前学习的知识对以后学习的知识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知识迁移的理论有:形式训练理论、共同因素理论和概括化理论。为了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师要注意知识间异同点的揭示,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概括水平,实现正迁移,防止负迁移,发挥迁移规律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作用。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第一步,复习长方形的面积公式:长 × 宽;第二步,将平行四边形沿一条对角线或沿一顶点作对边的高,将它分成两部分,然后拼成等积的长方形;第三步,根据等积概括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底 × 高。这条思路和经验,为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迁移作了铺垫。那么,在“三角形面积公式”教学时,教师只要适当提示,学生就会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两个等面积的三角形,通过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建立联系,自然地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实现知识、经验的迁移。三、抓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教学
学生掌握数学概念大致有三种水平:第一种是形式主义地掌握概念,第二种是概括地掌握概念,第三种是创造性地掌握概念。因此,我们在概念教学中必须抓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一关键,实现概括地或创造性地掌握概念。1.概念的内涵
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本质属性是指对这一类事物有决定意义的属性。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这类事物本身必须具备这种属性,否则就不是这类事物;第二,能把这类事物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譬如,长方体有许多属性,但它的本质属性只有两点:第一,它是个六面体;第二,它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也就是说,长方体必须具备这两个属性,否则它就不是长方体。显然,这两个属性能把长方体与正方体等其他多边形体区分开来。2.概念的外延
概念的外延是指这一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总和。譬如,分数这个概念的外延是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平行四边形这个概念的外延是一般平行四边形、长方形、菱形、正方形等对象的总和。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但它们又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因此,我们必须明确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两个方面。例如,角、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周角等概念教学。角:其内涵是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它的外延有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周角。直角:内涵指角的两条边成90°的角,它的外延就是90°的角。锐角:内涵指角的两条边所成的角小于90°,它的外延是指适合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