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阔台简介优秀3篇

载沣简介 篇1

载沣

(1883~1951)  清末监国摄政王。满族,爱新觉罗氏。

字伯涵,号静云。光绪帝胞弟,宣统帝溥仪之父。八岁承袭其父奕譞的醇亲王爵位。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充清廷专使大臣,为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在义和团运动时被杀事赴德道歉。次年,由慈禧太后指婚,娶荣禄之女为福晋(夫人)。1908年,任军机大臣。11月,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相继死去,宣统帝继位,载沣以摄政王监国。他畏忌袁世凯权重,在皇族成员支持下将袁开缺回籍。为了集中军权,遂代皇帝任全国海陆军大元帅,设立由他亲自统率的禁卫军,并以其弟载涛、载洵及皇族毓朗等分掌禁卫军、海军、军咨处等军事实权。载沣生性懦弱,缺少统治经验,加之内有隆裕太后、奕劻等掣肘,外有各省督抚抵制,所以没有多少作为。

1911年5月(宣统三年四月),清政府迫于全国形势,下谕裁撤旧内阁、军机处、会议政务处,成立责任内阁。新阁多数要职由皇族亲贵充任,被称为“皇族内阁”。载沣原来企图进一步加强皇族的权力,结果却更加暴露了预备立宪骗局的真相,遭到全国的反对。他起用盛宣怀为邮传部大臣,以“铁路国有”名义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干线路权收为国有,并向四国银行团借款,激起铁路风潮,成为辛亥革命导火线。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载沣无法控制局势,不得已再度起用袁世凯,又以宣统帝名义下“罪己诏”,宣布赦免政治犯。11月,解散皇族内阁,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并颁布《宪法信条》。在革命力量的打击和袁世凯挟制下,载沣于12月6日辞去监国摄政王,退归藩邸。

清帝退位后,载沣在京深居简出。1912年9月,孙中山到北京,曾访晤载沣,慰勉他和平交出政权之举,并题照相赠。1928年,载沣移居天津。1934年,曾去东北探视溥仪,月余即归。1951年2月3日,在北京病死。

窝阔台简介 篇2

窝阔台

窝阔台(1186—1241),又作斡歌歹、谔格德依等。即元太宗。蒙古国第二代大汗1186~1241即元太宗。蒙古国大汗(1229~1241年在位),军事统帅。蒙古族,孛儿只斤氏。成吉思汗第三子。

初随父统一漠北诸部,在合兰真沙陀之战中率部与克烈部王汗激战,受箭伤。蒙古成吉思汗六年(1211),从父南下攻金,与兄术赤、察合台共统右军,分掠云内(今内蒙古土默特左旗东南)、东胜、武州、朔州(今属山西)等地。八年,与术赤、察合台率右军,沿太行山东麓南下,直抵黄河,复绕太行西路北行,攻掠二十余州,并与诸军配合,围攻金中都(今北京)。十四年,蒙古军西征前,被成吉思汗定为大汗继承人。后随父西征,与察合台率军攻克讹答剌城(在今锡尔河中游),擒其酋长哈只儿只兰秃;十六年(1221),统一指挥术赤与察合台两军,攻拔玉龙杰赤城(今土库曼斯坦库尼亚乌尔根奇)。十七年,与成吉思汗合军追击花剌子模国王札兰丁至申河(印度河),不获,十九年班师。西征后,受封于额尔齐斯河上游和巴尔喀什湖以东地区,首府叶密立(今新疆额敏县)。后随成吉思汗攻西夏。二十二年,在成吉思汗病卒后还师叶密立河封地。时过近两年,于1229年被诸王贵族拥为大汗。即汗位后,建立必阇赤机构佐理政务,以镇海、耶律楚材为长,定诸路课税,颁律令,置仓廪,立驿站。

在位期间,蒙古的军事活动继续发展。窝阔台汗二年(1230),率军攻金,克天成(今山西天镇)等堡,旋渡黄河,连克韩城、凤翔(今均属陕西),迫金弃京兆府(今西安)迁民于河南,占据潼关以西之地。三年,遵其父成吉思汗联宋灭金遗训,与拖雷、斡陈那颜分兵三道攻金。四年初,自领中军从白坡(今河南孟县西南)渡河,攻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西),策应借道于宋、绕至钧州(今禹州)的右军拖雷,歼灭金军精锐,连下河南十余州。形成对汴京三面围攻。留速不台攻金南京(今河南开封),自与拖雷北还。是年底,遣宣抚王楫使宋,订联宋灭金之约,争取宋出兵共围蔡州(今汝南)。五年(1233)春,攻占金新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六年正月,蒙、宋军合破蔡州,金哀宗自杀,灭亡金朝。七年,以宋败盟攻汴京为由,派兵攻宋。次子阔端由陕入川,招降亡金将领所据秦、巩二十余城。兴建和林城(今蒙古国哈尔和林),为蒙古国都。遣宗王拔都、贵由、蒙哥等西征,因诸王、那颜均派长子从征,史称“长子出征”。历时七年,相继攻灭不里阿耳(在今伏尔加河上游)、钦察(里海、黑海以北之突厥语部族)、斡罗思(俄罗斯)诸国,十二年(1240),破乞瓦(今基辅),随后分路侵入孛烈儿(波兰)、马札儿(匈牙利)。次年连破布达、佩斯,进军至维也纳附近。次年占成都;三子阔出占襄阳。九年下光州,至黄州受阻,罢兵。

在位期间,取耶律楚材等建议,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立朝仪,制定诸王拜见大汗礼,提高汗权;建中书省,以耶律楚材为中书令;定赋税制度,汉民以户计,西域人以丁计,并建十路课税使;再次颁行大札撒(法令),约束诸王大臣,以巩固和强化汗权;使用文士,设编修所、经籍所,编集经史,保存典籍。同时在蒙古地区确立百分取一的赋税制度;改变诸王驸马聚会时向百姓征敛的作法,由各千户提供聚会之需;置仓廪,以贮金帛器械;创建和林城,建造万安宫;派人察视荒原戈壁,掘井取水,以供牧民驻牧;设站赤,供使臣来往之需。八年(1236),括中州民户,得续户一百一十余万,按蒙古体制,将民户分赐诸王勋戚,定新税法,行五户丝制。每二户出丝一斤交朝廷,每五户出丝一斤交给受封诸王。其统治时期,蒙古政权的建设,法令的增颁,赋税的确立,驿站的建立等都有新的发展,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时称治平”。十三年十一月,酗酒暴卒。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追谥英文皇帝,庙号太宗。

章学诚简介 篇3

章学诚

(1738~1801)  清代史学家。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字实斋。早年博涉史书,中年入京,遍览群籍。乾隆四十三年(1778)进士,官国子监典籍。后去职,历主保定莲池、归德文正等书院讲席。五十三岁入湖广总督毕沅幕府,主修《湖北通志》。晚年目盲,著述不辍。身处乾嘉汉学鼎盛之世,力倡史学,独树一帜。

以“六经皆史”说纠正重经轻史偏失,反对“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言性天”的学风。主张“史学所以经世”,“作史贵知其意”。阐发史学义例,表彰通史撰述,重视方志编纂,提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录学思想,建立了较为系统的历史学和目录学理论。因其说与一时学术界好尚不合,直至晚清始得传播。所编和州、永清、亳州诸志,深受后世推重。代表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为《文史通义》、《校雠通义》,学术价值甚高。另有《方志略例》、《实斋文集》等。后人辑为《章氏遗书》刊行。曾辑《史籍考》,志愿宏大,惜未成书,稿亦散失。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