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家风故事2000字7篇

优秀家风故事1900字 篇1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价值追求与传承,也是一个民族文化与社会风气的源头。对中国人来说,有家,就有家风,它影响着一个家族每一代人的成长。习近平总书记说:“好的家风引领人向上向善。”我的家风亦是如此,它没有什么妙言要道、名言警句,只有祖辈们的行为传承。祖辈们把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品格刻在骨子里,化在行动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礼物。

我的家风要从爷爷说起。爷爷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虽饱受贫困与饥饿,一生辛勤坎坷,却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击倒。他面对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和积极乐观的态度深深影响了父亲和我。爷爷很小的时候曾祖父就去世了,曾祖母不久也改嫁了,带着爷爷和姑奶艰难地在继父家讨生活。家庭的变故和生活的压力让爷爷早早就挑起了生活的担子。为了生存,爷爷小学还未上满就无奈退学,帮家里种地、务工。很难想象,在那个艰苦的年代,爷爷是怎样凭借自己的双手带大妹妹,成立自己家庭,把四个孩子拉扯长大的。但自我记事起,爷爷就整天忙碌着。一年四季,计量耕稼。偶尔农闲时,爷爷也停不下来,打柴,挖药材,到集市上卖菜,去别人的厂子干活……总是想着法子换取家用。无论生活多苦多难,从没见爷爷抱怨过,他总是乐呵呵地度过每一天,奶奶常说爷爷心大,不操心,不着急,但我却觉得这是爷爷的生活智慧。

幼年失学的经历让爷爷对知识格外渴望,也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再苦再累,他也咬着牙让四个孩子上学,这当时在我们那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子是很少见的。父亲是他们姐弟四个中读书最有天分的,爷爷对父亲抱了很大的期望。但父亲的求学之路并不顺利。父亲生于70年代,当时整个镇子只有一所初中,父亲每周要带一整周的干粮步行十几公里去上学。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父亲的干粮常常是冷红薯,一点油花都没有的酸菜,偶尔才有不知掺了多少粗粮的苞谷面馍馍,饿肚子读书是常态。生活的艰难和学习的辛苦愈加激起父亲对生活的热爱和勤奋学习的斗志。因为父亲懂得,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只有学习才是他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但中考时,父亲落榜了。中考的失利,让父亲陷入了深深的沮丧。这时候,爷爷站了出来,他鼓励父亲再复读一年。爷爷拿着家里仅有的余粮,托一位远房亲戚帮父亲转到另一个镇上教学更好的学校。新学校离家更远,为了让父亲专心学习,即使再忙再累,爷爷每周也亲自将干粮给父亲送去,省去父亲来回路上的时间。经过一年的努力,父亲这次成功了绿色作文网,但遗憾地是,父亲考上的是高中,离他理想的中专只差零点几分。在父亲那个年代,中专可是香饽饽,考上了中专就相当于吃上了“商品粮”。就当时父亲家庭条件而言,高中的学费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这一次,父亲主动选择了放弃,毅然决然地外出打工。

爷爷和父亲对知识的渴望也深深地影响了我,在我小的时候,他们就告诉我一定要好好读书,因为学习是我们这样山里的孩子走出大山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在他们的教诲下,在学习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读书”的念头始终没有动摇,它激励着我一路向前,勇敢追梦。在我求学的过程中,父亲一直倾尽全力支持我。高考报志愿时,家里刚买完房,还借了不少钱。就在家乡上免费的师范还是走出去看看?我很难下定决心。父亲对我说:“不要有负担,遵从你自己的内心,别让自己留遗憾。”父亲的支持,让我勇敢地填报了一所北京的高校,开启了北上求学之路。本科毕业后,我考上了研究生,身边的亲人都劝我说,女孩子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父亲却坚定的支持我,告诉我,你能读到什么程度,我就供你到什么程度。我想,我圆的是我们祖孙三代的读书梦。

小时候,我总喜欢跟在爷爷后面,听他讲各种有趣的故事。爷爷的故事,是我平淡的童年里最特别的回忆,也激发了我对书的兴趣。印象最深的是爷爷给我讲的《平凡的世界》的故事,虽然那时候的我并不能完全理解小说丰富的内涵,但爷爷故事里那群努力和命运抗争,勇敢迫求理想的年轻人在我脑海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象,也让一颗梦想的种子在我心里悄悄生根发芽。在我眼中,爷爷和父亲也同故事里那群年轻人一样,平凡又勇敢,他们经历了生活中的种种苦难,却没有被打倒,依旧顽强地和命运抗争,艰苦奋斗,努力为后辈们撑起一片天空。

习近平总书记说:“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作家马伯庸曾说:“一个家族的传承,就像是一件上好的古董。它历经许多人的呵护与打磨,在漫长岁月中悄无声息地积淀,慢慢地,这传承也如同古玩一样,会裹着一层幽邃圆熟的包浆,沉静温润,散发着古老的气息。”我的家风就是我心灵的家园,力量的源泉。父辈们坚韧不拔的品格、乐观面对困难的态度一直激励着我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坦然地面对人生中的每一个困难,是我成长路上最宝贵的财富,最珍贵的礼物。而我也必将这份礼物传承下去,分享出去,为了我心灵的家园,为了每个人心灵的家园。

优秀家风故事1900字 篇2

庚子年初秋,是我祖母120年诞辰纪念之际。我们兄弟姐妹为追思祖上恩典,传承老人家生前倡导、践行的“耕读勇毅、忠厚奉公”之家风,特重修墓碑,作重慈逝世三十五周年纪奠。意在传承祖母德教仁导、耕读勇毅之风范;推崇她坚贞睿智、勇挑家庭重担之贤明;颂赞她坚韧持家、供儿女读学之精神;讴歌她忠厚奉公、为国奉献之魄力,使我徐门百年家风承传更加彰显广大。

正因为我祖母坚持耕读传承,勇毅处事。在我祖父中年患病不久去世家庭生活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我祖母一个小脚女人,宁愿自己下地耕种十多亩山坡薄地维持生计,也要让孩子尽量完成学业。为了防匪滋扰,她还利用农闲,带领孩子将后院崖上的窑洞暗道挖通,以备藏粮隐身之用,曾多次土匪抢粮、“拉壮丁”都能侥幸躲过灾难。藏攒的粮食还够买两回“壮丁”。遇有“跑贼”还可给遭抢断顿的亲邻接济。抗战时期,从家人缩衣减食中还给八路军中条山前线捐去了粮棉,得到了抗联及地下党的“证书”,在村上威望甚高。

祖母勤劳,经常起早贪黑,纺线织布,赶集换钱,供养儿女读学。我父亲见母亲姐姐持家十分辛苦,十五岁硬从中师辍学回家担起农耕之责;二叔为减轻家庭负担,年仅十三就自去货栈当学徒。她们相互体谅关爱,不仅熬过了苦日子,还学到了技能,为新中国成立急需人才派上了用场:我父亲入朝参战行至苏浙训练基地时,被选去为新兵当文化教员,后回乡在扫盲运动中也发挥了作用,以至多年都是农业生产能手、“五好社员”。农村土改时,因我二叔打得一手好算盘,被工作组看中抽去丈量土地,后留在乡政府当文书,还成长为派出所长、公社书记、县公安、工商局长;三叔父16岁便与同村伙伴徒步千里,去甘肃应考兰州油炼厂工人,后来还当了车间主任、研究院领导。由于祖母的教化得法,父辈们都有极强的担当进取精神,全家十多个人和睦相处,三妯娌相互支持,在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同时,轮班做饭、带孩子,一家人其乐融融。可谓,农政宏图展,扬眉门庭换,在白鹿原地区是为数不多的大家庭,一度传为佳话,都称赞我祖母持家有法,徐门人心齐,家风好。

有祖、父辈的表率和家风的潜移默化影响,到我们这辈及后辈,都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耕读传承就更显魅力。我兄长读完农中便亦工亦农,是县建筑行业民建的行家里手,从县城到村庄,诸多学校、医院及单位都是他亲自领工建造。他还不失农时地抽空帮嫂嫂耕种着承包土地,年年都有个好收成。我虽在外工作,农忙时也尽可能和侄儿们赶回去帮忙收割播种。我曾问家兄,家中存粮如何?他说:“余粮可吃三五年”。那种神情,让我感到了“家中有粮,心里不慌”的踏实。我堂兄弟姊妹10人,孩子辈含媳婿又是10多人,不敢说都是勤于耕耘的文化人,但还算是男勇女贤,不忘祖训、家风的徐门好后人。凡有地种的,无不精耕细作而多有收成;凡读书者,个个刻苦认真,竭尽全力。现我们两辈人中,大学以上文凭者占半数,这半数中又有一半是硕士、博士学历。特别是我四堂弟夫妇,是我家三个博士中现已功成名就又再创辉煌之人,是信息领域的国家科技人才;我三堂弟五堂弟分别在税务和土地管理行政部门奉公,业务精通,是行业的中坚。我们家七人有军队奉献经历;八个县处以上干部,还有教授、研究员和高工,著书立说20余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甚多。都能忠诚党的事业,创新奉公,为社会无私贡献。

说到贡献,是祖上有德,传承有序。我父亲在农业生产劳动中,总是脏活重活抢着干,起畜圈,运大粪,揪结子、筛粮,包括盖房和泥帮忙。父亲曾说,村上人借了他的钱,他从未向人要过,忠厚善良了一辈子,人称“大善人”。我二叔当公社书记时,就带领“一班人”规划并实施修建“汤聚渠”,使全社大部分土地能灌溉,可旱涝保收,群众威信极高。我们村上打机井时,他主动传授经验,还帮村上买回井架木材和抽水设施;为村委会出谋划策,督办了绣花厂、编织厂和建筑队。不仅为村上盘活了剩余劳力,还使群众增加了收益,村民生活水平、村容村貌也得到了改善。

到我们这辈,在岗都能尽职尽责,无私奉献。在各项公益活动中,不忘忠厚奉公之家风而尽力践行。家兄为村上建盖学校、修路都给予最大优惠;我和堂弟们带头捐赠并竭力组织拉赞助,包括村上庆典唱戏等活动都尽显其能。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多方寻求资金为村上修缮机井并安装配套设施,较好解决了群众吃水难的问题。村上两委会和群众自发上门给我送来“甘露使者”的匾额鼓励我。后来,我将母亲接到我处同住后,家兄便腾出五间大房无偿交给村上学前班使用,群众无不称好。我辈弟兄及后人创新奉公的意念都很强,不容我落伍。我从部队退休后,又到地方高校奉献余热。在参与书法文化传播的同时,还先后创作了话剧和秦腔剧本,在业界颇有好评。目前我正在担纲组织撰写《村史》和《家谱》等事宜,意在感召后世积极奋进,使之淳朴民风和良好家风得到更加发扬广大。

优秀家风故事1800字 篇3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诗人满腔的情愫绘就的大漠黄沙壮美景色。“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这是旅者敏锐的触觉体味到的戈壁荒滩恶劣环境。这儿是遥远的新疆,这儿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这儿是楼兰古国的遗存。对于这个地方,有人可能不屑一顾,有人可能谈之色变,但这里却让我魂牵梦绕,因为我生于斯,长于斯——这里就是中国核试验基地。

父亲是这里的一名军人,为铸国防核盾驻守茫茫戈壁。母亲是这里的一名教师,为育荒漠桃李耕耘三尺讲台。小时候,一家人同在一地却是聚少离多,我就成了基地大院里的“假小子”,在快乐的童年里“野蛮”生长。父母工作很忙,但在百忙之中格外关注我的成长,学习成绩自不必说,那永远是他们关注的焦点,而比成绩更为重要的就是让我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在这件事上,他们总是步调一致,绝无分歧,且乐此不疲,诲人不倦。

1996年7月,对于上初中的我而言,这个七月和以往一样,又是一个让人欢欣鼓舞的快乐暑假,父亲早早对我说,月底有个重要的活动要带我去核试验场区,坦白讲,对于在基地长大的我而言,总有机会去几次场区,父亲的这个预告并没有什么吸引力,加之从其他同学那儿得知有不少人也接到了同样的“预告”,并非我独享的“殊荣”,更是过眼云烟、抛之脑后了。

7月29日天没亮,还在酣睡的我就被父亲叫醒,我不敢懈怠,打个哈欠,起床,穿衣……从大院到场区有两三个小时的车程,窗外除了戈壁就是烈日,百无聊赖的我只有在途经哨所时才能打起些许精神,毕竟在哨所还能看到房屋、哨兵,偶尔还有狂吠的狼狗追逐着我们乘坐的车辆,只有这时我才会起身趴在车窗上看着狼狗渐行渐远的身影变成黑点儿。父亲说这里的战士,一年四季守卫着核试验场区,没有电视,没有电影,甚至没有军装以外的绿色,狼狗就是他们最好的伙伴,十天半个月一来的补给车就是他们的节日,而他自己也曾经是其中的一员。望着那些比我年长五六岁的战士,我不禁觉得自己有些黯然。

从父亲和同事们的谈话中,我才知道那一天进行的是中国最后一次核试验——地下核爆,基地是在反复请示上级后才允许部分官兵和家属去现场观看。现在回想起来,我是在那么不经意间见证了彪炳史册的一刻。

到了地方,我们被带到一个有不少战士警戒的小山包上,这就是所谓的“观摩区”,问了半天,才搞清楚我们要看的就是山坡对面的那座大山。山坡下不远处车辆在简易公路边整齐列队,穿着防护服的人们在车旁等候着,很多军人跑前跑后的忙碌着,空中的直升机盘旋着、轰鸣着,这大概是我见过戈壁滩上最热闹的场景。随着最后倒计时,戈壁滩上除了直升机和汽车发动机有节奏的轰鸣,就只剩下紧张、屏息、等待。一声闷响,地动山摇久久不停,山上碎石四下滚落,目光所及烟尘四起,像极了《西游记》里的天宫盛景。车队载着那些身穿防护服的人们在烟尘中急速冲向大山,山坡下很多将军和白发苍苍的老者凝望着大山……

那天,在那个让我终生难忘的小山坡上,在那个烟尘滚滚的戈壁滩上,父亲对我讲了很多很多。父亲说,为了中国的核事业,这些老将军老前辈,默默扎根戈壁,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以他们的学识、能力和地位,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能声名鹊起、生活优越,甚至可能成为像杨振宁、李政道一样的学界泰斗。父亲说,这些战士和技术人员几年、十几年只干一件事,他们也有妻儿老小,他们也向往都市繁华。然而,在这里他们所有人都远离城市,远离亲人,甚至远离了时代,终日与仪器设备为伴,与孤灯寂寞为伍。“举杯邀月恕儿郎无情无义无孝,献身国防为祖国尽职尽责尽忠”就是他们最真实的写照,是他们铸就了咱们国家的核盾,是他们挺起了咱们民族的脊梁。我们现在无忧无虑的日子,繁华都市的霓虹……都离不开他们的默默付出,他们才是国家最耀眼的明星。你一定要知道为什么学习,学什么报国。“每个人能力有高有低,但是为国家、为民族的情怀却不分高低贵贱,希望你以后能成为像他们一样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长大后,我如家人所愿也穿上了军装。我知道了基地有集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八一”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改革先锋”奖章、感动中国人物等诸多荣誉于一身的程开甲院士,当年山坡下的烟尘里有全军挂像英模、“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的林俊德院士,还有很多、很多。很遗憾,我没能成为像他们一样优秀的人。

现如今,虽然时间已过去25年,但父亲的质朴话语却时刻萦绕耳畔;虽然我的工作发生了变化,但父亲的谆谆教导还在激励前行。我将传承基地红色基因,赓续基地红色血脉,继续保持基地人的好传统、好精神、好作风,为工作为事业执着坚守、默默付出,重整行装再出发,做一个像父亲那样坚定的人。

优秀家风故事1900字 篇4

伏案工作的间隙,一抬眼看见窗外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耳旁似乎忽地响起了“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

那是约莫三十年前。也是初夏时节。每天下午,紧接着播音员悦耳的“北京时间十八点整”,大喇叭里荡气回肠的歌声准时响起,回荡在家门口的田野上。那歌声给人的感觉,说雄壮有力,气势恢宏;说豪情万丈,势不可挡……似乎都还不够。歌声里,那一贯冷峻挺拔重峦叠嶂的远山仿佛一下子缩起了身子,小了很多;那落日即使已快完全隐没在大山身后了,却也一挺一挺地,努力将最后一丝光亮洒向我们脚下的田地;而那满地金灿灿的阳光也跟着荡啊荡的;似乎地面上一切纷纷扰扰的意念都刹那间被暂停,连花草树木也一瞬间都在磅礴的旋律中凝神倾听着,窸窸窣窣地颤抖着。

我们那儿是山区。我站在门口的自留地里,几百上千米之外就是对面的山脚。那远山总是苍苍茫茫的一片,遮挡住人的视线,阻拦着人的脚步,久而久之那铜墙铁壁一样的黑灰色便在小孩子心里种下了好奇、渴望的种子,伴着酸涩的无奈和苍白的无力感。山脚的窝窝里住着几户人家,发白的土坯房总是被稀稀疏疏的树木笼罩着,似乎亘古不变,如同无人问津的不知名的古画或是老龟一样,安安静静地存在着。再近点,洛河从山谷间蜿蜒着过来,在前方打着旋涡转了个90度的弯儿,随着高高耸立的灰白黑相间的山崖流向了东边的山谷。一条大路傍着洛河,从城镇来,在我的身后爬一个缓缓的小坡也朝东隐没在另一个小坡下。我们管那条不足两米宽的大路叫官路,听父辈人讲,这条其貌不扬的土路如同茶马古道一样,曾有着辉煌的过去,那时过往驮运货物的骡马成群结队,他们脖子上的铃声、铁掌触地的蹄声及客商的吆喝声曾久远的飘荡在时间的长河中。到我们这年代,路上走过一匹骡子都是极稀罕的事了,从来没见过马。常见的是高高大大的自行车和“突突突”喷着黑烟的拖拉机。黄土路面上的坑坑洼洼随雨后的车辙、脚印变化而时时变化着。路两旁的野草长得一尺多高,青里泛白的长叶子上积着些灰尘,总是疲惫而顽强地耷拉着。路的这边就是我们村的田地。

歌声中,父母在地头挑着水浇菜苗或是浇菜,间或与路上来往赶集归来的人打着招呼。我和哥哥是等到他们都收拾好了,来跟着打下手拔菜苗的。蹲下身子,轻轻拨开绿云一样的嫩叶,伸下手捏住靠近根部的茎,小心翼翼地上提,拔出,稍稍抖一抖——根上要带着点泥土但不能太多,毕竟后座两边架着两个笼的加重自行车是仅有的运输工具;也不能太少,太少不能保证菜苗移栽成活。然后二十棵一把或是十棵一把用浸泡柔软的干马兰草叶子捆起来。过不了半个小时,我们一定会嚷嚷起膝盖酸腿疼来,站起身甩腿跺脚,再直一下腰,舒服地站一会儿。如此几次后,看看一旁蹲着岿然不动,手上一刻不停的父母,就好奇地问:“爸,你不累吗?”父亲常一声不吭地忙活着,有时会轻声说“不苦哪来的甜!就这一阵,换过是苗,长在地里是草。”又问:“妈,你咋不站起来歇会儿啊?”母亲会笑着说:“好娃哩,你没看天都快黑了,明天一早去拿啥呀,还敢歇!栽菜苗就这几天,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再坚持一下,天黑了,回去做饭吃”我重新蹲下来,可一蹲下来就如同打开了电源开关一样,酸痛的电流一下子就在大腿和小腿上到处流动、延伸,并逐渐汇集到膝盖处。尽管如此,在嘹亮的歌声中,我激情满怀地调动起周身所有力量,然后用调动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意志,来克服满身的难受,让酸痛的腿继续蹲下来干活,于是仿佛这接着干也算不上什么难事。

暮色越来越浓,大喇叭也歇了下来,四周忽然空旷起来,裹着些许冷意的潮湿气息伴着极细微又极宏大、远远近近此起彼伏的虫鸣声忽地一齐迎面涌来。一棵棵菜苗捏在手心只有模模糊糊的影子,怎么也数不清到底是多少棵,我们便收工了。我一下子跌坐在地头,让麻木的双腿慢慢恢复知觉,整个人顿时瘫了一样,是轻松还是难受,还真不好分辨。无论如何,总算能长舒一口气了。安安静静地坐着,暮色和虫鸣如同一张温柔的大网笼罩着大地;让人觉得沉浸其中,安享静谧而幽远未尝不是一种难得的享受;让人觉得仿佛可以俯身触摸到大地母亲温热的肌肤和有力的心跳。可是,父母亲并没有坐下来休息,他们把用水打湿的包菜苗的包片在大笼里铺平,将各处摆着的捆好的菜苗整齐地放进去。于是,我憋一口气,手撑一下地站起来。腿上的酸、困和麻立刻一齐奔涌而来,仿佛自上而下、自下而上随着血液一下子流动到了全身。抬脚用力在地上跺一下,提腿用劲挪一下,便仿佛又恢复了知觉和力气。虽然两条腿像灌满了铅,挪起来有些费劲,但还是可以正常走路的,于是就跟着收起来。这感觉,即便是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依然记忆犹新。

阳光下闪着亮光的红旗在柔和的风中猎猎摆动着,我不禁忆起歌声中的田间地头——那是我终生难忘的课堂。

优秀家风故事2100字 篇5

“八月十五月儿明呀

爷爷为我打月饼呀

月饼圆圆甜又香呀

一块月饼一片情呀

爷爷是个老红军呀

爷爷待我亲又亲呀

我为爷爷唱歌谣呀

献给爷爷一片心呀”

不论何时,不论何地,每当我听到这首歌,爷爷那可亲又可爱、慈祥又坚毅的模样,就浮现在我的眼前。我的爷爷虽然没有像童谣里唱的那样给我打过月饼,可在我的记忆里,满满都是儿时每年正月十五,爷爷亲手为我扎制的一只只灯笼,这小小的灯笼如同星星之火,承载着爷爷,老红军那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忠贞不渝的理想信念、历尽艰险的吃苦精神、无坚不摧的乐观主义,它点亮我的心灯、指引我的方向、点燃我对中国共产党无限的向往和追求,爷爷传承的红色基因,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红色的革命的种子,它一天天发芽、一天天长大,伴随着我长大成人,踏上工作岗位。

我的爷爷是一位老红军,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他见证了新中国筚路蓝缕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我的老家在安康市旬阳县仙河乡,早在1935年2月,那里就建立了潘家河区苏维埃政府,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部分。也就在那一年,还是孩童的爷爷,义无反顾地加入了革命队伍,成为一名红军战士,从那一刻起,共产主义就成为他终身的信仰和奋斗目标。

爷爷小时候家里很穷,吃不饱饭,受过很多苦,更别说是上学识字,参军后,爷爷追随革命的脚步,枪林弹雨,打土豪劣绅,打国民党反动派,打美帝国侵略者,在无数次战斗中磨炼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指战员,成长为信仰无比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也许是对艰苦生活有着深刻的理解,从我记事起,爷爷就不允许身边的人铺张浪费,自己更是如此,哪怕吃饭时掉在桌上一粒米,都会捡起来吃了,盘中的菜汤也要喝得干干净净,至今我们家仍然保持着绝不浪费的传统、继承着爷爷艰苦朴素的作风。

解放战争时期,爷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二野十六军某师一三六团九连的战士。他年纪虽小,但背上四十斤的装备,徒步行军决不掉队。那些年,华北地区遍地都是国民党反动派破坏后的废墟与荒野。没有干粮,甚至几十里地都找不到喝一口水的地方。在一次夜行军中,又饥又渴的爷爷错把野生的魔芋当甘蔗吃了,差点丢掉了性命,即便是这样,在身体稍微恢复一点后,他立马跟上大部队。战场上,炮火轰鸣,硝烟四起,他作战勇敢,冲锋在前,不畏牺牲,屡立战功。曾在一次战斗中,救下了被敌人突袭受伤的首长。

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美军越过三八线,不断入侵中国领空,危急时刻,爷爷响应党的号召,千里进军,跨过鸭绿江,保卫新中国。白山黑水的酷寒之地,天上盘旋着的是美帝国主义的先进战斗机和袭炸机身边响着的是此起彼伏的炮火轰炸,没有吃喝,没有棉衣,没有弹药,没有补给,更没有支援,有的只是一颗不怕死的心和一腔永远沸腾的热血。爷爷常热泪盈眶讲起他当年参加战斗时的情景,脸上流露出对侵略者的仇恨。现在的我脑海里时常萦绕爷爷的话:“我们就是提着脑袋,在死人身上跑,能听见子弹在耳边飞呀!美国佬,太可恨!”每每回想起,尤如身临其境的我,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更深的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2006年爷爷来西安参加我婚礼后,一定要去骊山的“捉蒋亭”看看。那时已经是80高龄老人,那一天好像重返年轻,不让人搀扶,自己爬上山去。老人坚持凭着自己的力量一步一个台阶登到“捉蒋亭”,气喘吁吁,汗流浃背的爷爷,表情自豪而庄严,他缓缓立直了身体,慢慢扣上中山装最上面一颗纽扣,挺直腰杆摸着亭柱,咬着牙面带微笑说:“老蒋啊老蒋,想不到你也有今天!”

耄耋之年的爷爷,不幸身患癌症,饱受病痛折磨。人生的最后几年里,尽管爷爷的笑容越来越少了,但依然咬着牙轻声说:我没事,我的战友那么多年轻的生命都抛洒在战场上,我能儿孙满堂,我能看到国家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还有什么不满足呢?

我的爷爷是为共和国浴血奋斗的无数英雄、先辈、无数共产党员中最普通的一位,爷爷身上展现的中国共产党人,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革命集体主义精神。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在人生的舞台上,演绎着自己的故事,精彩或平淡,伟大或渺小,折射出不一样的生命色彩。那里面决定的因素,就是你有着怎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生死观。爷爷的精神影响了我们一家老少四代人,是我们家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我们前行。

我作为从事养老保险经办的一名普通工作者,参加工作二十多年来,始终坚守在最基层、最基础、最前沿的窗口,人民至上是我贯穿始终的信仰,为群众办实事是我的职责所在,“勤、严、快、实、精、细、廉”是我的工作标准。把“经办事业高质量发展、社保经办高品质服务、经办系统高效能治理”作为自己的追求,践行“一门、一窗、一网、一次”的落实,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经办为民,脚踏实地为群众办实事。

爷爷去世已经七年多了,常常想起爷爷却不曾梦到,而在建党百年来临之际,我梦见了爷爷!我打着爷爷给我扎制的红红的灯笼,兴奋地向爷爷汇报:爷爷,您一直牵挂的,您的孙女,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现在是一名年轻的党员了。

爷爷,您的叮嘱我记得,初心使命我牢记,在您奋斗一生的这片热土上,我会在您的引领下踏实工作,热情服务,为社保经办事业,为共产主义事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优秀家风故事1900字 篇6

去年搬家整理时,在放金银首饰的抽屉最下面,我看到一本黑色的笔记本,我知道这是爷爷送给我的。打开它,在本子的扉页上写了这样一段话:果果参加工作时,思绪万千。观人生风云,成功之道,顿生做人、做事勉励之语:博学,远虑,善处,慎行,敬业,人生辉煌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实践程度来铸造,卢盈仓,2005年中秋节。这个笔记本我虽然视若珍宝地珍藏着,但是却许久没有打开过。回想应该在2005年爷爷刚送给我的时候,那时年少轻狂、不喜长辈教育的我,言不由衷地表示过爷爷好厉害之类的话语,却不曾真正放在心间。爷爷2008年去世后,这个本子我就一直珍藏于此。十几年后,当这些话语重新映入我眼帘后,却让我泪沾满襟,思绪万千、懊悔不已!

博学,远虑善处,慎行,敬业。这每一个词语,字字玑珠,我不禁开始反思自己,我完全做到了吗?我实现了爷爷的期望了吗?这些话语和期望不但适用于当年刚参加工作的我,对于工作已有16年的我,依然适用,仍然是指引人生方向的一颗颗明星、一面面明镜!

爷爷是独子,少年丧母,当时爷爷的父亲不过四十不惑的年龄,在外经商,家境尚可,但是不希望爷爷和自己曾经一样经受继母的苦楚,坚持不续弦,回到村中,抚育培养爷爷长大。我听爷爷讲过他高中求学过程中,冬夜回家遇见狼的惊险;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考入西北政法大学,过年后带白馍去学校换黑馍买书的辛酸;知道他毕业进了西北局年轻有为在任造福一方,又援藏去亚东县做父母官的经历;看到他因错失机缘工作的不顺心,却淡泊明志,退休后著书怡情的人生智慧。他是我最崇敬的人,也是对于我影响最为深刻之人,他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塑造了我。

记得我初中、高中的每一个假期,都是在爷爷的书柜边度过。《上下五千年》《走下神坛的毛泽东》《菜根谭》《新华文摘》……直到如今,我依然喜欢读书、喜欢历史,在我浮躁时、困惑时、痛苦时、迷茫时,书籍总会给我力量。在我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时,在书籍的世界和历史的长河中,我会瞬间豁然开朗、心境大开。在工作中,身体力行,做实做细,力争事事都有着落,事事力求完美,从业务科室到办公室,从纪检监察员到可以不再惧怕、担负起科室的工作重担,我在一步步蜕变、成长。“博学,远虑,善处,慎行,敬业”,我做的相对好的一个就是敬业了吧。虽然在人海中我依旧是普通、平凡,并没有取得辉煌、不凡的成就,但是却得到了周围同事和每一任领导的认可,年度考核多年被同事和领导评为优秀,也得到了不少荣誉和称赞。从当年刚毕业的大学生到如今为人母,我常常给孩子说起我的爷爷,爷爷离开我们时不过七十岁,我多么希望他仍然陪伴着、引导着我们,看到我和弟弟分别成家、生子,用他的人生智慧和魅力来影响这些孩子们。爷爷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我觉得他的精神一直在,他留给我们的是巨大的精神财富。我会积极面对人生任何的挫折和困难,引导孩子们多读书,让他们喜欢上读书,在书的世界中体味多种人生,了解过去和未来,感受一种真正的宁静。这些都是爷爷赠予我的最宝贵的财富。

如果说爷爷给我的是形而上的人生哲理,那么奶奶给我的就是细碎而真切的叮嘱。奶奶不曾上过学,读过书,爷爷高中时他们就成婚了。即使如此,奶奶在生活中积攒的人生智慧让我们小辈时时惊叹,就连爷爷也不时感叹,你奶奶要是当年读了书,那可了不得!奶奶不像爷爷那样慈爱,好说话,在我的心目中,她是严厉的。小时候,常常因为我或者弟弟进门不给长辈打招呼而斥责我们,所以后来我们都成为懂事有礼貌的孩子。而这些品质在我们的工作、交际和生活中都是大有裨益的。工作后,奶奶对我的叮嘱是不要迟到,好好工作。我生老二即将休完产假,因上班距离太远,大热天中午还要往返,我起了再休一两个月的心思。但是却心有灵犀地接到奶奶的电话,她对我说,要克服困难,孩子重要,工作也重要,你在办公室要起到带头的作用,不要让领导为难。我在心中暗暗称赞奶奶的思想觉悟,也不得不承认奶奶是对的。在这样的家风中,我的爸爸和妈妈都具有无穷正能量。在我懒散、委屈、愤愤不平时,爸妈会教导我,不要和别人比较,要内观,和自己比,要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要对得住自己良心,对得起党发给自己的薪水,善待自己的单位!在我的身边,也有这样的朋友,家长比较纵容,日上三竿不起,进门出门不打招呼,工作不求上进,开心就好。这种民主、无为而治的方式也许有它好的一面,但是与我看来,我的孩子,我还是会传承我的家风。人生快乐重要,而责任,能担负,在任何时代更为重要。

傅雷家书、曾国藩家书,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对于家人、子孙后代的希冀、期盼和祝福,希望后辈胜过前辈,家族兴盛永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是国的细胞,每一个家庭、家族兴盛永昌,我们的国家才会有绵延不断的和平稳定、繁荣富强。这也是这些年来我们国家一直强调、重视家风的原因吧!

优秀家风故事1900字 篇7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农家,祖父是1915年生人,年幼丧母,青年时代在北京读书期间,因抗日战争爆发,从北京回到秦地,参与并组织过当时的爱国学生运动,后从小学教员开始谋生,一路从政做了民国时期的县教育厅长,县参议员。因从小没有母亲的庇护,祖父与其父亲感情甚厚。儿子读书、做事上进,对唯一的胞弟、同父异母的妹妹都尽到作为长兄的教育和爱护之责,看起来一家人平静安好。哪曾想,老实巴交的太爷却没能扛得住当时流行的社会风气,抽上了***,而且这老实人一旦迷上一件事情还格外地钟情,眼看瘾还一天天大了起来。

终于,青年祖父,这个在当时已日渐有些名声的大孝子,下定决心要亲自给自己的老父亲戒毒了。太爷被祖父关在一间专门准备的房间里,吃喝睡觉都有妥善安排,就是门被反锁起来,钥匙只有祖父一个人掌握,任何人不得因同情给他***抽。任老实又执拗的太爷恼羞成怒,大发脾气,从跳脚大骂儿子不孝,到毒瘾发作痛苦得满地打滚,涕泗横流……

这场父子之间的较量,最后以太爷戒掉***毒瘾告终,而祖父这“土法戒毒”(当时有钱人家吸食***是件寻常事,也没有什么正规的戒毒)的故事,我从小也无数次从家人口中听到。

从小在大家庭长大,小姑是陪伴我童年最多的人。后来,小姑出嫁了,小姑的公公年轻时候是军人出身,脾气非常暴躁,加之,上世纪70年代穷困交加,生计艰难,家庭成份又不好,心理压抑,日子一久矛盾就产生了。小姑的公公前脚上门来告儿媳的状,后脚小姑就哭得泪人一样来诉委屈了,年幼的我直替小姑难过。可是,架不住祖父对小姑的一番责备“孝敬父母天经地义,没有任何可以辩解的!”小姑什么也没说就回去跟公婆道歉了。而我,对这“孝顺”二字,也有了一丝丝认识。

1983年,一直在大家庭主内的奶奶突发脑血拴,尽管治疗及时,也失去了语言能力,右半身瘫痪了。为了让奶奶能恢复行走能力,父亲在后院的树木间固定了结实的绳索,繁重的农作之余,总是搀着奶奶锻炼、康复,坚持了两年,眼看有点成效了,一次,奶奶在康复中不小心摔跤之后,害怕到再也不肯离开人的搀扶独立行走了。从此以后,衣、食、住、行,奶奶处处需要人的照顾,而且,要强、干净了几十年的奶奶始终不肯在床上大小便,这给照顾她的家人也增加了更大的劳动强度。那个年月,生计艰难(根本没有现在的请“护工”的社会现象,当然也不可能有这个经济能力),我们孙辈们还在读书,我的父母正是人在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每日繁重的劳作之间照顾奶奶的饮食起居是绝对考验人耐心的一件事情。但是,我眼中的父母总是毫无怨言地给奶奶端饭送水翻身上药,而我们孙辈们,也自然而然地经常搀着奶奶去上厕所……1996年,瘫痪在床十三年的奶奶干净体面地走完了她79岁的人生,而她生前,西安电视台还以“照料哑瘫婆婆十三载的好儿媳”为题对我的母亲进行过报导。

祖父为太爷戒毒,大胆的“孝而不顺”;祖父对儿女的要求,“既孝且顺”;父辈们服侍病患的奶奶,十三年如一日!这些年,渐入中年的我对这些平凡家事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1992年,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记忆中一个印象深刻的年份,改革开放走向深入,一时兴起“全民下海”的热潮,全国人民的日子都逐渐好了起来。这一年,父亲翻盖家里的老房子,还在门额上写下了“耕读人家”四个字,我们兄弟都有点觉得父亲老传统,跟不上新的经济形势,写个“勤劳致富”之类的门额多应景。不料,父亲却严肃地说“一个家,只是勤劳致富就有失肤浅了,耕读人家,虽是老话,耕就是劳动,当然要勤劳;读书,不仅是学知识,要明理,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尊老爱幼,知道礼义廉耻信,'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嘛,这样,才是一个让人尊敬的家庭!”一席话,令我们晚辈们默然。

水有源,木有本,人有生养自己的父母,所有一切来自家庭,乃至家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庭是国家的缩影,“教,先从家始”,“正家而后天下定矣”,对于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来说,不论富贵,还是贫穷,要存立于世,就会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岳母刺字,“精忠报国”是岳家家风,家国情怀也是中国人的精神追求;林则徐勤俭持家,生活简朴,“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增其过”的教子故事流传至今;曾国藩“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的十六字家训更是家风文化中的典范……这些有着敦厚家风的家庭和家族,令人心向往之,敬意油然而生,如果说它们犹如优秀家风文化之林中的参天大树,而千万寻常人家在世世代代的一饭一粥、一行一息当中践行着朴素无华的家风,演绎着无数的细小故事,则是家风文化中的一株小草,虽然平凡,却生动、众多,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坚实基础。

正是祖辈们的孝道典范,激励我们这一代人学习、传承好的家风,我们更愿意做得更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