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情况下,只有经过多次重复的东西才能牢固地记住。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生物七年级上册复习资料【精选5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第一章: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的大小:半径:6371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3、地球仪: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两极、赤道)
4、纬线:
纬线特点:纬线长短不一,赤道最长,向南北两极逐渐缩短;纬线都指示东西方向;
纬线是一个完整的圆。
纬度:0°—90°;0°纬线为赤道,赤道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
5、经线:
经线特点:
所有经线一样长;
经线都指示南北方向;
经线是一个半圆。
经度:0°—180°;0°经线为本初子午线,以东为东经,用字母E表示,0°经线以西为西经,用字母W表示。
6、低中高纬的划分:南北半球,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7、东西半球的划分:
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
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
以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为界;
8、能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9、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地球自转周期:一天(24小时);
自转中心:地轴。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产生了昼夜更替和时间的差异。
10、地球的公转:
公转中心:太阳;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年;公转轨道:椭圆。
地理意义:产生了季节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第二章:地图
1、比例尺的表示方法:文字式、线段式、数字式
2、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3、比例尺大小的比较: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4、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
5、地图上方向的表示方法:
一般的地图,用一般定向法: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有指向标的地图,用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的箭头方向一般指向北方。
有经纬网的地图,用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6、图例: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要记住常用的图例)
7、注记:地图上,用来说明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名称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数字。
8、海拔(绝对高度):地球表面某一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地球表面某一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等高线:在地图上海拔高度相同点的连线。
9、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集,表示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较缓。
10、由等高线的特点判断地形:
鞍部:两侧的等高线比较高。
陡崖:多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山顶:等高线中间高,四周低。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凸出。
第三章: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1、地球表面的水陆面积比例:海洋71%,陆地29%,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
能在世界地图上准确找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3、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北美洲、南美洲:巴拿马运河。
亚洲、北美洲:白令海峡。
亚洲、欧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峡。
亚洲、非洲:苏伊士运河。
4、陆地地形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大类。
5、在地形图上能找出喜马拉雅山、科迪勒拉山、青藏高原、亚马孙平原。
6、全球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7、阅读大洲地形图,判断大洲的地形大势。
8、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层的岩石圈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分别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的边缘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容易形成火山和地震。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
1、天气: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风雨、冷热、阴晴等),天气是短时间的,经常变化的。气候: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气候是长时间的,比较稳定的。
2、知道常用的天气符号。
3、气温是指大气的温度,单位是℃,测定方法用温度计。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6、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病毒除外)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科学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
二、调查的步骤
①明确调查目的;②确定调查对象;③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④调查记录;⑤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⑥撰写调查报告。
三、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四、了解生物圈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生物圈。
一、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存在于它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
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可分为两类:
(1)非生物因素:光、水分、温度等。
(2)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
2、探究的过程: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和交流
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例子(P.17)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二、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3、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生态系统中在一般情况下数量的应该是生产者。
4、食物链和食物网:
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
★★★★★
①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②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生产者,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动物;
③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
④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积累的越多。
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的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三、生物圈是的生态系统
1、生物圈的范围:
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4、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P.30)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
1、光合作用的发现史
海尔蒙特 实验结论:水是使植物增重的物质
普利斯特利 实验结论:植物可以净化空气
英格豪斯 实验结论:光照下的绿色植物能释放气体
萨克斯 实验结论:绿色植物在光下能合成淀粉
2、实验: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
步骤:暗处理(目的:消耗叶片中的淀粉)→ 遮光 → 光照 → 脱色(叶片由绿色变成黄白色,酒精变成绿色)
→ 染色(加碘液,目的是为了检验淀粉)
3、叶是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4、叶的结构(叶片由表皮、叶肉、叶脉组成)
表皮:细胞排列紧密,分成上表皮和下表皮,扁平
的表皮细胞无色透明,细胞外壁上有一层透
明而不易透水的角质层。气孔由成对的保卫
细胞组成,是气体交换和水分散失的门户。
叶肉:分成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栅栏组织的叶肉
细胞呈圆柱形,排列紧密,含叶绿体较多。海绵组织的叶肉细胞形状不规则,排列疏松,含叶绿体较
少。
叶脉:是叶片的“骨架”,起支持作用。分成网状叶脉和平行叶脉。叶脉中有导管和筛管。
5、叶绿素能够吸收和转化光能,叶绿素只有在光照条件下才能形成,没有形成叶绿素时,叶绿体呈白色或黄色。
6、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且放
出氧气的过程。
光
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二氧化碳 + 水 淀粉(储存能量) + 氧气
叶绿体
①原料:二氧化碳、水
②产物:淀粉、氧气
③条件:光
④场所:叶绿体
⑤实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同化作用)
⑥两种变化:物质转变(无机物——→有机物)、能量转变(光能——→化学能)
⑦植物增产的措施:白天升温,晚上降温;加入二氧化碳。
7、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立体高效种植、合理密植(课本81页)
8、呼吸作用: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
动的需要。
呼吸作用的反应式:有机物 + 氧气 二氧化碳 + 水 + 能量
线粒体
实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异化作用)
场所:线粒体
意义: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能量)
9、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各种生命活动,一部分转化成热量散失。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
1、 生活史:生物在一生中所经历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全过程。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是从种子到种子的过程,
即从一粒种子的萌发到幼苗的根、茎、叶的发生和生长,再到成熟植株的开花、传粉和受精,最后到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2、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区别:
3、双子叶植物的种子由种皮和胚组成。胚是新植物体的雏形,是种子的主要部分,胚由胚根、胚芽、胚轴、子
叶四部分组成。
单子叶植物的胚乳具有储存营养物质的功能。
双子叶植物 单子叶植物
▲ 4、种子的萌发过程:(种子的萌发总是胚根首先突破种皮)
种子 → 胚根发育成根 → 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 胚轴发育成根和茎之间的连接部分 → 胚乳或子叶提供营养 → 幼苗
▲5、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成熟、完整、有活力的胚;有充足的营养物质
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
6、没有生活力的种子绝对不能萌发,处于休眠状态的种子也不能萌发。
7、种子萌发和形成幼苗,标志着植物体进入营养器官生长的阶段。 。.
花、果实、种子是植物体的生殖器官,开花和结实标志着植物体进入一生的成熟阶段。 。.
8、 直根系:主根和侧根有明显区别
根系
须根系:主根和侧根没有明显区别,由不定根组成。
9、 根系分布的规律:向地生长,向水生长、向肥生长
根生长的原因:分生区增加细胞数目、伸长区使细胞体积增大。
探索生命
1、 拉马克――首次提出“生物学”
林 奈――“分类学之父”
分类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单位由大到小,共同特征由少到多)
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和物种起源
哈 维(较早运用实验方法的科学家)――血液循环
沃 森 和 克 里 克(现代分子生物学奠基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
2、 生物学的研究对象:生命现象
3、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科学,它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理、遗传和变异、进化、生态的科学。
4、 生物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实验法(最重要的方法)、观察法、调查法、比较法、文献法
5、 实验法研究的一般步骤:
① 发现并提出问题 ② 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 ③ 作出假设 ④设计实验方案
⑤实施实验并记录 ⑥分析实验现象 ⑦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