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联,开门见山,紧扣题目,借景抒情,直奔主题。浩瀚无边的东海之上,一轮明月冉冉升起,同时升起的是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这里用一种阔达的意境渲染的是是一份动人的相思之情,这一份情感不只是属于诗人一个人的,也是属于远在天涯海角的亲人的,同一片天空,同一轮明月,同一种相思!首联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就是因为它用朴实自然的诗句,写出了天下所有在外之人的共同情感。
颔联,直露情感,从想象之中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是望月之后的自然生发。漫漫长夜,无边无际的愁怨在游荡,多情的人儿怎能忍受这一份冷清的孤寂呢?明月皎皎当空照,平时多么美好的月亮,此刻却是多么的无情啊,它不管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还是照样高挂空中,将月光尽情挥洒!满心相思之苦的诗人,如何受得了这一份招惹,怎能不辗转反侧,无法能眠啊?
颈联,紧承上联而来,写相思之情引发的行动。由月逗引出相思之情,让诗人内心涟漪频频,浓浓的相思之情已经按耐不住,惹人无眠,于是便有了下面的行动。此时的诗人,翻身而起,熄灭昏暗的蜡烛,披衣而出,饱受相思之苦的诗人反而越发觉得这月光的充盈可爱,这是非常复杂的情感。月亮引发相思之苦,诗人本来应该怨恨它,怎么会觉出美来呢?因为此刻的诗人是孤独一人,只有月亮可以相伴,此刻月亮成为了他寄托情感的对象。虽然相思之情非常愁苦,但是如果连这轮明月也不在的时候,那诗人就会被茫茫的黑夜吞噬,那无边无际的。相思之苦便更加压抑在心中,我想这该是多么的无助和沉痛啊!所以,此刻的明月,成为了诗人的依托,成为的诗人的希望,成为了诗人的知己。独自对月,浮想翩翩,整个人已经陶醉,已经沉迷,已经身不由己,时间在这一刻凝固,人已痴迷,直到冰冷的露水沾湿了衣裳才回过神来!诗人的这一行为,把诗人对远人的思念之情彰显的淋漓尽致!
尾联,还是紧承上句,由望月产生遐想。远人不在,唯有明月,诗人想将一轮满含相思的明月寄远人,情不自禁的想法,结果却只能是不堪!既然不可能,那就还是回到床上期许在梦中的相会吧!寻梦是今晚的九龄,这是无奈之人的无奈之举,是一种痴恋的美好念想!这就更加反衬出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更加增添了一种孤苦之情!当梦醒时分,剩下的只有无限的思念了。
总之,这首诗的字句自然浅近,情意细腻,由望月引起怀人,由怀人引发行动,自然流转,情意缠绵,浓浓的思念,淡淡的忧愁。虽然饱含思念之情,但是表现出来的却不是那么的伤感和沉痛!
作者: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⑴怀远:怀念远方的亲人。
⑵“海上”二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⑶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一说指亲人。遥夜:长夜。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
⑷竟夕:终夜,通宵,即一整夜。《后汉书·第五伦传》:“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
⑸怜:爱。滋:湿润。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这里的灭烛怜光满,根据上下文,是个月明的时候,应该在农历十五左右。当一个人静静的在屋子里面享受月光,就有种“怜”的感觉,这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已,读诗读人,应该理解当时诗人的心理才能读懂诗词。光满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样子,“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
⑹“不堪”二句:月华虽好但是不能相赠,不如回入梦乡觅取佳期。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盈手:双手捧满之意。盈:满(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