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有很多名人,我们不仅要看到他们光鲜亮丽的一面,更要看到他们背后的故事。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名人故事简短文字版【通用2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苏武
苏武是汉朝时候的一位官员。有一年,他作为汉朝的使臣到北方匈奴人那里办事。不料,匈奴人违背诺言,不放苏武返回汉钥,扣留了他,还劝他投降。苏武严辞拒绝,说:“我奉国家命令出使匈奴,丧失气节就是污辱了使命,丢大汉朝的脸。我如果那样,还有什么脸见人!”匈奴人用刀威胁他,他索性把脖子伸过去,宁死不从。
匈奴人把他放进地窖,不给吃喝,他就吃羊皮,吃雪,顽强地活着。匈奴人又把他送到遥远的北海(今贝加尔湖),叫他放羊,说不投降就让他在那里待一辈子。苏武没有忘记自己是汉朝的使臣,代表着国家。他坚决不做有辱国格的事,宁肯每天挖野菜,吃田鼠,受冷挨饿,也不向匈奴人央求什么。而且,那根代表汉朝、表明使者身份的“使节”(一根长棍,上面挂着穗子),他一直放在身边,放羊的时候也拿在手中。天长日久,“使节”上的穗子都掉光了,他仍然紧握不放。
苏武在匈奴度过了19个年头,始终没有屈服,匈奴人只好放他回汉朝。他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受到人们的尊敬。
贾岛
唐代诗人贾岛,小时候读书很认真,长大后写了许多诗。他写的诗不但意境好,而且用词准确。他说自己写诗苦苦思索:“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一次,他想好了一首写夜景的诗,但对诗中“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的“推”字把握不朵。他想了又想,是不是用“敲”字更好呢?
当时,贾岛骑着驴子在街上走,一边思索,一边用手势做着“推”和“敲”的动作。哪知撞到了正在街上巡视的京兆尹一种官衔韩愈的马上。贾岛慌忙说明,自己正在想诗句用哪个词好。
韩愈也是个大文豪,一听,不仅不怪罪他,还笑着指点他:“还是用‘敲’字更好。”贾岛一想,对!“敲”字动作清楚,形象鲜明,在静夜中还有声音。他向韩愈恭恭敬敬地行礼,表示感谢。后来韩愈和贾岛成了朋友,经常一起谈诗。
后人写好文章初稿,还要修改词句,就说再“推敲”一下。也就是说,要像贾岛一样,把词句修改好,把文章写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