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这次为您整理了杜甫的简介介绍【通用7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会昌元年(841年),杜牧调任比部员外郎。
会昌二年(842年),外放为黄州刺史。杜牧外放的原因史书上并无记载。杜牧自己认为是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而李杜两家为世交,李德裕为何不喜欢杜牧,有人认为是杜牧为人倜傥,不拘小节,与李德裕的理念不合;而且牛李党争,杜牧与牛僧孺私交甚好,可能被李德裕认为是牛党。后杜牧任池州、睦州刺史。为政能兴利除弊,关心人民。
会昌四年九月(844年9月),杜牧迁池州刺史,这年四十二岁。池州治所秋浦县(今安徽贵池)。
会昌五年(845年),七月,武宗下诏禁毁佛教。杜牧对于这一措施是很赞同的,后来他在宣宗大中年间作《杭州新造南亭子记》,详细叙述武宗禁毁佛教事。
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得宰柏周墀的帮助,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转吏部员外郎。
杜甫为“诗圣”,其所流传的诗集在诗坛上掀起一阵狂潮,影响弥留至今,而关于杜甫后人的子孙绵延也成为大众所关心的话题。杜甫子孙得以繁衍,至今成为一个很大的家族体系,粗略记载杜甫的后代至今大约分居三省,人数达到上万人。
历史记载杜甫留存的儿子有两个,长子为宗文,次子为宗武。且根据记载得知杜甫后人至今分布在福建省、江西省、湖北省这三个地区,以江西省城市居多。杜甫的长子宗文这一支系的子孙后代多为福建省杜氏,而其次子宗武这一支系的子孙后代多为江西省居住。
在2009年的时候还发生一起杜甫后人为争《杜氏族谱》而闹上法庭的案件,同是杜甫后人却不能很好的相处,为了名利却和亲人对簿公堂,想必杜甫见到如此画面也会甚感心寒。
事情发生的前后是因为《杜氏族谱》本应放置在常州祖屋而不应外借,而保管这本族谱的杜旭昌病重欲观阅此族谱便让家人拿来,遂另一支系杜氏后人便要求返还家谱,而此时家谱已由杜旭昌儿子继承,遂发生法庭之事,而后法院不予支持。
杜甫为历史著名诗人,是一个在中国深受崇敬的伟人,因而会有很多人冒牌为杜甫后人以此来谋取暴利,而其真正的后人呼吁大家能够更好的正视“杜甫”这一品牌。
猜你感兴趣:
杜牧的律诗,其数量相当可观,在《樊川文集》中约有一百余首,加上《樊川外集》与《别集》,约为一百六七十首。他的律诗在全部诗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艺术成就也很高,尤其是七律。杜牧诗歌俊爽峭健、雄姿英发的风格在律诗中最为突出。后代诗评家都曾指出,“拗峭”是杜牧律诗的特点。宋代刘克庄《后村诗话》云:“杜牧、许浑同时,然各为体。牧于唐律中,常寓少拗峭以矫时弊。”明代杨慎云:“律诗至晚唐,李义山而下,惟杜牧之为最。宋人评其诗豪而艳,宕而丽,于律诗中特寓拗峭,以矫时弊,信然。”杜牧在律诗中之所以“寓少拗峭”或“特寓拗峭”的原因就在于如清人赵翼所说的:“自中唐以后,律诗盛行,竞讲声病,故多音节和谐,风调圆美。杜牧之恐流于弱,特创豪宕波峭一派,以力矫其弊。”拗峭,一方面是指用不依律体格律而加以变化的诗句所造成的陡直峻拔的气势;另一方面是指在律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与古体诗有某种相似的豪宕雄浑的意境。杜牧在律体中故作拗句,或出以古意,表现出一种劲直峻峭、气力健举的气势,以力矫诗坛平弱圆熟之风。杜牧的七律有较强的现实性,此外,杜牧的律诗时用古调,豪宕缠绵中别有一种古朴潇洒的风韵。
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称少陵野老,被后人尊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作诗史,对我国古代诗歌的影响深远,是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出生于北方的名门大士族,家族为京兆杜氏分支的襄阳杜氏,自祖父杜审言起举家自襄阳迁至巩县。杜甫小时候家境优厚,生活宽裕,年幼好学,七岁能成诗文,不过杜()甫小时候也十分顽皮,院子里枣树熟了的季节,一天可以上树不知几回。
杜甫十几二十岁时好游历,四处出游,24岁时考试落榜,至744年,杜甫遇到李白,两人一见如故,谈诗作文甚是交好,秋末时节二人告别,杜甫结束游玩回到长安。
杜甫所生活的年代恰逢唐朝由盛至衰的转折,由于杜甫家学渊博,其早年的作品一方面主要表达了他理想中的生活与抱负,另一方面显露了他关怀民生与驳斥政治丑恶的思想,逐渐走上了忧国忧民的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的政治日益腐化,其生活也逐渐陷入困境。
此时杜甫仕途也不顺,遭遇科考闹剧,士子全数落选,无奈之下转投权贵之门依然无果,困居长安十年,郁郁不得志。
后来遭遇战乱,杜甫颠沛流离也始终不忘牵挂国家与百姓忧患。此后,杜甫在官场流离,遭遇了世态炎凉,在此期间他创作了不少佳作。759年,杜甫开始在外漂泊,社会动荡,杜甫对混沌的政治痛心疾首,生活艰苦,此时作品的产量也极大。
此后,杜甫在船上飘荡,思乡心切却因生活艰苦而不能北上,最终于大历五年冬,死于一艘小船上,享年59岁。
李白,想必大家对这个人物都不陌生吧,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的美誉。李白一生博闻多识,写下了许多飘逸优美的诗歌。李白所写的诗,用词精美,字里行间充满了飘逸之美,给人以美的享受,无愧于唐代最伟大的诗人这一称号。
根据史料的记载,李白出生在公元701年,出生的地点大约是在西域的碎叶城。李白从小便十分的聪慧,五岁的时候他就能够背诵六甲,是当时名副其实的神童。等到李白十五岁时,他出口成章,写得一手好诗。李白写的诗受到了当时上层名流的赏识,李白也变得愈发有名了。不同于寻常读书人参加科考步入仕途的经历,李白一直很喜欢习武练剑,想要做一名浪迹天涯的侠士。
公元724年即开元十二年,已经二十四岁的李白,离开了生活多年的家乡。在李白仗剑远游的途中,李白感慨于美丽壮阔的自然风景,写下了无数诗歌。等到公元742年即天宝元年,已经四十二年岁的李白受到了唐玄宗李隆基的赏识,唐玄宗在看过李白的诗集后,立即召李白进宫,并亲自去迎接他。最后,唐玄宗封李白为翰林,随时陪伴在他左右。但好景不长,有许多人嫉妒李白能够得到唐玄宗的赏识,李白自己也厌恶当时奢靡的生活,于是李白便远离了宫廷。
公元762年,已经六十二岁高龄的李白因病而亡。李白在临死之前还写下了一篇名为《临终歌》的诗词,这篇诗歌总结概括李白的一生。
猜你喜欢:
王西平、张田《略论杜牧的文和赋》较全面地论述了《樊川文集》中杜牧的文和赋,认为其主要特点是:一、笔锋犀利,寓意深刻;二、旁征博引,条分缕析,说理充分;三、议论和抒情相结合,议论中带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四、善于形象地描写、叙述,鲜明生动,富于真切感。文章又指出,可以从两方面看出他的文章从唐向宋过渡的印迹:一是开宋文明白晓畅之先河,二是奠定了骄散结合的文赋基础。寇养厚((论杜牧的散文》5指出杜牧的散文在思想内容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政论谈兵的长篇政论文中,他们的艺术热点是:纵横设辩,文势充沛。结构严谨,推理周密。巧用偶句,散骄相辉。而他的一些记人叙事抒情状物的文章在艺术上也别开生面,独具匠心。文章最后说,“杜牧在继承韩愈所领导的古文运动优良传统的同时,又能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吴在庆《杜牧与韩愈古文运动》认为,从杜牧的创作主张及创作实践看,他与韩柳、特别是韩愈的渊源关系是明显的。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在对待文章的意、气、辞的关系上,杜牧继承了韩柳的观点,又有所发展。二、杜牧提出的文以气辅的主张,也与韩愈所说的“气”的概念大体相同。三、在对待文章的词采章句、文体的形式上,也可看出杜牧对韩柳的继承和发展关系。文章最后指出,在晚唐时代,骄文随着文风的浮艳有所发展的情况下,杜牧却能反浮艳,坚持散体文的方向,力避用骄,实在比韩愈彻底。
杜牧的古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善于将叙事、议论、抒情三者融为一体,气格紧健,造句瘦劲,如《感怀诗》、《杜秋娘诗》、《张好好诗》、《李甘诗》、《郡斋独酌》、《雪中书怀》、《落中送冀处士东游》、《送沈处士赴苏州李中压招以诗赠行》、《池州送孟迟先辈》、《题池州弄水停》等,都是典型的例子。其中更常见的则是散文似的夹叙夹议。杜牧的古诗受韩愈的影响好发议论。但有时他用比喻、形象的语言进行议论,富有抒情胜。杜牧的古诗往往别有境界,写得古朴纯厚,雄豪健朗,如《池州送孟迟先辈》。晚唐诗风,气格卑弱,多是律诗、绝句,很少有人能作长篇古诗,杜牧的古诗在中晚唐诗坛上也是出类拔萃的,他的这一类诗作,和以“俊爽”见称的律、绝佳作,构成了他诗歌创作的三个主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