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6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网络培训会如期举行。我认真聆听了专家的解读和指导,收获颇丰,受益匪浅。
《新课程标准》正如旭日东升,阳光下一片蓬勃之景,新成果、新经验、新思路、新方法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下就本次的培训学习浅谈一下我的心得:
一、要灵活使用、挖掘教材。
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
比如对一篇课文的理解,如果由教师根据参考书的答案讲出,那学生只能得到一种理解,甚至根本不理解。若能由同学之间讨论,师生共同交流,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那么学生的理解不但是多方面的,而且也深刻得多。所以老师在教学当中要善于捕捉课程资源,不仅仅是课本,其实你身边的一切都可以是传授知识的载体。
二、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我们教学语文的目的不只是简单的认识几个字,会写几篇文章,而应从学生全方位的语文素养考虑。
三、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
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正如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仅是“到此一游”而已。
我们要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四、注重学生探究式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的引路人。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还是显而易见。
其实,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我们要教会孩子学习的方法,而不是简单的告诉学生答案而已。
五、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新课标突出了“语文味”,让语文课更姓“文”了。教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和“知识移植”的过程,真正的教学应该说是学习主体和教育主体交互作用的过程。
人们正步入学习化社会,一劳永逸获取知识已成为过去。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迅速发展的机会现实,时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不断创造成功的机会,与外部世界保持和谐与默契。
总之,对新课标的学习,给我的日常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要让学生在一次次的动手实践中、在一次次的探索与交流中,不觉之中感受到知识的滋养。
这次网络培训,时间是短暂的,但是收获是巨大的,课改工作任重道远,我们要研究的问题还很多,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愿全体语文教师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认真反思,真正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为准确把握统编教材的编写精神,全面了解和掌握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特点,根据学校安排,我校全体教师参加了2022年春季统编教材网络培训会。教育专家作了专题讲座。老师们认真学习,对统编教材有了新的认识,为今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提供极大帮助。现将学习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1、是养成每课预习的良好习惯。教材在教读课文前设置了“预习”,帮助学生熟悉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和写法上的特色。这个环节是课堂学习的必要准备,也是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我们要抓好这个环节,鼓励督促自觉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
2、是养成喜爱阅读的良好习惯。阅读对语文素养的提高作用重大,统编教材强调阅读,加大了阅读量。教学中要利用教材的这一优势,引导学生从七年级开始有计划地阅读名著和报刊时文,通过作品推介、阅读分享、阅读展示等活动,激发兴趣,养成喜爱阅读的好习惯,并在此基础上学习阅读方法,发展阅读能力。
3、是养成认真书写的良好习惯。“识字写字”是其基本的学习目标。我们要抓好写字教学,要求学生规范地书写汉字、美观地书写汉字。认真书写,将会受益匪浅。
二、牢固树立三个意识
1、牢固树立文本意识。使用统编新教材,首先,要研读文本(课标、教材)。首先,把握整本教科书的脉络和内容特色。其次,要在不受教参资料的影响下,潜心阅读教材,与文本进行深入会话(感知文章内容,揣摩语言表达,领悟思想内涵,由此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及其策略)。第三,要善于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将教学当作艺术,主动地实现教学相长,自如地驾驭着教材。
2、牢固树立生本意识。以学定教、以学论教已成为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首先,要了解学情,因材施教。好的教学必须是适合学生的教学,只有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促进发展的教育目标。这就要求教师由关注教师“教”向关注学生“学”的转变,由“知识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因此,教师的备课既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了解学生的认知实际、知识结构和个体差异等,对不同年龄段或不同基础的学生,应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内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其次,要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语文能力。教是为了不教,关键是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使之学会学习,终身受益。第三,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从教育学上说,学生是会学习的个体,教师要相信学生,放手让他们尝试和锻炼。
3、牢固树立问题意识。问题不仅是学习的起点,也是学习的动力。一是要善于通过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以促进思维活动。这是教学的基本策略之一,需要注意的是,教学问题不等同于教学问答,问题具有目标性和探究性,对学生思维有驱动作用,对教学流程有牵引作用,而问答更多具有及时性和生成性。从认知的角度说,学习的过程就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二是善于根据学习内容设置主问题。依据教学要点设置两三个主问题,有利于突出重点,让过程走向目标,使教学清清爽爽一条线,精彩无限。
非常感谢教研室组织我们参加了8月26日的新课标培训。培训老师从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三个维度为我们整体解读了新《语文课程标准》。作为一线的九年级语文教师,我最大的体会就是教学目标更加明确了。
新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我们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通过语文课程学习,让学生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是语文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什么?它的表述是:我们的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的综合体现。
学习过程中,我关注到了课程标准的细微变化。其中第一个就是核心素养是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也就是我们要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能积极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第二个是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分别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在文化自信方面,明确提出通过语文学习,要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那也就是说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具有一定的中华文化底蕴的积淀,培养学生根深蒂固的热爱中华文化,并且能够坚定的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对中国的文化充满自信,从而才能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的可靠的接班人。
另外,课程目标分学段的要求也不再是以往的五个板块,而是分成了四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交流与表达、梳理与探究。如果说课程目标上的变化是期待和预料之中的,那么新增的两个内容鉴赏与梳理,那就是创造性的。阅读与鉴赏的融合,对于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不能仅仅引导学生去读,去感受,更要在读的基础上去思考,去与他人沟通,从而发挥创造性,真正落实鉴赏这一词语。如何引导学生真正学会鉴赏就是一线教师急需深入思考的问题。
新的课程标准根据时代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要求下,我会根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考试评价的变化,适时地调整课堂教学,在教学中借鉴先进的教学经验,一边实践一边反思总结,力求不断成长,与时俱进!
2022年8月26日,我有幸通过网络参加了新课标的培训学习,这次培训安排得非常及时,让我对新课标有了新的认识,下面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从培训内容上看,本次培训主要是对新课标的一个研读,首先从语文课所面临的问题出发:1。教与学过于依赖教材,只有课堂“半截子”语文课,教学内容缺少社会、生活的关联;2。读书方式引导缺失,教学几乎都只是针对单篇精读精讲;3。学生阅读行为难以发生,实践活动形式方式单一;4。将语言文字运用简单地等同于言语形式,忽略与内容的有机结合;5。阅读量过小,缺少对长文章的阅读;6。学生缺乏阅读兴趣;7。写作的程式化、与生活无关联;……实际这些问题也是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困扰,所以,培训的开头就已经深深吸引了我,句句说在我的心坎里。
接着提到了核心素养,实际上“核心素养”这四个字我早都听说过,而且还参加过一次关于核心素养方面的培训会,但是我始终不理解这四个字所包含的内容,此次培训,蔡老师用一个简单的例子:生活中学车的问题。轻而易举地就解释了什么是核心素养,为什么要养成核心素养。给我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是啊,语文的核心素养就反映在: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上,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我们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生活中驾驭好语言文字,以必备的语文知识、典型的语用现象、经典的文本篇目教文化、语用、思维、审美。
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把语文学习中的知识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去,在平常生活中能及时发现错别字、能与人沟通、能在一定的场合特定的环境等学会据理力争,把语文学习真正的融入生活从而产生成就感。这就反映了老师的教也决定了老师的教。老师在教之前要先研究学生掌握了这类知识后能获得什么?在生活中能实现什么?这才是语文这门学科真正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后面蔡老师又列举了一系列的案例帮助我们如何把新课标理念融合到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去,比如,在作业设计中可以更加开放地吸收先进的理念,努力设计出更具有挑战意味的创意作业,让作业也成为语文学习的亮点等。
总之,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和实施,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一定要认真研读、领会内涵、认真贯彻才能让我们的教学更加有效。
暑假里学习新版语文课标,使我的教育观念又一次得到了转变,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认识到必须改变原有的教育方式,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从分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潜能,让学生学得轻松,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引导教师转变教学思路,改进教学行为,积极尝试课程改革。在学习中,我深深体会到新课程的实施给语文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新课程的体验观让我摆脱迷茫,走出困惑,找到了语文教学的新感觉。在语文教学中,我以后会关注学生的体验,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以“体验”为线索,从三个方面来优化语文教学。
一、语文教学坚持“以生为本”
新版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教师课堂上的所有教学都应坚持以生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个人体验是一种珍贵的教育资源,发现与利用学生的体验资源,给予了语文教学无限的希望。但今天的学生,在拥有富裕物质生活的同时,生活经历和实践体验并不比鲁迅小时候只看到四角方方的天井好多少。他们有的在各类家教中忙于周旋,有的被锁在家里进行学习,也有的因父母工作繁忙,无暇照顾,干脆放任自流。封闭的生活与放任的生活都不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体验。走向普及化的电脑、电视、书本,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增长知识、了解世界的窗户,同时,又关闭了另一扇感受现实生活,积累体验的窗户。开放课堂,参与实践,可以让学生用身心去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积累多种多样的体验。
“生活大眼睛”、“发现小明星”都是学生喜欢的活动。每一天,学生相信自己能发现,鼓励自己有发现。他们走向生活,用眼睛观察,用耳朵聆听,用心灵感受。在活动中,学生深深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人与人和谐交流的快乐、家乡变化的日新月异。
教师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坚持以生为本。
反观自己的课堂,我认识到自己的生本意识还有待加强,有时对于教学的预设过多,导致对学生的牵引教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关注学生,课堂上所有的一切都源于学生,把时间充分的交给孩子们自己去读、去学习、去感悟,这样的教学,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才是真正有实效的。
二、语文教学加强“阅读积累”
新版课程标准提出要坚持文化传承,加强阅读积累。“附录”中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略有调整,整体数量增多了15篇,课外阅读着力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增加了革命烈士诗抄,红岩等,宣扬革命传统的书目。
新课标还提倡让孩子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教师应增强阅读方法的指导,重在教给学生方法,教师还应关注学生个性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发展学生个性。“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的确,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多读多悟中掌握课文内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情感体验感受远比“填鸭”学得更有价值,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