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一二必背知识点总结【优秀3篇】

人们常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赋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决定的。而这汗水是通过你后天的不断学习来达到的,积累知识,不断学习,巩固自身,提升自我,面临考试。这次为您整理了高一语文必修一二必背知识点总结【优秀3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高一语文必修一二必背知识点总结 篇1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4.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5.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6.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8.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_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_。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9.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10.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1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

1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3、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轼《赤壁赋》)

14、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

15、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

16、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苏轼《赤壁赋》)

17、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

18、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19、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轼《赤壁赋》)

20、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苏轼《赤壁赋》)

2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苏轼《赤壁赋》)

22、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苏轼《赤壁赋》)

23、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赤壁赋》)

2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苏轼《赤壁赋》

高一语文常用修辞手法

1、对比

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作用: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示例: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对偶

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示例:

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

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

3、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示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4、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作用: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示例: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5、反复

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示例: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高一语文常用解题模式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答题的时候应该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的时候一定要忠于原诗,还有用自己的想象加以创新,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等,注意能准确的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答这样题目的时候千万不要空洞,例如“回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够的,也得不到多少分,应回答出因为什么而“感伤?”。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表现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情感的?这样表达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的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

(3)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名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提问方式:某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本诗中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用某个字替代行吗?为什么?

(1)解释该字在句子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如果说用某个字替代,好不好?结合原文好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生动贴切的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

高一语文必修一二必背知识点总结 篇2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高一语文必修一二必背知识点总结 篇3

离骚

1、文学常识

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战国时期楚国人,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370多句,2400多字,为中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分别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

2、词语读音

修姱 嫉妒 謇 忳郁悒 侘傺

溘死 鸷鸟 方圜 攘诟 谣诼 延伫 芰荷 偭 兰皋 椒丘

岌岌 杂糅 昭质 可惩

孔雀东南飞

1、文学常识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秀的民间叙事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因此它也被称为我国古代文学最早的长篇叙事诗。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它是继《诗经》《楚辞》以后较早的一部古诗总集。后人把《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并且前两者又被称为“乐府双璧”。

乐府诗是一种合乐的古诗,因传自乐府官署而得名,乐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置的音乐机关,专事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和歌辞,分别用于朝廷典礼和宴会时演唱。这些乐章、歌辞,后来就叫“乐府”,成为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2、词语读音

箜篌 怀忿 槌床 哽咽 绣腰襦葳蕤 卑鄙 蹑丝履 玳瑁 流纨

明月珰 磐石 拊掌 郡丞 思量量体裁衣 否极泰来 白鹄 婀娜

踯躅 金镂鞍 赍钱 蟠龙 琉璃

晻晻 日暝 摧藏 蹑履 怅然戊戌 戍守 彷徨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