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级GDP城市被认为是经济强市的标志,2022年全国城市GDP十强排行出炉,但排名座次有所变化。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全国城市GDP十强排行榜单优秀6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第一位:上海(44652.8亿元)
第二位:北京(41610.9亿元)
第三位:深圳(32387.68亿元)
第四位:重庆(29129.03亿元)
第五位:广州(28839元)
第六位:苏州(23958.3亿元)
第七位:成都(20817.5亿元)
第八位:武汉(18866.43亿元)
第九位:杭州(18753亿元)
第十位:南京(16907.85亿元)
2022年全国城市GDP十强为: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苏州、成都、武汉、杭州和南京。
按照各地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2年,中国城市前五名排位为:上海(44652.8亿元)、北京(41610.9亿元)、深圳(32387.68亿元)、重庆(29129.03亿元)、广州(28839亿元)。
对比2021年数据,2022年中国GDP五强城市格局已经发生变化,重庆超过广州,成为中国经济“第四城”。
从2021年的GDP数据来看,排位第六至第十的城市为苏州、成都、杭州、武汉、南京。
苏州市统计局公布数据:根据省统计局统一核算,202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95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93.0亿元,比上年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11521.4亿元,增长1.8%;第三产业增加值12244.0亿元,增长2.1%。
成都市统计局公布数据:根据四川市(州)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20817.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88.4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404.1亿元,增长5.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3825.0亿元,增长1.5%。
南京市统计局公布数据: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6907.8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15.56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6069.64亿元,增长1.7%;第三产业增加值10522.65亿元,增长2.2%。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1.9:35.9:62.2。
地区的资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结构,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经济政策,劳动力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等影响区域的和消费的因素都会影响GDP。
一个地区的投入产出结构合理,政策导向合理,劳动力水平高且量足,对外越开放都会使GDP上升。失业率的增加对GDP的影响主要是消极性的。最主要的体现是GDP的下降。
人均创造的GDP越多对国家GDP的贡献越大。如果要更好更健康的提升GDP,应该加大国民素质的提升,发展教育,提高科技文化、工农业和第三产业的水平,更高的就业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Real GDP per capita)是人们了解和把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即“人均GDP”,常作为发展经济学中衡量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
将一个国家核算期内(通常是一年)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与这个国家的常住人口(或户籍人口)相比进行计算,得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各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标准,为了更加客观的衡量,经常与购买力平价结合。
人均GDP是衡量地区之间发展的一个重要经济衡量指标,而人均2万美元更是是否为发达国家的重要标准之一。随着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的结束,常住人口的变化,也导致了人均GDP数据发生了变化。计算方法: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总产出(GDP总额,即社会产品和服务的产出总额)/总人口。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核算期内(通常为一年)实现的生产总值与所属范围内的常住人口的比值(当前流动人口成为全国或地区经济贡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决不能忽视,故用户籍人口作为比较指标是不科学的)。
随着各地陆续优化防疫政策,尽快提振经济成为当务之急。12月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已经为未来一年的经济工作定调——稳增长继续成为主旋律。
而对于明年GDP增速的预测,多名经济学家建议,将明年GDP增速的目标定在5%以上,以提振各方信心。在疫情防控举措持续优化的影响下,明年经济的实际增长也有望在5%以上,其中,有效拉动内需则是增长的关键。
为什么经济学家们会做出如此判断?明年经济会迎来怎么样的走势?新形势下,“稳增长”将推出哪些新举措?
明年经济将呈现前低后高态势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87026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0%。分季度看,一季度GDP同比增长4.8%,二季度增长0.4%,三季度增长3.9%。
根据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预测,我国2022全年增长将达到3.3%。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进一步优化,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将成为接下来的主要任务。一般来说,年初设定的GDP目标往往是全年经济运行的“锚”,那明年GDP增速该确定怎么样的目标?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多名经济学家和券商建议将2023年GDP增速目标设定为5%以上。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等多位知名学者建议,将2023年GDP增速目标设定为5%以上,向各界传递把发展放在首要任务、放开经济活动的明确信号,以稳定预期、提振各方信心。
而对于明年经济实际可能实现的增长,长城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蒋飞认为,明年GDP增速或在3.4%-6.6%之间,主要受疫情影响大小而定。他预计,明年一到四季度的增速分别为4.1%、6.3%、4.2%、5.2%。
“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达到5%左右,回到潜在增速,经济增长驱动力也将更加均衡。”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基于明确的优化防疫措施信号已经发出,疫情对经济活动的限制将逐步减弱,经济增长将部分实现均值回归,继续向合理增长区间收敛,2023年全年GDP有望实现4.5-5%左右的增长。”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王军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从节奏来看,王军预计,明年经济走势料将呈先抑后扬、前低后高的态势。
“一季度是全年低点,二季度开始有强劲反弹,两年平均增速为3.8-4%。但4%上下的经济增速仍然显著低于目前学术界公认的5-5.5%的潜在增长水平。随着经济运行从底部缓慢向上的边际改善,经济下行将逐步结束,复苏替代衰退成为发展的主基调。”他说。
建议让消费券发挥准现金作用
为何多位经济学家都将明年GDP增速的预测定在5%左右?明年的稳增长又将从何处发力?
日前举行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定调明年经济工作时,将“稳增长”放在了首位,提出要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
而投资在今年扛起了稳增长的大旗。
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9%。其中,前三季度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0.1%,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8.6%。
“2023年是‘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过渡之年,102项基建重大项目将会全面落地,各地项目储备也较为充足。从资金来源来看也有所保障。”温彬预计,明年的赤字率将会高于今年的2.8%,新增专项债规模也将在连续两年3.65万亿元的基础上相应提升。
此外,温彬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今年的60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将会继续发挥作用,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共同支持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方面,政策将继续加大支持力度。政策驱动下,制造业投资的逆周期调节作用也在凸显。
不过,考虑到财政资源支持的可持续性和较高的基数,明年基础投资领域的超高增长或难以持续。
国泰君安宏观研究团队认为,预计2023年在高基数的基础上增速略有回落,但仍维持韧性,专项债、政策性金融工具、设备更新改造低息贷款等政策工具还将对投资持续形成支撑。
出口方面,今年三季度以来,海外需求显著下滑,全球贸易大幅下滑,我国出口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降温。11月份,中国出口2960.9亿美元,同比下降8.7%;同比增速较10月下行8.4个百分点,连续第二个月下滑。
不过,申万宏源首席宏观分析师秦泰认为,大流行爆发三年来,中国工业产业链韧性大幅提升,产业结构升级获得新的进展。
“产业链韧性提升、结构升级,令我们对明年的出口较今年四季度再度小幅改善、向仍然偏热的发达经济体需求趋势回归的方向保持乐观。预计净出口在今年有望拉动全年GDP实际增长0.6个百分点的基础上,2023年仍可保持0.1个百分点左右的正贡献。”秦泰表示。
投资高增长或难以为继,出口面临负增长风险,消费需要在明年承担“稳增长”重任,而扩大内需是当务之急。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预计,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为6.6%。
“未来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之间会取得一个更加有效的均衡,疫情防控持续优化,消费经营场所更加稳定,消费场景更加丰富,消费潜力有望得到进一步释放。”不过,李超还表示,由于疫情的反复冲击,居民的收入预期不稳定,预防性储蓄行为增加,边际消费倾向或有所下降,消费增速中枢短期内较难回到疫情前水平。
“明年的经济工作有几个关键点。一方面是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和经济发展之间会取得更有效的均衡;房地产仍是明年经济的重要变量,‘三支箭’连发已是非常规的调控;明年平台经济在完成整改后,有望全面恢复,为经济增长带来动能。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提振民营企业的信心也是明年经济工作的关键。”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李大霄建议,继续发放消费券以鼓励消费,打通内循环。而在消费券的发放上,他建议可以借鉴香港经验。
“消费券发放应该覆盖所有行业,而不单单是手机、电脑等个别领域,要让它发挥准现金替代作用。香港的经验是,你只有用了第一期的消费券才能领第二期的消费券,或者在第一张使用后可以立刻领第二张,这样对于消费者来说就有很大的消费动力,真正带动全民消费。”他说。
房地产市场如何变化?
房地产作为拉动内需的核心动力,在今年经历了较大的挑战。明年,房地产市场会有何变化?
值得关注的是,在12月6日公布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通稿中,并未提及“房地产”,在近年来尚属首次。
这或许与近期已发布众多房地产利好政策相关。
在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关于“保交楼、稳民生”的定调后,地方政府在供给端压实主体责任;央行和银保监会联合发布的“金融16条”支持优质房地产企业合理使用预售监管资金,“第二支箭”支持民营房企发行2500亿元债券融资,央行面向6家商业银行推出2000亿元“保交楼”的贷款支持计划等陆续落地。
“目前的房地产政策部署已基本到位了,已经形成了涵盖供给端、需求端的一揽子政策体系。”广东省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明年的重点就是疏通执行的效果和效率。在供给端保证交楼、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下,在需求端降低利率、鼓励刚需和改善,保持市场一定活跃度,对冲风险下行,剩下的都交给市场来解决,允许风险有序释放,贯彻市场化、法制化原则。
“销售面积和新开工面积在最近几个月内就可以企稳,明年3、4月份后开始反弹,明年环比增长可能有20%以上。但明年房地产可能还不能为经济起到拉动作用。”瑞银投资银行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在近日的演讲上表示。
房价方面,蒋飞预计,中国房地产周期已经从上涨的长周期转变为后周期,房价下行压力逐渐增加。根据中国商品房销售面积领先房价大概6个月左右的关系,可以预判明年房价大概率仍是下降态势,预计为-5%。
“明年房价很难有明显的起色,因为现在整个资产价格下跌的预期还是较为强烈,实际下跌幅度也很大。因此,目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止住持续下跌和过快下跌的趋势,争取在明年稳住资产价格。预计在明年7月份之后,房价会开始趋稳。”李宇嘉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城市GDP意思是国民生产总值,是指按国家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常被公认为是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核算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综合性统计指标,也是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核心指标,它反映了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在万亿城市的后备军中,常州、烟台是第25座GDP万亿城市最热门的候选城市,2022年常州GDP迈上9000亿元新台阶,达9550.1亿元,比上年增长3.5%;烟台GDP为9515.86亿元,同比增长5.1%。常州、烟台两市均提出2023年GDP争取突破万亿元大关,冲刺“GDP万亿之城”。
2021年,9000亿元梯队空缺,有4座城市处于8000亿梯队,比较接近GDP万亿门槛,分别是常州、烟台、唐山、徐州。7000亿梯队的阵容更大,有7座城市2021年处于这一梯队,分别是大连、温州、沈阳、昆明、长春、厦门和潍坊。
2022年,唐山和徐州仍处于8000亿阵营。2022年,唐山地区生产总值8900.7亿元,同比增长4.7%。2022年徐州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457.84亿元,同比增长3.2%。此外,大连、温州也迈入8000亿阵营。2022年,大连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430.9亿元,同比增长4.0%;温州市GDP达8029.8亿元,同比增长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